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长李宁波被软禁:养生长寿的5个“秘诀”r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46:29
养生长寿的5个“秘诀”
朱良春教授是一位著名老中医。虽已九十高龄,但其思维异常清晰敏捷,行动也利落自如。
下面是本文作者与朱良春教授就养生长寿话题进行的一次对话:
秘诀1:运动
——要想活得好,天天练“慢跑”
毛嘉陵: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听说朱老曾经说过“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所以很多人都很想知道朱老对运动是怎样看的?每天都做些什么运动?
朱良春: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见了我,都喜欢问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安度晚年。我则以“动可延年,乐则长寿”八字赠之。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则可延年。要活就要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畅,增进体力,加强抗病防御机能,从而达到延年的目的。但动要适度,不可超量。
我每天生活节奏较紧凑,以前都坚持上下班骑自行车,外出活动也骑车,这是一种不占时间的锻炼方法。现在每天早晨或晚上做5~10分钟四肢活动的自由操,即左右摆动四肢,用手指梳头发,然后两手擦面部、摸耳翼,左右缓慢转动头颈,这样能使头目清爽,两腿轻健,减少面部皱纹,控制颈椎病。
散步、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但是,运动要注意适量,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慢运动。
我还利用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的时间,一边看电视,一边做简单的运动。我的四肢都会动:手臂来回摆动,有点像是打太极拳;腿下沉、弯曲,呈半蹲姿势,就这样坚持锻炼十几分钟。
秘诀2:睡眠
——要想白天不累,晚上“子时”前入睡
毛嘉陵:每次见到朱老,都感觉朱老精力旺盛,就像六七十岁的人一样。朱老的睡眠情况怎样?
朱良春: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
以前在我担任院长的20多年中,白天既要上门诊,又要开会、处理行政事务,晚上回到家还要写文章,给患者回信,但是我都尽量在晚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所以,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也就是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或过了午夜1点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时都补不过来。
现在我每晚的入睡时间要早些了,我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睡得太多,人的精力易于懒散。美国心脏病专家韩明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5倍。失眠时不要急躁,全身放松,听之任之,恍恍惚惚,也可起到同样的睡眠效果。
秘诀3:用脑
——要想长生不老,越老越要会“用脑”
毛嘉陵:很多老人喜欢享坐着“清福”,既不愿运动,更不愿多动脑。
朱良春:“若要长寿勤用脑,颐养天年贵在勤”,确是经验之谈。俗说:“脑子愈用愈灵。”我长期坚持“每日必有得”的习惯,如果哪天没有什么新的见见闻或心得体会,晚上就无法入睡。我每天都要看书读报,有了新的所得才能酣然入睡。我先后写了6部书、140多篇医学论文,绝大多数都是挤时间写的,我以此为乐,使精神有所寄托。
秘诀4:饮食
——要想一身轻松,营养均衡“气血通”
毛嘉陵:人们说“病从口入”,这不只是指病菌从口入后而致病,也还指如果饮食没有节制和营养调配不合理,日常从口而入的饮食也可致病。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合理膳食。
朱良春:宴会一般都肥甘厚重的美食比较多,所以,我一般不参加宴请,实在推辞不掉的,在宴会上也尽量以素食为主。
饮食与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慎食和节食。《黄帝内经》早就说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近代研究发现,节食可使人的机体免疫力在老龄时仍保持旺盛,从而延缓衰老过程,所以注意适当节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减少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淀粉食物的摄入,另一方面要多吃植物蛋白质和各类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食物。据研究证明,苹果、洋葱、茄子、海带、紫菜、胡萝卜、大麦、橄榄油、豆类及鱼类等食物含有可降低胆固醇的化学物质,常将这些食物适当地调配食用,可降低胆固醇,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秘诀5:心理
——要想成寿翁,一切要看“空”
毛嘉陵:邓小平曾经很幽默地说:“天塌下来有比我高的人顶住”,这体现了一种乐观无忧的心境。朱老是如何保持好心情的?
朱良春:孔子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刚才我也说过:“乐则长寿”,还要补充一点就是“情绪困扰”乃诸病之源,《内经》中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不可过度,否则就会损伤脏腑功能,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尽量保持有一个平和的良好心态,既不能过忧,也不能过喜。一切听任自然,别人看重我,需要我去办事,我就尽力去办;如果没有人找我,就要耐得住寂寞。
不要去钻营,也不要将得失看得过重。只有神安才能延年益寿。
毛嘉陵:《黄帝内经》中最著名的一个养生忠告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从心境、精神境界上去顾护和保养人体的正气,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朱良春:是的。这确实是养生的一句至理名言,既概括又具体。《黄帝内经》谈了很多养生之道,还有一段讲述养生长寿的话,也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不论采用哪种养生方法,关键在于坚持,一定要持之以恒,始可收效。人所处的环境不断会产生各种矛盾,不顺心的事也会经常遇到,但要尽量做到不懊恼、不烦躁,更不要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
对名利之争,要一笑了之,泰然自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少林禅医:品读人间的长寿仙经—《陆地仙经》
《陆地仙经》成书于清·雍正年间,其内容是对“百字导引法”的注释。“百字导引法”是由历代养生家逐渐补充完善而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具有强健肢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该书的作者马齐(1652~1739年)是满洲镶黄旗人,康熙皇帝时任英武殿大学士,雍正帝时被任命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加太子太保衔。从他的先祖至他的这四代人中,“男女寿百岁以上者十五人,九十者四人,八十者六人,七十者九人,自成人后夭折者希,亦未有多疾而奇疾者也。”马齐本人也享有88岁的高寿。今就该书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找到长寿的秘诀。
一日三餐,各有所偏
《陆地仙经》在谈到日常饮食问题时说“早饭淡而早,午饭浓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早饭应该吃得清淡,而且要及时吃,不要吃所谓的“早午饭”,午饭应该吃得饱一些,口味可以相对重一些;晚饭要吃得少,不要暴饮暴食。
日本神奈川县保健福祉大学中村丁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习惯“早食”的人比习惯“晚食”的人更容易躲避肥胖侵袭。这个结论是经过对吃饭时间与能量消耗的关系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人吃饭早,早中晚饭时间分别是早上7点,中午1点,晚上7点;而另一组则为中午1点吃早饭,中饭时间为晚上7点,晚餐则在深夜1点吃。结果发现,虽然是同样间隔6个小时吃早、午、晚餐,但是深夜吃饭的人消耗的能量少,因此容易肥胖;而早上吃饭的人消耗能量的功能更“强大”,就不容易肥胖。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绍说,午餐是三餐中最好补充营养的时候,尤其要注重蛋白质的补充。蛋、肉、豆、菜等要搭配好,以保证正常的能量需要。午餐热量分配以占全天总热量的35%~40%为宜。最好多吃一些含有微量营养素的食物,像谷类主食、新鲜水果、蔬菜、动物肝脏、豆制品等。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晚餐过饱,必然会造成胃肠负担加重,其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使人失眠、多梦,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中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会造成胰岛素β细胞负担加重,进而衰竭,诱发糖尿病。同时晚餐过饱,必然有部分蛋白质不能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有毒物质,加之睡眠时肠蠕动减慢,相对延长了这些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有可能促进大肠癌的发生。
闭目养神运眼睛,到老事物仍看清
《陆地仙经》中记载“运睛除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以户外工作者居多。翳状赘肉初期对视力影响不大,但若任其生长,等到长至角膜中心位置时,会盖住整个瞳孔,严重影响视力,而且眼翳长得愈大,也就愈往角膜深层侵犯,届时即使施行眼翳切除手术,也会在角膜上留下疤痕,仍然会看不清楚。“运睛除眼翳”的具体做法是:闭目转睛,左右各七次,然后忽然睁大眼睛快速查看物体,自觉眼内有热气。转动眼睛时口鼻短暂闭气,睁眼时尽力用口呵出浊气,吸入清气,各七次。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运睛除眼翳”的本质是眼睛的自我主动按摩,它通过眼睛的主动运动,对眼皮内部神经进行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睡醒饭后常叩齿,牙病不用牙医治
《陆地仙经》中说“叩齿牙无病”。什么是叩齿呢?具体的操作如下:舌尖轻顶上腭部,上下牙齿互相叩击数次。叩齿时思想集中,嘴唇轻闭。叩齿完后,用舌沿上下牙齿内外侧转搅一圈,将口水慢慢咽下。叩齿促进了牙齿周围组织及牙髓腔部位血液循环,增加牙齿营养供应,减少龋齿等牙病发生。经常叩齿,面颊部还不易塌陷,且咀嚼有力,牙齿也不易松动、脱落。叩齿时对大脑也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对提高听力、预防耳鸣都有一定作用。一般来说,早晨起床后、午饭后、睡觉前各做一次,每次做三分钟左右。叩齿保健贵在坚持,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夏早起冬迟眠,春捂秋冻是良言
《陆地仙经》中说:“夏月宜早起,冬天要迟眠,春绵渐渐减,秋夹徐徐添。” 前两句意思是说夏天的时候,日长夜短,日出的时间早,宜早起;而冬天则日短夜长,夜间气温较低,不要过早地入睡。后两句正应了一句民谚——“春捂秋冻”。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所著的《摄生消息论》中也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的记载。“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