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治邦的女婿:今年闽高考作文变化:要求写议论文和记叙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3:18

今年闽高考作文变化:要求写议论文和记叙文

2011年04月22日15:56东南网

[导读]今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命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改变了近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文体不设限制的规定,明确要求学生写议论文和记叙文。

发散思维 审好题立好意

今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命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改变了近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文体不设限制的规定,明确要求学生写议论文和记叙文。

 

作为高三学子,如何针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做好最后的考前训练,写就考场优分作文?本报《学堂》周刊从今天开始,继续推“高考作文名师指导”专栏。专栏将以议论文为主体,针对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论证展开、写作语言、思想深度等几方面的内容,邀请厦门市几位资深语文名师为考生最后40天作文冲刺分期进行悉心指导。

邱国华 厦门市禾山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是第一关。如何过这一关,至关重要,要闯过这一关,要发散你的思维,通过思考与分析,理解题意,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

审题与立意的关系如何?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审题不清 满盘皆输

“题”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意”立得怎么样。厦门一中陈岩立老师曾明确指出,当前学生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境界不够开阔,这 “境界不够开阔”实际上就是立意的问题。从审题这个角度看,影响“境界不够开阔”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会错对象

如以“中国味”为题,有的同学将其理解为 “传统文化”,开篇就以“传统文化最能体现中国味”领起,然后顺着传统文化一路写下去,这样,全文重点突出的是 “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国味”,这就没有准确把握写作的对象,在行文中主要表现为话题前后不一致,也就是未扣住作文题目,从而导致偏题,甚至跑题。

今年4月9日的省质检,作文是以 《有益与无益》为题,有个同学在中间部分并没有突出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有益与无益是什么关系,只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点了一下,有“穿鞋戴帽”之嫌,这样想得个高分就比较难。

问题二:会错题意

以“合作”为话题,“合作”不是“分工”,“合作”不是“竞争”,“合作”是互相配合或共同完成某事,有的同学误以为 “分工合作”,“分工”就是“合作”,全文仅仅点了一下 “合作”,很大的篇幅在谈“分工”,这就是典型的会错题意的例子,其结果当然是偏了题意。 

 

问题三:会错要求

话题作文的主题确定要认真思考,很多同学错误地认为话题作文可以随便写,主题不重要,这是不对的。主题要健康要有新意要明确。以“绿色”话题,如果仅仅写绿色如何如何好,这虽然可以写,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虽然看起来扣住了话题,但“绿色”深层的意义没有把握住,其主题还可以是保护自然环境,还可以是绿色环保低碳……会错了要求,轻则挂羊头卖狗肉,重则牛头不对马嘴。审清话题 避免失误

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抑或是新材料作文,审清话题很重要,话题的关键词有本义,可能还有引申义,有的还可能有比喻义,因此,在审清话题的本义的基础上,还要审清话题的引申义,甚至比喻义。

2010年4月的省质检,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在“高峰”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角度切入,进行作文。“高峰”的基本义:高的山峰;比喻义: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可是部分考生将“高峰”等同于“高峰期”,这就没有把材料理解清楚,这样写出的作文就很容易偏离话题。在这次考试中,部分考生还拟出了 “坚持”、“持之以恒”的题目,单从题目看,就感觉不到很切合的题意。虽然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空间比较大,切入的角度可以多维,但是,有的新材料作文还是有比较明确的立意指向,因此高考作文要求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即“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这就好比一次书画展,要求选送的作品是书法作品及绘画作品,结果送来的是篆刻作品,或是雕塑作品,送错了,就不符合要求。

若以“桥”为话题,其本义是 “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如果在审题时只完成了这个层次,只能写起交通作用的桥,如某一具体桥的外形、结构、特点、建设、作用等,这比较适合说明文的写作,如果要求写议论文,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够了。如果能够深入一点,把握好“桥”的比喻义——— 能起沟通作用的人和事,就可以拓宽写作的深度和广度,既可以写桥的历史与发展,又可以写友谊之桥、理解之桥、合作之桥、交流之桥等。这样一来,对“桥”的把握更深刻,也就避免了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误。

发散思维 锦上添花

有时一句话、一段话可以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从材料中引出的观点,多方立意,然后对比选择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好的立意,可以让作文锦上添花。如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面对这样一则材料,可以试着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让思维发散开来,多角度进行立意。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本倾向、主要观点,不易偏题、走题。

2.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3.“亏本生意做不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观点。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恰当的推理、引申。

4.动机与效益。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多角度立意,给自己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

另外,我们一起来看看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 《这也是一种问题》的审题立意的过程:1.借“奶粉事件”说事;2.揭示了“没有问题所造成的问题,比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来得严重”;3.把“国家免检”与“没有问题”结合起来;4.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虚伪的完美令我们胆寒,有瑕疵的东西我们反而能接受”。

如果不能审清题意,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旨,也就很难写出这样的好作文。

同样写“高峰”,有的考生写 “勇攀高峰”“登高望远”,有的考生写“高处不胜寒”,但真正理解“会当凌绝顶”“高处不胜寒”“山登绝顶我为峰”三诗句并且深入去写的考生,为数不多。

今年省质检的作文题,先提供了一小段文字,然后明确命题,跟近年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命题有些相似。在审题立意上,有一个学生只是在一般的材料上兜圈子,他从——— 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有益,自己认为无益;家长认为孩子在庭院中玩耍无益,自己觉得有益——— 这两个方面兜圈子,未能就“有益”与“无益”作更深入的阐述,原因何在?学生没能把材料和题目理解清楚,没能就“有益与无益”发散开去思考,只是狭隘地、简单地去理解题意。

事实上,我们可能这样想问题,养猪户用“瘦肉精”对谁有益对谁无益,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对谁有益对谁无益,在馒头上染色对谁有益对谁无益……进而深入下去,追问:其本质是什么?如果是今天还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联想到温总理在痛斥染色馒头时提到“道德”严重滑坡等等。这样发散开去,作文可以写得更深入,对文章整体质量来说不就锦上添花了吗?

总而言之,考场作文,审好题,立好意至关重要,“题好一半文”,审好题,立好意,也成就了一半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