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在线网络贷款:对现行教育方针的反思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46:57
对现行教育方针的反思(2009-05-12 17:22:24) 标签:教育 杂谈  分类:管窥蠡测

        对现行教育方针的反思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17年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我们奉行了几十年的“教育方针”,分析、反思起来是大有问题的。

首先,把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定位在“为……政治服务”或是“为……建设服务”既是“近视”、狭隘的,也是一厢情愿的。

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教育活动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产物,而非某种政治或经济形态的附庸或产物。换句话说,教育与政治或经济没有“天生”的主从或依附关系。它们在整个社会构成中相对独立而又彼此依存,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从功利的角度考察,“为……政治服务”的目标从来就没有达成过,倒是“反右”、“文革”、“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后来的“六四风波”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生活表象,不断地反证了它的事与愿违。

至于“为……建设服务”的指望也多半落空。这三十年我们现行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尖子”“精英”有不少去了国外,拿了这卡那卡,由中国人变为“海外华人”。这些年来,我们的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究竟有哪些重大突破、重大贡献、重大成果,国人知之甚少。倒是物欲横流、“学术腐败”,校园开了杀戒,教坛沦为“江湖”的传闻不绝于耳。一边是“跨越式”的扩招、“天价”的收费和“宏大”的基建投入(包括巨额借贷)一边是数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需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和解决的严峻社会问题。事实上这三十年我们不仅希望引进投资,更渴望引进高新技术和各方面专业人才。这样的教育现状不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腿就已是“幸甚至哉”!

其次,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失之偏颇。的确,人类早期的教育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之中的。然而,生产劳动仅仅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教育里面,需要跟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也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部分(即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范畴)。事实上,经过数千年来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生产劳动”和“教育”都只是“手段”或“工具”,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我们一切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人们才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三,“培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十分欠妥。把同一受教育人群的未来社会身份切分成“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部分(现实生活中常常是两个不同等级),既无任何法理依据,也容易让人产生不当联想。不都是共和国公民吗?“建设者”和“接班人”怎么区分且有何必要区分?而且,在“建设者”、“接班人”前面加上“……事业的”限制,也很牵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在外资企业打工、当白领以至于有一天做了高管,这些中国公民该算谁家的“建设者”或“接班人”?

培养人大概不同于培养其他物种吧。不能搞“基因筛选”、“基因重组”,也无法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按同一模式同一规格批量生产。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个体自身的选择、社会或历史的选择常常超乎体制内部的规定性,并不以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比如清末民初的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名人,他们早年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封建科举教育,后来却都以不同的方式做了封建社会的“贰子逆臣”。这显然不在他们当年的“君”、“亲(长辈)”、“师”们的意想之中吧。

“培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到底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意识形态为根本,而人和人的发展则被当作达成或维系“事业”的工具或手段——跟“以人为本”似乎并不着调。

我们今天奉行的教育方针其实是最没有中国特色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始自孔子,他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中并没有“为……服务”的印记。他讲“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他讲“述而不作”,摆明了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尊崇与传承。他讲“克己复礼”,把提高个人修养与承担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他讲“为仁由己”,强调人的自主选择和主观能动性。《礼记·大学》所谓的“大学之道”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讲以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为基础,逐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和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素养、人的操守信念、人的使命抱负——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魂灵”。

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引入了“科学”、“民主”的学说和精神,为中国现代教育开了风气之先,涌现出了蔡元培、蒋廷黻、胡适、张伯苓、梅贻琦、晏阳初、陶行知等一代教育名家。考察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注重人和人的发展。当年他们以现代教育改造社会的努力与今天某些人竭力改造教育以取悦社会(比如鼓吹教育“产业化”、误导人们把教育当作“投资”或“生财”的门道等等)的做法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从本真的意义上讲,“教育”是出自人类生存、繁衍的本能,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本身。在现代社会里面,它的功能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简洁地讲:一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非要用“为……服务”来表述,那么,教育应该是也只能是为传播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从过去“为……政治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今天“为……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十七大最新提法)”,我们似乎也在“变革”,然而这样的“与时俱进”有什么实际意义?

我们的教育是到了该改弦更张的当口儿了;若要真改,请从教育方针始——各位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