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试剂盒法:从善待受欢迎的老师做起 - 21世纪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8:50

从善待受欢迎的老师做起

王则柯    2009-4-13 9:18:51
专栏作者
王则柯的专栏王则柯,浙江永嘉人,在广州长大,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致力于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偶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表观察和提供意见。
  • 从善待受欢迎的老师做起  -2009-4-13
  • 追忆大学精神  -2009-4-2
  • 他们的发言为何这么离谱?  -2009-3-17
  • 失意成就大总统  -2009-3-5
  • 能否发放区域性干旱补贴?  -2009-2-26

陈平原教授上个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中指出:今天的中国大学,教授们普遍不愿在学生身上花太多的时间。其原因是,这在各种评鉴中都很难体现出来。每次晋升职称,因教学好而被评上、或因教学不好而被卡住的,极少极少。本科教学不受重视,很多著名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这是今天中国大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的确,因为把“世界一流”、“世界知名”或者“国内领先”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大学明显地重科研而轻教学。道理很简单,就是在量化管理的体制下,教学的好坏,特别是本科教学的好坏,很难体现出来。

以我所在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为例,要问近年来同学们认为最好的老师是谁,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从数学学院退休志愿到我们学院任教的陈铭俊教授。还记得2002年度的毕业典礼,因为要以主席台为背景给每一位毕业生拍摄单独的毕业照,等到这高度动态的一个多小时过去、毕业生代表讲话的时候,会场已经不那么整齐了。最后,是教师代表陈铭俊教授讲话。陈老师一上台,原来兴奋得有点散漫的会场,立即在爆发的掌声中重新凝聚起来。陈老师头发花白,个子精瘦,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因为他的理想,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要同学肯学,是一块料子,他就不惜长时间严格、耐心地给他们授业解惑。

去年夏天陈老师在深夜备课以后去世,岭南学院同学纷纷捐钱,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提高告别仪式的规格,场面非常感人。陈老师的教学,让广大同学终生受惠,他早年的一位学生,还是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世界著名学者,他就说现在能够做出这些成果,得益于当年陈老师的教导。可是即使有上面这样好的教学成果,如果按照时下量化认定的标准来考核他,陈教授是肯定不能达标的,因为虽然他教学精湛,却没有“论文”发表。好在广大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秤,所以他的学生和岭南学院上下都非常尊敬陈老师。

很长时间以来,认真教学、严格要求,仿佛已经远离校园。许多人强调“研究型大学”,可是他们的理解有偏差,以为研究做不上去的老师才给本科生上课。可是回想五十年前,我们一上大学,就有学部委员即现在说的院士这样的大师给我们一年级学生上基础课,当时刚刚在北京建立不久的中国科技大学,数学、力学的一年级学生,还分别由华罗庚、吴文俊、钱学森这些大师调教,他们正好是1950年代我国仅有的三个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

因为现在的体制是量化管理,结果许多老师的主要精力都不在教书育人上面,而是在论文数量和“等级”这些马上可以量化上去的地方下力气。有些“前景”看好的老师,可以为了接受采访,把学生撂在教室。一些大学不惜重金聘请专职的“项目教授”,说好是不上课的,任务就是申请项目获得经费。政策是这个样子,所谓重视教学也就只是廉价语言罢了。

现在各所大学都要对老师实行聘任制,头一个合同三年,如果指标不理想,下一个合同就只有一年。这时候,除非已经有论文被接受即将发表,否则只好走人。这样急功近利,据说是为了创建一流,可是如此相逼,怎么会有合格的大学教育呢?

教学的业绩的确难以量化,但绝不是无法评价。所有学生都要填写的课程评估意见,在标准化操作之前,就是比较可靠的依据,不大容易作弊。现在在一所比较好的大学,本科生对于教学的好坏,已经颇有定见,不大容易被那些靠“你们说对不对?——对!”、“你们说好不好?——好!”这样的广场式忽悠糊弄。如果大家同意大学应该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或者至少放在并列第一的位置,那么是否能够建立这样的规矩:对于按照学生评估教学最好的百分之十或者百分之二十的老师,保证他们单凭教学业绩就能够通过考核。学生那么欢迎的老师,却不能通过量化评定的考核,总是说不过去吧?

改变“很多著名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的“严重问题”,并不容易。我建议先从善待教学很受欢迎的老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