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故居:绿色学习( G-Learning )研究论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3:56
                                                                        绿色学习( G-Learning )研究论纲-桑新民时间:2011-04-21 01:03来源:知行网www.zhixing123.cn 编辑:麦田守望者 点击: 100次

[ 摘要 ] 本文在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视野中提出了“学习向何处去?”这一严峻的时代课题。文章深入考察了以 e-Learning 为代表的各种学习新概念,认为这些源自西方文化教育土壤的学习概念反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之新特点,但却没有包含对学习活动及其后果的价值判断。论文对学习的“绿色”本质和工业文明所导致的学习文化之严重异化、“污染”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绿色学习”( G-Learning )这一科学与人文内在统一的东方学习文化新概念。论文阐述了 G-Learning 的丰富内涵,论证了倡导“绿色学习”、开展“学习环保”之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就如何借鉴 40 多年来世界“绿色环保”运动的成功经验,协调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不同学习主体的眼前和长远学习需求与“学习利益”,开展“ 21 世纪学习文化创新工程”进行了初步的行动设计。

[ 关键词 ] 绿色学习; G-Learning ; 绿色校园; e-Learning ;学习创新;学习环保;学习生活质量

在步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人类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困惑越来越多。应对挑战的所有对策恐怕都离不开两个字:学习!但人类学习本身亦无法摆脱被现代社会所严重“污染”的悲剧与困境。因此,学习向何处去?已经成为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时代难题!本文想就此进行探索。

 

一、从 e-Learning 到 G-Learning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和迅速普及,一场学习的变革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兴起。 20 年前,在领导着当代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西方文化土壤中,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汇聚在一起,催生了 Learning Sciences (学习科学)这一学习研究的新天地、新学科 [1]。近 20 年来,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信息时代特色的学习新 名词、新理念,如 e-Learning 、 M-Learning ( Mobile Learning 移动学习)、 B-Learning (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学习)、 H-Learning ( Hybrid Learning 也译作混合学习)、 U-Learning ( Ubiquitous Learning 泛在学习)、 C-Learning ( Cyberlearning 赛博学习)等,对推动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 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的英文名词也成为中文网络上时髦的“高频词”,并为中国教育研究者、尤其是中国广大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所津津乐道。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追踪、引进、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新成果是必须的,然而,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学习王国中,指导学习的名词和理念显然不能都是“舶来品”,中国教育的研究者不能只会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能否产生扎根于中国学习文化土壤中的自主创新产品,并使之为世界同行所理解和认同,对 21 世纪全球范围的学习方式变革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始终痛苦地萦绕在我们的头脑中挥之不去…… 1998 年我们在大学课堂中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2]( 2004 年更名为《学习科学与技术》 [3],经历了 12 年艰难求索,我们越来越领略到当代学习研究殿堂之博大、深邃,对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这里能发挥不可替代之作用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在西方众多学习的新名词、新概念中,十多年来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 e-Learning 了,对这个诞生于西方土壤中的英文概念,中国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由此导致了不同的中文翻译,如“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4],不同的译法分别表达了 e-Learning 这个英文名词所揭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学习模式之不同特点。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新概念的实质和意义,我们不妨与其堪称“双胞胎”的 e-Mail (电子邮件)作一番比较。

e-Mail 进 入中国之后,马上就出现了明确、统一、唯一的中文译名:电子邮件,因为邮件(中文亦可称为“信件”)是一个简单、清晰的名词,与英语的 mail 正好对应,而加在前面作为定语的“电子”不仅与作为英文前缀的 e- 完全对应,而且也正好是其全称 electronic 一词的中文通用译法。而 e-Learning 则不同,尽管学习是 learning 一词固定的中文译名,但这一名词、概念的含义极其丰富、复杂,而且中西方文化中对学习( learning )的理解虽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这与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文化教育传统之间的差异有直接联系。

e-Mail 和 e-Learning 这对“双胞胎”可以说是计算机与互联网联姻的产儿,而且在信息时代降临的过程中迅速成长,携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e-Mail 在短短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使过去曾志得意满的“电报”基本寿终正寝,纸质邮件行业大大萎缩,并催生出手机短信、语音 - 视频通讯等众多弟妹或子孙…… e-Learning 的发展和影响要比 e-Mail 更加复杂、广泛、深远,不仅催生出随身听、各类电脑、手机、电子书、视频会议系统、网络学堂等数字化软硬件产品、环境、服务,而且改变着课堂、学校、社区、家庭的面貌,更主要的是孕育和塑造出被称为‘ Native '(数字王国中的原住民)的新一代学习者,并按照他们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影响和创造着属于他们这一辈的现实与未来世界……

现在全世界都在思考一个重大的时代问题:学习向何处去?这就不得不深入考察和探究 e-Learning 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15 到 20 年前,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狂飙将人们搅得头晕目眩,很多信息技术的崇拜者曾乐观地认为电子屏幕上的 e-Learning 将会取代书本学习,计算机将代替老师、颠覆课堂与学校……然而, e-Learning 在全球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传统学习方式在学校课堂中安然无恙,学校大量配置的数字化设备被用来使“黑板搬家”、“教科书搬家”,与教师中心主义的课堂讲授一起构成了“人灌 + 机灌”,加剧了学习的异化和“非人化”,学校教育中象瘟疫一样流行的厌学之风并没有多少好转,而在学校和家庭周围疯狂生长出的“网吧”却施展出“电子鸦片”惊人的魔力……信息技术“双刃剑”的正、负面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并在 e-Learning 的新时空中“较量”……许多清醒的教育研究者认识到学习的变革不可能、也不应该彻底否定传统,于是提出 e-Learning 与传统学习方式同生共长的 B-Learning 、 H-Learning (都译为“混合学习”)。

随着网络学习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化, e-Learning 所引发的外在学习手段、形式等变化越来越导致各种学习组织形式、学习交往关系、学习主客体关系、教师地位与师生关系等深层变化,并导致学习方式的整体变化。围绕学习向何处去的探讨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展开。当前“赛博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并从单纯技术设施之集成化,提升为整合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网络用户终端日益走向多样化、移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低成本化……此二者结合使网络新时空人气越来越旺。在这一信息化发展强大杠杠的推动下,近年来 Cyberlearning [5](赛博学习)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看作是 e-Learning 发展的新潮流和大趋势。

不过,总揽以上各种源自西方文化教育土壤中的信息时代学习新概念,我们突然发现,它们几乎都是站在学习之外对学习的研究和表述,是应用西方近现代科学中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分析、追求客观,导致主客二分、事实与价值分离、科学与人文割裂,因此没有、也不可能包含对学习活动及其后果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对学习主体内在身心健康所产生的影响。这是西方学者自己难以察觉的(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对此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反思与批判),也是今天被崇洋媚外之浓重迷雾所笼罩的中国教育研究者所难以觉察到的。但认识到这一点却又是极其重要的。如前所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 e-Learning 所导致的学习变革之利、害两面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深刻的价值评判,并组织教育系统、引导社会公众更加自觉地趋利避害。

正是出于这样的中国思维方式和东方学者之文化自觉和现实与未来使命感,在我们的心目中越来越强烈、清晰地浮现出一个新的学习概念: “绿色学习” ,翻译成英文就是 Green Learning ,简称 G-Learning ,这是一个东西方学者和公众都很容易正确理解的学习概念。当然需要作深入解读,并交给东西方学者和广大社会公众来探讨、运用、评判,使其不断深化发展。

 

二、“绿色学习”( G-Learning )的内涵与研究方法论

绿色学习( G-Learning )不仅是对健康、美好、高效学习生活的期盼与愿景,而且是挣脱、克服现实中严重异化的教育文化土壤,在返璞归真中努力找回健康、快乐学习之本来面目的行动指南。其内涵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不断拓展。就我们目前的所思所想,其涵义至少应该包含以下要点:

首先,绿色学习是遵循学习规律,使学习生活走向健康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导向。

绿色应该属于人类学习之本色。在使用工具进行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人类与动物世界分道扬镳,发展出语言、文化和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并获得了以此为基础的加速度发展和与之相伴随的各种成功、悲壮、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东西方词汇中,绿色都代表了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而且包含着纯真、希望,还可以表现汲取中的成长、艰难中的奋进、成功中的从容与喜悦……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本来属于人类学习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今天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正规”、“正统”学习活动中越来越少,学习在许多学生、特别是 那些被 老师、家长、社会误判为“差生”、“后进生”的学习者心目中,其色彩变得灰黑、苍白、暗淡……与这些异化之学习色彩相伴随的学习心态则是紧张、焦虑、孤独、烦恼、恐惧、悲观……这些丛生于异化学习环境中的色彩与心态如同可怕的瘟疫一样蔓延……倡导绿色学习正是要坚定不移地向这些异化的学习色彩与情绪挑战,一步步缩小其扩散的范围,使学习恢复其本色,当然,这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但明确这样的方向和价值导向不仅极其重要,而且非常紧迫,因为在当今严重异化的教育土壤中,“救救孩子”的呼声正在从无数家庭、家长的肺腑中越来越强烈、无奈地呼喊出来…… 二,绿色学习代表高效率的学习、能激发学习者强烈兴趣和动力的学习,是使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人的学习。

明确提出绿色学习( G-Learning )概念,是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立足于中国文化对东西方学习理念的总结继承和创新发展。

在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对健康、高效、充满乐趣的学习之向往与追求由来已久。被公认为世界最早、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孔夫子在《论语》中开篇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圣人强调让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快乐和享受,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所包涵的这种学习智慧可称之为最早的绿色学习。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在他那本被尊奉为西方教育圣经的《大教学论》扉页上曾经留下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7],这堪称西方较早的绿色学习宣言书。遗憾的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所共同追求、倡导的这种美好学习理念和教育理想,却被三百多年由西方引领的工业文明之文化生态所窒息、扼杀,夸美纽斯所期盼的那种高效、快乐的“绿色”教学模式并未出现,而与工业流水线如出一辙的“三中心” 教学模式(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中心)却牢固、持久地统治着西方的课堂与学校教育, 20 世纪以来又广泛地影响和改造了科举制度所铸就的中国教育,由此造成千人一面的学习文化,将当年夸美纽斯所极力倡导的“班级授课制”异化为学习者个性和创造性的屠宰场……

信息时代的降临为超越这种学习文化的历史悲剧注入了新的希望。在当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时空中,各种全新的学习手段、学习环境、学习模式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显然是倡导古今中外教育家绿色学习美好理想的时代背景和最佳时机。

其三,绿色学习是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学习新时空、新环境和丰富学习资源,使学习越来越走向人性化、个性化、自主化、团队化、智能化、生活化、艺术化……的广阔现实道路。

在此我们仅想对其中的个性化作简要说明。

教育必须尊重和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差异,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是个性化的,其知识、经验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显然都各不相同,因此最理想、高效的学习一定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好的教学和教育一定是符合每个学习者个性特征的教育,因材施教也因此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共同信奉的基本教育原则。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一个老师面对着众多学生,每节课要讲授的知识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严格之限定,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庞大资源库的出现,各种互动式、智能化学习社区和服务的出现,为个性化高效学习创造了新的时空舞台,并使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新环境中越来越普遍、深入地发展起来,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老师逐步向导师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新环境中才能更充分地生长、展示出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 21 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应用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新模式正在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学习终于开始“变绿”了。在此还需要强调,发展个性不是自我欣赏、自我封闭,而是自我与他人、社会的一种特殊交往与合作方式,是对自我优势与社会需要之统一性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8]。这是在倡导绿色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其四、绿色学习是学习研究中科学方式与艺术方式的内在统一,其立足点是东方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可能有人会对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而且会由此否定这种研究的方向和价值。因此需要特别申明我们的研究立场和方法论。

在学术研究领域,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科学的方法,一种是艺术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截然不同,但却如太极之阴阳,能够很好地互补,共同创造着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学术大千世界。我们所提出的“绿色学习”概念,其中的“绿色”显然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加在学习前边构成的概念,显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而是一种艺术化地思考、引导、推动学习朝着有益于人类个体、群体、民族、社会文明发展的道路健康和谐发展的方式。这里的学习包括个体、学校、社会、家庭中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自觉与不自觉,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所有学习活动与学习行为。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艺术化的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往往会比孤立地使用科学方式更有效,尤其对于具有模糊性特点的复杂社会问题之处理,用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方法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尤其是会产生很大的争议,难以取得共识,并在过分较真中使不同个体、群体、集团的利益过于清晰化而敏感起来,造成剑拔弩张之局面而不能收场。此时,艺术化的方法往往能靠情感和想象的力量影响和打动不同观念持有者和不同利益集团,可以将许多利益之边界模糊化!并以情感之沟通,使赤裸裸的利益纷争奇妙地化解于融融暖意之中。

在当今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复杂社会难题的解决方式中,这种艺术化的方法论不仅被广泛运用,而且已经与各种科学方法越来越紧密、内在地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仅以“绿色”为标志的社会行动、研究项目为例,我们就可领略到联合国“绿色和平组织”的风采、印度“绿色革命”之奇效、环保研究和行动 中绿色的无处不在、跨国边境上“绿色通道”之快捷高效……近十年来,席卷全球的绿色春风开始吹进大学和中小学校园,尽管目前还主要关注于校园的基建、环保、节能减排等,但已越来越深入到教学、科研、管理等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始终认为,当前学校生活中最大的浪费是人力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弥漫于校园、困扰着学生的“厌学瘟疫”、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的“低效学习”所造成的师生精力的巨大浪费!当年 鲁迅 先生曾大声疾呼“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 [9]”,而今天我们面对如此异化、低效的学习文化造成的师生时间、精力之巨大浪费,却无可奈何、甚至无动于衷的麻木,这是多么可怕之教育图景啊!我们倡导“绿色学习”,正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绿色春风深入到学校教育变革的基础和关键地带,并由此引发家庭、社会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应用类似方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来自西方,这就是近几年风靡世界的“云计算”。 “云计算”实际上是当前互联网运营商所开发的一种综合集成化技术以及由此创造、提供的一种集成化、个性化服务,因此亦可称之为“云服务”。依托云计算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基层用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更重要的是能大量减少基层局域网运行、维护的人力资源,降低运行成本(云计算资源使用量按需购买)、提高安全系数 [10]。云计算可以为教育系统提供信息量大、高度灵活性的个性化、配送式远程学习与资源服务,从而使大范围、可互动的定制学习服务得以实现。这些优势决定了目前在全球方兴未艾的“云计算”或“云服务”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种新潮流。然而,“云计算”或“云服务”显然不是一个“科学” 概念,而是一种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新名词。在此之前类似的互联网集成化技术曾使用过 Ubiquitous Computing (泛在计算) [11]和 Grid Computing (网格计算)[12]等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名称和概念,但都只应用、流行于范围很小的专业人士之中,与专业以外的人士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关系。云计算倡导者在推广应用这一集成化服务新技术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正在于没有选择以前那种专业化、科学化的名称,而是改用了艺术化的名称和推广应用方法。这一成功案例对于我们倡导“绿色学习”、保护“学习生态”显然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与 e-Learning 、 M-learning 、 C-learning 等西方创造的学习概念不同之处在于: G-Learning 是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科学与人文内在统一的东方学习文化新概念,其英文构词形式则与 e-Learning 等具有统一之风格,表现出信息时代学习新概念共同的特征,因此很容易为西方学者和公众所理解接受,也很容易像 e-Mail 一样成为中国老百姓乐于接受的中文新词汇。一旦这个内涵 21 世纪健康学习文化价值取向的学习新概念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开来,并在东、西方学习社会中广泛应用之时,这一概念所倡导的 “ 21 世纪学习新文明” 之文化精神、价值导向、情感态度也就随之广泛传播开来,在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学习者心灵深处打下深刻之印记了。这是我们提出和倡导“ G-Learning ”的“奢望”。

当然,用艺术化的方式处理具体工作问题时,必须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这就需要与科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从而走向将各种方法整合在一起的工程学方法。但这与纯粹科学规划的严格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简单工程项目又有所区别,后者往往是线性的、封闭的,而前者则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在实施过程中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开放的计划不断丰富和完善。我认为研究和推动信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是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的完美统一,这是在绿色学习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绿色学习是从学习的本质出发,对工业文明导致之异化学习文化土壤的反思,对信息时代方兴未艾的学习文化创新发展之总结和展望,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学习智慧;同时也是“ 21 世纪学习文化创新工程”的一种总体设计,是在信息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视野下对学习方式变革和学习研究方法论创新的一种时代呼吁与倡导。当然,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三、绿色学习( Green-learning )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这两个问题先后相继,紧密相连,前者是可行性论证,后者则需要 做出行 动策划和具体行动方案设计。西方人总是喜欢将两者分开论述,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强调整体驾驭、知行合一。绿色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和坐而论道的空泛理论,而必须成为能克服现实教育中严重异化和危机的纲领和行动。因此,不仅需要研究、策划,而且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可操作性规划设计。
 

1 、教育领域一切矛盾的焦点和深层根源

倡导“绿色学习” 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但对于现实的教育和学习能否“变绿”,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因为当今教育的异化和危机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老大难”问题,成为近 20 年来每年“两会”上的老生常谈,由于此问题太复杂,并且依赖、受制于各种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尤其是涉及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讨论“绿色学习是否可能”的问题,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不仅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难题,几乎看不到解决的希望。老百姓中流行、弥漫着对此类老大难问题的悲观看法:“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谁不说”,由于说得太多,说累了、说烦了、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结果不仅丧失了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连说的情绪也没有了。

其实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如果把讨论的主题从教育问题转向学习问题,这一主题词的转变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学校问题的“学习异化”,显然是不易解决的“老大难”;但另一方面“学习异化”又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我的学习我做主”,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学习生活之中。每个学习者不仅有选择学习的权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掌握着选择和决定自己学习选择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但靠外在的力量强迫学习者去从事他所不感兴趣、不愿意的学习活动,也是很困难的。这种缺乏内在动力的被动学习甚至强迫学习是违背学习本质和规律的,因此不仅是低效的,而且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这正是现实中大量学习异化活动的重要根源。真正的绿色学习是符合学习内在规律的学习,当然也完全应该是符合学习者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学习活动。尽管这里存在着儿童与成人、眼前和长远、个体与社会等复杂的认识差异与矛盾冲突,但当学习者一旦认识到绿色学习对自身的价值、尤其是了解到“学习污染”对自身或自己孩子的严重危害时,就一定能激发起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动力;相反,任何“非绿色”的学习肯定是违背学习规律,损害学习者身心健康、违背学习者意愿的,因而必然是带有某种外在强迫性的学习行为(“电子鸦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瘟疫”,它虽然能激发强烈的欲望,却严重危害、摧残了身心健康),因此必然受到学习者自觉不自觉的抵制和排斥,尽管在异化的学习体制(尤其是异化的考试、升学、就业体制)和错误的教育观念误导下,家长、学校、教师、社会舆论几乎都在不自觉 地加 剧着各种学习的异化,违背学习规律和学习者(儿童)的意愿,“集体无意识”地实施着各种“非人化”的教育,这种严重的学习异化和学习观念的冲突,正是现实中激烈的教育观念冲突、教育矛盾冲突之焦点,是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危机的深层根源。而倡导和践行绿色学习的理念和行动,正是化解这些危机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2 、从本质入手解决教育“老大难”问题的“抓手”和“杠杆支点”

学习异化和教育危机难题的解决,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找到,也一定能找到解决的药方,我们认为其中一副药方,就是倡导“学习的环境保护”。

在异化的教育世界,很多问题从正面倡导往往较难奏效,但从反面揭示其危害往往能唤醒麻木、愚昧无知的当事人和受害者(这种麻木和无知在家长中非常普遍地存在,一些知识界的家长,在其专业 方面是 博士、专家,但在对学习的理解和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可能非常无知,尤其是受到严重异化的社会与教育现实影响,存在着许多对学习与教育的错误理解,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奢望驱动下经常会做出许多违背学习规律、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破坏学习生态环境的蠢事)。学习不仅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而且是现实世界中每个人每天都不能离开的“饮食起居”问题,一旦当你意识到你所吃的是有害食品时,谁还敢继续吃下去?谁还能对制造这些有害食品的罪魁祸首无动于衷、保持沉默呢?学习的异化虽然充斥着今天的学习生活,时刻吞噬着学习者宝贵的经力和时间,但无知者无畏,如同奶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三氯氰胺,一旦被揭露出来,立刻会引起社会公愤,被群起而攻之,使之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我们倡导绿色学习,就是要努力使其成为 21 世纪学习文化返璞归真的“启蒙运动”,唤醒千百万低效学习的受害者和厌学瘟疫的受害者,这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变革智慧与艺术。在这方面,绿色环保运动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四十年前,人类已经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但对环境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因此,公众不仅缺乏环保意识,更缺乏最起码的生态和环保知识。随着环境研究的重大突破,生态危机的警报与呐喊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由此引发出强烈而持久的绿色环保运动。四十年来,绿色环保运动成为现代人生存发展中一场深刻的启蒙“救亡”运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和生态文明效果。 [13]世界绿色环保运动中所积累的各种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倡导绿色学习、保护学习生态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示。比如,设立“学习污染”的监测系统和报警系统,开展各种“学习污染”源的追踪调查,组织绿色学习的志愿者队伍,在网上网下建立“绿色学堂”,组织各种形式的“绿色学习研究会” 、“绿色学习基金会”等等。

总之,倡导“绿色学习”是从本质入手解决教育“老大难”问题的“抓手”,“让学习变绿”,是素质教育的难点与“攻坚战”,是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真正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使近 20 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这三大主题内在整合起来的“抓手”;开展群众性的“学习环保”活动,则是抓住了关系到每一个学习主体切身“学习利益”的 “杠杆支点”。 公众一旦认识到“学习污染”的严重现实和可怕后果,就不会再沉默下去。个人的能力和想象力都是有限的,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开放的、不断生长、扩展的绿色学习( G-Learning )活动,一定会在 21 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发挥奇效,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关心、学校推动、社会支持、政府引领、全球响应的生动局面。我们希望并坚信, G-Learning 的研究、传播、行动,一定能够引起所有学习者的兴趣、关注、参与,唤起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类学习主体的良知与责任!

3 、让学习变绿是个体、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的共同利益与社会责任

让学习“变绿”,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学习者、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眼前利益和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个学习者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否健康、有没有污染和危害,而且关系到人类文明之未来。因此,从个体到家庭,从学校到政府、社会,都不可能不关心、不应该不参与、不允许不行动。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被污染,学习行为被扭曲。在这场学习文明的启蒙运动中,发现和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于非常可怕的学习生态环境之中时,每个学习者会怎样想?觉醒、觉悟的学习者将产生保护学习生态,让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变绿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到那时,让学习变绿,就将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内在的驱动力,并迅速转化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世界潮流。

绿色学习应该成为一场深刻的教育和自我教育运动,引导学习者与自身和周边大量存在的教育蒙昧、学习无知做斗争,并在这种斗争中建立 起讨论、 传播先进学习理念的“绿色网络学堂”,建立起与不文明教育现象做斗争的“道德法庭”,形成与各种愚昧落后的教育现象和学习行为做斗争的广阔战场。总之,从学习观念的转变和保护学习生态的行动起步,对教育难题的解决就不仅停留在发牢骚的低级阶段,而能够提升为每个学习者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自觉行动。让教育变绿,难度太大,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无从下手;而让学习变绿,则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因为对健康学习的选择每个人不仅可能而且必须。

让学习变绿同样也是各级政府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都以执政为民为宗旨,都倡导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什么才是真正“人民满意的教育”呢?这个问题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似乎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真正的绿色学习就是人民满意之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和最终检验、评价之标准。因此,让学习变绿,应该是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并应纳入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如果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资教育、发展教育,但结果换来的不是绿色学习,而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花架子,老百姓显然不会满意,而且不会买帐。

当务之急是,必须迅速展开一场围绕绿色学习的大讨论,从群众最关心、个体和家庭最困惑的重大“学习污染”问题入手,并使之成为“绿色学习环保工程”的“启动仪式”和“启蒙运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网络是广阔的创造新天地,而我们个人的想象力和设计策划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但只要真正提出并抓住了绿色学习和学习环保这类利国利民的时代主题,巧妙地拨动这根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就一定能激发、凝聚全社会的学习智慧、教育资源,并转化、创生出各种改善学习的有效行为和变革教育的强大力量。倡导绿色学习和学习环保,肯定会引发出一系列教育乃至社会的热门话题和敏感问题,引发出各种教育思想、学习理念的争论、分歧和矛盾,但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在互联网的开放环境中,围绕绿色学习的探讨和争论必然引起各方面的兴趣、关注和参与,如果能因势利导,一定能很快创建一个网上网下的“绿色学堂”,影响和深入到千家万户,转化为每个学习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改善自己不良学习行为的自觉行动。这样设计和推动的“学习环保运动”,不仅可以成为一项参与者众多的行动研究,而且可以成为一种以优化学习为主旨的行为艺术,使教育领域无知无畏的蠢事受到公众和社会舆论的批评、监督,让污染文明学习生态的行为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当然,为了保证绿色学习、环保活动的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各种不必要的偏差和麻烦,我们也必须充分估计并提前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尊重学习者的各种权利,保护各种隐私,防止各种无效甚至有害的争论等。

 

我们希望“绿色学习”( G-Learning )能成为东西方学习科学研究者和所有学习者共同耕耘的一片希望之原野。我们相信,在此辛勤耕耘的每一位学习者都一定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步入绿色学习的美好境界,有效地提高学习生活质量。随着绿色学习在各个时空全方位的拓展, 21 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的学习世界将会走出工业文明的教育阴影,重现灿烂的艳阳天,使课堂充满欢乐、学校充满和谐、家庭充满幸福、民族充满希望,并由此开创生机盎然的人类文明之美好未来。

此文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2 期 10-17 页

 

参考文献

[1]郑旭东 . 学习研究新学科创建的辉煌历程——学习科学成功之道探秘 . 开放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2]桑新民主编《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 )

[3]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4]余胜泉、程罡、董京峰 . e- Learning 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 . 远程教育杂志, 2009 年第 3 期

[5]Christine L. Borgman et al . Fostering Learning in the Networked World: The Cyberlearning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Report of the NSF Task Force on Cyberlearning, June 24, 2008

[6]论语 . 中华书局, 2006:12

[7]夸美纽斯 . 大教学论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5

[8]桑新民 . 创新学习文化 回归大学精神—— 21 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新探 . 教育研究, 2010 年第 9 期

[9]鲁迅 . 门外文谈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10] Nick Antonopoulos and Lee Gillam . Cloud Computing: Principle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2010

[11]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andheld and Ubiquitous. Handhel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Springer, 2000

[12]Gorlatch et al.. Grid Computing: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Springer, 2008

[13]Miranda Alice Schreurs and Elim Papadakis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green movement. The Scarecrow Pres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