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博弈数值:虚有其表的“子弹头列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8:23

虚有其表的“子弹头列车”

     第12个5年计划发布之际,中国经济却面临着艰难抉择,或许此文作者的言论有些言过其实,但却不无道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有太多值得商榷之处。  不久前,正当中国政府发布第12个5年计划,重新调整该国长期发展模式之时,我去了中国两趟。到访夯实了我的观点:中国的短期和中长期经济表现之间潜藏着不稳定的矛盾。

  中国经济眼下是过热,不过,久而久之,目前的过度投资会导致国内和全球的通缩。一旦不可能再增加固定投资——多半在2013年之后——中国将面临经济的急剧放缓。中国的决策者不应只关注于确保眼下的经济软着陆,更应提防五年期计划后半程经济增长可能撞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尽管新的5年计划辞令华丽,同前一计划一样,旨在提升GDP中消费所占比例,但最小阻力的是维持现状。新计划的细节揭示,持续依赖投资,包括公共住房在内来支撑发展,而没有采取货币更快升值、充足的财政转移到家庭、国有企业(SOE)征税与/或私有化、放开户口系统和放松金融抑制的途径。2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一直在出口型工业和弱势货币的支持下发展,致使公司和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形成对净出口和固定投资(基础设施、房地产及进口竞争型和出口行业的工业生产能力)的依赖。当2008-2009年净出口从占GDP11%猛跌至5%时,中国领导人的应对措施是继续增加GDP中的投资比例,从42%升到了47%。

  由此,2009年,中国不像日本、德国及亚洲其他新兴国家,没有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但这只是缘于固定投资的激增。2010-2011年,GDP中的固定投资比例继续上涨,达到了50%。

  自然,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卓有成效地将GDP中的50%再投资于新股本,且永远不会面临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难以调和的不良贷款问题。中国在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对一名来访者而言,这是显而易见的,瞧瞧那些豪华却空荡荡的机场与子弹头列车(将缩减对45个规划中机场的需求)、毫不顶用的高速公路、数以千计硕大的中央和省政府新大楼、鬼城和为阻止全球铝价骤降而关门歇业的崭新铝厂吧。

  商业与高端住宅投资已经过剩,汽车的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近期的销售猛增,而钢厂、水泥厂及其他制造业的生产过剩也愈加厉害。短期之内,投资繁荣还会加剧通胀,这是因为增长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但是生产能力过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严重的通缩压力,这首先会由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发难。

  最终,很可能在2013年后,中国将遭遇经济硬着陆。历史上所有过度投资的情形,比如1990年代的东亚,结局都是金融危机,可能还会有很长的经济放缓期。为了避免此种命运,中国需要减少储蓄,降低固定投资,削减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并提高消费比例。

  困难在于,中国人储蓄甚多,消费甚少的原因是结构性的。要进行20年的改革,方能改变过度投资的成因。

  高储蓄率的传统解释(缺少社会安全网、公共服务有限、人口老龄化、消费金融不发达等等)其实只是迷局的部分原因。中国(大陆)消费者并不比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中国人更有储蓄癖好;他们都只存大约30%的可支配收入。天壤之别在于,中国的GDP份额流向家庭部门的低于50%,没多少可供消费。

  一些中国政策导致了大规模收入转移,由政治弱势的家庭转往政治强势的公司。弱势货币导致进口昂贵(由此保护了进口竞争型国有企业并提高了出口企业利润),从而也降低了家庭购买力。

  低存款利率和面向企业和开发商的低贷款利率,意味着家庭部门的巨额储蓄获得的是负收益,而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的实际成本也是负的。这就产生了过度投资的强大动力,并隐含了从家庭到国有企业的巨额再分配,这些企业若是以市场均衡的利率借贷,其中大多数都要亏损。此外,劳动力束缚也使得工资的增长赶不上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解除对家庭收入的制约,中国亟需汇率更快升值、利率自由化和工资增幅加速。更重要的是,中国要么私有化国有企业,如此一来,它们的利润便可转化为家庭收入;要么对它们的利润征收高得多的税额,将财政收入转往家庭。目前的情况恰好相反,在家庭储蓄之上,企业部门(主要是国有企业)储蓄(或称留存盈余)占据了GDP的另外25%。

  不过,增加家庭部门的收入份额很容易制造混乱,因为这可能导致大批国有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乃至省政府破产,而所有这些都属于政治上强势的。因此,中国甚至会在当下的5年计划里投资更多。

  继续投资导向的发展道路会加剧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上的生产力显著过剩,因而一旦后续的固定投资增长变得不可维持,就会加剧此后的经济放缓。到2012-2013年政治领导人换届时,中国的决策者或许还能保持高增长率,但却要付出可预见的高昂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