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宗超 曾泳醍:部分政府采购“买贵不买对”背后的猫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7:54:44

漫画:政府采购如此“购”
核心提示:一些政府采购背后有猫腻,例如山东省济南市城市管理局一案并不是孤例。远的如合肥市国土资源局采购中央空调主机必须为进口原装品牌、陕西省汉中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装备采购虚假应标者中标;近期则有山东省胶州市垃圾填埋场土工膜招标和内蒙古一煤制气项目渣场,都明确要求使用进口土工膜。套用小沈阳的一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今年3月,内蒙古大唐国际克旗煤制气项目渣场防渗膜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第四条公开要求,“光面与糙面土工膜应为同一生产厂家,且为进口产品,即在国外生产完成品”。该招标文件排除了所有在国内生产的产品。点击详细
不让“第一名”中标就废标
年初,检察日报曝光了一起案件,直指陕西省政府招标采购“有猫腻”,事情败露后,采购中心违法“废标”,目的是“非让虚假应标者中标不可”。这些猫腻,严重损害了陕西省政府采购的声誉和形象,在社会上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点击详细
通过类似案件,大家不禁要问,政府采购的背后是否有“猫腻”,这些“猫腻”又是否和腐败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呢?

先看前一起案例——山东省济南市城市管理局的政府采购
山东青岛华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徐鼎告诉记者,这次济南垃圾场土工膜一项的中标价是1600万元,如果使用同等质量的国内产品,连800万元都用不了,而且企业还有很可观的利润。
徐鼎是美籍华人,在国外从事垃圾填埋场建设已有20余年,经验非常丰富。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垃圾场投资少则2亿元、多则5亿元。这些垃圾填埋场如果放在国外建设,建设的成本不到国内的三分之一。花同样的钱、建同样质量的垃圾场,在国内建1个,在国外就可以建3个。
“一些招标单位放着国内廉价的产品不要,非要跑到国外去进口”,徐鼎颇感气愤。有时候,这种“进口”就是个幌子,有的中标公司把国内的产品“出口”到保税区,再从保税区拉回来就成了进口产品。徐鼎无奈地说,这里面猫腻大着呢!
招标和投标方串通惯用的伎俩
第一招,有的业主就会在招标文书上注明产品“要进口的”,也有个别业主口头通知“要进口的”。仅此一条,就把国内的企业档在了门外,让你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第二招是设置一些跟产品毫无关系的资质门槛。比如,有的业主在防渗膜招标中,会要求投标企业具备建筑企业的环保资质、全国工业产品许可证、建筑业安全许可证等。这些证件和防渗膜没有任何关系。
第三招,打时间差来阻挡其他投标企业。比如说,他们会在开标前突然通知,投标企业需要在当地劳动局开一个20万元的“员工工资储备金账户”。选择的时间往往是这周五通知,下周一就截止。
按照正常的程序,准备好各种手续开立账户的时间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这一招,名义是为了中标后保证农民工工资正常发放,其实是一个掩护,让你根本没时间办理,只能自动放弃了。
如果这三招还不能把竞争对手排除去,他们就会在评标标准上设置门槛。
评标标准不透明。“至于技术标和商务标的标准,投标人是不知道的。而这个分数是怎么评出来的,大家看不见。唱标只唱价格,整个流程下来,就是招标方想让谁中标谁就中,招来的不是对的而是最贵的。”徐鼎说,这和国外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在国外,只要投标报名时过了资格审核关,同样的资质、标准,谁的价格低就是谁中标。
在另一起案例中,陕西省省级单位政府采购中心于2010年12月4日组织了“陕西省汉中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装备采购”的招标活动,虚假应标者竟然是“中标第一名”,事情败露后,采购中心违法“废标”,目的是“非让虚假应标者中标不可”。
“第一名”是如何中标的
“第一名”是指陕西省汉中市吉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10年12月4日,这家公司和其他8家公司一起参加了“汉中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装备采购”的招标活动(具体是第四包:检验类诊断设备),12月15日公布中标公告,汉中这家公司“中标”,公示期7天。
“凡是做医疗器械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汉中市这家公司不可能中标。”知情人告诉记者说,“因为招标文件的‘评标要素一览表’的技术规格规定要求是:投标内容齐全,数量准确无缺漏项,设备选型适用,配置完整,整体功能、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招标需求;技术指标出现负偏差的该项得0分。两相对照,汉中这家公司所投产品的技术规格分值非常低,并属于虚假应标。”
在公示期内,有数名投标人对汉中这家公司中标进行了质疑,列举了四项“质疑证据”,按照《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规定,应当取消其中标资格,并列入不良记录,一至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点击详细
政府采购“买贵不买对”的背后利益
“买贵不买对”的背后,往往暗藏着腐败勾当
“‘豪华采购’暴露出一些政府机关在花钱方面的‘大手大脚’。”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小军教授表示,开支的必要性和开支的节俭性,是政府花钱的必要条件。“政府的钱是纳税人的钱,是公共财政,是为社会为老百姓干事才应当花的钱。因此,政府的每一项开支,都必须‘精打细算’,而且是非开支不可的。”他说,这种“大手大脚”浪费了国家资财,侵蚀了纳税人所共有的社会公共财产利益。
管理学上有一条这样的定律: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讲求节俭,不讲求效果;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讲求效果,不讲求节俭;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既讲求效果,也讲求节俭;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既不讲求效果,也不讲求节俭。
在利益诱惑面前,禁令的执行仅靠官员的自觉自律恐怕是天方夜谭。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