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家具合同书: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29:14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
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 56条。这 56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
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有许多根
本就不是病在厥阴肝和心包的证候,所以经方大家路渊雷曾经有过一句
话叫做“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
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几个小字,“厥利呕哕(yǔe)附”,
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认定,王叔和在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的时候,等编到厥阴病篇的时候,他发现厥阴病篇的原文太少,它和其
它病篇似乎不能够匹配,于是乎他就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
治疗杂病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为什么“厥利呕哕(yǔe)”可以附到厥阴病篇?除了我们刚才所说
的,王叔和所见到的厥阴病篇的条文比较少之外,另外,厥证尽管可以
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可是厥证本身无论是阴阳气的不足,还是
有形病理产物的阻滞,还是气机的郁遏,之所以造成手脚发凉,那都和
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有关。那么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这和肝的疏
泄机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厥证附在了厥阴病篇有它一定的道理。

肝是主疏泄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六腑气机就调畅,该升的
升,该降的降,而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都是人体气机升降紊
乱的一些表现。气机升降紊乱自然也应当和肝的疏泄功能不调有一定的
关系,所以把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附在了厥阴病篇也可以沾
的上边儿。

那么厥阴病呢,涉及到肝和心包,肝是主藏血的,所以厥阴病篇也
涉及到血证,像出血的证候,像血虚的证候等等。

·768·


第 63讲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厥阴病从六经病来看,它是六经病发展到最后阶段的证候,如果厥
阴病是由少阴病发展而来的,那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说的,在心肾真阳衰
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相火的衰竭。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五脏六腑
的真阳都虚衰,《伤寒论》中把它叫做脏厥,这个病的预后是很差的,进
一步发展就是死证,所以厥阴有死证。

如果厥阴病不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是厥阴经、
厥阴脏直接感受了外寒,这个情况就不同了。当血虚经寒的时候,那就
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我们上次在概说提到的,用当归四逆汤来
治疗;当寒邪伤厥阴之脏的时候,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那就用
吴茱萸汤来治疗;当“经脏两寒”的时候就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
汤来治疗。

这是厥阴的寒证。

当“外寒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到一定程度,“郁极乃发,相火爆
发,阳气来复”,如果阳复而阴寒邪气退却了,人体出现了阴阳和调,病
就可以自愈,所以厥阴病有自愈证;

如果“相火爆发,阳复太过,阳盛则热”,这就出现了热证。对于厥
阴相火爆发,阳盛则热的这种热证,在厥阴病篇,提到了“阳热上伤阳
络”的汗出喉痹证,“阳热下伤阴络”的大便脓血证,“阳热泛溢肌肤”
的身发痈脓证。既然是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所以它可以出现“身
热不罢,热不罢,热不止,热不退”这样的临床表现。所以这四个证候,
或者汗出喉痹,或者大便脓血,或者身发痈脓,或者热不罢,热不止,
热不退,这都属于厥阴阳复太过而形成的热证,因此厥阴病有热证。

在阳气的恢复过程中,“阳气的时进时退”,阳气进就发热,阳气退
就厥冷和下利,于是乎就出现了发热、厥冷下利交替发生的情况,这叫
厥热进退证。

如果“局部阳复太过”,出现了热象,常常是阳复太过以后火热上扰,
出现了上热的证候,而阴寒没有完全退却,常常是下寒,这就造成了上
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

·769·


郝万山讲伤寒论

这样来看,厥阴病真是“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
热进退”,可以说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我们在上次课已经提到了,前五经病每一经病都有它的特色。太阳
病主要是表证,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证,少阳病主要是少阳经腑受
邪,枢机不利的证候,太阴病主要是脏虚寒证,而少阴病主要是心肾阴
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可是到
了厥阴病,它没有特色。

有特色的前五经的证候都有具有特色的治法,太阳病用汗法,阳明
病用清法和下法,少阳病用和解法,太阴病用温补法,少阴病的寒化证
用温补法,热化证用滋阴清热法,而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
或厥热进退,这个寒是真寒,这个热是真热,所以对厥阴病来说,我们
在上次课就提到了,它没有特色的证候,也没有特色的治疗方法,那么
就采取了“寒者热之,热着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热错杂者则
寒热兼治”,常常是“随证施治,并无定法”。

厥阴病既然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死或活,这样两极转化的
特征,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条文来作为它的提纲呢?用单纯的热证
不行,用单纯的寒证也不行,所以只有用“寒热错杂”的这样一个条文
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才能够代表厥阴病这种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看厥阴病的原文,326条,“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蚘(音:蛔),下之,利不止。”

那么这个证候的成因是什么?它的成因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它
不是由于少阴病发展而来的,心肾真阳没有衰微,只是外来的寒邪郁遏
了厥阴的相火,“相火郁极乃发”,这个时候出现了“郁火上冲”。我们现
在是讲它的成因。

它的主证和病机:“心中疼热”,“气上撞心”,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
表现,病人感到心中有一种灼痛样的感觉,而且有气上冲,这叫“气上
撞心”,“心中疼热”。从中医的病机解释来说,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

·770·


第 63讲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表现。

那么“消渴”呢?这里所说的消渴是一个症状,就是口渴能饮,消
耗了大量的水液而不解渴,这种“消渴”的病机是因为“厥阴郁火消灼
津液”。少阳病有口苦咽干,那个咽干是“少阳郁火伤津”的表现。而到
了厥阴呢,它有“消渴”,实际上是少阳病咽干的加重,它是厥阴相火消
灼津液。

还有个“饥而不欲食”的“饥”,这个饥饿是“厥阴郁火犯胃”,“胃
有热则消谷善饥”。可是他为什么不欲食呢?这是“厥阴寒邪未退”,这
个“热”是“厥阴郁火暴发”而来的,这个“寒”是原来有“寒邪郁遏
厥阴相火”,原来就有寒邪,他为什么不欲食?这是厥阴寒邪未退,寒邪
犯脾。脾是主运化的,脾的运化功能好,胃才能够很好的受纳,现在寒
邪犯脾,脾寒不运,所以不欲食,就是有一种嘈杂烦饿的感觉。这就是
觉得饿,但是不能吃。所以这就体现了,他是一个“上热下寒”的特征,
这个“上热”是“厥阴相火暴发”所造成的,这个“下寒”是原本的“外
来的寒邪”没有完全退却所遗留下来的。如果勉强给他进食,他不是不
欲食吗?如果勉强给他进食,“食则吐蚘”。“虫”字右边加一个“尤”字,
是蛔虫的“蛔”的古体字,注意这个字不能读“尤”,我在这里就写通用
的简化字“蛔”,即“吐蛔”。

蛔虫有一个特性,它是“喜温避寒”的,这是一个特性,还有一个
特性是“喜欢钻孔”。当病人体内的内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比方说,现
在厥阴郁火上冲,出现了上热,而阴寒没有完全退却,表现了下寒,蛔
虫就感觉到它原来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不太适合它,它就容易往上跑,它
不是喜温避寒吗?原来它在小肠寄生,由于人体的内环境发生了上热下
寒的变化,蛔虫就喜温避寒而上行,往上走,就离开了小肠,一旦离开
小肠,上行跑到胃的时候,那么只要一吃饭就会呕吐,一呕吐就把蛔虫
给吐出来了,所以“吐蛔”这个症状本身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当然如果他能吐蛔的话,这个人必须有寄生虫,有蛔虫他才能够吐
蛔虫,如果这个人没有蛔虫的寄生,他即使是发生上热下寒也不会发生
吐蛔这个现象。

·771·


郝万山讲伤寒论

一个寄生虫在体内的生活状况,提示了这个人的体内内环境的状况。

我好像是不是给大家举过这个例子啊,两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个小
男孩用一个三棱刮刀,把那个小男孩从左胁下给他扎进去了,我举过这
个例子吧?然后穿透了肺,穿透了脾,穿透了左肾,穿透了肠和胃。在
我们东直门医院的外科手术室里头,开腹之后把脾和左肾切除,然后胃
肠修补,气胸引流,那么这样的话呢,不断的输血,血压还是零,测不
到。请董建华老师会诊的时候,那是第二天了,董老说:“这个孩子有没
有大便?有没有小便?”护士长说:“小便量很少,大便有一次,是柏油
样便,消化道有血,还拉出一条蛔虫。”董老说:“这个蛔虫是活的还是
死的?”那个护士长说:“我看了,这个蛔虫是死的。”然后董老说:“那
我就不开方儿了。”我陪着董老下楼的时候,就问董老,“您为什么不给
他开方啊?”他说,“他连一条蛔虫都养不活,他人自己还能活吗?”我
们会诊完的第二天,这个小伙子18岁,就死了。所以这就给我们很大的
一个启发。

有时候我们去买菜的时候,一看洋白菜上有虫子眼儿,我就不要这
棵菜,结果那个小贩儿说:“这说明没有农药的污染,虫子都能活着,这
叫什么菜?这叫环保菜。”

一个蛔虫在小肠正常的寄生,说明这个人没有“上热下寒”的这种
病理状态,它只要不能够在小肠正常的寄生,它被吐出来了,说明这个
病人本身就有“上热下寒”。因为蛔虫它非常非常敏感,它是喜温避寒的,
我们人自己还不知道,已经出现了“上热下寒”的这种病理变化的时候,
它就已经感觉到了。所以在临床上,只要看到吐蛔的,这绝对是“上热
下寒”。所以见到吐蛔,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判断“上热下寒”的一
个客观症状。

那么这样一个证候,热是真热,寒是真寒,应当清上温下,寒热同
治,而不能够把它当成实热邪气,虚实的“实”,不能用下法。如果用苦
寒攻下,必然就会更助下寒而造成下利不止。

原文我们做了这么多分析。那么到底仲景描述的是个什么证候啊?
神乎其神,“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原文是“气上撞心”在前头,“心中

·772·


第 63讲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疼热”在后头,我现在把它反过来了,因为病人持续有胃脘部的,上腹
部的一种火辣辣的热痛的感觉,发作性的出现“气上撞心”,这是个什么
证候?

我觉得我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胆道蛔虫证,胆绞痛发作的时候,它
有“钻顶样疼痛”,疼得让你辗转反侧。

我遇到一个胆道蛔虫证的病人,他说:“大夫,我这个胃这个地方、
胸口这个地方,火热火热的。”这不就是“心中疼热”吗?疼痛而伴有热
感。一阵一阵的,像个大木头棍子一样往上杵,这不就是“气上撞心”
吗?西医把它描述成“钻顶样疼痛”,是个胆道蛔虫证的胆绞痛。

那么大家捉摸捉摸,这种病人他开始就有“上热下寒”的病理基础,
因此蛔虫不安其处,不能够非常安静的生活在它原来生活的地方,它才
上窜。蛔虫第二个特点是喜欢钻孔,所以钻到胆道里头,从胆总管奥迪
氏括约肌那个地方钻进去,那就形成了胆道蛔虫证。一旦形成胆道蛔虫
以后,蛔虫把肠道的细菌带入胆道,那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就合
并了感染吗,合并了感染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不就出现了明显的上热的
现象吗?所以就加重了上热。而胆绞痛的病人,在胆绞痛发作的时候,
常常有口干口渴,胆绞痛发作缓解了,口渴的症状就减轻一些。胆绞痛
发作的时候,常常有口干口渴。当然有时候有胆绞痛,常常给他用一些
阿托品这类的药,这就更加重了那种口感口渴的这种临床症状。

所以张仲景所描述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
如果我们在临床观察的话,很像是个胆绞痛病人,当然,除了很像是个
胆道蛔虫证,胆绞痛的病人、那么除了这个病,其他的什么证候,还能
够见到这种临床表现呢?我现在在临床上还没有观察到,因此我也不能
说除了胆道蛔虫证之外,其他证候没有,这需要大家今后在临床继续观
察。

这样的一个证候,用什么方子治疗?用我们下面要提到的“乌梅丸”,
适当的加上一些驱蛔虫的药,比方说加使君子,加苦楝根皮。

用“乌梅丸”来治疗胆道蛔虫证,这在临床上报导很多,而且我们

·773·


郝万山讲伤寒论

自己也在临床上用过。

不过这些年来,在城里蛔虫病几乎见不到,这也许是人们注意了卫
生,也许是由于农药的大量应用,蛔虫也活不成了,但是在农村,蛔虫
病还可以见得到。

“厥阴病”的提纲我们就介绍这么多。

可见,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以一个“上热下寒”的证候来作
为厥阴病的提纲的,以“上热下寒”来代表厥阴病,寒热错杂、两极转
化这样一个病理特点。

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三阴病的提纲。对于太阴病来说,他是用“腹
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样一个太阴脏虚寒的证候,
来说明太阴病的主要证候是脾脏虚寒,它的临床表现就是这个原文中所
说的临床表现,所以太阴病的提纲讲的是临床表现。

少阴病的提纲呢?是“脉微细,但欲寐”,你看起来它也是个临床症
状,临床表现,但是少阴病主要是寒化证啊,寒化证的众多的临床特征,
像“下利清谷,自利而渴,手足厥寒”等等,这些症状他都没有去描述,
他用了个“脉微细”,用了个“但欲寐”,一个脉象,一个精神症状,就
结识了这个病人阴阳两虚,而又以阳虚为主,这样一个全身性正气虚衰
的证候。阴经阳气虚衰,连正常的精神活动都出现了障碍,出现了精神
萎靡不振,所以“脉微细,但欲寐”实际上是揭示少阴病的病机的。

而厥阴病呢,它的提纲只不过是用一个“寒热错杂”的这种证候,
来提示厥阴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这样一个
特点。

所以三阴病提纲在写作方法上,也是一个讲现象,一个讲病机、本
质,一个讲特点。而和三阳病提纲写作方式也是一样的,太阳病讲表证
的现象;阳明病讲阳明病里热实证的基本病机“胃家实”;少阳病以口苦、
咽干、目眩来揭示少阳病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刚才这一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是完全可以的。

·774·


第 63讲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后世医家说厥阴病的提纲称不上是提
纲,要给它补充许多症状。我之所以在这里说了这么多话,是仲景在写
六经病的提纲的时候,他有意的写表象,写病机,写特点,这就提示我
们在学《伤寒论》每一个条文的时候都要透过临床的表面现象,进一步
抓住它的疾病的病机本质,再把握它病变的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进
而把握其特点,这是我们在临床上对任何一个病应当所做到的。

下面我们看厥阴病的“上热下寒证”,第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
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这一条本来是讲“蛔厥”,在讲蛔厥之前先讲了“脏厥”,以便和蛔
厥相鉴别。

脏厥这个证候我们在概说曾经提到过,它是由“少阴心肾,阴阳俱
衰,真阳衰竭”的证候进一步发展到厥阴,造成了肝和心包的相火也衰
竭,所以“脉微而厥”,“微”主阳虚,内脏阳虚。这个厥冷是“真阳虚
衰,四末失温”。进一步发展,“至七八日”,到七、八天的时候,又是一
个自然病程,不仅手脚发凉没有恢复,全身皮肤都凉了,“肤冷”,全身
皮肤都凉了。“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正是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的,那个
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或者说正不胜邪的那种躁动不宁的临
床表现。“躁无暂安时”,那种躁动不宁的临床表现。所以,“此为藏厥”,
这就叫脏厥。

我们讲义上在注释脏厥的时候他说“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
厥冷”。如果把“脏厥”和“肾脏真阳极虚”所造成的“厥冷”等同起来
的话,那还叫“厥阴病”吗?所以这个脏厥是放在厥阴病篇来讨论的,
因此这个“肾脏”应当改成“内脏”。就是整个内脏的,五脏六腑的真阳
都衰竭,这才叫“脏厥”。如果光是“肾阳虚”的话,那时“少阴病”,
而不是“厥阴病”。

所以“脏厥”是整个内脏的真阳和相火都衰竭所造成的厥冷,因此
这种厥冷不仅是四肢厥冷,全身皮肤都凉了。“非蛔厥也”,这不是蛔厥。
仲景对于“脏厥”没有提出治法,后世医家有的主张用大剂量的通脉四
逆汤,破阴回阳。事实上这种五脏六腑内脏的真阳衰竭的证候,常常提

·775·


郝万山讲伤寒论

示了生机的泯灭,预后不良,进一步发展就是“厥阴死证”。所以仲景不
提治法,那是明智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蛔厥”,蛔厥具备什么样的临床特点?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
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我们诊断蛔厥的时候,第一个指标:“吐
蛔史”。也就是他有蛔虫寄生,没有蛔虫寄生,不能够把他诊断成蛔厥,
这是第一个诊断指标。而且有吐蛔的这个病史的话,就说明他体内有了
上热下寒的内环境的异常变化。

第二个指标:“时烦时止”,“脏厥证”不是“躁无暂安时”吗,持续
的处于一种肢体躁动不宁的状态。蛔厥呢?它也有烦躁,它这个烦躁的
特点是什么?“今病者静,而复时烦”,病人现在是安静的,过上一会儿
他就又会烦。什么时候静,什么时候烦呢?他说,“得食而呕,又烦”,
仲景怎么解释这种情况的?我们把原文再读一遍,“今病者静,而复时烦
者,此为藏寒”,为什么烦?说,他内脏有寒。“蚘上入其膈”,蛔虫是喜
温避寒的,下面有寒,他就要往上跑,蛔虫扰动,“故烦”。“须臾复止”,
过一会儿呢,就不烦了,“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
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所以我们归纳他的第二个主证,
应当是“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这是它的第二个诊断指标,
具备这两个特征,就可以诊断为蛔厥。

那么既然诊断为蛔厥的话,它应当有手足厥冷吧?所以第三个诊断
指标,为什么把它叫做“厥”呢?应当有手足厥冷。对于“时烦时止,
得食而烦,须臾复止”的这种临床表现,张仲景是怎么解释的呢?张仲
景是说,当人一吃饭的时候,蛔虫闻到了饮食的香味,这个“臭”在这
里是作“香味”来解释的。

这个“臭”字本身是从自从犬,犬不就是狗吗?自是鼻子,就是狗
的鼻子,所以你看《说文解字》的时候,他怎么注这个“臭”字呢?说

·776·


第 63讲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后面这个狗,可以追踪“前犬之所至”,前面那个狗走到什么地方,后面
这个狗就是看不见它,也能够找得到它,它凭的是什么呢?凭的是气味,
凭的是嗅觉来找前面那个狗。“臭”字的本义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臭”
字本身就有了气味的意思,气味浓烈的在古代都叫臭,气味芳香的也叫
臭,气味秽浊的也叫臭。

我以前曾经举过古书的例子,“其臭如兰”,说它的味道像兰花一样
香,你看,在古代,“臭”就有香味的意思。

有一个人叫申生,是古代的一个人,这个人做了许多坏事,所以他
死了以后,别的人随便就把他埋了一个地方,后来申生的这些亲戚回来
之后,“改葬申生”,又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然后再重新隆重的安葬,结
果“臭彻于外”,尸体的臭味从那个房间里一直飘到外头,那个“臭”字
呢,就当臭味来讲。

所以“臭”字,一个词在古代就有相反的两个意思。这在《伤寒论》
中像那个“颇”,有时候当“很、甚”来讲,有时候又当“稍微,稍稍”
来讲,也是一词具有相反两义。

我好像觉得在 20多年前吧,我曾经把《伤寒论》中的具有相反两义
的这种现象写过几篇文章,然后在一个杂志上发表,我在这几篇文章的
最后说,一词具有相反两义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了,可是过
了不久呢,我又有点后悔,我觉得说这句话不大对头,因为我发现在现
代汉语中,一词具有相反两义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一回,一个俄罗斯的一个留学生,他跟着我既学中文也学中医,
我们经常在一起。我和他一起逛马路,前面有一对年轻的男孩女孩,这
个女孩儿,啪,拍了这个男孩儿屁股一巴掌,“该死的”,他(留学生)
说“老师,该死的,他们两个那么好,为什么还骂他该死的?”我说 “‘该
死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好像是小宝贝儿的意思。”他说,“这怎么能和
小宝贝儿联系起来呢?”我说,“这就是在特殊情况下,这个‘该死的’
就是‘亲爱的’的意思。”他说“那老师,我能叫你该死的吗?”我说,
“不可以”。

·777·


郝万山讲伤寒论

后来我带他看戏,看《白蛇传》,这个许仙被法海和尚给关起来进行
许多的教育,白娘子呢,好长时间没看见许仙,非常想念他,也非常惦
记他,后来一见面的时候就喊了一句话“冤家”,这个留学生就很奇怪,
“冤家”,他马上把这两个字写出来,冤家不是仇敌吗?他们俩不是情人
吗?怎么能是仇敌啊?我说,“冤家在这里,也是那个是‘亲爱的’的意
思。”他说,“那老师,我能叫你‘冤家’吗?”我说,“不可以。”他说,
哎呀,汉语很难学。

所以在现代汉语里,似乎一词具有相反两义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一次我,和他一起看球,本来那个球该进的它没有进去,底下的
人还喊好,他说,“老师,这踢球没踢好,底下的人为什么喊好啊?”我
说,“这个好在这儿就是坏。”他还是不能理解,所以他说汉语太难学了,
因此一词具有相反两义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在特殊情况下仍然存在,
这恐怕是中国传统语言中的一个特色。

张仲景说在吃饭的时候,人为什么会烦呢?这是蛔虫闻到了饮食的
香味,在扰动,所以就烦。

我觉得蛔虫有没有嗅觉,我没有细心去查寄生虫病那个书,我觉得
好像蛔虫也不是直接吃我们人吃的饭,而是它把口器、吸盘吸在小肠系
膜上,吸小肠内膜的营养,他并不是直接吃我们人吃的饭。但是张仲景
这么解释了,我们不管他。

我今天是怎么理解这个蛔虫“扰动”,这个人“得食而烦,须臾复止”
的呢?我觉得这是这个人“上热下寒”之后,胃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一种
表现。

我们一个正常人,当坐在饭桌旁,看到桌子上摆着丰盛的菜的时候,
我们的唾液就开始分泌,我们的胃肠就开始蠕动,我们的消化液就开始
分泌,那么这一系列的自动化的活动,我们每个人并没有注意到它。

我在饭馆儿里不能点菜谱,当我一念这个菜谱的名字的时候,我的
唾液就开始分泌了,如果不小心呢,唾液就可能滴出口来,那么我就知
道我的消化液在分泌,胃肠也在蠕动,甚至可以隐隐地听到了胃肠蠕动

·778·


第 63讲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的“哎呀,我要吃饭了”,咕噜咕噜响的声音。

而这种“上热下寒”的病人,他一看到饮食,他这种条件反射发生
之后,他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胃肠蠕动失调,或者太激烈,所以人就
感到心里有些难受。因此我觉得这种“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是在外感
病之后,所出现的胃肠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由于他看到饭以后,出现
了这种条件反射。

关于“蛔厥证”,其实一直是个谜。

有一次开全国的仲景学说研究会,有四川的一个老医生,姓江叫江
尔逊。江先生在这次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谈“蛔厥”
的。他说有一年他遇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得
麻疹并发肺炎高烧住院,住院好了之后呢就一阵一阵的烦躁,西医大夫
说,这是高热以后遗留下来的脑病,用镇静药没有效。医院的中医大夫
说,这是高热以后伤了阴液,伤了肝肾阴伤,阴虚动风的表现。用益阴、
潜阳、镇惊的药没有效果。家长一看,孩子发烧也退了,吃饭也可以,
在医院住着也没有什么意义,而这种一阵一阵地烦躁,又不能治好,就
接回家了。

这个江老先生和这个病孩住得不是太远,所以他妈妈说咱们回来了,
就请江爷爷给看看吧。江先生到病孩的院子里,他们住的是平房四合院
嘛,这个孩子正在院子里玩得非常专心,他妈妈说。“哎,回来回来,江
爷爷给你看看。”这小孩有时候他不听话,他妈妈就只好拿出一片桃片糕
来哄这个孩子,这孩子一看有吃的东西,过来就抢这个桃片糕,刚刚拿
起这个桃片糕呢,这个孩子就烦躁,又拍胸脯,又拍肚子,躺在地下打
滚,桃片糕也就扔在地上了,哎,过了一会儿又爬起来,检起这个桃片
糕又要吃。你想,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嘛,他妈妈说,已经脏了,再换
一片吧,再换一片它就可以吃了,不烦躁了。

江先生一看这种情况,“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此非蛔厥乎?”说这
难道不是蛔厥吗?他没有见到过这种病人啊,他对《伤寒论》原文很熟,
“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此非蛔厥乎?”好,就给他开了乌梅丸,当然
开的乌梅汤了,又加了一些驱蛔虫的药。第二天泻下蛔虫无数,或死或

·779·


郝万山讲伤寒论

活,从此烦躁不再发作,哎呀,江先生心里特别的高兴,原来这就是蛔
厥啊?

你看,一看到桃片糕,唾液就开始分泌,胃肠就开始蠕动,这个孩
子这种蠕动失调他受不了,就开始烦,过了一会儿,这种特殊的蠕动状
况缓解了,这就是仲景所看到的蛔厥病人,然后再接着就可以吃饭了。

又过了几年,江先生被一个医院请去会诊,所看到的这个病孩也是
个儿童,十二、三岁,也是麻疹并发肺炎,烧退了之后一阵一阵烦躁。
这个孩子烦躁的特点是咬手,手上缠着一块一块的纱布,因为咬破了就
化脓,就感染,所以家长有时候一看他烦躁,咬手,家长就用手抓着这
个孩子的手。你想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有时候不小心就把她妈妈的手
给咬了,所以他妈妈手上也经常是伤。就在医院住着,中药西药都没有
什么办法。请江先生去会诊,江先生说,“这个孩子什么时候烦躁?”他
妈妈说,“每到吃饭的时候烦躁”,江先生一看这种情况就是“得食而烦,
须臾复止,此蛔厥也”,肯定了,然后“乌梅汤”适当地加减化裁。第二
天、第三天连续两天泻下蛔虫无数,或死或活,从此烦躁不再发作。

所以江先生在那次学术交流会上,深有感情地说,张仲景如果不是
亲自看到这种病人,怎么能够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准确,这么生动呢?

当然后世医家说,既然是有蛔虫病,那还一定会有腹痛啊,所以还
有人给他补充腹痛的这个症状,我在这不补充了,有的病人虽然有蛔虫,
他不一定有腹痛,而《伤寒论》原文也没有说。因此我们诊断“蛔厥证”,
最主要的是两个特点:一个是有吐蛔史,一个是时烦时止,得食而烦,
须臾复止。在他烦的时候可能会有手足厥寒,凭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诊断
为“蛔厥”。

可是,现在在临床上,有些病人并不一定有“蛔厥”,可是在热病之
后,他胃肠功能失调,他也有可能一见到饭就出现一阵一阵心烦的这种
表现,那我们可以不可用“乌梅丸”来治疗呢?

我就遇到一个高烧好些日子之后,烧退了的病人,一见到饭,他就
一阵儿的噪杂,一阵儿的难受,过上一会儿,他歇一会儿,他能够吃饭

·780·


第 63讲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了。

所以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大家都开始动筷子吃的时候,他就捂
着这个地方难受起来了,我说你怎么回事儿?他说,“我这个毛病有一段
时间了,就是那一次重感冒以后,发烧以后,等我再一见到饭,我就有
这种难受的感觉”。好在他是个成人,没有在地上打滚,也没有咬自己的
手。哎,我说,在城里的这种成年人,他不可能有蛔虫的寄生,没有蛔
虫的寄生他只要有“得食而烦,须臾复止”的话,你也可以按照上热下
寒给他治疗,我后来就给他开了一付乌梅汤,也就吃了三付,从此以后
这种嘈杂的感觉就没有了。

所以我想,用乌梅汤来治疗“得食而烦,须臾复止”这个证候,有
蛔虫的你把它叫做“蛔厥”,没有蛔虫的,你就把它看成是“上热下寒”
就是了。

“乌梅丸”这张方子,有“滋阴泻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的效
果。它的药物组成:“乌梅300枚,细辛 6两,干姜 10两,黄连 16两,
附子 6两”。你看在这里头,干姜和附子同用,但是附子用的是炮附子。
我们前面说过,在《伤寒论》中,凡是干姜和附子同用的方子,一般情
况下都是为了“回阳救逆”的,它的附子用的是生附子,但是只有一个
方子例外,那就是乌梅丸,干姜和附子同用,但是这里用干姜,用附子,
是为了“温里散寒”,而不是为了“回阳救逆”,所以附子是炮用。“当归
4两”,前面五经病都没有用到过当归,而在治疗厥阴病的“乌梅丸”,
他用到了当归,这提示了肝主藏血,所以用到了养肝血的当归。“黄柏 6
两,桂枝 6两,人参6两,蜀椒(4两) ”,蜀椒就是川椒,就是花椒,“上
十味,异捣筛”,这 10个药分别捣细,过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
宿”,苦酒是什么东西?是米醋,名词解释如果有苦酒的话,那你就写一
个字:“醋”,就可以了,用醋来浸泡乌梅一宿。乌梅本来就是酸的,再
加上醋来浸泡,酸上加酸。“去核,蒸之五斗米下”,所以“乌梅丸”呢,
还要用米,“饭熟捣成泥”,就是连米饭和丸药混合在一起,“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是指的饭前,不
要把它理解成先吃饭后吃药,“先食”是先于食进,在饭前,“饮服十丸,
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稍”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出物有

·781·


郝万山讲伤寒论

渐也”,这个“稍”字,是指的小苗出土,慢慢的往上出,“稍”是这么
一个意思,《说文解字》说“稍,出物有渐也”,因此,“稍加至二十丸”
是指的慢慢,渐渐加到 20丸,你比方说,第一次吃 10丸,第二次吃 12
丸,第三次吃 14丸,这就叫“稍”,渐渐的加。“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
滑物、臭食”。“生冷”是伤害胃阳的,伤害脾阳的。本来他已经是上热
下寒,下面有脾寒,所以“禁生冷”。“滑物”是不好消化的,本来他是
个胃肠的疾患,就是“上热下寒,蛔虫上扰”,一见到吃饭,就引发了这
种肠胃蠕动的严重失调,就见到了“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不好
消化的食物,增加胃肠负担的食物要禁用。“臭食”,这个“臭”是指的
香味浓烈的饮食,和桂枝汤方后的那个“臭恶”,就是气味不良的饮食不
同。这是指的煎、炸、烹、烤,香味浓烈的油腻饮食。

为什么要禁这些饮食呢?因为仲景有一个认识是:蛔虫闻到了饮食
的香味,它才扰动,所以人就烦,因此仲景就想到,你不要给他吃香味
的饮食,不要引诱蛔虫,这是他当时的思路。那我们今天来看,既然是
一个胃肠功能失调的话,那我们就不要用太油腻的这种饮食,以免增加
胃肠的负担。

所以直到今天,给农村有蛔虫的儿童吃驱虫药的时候,在吃药这几
天,还要禁忌油腻饮食,这个禁忌就是从《伤寒论》中来的。

“乌梅丸”这张方子,既可以治“蛔厥”,又可以治提纲证中所说的
那个“上热下寒,蛔虫中阻”的证候,还可以治“久痢”,为什么这个方
子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休息一会儿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