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代理管理系统:汉语的四次嬗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45:50
汉语的四次嬗变,兼谈功罪

 肃慎书室主人

  本毛左只读过一本《语言学概论》及零散论文,对汉语的认识主要凭自己的体悟与思考。

  读《诗经》《尚书》,觉得用字与秦後有极大差异。李斯统一汉字厥功甚伟,降低了帝国内部的交流成本。此前,同一个人名地名,写法很随意,只要是同音字就可以。比如项羽源自楚王族,本姓芈,居于“相”地,故姓“项”氏,可见“相”“项”无别。又如楚平王与秦女所生的儿子,同一本史记,在伍子胥传中为“轸”,在楚世家中为“熊珍”。越王句践,剑的铭文上更写作“鸠浅”。
  先秦汉语的另一缺点是关联词不发达。比如“父慈子孝”,是因果关系,还是条件关系,抑或目的关系?现在已经无从知晓。先秦还把被打败的国家称为“胜国”,把治世能臣称为“乱臣”。大约他们通过常识或声音能辨别吧!
  先秦汉语中的废字太多。如玉石,因为政治用途,所以什么瑾瑜瑕斑之类的,不下一百个字。描述马匹字也很多。现在已经废弃了。

  第二次嬗变,是进入隋唐。受南北朝各族语言及天竺梵音的影响,这时候汉语开始讲究声调。其他变化不大。

  第三次嬗变是进入元明清,北京语音居统治地位。大量的入声字,其辅音结尾都消失了。语法变化也很大,从类似英语的大量倒装转成今天的句子顺序。书面语与口语脱节,较宋代更为明显。三言二拍红楼水浒之类,已经是纯粹的白话文了。
  这时候,汉语的又一缺点开始暴露:吸纳创新能力差。很多外族或生活口语的发音,找不到合适的字。有句元曲是“胡卢提一味装呆”,经本毛左按韵脚推断,“呆”应为“苶”;之所以写成呆,因为作者不知道“苶”字写法。再如鲁迅的“猹”字,也是硬创。纸笔写起来没啥,但到了电脑录入,字库里往往查无此字。
  可能正因为汉字与现实脱节,倭、朝、越三国才改用拼音文字。但汉语同音字到了第三帝国时期已经太多,无法舍弃,只好用到海枯石烂了。

  第四次嬗变,是五四以来。新名词大量发明,倭式词语掺杂混入,如“干部”之类的,很恶心,将来要肃清一批。翻译来的,“幽默”一词,也属荒唐。“封建”一词,名不副实。非常之乱套。
  最好的补救办法,当然是英汉混用。烤文件,不妨写成copy;世贸组织,为什么要禁用WTO?明代有举子在八股文中用阿拉伯数码,致被刷剌;现在没有阿拉伯数码的书已经很少见了。

  这时候,汉语的一大优点,反而成了极大的缺点。欲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