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洞窟噩梦50-60掉落:法性宗与三论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4:34
          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称性宗。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识宗;破相宗,指以四句百非破一切法相之三论宗。依华严五教判而言,前者相当于相始教,后者相当于空始教。相对于此,法性宗则相当于终、顿、圆等三大乘,亦包括华严、天台等宗。宗密又主张法性宗较法相、破相二宗为优。   永明延寿于宗镜录卷五谓,‘法相’多说事相,如法相宗,离第八阿赖耶识即无眼、耳等诸识;‘法性’唯说理性,如法性宗,离如来藏即无八识。一般以主张真如(法性或佛性)为世界本源者为法性宗,以分析法相,论证万法唯识者为法相宗,多称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之三论宗为法性宗,亦有将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密宗等称为法性宗者。[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一](参阅‘性相二宗’3231)   (术语)永明所说三宗之第三,立真如法性随缘,而缘起诸法之宗旨也。华严天台真言等之实大乘,皆为此法性宗。三德指归一曰:‘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菩萨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   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此宗认为,一切众生的心并非由断惑始得清净,而是本来清净的,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宗密《圆觉经略疏》卷上云(大正39·525c)︰‘大乘教总有三宗,谓法相、破相、(中略)法性。’法相宗,即以五位百法等义建立法相的唯识宗;破相宗,即以四句百非破一切法相的三论宗。就华严五教判而言,前者相当于相始教,后者相当于空始教。相对于此,法性宗则相当于终、顿、圆等三大乘,也包括华严、天台二宗。  宗密在该疏中又比较法性宗与法相、破相二宗之优劣,而主张法性宗优于法相、破相二宗。   三乘对一乘;五性对一性;唯心之妄对真;真如凝然对随缘;三性空有之离对即;未成佛众生对众生与佛不增不减;二谛空有之离对即;有为四相之前后对同时;能与所、断与证之离对即;佛身之有为对无为等十条。   无性对本性;了无性之真智对真实一心之真知;二谛对三谛;三性之空对有;佛德之空对有等五条。   宗密另于《禅源诸诠集》中,将教三分为密意依性说相教、密意破相显性教、显示真心即性教。就内容言之,此三教与法相、破相、法性三宗一致,与法性宗相应的是显示真心即性教,包括《华严经》等四十余部、《宝性论》等十五部。    此外,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五云(大正48·440b)︰‘大乘经教统唯三宗,(一)法相宗,(二)破相宗,(三)法性宗。’其分类也与宗密相同。 --------------------------------------------------------------------------------------------------------------------------          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因据印度龙树菩萨《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南朝刘宋时僧朗将鸠摩罗什、僧肇的学说传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诠,僧诠门人法朗,数代相传,教义渐趋成熟。法朗门人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创立三论宗。吉藏门下有慧远、硕法师等,硕门人有元康,继续弘扬“三论”。但是流行不久,该宗即渐趋衰微。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文殊菩萨高祖---马鸣菩萨次祖----龙树菩萨三祖一提婆菩萨一罗睺罗多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 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 史略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在与异派学者辩论中多次获胜。著有《百论》和《四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说。提婆之后,经罗睺罗多、青目至西域沙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    鸠摩罗什师承须利耶苏摩,专弘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声被东国。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800余人。前后翻译经律论70余部,300余卷。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南传罗什之学者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端赖以《华严经》、“三论”命家,兼修禅观的僧朗。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僧诠殁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大师。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他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三论宗。    当时,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亦复不少。因此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但大历(766~779)年间,金陵有玄璧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盘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于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因此立有二藏三轮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论》等所说的声闻藏、菩萨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吉藏《法华游意》中说:佛教中虽复尘沙,今以二意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而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乘者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即大小义分,深浅教别也。三轮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轮,指《华严经》;二是枝末法轮,即《华严经》之后,《法华经》之前一切大小乘经;三者摄末归本法轮是《法华经》。二藏和三轮,形式不同,其实一致。二藏是横判,三轮是竖判;二藏是大小两乘,三轮也只是本末二轮。所以说《法华经》之前“般若”诸大乘经为枝末者,以其不废三乘权教故名枝末,非谓“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为枝末,不同阿含经本身是权教,说为枝末。   此宗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奠基于南北朝僧肇、辽东僧朗、 兴皇法朗、茅山大明、吉藏大师。因依《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为三论宗,属大乘中观派。    鸠摩罗什来到中国后,尽译三论,弟子事之者称三千人。以道融、僧睿、僧肇、道生,为尤著,并称为"关中四杰"。至什公去世,姚秦败亡,弟子四散,各自传播经典。其中被称为“解空第一”的僧肇不幸早死。向东南弘传的,如彭城的僧嵩,寿春的僧导,主要以《成实论》的宏扬为主,后世称为成实宗。至于僧睿、道生、慧观等人,则重视《法华经》与《涅盘经》的传播,至于鸠摩罗什所重视的般若中观与三论则反而被遗忘了。重新将三论研究发扬光大的,则是辽东僧朗大师及其门下。    僧朗大师原居辽东,因当时辽东属于高丽,僧朗大师又被称为“高丽朗”,对华严、三论有深入研究。僧朗大师的传承不明,嘉祥吉藏说他曾在北方学到什公、僧肇门下的三论正义。南朝齐建武(西元494─497)年间,僧朗大师到达江南,隐居于摄山(即栖霞山),梁武帝派了僧诠等十人,去向他学习三论,三论宗也随之光大。僧诠大师后住摄山止观寺,终身不下山,同样致力于华严、三论的研究。兴皇法朗,长干智辩,禅众慧勇,栖霞慧布都是僧诠大师的得意门徒。兴皇法朗曾作《山门玄义》,以三论意旨评破成实宗,因其辩才,又被称为“伏虎朗”。在法朗大师的努力下,三论传遍江南,远至于四川,成为南朝陈的佛教正宗。他的徒弟嘉祥吉藏大师是三论义学的集大成者。    兴皇法朗去世时,嘱付茅山大明法师继续领导其门下学众,茅山明法师“即日辞朗,领门人入茅山,终身不出”。他的门人,如慧皓、慧棱、法敏等都是杰出人才,牛头宗的创始者法融也出于他门下。另一个门人智锴大师隐居庐山大林寺,二十年不下山,智锴曾从智顗,兼习天台教义,禅宗四祖道信曾经居于大林寺十年,之后道信改变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的传统,改以般若经教学,不能说没有受到三论宗的影响。   在唐宋之际的中国佛教文献,在讨论佛教宗派时,并没有提及三论宗;“三论宗”一词主要是用来说明学 习三论之学的旨趣,学习三论的僧侣,通常也会兼习其他书籍,如《续高僧传》说吉藏大师曾“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三百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三论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 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随机施教,因病授药。    三论宗之名,始见于日僧凝然(1240-1321)所作《八宗纲要钞》与《三国佛法传通源起》,在《八宗纲要钞》书中也定下三论宗的传承祖脉。认为印度祖师之血脉以文殊菩萨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龙树有二弟子,分二流,一者由龙树传龙智,清辨,智光,师子光;一者由龙树传提婆,罗睺罗多,沙车王子至鸠摩罗什。中国祖师起于罗什,传道生、僧肇、法融、僧睿、昙影、慧观、道恒、昙济。昙济传道朗、僧诠、法朗、吉藏,后传至高丽僧慧灌。日本三论宗初祖则为高丽僧慧灌,传福亮、智藏、道慈、善议、勤操、安勤。因为三论宗在印度及汉地的传承来自于后世日本僧人的整理,所以它的内容多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