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医学院预约挂号:網絡戰爭——世界之巔的角力與暗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1:47
網絡戰爭——世界之巔的角力與暗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0 06:36:08  

《網絡戰爭:互聯網改變世界簡史》,張dong(東鳥)著,九州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訊/互聯網讓當今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革?互聯網改變世界的動力何在?互聯網何以成為改變世界的戰爭高地?網絡世界究竟發生了哪些戰爭?中國網民全球第一之後還差些什麼?各國打贏網絡戰爭的制勝攻略又是什麼?中國網日前登載李俊文章“世界之巔的角力與暗戰”,解析本月出版的新書《網絡戰爭:互聯網改變世界簡史》: 

  這是一部寫給中國3億網民的警示錄。當前,互聯網正改變著世界,引領著世界變革,塑造著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軍事形態,鑄造著新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醞釀著新的文明衝突和國際政治關係。互聯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同樣充斥著觀念衝突、利益矛盾甚至血拼戰爭。該書通過破譯互聯網改變世界的密碼,揭秘一場場發生在互聯網上的控制戰、意識形態戰、文化戰、民意戰、軍事戰、反恐戰、情報戰、數據戰、媒體戰、金融戰、爭霸戰、公關戰等真實戰爭,系統闡釋了世界各國互聯網發展戰略和治理策略,講述了“取勝網絡、取勝未來”的大趨勢。該書還揭開了美國控制全球互聯網、圖謀發動網絡戰爭、推行網絡霸權的真相,揭示了美國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大鰐覬覦中國的野心,同時也預言了一場中西方之間的網絡戰爭不可避免、蓄勢待發。

  誰是互聯網的真正控制者?第一場網絡大戰是哪一次?奧巴馬如何贏得網絡民意?中國在網絡戰爭中勝算幾何?……該書都做了詳細的回答。作者認為,互聯網是社會變革的工具,是改變世界的戰略高地,主宰著未來世界的變遷。對於互聯網,人們的已知遠不如未知,更大的發展和變革在未來。未來,誰控制互聯網,誰就控制世界。當下,國際互聯網大鰐們正深入中國腹地、攻城略地,一場家門口的自衛反擊戰已經打響。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戰鬥的準備?

  該書被業界稱為是一部互聯網改變世界的進化史,世界首部網絡戰爭全紀錄,宣告一場不可避免的網絡超限戰正在醞釀發生,預言中國和西方必將打響世界之巔的網絡戰爭。

  該書作者長期從事互聯網建設和管理宏觀政策研究,曾在政府決策研究機構供職,現立志於網絡文化研究、網絡危機應對、網絡知識普及等工作。該書得到全國百家網站聯袂推薦,是中國互聯網研究的權威經典之作,在國內外和互聯網業界引起較大反響,掀起了關於網絡戰爭的討論熱潮。

今年以來,美歐等西方國家一邊大肆施放“中國網絡威脅論”的煙幕彈,一邊加緊在中國互聯網上“攻城略地”,國外報章甚至認為,中國和西方已經打響世界之巔的網絡戰。正值美歐諸國的炒作渲染甚囂塵上之際,《網絡戰爭:互聯網改變世界簡史》(以下簡稱《網絡戰爭》)的出版,用事實揭秘了發生在互聯網上的真實戰爭,揭開了美國控制全球互聯網、策動網絡戰爭、推行網絡霸權的真相,揭示了美國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大鰐覬覦中國乃至世界的野心,同時也預言了一場中西方之間的網絡戰爭已是不可避免。

  《網絡戰爭》一書體現出作者對互聯網的深刻理解和認知,書中提出了許多帶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要觀點,比如“取勝網絡、取勝未來”、“誰控制互聯網,誰就控制世界”、“互聯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制高點,是國家競爭的戰略高地”等。對於互聯網,人們經歷了一個由不認識、不自覺到逐步認識、比較自覺的過程,由自發發展、被動應對到積極利用、規範管理的過程。但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相比,我們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深入。《網絡戰爭》則進一步將人們對互聯網的認識上升到戰略性的認識,發展到系統性的認識,對互聯網如何改變現實世界、如何實現技術變遷、如何引領社會變革、如何推動歷史進程,都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並梳理出互聯網改變世界的“十大動力”所在。這是自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第一次全方位、全視域地對互聯網的本質、作用、趨勢的系統闡述,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乃至技術,無所不包、無所不論。書中許多思想和觀點都是第一次如此鮮明的提出,都是如此反映互聯網發展的最前沿,將對中國乃至世界互聯網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技術變革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互聯網引發的不僅是一場突飛猛進的信息革命,更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變革。互聯網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互為借助,相互作用,成為加速世界變革的利器。當今中國,互聯網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3.2億網民開始悄然改變中國社會生態,從民間到官方,從草根到精英,網絡民意開始登上大雅之堂,加速融入中國主流社會。中國網民中18歲至30歲的青年是主體,互聯網發展呈現大眾化趨向,正影響著現時社會和未來社會的主流人群。中國有大大小小網站論壇287.8萬個,網絡新聞用戶2.34億,博客用戶1.62億,41.9%的網民將互聯網作為“發表意見的主要渠道”。互聯網日益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成為群眾參政議政的重要平台,網民已成社會輿論的主導力量。對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來說,互聯網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一信息來源。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越來越多的人首先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發表看法。

  去年,中國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考驗,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接踵而來,大事要事一個接著一個。從拉薩“3.14”暴力事件、奧運火炬境外傳遞,到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等重大事件,都有互聯網的深度參與,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事件進程。互聯網開始介入許多重大公共事件,中國網民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歷史進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在中國,互聯網經過15年快速發展,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推動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斷進步,同時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取勝互聯網就是取勝思想,取勝思想就是取勝未來。 

《網絡戰爭》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網絡戰爭”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網絡世界宏大戰爭圖景,這既是全書的主題,也是全書的主線,更是全書的亮點。該書以全新的視角和觀點揭示了這場早已被預知、不可避免的網絡戰爭。書中提出,如今的網絡戰爭,早已遠遠超出把網站“黑”掉的低層次,而是發展成為通過互聯網摧毀敵國能源、通訊、交通、金融、作戰指揮等關鍵網絡系統的戰鬥力量。當今時代的戰爭形態,將不再是直接對抗的軍事戰爭,而是出現了許多以民主、人權等為武器的意識形態戰爭,以證券、股票、利率等為工具的金融戰爭……而且,這些新的戰爭,越來越多地把厮殺的戰場擺到互聯網這個虛擬戰場上來。可以說,網絡空間裡處處有角力,到處是暗戰。互聯網上任何一個空間、角落,都可能成為沒有硝煙的戰場。簡而言之,網絡戰爭就是互聯網上的超限戰、立體戰,是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巔峰之戰。這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網絡世界裡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揭示出網絡空間激烈較量的本質真諦。書中以真實的事件、詳實的資料,揭秘了一場場發生在互聯網上、鮮為人知的控制戰、意識形態戰、文化戰、民意戰、軍事戰、反恐戰、情報戰、數據戰、媒體戰、金融戰、爭霸戰等各種形態的網絡戰爭,可以說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網戰全紀錄。

  互聯網作為未來最具影響力的戰略高地,是現代國際競爭力較量的決勝賽場。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互聯網發展的廣闊前景和在國際競爭中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計地搶灘占地,都把互聯網作為謀取自身優勢國際地位的戰略制高點,想方設法爭奪一席之地。由此,制網權也成為繼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後國際競爭的又一重要領域。以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傳播為內容的競爭與合作、控制與反控制等都成為當代國際鬥爭和角力的主要內容。

  掌握一種信息傳播方式,就擁有一種傳播某種思想文化的權力和影響力。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其處於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最前沿,處於思想交鋒和輿論鬥爭的第一線。網絡戰爭,雖然形式上是虛擬世界的競爭,但實質上是思想文化的較量。占據互聯網優勢,就是占據傳媒優勢,占據文化優勢。控制互聯網就是控制思想,控制觀念,控制文化,也就可以控制世界。二戰以前的戰爭,主要目的是開疆擴土;二戰以後,轉向意識形態的戰爭;冷戰結束,又開始了顔色革命。從爭奪地盤轉變到爭奪文化,進軍大腦,控制觀念。不再是用武力控制被占領地區,而是用文化控制人的觀念。武力控制下的人民,會有反抗;文化控制下的人民,可以被完全馴服,不會反抗。就如信徒完全信神的時候,就會自覺自願的做神的奴僕。美國正是通過互聯網優勢,極力向其他國家傳播著自己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美國負責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務的副國務卿詹姆斯?格拉斯曼去年10月28日在華盛頓一場主題為“美國公共外交和思想戰”的新聞發布會上稱,“美國計劃在俄羅斯互聯網網站、博客和聊天室上傳播‘思想戰’。”

  不論是哪個國家和民族,要想立足未來,必須占領互聯網這個制高點。互聯網起源於美國,其也就成為互聯網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美國始終牢牢掌握著互聯網的最終控制權,操縱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管理公司(ICANN),控制互聯網運行的中樞神經“根服務器”,可以拒絕任何人訪問互聯網,讓任何一個國家從互聯網上消失,任意監控他國互聯網主機,隨時監視他國互聯網使用情況。“美國對互聯網的控制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虛擬世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衝擊是‘一個世界’的衝擊,而不只是一個領域、一個部門……但這個世界裡,從虛擬的領土,到各種技術手段基本上都是被美國牢牢地控制住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張力不無憂慮的感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副教授羅斯科普夫在美國《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美國信息時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應當是取得世界信息戰的勝利主導整個媒體,如同英國當年控制海洋一樣。”如今,美國在互聯網上的決定性權力,遠遠超出了它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權力。互聯網威懾已經成為國際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新內容。少數西方互聯網強國憑借強大技術和資源優勢,推行互聯網霸權,肆意搜集監控全球信息傳輸,進行有利於他們的加工處理,操縱網上內容,控制網上信息流動方向和傳輸速度,不斷拓展網絡空間霸權。比如,隸屬於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食肉動物”系統DC1000在“9.11”事件後開始部署在美國或美國影響範圍內的互聯網骨幹節點上,時刻搜索數據並進行監控。人們曾發現FBI在ISP網站上安裝了所謂“Carnivore”裝置,對電子郵件進行監控。

  又如,隸屬於美國軍方國家安全局(NSA)的“階梯”全球監聽網,可以對歐洲乃至全球的無線電、海底電纜、光纜通信、互聯網通訊進行監聽。美國還利用互聯網對他國實施“非暴力政權更迭”,改良“顔色革命”手段,創造了“蜂擁而至”的戰術,就是年輕人通過發送短訊或互聯網互相聯繫,蜂擁聚集在一起,聽從美國更迭政權的命令。具體而言,包括互聯網博客、抗議組織用於聯絡的手機短信以及組織良好、時散時聚的抗議小組。美國利用互聯網技術把目標國的年輕一代作為主要滲透目標,積極培養親西方力量。美國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的武器專家正在開發新通訊技術以應用於策動青年運動,希望新技術可以在他國網絡空間創造出政治集會效應。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美國谷歌憑借先發優勢,幾乎在全球搜索市場形成壟斷,引起除美國之外各國對保護本土文化、防止外來思想文化滲透的擔憂。谷歌憑借技術和市場優勢,通過人為干預和控制搜索結果等方式,強化美國的文化信息,對他國實施思想文化滲透。比如,在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谷歌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兩國網民使用谷歌搜索時,搜索結果中的前幾條基本上都是美國網站的內容。“谷歌趨勢”能對各國網民的搜索關鍵詞統計分析,得出該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趨勢以及突發事件、突發疫情等流變發展的情報。“谷歌地球”搜索,覆蓋了全球70%的人口分布地區,能夠提供高分辨率衛星圖,曾洩露過印度、韓國等國家軍事基地和敏感地區的位置。“谷歌工具欄”能把用戶使用電腦的一舉一動傳輸到美國總部,甚至還能通過IP地址定位追蹤特定單位、個人的搜索行為,相當於網絡“電子眼”。

  為防止谷歌“文化入侵”,法國研發Quaero (我搜)、德國研發Theseus(特修斯),歐盟推進“轟鳴計劃”,日本實施“信息大航海計劃”,捍衛本國文化。與互聯網相關的任何一個新發明、新應用,都可能成為攻擊戰場和鋒利武器。NSA一直參與微軟Windows軟件開發,操作系統也被加上秘密“後門”,植入“間諜軟件”,以便NSA隨意進入用戶操作系統並偷看用戶的敏感電腦資料。

  這引起了許多國家對自身網絡安全的擔心,開始抵制微軟壟斷,換掉Windows操作系統。據CNCERT/CC2006年抽樣監測發現,中國大陸約有1000多萬個IP地址的主機被植入“間諜軟件”僵屍程序。這些計算機被來自境外的約1.6萬個IP所控制,控制方主要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原本在現實世界才有的掠奪和反掠奪、壓迫和反壓迫、侵略和反侵略、擴張和反擴張的戰爭,已經大量開始在網絡世界出現。這場位於世界之巔的網絡戰爭的全面爆發,已經是不可避免,而且愈演愈烈。 

互聯網經過18年發展,改變世界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愈來愈成為美國實現全球戰略的絕佳武器和全新戰場。互聯網興起之初,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就把互聯網當作向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特別是中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的工具。克林頓任美國總統時就在“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中宣稱,“要開辟一個新的戰場,其目標就是西方價值觀統治世界,實現思想的征服”。美國政府一再宣稱,要把自由、民主理念通過互聯網傳向全球。前美國總統布什布什說過,“互聯網的發展對促進中國的民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以其它國家的發展方式讓互聯網進入中國,那麼自由將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穩腳跟。”前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經說,“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這種技術,因為它要現代化,這是我們可乘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了辦法”。

  美國吧互聯網作為策動中國“顔色革命”的“大本營”、“訓練營”,利用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板、電子論壇、網絡聊天室、留言板等一切網絡途徑,擴大政治影響力,實施思想文化滲透,削弱被滲透國主流輿論的影響。美國情報機構每年都要花上數千萬美元,對中國網民進行思想滲透、策反。西方國家多年來一直批評、阻撓中國對互聯網的正常管理,特別是指責對意識形態和政治領域有害信息的管制,擔心切斷了其自由民主的“價值輸送渠道”。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境外上設立數千網站,就像一群“綠頭蒼蠅”,對中國實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間斷的輿論戰,肆意歪曲和誹謗,進行“信息圍攻”。美國以CNN、時代華納、美國在線、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為代表的意識形態“軟力量”,在互聯網上泛濫,以至於法、德等西方國家都在呼籲保持自己文化的純潔性,日本則驚呼自己有可能淪為美國的“信息殖民地”。互聯網也成為西方國家干涉中國內政、介入中國內部事務最便利途徑,通過互聯網炒作所謂熱點問題,串聯非法活動,發布虛假信息,激化社會矛盾,破壞中國穩定。中西方之間的網絡戰爭已是蓄勢待發、一觸即發。

  與此同時,國際互聯網大鰐也正覬覦中國,深入中國腹地。即時通訊、搜索引擎、門戶網站,是互聯網三大制高點,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三者始終被國際互聯網巨頭窺視,甚至開始被它們蠶食,中國互聯網站正在家門口打一場保家衛國戰。MSN、AOL、ICQ、雅虎通等即時通訊群狼大舉進軍中國,MSN通過捆綁銷售的不正當競爭方式,妄圖絞殺中國本土即時通訊,獨霸市場。2001年以前,韓國本土即時通訊包括Daum、Nate on等,其中Daum占據20%以上市場份額,穩居國內第一;但2001之後,韓國市場迅速被捆綁的MSN占領,微軟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將Daum擠出韓國市場。微軟在每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中都將內置MSN即時通信和語音、視頻通話功能。微軟的一貫策略是:通過操作系統的普及,迅速占領用戶桌面;再通過捆綁,發展MSN用戶;然後通過MSN的壟斷,實現對用戶習慣、意識和行為的最終控制。

  谷歌、雅虎、微軟等行業巨頭也早已盯上了中國,大力推進中國本土化戰略,先後推出中文搜索引擎,其中谷歌已經占據中國20%市場,而且牢牢黏住高端用戶群。這些跨國公司憑借技術、資金優勢,隨時有可能後來居上,進而成為中國主導性的搜索引擎。美國三大門戶站MSN,採用在國外屢試屢勝的門戶網站滲透策略,通過MSN即時通訊把MSN門戶網站也搬入中國,逐步向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領域滲透,施加影響。為了避開中國禁止外資涉足內容傳播領域的規定,MSN將旗下內容頻道出租給國內行業網站,輕而易舉地獲得進軍到中國的全資質,迂回曲線進軍中國。這讓中國老三大門戶網戰如芒在背。全球排名第六名的MySpace,也將服務器部署到中國,全面推行本土化策略。未來,誰掌握網絡傳播優勢,就能掌握網上話語權、傳播力、影響力的優勢。中國本土互聯網站抵禦外國網戰滲透之戰已是短兵相接、赤身肉搏、血濺當場。 

《網絡戰爭》不僅破譯了網絡改變世界的密碼,揭秘了虛擬世界的真實戰爭,還對世界各國積極備戰網絡戰爭的攻略包括規劃、戰略、政策等,都進行了全面梳理,以詳實的資料闡述了歐美強國虎踞龍盤、亞洲鄰國豪強林立、發展中國家奮起直追的互聯網發展戰略,美國依然是互聯網創新的源頭,英國是歐洲互聯網的領頭雁,日本移動互聯網獨樹一幟,韓國網絡遊戲獨霸東亞,印度象也咄咄逼人。此外,《網絡戰爭》還用較大篇幅介紹了世界各國治理互聯網的特點、理念、模式、方法、立法等情況,這些資料十分系統全面,是作者長期積累研究的重要成果,有許多內容都是第一次公開。這些對於加強互聯網建設和治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實踐意義,對推動中國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大有裨益。

  互聯網是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主宰著未來世界變遷。誰占有互聯網優勢,誰就占領了制高點。去年底,中國網民總數、寬帶網民數、國家CN域名數,三項指標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中國互聯網普及再次實現了飛躍,趕上並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這個成績的確讓人振奮。但是細細分析之後就會發現,只是某些絕對數量上超過美國,其他並沒有什麼質的改變。在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等眾多領域,美國仍居於絕對主導地位,中國還只是處於跟隨狀態,在網絡核心標準、頂級域名、國際交換中心、IP地址等關係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的國際話語權有限,短板依然明顯,特別是在互聯網普及率和應用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現在,互聯網技術正處於迅猛發展之中,呈現裂變式發展態勢,人們對互聯網的認識已知遠不如未知,其發展前景和深刻影響難以預測、難以想象。未來,國家之間的角力和暗戰,將很大程度取決於互聯網發展程度。歐美等互聯網強國之所以渲染“中國網絡威脅論”,更像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借機擴軍備戰,建設網絡部隊,提高網絡進攻能力,磨刀霍霍向中國而來。目前中國的互聯網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威脅他國的程度,如果說網絡威脅的話,最大的威脅自然就是要算美國了。奧巴馬政府已計劃設立一個新的網絡戰司令部,負責五角大樓計算機網絡和網絡戰事務,提升網絡進攻能力。無論我們是否承認,這場沒有硝煙但卻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網絡戰爭正悄然而至,每一個人都受到這場無形戰爭的現實威脅。中國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但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打贏這場戰爭的準備?《網絡戰爭》可以說是一部寫給中國3億網民的警示錄!

  “古羅馬戰略家說過:‘想要和平,就準備好戰爭。’而今‘想要和平,就準備好網絡戰爭。’”

  ——西班牙《趣味》月刊

  “工業時代的‘戰略戰’是核戰爭,而信息時代的‘戰略戰’就是網絡戰。”

  ——中國《南方周末》

  “中國正邁向網絡戰爭。”

  ——英國《衛報》

  “中國和西方打響世界之巔的網絡戰。”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

  “互聯網給人以自由,但政府必須確定自由的限度。”

  ——法國前總理諾斯潘

  “我們當然會尊重言論及新聞自由,但是權利是有一定限度的。”

  ——泰國總理阿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