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秀老婆:新华调查:“减量不加价”盛行 商家隐性涨价应警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29:40

3月31日,消费者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家超市选购康师傅桶装面。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资料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华调查:“减量不加价”盛行 商家隐性涨价应警惕
新华网上海4月23日专电(记者姚玉洁、周蕊、周琳)方便面涨价计划刚刚被相关部门叫停,康师傅部分饮料却又减量10%“瘦身”,被网友指责为“变相顶风涨价”。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减量不加价”的隐性涨价方式,近年来频频被商家使用。虽然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成本攀高,企业适度涨价无可厚非,但这种“暗涨”的手法很难得到公众认同。更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在行业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以成本攀升的名义,搭着“通胀”的便车跟风涨价,实际却是为了维持自身较高的利润。
“减量不加价”:康师傅“瘦身”有道
记者在上海徐汇区多家好德、罗森等便利店看到,康师傅每日C系列产品橙汁、红葡萄、水晶葡萄等已经更换了新包装。换装之后,每瓶容量由原来的500毫升减为450毫升。记者注意到,虽然饮料的实际容量“缩水”了,但是货架上的标签依然写着500毫升,价格也仍维持原来的每瓶3.1到3.5元的水平。
同样,伊利冰工厂的两款产品在没有变动价格的情况下,份量比去年有所缩水,“山楂爽”为75克,比去年少了6克;“冰片蜜桃”为80克,比去年少了13克。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伊利冰工厂山楂爽的照片,并打趣说:“猜猜是冰激凌的部分长还是木棍长?”
针对“变相涨价”的指责,康师傅华东区相关人士对记者承认,旗下果汁陆续从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明瘦身暗涨价”的策略并非新闻,仔细回顾康师傅旗下方便面、饮品等目录即可发现,商家对此手段早已炉火纯青。
2007年伊始,康师傅方便面拉开了年度“瘦身”帷幕,其中豚骨拉面从92克/杯“缩水”到85克/杯。当年夏季饮品上市前,原本500毫升的康师傅冰红茶也从500毫升“减肥”10毫升。
2007年7月,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携手上调价格,平均涨价幅度达到20%。随后,发改委宣布此次方便面涨价属于价格串通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明涨”被制止后,康师傅再度使出拿手的“减量不加价”手法,其中,红烧牛肉面从90克减重到了85克,“缩水”幅度超过5%。

徐 骏绘(人民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过去的半年间,康师傅方便面价格“三级跳”的新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2010年11月开始,康师傅袋装方便面涨价10%,占袋装方便面销量三成的经典系列从2元上调到2.2元,一度引发与不同意上调价格的法国零售商家乐福旷日持久的零供大战。
而从2010年4月开始,有媒体报道,康师傅部分方便面的面饼再度陆续瘦身,原来100克的降至95克,原来95克的降至90克。
商家为何偏爱“隐性涨价”?
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产品份量“瘦身”的远不止这两家的产品。乐事罐装薯片已经从120克缩减为110克,蒙牛红枣酸奶也从原先的1.5千克缩减到1.2千克。
“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激烈,是不少商家选择隐性涨价的主要原因。”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陈静说。以康师傅每日c系列为例,产品属于低浓度果汁,含糖量高达30%左右,食糖价格已从去年同期的5270元/吨涨至现在的7346元/吨,涨幅达39%;塑料瓶的原料PET价格从去年至今也上涨较多。
据介绍,低浓度果汁占果汁市场铺货量的80%,凡是生产果汁的企业都已涉足该领域,竞争较激烈,为了锁定消费者,维持市场份额,一般企业都不敢轻易涨价。“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如果产品的替代性比较强,那么谁也不敢率先挑起涨价大旗。相反,‘减量’的手段比较隐蔽,不容易为消费者察觉。”陈静说。
但隐性涨价让消费者感觉很受伤。记者在上海家乐福莘庄店随机采访,市民刘女士表示,如果厂家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提高,适当涨点价也无可厚非。但希望明明白白涨价,而不要暗地里变相抬价,让消费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另一位莫女士也表示,与其隐性涨价,还不如明码涨价,至少让消费者心理有谱,可以有所比较。
“当前我国通胀压力较大,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把所有的成本压力都转嫁给消费者。”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说。
搭通胀之车逐垄断之利?
业内专家表示,市场经济下,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适度上调价格也可以理解。但部分厂家如此频繁涨价,就不是成本推动能解释了。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介入调查,是否涉嫌滥用优势地位随意涨价。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曾经在食品企业工作,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比较明显,但消化到终端产品,未必有这么高的涨幅。不少企业都借着“通胀”的名义跟风搭车涨价,其实是希望赚更多的钱。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领头涨价的企业,业绩依然非常靓丽,涨价并非真的是“不堪成本压力”,而是为了维持可观利润。年报显示,2010年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整体营业额再创新高,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1.5%至66.81亿美元,股东所得利润上升24.4%至4.77亿美元。
与此对应的是康师傅在部分品类市场上的高占有率。AC尼尔森2010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6%和55.8%,其中容器面的占有率为69.7%,高价袋装面销售额的占有率为70%;即饮茶市场占有率51.9%,较去年同期48.4%提高了3.5个百分点;瓶装水占有率20.8%,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稀释果汁17.5%,较去年同期的14.2%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市场机构苏赛特认为,康师傅在不少品类上都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意味着其对零售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更强,这类企业常常充当涨价急先锋也就不意外了。
上海润一律师事务所律师费少凡表示,西方对企业垄断行为和价格操纵的监管和处罚均非常严厉。我国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对占据垄断地位或有行业绝对控制力的企业加强价格监控,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要加大处罚力度,增强威慑力。
据了解,触犯欧盟反垄断法规的公司最高将被课以相当于违规年营收10%的罚款。今年3月,在洗发、护发产品领域占70%市场份额的宝洁、欧莱雅、汉高等8家化妆品制造商,在西班牙被发现结盟操纵价格达20年,被西班牙政府处罚5000万欧元;4月,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因操纵洗衣粉价格遭受欧盟反垄断机构的罚款处罚。
马文峰认为,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如果要涨价,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其向公众公布其具体成本和利润情况,并通过类似于公众听证会的形式,决定是否可以涨价。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涨价,请给个理由先!
年初以来,康师傅、卡夫等多家食品企业及宝洁、联合利华等日化企业都在酝酿涨价或已经涨价。食品和日化用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变动广受关注。涨价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消费者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价格变动?
价格尚未出现普涨
●为稳定价格,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近日,饼干巨头卡夫和康师傅上调旗下部分饼干产品的价格,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奥利奥、太平梳打、康师傅“3+2”苏打夹心饼干等在售价上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其中,康师傅“3+2”系列饼干的价格从3.5元到5.9元一包不等,康师傅蛋酥卷384克装的价格为27.6元。而卡夫的太平梳打香葱口味的价格为2.6元,趣多多巧克力曲奇饼干4.7元,奥利奥巧克力口味饼干卖到了5.8元。
“以前康师傅饼干还算便宜,现在涨到4元多一包了,买的时候还真得考虑考虑。”在北京海淀区一家超市,购物的李女士说。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3月下旬主要食品价格相比3月上旬和中旬呈现了反弹迹象。3月上旬和中旬,食品价格下跌品种均为16项,但是3月下旬,下跌品种仅仅为10项,大部分食品价格出现了上涨。
笔者走访了北京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发现不同超市中同一产品的价格略有差别。
沃尔玛的销售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奥利奥等产品涨价的正式通知,在厂家给出正式通知后所有沃尔玛连锁超市会一起调价。在中关村的家乐福超市,负责饼干货架的销售人员说:“我们超市现在还没涨价。”
北京物美超市一位负责人认为:“现在来看食品还没有普遍的涨价趋势,我只听说卡夫和康师傅这两个品牌要涨,短时间内其他品牌应该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涨价。就是涨了价,我们也会时不时地和厂家联系做一些促销,所以应该还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压力。”
为稳定消费品价格,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近日已经约谈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督促其尽可能地内化成本压力,尽量不涨价或者延后涨价。
成本上升压力大
●“原材料、包装成本、人力成本等都在涨,这次不涨价真的不行。”
尽管日化用品尚未出现普涨趋势,但不可否认,一部分产品确实已经涨价,变相涨价的情况也不少。
笔者日前在沃尔玛超市看到,卡夫果珍正在促销。销售人员说,以前卡夫果珍粉500克包装的卖11.9元,现在价格还是11.9元,但是产品规格已经变成450克了。她表示,因为卡夫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保证企业在正常范围内赢利,“想要价格不变只能减量”。
涨价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厂商不约而同地归结为成本上涨。日化用品的原材料是石油的副产品,目前国际油价已从去年的每桶50美元涨到了100美元,日化用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并且,洗涤用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塑料、植物油等原材料的价格竞相增长,企业面临成本压力是有苦说不出。
而就饼干类食品而言,主要原材料特一粉和成品油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以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为例,1月12日,桶装成品油的成交价为每升10.5元,特一粉的价格为每公斤2.8元。而4月6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桶装成品油的成交价为每升10.6元,特一粉的价格为每公斤2.88元。
中国糖业协会所统计的糖价数据也显示,从去年到今年糖价有一个明显的上涨。去年10月份,期糖价格是5800元一吨,现在已经到了7200元一吨。
康师傅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我们面临的成本压力很大,食品的原材料、包装成本、人力成本等都在涨,我们的产品很久没涨价了,这次不涨价真的不行。”
而法宝超市负责康师傅饼干销售的人员也说:“现在粮油等原材料的价格涨了,油价一涨运输成本也上去了,甚至连产品的广告宣传成本也不小,这么看涨价很正常。”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除了产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消费者、企业对涨价的预期也是导致产品涨价的重要原因。此外,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提高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节能减排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等转型政策,都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
增收入才是定心丸
●当前最应该做的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者应对正常价格变动的底气
“菜篮子”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有人担心:“饼干价格涨了,其他食品会不会搭车涨价?”“能不能不涨价,或者别涨得这么快?”“怎样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抵消价格上涨?”
赵萍认为,对产品涨价的预期过高会导致短时间内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会小幅度上升。而商家之间的竞争也会给涨价带来可乘之机:“一个厂家在预期到别的厂家涨价后也会逐步抬升自己产品的价格。”赵萍说。
专家认为,随着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会逐渐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最应该做的就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者应对正常价格变动的底气。
涨价不是洪水猛兽。中国商品学会副会长武高汉认为,消费者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食品和日化用品的涨价。“第一,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指数;第二,保障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水平。”武高汉认为,由于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国家应继续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增强购买力,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努力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认为,面对价格变化,消费者要心中有数,保持冷静,不盲目跟风,不抢货囤货,“大规模的抢购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导致商品的供不应求,从而进一步拉高物价。”
荆林波说,中央和相关管理部门对生活必需品价格一直非常关注,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并严厉查处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一定会保持食品等日用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杜海涛 王梦楚)
成本上升侵占利润空间,提高价格面临诸多困难——
“瘦身”其实很无奈
近日到超市购物,发现常喝的一种酸奶换了包装,且由180克变为160克,而价格没变。超市的导购员说,这是促销装,一次购买10袋可赠送一个茶杯。可不少顾客认为,一次购买10袋的毕竟是少数,如此减量不减价,不就是变相涨价吗?
产品“瘦身”不是新鲜事。去年底,北京市场上,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康师傅酸菜牛肉面由90克减至85克,西红柿打卤面由95克减至90克;福满多葱香排骨面由95克减至85克;统一香菇炖鸡面由103克减至98克。这种“减量不减价”的做法,通常并不能瞒过精明的消费者,并招致诸多非议。
但对企业来说,产品“瘦身”,实际上是消化成本压力、保住市场的无奈之举。
有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制造企业人力成本大约上升30%,糖、面粉、食用油、食品添加剂等价格也涨了不少,石油等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呈大幅上涨之势,这让食品、日化等日用消费品企业面临很大涨价压力。按理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因要素成本价格变动调整产品价格,本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对日用消费品企业来说,产品涨价,却不那么容易。
一方面,由于日用消费品是完全开放领域,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家企业的价格变化,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甚至丢掉市场份额。因此,企业都不会轻易言“涨”。
另一方面,日用消费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在当前背景下,这些领域的商品涨价,会加剧通胀预期,影响群众生活。因此,近一两个月,有关部门已多次“约谈”相关企业,要求不涨价。这进一步引发了企业生产“瘦身”商品的“冲动”。
客观来说,“瘦身”能够降低成本,却不是应对涨价压力的治本之策。
应当看到,这一轮商品涨价,主要是成本上升造成的。随着能源、资源、劳动力等价格上涨,日用消费品领域商品涨价是大势所趋。有关部门应通过减税、降费等方法,减轻企业负担,增加生产供应。对串通涨价、搭车涨价等恶性竞争行为,当然要严加处罚。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动辄“约谈”,坚持不允许企业涨价,就会增加企业让产品“瘦身”等非正常营销冲动,甚至“短斤少两”、以次充好。长此以往,将影响企业信誉,损害行业形象。到头来,损害的还是消费者利益。
当然,对企业而言,克服成本压力,也应该在开源节流上下功夫,通过控制运输、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消化涨价压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营养卫生、健康消费,有关企业应顺应这一消费趋势,努力开发出更健康、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力争在压力之下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北 岸)
吃的住的涨得快 3月CPI再创新高日化品方便面欲涨价 发改委约谈相关企业并调查发改委驳回涨价申请 食用油价格两月内不得上调发改委回应对约谈企业的质疑:这不是行政干预发改委"约谈魔法"控涨价 稳物价仅靠"谈"行吗加强行业自律 抑制涨价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