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看妇科专科医院:通往民主之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10:18

通往民主之桥

(2011-03-17 16:31:34)

转载

标签:

南方河的博客

宪政民主

杂谈

分类: 读书偶得

通往民主之桥    

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
    
    这是我为报纸撰写的最后一篇专栏。此时,窗外的布鲁克林(Brooklyn, New York),被白雪覆盖着,三天前刚刚过了圣诞节。在圣诞节那个周末,纽约城内下了好大的一场雪。今天是星期三,我住的这条小街上,铲雪车还没有来得及光顾。
    
    *此时不深思,更待何时*
    
    大大小小的汽车,在这种情况下,就像著名小说家Saul Bellow描写的那样,被风雪束缚住了。整个城市仍然还处于半瘫痪状态中,在我看来,这并不见得是桩坏事。大雪封门,正好可以小憩;必须要踏雪出门的话,也是一番风景,而且还略带冒险的味道。没有了往日的车流,原本在城里的这条街道,却也显出乡村的寂静。
    
    此时不深思,更待何时。在这白雪覆盖的冬日,我的思绪回到了大约40年前一个迥然不同的季节。那时,我人在时值大英帝国管辖下香港境内的最后一个小村,罗湖村。我的身份是哈佛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我还时而为华盛顿邮报撰稿。过了罗湖,就是中国。左右两边,一边飘着大英帝国的国旗,另一边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的五星红旗。
    
    *罗湖的栈桥还在否?*
    
    罗湖那里当时有一个栈桥,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想,罗湖的栈桥还在否?
    
    罗湖的对面,当时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渔村和农庄,叫作深圳,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渔村早已成为众多高楼大厦聚集的地方,深圳如今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象征。
    
    跨过罗湖桥的那一刻,我心中对中国充满了好感;在精神上,早已准备好,要拥抱毛领导下的人人平等的中国。那时候,很多研究中国课题的美国院校研究生,都对共产中国怀有好感。我那时,更是比其他人还领先一步,加入了一个左派团体。我们去到中国,就是要把中国的经验带回美国,告诉大家,美国的下一步应该是什么样的。
    
    不过,没多久,我就改变了想法。为什么呢?
    
    *震撼*
    
    踏上红色中国的土地之后,首先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就是围绕着毛的个人崇拜;然而,在更深意义上让我不能认同的,是到处可见、随时可以感受到的大一统;当时人人都要喊的那些口号,在我看来,如果人人都信的话,简直是不可思议,而如果大家都是被强迫喊出那些口号的话,在我看来,则是恐怖。
    
    事后,我从一个左派青年,转变成为坚定的fangong“分子”。
    
    我承认,在我将近40年的记者生涯中,先是在时代周刊,后在纽约时报,1972年的经历,给我整个的思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有时候,我可能不应该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但是,这么多年过后,我在那次旅行中所凝固的基本观点,一直没有改变。
    
    *民主体制何处胜于共产体制*
    
    美国有它的不是;时而表现出的自满、贪婪、短视、求知不够、容易被某些无知的人煽动、关塔那摩,这些都是我们的“不是”所在;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我们的体制要好于共产体制。
    
    我们的“体制”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我们都已经视而不见了的新闻自由、各种民间创办的非政府组织、机构、独立的司法系统,以及大家都坚信的一点,那就是,政府的权限一定要被约束、政府的职能是为民众服务,不能是倒过来,最后这一点,我想,或许是现行民主体制中最为关键的。
    
    *我心依然*
    
    中国今天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我们这里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根本上的区别,就是看不到对政府的有效制约、让所谓的“总体利益”高于每一个民众的得失。
    
    这些思绪,是当年跨过罗湖桥时,内心已经在揣摩的;40年后的今天,身在布鲁克林,望着窗外的白雪,最后要道出的,依旧是同样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