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洞窟存档分享1.2.0:[转载]今日感慨:不,同学,你应该实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36:22
原文地址:今日感慨:不,同学,你应该实习作者:袁岳

    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一书中,借着炼金术士的口对牧羊少年说,“要想学到本事,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行动。你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次旅行都教给你了,只缺少一样。倾听你的心。”白岩松兄说,他曾经见到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来实习,他就问他几年级了,他回答大一,然后白兄就与很多孩子的父母一样给那同学说,“从明天开始,本单位不接受你实习,回去上课”,白兄的理由是:我不能够接受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实习,你知道你要什么吗?你知道你需要填充什么吗?你未能拥有一个系统的专业的训练,实践对你是没有意义的(参见《广州日报》2011年1月20日)。

 

    我很佩服白兄在很多问题上的主张,唯独这一次,我要站在炼金术士一边挑战白兄的观念了。为什么一个十七八岁的大一学生一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多少孩子懂得大一就应该实习去弄明白他们学的那个专业到底是傻还是聪明的孩子吗?难道在大学里面多学几年就一定更明白自己要什么吗?难道不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面越学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吗?我自己就长期以来用一些美国的中学实习生,他们更小但也是更明白自己要什么的呀?自己需要填充的东西难道全是靠学校填充而得知的么?我们难道不知道现在学校填充的很多东西不是社会真正要的么?甚至很多填充的老师也不知道自己填充的东西是有啥用的么?难道我们不知道很多学生学习了很长时间填充就算考得很好也是一下子就会忘掉的么?真的完成了一个系统的专业训练就能适应一个与这种训练差距很大但大家几乎很少知道的实践工作么?让大学生早一点知道这个距离而在学习中懂得边学边干,难道不比一门心思学一个离实际很远的东西,最后一下子面对懵懂无知的职业岗位不是更好么?关键还在于,用那么长的时间把那么美好的年华用在关门学习,把自己雕塑成了一种样子,再矫正过来的成本不是很大、而且很多人几乎很难再有大的重塑机会了么?

 

    我们如果能明白自己的职业爱好而且培养了一定的特长,这对于我们一个同学来说是多么重要与幸福的一件事情呢?而即使到了毕业也没法回答自己的职业爱好是多么纠结的一件事呢?我们的很多同学小时候被关在家里,大点了关在学校里,终于到了大学。在我的学校现场调查中,真正有未来职业爱好的同学不过10-15%,而真正爱好自己现在专业的同学平均也就是4-5%,而即使那些所谓有爱好的职业与专业的同学也从没真正接触过这些相关的职业,他们的所谓爱好更可能是对于影视文学作品或者自己心目中的想象。怎么能够走出这个死结呢?我们已经被家长与老师包办到现在了,也许父母帮我选择了传媒学院主持人专业,老师把我调配到了编导专业,而我自己其实内心并没对这个有多大的认识,如果我一到学校居然灵机一动努力找到了去CCTV白老师的部门做实习,看看这个节目的支持与编导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也许我不是个很合格的员工,但是也许我发现白老师的工作真的很有挑战,对于知识面也很有要求,我也喜欢这样的挑战,更喜欢做白老师那样的主持人或者白老师部门的编导,这样我回去以后坚定了职业志向,调整了专业学习与扩大知识面结合的学习方法,这难道不好么?或者我发现,即使在这样的地方,其实编导做的是我不喜欢的苦活,白老师干的那种表面上光鲜其实却很辛苦的活,在我看来日复一日的也很枯燥,那么我可能就想转换一个专业,甚至我考虑在考研究生的时候去选另外一个我喜欢的专业,尤其是假如那个专业是我实习见识了一下以后比较喜欢的工作,比如公关,做这样明白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么?

 

    人们是在行动中定义出自己的,在几次社会实践的比较中就可能发现真实的职业偏好与潜能所在(保罗·柯艾略之所谓“心”),周围的社会认可与社会成就会帮助坚定或者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某种程度上,今天包括实习、社会公益、社会兼职、社会访问、为社会需要而设计等等社会实践活动,是独生一代年轻人极其需要的发现、寻找、印证自己的兴趣、专业发展方向、技能加强点与提升点的基本途径。坦率地说,我们作为职业人士,很难指望以行政规划、行政化管理传统、关门闭户的老师组成的教学系统,能完成白兄所期望的我们职场所需要的“系统的专业的训练”。白兄的观点与今天中国社会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比较反感或者漠不施援的理由没有太大的两样,但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大中学生中司空见惯的社区服务、工作实习背道而驰。今天没有学生对于职场的积极介入,没有职场对于同学积极介入的善意开放,我们的大学生同学将不得不承受更多负面的职业后果。一个大一同学能进到CCTV白兄的部门去实习真的不简单、不容易,而白兄的拒绝与拒绝的理由多少显得有点不厚道和不通情,愿您重新考虑“本单位”决定,给我们更多的单位一个正面的支持大学生实习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