赛克变速自行车:中国学校似乎从来都不去教学生怎么去提出一个好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7:31
            周末去了一场沙龙,嘉宾是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加藤嘉一,与他对话的是财新网总编辑王烁,讨论的是“中日国民教育、公民意识与价值建构”。在对话结束之后照例有互动问答。每到这时候,我总觉得渗得慌。一来不知道自己问什么问题好,而那些问出的问题也不尽如人意。

  有一位技术男提问,他用了10分钟发表自己对这场沙龙的看法,在主持人忍不住要求他“说出你的问题”时,他继续用了5分钟谈“我感觉”怎样怎样,主办方实在看不下去,只得强行制止他的“我感觉”。

  这次活动来了很多在校大学生,提问的也大多是学生,一位中财的男生也用了大部分时间表达自己对讲座的看法,并连着抛出好几个问题,让嘉宾不知回答哪个好。还有一位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她问了外国人在日本投票权的问题。

  这些提问暴露了中国学生在提问方面的短板。第一种情况,说了半天都没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是忙着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二种情况,一下子抛出太多问题,让嘉宾不知回答哪个好。第三种情况是提的问题嘉宾根本没法回答。

  同样是提问,让人诟病的还有各国元首在中国演讲时,中国学生提出的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北大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英国的领导人,您能从中国模式中学到什么?”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也经常去高校演讲,她很奇怪学生为什么不问她新闻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总是问“如何才能成功的”、“你是怎样做职业规划的?”、“你成功主要靠什么?”这种问题,还有像“什么是感受最深的一次?”、“是什么力量驱使你去伊拉克的?”等,这些都是闾丘不喜欢的问题。因为它们没有意义,也没有答案。

  学生不会提问,学校自然脱不了干系。中国学校似乎从来都不去教学生怎么去提出一个好问题。

  中国的课堂总是比较规矩。记得上小学时,老师甚至都不允许上课喝水,小朋友只能忍着。当然,现在已经好很多,上课喝水不成问题了。但没变的是,课堂仍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老师似乎不需要学生的反馈,学生好像也不觉得有提问的必要。大学课堂亦如此。有的老师想来点创新,于是鼓励学生提问,却发现提出的问题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本质上,中国人倾向于认为教育就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老师高高在上,用知识和年龄的优越感俯视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有隔膜,没法真正进行交流。“不会提问”是中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指向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北大“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学者熊培云在高校讲座被“砸场”,还有清华的百年校庆。媒体和民众在反思这些事情时都将矛头指向一点:教育行政化。就像中国的很多问题,说到最后总是体制问题。

  高等教育的问题很多也很杂,绝不可能解决了教育行政化什么都解决了。而教育行政化也说了这么多年,不见改善倒越来越“官本位”。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也提了个不恰当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