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德勒离金大师有多远:梁曉聲感慨代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2:24

梁曉聲感慨代溝

 

    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我認為“代溝”僅僅是不同代之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最近我才漸悟——不同看法,那固然也是“代溝”現象的一個方面,但卻並非主要的方面,更非本質的方面;而本質的方面是——對同一事物,上一代人不管多麼強調關注它的必須性,下一代人竟根本連眼角的餘光都不瞥過去一下。按魯迅先生的話講,此最大之輕蔑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兩代人或隔代人之間還發生爭論,實在是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的欣慰。這一點起碼證明,那事物以及對那事物的看法,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仍有點兒在乎著。

    為什麼我要指出是上一代人或上上一代人的欣慰,而不說是雙方的欣慰呢 原因歸根結底,下一代人的“在乎著”是暫時的,表面的,註定了要朝根本不再“在乎”轉化過去的。細分析之,此時兩代人之間的爭論,即使顯得似乎白熱化,其實證明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就某事物的看法畢竟還是客觀發揮著一些影響力。爭論表明下一代人對此種“代”作用於“代”的影響力還多少有幾分“在乎著”。同時,未嘗不包含著下一代人對上一代人的情緒的照顧。那是代與代之間的感情的最後一點兒的效應。

    真相往往是這樣——當下一代人對社會對時代的認識還處在較初級的階段,亦即對自己的適應能力尚無把握缺乏信心的階段,“代”與“代”之間的偶爾爭論是以上一代人的優勢為特點的。簡直又可以說,往往是上一代人首先發起的。此時下一代人從各方面來講都處於劣勢。無論他們僅僅是上一代人的兒女;或學生;或屬下;或關係鬆散的社會群體。從性質上說,佔盡優勢的上一代人,在爭論中往往表現出壓迫的意味兒。諄諄教導,誨人不倦,三令五申,反對禁止,總之是居高臨下好為人師的一套罷了。哪怕此時上一代人的看法是對的,是絕對的對的;動機是好的,是絕對的好的;見解堪稱經驗,是百分百寶貴的經驗,都不能改變爭論的性質。爭論是什麼 口舌之戰而已。佔盡優勢的一方,就算刻意作寬宏大量之狀,之秀,心理上也必是強硬的。明白勝券總歸操在自己手中。而下一代,此時只有虛晃一槍,隨之偃旗息鼓。那是他們的權宜之計。明智從來是人們處於劣勢時的上策。

    當下一代人對社會對時代的認識上升到了中級階段,亦即對自己的適應能力有了些把握有了些信心的階段,於是“代”與“代”之間的爭論從家庭到單位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開始頻繁發生。這時候,幾乎只有這時候,上一代人才恍然意識到,所謂“代溝”,在自己們和下一代人之間已經形成。人類的社會,可以憑了良好的願望和被它所促使的能動性,防止許多結果,消除許多結果的因素於端倪——但人類永遠無法避免“代溝”,更不可能靠任何方法預先消除它的成因。它如生老病死,是人類社會自然和必然的規律。在上一代人那兒,這時候“代溝”仿佛剛剛形成,是自己們所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而在下一代那兒,他們顯然已覺忍受得太久了。他們有點兒急不可待地要表達自己們的看法了,要宣佈自己們的意見和主張了。總而言之,下一代要發言了。他們的這一種慾望此時特別強烈。他們的看法、意見和主張、理念和價值觀,相對於上一代人所苦心構築的社會和時代的穩定性以及倫理性秩序,往往意味著是叛逆、是挑戰、是破壞、是顛覆,他們不打算更不甘於一味妥協了。由是“代”與“代”之間的衝突再難掩蓋,社會和時代的氣氛,因此而令兩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倍感浮躁。隔代人無論是老的一代還是小的一代,處於關係緊張的兩代人之間往往不知所措,怎麼樣都難以擺正自己們的位置。爭論通常是沒有結果的。各執一詞,據理力爭,對錯實難分清。所謂結果,往往已不由對錯來決定,而由從家庭到單位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誰更強硬一些來決定。在家庭中,下一代人反而更強硬一些了。在家庭中,上一代人也開始學著明智了,開始研究妥協的藝術了,開始咀嚼不得已的退讓是什麼滋味了。儘管上一代人每每會裝出不是退讓而是遷就的“高姿態”。但雙方都明白,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長期影響,從此勢微了。在單位,上一代人表面還佔盡著優勢,依然呈現左右衝突的結局。但那已不是靠著從前的影響力和魅力在左右,而往往更是靠著身份、地位和權力了。倘不借助甚或完全依仗那些,上一代人對於下一代人的“冒犯”,便幾乎束手無策了。或換一種說法,在下一代人心目中,上一代人的主導能力,已經變得越來越削弱了。通常,下一代人並非總有意識地非要“冒犯”上一代人,而確實是由於兩代人之間的種種分歧日愈加劇,下一代人躍躍欲試,渴望上升為主導的一代,以自己們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顯示自己們的能力。如此而已。僅此而已。“代”與“代”之間的衝突、摩擦、爭論,於是處於“活動期”的狀態。如同疾病在人的身體中處於“活動期”。這只是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代溝”現象,無論對於社會、時代和兩代人而言,如前所述,當然並不是什麼疾病,也不是什麼問題。

    在“代溝”的“活動期”,各種社會和時代測試的指標表明,兩代人共同關注的事物是多的,而不是少的。衝突、摩擦、爭論,皆因“共同關注”。這是“代”與“代”之間,最後的緊密又緊張的關係。或曰“藕斷絲連”的一種關係。

    到了“代溝”的下一階段,情形反過來了。共同關注的事物越來越少了,各自關注的事物越來越多了。此時的社會和時代,其實也已悄悄地完成了通常每被社會學家們所忽略的,可以稱之為第三種勢力的再分配。亦即除了政治和大經濟 關乎國計民生的經濟 之外,傳統社會學詞典中叫作意識形態的那一種勢力的再分配。上一代人說它是意識形態,是世界觀,人生觀;下一代人並不那麼看。在下一代人那兒,它只不過是與不同的人們的不同活法有關的一些自由選擇而已。是的,下一代人正是首先在這一層面上,漸漸地,悄悄地,也是成功地突破了上一代人的種種束縛和限制的。於是上一代人猛然的發覺,在自己們不經意間,下一代人早已疏遠了自己們,並且在對社會和時代的適應能力、自主性兩方面,令他們驚訝地成長壯大了。從前上一代人每想,下一代人離開了自己們可怎麼辦呢 故有時他們也是完全出於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一廂情願地掌控著下一代人的活法。而此時,實際上被“拋棄”的,似乎更是上一代人。於是上一代人別提有多麼失落。他們連想和下一代人爭論,不,不,哪怕僅僅是討論的機會也幾乎沒有了。下一代人早已不願再和上一代人討論什麼了,更不屑於爭論什麼了。他們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如魚得水,自得其樂,充分享受由自己們的成長壯大而佔領了的“根據地”。他們的人生狀態看去也許遠不如某些上一代人那麼風光,那麼意得志滿。但他們確乎的比上一代人活得率性,活得自我。而那往往是下一代人熱愛生活的第一種理由。這一點,在上一代人那兒,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因了他們對人的活法的理解已與上一代人大相徑庭,甚至背道而馳,於是社會和時代中,產生出了新的種種可用五花八門來形容的消費觀、社交觀、情愛觀、婚姻觀、擇業觀、審美觀、娛樂觀、倫理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社會的許多方面都隨之而改,而變。

    我們回顧歷史便會發現所謂“代溝”的另一條規律,或曰另一種真相——原來不管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心目中究竟是怎樣的,社會和時代的天平,最終總是要傾斜向下一代一邊的。因為下一代,畢竟是一天比一天成長壯大著的一代。而他們給社會和時代注入的新內容、新活力,肯定比上一代多。

(摘自《人性似水》,梁曉聲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中華讀書報》2004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