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义市望目县:感悟”不是“赶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08:32
  “感悟”是课标的重要亮点之一,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了语文教学议论、研讨和关注的热点,从中才发现多年来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而很少注意学生“悟性”的培养,导致语文学习一直在幽暗的低谷中徘徊。教师出于对课标的信任和对教学改革热情的本能,在教学实践中掀起新一轮感悟学习的热潮是再自然不过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第一轮的新课程实施都已经完成,正在或即将实施第二轮。在第二轮实施之初对课标和教科书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一线教师们更关心的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做哪些改进和调整。对感悟学习的再认识和师生行为做相应的改进是教师们关心多,议论多,迫切要付诸行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感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们早已心知肚明,但对如何确保感悟的有效性普遍比较茫然。为什么会这样呢?细细想来,深深思索,不难发现,“感悟”在教学中严重地犯了“赶悟”的毛病。如何在教学中恢复“感悟”的原貌,克服“赶悟”的毛病,也是第二轮课程实施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认识感悟
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是指对语文有了接触而引起思考、有所领悟,是学生对客观对象有目的的自我意识的过程,是通过理解分析与思考,理清关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的一种体验,是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能得以发挥,人格得以提升。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个性的一种整体性学习方式。
与感悟相近的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本身的感受和理解,但感悟超越了语感。它是以语感为基础,把语言文字放在语境中的完整感受。它是不同人的主观的个性化的领悟,也是一种直觉的意象化的体会和感知。对同一篇文章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是凭借不同的知识背景、情感经历和生活经验,每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是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隐含意义的独特的体悟和领会,甚至是揣摩和意会。
二、引发“赶悟”的缘由
我国从1950年至1993年正式颁布的六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其中1950年称“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中,既找不到“感悟”一词,也发现不了“语感”一词。“感悟”是新课程中的一个新名词,代表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首次出现,引起关注是很自然的,同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把握上的不准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不恰当都是可以理解的。
1.目标强势
感悟列入课堂教学主要目标之一,纳入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是语文教学进步的表现,它代表着对语文教学研究认识的发展,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深邃把握,是语文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然而,正由于它是新出现,新标准,新目标,很容易成为教学中的强势,出现过度关注,过分热情和过多花精力。主要表现有:一是单刀直进。由于感悟目标的强势,既可以一路绿灯,也可以不兼顾其他目标。但感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语文知识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等基础上的。只有这些目标完成的比较好了,感悟才会水到渠成,否则“强扭的瓜不甜”。“感悟”一词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好好感悟课文的语言。”“……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文中的主人公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等等。在教师屏幕出示的学习要求、练习要求和作业要求等“感悟”一词同样司空见惯。事实上,“感悟”是一个比较深奥的术语,课标是对教师而言的,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要用词。“感悟”一词充斥课堂是目标的强势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表现。“感悟”强势了,积累、理解、体验和技能训练必然弱势,这将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感悟”的滥用容易混淆视界,引发“感悟”的疲劳,从而影响“感悟”自身目标的达成。二是全面铺开。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感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要求比较高的环节。一堂语文课只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中的某一个小点。一堂语文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如识字写字重在积累,阅读重在理解和学习语言,作文重在语言的表达和应用以及能力的训练,就是由这些有侧重的一堂堂语文课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也就是说,尽管语文的整体性比其他学科要强,但课堂教学同样遵循化整为零的原则。“感悟”也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而不分年级高低,不顾及学生基础,堂堂有“感悟”要求,这不仅降低了“感悟”的身份,而且让“感悟”充当了说客。这对语文教学是十分有害的。三是错位严重。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二会场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越位和不到位”就是错位。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用理解、体验和语感等替代感悟;第二种用参考书上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充当学生的感悟;第三种把感悟的重点定位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奥人生哲理上,严重脱离学生年龄实际。显然,前两点是“感悟”不到位,第三点是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位。
2.人为拔高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加重了,为何?这是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人为拔高是主要因素之一。这当中的“人”主要是教师,由于部分教师受教辅资料的误导,受赛课(设计要“创新”)和教学理念(拓展和延伸)的影响,被迫拔高要求。如,学生学了一个成语,就要求学生掌握同类型的二十个甚至上百个的成语;学了一篇寓言,要求学生课外读一本寓言;懂得一个道理要求学生懂所有的道理。如果说,感悟的错位是因为认识和技能问题,是无意的;那“拔高”就带有主观性的成分,危害不小。小学是打基础的基础,感悟是比较遥远的目标。事实上积累、理解、体验、语感的养成,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思维的训练比“感悟”的“遥远”目标更为重要。再说,感悟也是不能一步到位的,如对某方面事物的感悟,需要对同类题材和事件的不断积累,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成。设想让学生仅通过一次接触、一次学习就达到至善至美、终身受益的程度,那是痴心妄想。很多感悟需要花一辈子的精力,甚至一辈子也“悟”不出道道。另外,感悟本身也是有层次区分的,不同层次适应于不同对象,急于求成,划一要求是违背规律的。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course/languageteaching/xiaoxueyuwenjiaoxue/226333.html 3.偏离核心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积累、理解、感性、体验语言为主;应该以养成良好习惯,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素养和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这实际上已经很不容易了。达成目标主要依赖于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把握。小学生的感悟是初级的,是为以后的感悟发展和提升打基础的。语文教学应该紧扣语文基础知识,如,识字量的多少、写字的习惯怎样、阅读的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写作的态度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技能等。一旦偏离这个核心就是得不偿失。小学语文过高提升感悟的价值,不仅不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反而会把语文教学越扯越远,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
4.假象迷惑
语文教学的假象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来自教学权威。权威掌握了话语权,即使对教学规律研究不深把握不准,但方案由他们制定,评价基本由他们说了算。为了维护权威性,就是明知有问题也只能是掩掩遮遮、隔靴搔痒。二是来自教师依赖。目前多数教师已经摆脱自我解读文本,自行教学设计,走出了要求高、费时多的困惑,能借助便捷的网络系统“分享”他人的成果,为我所用。尽管这种“分享”会脱离实际,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同事间心照不宣,还是其乐融融的。为什么会有滋生的土壤呢?因为目前教师还没有走出教学强势怪圈。三是来自学生迎合心态。多年来一直没有相信“武松打虎成功奖金应该分酒店老板一半”,“真想吃加有荠菜的面糊”等是来自于学生真实的感悟和真情的表达。但又为什么会炒得那么热,是尊重学生主体和体现多元解读的成果吗?”一来可能是专家标榜理念的需要,展示成果的借口。二来表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为了在课堂上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博同学的青睐和教师的赞许满足虚荣,刻意迎合教师,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
三、消除“赶悟”的策略
摆脱“赶悟”,实现“感悟”是教师们的共同心愿,也是第二轮课程实施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1.目标定位
首先,感悟是语文教学总目标中的一项渗透于所有子目标和阶段的目标,贯彻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就其本身而言,它是语文积累、理解、体验、能力、习惯、方法、态度等的综合反映。感悟能力和水准是语文素养的体验,是教学不断努力的方向。感悟起步早,形成慢,依赖强,拔苗助长会夭折,缺少呵护长不大,需要有意栽培,又不能急于求成。同时,感悟是高要求的积极心理技能,是一种主观个体性的整体性学习,也是一种直觉的意向化的体会和感知,不但要理解语言的表面意义,更主要的是与隐含意义整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体悟和感受,甚至是揣摩和意会。只有对感悟有充分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给予感悟确切的定位。任何简单化或复杂化的做法都是极其有害的。
2.导悟关键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学规律告诉我们,教学“三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感悟固然是学生个体独特的体悟和理解,它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和分析,但不等于说就不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培养。教师适当而有效地指导,会催生学生的感悟并促进感悟深化。因此学生凭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的自悟,和教师凭借素养的导悟并不矛盾,学生自悟和教师导悟相结合是培养感悟的最有效途径。如,丰富学生的积累;提供学生反复朗读,逐步领会的时间和机会;借助音像画等手段,加深体验等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创新设计和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小学生,经验知识、认识水平、思维方式、体验深度都处在稚嫩阶段,独立性差,感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导悟。
3.感悟语言
语文学习的感悟内容广,涉及面大。感悟,是语文学习的整体目标。小学生感悟的重点是什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感悟的重点和关键,重心放在语言规律和语言形式的认识上。类似于人生哲理、处世之道、民族精神有个模糊认识和一定量的形象情节积累就可以了,感悟的路还很长。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不要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慢慢感悟的具体做法有:(1)慢慢感悟,不能急功近利。对小学生来说文章的结论并不是那么重要,文本的人文主旨也并不一定都感兴趣,重要的是在慢慢读细细想中读懂,读通,能讲故事,谈谈感受。(2)慢慢感悟,不能急于求成。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只会加速造成学生认识的表面化,助长浮躁心理。(3)慢慢感悟,要好好地展现过程。感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只有充分展现过程,让学生感性认识和体验充分储备感悟才能水到渠成。(4)慢慢感悟,要在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情感基础里寻找共鸣点。(5)慢慢感悟,要顺应孩子感知事物的规律,尊重孩子认识世界的习惯。
4.分析语言
小学语文感悟重点是语言感悟,其手段优势是什么呢?要注重语言的分析。语言感悟与语言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分析涉及的多是语言文字层面的内容和文字间的联系与语境结合所形成的内涵,而感悟语言则更深入地探究语言组合的内部机理,以及语意与语意之间边缘化的意蕴。语言感悟的微妙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语言感悟的个性特征更为鲜明,个人因素参与更为明显,其结果无不体现着个人经历、知识水平、语言能力、感受能力等个性特征。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综合能力。语言分析能力在语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语言分析确定语言感悟的方向,深刻的语言分析决定着语言感悟的深度和广度,灵活的语言分析决定着语言感悟的个性。没有语言分析能力的人,根本无法谈及语言的感悟。为此,在语言感悟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首先打好语言分析的功底,掌握语言的规律,注意抓住具体语言的表达特点,注重语言与语境的联系,宏观把握文章的整体,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中分析语言运用的技巧等等,形成良好的语言分析能力,为语感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语言分析能力和对学生语言分析能力基础的了解非常重要,它是语言分析成功的前提保证。同时,语感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充分的语文知识为前提,以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分析能力的发展。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积极参与生活中的语言实践活动,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二是积极参与语言感悟的实践活动,为培养自己语言感悟能力创造机会。一种是阅读教学中语言感悟的教学环节,是通过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地感悟。这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学生快速感悟,形成感悟能力的基础。教师引导很重要,它不仅为学生提供语言感悟的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感悟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走过自我探索的漫长经历。第二种是学生自主感悟。这是语言感悟能力形成和运用的根本形式,是一种自觉地对语言进行感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course/languageteaching/xiaoxueyuwenjiaoxue/22633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