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仓奈奈豆瓣:日高官:中国强大绝不是靠军力 另有独到之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2:41:26
日高官:中国强大绝不是靠军力 另有独到之处
2011-2-24 0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8查看评论 【字体: [澳媒:中国崛起对日本并非坏事] [美国是否还在遏制中国崛起] [邻国对中国军力扩张感到不安] [中国崛起需要宽容和淡定] [中国崛起需要宽容和淡定] [遏制中国崛起 美国变本加厉]

原文配图:日本众议院议员、国土交通大臣政务官小泉俊明。

-

  《日本新华侨报》23日刊出专访文章,专访日本众议院议员、国土交通大臣政务官小泉俊明。小泉俊明表示,日中两国应该加强合作,“吴越同舟”。他还认为,未来中国的强大之处绝对不是人口数量或者军事力量,而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文章摘编如下:

  2001年,日本政府实行机构改革,运输省、建设省、北海道开发厅和国土厅等机关合并组成“国土交通省”,它因此也成为日本重要的中央省厅之一,其业务范围包括国土计划、河川、都市、住宅、道路、港湾、政府厅舍营缮的建设与维持管理等。此外,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工作人员数量也仅次于防卫省(因防卫省包含自卫队),在日本的中央政府各机关人员编制中排名第二。围绕着中国与日本交流与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国土交通大臣政务官小泉俊明接受了《日本新华侨报》的专访。

  中国治理城市交通拥挤可以借鉴日本

  《日本新华侨报》: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但是,也遇到了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就是交通拥挤、堵车的问题。其实,这种事情在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发生过。您作为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日本政治家,认为在这些方面中国应该如何向日本学习呢?

  小泉俊明:是这样的,日本城市和中国大城市一样,也曾经面临过交通拥堵的问题。日本的高速公路是从1964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因为那时东京奥运会带动了日本国家经济发展,全国进入了使用私家车的时代。

  现在,日本在大城市周围建造了一些环形道路,比如正在建设当中的“首都圈中央联络自动车道”以及“北关东自动车道”。兴建这样高速公路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东京的外围可以穿行,不经过东京也可以前往其它的城市,从而也就减少了东京的交通拥挤压力。在我看来,中国地域广阔,也可以多建造一些这样的环状线来减轻大都市的交通压力。

  和中国比起来,日本城市里面的城轨电车比较发达,这缓解了一大部分交通压力。如果都是公路,在道路交叉的地方就最容易造成交通的拥堵。而兴建各种城轨电车道路,就会起到对道路综合利用的作用。这一点,我认为日本的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

  尽管中国地域辽阔,但如果只靠私用车来解决交通问题的话,肯定是无法避免拥堵问题的。中国现在私用车的数量增加很快。中国应该认识到,这些私用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我建议中国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时要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一起来解决。

 

进入『 军工科技 』参与讨论>>-123456下一页>>  
美国是否还在遏制中国崛起
2011-2-18 09:07  来源:参考消息  评论 0查看评论 【字体:

  中评社香港2月17日电/英国《国际观点》杂志2月号载文《中国方程式》,摘要如下:

  判断中国的崛起是否正面,与以美国、欧洲或第三世界为出发点密切相关。从反对帝国主义的观点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从经济角度看,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中国发挥着无可争辩的积极作用。最近的世界经济危机再一次印证这种观点。关键问题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有可能加剧本已存在的冷战趋势,导致危及人类的政治和军事紧张态势。

  2010年中国经济再一次高速增长。如果这种强劲增长势头继续下去,美中经济曲线将很快出现交叉。这使西方感到忧心忡忡,因为这是自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一个不同于西方体制的国家首次成为世界一流经济体。但中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冷战风险吗?按照结构主义者的国际关系观,一个新崛起大国与现有大国之间的关系必然变得紧张,即引发所谓实力关系框架内的“零和游戏”。

  但我认为这并非一个必然问题,而是政治决策的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当前的大国——美国——所采取的姿态。一切取决于华盛顿的态度:从来都念念不忘试图阻止中国崛起的美国如今变本加厉。在北京看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对中国进行战略性包围。如果他们依然不改旧习,业已存在的冷战趋势将更明显。

-

  时下,中国在军事上依然与美国相去甚远。但随着中国的gdp正迎头赶上并将很快超越美国,北京将很快具有将军费增加到与华盛顿相当甚至超越的能力。一场新星球军备竞赛将使原本就庞大的世界军费大幅增加,损及人类发展和福祉。

  问题的答案在于中国人是否真的抱有称霸野心。显然,西方世界鹰派的观点首先基于这种假设。但如果我们更加中立、客观地观察中国,我们确实找不到支撑这一有损中国形象的说法的证据。

  中国正在进行势不可挡的经济扩张。然而,在军事领域,中国并未表现出19世纪帝国主义的行径,没有推行扩张政治军事统治的军国主义和炮舰外交。中国的姿态与此大相径庭。中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先考虑事项根植于防御本能:当前困扰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围堵。美国控制着中国的能源,不但扼守着绝大部分向中国输送原油的阀门,还掌控着中国的海上贸易航线。这使北京很烦。从中亚和阿富汗日本的美军基地将中国紧紧包围。中国担心美国凭借军事霸权,通过经济或其他方式的破坏活动,补偿或缓解经济霸权衰落。

  美国的海军力量在于发动攻击。中国的要务仍是防御。中国正发展潜艇舰队,还在发展攻击美国航母的陆对海弹道导弹。他们这么做是为防止美国海军主宰。

  因此,球在美国一边,美国仍能“左右世界”。他们依旧掌握主动;迄今为止,游戏规则还是由美国来定。他们或者选择一种新姿态,认识到“单极时刻”不过是昙花一现,明智的做法是在集体机制基础上构建国际和平关系框架。否则,他们将继续愚蠢地试图防止一个在战略上堪与其匹敌的国家的崛起。倘若如此,只能加剧冷战的走向甚至使之更为惨烈。

  首脑会晤能否消解中美误读

  中评社北京2月16日电/人民论坛杂志刊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的文章指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1月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牵动了全球社会的视线。评价胡主席访美和此次胡奥会进展究竟如何,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是双方是否能对2010年以来的冲突和紧张进行反思、管理和调解;二是对于两国关系中具有战略性影响的话题是否能采取一种与时俱进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如果从这两个标准来看,胡主席此次访美确实很成功。

  2010年中美从对台军售开始问题不断、困扰不断、纠葛不断。中美关系波折的根本原因一是美国的“中国焦虑症”。华盛顿担心在中国持续走高、美国国内经济低迷之时,中国借机利用美国的相对“疲软”进行战略扩展,或者,“眼中没有老大”。“维基解密”所透露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咨询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如何对中国强硬一点”,就是这种美国式的“中国焦虑症”的生动反映;二是中国的“美国烦躁症”。许多国人有鉴于中国对世界和美国经济的贡献,但美国依然强势要“做老大”,在中国周边“不消停”的事实,沉浸于从货币战争到台湾问题、从南中国海到美韩黄海军演、从朝鲜问题到美日军事同盟等各种各样的“美国阴谋论”。很多人恨不得立刻挽起袖子和美国“摊牌”。结果是,似乎一谈中美关系和东亚局势,只有强硬、“豁得出去”、或者“勇于亮剑”才是爱国,把美国的言行解释得越“阴险”就越有人听。

  2010年以来,中美关系的紧张和波折,说到底,是因为彼此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国内因素的变革与调整而带来的阶段性转型所致。中美彼此国内闹闹哄哄、犹如大卖场一般形形色色“鹰派阵营”和事实上一唱一和的“好战言论”构成了对中美关系最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的滑稽之处在于彼此都打着“爱国”的旗号,都在信誓旦旦地强调真正代表各自的“国家利益”,但却往往错判时局、扭曲对方的立场、甚至不惜大肆“妖魔化”对手。

  国际关系不是道德关系、不是情感关系、更不是“口号关系”,国际关系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胡主席访美的最大成果,就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够洞察双方关系表层激流背后的时代、价值与利益因素,坚持将建设《联合声明》中所强调的“全面、合作和积极的伙伴关系”作为中美交往的基调。因而,就有了两国首脑会晤中胡主席所说的中美关系的发展要“登高望远”,也就有了奥巴马总统提出的两国关系必须“同舟共济”。

  因此,2011年1月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会晤的最大收获不是双方究竟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而是彼此是否能寻找到都能接受的、合作性的处理争议的方法。

  胡奥会所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反映了两国政府对2010年以来困扰两国关系的各种争议和关注性议题去弥合纷争、采取行动扩大共同利益而采取的不懈努力。例如,在朝鲜问题上,新近披露的平壤浓缩铀项目成为了两国共同的关注;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承诺会继续保持小幅上升、但持续走高的路线;对于中国崛起的合理安全追求,美国表示“欢迎一个强大的中国”。《联合声明》强调两个国家“确认需共同努力,处理分歧、扩大共识、加强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协调”,其目的是“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两国共同利益、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当然,一次首脑会谈不会一次性解决中美之间的所有问题。然而,如果两国高层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处理而不是回避问题,总是能够以21世纪人类的和平与福祉为重,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在竞争与合作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基廷:亚洲邻国对中国军力扩张感到不安与担忧
2011-2-16 10:01  来源:中华网  评论 4查看评论 【字体:

  资料图片:解放军装甲部队

  美国前官员和军事专家说,中国的导弹力量已经足以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投射军力的能力,亚洲邻国对中国发展导弹的意图不明而感到担忧,希望美国持续驻防亚洲以维护区域和平安全。

  美前官员:中导弹威胁美航母

-

  美国之音报道,在传统基金会上星期一场关于导弹防御的研讨会中,前美国导弹防御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局长亨利·奥柏林(henry obering)说,中国是全世界发展弹道导弹最积极的国家,每年进行导弹测试的次数位居全球之冠。

  他说,中国有6种以上新型短、中、远程导弹,其东风21型(css-5)反舰导弹,可以对准美国移动中的航母战斗群,加上中国已经拥有摧毁低轨道人造卫星的能力,这些都足以影响美军驻防亚洲的2个最主要功能。

  奥柏林说:“他们基本上已经显示出有能力赶上美国两个最重要的强项,就是我们通过航母战斗群对战场投射军力的能力,以及我们为了解威胁而进行的战略侦察能力。”

  传统基金会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布鲁斯·科林奈尔(bruce klingner)也在会中指出,解放军的导弹能力能够远程对准亚太地区一些目标,它在台海对岸部署的1100枚短程导弹。

  科林奈尔说:“北京投入大量努力发展导弹力量,这可以提供解放军远程精准打击能力,让许多亚太地区目标成为攻击对象。大陆也在台海对岸部署1100枚可装上核弹头的传统短程导弹,让台湾的机场、雷达装设地点、军事基地和人口集中处成为攻击目标。”

  基廷:中国意图不明邻国担忧

  出席研讨会的前美军驻太平洋司令基廷(timothy keating)说,他在担任太平洋司令3年期间目睹中国扩张军力却无法得知其真正意图,亚洲邻国对此也感到不安与担忧,经常向他表明美国驻防亚洲对区域稳定的重要。

  基廷说:“对我们访问过的所有国家,美国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弹道导弹防御是我们证明对该区域承诺的最佳途径。虽然我们一定也有一些缺点,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那些国家视我们为领导者,他们希望我们作为一个吓阻力量。”

  基廷在研讨会中数度强调,美国是亚太国家不可或缺的安全伙伴,美国必须持续在亚太地区驻防军队,加强和区域盟友的导弹防御合作,对区域导弹威胁发挥吓阻作用。

进入『 军工科技 』参与讨论>>-12345下一页>>

英媒:遏制中国崛起 美国变本加厉
2011-2-15 13:24  来源:参考消息  评论 2查看评论 【字体:

  英刊称,若美不改旧习,冷战倾向只会加剧

  英国《国际观点》杂志2月号文章,原题:中国方程式判断中国的崛起是否正面,与以美国、欧洲或第三世界为出发点密切相关。从反对帝国主义的观点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从经济角度看,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中国发挥着无可争辩的积极作用。最近的世界经济危机再一次印证这种观点。关键问题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有可能加剧本已存在的冷战趋势,导致危及人类的政治和军事紧张态势。

-

  2010 年中国经济再一次高速增长。如果这种强劲增长势头继续下去,美中经济曲线将很快出现交叉。这使西方感到忧心忡忡,因为这是自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一个不同于西方体制的国家首次成为世界一流经济体。但中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冷战风险吗?按照结构主义者的国际关系观,一个新崛起大国与现有大国之间的关系必然变得紧张,即引发所谓实力关系框架内的“零和游戏”。

  但我认为这并非一个必然问题,而是政治决策的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当前的大国——美国——所采取的姿态。一切取决于华盛顿的态度:从来都念念不忘试图阻止中国崛起的美国如今变本加厉。在北京看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对中国进行战略性包围。如果他们依然不改旧习,业已存在的冷战趋势将更明显。

  时下,中国在军事上依然与美国相去甚远。但随着中国的gdp正迎头赶上并将很快超越美国,北京将很快具有将军费增加到与华盛顿相当甚至超越的能力。一场新星球军备竞赛将使原本就庞大的世界军费大幅增加,损及人类发展和福祉。

  问题的答案在于中国人是否真的抱有称霸野心。显然,西方世界鹰派的观点首先基于这种假设。但如果我们更加中立、客观地观察中国,我们确实找不到支撑这一有损中国形象的说法的证据。

  中国正在进行势不可挡的经济扩张。然而,在军事领域,中国并未表现出19世纪帝国主义的行径,没有推行扩张政治军事统治的军国主义和炮舰外交。中国的姿态与此大相径庭。中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先考虑事项根植于防御本能:当前困扰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围堵。美国控制着中国的能源,不但扼守着绝大部分向中国输送原油的阀门,还掌控着中国的海上贸易航线。这使北京很烦。从中亚和阿富汗日本的美军基地将中国紧紧包围。中国担心美国凭借军事霸权,通过经济或其他方式的破坏活动,补偿或缓解经济霸权衰落。

  美国的海军力量在于发动攻击。中国的要务仍是防御。中国正发展潜艇舰队,还在发展攻击美国航母的陆对海弹道导弹。他们这么做是为防止美国海军主宰。

  因此,球在美国一边,美国仍能“左右世界”。他们依旧掌握主动;迄今为止,游戏规则还是由美国来定。他们或者选择一种新姿态,认识到“单极时刻”不过是昙花一现,明智的做法是在集体机制基础上构建国际和平关系框架。否则,他们将继续愚蠢地试图防止一个在战略上堪与其匹敌的国家的崛起。倘若如此,只能加剧冷战的走向甚至使之更为惨烈。
石建勋:中国崛起需要宽容和淡定
2011-2-16 09: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 1查看评论 【字体:

  现在,国际社会都关注着中国发展的前景,纷纷预测、评论未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在赞誉声中,也不乏一些自相矛盾的批评甚至指责,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

  首先,要清醒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理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中国还不是强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全球第95位,与中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明显差距。要中国承担超过其能力的国际责任是不现实的,不量力而行,最终将不可能善尽责任,既损害中国的利益,也损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近20年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诸如反恐、维和、应对金融危机、防治传染病、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承担和完成的国际责任,国际社会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量力而行,坚持用中国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承担国际责任。

  其次,要以宽容的心胸包容各种批评和指责。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在鲜花美酒和书斋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简单依靠金钱和财富的堆积,而是国强民富,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大国的国民心态不断成熟的必然结果。面对指责和批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崛起的大国实在重要。细细想来,世界上某些人对中国的批评乃至指责归根结底还是个心态问题,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一些人不理解、不习惯、不适应,一时难以接受而说三道四是自然的,不要指望世界所有的人都对中国崛起鼓掌,也不要指望我们的真诚善良会换来所有人的回馈,我们必须学会与批评和责难长期共处。

  历史上看,崛起的大国,先要有崛起的大国民。要有崛起的大国民,先要有大国民的心态。我们必须迅速培育一个大国应有的成熟的国民心态,一方面,不能对取得的一些成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到处争强好胜,傲慢显富摆阔,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全面真实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不仅要把世界目光聚焦在沿海大都市的高楼大厦,也要让世界看到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总是沉浸于历史悲情。对一些批评动辄义愤填膺、摩拳擦掌。

  最后,面对批评和指责,要有一份淡定、从容和自信。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正在面对一个大国所必然面对的诸多麻烦,国际社会的各种评论将纷至沓来。我们当然要重视自身的国际形象和世界评价,但也不能太敏感,太在意。我们要谦虚谨慎、取长补短、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更重要的是要练好内功,“内圣外王”,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和谐、文明民主,我们就能得到世界的认同,那些批评和指责骂我们的人也就没有了市场。

  对于那些坚持“傲慢与偏见”的偏激者,还是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石建勋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