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咒念诵:炒股心理素质分析好书《股 市 陷 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0:24
股 市 陷 阱
序 言
1987年8月25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以2722的历史天价收盘,同年10月2日,股票市场以2640点左右收盘,17天后,股价指数滑落至1738点,近1000点的跌幅,使得股票投资人损失将近一兆美元。然而,当时经济的基本面因素并未改变,也无新的重大利空消息出现,人们解释这次崩盘的经济因素是:庞大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其实这两种人人皆知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乐)。姑且不谈经济问题,在股市崩盘前,许多人都认为,次年的股价指数会涨到3000点或3600点,这种看法促使股价指数节节攀高,然而一旦崩盘,人们却又认为股价被过度高估,“势必会滑落”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挑战股市心魔
 
经济因素(指外在环境)对股市的影响力固然不容置疑,然而股票市场若只是反映经济信息,它的变动就不会这样激烈,也比较容易掌握,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使股市变得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原因,还包括人的内心世界,如感觉、情绪和判断等人性因素在内,这些心理因素,往往就是阻碍我们在股市成功的绊脚石,投资人必须学习如何去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本文将这些阻碍成功的心理障碍称为“心理陷阱”。
这些心理障碍并不因知识程度或智力高低而有差别,一个精明的投资人受心理障碍的影响,并不亚于一般投资人。但是,股市分析专家对这种现象大都茫然不知。举例来说,股市投资人屡屡受到警告,不要盲目跟随“群众”,其实,这个群众并不是别人,正是“我”和“你”。群众的行为也就是一般人典型的行为。如果群众因为错误的了解,造成判断上的缺失或产生极端的情绪反应,那么这也正是你我很容易产生的反应。
只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根本没有用,或者仅仅告诉某人要如何行动是不够的。比方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如节食、多做运动或戒烟等,但“知道”不足以使他们产生“行动”。要跳出使我们在股市失败的心理和情绪陷阱,具体办法是:了解一般人是怎样坠入心理陷阱的,然后再学习克服之道。
所以本系列主题的步骤就是先探讨一系列的心理陷阱,然后研究克服的方法。我们首先探讨的就是情绪上的陷阱,因为“恐惧”和“贪婪”正是推动股票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两种力量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了解——恐惧使我们盲目而丧失机会,贪婪则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踏入险境。有时,这两种力量虽也会个别的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但通常都是同等出现,又贪心又害怕的心理冲突,使我们无端感到苦恼。其他诸如希望、沮丧和悔恨等情绪,则让投资人起伏不定,不仅会让人变穷,还会让人内心疲惫不堪。
 
小气鬼与大飙客
 
当我们涉足金钱游戏和股票市场时,往往会产生特异的态度和行为,平常会在杂货店里斤斤计较哪个牌子肥皂便宜,而且从来不肯花二十块门票看一场电影的人,却会借钱(如融资)来投资最具投机性的股票。笔者的一位邻居在买音响、照相机和微波炉之前,总会研究好几个月,可是他却根据听来的小道消息,早报中的一篇评论或仅凭自己的印象,把辛苦赚来的钱投入在某家公司的股票上,有些投资人最关心的不是赚多少,而是想藉此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我价值,难怪有人说,要了解股市不仅要做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还要做心理分析。
我们还会探讨阻碍投资人采取必要行动的非理性态度和个性,比方说,有些投资人订了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反而画地自牢,无法跟随市场波动作合理地反应,有些则迫使自己作出草率地决定,又有一种人则过度谨慎,完全不管市场实际状况,要避开这些陷阱,投资人必须对自己地错误态度有所警觉,了解自己如何以正确地态度面对股市,才能提高胜算。
 
做个理性地投资人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很少去研究和预测市场的发展,却常凭着模糊不清的想法和一时的冲动买进卖出。有些人在其他方面是个很好的决策者,但在操作股票时却力不从心,我们面对风险时并不理智:应该勇敢进取时,我们小心谨慎,应该保守时,却富冒险精神;在股票的买卖,赚赔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变成一个暴躁的投资者,一个吝啬的小气鬼或一个神经兮兮的妇道人家,而不是一个成功的理性决策者。
想在股市成功,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一课,就是要和自己“合理的冲动”反其道而行。我们分析股市各种陷阱的前提之一就是:股市会让投资人困惑,因为他们虽然做“对”的事,却导致“错”的结果。有些人的态度、行动和决策能力,在其他事情上都能成功,却经常在股票市场中铩羽而归,因为股票市场的游戏规则和一般正常生活完全不同,这也是投资人对股市感到迷惑的所在,比方说,当我们察觉某种处境有危险时会害怕,进而设法去避开,这是合理的反应,但在股票市场感受到危险时,却往往正是买进的良机,因为股票市场是预期未来的,它会超越现在的坏消息。
 
参与到我们的专题中来吧,我们的目的是增强我们对自己,对心理学和股票市场的认识,它不是使你一夜致富的万灵丹,但可以使你不致犯下代价昂贵的错误,把可能赔掉的钱都省下来,在股市真正赚到钱,大部分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却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盼对投资者能善用学到的知识。
弥漫股市的恐惧感
某投资人,刚刚听到自己所持有的一只重仓股的坏消息:这是一家向来深受投资人所喜爱的老牌绩优股,上周他在经纪人的推荐下,以每股35元的价格买入了这只股票。虽然当时它的股价刚从近期的高点45元滑落,但该公司过去的业绩成长记录极佳,只是本季表现平平。没想到一家机构大量卖出持股,使得股价在两天内从35元陡降至29元。
煮熟的鸭子飞了!
眼看辛苦赚来的钱遭受损失,这位投资者深感恐惧,心脏砰砰乱跳,烦躁不安得根本无法冷静的坐着,于是开始起身踱来踱去,他深恐股票还会跌得更深,更多金钱会不翼而飞……满脑子只想到股价继续下跌,眼前只见灾难接踵而至,再也看不清其他事。
他的思绪纷乱,根本无法理智评估整件事,他什么都不愿再想,只希望自己从未买过这只股票。于是他急忙采取行动――趁股价还没有跌得更惨之前把股票卖掉。事后不到一个星期,股价却反弹回涨3元――原来这次暴跌只是短暂现象。
这位投资人显然因为情绪反应过度,以致于无法理智的评估整个情况。为什么一般投资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在股票市场屡屡败北呢?要了解这一点,让我们再看一个令人极度惊恐的另类例子。
假设我们在一个有熊出没的山村住宿,当你听完了一个有关熊的恐怖故事以后,准备就寝时,突然间,树林传来奇怪的声响,我们的脑海中,就会迅速闪过巨大的熊正在屋子外潜行的景象,开始对声音很敏感,开始心跳加速,全身紧绷,以便一看到或者听到熊就能马上行动。
这就是一般人预想危险时,典型的身心反应:
1 一般人只会往危险的那一面想(比如有大熊来袭或股价暴跌)
2 一般人会寻找环境中的危险信号(也就是说,其他信息都被删除了)
3 一般人的身体会上紧发条,以备一遇到危险就反应。(迎战或逃走)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只巨大的熊,上述的反应当然很有帮助,但是,如果我们面对财务上的损失,这种反应就毫无用处。因为当一只熊向我们逼近时,我们必须迅速行动,任何犹豫都会造成致命的错误;但在股市中,如果不花“几分钟”(思考时间不能过长,这是股市生存之道)的冷静思考再做决定,就会造成财务上严重的损失。
所以,在股市进出,就要分辨出哪些处境没那么严重(如某支股票正在赔钱)、哪些是象征性的危险(如失掉面子)。看清原貌最重要,不要以应对外在危机的方式处理,更不必有准备战斗或逃生的反应。
 
心理陷阱1 见跌就杀,见涨就追
 
在股票市场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控制自己的恐惧,因为当我们觉得最不敢投资的时候,经常就是买进的最佳时点。这么做很不容易,因为它违反我们的正常反应。然而,“认识股市”的首要规则就是:股市是预测“未来”的,而且根据“未来”而波动。
当我们听到有关某公司的重大利空消息时,自然会感到害怕,并预期有更大的利空出现,于是想避开,然而,股市是反映未来的,所以它会反其道而行。这单看起来似乎矛盾,但是这时市场往往认为利空既已出尽,美景自然就在眼前了。不幸的是,可怜的散户会被这些利空吓得离开股市,错过大好时机。若在这时购买股票,必能获得可观的财务利益。
这种对未来期望的反应和生活中的许多其他层面其实是截然相反的。事实上,永远只看未来而不好好活在当下的人,常被认为是“神经过敏”,那些人常常想“丢了饭碗怎么办”?“生了病怎么办”而导致生活萎靡、精疲力竭,对“如果……怎么办”太在意的结果只能是无济于事。这些可能发生的事,也可能根本不会发生,我们只能处理现在发生的事,对假设性的事情其实无能为力。但要在股市成功,就必须定睛在不确定的未来上,而且时刻注意:别人也和你一样转注。
恐惧感会造成一下三种基本心理陷阱:第一,你会在股价正下跌时把股票卖掉,因为我们怕股价会跌得更深。第二,错过最佳买点。因为股价处于抵挡时我们心怀恐惧,或虽有意介入,理智却使自己不会行动。第三,卖得太早。因为我们害怕原先得获利一不小心又损失掉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检讨一下实例。
 
心理陷阱2 股价一跌就过度紧张
 
市场谣传某公司的股票会是个抢手货,于是你在每股20元时买入,接着股价跌到了每股16元,这时你又读到消息说,这家公司在市场上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而这家公司管理阶层动荡不安,面对这种竞争形势,似乎有点力不从心。
有些分析师说,这家公司的股价可能跌到10元,你已经损失20%的投资了,倘若这些分析师说得对,再会损失一半。现在你觉得买下这只股票实在是糟透了,连股价跌到10元时会损失多少都已经知道。没想到随后,股价又跌了1.25元。现在,你可真的吓坏了,满脑子除了这场股票灾难以外,再也塞不进任何事情,又惊又气的心情下,你把股票卖掉了。
就在这时,股价止跌回升,传来利好消息,这家公司的新投资项目奏效,前途好转,原先对这家公司的判断是正确的,连分析师也修正了对这家公司的评价。股价连连上涨,数月后,股价涨到了24元,有些分析师认为,一年内会涨到30元。
什么原因使我们赔钱?恐惧时,我们无法很实际的评估眼前,我们全心全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危险的一面,当我们只注意股市令人气馁的消息时,所感受的危机程度其实远超过实际,也更害怕,这时,我们自认为是基于合理判断的行动,其实已经被恐惧扭曲了。其实,即使是空头市场,股价也会像云霄飞车一样上下起伏(我们都知道,每次俯冲时总有急涨的时候,毕竟股市不会像飞机一样一摔不起)。
一旦恐惧盘踞脑中,我们就会以为“现在即永恒”。事实上,企业状况往往是日新月异的,而非静止不动。为了维持获利,并让它不断成长,就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动的商业环境(虽然调整的速度可能很慢),心中充满恐惧,就会忘了这一点。保持长远的眼光和耐性,这种态度是成功投资所不可或缺的。倘若我们持有的股票急速下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检讨当初看好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因素是否仍然看好,倘若它们没有变,即使回收时间比预期长,还是应该保持原有的眼光,坚持到底,即使在操作上不得不暂且抛出,随后还是要记得及时则机买回。
心理陷阱3 因恐惧而错失赚钱良机
 
有家问题不断的航空公司,多年来年年亏损,而且劳资纠纷悬而未决,屡屡引发罢工事件。它的股价从最近的高点:每股17元,降到年度低价:每股10元。一般人对这家公司的远景都不看好,有关它的报道也是利空不断:工会即将发动罢工,公司又背负着巨额债务,而罢工事件势必增加大笔成本……面对航空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公司只好压低票价,利润因而相对减少许多。
而我们对这家公司的分析如下:油价会再调低,它可以得到额外的利润;今年夏天高峰运量会比一般预料的要好(去年是旅游业最黯淡的一年);任何罢工事件为时都不会长久,因为这家公司的员工曾见识过公司的手段(以罢工为借口引进低薪劳工)。
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消息都是负面的,使我们心生恐惧,深恐股价还会无量下跌,奇怪,为什么这些分析情况别人就都没有注意到呢?这时你就算注意到了很想买进,却因害怕而踌躇不前,因此,决定以等待来处理内心的矛盾,并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也许股价会跌得更深”,那时候再买进也不迟。
 
自我安慰的愚人
 
罢工期间,股价停止下跌。罢工事件本身也因员工在工资上让步,很快获得解决,此时股价逐渐攀升。然后,正如我们所料的,油价下跌促使股价猛涨――3天内涨了两元,我们在短期内获利20%的机会就此消失,我们也许因此把这只个股抛诸脑后,然而往后数月它却逐步涨到每股16元。
由于恐惧感和不敢妄动,结果我们失去了一个绝佳的获利机会。
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因恐惧而不敢采取行动,而且还以“本来准备等它跌得更低时再买进”为由,自我安慰一番。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我们心里隐隐知道股价并不一定还会再跌,只是因为恐惧感没有采取行动,而等到股价上涨后,只是把它当作没有行动的理由。
我们一方面可以装作自己的观点正确,一方面又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祛除内心的焦虑。但在未来,要避开找藉口的方式,就得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的认为……(如股价还会下跌),或只是害怕心理作祟?”
 
心理陷阱4 只注意赚赔 不关心潜力
 
某公司A是大家公认的高科技绩优股票。当所有的高科技股票都面临暴跌命运时,A公司也不例外――从46元的高点一直滑落至34元。市场预料高科技工业将步入不景气时期。这时,我们一方面想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因为它的股价显得便宜;一方面又忐忑不安――因为经济可能持续衰退――果真如此,股价还会继续下跌。其他投资人也因这明朗的形势而观望不前,导致股价跌个没完。
这时,我们决定冒险买入两百股。股价继续掉落到32元,然后在这个价位上盘旋了一段时间。接着,投资人对经济景气恢复信心,股价开始走高,涨到每股38.25元。市场气氛开始改变,对经济景气和这家公司的远景均趋乐观,于是,大盘往上走高,形成所谓的“技术性反弹”。A公司的股票上涨到39.75元。次日,股价回档0.25元,再隔一日,股价又下跌0.5元。这时,我们所持有的200股股票,整整获利1000元。
我们为自己短期内就赚进了1000元志得意满,当然不希望这些利润有所折损。虽然我们认为这只股票仍有可观的上涨实力,但过去两天,它跌了一些,使我们略有迟疑。为了暴涨1000元的利润,我们卖了股票落袋为安。随后数周,股价又往下掉了几点,我们深庆自己成熟老练。然而,不久后,A公司挂帅的高科技股,却领着大盘飙涨起来,其股价也涨破每股50元。
 
整数的迷思
 
我们卖掉股票的举动,是偶发的恐惧感所造成的,这个不合逻辑的决定,代价也很高。我们为自己制造出“可怕”的处境,设想股价可能下跌,使利润低于1000元(“1000元”这个数字其实是随意设定的)。只因1000元是个整数,我们就裹足不前,不愿打破这个迷思,结果使我们没了远见。(只因为这个数字看起来比“950”或“989”更重大),当“1000元”这个数字受到威胁时,就很可能让我们急着行动。)
其次,把赚得的利润及损失的恐惧,与何时该卖混为一谈。这也是我们最大的败笔。我们在股票上赚多少、赔多少,与我们什么时候该卖,在逻辑上没有必然的关系。市场才是决定股价的力量,它并不在意我们什么时候、用什么价钱买进,也不会管我们想赚多少。即使我们在某支股票上已大赚一笔,它仍可能继续获利。(在另一支股票上,也许只赚蝇头小利,甚至亏损,且没有上涨空间了。)
把“卖出”的决定与“害怕损失”或“赚多少钱”联结在一起,是个危险的心理陷阱。这个例子再度说明,冷静检讨一支股票的“正面”与“负面”因素,再根据结果买进或卖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被不相干的事情或过度的恐惧所干扰。
以上所举的例子,并不代表每一次心生恐惧时都是错误的。也许我们的恐惧不是无的放矢,毕竟没有任何方法能保证投资一定成功。不过我可以保证:倘若你把恐惧感减到最低,使它不干扰理智的判断,一定可以使能力发挥到极至。飞行员薪筹高,并非例行工作困难,而是多年的经验能使他们在面临危险时冷静以对。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面临潜在危机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情绪才能赚钱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讨论过恐惧感如何影响我们在股市的操作方式。现在,谈谈真正有趣的问题:如何控制情绪,使我们在股市中赚钱?
以下有几个步骤,可以减轻情绪对我们的冲击(有些前面已略为提过,现在再详加讨论):
1、 把想法和感觉写下来
2、 专注于事实,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3、 把情况用字句描述出来
4、 列出利多和利空的因素
5、 培养客观的观察力
6、 预测未来的发展
一、 把想法和感觉写下来
要控制情绪,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情绪。第一个步骤,就是把我们对某种情况的想法和感觉尽可能的写出来。简单一两行即可,不一定要拉拉杂杂一大堆。举例说,我们可以写“我觉得所有的钱都会输光”,“我怕我的意见和大家的不一致,我会看起来像个傻瓜”或者“股价还会继续下跌,我亏的钱永远翻不了本”。
把真正的感觉写出来,因为这些感觉可能影响我们,写出来反而容易掌握,因为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把一件事情大声说出来(包括写出来),这件事就不像它在内心翻滚时那样糟糕可怕。

二、 专注于事实
即使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很容易被借口、希望或恐惧的情绪所误导,不管我们做什么决定,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以事情的“真相”为基础。股价下跌时,我们衷心期望股价还会涨回来,而“股价涨回来”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如果以事实为基础,也许可以使我们免于套牢灭顶局面。磨练自己凡事以事实为基础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时常稳自己下列问题:“什么证据显示某某事会发生?”“我凭什么知道……(某某事)。”
三、 把情况用字句描述出来
写下一份客观的摘要,叙述股票的变动。内容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随你个人喜好而定:“这支股票在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发布后,因其巨额亏损,股价上周足足跌了15%……不是很值得推荐的股票……现在是空头市场,市场气氛显然不利……该公司在行业中表现平平……公司财务制度健全……过去数年中,这家公司一直在巩固它的市场占有率……”
一份书面报告摆在眼前,就有材料可供检讨和思考,可以综合考虑利弊,权衡风险,这样做出来的判断,一定胜过脑海中时起时落的混杂念头。
四、 列出利多和利空因素
从你的书面报告中,列举所有的利多和利空因素,要记得,每当害怕时,这种情绪就会催促我们立即摆脱险境,思想也会往坏的方面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一张纸划成两栏,分别表明“利多”和“利空”因素,以便好好想清楚。

利多因素
利空因素
经济景气会持续成长
竞争者十分强劲
新管理阶层表现良好
公司表现不佳
公司稳健
也许会出现利空消息
投资很快就会回收
专家看坏
利空出尽
利率可能会调升
优厚的红利

把表格浏览一遍,注意其中的每一环节,然后放下材料,隔一阵子再肩头。毕竟花费几分钟周详考虑,不会造成什么损失,而草率的决定,却可能使我们付出昂贵的代价。
五、 培养客观的观察力
当我们沉溺于某一情况时,会丧失对整体情况整体的判断。尤其是在股市中,我们更容易夸大股市波动的幅度。要克服这种心理,我们必须强迫自己扩大视野。这个要求包括两方面:(一)要看得远:不要只看股市眼前的涨跌(二) 要看得广:从更广的经济及金融角度去思考股市问题。
如果缺乏长期的眼光,就无法衡量股价到底是便宜、昂贵,还是合理。当我们预期股市将走空头,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的话,那么,一支每股50元的股票,虽然与前期每股75元的价格相比,显得很便宜,其实却不然。因为如果我们预测准确,这支股票迟早会跌到每股25元甚至更低。相反,某股虽已从60元涨到80元但如果我们预测涨势还会持续数年,那么现在看来昂贵,却因为未来可能涨到150元,所以实际上也是很便宜的。
为了保持对股市整体长期的眼光,我们必须以更广的角度来衡量数字。如果我们面临大多头市场,2%的变动就很严重;如果选择短期投资,2%的变动就很严重。总而言之,克服恐惧的方法,就是以更宽宏的角度来透视趋势,而且要以百分比来衡量,不能光看变动的绝对值。
六、 预测未来发展
对于股市已经发生的事,投资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当公司盈余递减、大盘走低、失业率增加时,很显然,经济正值不景气。这时最困难的考验就是预测未来,看出何时景气会好转、盈余会增加、报酬会回升。
说来轻松,投资人却不容易做到。帮助我们预测股市前景的方法,就是把未来可能发生的正反面因素一一列出。譬如,景气衰退期我们的记载也许如下:“经济持续看坏,但利率可能下降,被禁锢的需求可能释放出,刺激景气回升。”另一种可能则是:“政治影响所及,经济仍将继续衰退,甚至进入大萧条期。”当务之急是辨认未来的趋势,以及导致这些形势逆转的各种因素。列出这些因素之后,就要时刻注意它们的后续发展,最后根据手中所有的资料评估各种形势发生的可能。要在股市有好的表现,就必须能见人所未见,所以必须格外用功。
上述的作法,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判断永远正确。目光的焦点集中在事实上,写下来、评量正反因素,眼光放宽,学着如何预测未来,都可以协助我们控制自己的恐惧感,进而做出更理性、更好的决策。
贪 婪
贪婪的人没有“耐性”。他们常被利多消息和狂飚的股价冲昏了头,其实,股票市场是反映未来的,所以当景气过热,行情也快结束了。但此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投资人口袋里装满着长了翅膀的钞票,根本不去评估眼前的时机到底是宜买入还是宜观望。他们匆忙跳进去,好像这是一生唯一的机会,而且人家推荐什么,他们就买什么。这就是贪婪使某些人买到最高价,惨遭套牢的原因,而一些较不激动、较成功的投资者,也往往很愉快的把股票卖给这些人。
接下来两期我们将探讨在股市中的种种贪婪心理,包括:永不厌足、一心想发财、嫉妒他人成功、希望自己永不失败等等。
心理陷阱5 不涨到预期价格绝不脱手
高高低低总不平
投资人以每股50元买入股票,股价接着涨到73元。于是他想等涨到75元就卖掉,然而股价不涨反跌,滑落到69元,这时,他发誓等股价再回到73元时一定卖掉,可是股价又跌到65元。现在,69元看起来是个迷人的价位,于是投资人说:一旦股价回归,他马上卖出……股价继续以锯齿状走势下跌,而这位投资人的步调总是比走势慢了一步。直到最后,股价跌到50元,他才把股票卖了出去,因为“起码他没有赔钱”。
一般人买东西,如果可以讨价还价,都会觉得买贵了或卖便宜了,即使价格谈拢了,仍然认为应有谈判的余地,后悔自己没有压得更低一点或者喊价再高一点。
股价随时都在变动,只要有人挂出、有人挂进,就形成了股票的价格。但是,因为极端股价(历史最高、历史最低甚至每一个屏幕的最高、最低)是时刻摆在眼前的,很容易给人较持久的感觉,所以我们会去等待某一个特定的价格重现,事实上,它也许已是明日黄花了。
心理陷阱6 想要迅速致富
某个投资者继承了一笔40000元的遗产,这件事虽然使他很高兴,但是他还想获得更多金钱。他逐渐对证券交易产生了兴趣,以为这是致富的捷径。他读了很多关于股票、期货和期权的书,里面多半谈论到某些人在股票市场上赚了十倍。他认为自己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心中想象自己即将成为又有钱又成功的人物。他也常常在闲暇时,计算股票如果涨到顶可以赚多少,实现多少梦想。
以小搏大的赚钱术
为了使投资能迅速得到高报酬,这位投资者买的是投机性很高的庄股。他认为这些股票涨幅很大,却不考虑它们的跌幅也一样的大。他对自己太有信心了,所以大量购买。刚开始时,他做对了几次,也赚了一些,使他投入更深。但是不久以后,他开始赔钱。他弄不懂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以为只是“运气不佳”而已。既然赔了钱,要把这些钱赚回来,就得加码买进。他偶尔会选对股,但通常都不太灵光。每次损失又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而且也找出下次不可能在碰到的理由。没有多久,他的本钱只剩下几千元,他决定全部投资在投机性最高的股票上,结局就是:40000元本金全部泡汤。
闭起眼睛谈发财
我们开始提到过,这位投资者读过很多书,总有许多发财的实例,暗示我们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能达到,况且书中所描写的投资人不见得比我们强。这类书很少提到他们介绍的投资策略中潜藏的问题和危机,因为这样会妨碍他们推销的“一夜致富术”。
读了很多这种书以后,投资者一般都信心满满,从没想过,如果他们介绍的技巧真的这么有效,岂不是人人都赚钱?不过,我们虽然鄙视这种所谓的“一夜致富术”,但难免不受这种诱惑所吸引,因为他出动了我们每人内心深处的贪念。谁会拒绝唾手可得的财富?彩券、赌马和一些不正规的促销活动之所以能推动,都是因为人们受了欲望和幻想的蛊惑。
大贪、小贪与诚实
有句名言:“你无法欺骗诚实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不轻易受贪念诱惑而从事可疑的交易。我们同样可以说,你无法欺骗一个追求“诚实”利润的人,因为这种人常睁大了眼睛检讨整个财务状况。只有当我们追求“不诚实”的高报酬时,贪念才会蒙蔽我们的眼睛,把我们引入险路。我们不该忘记一句老生常谈“一件事情如果好得不像真的,那就可能不是真的。”
诚实的人和不诚实的人一样都有贪念,但前者会设定一个不可逾越的标准。在社会上,有些人会放弃这个标准,铤而走险。在股市中,也有些投资人会放弃合理的利润目标,导致的后果是比一般投资人损失更惨重。
心理陷阱7 垂涎别人的成功
1987年是美国股市猛往上冲的一年。我们看到朋友在柜台市场买卖股票赚了两三倍利润,而自己的储蓄只不过是买了些定存单、货币市场基金等等,赚取微薄的收益。在朋友好运频传之际,我们不禁要想:当初如果自己也购买这些股票,今天应该有不少钱了。如果去年我也买了股票赚了两三倍,今日就可以舒服过日子了。
熟人的好运经常引发我们的贪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贪念引发的问题尚小,但也不乏因贪婪铤而走险闯出大祸来的例子,例如内幕交易等等。《圣经》十诫之一就是“垂涎邻人的财富”,已经说明了这种欲望古老而危险。在股市中不守这个诫律,很容易就尝到亏钱的苦头,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美梦成真或落空
我们刚听说一个朋友投资股票成功,另一个朋友又谈起他最近正在做股票,他劝我们购买即将上市的某科技股。曾在市场上赚了很多钱的朋友告诉我们,这支股票18个月内可能上涨二至三倍。因为该公司生产的晶片市场潜力相当大,所有大型电脑制造商都要使用这种晶片扩充电脑容量。这家公司目前虽无盈余且有可观的债务,但都无关紧要,因为这种晶片本身就是伟大的构想,拥有无限的市场潜力。
我们希望自己赶快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在这支股票上,以免错过了大好时机,心想终于可以和朋友平起平坐了。这时,我们老早就盘算着如何花掉所赚的钱。

很幸运的,想买的股数都买足了,随后几个月,股价节节上升,我们愉快极了,只想到晶片的订单如潮涌进,股价跟着飙涨上天。
不久,股价开始往下掉,我们并不担心,认为18个月内股价至少会涨两倍。突然间,股价在一周内跌到新低点。由于跌落的程度太快,我们根本来不及评估整个情况。紧接着,我们得悉某些日本公司已开始生产类似的产品。
这家科技公司发布声明声称那些日本公司侵犯专利,但是这项声明尚在争议中未成定论。现在,我们不想把股票卖掉,因为一旦卖了,就注定会损失可观的金钱。一些大电脑生产厂商宣布,他们准备自行开发晶片以便用在自己的电脑上,这项宣布又使股价继续下跌。这家科技公司的规模太小,无法和这些大公司匹敌,业绩一蹶不振。不久,这家公司被特别处理,面临退市的风险。
不听金言,吃亏在眼前
投资格言中有一句话“风险愈大,报酬愈高”。一旦贪念作祟,我们就应该把这句话反过来说,而且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上述例子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来说,我们只注意它是产品的原始发明者,却忽略了它的种种缺点:规模太小、负债累累等事实。一旦面临竞争,这些缺点就可能成为这个公司的致命伤。我们脑中只想到这家公司的潜力,没有考虑到其他公司也会眼红跟进,变成激烈的市场竞争。
贪婪使我们只注意到公司潜力,而我们必须做的,就是衡量它发挥潜力的机率。要我们放弃贪婪带来的快感,去思考一些不愉快的可能性,实在不太容易,但不这么考虑,就可能付出高昂的代价。

心理陷阱8 股价会持续攀升
我们以每股13元买入ABC公司的股票,由于大盘惨跌,该公司股票也跌到每股11元。但因ABC公司的跌幅比其他同业小,我们相信一旦股价稳定,它的股票就会有很好的表现。
目前似乎是很好的买进时机,因此我们大量购买ABC股票。这次,我们确实买对了,ABC公司的股票成为基金经理人的心肝宝贝,股价涨到每股23元,我们赚了将近一倍的利润。这时我们却在盘算着如果股价涨到25元,又可赚多少。由于该股票已成为热门股,涨到那个价位应当是轻而易举的,况且股价涨势仍强。
就在我们购买ABC公司股票时,这个市场也正在开始上扬。虽然ABC公司的股票仍然还在上涨,走势却渐趋疲软。但我们打的如意算盘是股价涨到25元时,能赚多少。然后股价开始走低,不过我们并不担心,因为大盘指数仍在创新高,我们坚信ABC公司的股票会涨到25元。

历史再度重演,贪婪使我们看不见负面的信息和潜在的利空信息,以致没有重新评估现况。股价跌到19元,然后在这个价位附近盘旋了一会儿,最后我们终于以每股19.25元把ABC公司的股票卖出,觉得这个价钱还算可以。
这个心理陷阱十分明显。股价不会以惊人的涨幅永无止境的上涨,诚如股市格言所言“树木不会一直长上天”。这个趋势稳定上扬时,我们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一般人总以为今天的趋势一定会持续到明天,就像今天太阳高照,明天也一定晴朗一样。所以说股票如果一直上涨,我们就会预期它继续上涨。
但是股票经过一段持续的涨势,一定会超涨、回档,最后跌回合理的价位。我们要明白,一个曾经飙涨的天价并不是正常价位,难以持久。所以如果我们手中持有某支股票,最好忘掉它的最高价,更不必自责“我那时应该把它卖掉”,而要以当初投资这支股票的目的,来决定是否长期持有。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认为已达到超涨的价位,不妨趁着它回跌前卖出,不过何时才是最恰当的时机,只有靠“工具”的帮助了。
情绪上的冲突--徘徊于恐惧和贪婪之间
在阐述完“贪婪”产生的陷阱以后,投资者一定非常想知道如何才能克服它们,实际上,控制贪念的步骤与克服恐惧的步骤完全一样,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保持客观、对整体情况有较完整的看法、列举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预测未来变化,这里就不再赘述。
心理陷阱9 好高骛远 言行不一
当我们离实际买入尚有一段距离,开始想在股市投资时,可以说是我们最勇敢、对自己最有信心的时候。投资新手很容易自以为是勇敢的股市投资家,就像了不起的007一样,勇于冒险,对恐惧嗤之以鼻。但这可能是个心理陷阱。当必须做决定时,我们就越来越不像007先生了,倒像个畏首畏尾、怕事的小人物。
勇敢作自己
不管在股票市场,或是生活的其他层面,要我们做个不像自己的人显然很不明智,这种做法徒然使自己局促不安,结果让我们有愚蠢的举动。如果我们平常保守而谨慎,那么在股票市场中大抵也会如此。这种看法即使不是放诸四海皆准,却也八九不离十。所以平常就是小人物的人,投资时又何必想做007呢?我们花费许多时间研究如何成为伟大的股市专家,而在必须付诸行动的时刻,却畏首畏尾,根本就是自找麻烦。果真如此,最好就此罢手,把钱投资在绩优的基金里,空闲时陪陪家人或躺在阳光下读本好书,不是更惬意吗?
心理陷阱10 临阵脱逃
以上我们已检讨了“恐惧和贪婪”的心理冲突是怎么影响我们买股票的。
威灵顿联合银行是全美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就像许多大银行一样,威灵顿联合银行在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巨额呆帐。它的管理方法一向平淡无奇,但最近在投资和管理策略上却大有转变,也许不久以后就可以开始转亏为盈。然而,就在上个星期,却有许多不利消息传出。由于联邦审计员要求该银行对不良贷款提拔大笔准备金,因此该季产生了相当意外的亏损。有人谣传该行股利大减,影响所及,股价应声下跌了30%,有些投资人预期股价还会再下跌,纷纷做空卖短。
富贵美梦如浮云
你认为市场反应过度,因此有意购买此股。你考虑了该行长期的股利政策,也想到它的管理阶层虽不特殊但也不坏,而且所有的利空消息都已见报。你心中能想到的理由大部分都指出股价会涨,虽然你也考虑了可能的风险,但是觉得它们似乎无关紧要。
想赚钱的意念使得你想要买入股票,可是,当你正要拿起听筒时,却觉得呼吸急促,胃部也在隐隐搅动――伊利诺大陆银行(美国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因呆帐而倒闭)的往例闪过脑海,不是有许多人认为大银行不会倒吗?那些多空卖短的投资人又是怎么回事?也许是有你不知道的内幕消息呢,所以他们十分确信股价会跌。股价为什么还继续走低?也许还有许多问题你还没有考虑到!
你想投资,但觉得焦虑感越来越重,你手拿电话,心弦却越绷越紧,当你拨电话准备报价时,手指好像不听使唤,而心脏也怦然乱跳。恐惧感急速加深,拼命压制住想赚钱的欲望,以致于你没有根据自己的决策而行动。
跳出“矛盾”的陷阱
以下有几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恐惧和贪婪”的心理陷阱。
首先,确认自己是处在哪个阶段。当我们面临做决策时,突然觉得恐惧,一定是处在恐惧感的顶端,这时会看不见利多因素。设法找出自己的情绪和潜在的心理陷阱――“恐惧感”。然后,尽量思考有利的一面:“该股下档风险有限”,而可能上档。它在市场上潜力很大,有特定的生存基础………”
我们再来看不同类型的例子――买入新的高科技股。刚开始,你觉得它的前途一片光明,而且开始推测股价会涨到多高。如果因此而觉得兴奋――那么你是在和“恐惧感”相反的一端,我们要记住,这种情势可能逆转,因为负面因素尚未出现。这时,我们必须采用克制贪婪的步骤。首先认清我们的情绪和潜在的心理陷阱――“贪婪”,然后,强迫自己思考与感觉相反的因素:“生产尚未改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没有盈余、可能会出现新的竞争者。”
要作出良好的投资决策,克服我们情绪上的阻碍,必须痛下苦功,我们不必想要一次就把两件事情都做好。在必须决策的时刻,心理却仍被含混不清的事实所困扰,必然使我们对抗非理性感觉的力量减弱,甚至影响我们采取行动的决心。把这两种行动分开处理,会比较轻松容易,而且增加成功的机率。
理性分析、勇敢决断
首先,我们应该集中精神拟定决策。一旦做成决策,就把它摆在一旁,然后集中精力对抗内心的矛盾。比方说,如果恐惧感经常使我们无法行动,那么就把决策过程和最佳的行动分开――也许可以在夜里考虑整个情况,到了早上,该做的就是打电话买进。如果问题是出于贪婪(假设我们听到某个“内线”消息而迫不及待的想要跃进),就要为自己留点喘息的空间,让恐惧感有浮现的余地。
贪婪是个相当难以克服的陷阱,尤其是在一开始不必拿出很多钱的情形下。许多使用信用卡的人都知道“先购物,后付款”十个很诱人但却相当不智的举动。实际方法是,当我们进退两难或面临抉择时,应该想办法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你可以说“我要一天(五分钟、一个小时或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考虑清楚。”如果和我们进行交易的人不给我们这个机会,记住不要和这个人有任何瓜葛。
心理陷阱11 杞人忧天
我们要记住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在越接近决定的时刻,我们内心的恐惧不仅越会增加,脑中也会装满了各种混乱的想法。很不幸,有些人就是习惯往坏处想,非得把一些潜在的负面因素或困扰想成“一场大灾难”方才罢休。
我们想到可怕的事,恐惧感会逐渐加深,恐惧加深又让我们想到更可怕的事。恶性循环的结果,就会陷入一片恐慌中,无法自拔。
胡思乱想的焦虑
在股市中,常常幻想灾难的人对于扰人的财务信息也会有相同的反应。如果他持有的股票开始跌价,然后一些未曾料到的亏损报告陆续出笼,这位仁兄就会十分焦虑,心里七上八下――“这家公司快要倒闭了……股价会跌得一文不值……所有的钱都要泡汤了……没有人会要这种烂股票……”这些想法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他的恐惧感也逐步升高。恐惧感越强,一些正面和有利的因素也越不可能在他心中驻足,因此要他作出理性的决策益发困难。
处理这种问题最简洁的方法,就是问我们自己,我们自以为确定没有错的事,是否有实在的证据。以上面的例子而论,股票跌价和意想不到的亏损报告就是证据。那么有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家公司会倒,而股价会跌得一文不值?(当然没有)。
第二种有用的处理技巧就是要求自己对情况提出合理的解释。股票跌价是因为(1)谣言造成;(2)虽然意外亏损的内容尚不明朗,市场却已反映出最糟情况。
跨上想象的翅膀
碰到情绪干扰时,有些人利用想象力来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许多世界级的运动员在赛前就以这种方式平复情绪。首先,他们让自己身心放松,然后想想自己冷静、信心十足,而且表现杰出。
如果你也想试试,可以先放松自己,然后想象你若保持乐观的看法,内心的感觉和想法会怎样。如果你要对抗的是贪念,就想象把辛苦赚来的钱拿来冒风险,而在最后下决定时的感觉。如果当初我们以平静的心情、仔细的思考作出决策,那么就把当时的精神和情绪状态重新酝酿一遍,接着根据决策去做。如果当初不是这样,我们想象自己是在没有压力、头脑清楚的情况下评估所有的因素,一旦达到了这种精神状态,再开始想下一步如何做。
采取行动的时刻步步逼近,恐惧和欲望在我们内心交相消长,表现出非理性和前后矛盾的样子。了解这些变化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可以设法控制他们,使我们能以更平衡的心理来看清全局。

股市致富的唯一秘诀就是买低卖高,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却反其道而行――在接近高点时买入,而在经历长期下跌的痛苦折磨后,却在接近谷底时卖出。你也许曾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没有,也一定知道有人有过,不管是专家或一般投资人,都难免犯这种错误。由于情况非常普遍,笔者就曾经听到一位投资人开玩笑的对朋友说:“告诉你,我卖股票的时候,你就可以买进,因为这通常正是股票要往上涨的时候”。
行为模式如果非常普遍,就绝非出于偶然,必有强而有力的心理因素运行其中。为了避免金钱上的损失,一定要了解这些心理陷阱的运作方式,以及导致这些行为的心理根源。
一项最基本的心理原则是,我们喜欢做某事是因为可以因此而得到报酬。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增强作用”。我们使用这个名词的主要原因是,你所认为的报酬不见得就是我要的,毕竟“一个人的大鱼大肉,也许就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在书中,我把“报酬”和“心理增强作用”互换使用――每一次的报酬都能够增强接受者的工作动机。
我们之所以继续工作,是因为可以从中得到报酬。有些人工作是为了钱(我们喜欢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东西),另外有些人则是为了内在的报酬(如工作本身的乐趣)。一般来说,我们会继续从事某项工作常是因为工作本身同时拥有这两项因素。如果勤奋工作能得到升迁、红利或奖励等报酬,我们就很可能更勤奋。倘若兢兢业业之后,既得不到外在报酬,也得不到个人内在的满足,日子一久就会缺乏兴趣。
买股票纯粹是“行动”,股价上涨则是这个行动的“报酬”。以下我们看看,上述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买入相同股票的三种投资人。
心理陷阱12 增强作用
某电子公司的股价一向起伏很大,该公司产品受经济景气影响很大,管理阶层的积极进取,更加大了股价波动的幅度。过去几年,它从每股5元涨到13元,接着慢慢跌回4元,后来又马上飙涨起来――目前股价是18元。
A股民买进该电子公司的股票后,股价立刻垂直下跌,但他却持股不放,一直等到股价回升超过他原来买入的价位才脱手――他在这股票上赚了不少钱。倘若股价再跌,你想他会怎么做?很可能再度买进,因为他已经从长期持股中得到了报酬(他也很可能应用相同的策略在新买的股票上――倘若该股开始下跌)。
B股民在股价飙涨前,以每股5元买进该电子公司的股票,接着因为他要买新车,就以每股11元抛出,不久股价急速滑落,看得出来,B股民做了一次非常漂亮的投资。随后,B股民又以每股6元的价钱把股票买回,这一次B会长期持有呢?还是很快获利了结?他将来采取得策略,必然受到这一次的影响。
C股民在此次暴涨行情之前购入了该电子公司的股票。自他购入后,股价气势如虹。他卖出股票的机率有多少?非常渺小,除非有其他事故发生,逼得他不得不卖。这种说法完全合情合理,因为他已从股票持有中得到报酬,何必另谋新法呢?“买进并持有”是他极可能采用的策略。
旧爱难舍
通过该电子公司的例子,我们看到三位投资人都赚了钱,每位都因一次获得报酬的方式,建立了各自的投资策略――虽然这些策略不尽然是最佳选择。我们在情绪上的反应往往会保留以往行之有效而熟悉的办法,要另辟蹊径,就会觉得浑身不舒坦,脑海中也许就会闪过这些念头:“这种方法以往都行得通……我应该再照老办法做……用这种办法似乎不太对。”我们的情感和念头会与理智(陈旧的策略似乎不合经济现状)冲突。
多半的时候,固守成功的策略是合理的作法,但有时候却行不通。假如我们不先评估目前的整体状况,一意坚持重复以往行之有效的策略,这种“心理增强作用”就可能变成了投资陷阱。先前的增强作用要我们遵循旧法,而理智却想另谋出路时,最要紧的就是要搞清楚状况。要克服心理陷阱,我们必须:
1、 描述状况。我想把股票卖出,因为害怕市场也许会下跌。
2、 认清我们的感觉和想法。要改变一向有效的成功策略,让我觉得怪怪的;我觉得不对劲……为什么要改变,况且这种策略以往都行得通……如果市场继续上涨怎么办?
3、 认清潜在得心理陷阱。我为什么想要保持现有方式?因为持有股票使我得到丰厚的报酬,我对这支股票情有独衷、爱不释手。
4、 掌握远见,并建立理性的策略。如果我不曾有过“心理增强作用”的经验,只是个新手,我会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会给朋友什么建议?
心理陷阱13 替代性增强作用
我们不一定成为报酬的直接受惠才受影响,我们常会因周遭的人而受影响,并采取类似的行动,这种情形叫做“替代性增强作用”。我们观察其他人的遭遇,倘若他们的行为能够获得报酬,我们就会依样画葫芦。
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陷阱,使一般人在股价快升到顶点、即将反转回跌时买进。
要进一步了解“替代性增强作用”,我们来看看两种情况。
如果看到同仁因勤奋工作而升迁、加薪和分红,我们就很可能更勤奋。或者我们在赌场玩老虎机,隔壁仁兄的那台机器再三掉钱出来,此时他太太把他叫走,我们难道不会想换到那台去玩玩吗?
这种“替代性增强作用”在投资情况中尤其能显示出威力。路旁诈赌的小贩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明了这种人性弱点,所以利用假顾客引君入瓮。如果某老千要和我们玩“猜猜鬼在哪里”的游戏(即移动三张扑克牌,让人猜猜哪张是花牌),他一定先吸引一群人观看,再找个同谋玩几把,同谋一定猜得到花牌在哪,而且也正和我们心里所猜的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屡屡得奖,心想自己也办得到时,也许就会决定一试。
我们押注一块钱,然后眼睛盯住玩牌人的手,想看清楚它的移动方式,然后挑出你认为对的,却发现那张不是花牌。我们再试一次(因为要猜出那张牌的位置实在太简单了,刚才也许眨了眼睛),结果又输了。输了几回,只好摇摇头走开,心里嘀咕着下次不玩这无聊游戏了。
我们日常的行动,大多是建立在“替代性增强作用”的心理基础上。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冒险,所以通常都不愿意第一个尝试新奇的事务。如果有部新车上市,虽然外型迷人,但品质未经证实,我们往往不会先买,等到一些朋友都买了,而且觉得满意,才会购买,这是个明智的决定。
现在,我们就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股市。股市投资人都知道,股票市场相当有风险,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些保障,让辛苦赚来的钱不致因投资而赔掉。最明智的作法显然就是先观察一阵子。为了使自己确认这是个安稳的投资,明智的投资人会先在一旁看别人赚钱。
然而,“替代性增强作用”只有在处理静态事务(如车子)时,才有用。我们可以假定,6个月后要买的车子和今天展示间里的一摸一样。可是,股票市场是不断波动的,6个月后可能完全改观。明智的投资者就眼睁睁的看着个股和大盘往上挺升,直到他认为安稳为止。当他看着其他人赚了钱,也确认投资下去风险很小,就会准备投入。然而市场走势不可能老是上扬,因此正当他确认安全时,市场已准备往下走了(在有风险的投资上,当一般人觉得没有风险时,通常正是最有危险的时候)。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明智的投资人最后决定投资时,可能遭受了双重的打击。看到朋友赚了大钱,而且也听闻市场走势会到达某一高点的这位投资人,可能会因为想得到优厚的报酬,最后选了涨幅最大的股票,然而当市场往下调整时,这些飙涨的股票也可能跌得更重。这位明智的投资人,就眼睁睁的看着他的投资标的一蹶不振。他被这种情况搞昏了,只觉得异常恼怒,最后,他发誓再也不踏进股票市场。
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一般人会在股价已高时追高买进。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就和一般人坠入“猜猜鬼在哪里”以及其他骗局相同。这种“替代性增强作用”使得买进看起来似乎极为安全,以致他们信心十足,忘了恐惧。因骗局而损失钱财的,都是一些小心谨慎的人,他们通常都不从事冒险工作,但是,他们却因看到别人得到优厚的报酬而松懈了警觉。就在谨慎进场之际,所有容易赚的钱都已被赔光了,他们其实承担了最大的风险。
心理陷阱14 惩罚作用
明白了一般“追高”的心理因素,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般人为什么喜欢“杀底”。这种心理因素叫“惩罚作用”,这种作用正好和增强作用相反。我们不喜欢在事后受到惩罚,也是一个单纯而又明显的道理。如果我们偷吃饼干被抓到,经过几次打手心的惩罚后,就不会再去偷吃。
对大部分人而言,损失金钱就等于是一种惩罚。持有正在下跌的股票,更是残忍的惩罚,尤其是在损失最惨重的时候(还会伤害到我们的“自我”)。
大部分会在刚买股票的时候,碰到股价下跌就杀出,大部分人会继续持有。如果损失继续扩大,惩罚等于是不断加深,我们开始害怕――例如讨厌翻阅报章杂志金融版,拒绝了解目前的市况。当我们看到或听到这家公司的广告时,心理会觉得不是滋味。经过长期下跌后,我们很容易对这支股票产生厌恶感,因为它不仅代表金钱的损失,同时也不断提醒自己是个笨蛋。最后有一天股价突然暴跌,我们决定壮士断腕,不再接受惩罚,于是把股票全数抛出。
永无止境的高低循环
正如股价不会无量上升一样,大多数股价也不会无量下跌。投资人经常遭到重大损失后,市场又逐渐回转。事实上,这种暴跌之后,市场回转并重整旗鼓,飙向另一波多头行情,这也是股市的规律,但是饱受创伤的可怜投资人,已经不愿再忍受进一步的惩罚而卖掉股票了。他们终于完成一个心理循环:“心理增强作用”使他们以高价买入,“惩罚作用”又使他们以低价卖出。
心理陷阱15 替代性惩罚作用
我们现在了解了,一般人投资股票为什么会买高卖低了。但是,为什么股价在抵挡时,我们不会去买?
这种心理因素叫做“替代性惩罚作用”。如果我们刚刚看到别人走路不守规矩被开了一张罚单,在附近有警察的地方,我们还会贸然闯红灯吗?当然不会。当股价已下跌一阵子,我们眼看着别人损失大笔金钱时,会奋勇投入吗?
替代性惩罚作用”使我们不敢在拉出长黑的股市中投资。看到别人因投资而受罚,更加使我们不愿投资,而在这时候,通常也不会有其他因素激发我们的投机心理。旧调重弹――通常在处理静态情况时颇有帮助我们的心理因素,常会让人在起伏不安的股票世界错失机会。
我们在陷阱12中推荐过的步骤,同样可用来处理类似“替代性惩罚”或“替代性增强”的心理问题。
心理陷阱16 太晚卖出股票
有人问某投资家他自己是如何在股票市场发大财的,他回答:“我总是卖股票卖得太早”。如果股价已高而且又有赚头,为什么不把它卖掉?心理学答案是,股价攀升时,会增强我们持股的决心。我们会觉得这支股票很有吸引力,报酬也很好,卖出股票和我们的心理背道而驰。况且,既然股价节节高升,我们会希望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就如先前所讨论的:当趋势已经建立,一般人会预期这种趋势持续下去。
很不幸,我们持股的信心经常都要到跌势明朗时才会动摇,此时股价也许已经大跌一阵子了――因为以前我们也有经历过股价小跌而后安然无恙的经验。所以小跌不足以动摇信心,大跌才会对持股心理真正产生惩罚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在股市中赚钱呢?早一点卖出――这样可以降低我们在绵绵不绝的涨势中想一直持股的欲望。
心理陷阱17 “受权威人士”影响
在股市中,指挥风险投资的人物常被描绘成天才。这种方法之所以奏效,是因为我们往往会被权威人士提供的消息所左右,而不易受路人的马路消息所影响。
倘若我告诉你,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发现了股市致胜的秘诀,你大概会相信;假定我说这公式是理发师发明的,你一定半信半疑。虽然,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不能代表智慧和知识,但一般人却都喜欢以高学历来认定。所以,我们应该专注于信息本身,不要太在意信息来源所代表的权威。我们要自问的是,是否相信自己所听到的信息,而不去管它是否来自于有成功经验的天才,还是理发师。
心理陷阱18 打包票的建议
我们在股市正面临举棋不定的处境时,大盘也似乎比以往来得更加扑朔迷离。
我们已经投入所有资金,也赚了不少钱,现在却觉得忧心忡忡,想要卖出,却无法确定是不是恰当时机。市场观察家对于未业走势的看法,也有分歧。有些人认为股市尚有可为,另一些人则认为面临整理。这时,我们听到一位市场操作专家很肯定地表示,市场已经严重买超(买入多于卖出了)了。他认为股市指标已显示强烈的信号,起码300点的回档跑不掉,他警告每个人应即时卖出。这时,我们会怎么处理手中的股票?

排除混沌的高手
听到那种强烈的书面文字,我们很容易被逼得把股票卖出,因为人有一种倾向:喜欢听信能理清混沌情况的信息。如果我们能确信事情会进展,就会相信自己的判断,无须这些“专家”协助。倘若在一片混乱不知如何是好之际,“高人指点迷津”就成了每个人的盼望(宣传家深知,一般人遇到迷惑时,宁愿相信似乎能解答复杂情况的简单谎言)。要克服这种心理陷阱,千万记住:当有人说他知道一些未知的事,不管他的态度多么确定,“心存疑惑”才是正确的合理的态度。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也许碰巧用对了策略,使得信心增强而继续采用,但先前的策略并不保证未来还能攻无不克、屡战屡胜。我要再次提醒你:
· 替代性增强”的心理作用,可能导致我们过晚投资(即买高),因为这种作用使我们失去了应有的谨慎,误认为投资不够安全。
· 拥有已下跌股票的“惩罚”性心理会使我们在股市循环的低点卖出。
· 替代性惩罚”的心理作用,则会让我们在股份低时不敢进场。我们太容易相信那些表面上能理清混沌状况的信息了——因为它们往往是以斩钉截铁的方式说出的,或来自所谓的权威人士。
恐惧与贪心之外的情绪陷阱
一位报社记者请教著名的银行家摩根明日股市的走向会怎样,摩根只是简单的回答:“它会继续波动”。
这的确是股市不变的基本真理。当股票价格在涨二、跌一、进三、退五之间摇摇摆摆,投资人的心情就像是坐在云霄飞车上一样,一会儿惊惧、刺激、兴奋、满心期待,一会儿焦虑与沮丧……直到松了一口气以后,才开始感觉到快乐。
这种情况对投资人来说,可能是挺危险的,因为人常常在各种情绪下冲动的做出决定,并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以后,才知道后悔。
冷静为先、理智为要
要想在股市成功,需要冷静和理智,而不是受情绪的影响左右摇摆。十九世纪时,罗斯柴尔德(Baron Rothscild)曾说:“只有在街头流血时,人们才会买股票。”这就是说,当别人已经完全受狂热的情绪所牵制,即使是正面情绪也可能让你掉入陷阱。事实上,著名的坦伯顿基金创始人坦伯顿(John Templeton)就曾警告过沾沾自喜的投资者,要他们在股价上涨时特别小心。“自满”会让你的利润点点流失,就像“恐惧”会使你错失良机一样。1978年股市大跌之前,许多投资人仍然满怀自信地准备拥抱15%的震荡波幅度,因为他们“知道”股价会继续上扬。
在了解了恐惧和贪心这两种情绪陷阱之后,为了避免情绪淹没,你还必须实在地评估客观环境——也就是说,把焦点集中在事实上,而不是希望、梦想或恐惧上。如此一来,才能客观的看待事实。
心理陷阱19 虽不断尝试挫败却永远抱希望
希望”是一种期盼行事能够心想事成的期待。身处在变动的世界,“希望”是万万不可缺的。梦想有朝一日成为足球明星,是支持球员忍受艰苦训练的主要精神力量;想成为台柱的美梦,更是不断地激励着年轻的芭蕾舞者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即使是只花一元买彩券的人也会高兴地幻想着,如果赢到1000万美元该有多好!
梦幻投资人
同理可证,每回买股票时,我们也会怀抱着希望,除非有利可图,不然是不会有人愿意投资买股票的。例如,有位投资人听说某家公司前景看好。这家公司在同业中,颇负盛名,一向成长得相当稳定,而新上任的总裁正计划再让成长率往上提高。预计该公司改良的新产品问世后,能在两年内提高三倍的利润。
基于这些事实,这位投资人对这家公司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并以每股19元的价钱买进。二个月之内,它的价格已上涨到每股22元,这当然令投资人非常高兴。现在他开始期望每股能涨到25元,然而,他并没有去了解这家公司股票上涨的原因,只要事实如他所愿,就会非常高兴。
不幸的是,股份不久开始跌落。最初这位投资人还不太在意,因为整个大盘都在往下掉,只是个股的卖价仍高于成本,所以不算损失。直到他投资的股票掉得比大盘还厉害时,他开始觉得不对劲了,但是他仍抱着希望,他不断提醒自己想想那位活力充沛的总裁和即将上市的伟大产品,还有这些产品如何使股份一飞冲天。
等到价格跌得更快而开始低于成本价时,这位投资人才如梦初醒。这个时候,他不是先探究价格下跌背后的原因,或是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而是产生另一种期待。现在他幻想整个经济情况会很快地产生转机,或梦想他投资的公司会再一次成为别人收购的目标,以使股价上扬。
一直到最后,希望破灭了,他开始自责,为什么不在价钱好的时候,把股票抛售呢?也许他现在应该承受大笔损失卖出。接下来,股票价格跌!跌!跌!一连大跌三天。隔天,报纸就全盘报导了这家公司严重亏损的情形:新总裁经营方式极为松散,只会空谈理想,却不擅执行。
自欺欺人的愿望
希望”之所以是一种陷阱,是因为它常会蒙蔽投资人,让他们无法理性的评估股价的走势。股价变动多半是能找得到理由的,我们不需要盲目接受,重要地是知道这些理由,并进一步评估。
希望”等于是把焦点定位在“欲望”上。股价上涨,我们就会希望它涨得更多;下跌,就希望它回升,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觉得好过些。满怀希望当然使我们感觉舒服,但是“希望”却不是股份上涨的驱动力,它只会让我们注意“感觉”而不是“事实”。一点点“希望”能像一点点盐巴一样,让食物感觉美味。便面对日渐变坏的景况,如果还只一味的希望形势转好,只会减低我们的应变力。在情绪纷扰的情形中,这只是一种天真和不成熟的反应,它可以让我们觉得舒服些,但我们的财务状况不会因此好转。
为了要控制过度的期望和其他情绪反应,你不好妨采用前面所提到的步骤。
1、 把想法和感觉写下来。
我希望我买的股票能涨回到当初买进的价格,然后就可以脱手。”
我希望股市很快会回春,这样一来,我买的股票也可以跟着一起涨。”
2、 专注于事实
股市持续下跌。”“跌幅比大盘来得更大。”“成交量放大。”
该公司新的管理方式。”“该公司过去稳定成长的历史。”
3、 列出利多和利空因素。

利多因素
利空因素
新产品上市
价格下跌
新的管理方式
大量抛售
有稳定成长的历史
跌幅过大
潜力大
公司有问题的谣言四起
4、 培养客观的观察力
先问问自己,依照目前的情况,一位立场客观的观察家会怎么评估?假设你现在沿未投资,别人征求你意见时,你会怎么说?不妨再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有助于评估眼前形势?例如,问问你的经纪人此时对股市的看法。如果你有一位经验丰富,又备受推崇的朋友或顾问,你会怎么行动并有效地掌握市场变化?
加加减减,综合衡量
经过上述步骤,掌握所有事实之后,你便可以对股市做最有把握的预测。这个时候,可能你会得出一个结论:造成这支股票下跌的原因太多,所以它几乎没有回涨的可能,很多人只想卖不愿再买。它的动向的确难以捉摸,如果不是已经买了这支股票,你现在绝对不会去买。这项投资所担的风险比你当初想像的大得多。你当然希望情况好转,但是,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情况会转好。即使你不想去处理这一团乱,你也得了解,采取一些补救的行动要比什么都不做会有利。
稍后我们将会讨论到,惜售疲软股票只会让自己蒙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如何以合理的态度来面对这样的难题很重要。你必须承认:当初买下它就是个错,但这不是惟一的失误。你可能还得损失这支股票总额的20%,但是你还有其他股票赚钱,这点损失不到全部财产的1%,况且在一周内,就能把它赚回。
最后,你就可以决定到底是要卖出、保留或买进更多。
心理陷阱20 否认事实
谁说跌深一定反弹
我有个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本身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心理学家。他否认事实的心态就表现在股市上。在一位股票分析师朋友的推荐下,他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在股票上。(因为这个朋友有最吸引人的股市小道消息――握有特别消息的来源。)
这位心理学家最初以一股36元买进,预计数年后,它会涨到60元。谁知道买进后,股价持续下滑,这时他反而买进更多,只因为专家大力推荐。他最后一次买进是在一股跌到17.5元时。股价仍然持续探底,当一股跌到只剩12元,我和他谈到对这支股票的投资计划,他说:“我会一直抱住它们,直等到回升到60元”。
这样的反应不再只是为了保持希望,而是完全否定了现实。因为,拒绝面对事实可以让他的情绪不受股票消息困扰,所以拒绝承认任何导致股价滑落的主要原因(否认证券公司已遭受重大损失而造成了严重的财务问题)。他目前的损失已远远超过情绪上所能负荷的极限。
没有人愿意经历财务上的打击和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一味的逃避现实,它往往只会使我们遭受更大的损失。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在碰到困境时,不论我们面对与否,心理上和情绪上的伤害都无法避免。鸵鸟式的逃避于事无补,看清事实在短期内也许会使人痛苦,但就长远而言,这样做可以改善心理和财务状况。
如果我们能诚实以对,仍可多少有所收获。如果我们全然否认事实,就会让情况一天天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例如,有家公司股票下跌的坏消息在众所周知之前,已从一股20元跌到10元,如果我们能赶在它跌到一股两元前卖出,就能免掉8块钱的损失(如此一来,就等于是10元时买进,而后它又上涨到18元)。如果只是否定现实而不采取任何行动,那和买进新股票,眼睁睁看着它从10元跌到两块钱,又有什么两样?
该担心的还是要担心
因“期望过度”而产生心理陷阱时,先前提过的步骤会有帮助。另外还有两个方法也能帮助我们面对现实。
一、 找出危险信号
如果你对任何事都不担心,就是个危险的警讯。每一个状况都会有它值得担心的问题和需要关心的层面。如果你对自己的投资既不担心、也不焦虑,你可能已完全否认问题的存在,或是把自己与有用的信息隔离了。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投资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风险“警戒线”。
二、 想出可能出现的负面情况
运用想象力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自己无法做到,可请别人帮忙。
心理陷阱21 过度担忧
不确定的情况总是令人心里七上八下的。看看下面情况:你正匆匆忙忙地赶往机场搭机,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你非常紧张,担心不能及时赶到,你的胃翻腾不已,手膀子因紧张过度而隐隐作痛,两肩紧绷,胸中喘不过气来,豆大的汗珠不断流下。但是,如果你知道已经错过了飞机,可能只觉得沮丧。具有讽刺的是,在事情发生时,我们多半不那么忧虑,反而在担心的阶段比较严重。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这个事实使很多人在掉进意料之外的心理陷阱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投资人在股价下跌,帐面有损失时,是不会考虑卖出的。因为当股票卖出的价格比成本低时,他们就身处于恶梦成真的情境里,所以反而不动如山,不做任何决定,也没有什么再值得担心的。只有在股价开始回升,他们才开始担心,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决定何时抛售。这就是为什么在股份连续多年看坏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转机,投资人常急着抛售,因而错过了卷土重来的好时机。
股票市场的起伏是不可知的,投资股票就等于把赌注下在一个不确定的结果上,因而令人焦虑。由于许多投资人过度紧张,而且很容易被突然的股价波动吓倒,所以,股票市场常被人形容是“一个颤抖着双膝的老女人”。
投资人的担心与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多数人不是自己投下了大笔金钱,就是在转手经营别人的数千万元资金。任何突发事件,像是中东战争突然爆发,总统的健康出了问题,甚或是一位股市行家建议抛售,都会让投资人冲动的买入或卖出。如果是狂热的抛售,就会造成股票大跌,也可能会因害怕错失良机而大量抢购。投资人切忌随着股市的动荡而不安,要谨记在心。
习惯于变幻无常
焦虑常造成投资大众对大盘过度反应,理性的投资人如果能记住一件事是对他们有好处的:股市会反应过度,因为投资大众总是担心“可怕的事情”随时会发生,想得比可能真正会发生的都来得更糟。其实股票时常在所谓的“坏消息”被报道后,价格反而上涨(虽然不是每次都如此)。
人们对于焦虑的反应会如此强烈,是因为它是一种让人特别厌恶的情绪。关于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份研究报告指出,战斗机的驾驶员非常容易焦虑,因为他们每次飞行都可能被敌机击落。有些驾驶员甚至选择一死(就不用担心被杀或重伤),索性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撞山。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1929年的美国股票市场。许多损失了大部分财产的投资人从摩天大楼跳下自杀,因为担心有朝一日会变穷。他们是担心丧失社会地位才这么做的,而不是真的一贫如洗逼得了此余生——这些股票投资人和真正的穷人比起来还是挺有钱的。
既然股市总是震荡,所以下一步会如何常无法确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稳定的特质正是投资股市最有利可图之处——因为如果股份恒常而没有任何风险,回报的可能性也就因而大减。投资股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焦虑,然而重要的是如何适度控制它,不致丧失判断力。
别被焦虑抓着不放
过度的焦虑通常会妨碍我们的判断和决定。你不妨回想看看,自己以前是否曾在非常焦虑的压力下做决定。那时候的你真是坐立不安,每次都犯相同的老毛病。愈是紧张,愈难专心评估各方信息。你如果只是不断地担心股市,那么,你对每件经济事件都会紧张。焦虑达到极限时,你不仅难以做“简单”的抉择,也常冲动地做出“错误“的决定。从另一方面来说,你能因此“冻结”了自己下决定的能力而无法决策。但股市并不会因此停止和你做对,结果损失愈来愈大。就像是战争期间,极端的焦虑导致“炮弹休克”(指由炮弹爆炸声所引起的精神病),常使人变得麻木而动弹不得。
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应该学会控制焦虑,而不是让它控制你。在此要提醒各位,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整个程序可能有些复杂,因为让我们感到焦虑的理由通常不止一个(稍后你就会知道)。一些基本步骤已在处理其他情绪时谈过,其余方式如下:
1、 把想法和感觉写下来。
我很担心甲公司股票价格会继续下跌……我好担心,不晓得这次投资会不会成功……我真怕股市会愈变愈糟。”
为了减低焦虑,你最好能全心正视它的存在,且语言表达出焦虑会减少压力,就像开灯可以使吓人的鬼魅消失一样。例如,你可能害怕损失所有的金钱,而落到进救济院的下场,但是,当你把担心说出来以后,马上就会发觉它的荒谬。“就像某某人说的,我只是个不成材的家伙。”这样的想法如果放在心上的确非常恼人,一旦说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既然把焦虑说出来可以减低惊的程度,你不妨把它写下来。
2、 专注于事实
股市又跌150点。”
在过去十天中,我投资的股票又跌34点。”
根据报道,财政部要改变它的货币政策。”
我们心中不理性的担心常要比那些具体的事实来得更严重。这些事实才是该让你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它们才是你下决定的依据,而非那些不理性的恐惧。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害怕未发生、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满脑子这么想只会让现实变色,徒增对未来的焦虑。然而我们常常喜欢往最坏处想,自己吓自己,而不是考虑最可能发生的事,结果不必要的远离了良机。
3、 预期未来的发展
想想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你所担心的情况是什么?
例如,如果你担心“股利减少会让价格下跌”,就尽可能试着详细说出最大的跌幅会是多少?依你判断,股价会下跌90%?25%或10%呢?光是笼统地说“我担心股价会下跌”实在不够精确。你确信股价应该只滑落25%,却反应得好像是下跌90%,这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是反应过度,焦虑自然减低。
为了要改变你对股价下跌的看法,以总财产的百分比来算这些损失到底占多少好了。用损失净值0.5%的想法来看事情,要比一个明确的金额让人好 过很多。
心理陷阱22 害怕“重蹈覆辙”
有时候,我们会为自己与某些前车之鉴雷同而感到焦虑。它可能原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但由于政治因素或其他环境因素干扰,而惹的霉运上身,使我们惨遭损失。
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会让我们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例如,如果你曾买卖债券亏大钱,即使现在再次尝试,仍会忧心忡忡。
蹑手蹑脚的黑猫
如果你只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敢放手一搏,那么,这无疑是因噎废食,甚至简直就是迷信——就好像是避开黑猫曾走过的路,只因为曾经有人走了那条而倒霉一样。这种思想使人们抱怨:“我买绩优股(或高科技股、或航空股等集团股)赔钱,下次我再也不碰它了。”这样的心态无疑就是一种陷阱,因为以往的经验和你现在所要做的选择,并没有什么好坏联系。
心理陷阱23 跟随大众
一只太空船在地球上方习掠而过,照亮了夜空,船上友善的外星人在执勤时发现了你。你刚开始很害怕,后来就慢慢平静下来。过了一会儿,灯光变暗,外星人都向着一个巨大的门口走去,在他们穿越门口之前,每一个人都会先转两圈,然后碰一下门边的一点。最后几位外星人以手示意,要你跟他们一样穿过门口。你到门边的时候,会不会也先学他们先转两次,用手摸同样的点才通过,大部分人都会照样做。
从众随俗的天性
虽然,我们承认股票市场中常有些特殊之人,但是,他们不该是你学习的对象。外星人的例子显示,只要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譬如说预测股市),我们多半在行动前会先看看别人,然后行动。
人常受别人影响。例如:十七世纪的郁金香事件,或是六十年代末期的股票狂飙,以及稍后的不动产投资热皆为典型。一旦人人都说:投资房地产稳赚不赔,或是金价将会涨到一盎司1000美元,或是投资股票是惟一出路,我们就很难做出与这些意见相反的行为。毕竟每一个人都认为买卖黄金是项很好的投资,因为“金价将会涨到一盎司1000元”。那么,这个观念就成为“认知上的事实”。当我们考虑投资与否时,就会以此为基础。
再说,和别人的看法一致,总是比较让人心安。这种共识所建立起的信心能够减少害怕。不幸的是,有太多人只是一味随波逐流,不但对现在的处境非常放心,而且是信心十足,结果损失不少钱。(基于这点,投资的“反对派”人士主张与大众走不同的路线,也不管专家说些什么。)
虽然这是一个好方法,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显而易见的例子。
你正在考虑买一部新车,而你身边的朋友却七嘴八舌地给了你一堆建议。你想买甲牌的车,爱它行驶的快感,可是多数人都告诉你甲牌靠不住,一致认为该买乙的车子。因为在《消费者报道》中,乙牌车排名靠前。这时,如果你买了甲牌的车,可能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忧虑,因为你的决定违反大多数的意见。
要错大家一起错
即使在模糊不清的事件中,群众的影响力影响力仍然举足轻重,有时候甚至会到根本无法想像的地步,这可以由心理学上一个简单的实验获得证明。
在这个实验中,受试者面前摆了三条长度不一的绳子。要他们从其中选出和第四条长度相同的。这个实验很简单,而且四条绳子就摆在眼前,平常情况下,出错的机率几乎不1%。可是,当受试者中的六个人都故意选错之后,其他人有37%跟着同样选择错的绳子——即使绳子好端端地摆在他们面前。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有股票市场这种诡谲多变的地方,其他人的影响力当然更是不言而喻。事实上,无论是投资或其他事情,当我们对于一项决定感到忧虑和不确定时,便很可能听从他人的意见,因为,这样可以减低忧虑的程度。焦虑就和痛苦一样,需要找人一同分担,这常使我们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更不用说做一名反对分子了。
心理陷阱24 冥顽乃心中的魔障
在过去五十年里,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总结出理论来说明以下事实:人们常在生活中寻找一致性极高的事务,希望因此减少由不协调的信念、态度和关系所导致的心理不协调。
我们都希望在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信念是一致的(例如我爱我的父母亲、我爱我的未婚妻――我的父母应该也会喜欢她)。一旦认知不协调,就往往会让我们害怕。如果有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心理防卫机能便会开始运作,设法帮我们恢复平衡。(例如:“如果爸妈对她更了解一点,他们的想法就会改变”。)许多非常杰出的试验,常常显示出这种倾向影响我们。
一般人都尊重专家的意见,毕竟他们是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意见或建议都常给予极高的评价。但在股票投资上,由于听信专家意见而一败涂地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相信专家,还是相信自己
 
如果你很信任的经纪人或投资顾问推荐一支不怎么样的股票给你,这时候你通常面临一种困境:可能会改变自己对这支股票的看法(也许会是个很好的投资),或改变你对经纪人的看法(他懂的也没有多到哪里去)。
不妨这样想:“股票市场没有人是永远对的。”有时,我的经纪人会犯错,我自己也会如此。这样可以让你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寻求一致的欲望使人很难成为一个唱反调的人物。当我们投资时,把那些专家当成你的“父母”,而把你想买的股票想象成是你的“未婚妻”好了。当“父母”(专家)对“未婚妻”(股票)感到满意时,你会觉得很自在;反之,你便会焦虑。如果你对决定买一部车都会感到犹豫,不妨想想,如果你做的投资不同于专家之言,更与股市动向相悖,你的感觉会有多糟(你自己看空,但大部分专家都看多,而大盘也显得欣欣向荣)。如果大势总是与你的判断相抵触,日复一日,你还会坚持己见吗?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观念上的一致”,甚至更进一步希望“观念和行为一致”。他们并且发现这种寻求一致的心理会导致人们态度上不寻常的改变。例如,在一项研究中,两组受测者都被指定去做一项很无聊的工作。结束后,有一组人各得了1元的酬劳,另一组人则各得20元,依规定他们都要告诉别人那是件很有趣的工作。之后,再对他们心里“真正”的感受做测试,结果他们发现,拿到1元的人要比拿到20元的人觉得这项工作有趣。
为什么会如此?如果你为20元说谎,理由充分,但是为一块钱说谎却没有什么理由。所以为了要使想法和行为一致,得到1元钱的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态度。
 
自我说服,产生认同
 
人们会改变态度以便和行为一致,这种心理对于股票投资人又很特殊的启示。举例来说,如果你把钱全部投资在股票上,为了配合你这种举动,你对股市就必须看好,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利多消息而不是利空。你同时会比较容易留心注意并记住乐观的指标和看法。
要记住,即使你感觉不偏差,但你对股市的认识和判断绝不可能完全客观。当你接触到和自己立场相符的信息时,你会不假思索的接受。对于那些和你看法迥异的事实,则吹毛求疵的严加批评。然而,此时你所该做的却应该恰好相反:必须要仔细的查证支持你看法的证据,同时要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去接受相反的事实。
为了不受到先前行事的影响,要记住避免一些固有的偏见,以下是一些方法:
1、 写下你目前的处事、行事方法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我最近持股满仓,已经买了许多股票。”
专家们的共识是看多。”
各企业普遍的高利润会使股市上扬。”
2、 分析这些处境、行动和观念如何影响你。
我觉得非常乐观。”
在股市再度走高之前,我要再多买一些。”
我明天想再买。”
我想大量买入甲公司的股票。”
3、 提醒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我希望听到股市乐观的消息和预测,因为我坚持看多。我不该认为我的判断完全客观;事实上我倾向于看多。”
4、 培养远见
运用你的想象力,试想处于不同的财务状况中又会如何。例如,完全离开股市或是投注一半资金。不同的情况下,你对于股市变化的预测又有何不同?对于个别股价的看法怎样?比较各种不同的结论,然后再依此下最后判断。
心理陷阱25 悲观的想法
一旦我们遭遇重大损失时,往往会很沮丧。原因可能是挚爱的人去世,也可能因为自尊心遭受严重打击――像是没有获得升迁,或是投资股票栽了大筋斗而蒙受财物损失等。
忧虑有很多种症状,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假设。
老王投资了一家风险很大的高科技股票,结果损失了一大笔钱。之后,他只要一想到损失就心有未甘。接下来几个礼拜,他仍然陷在赔钱的苦恼中,开始变得被动而退缩,整天只晓得坐在电视机前打发时间,对于报纸报道和最新的财经情况都变得漠不关心。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许,我天生就不是个成功的投资人。……也许我不够聪明。”他开始对许多事感到悲哀,不仅他自己,整个世界仿佛也跟着黯淡下来。工作时,他容易和同时起争执,对朋友开始不耐烦。以前从未干扰过他的恐惧感开始逐步入侵。他变得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总而言之,老王深深的陷在沮丧之中。
 
另创新高,打败沮丧
 
当我们沮丧时,不仅会感到忧愁,还有其他许多症状也会一并产生,像易怒、冷漠、无精打采、忧郁和悲观等等,再严重一点,连睡眠、食欲和体重都会受到影响。
忧虑常会在投资人的财务困扰之外增加额外的麻烦,影响到下决断和积极行动的能力。当人们满怀疑惑、缺乏信心,以悲观的角度去看世界时,通常都无法做最好的决定。投资人则往往因为股市下跌而苦恼或沮丧,所以未能反败为胜。
1929年股市大崩盘之后的那段时间,说明了沮丧对于投资人的影响何等巨大。那时有很多投资人都感到沮丧。如果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时你在股市交易,想必你是有些麻烦。
让我们假设你手中现在持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奇异电器(GE)和美国钢铁(U.S.Steel)三家公司的股票。一个月之后AT&T从一股272元跌到232元,GE从314元跌到221元,而美国钢铁则从204元掉到167元。勿庸置疑,这些损失会带给你大的打击。但是,如果你能保持冷静,尽可能往前看而不是退缩,就像约瑟夫甘乃迪一样,把手中的股票空头卖出,然后到1932年分别以104元、15元、27元的价钱分别买进AT&T、GE和美国钢铁,那个时候,你就会是大富翁而不是个穷困的倒霉鬼了。(编者注:也许中国股市目前没有国外这种做空机制,但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看到软件的卖出信号,知道它要跌了,抛出以后等待下跌,然后再在低位买进,实际上就是做了一次正确的交易,也许哪一天中国股市也能做空了,这带来的就是实际的收益。)
 
聪明的作法
 
在股市中你可以确定一件事:你的选择不一定全然正确,而你也难免会损失一些钱。前面曾介绍过的方法将有助于减少损失和沮丧。
1、 写下你现在的感觉和想法。
我觉得不快乐,甚至沮丧。”
我觉得什么事都不顺利。”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其他人都比我来得聪明能干。”
2、 专注于事实。
自从我以每股17元买进之后,它就不断探底,直到现在只剩下13.5元,我感到很难过,折算起来每股已经赔了3.5元。”
3、 培养远见。
不要只看眼前,损失要用全部净值的千分之一都不到。”
目前帐面上的损失占我所有净值的千分之一都不到。”
问问自己,以后是不是还会被眼前这件事所困扰。如果情况是“一个礼拜内我就会恢复,六个月以后可能不太记得。”的话,那么,你还有必要去为六个月后不记得的事捶胸顿足吗?
千万不要因为买了股票而不停自责。“我用不着自责,在哪种情形下,我已经尽力做了最好的选择。”如果我再回到当时,手边有的也只是当初的资料,还是会做同样的决定,只有在事后检讨时,才能了解那样的决定其实是错误的。
4、 预测未来发展。
研究一下整个情况,以便了解你错在哪里,从错误中学习,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太冲动,不该在脑热时莽撞行事。”
看看你所能补救的:“我想我买的股票明年仍不会有起色。如果投资其他公司会比较有胜算。我应该卖掉手上的股票,投资其他股票。”
如果你感到非常沮丧,不妨度个假,为生活找回情趣,或做做运动,试着走出低潮期。如果情况未见好转,就应该考虑寻找专家的帮助。
心理陷阱26 永不后悔
后悔”是一种因为做了或未做某事,而感到悲伤或懊丧的情绪,它可以说是“沮丧”的近亲。比方说,你和一位朋友合搭计程车到机场赶搭下午五点的飞机(两个人不同班机),因为交通阻塞,直到五点半才到达机场,结果你朋友要搭的飞机,早在半个钟头前就已经按时起飞了,而你的那班刚刚才在五分钟前起飞。为什么你会比朋友气恼?你们两个都迟到,都误了飞机,而且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啊!差别在于你心理的基准和你的朋友不同。你只差一点就可以赶上了,所以才那么不甘心。
 
忘记背后,努力向前
 
在股市中,“后悔”和“害怕后悔”能使人损失惨重。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你已经肯定“甲公司”很值得投资。
股价在19.25元和20.25元之间盘整了几个星期之后,你决定买进这家公司股票。等你打电话给经纪人,才知道十五分钟前,股价已经跳到了21元。你非常后悔没赶在十五分钟前行动,一气之下,就不买了。“甲公司”那天以22元收盘,到了周末,又飙到24.5元。当时你很气自己没在十五分钟前抢购,假如过去两周价格都定在21元的价位,你就会买下了。
如同误机一样,不管你慢十五分钟,或慢两个星期,结果都是迟了,要紧的其实不是迟多久,而是在“这一刻”甲公司的股票是不是还值得买。你忘了19.25元到29.25元的波动范围只是偶发的,没有必要当作参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股票突破交易金额范围倒是一个进场时机来临的信号。“后悔”就表示你在回头看,那是不对的。决定买或不买时,目光一定要往前――看未来,而非以往。
打破传统方式行事,比墨守成规容易心生后悔。例如,你买了一些著名大公司的股票,结果后来股价下跌,一定会后悔个没完。毕竟,谁会料到绩优股竟会跌价?
害怕后悔”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得投资人不敢不随着大众走,并安于传统想法,原因即是,就算后来发现错了,错的也不会只是你。反过来说,假如你按自己的意思去投资,别人都做得很好时,你买的股票偏偏猛跌,那你丢的不仅仅是钞票,连面子都没了。假如跟着大家走,损失顶多是钱。
 
但求无愧我心
 
概括来说,由“后悔”和“害怕后悔”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使得投资人在做决定时,倾向于保守、传统并且从众。有一点应牢记在心,那就是永远都要尽力去做最高明的选择。即使我们做的选择不一定最好,但在当时所知不多的情况下(因为非到事后无法知道),已是最妥当的决定。这个基本的事实必须谨记,才能克服后悔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虽然投资机会尽在眼前,却没有两个人会做同样的选择,究竟是什么因素左右了每个人的投资决定呢?当然是赚钱与否。不过,“希望赚钱”只是一部分答案而已,其他因素尚包括欲望、需要、态度,乃至行事的方式——也就是“性格”,都能影响决定。在儿童及表少年时期所发生的事,很可能会使人们做出不合理的行为,连带影响到成功与否,包括股票投资。
熟知美国金融界内幕的席格就是个悲剧例子。正当席格在华尔街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连同其他几个人因为牵扯到波斯基的丑闻案,被判有罪而遭逮捕。被捕的原因是因为他把情报违法泄露给波斯基。席格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看来十分聪敏、富创意、有魅力,又受尊敬。从物质条件来看,他什么她不缺——有位美丽的太太、一幢华厦以及一份高薪的工作(年薪在两百万美元以上)。他不用开车上班,而是乘直升机。究竟为什么他会甘冒丧失一切之险,涉入波斯基丑闻案呢?要知道这个答案就得好好研究这个人,包括他的性格。
缺乏安全感的富豪
席格在工作上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自信的成功者形象。有位和他比较接近的人士却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缺乏安全感的人。”他这种欠缺安全感的性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
他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家境普通,可是在他父亲四十多岁宣布破产的那一段日子里,全家人却为经济问题所苦。这个经历使得席格老是缺乏安全感,不管身边有再多钱,总嫌不够。席格的朋友总说他心中长久萦绕着一种恐惧:他害怕将来一到事业颠峰,就会像他父亲一样跌下来。为了避免重蹈父亲惨败的覆辙,席格尽力追求一种金钱上的安全感。因此,他才加入那场内幕交易的计划。经过了长久的拚命努力以免财务匮乏之后,没想到一切却宛如春梦。在他三十八岁那年,被判有罪而面临牢狱之灾。之后,他辞掉工作,而且被没收了一亿一百万美元,接着不得不卖掉那幢华宅,缴纳900万美元给美国政府。
下面,我们将探讨性格弱点对投资的影响。读到这些弱点时,也请读者看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毛病,并想想自己的性格是否会阻挠投资成功。请把握这个免费测试的机会。别忘了,到了股票市场才想了解自己,付出的代价可不轻。
心理陷阱27 嗜赌的本性
 
钱先生是个成功的商人,拥有自己的企业。自从辞去一家大公司职务之后,他快乐多了。要他当职员替别人工作令他受不了,因为他性子急。在公司里,事事皆要等候批示才能放手去做,令他十分懊恼。钱先生是个有干劲、健谈、外向的人,不是手边忙着办事,主是忙着谈事情,似乎一刻都不得闲。他的手下职员就曾抱怨,要是他能不插手,工作效率肯定会更高。他的妻子担心他烟酒过量会妨碍健康,可是他辩称,烟酒能帮助他消除紧张。
喜欢大涨大跌的创业家
自从钱先生自行创业后,事业一直进展得很顺利,也存了一笔钱,他现在打算用这笔钱做些投资。原本他对股票、证券一点兴趣也没有,但现在却迷上了股票,甚至可以说像是着了魔似的,只因股票巨幅的一日涨跌正投钱先生所好。他一天要打上三、四遍电话给他的经纪人,要不是克制自己,他会打更多遍;他每个小时固定收听报道,以掌握最新的道琼平均指数消息。其实,他并不很喜欢做这些,但是一方面他喜欢股票所带来的大涨大落,而另一方面,他又随时担心自己会下错棋。“行情快速的变动”、“速战速决的快感”,以及“不断思量下一步棋”这三件事,占据了他全部的心力。这对他很重要。涨了,他很高兴,跌了,就很难过。可是,奇怪的是,即使输多赢少,他还是继续投资下去。
若要钱先生说明一下投资的策略,他便会说,自己不过是想利用本钱好好捞上一笔而已。不过,从他投资的方式来看,根本不像是在投资,倒像是赌博。这样的投资方式,当然不会是为了金钱(极可能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求)。为何钱先生会掉入这个赌博陷阱呢?我们可以从他的童年找到一些线索。
孤独悲凉、财性坚强
钱先生的成长过程既孤单又悲凉。他的朋友不多,家徒四壁,双亲常有口角,内心因而深感空虚,他在股市的所作所为是用来掩饰不安、不快乐和忧虑的一种方法。行情快速涨跌所带来情绪上的大起大落,还有和经纪人的频繁通电,都能让他忘却本身这些不悦的感觉。但是话说回来,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
虽然举钱先生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投资股票所带的赌博特性的确吸引不少人。然而,如果你对这种胜算不大的赌博存有侥幸之心,贪爱这种冒险的刺激感,或梦想一夜致富,都是绝对无法成功的。
极成功的股市投资专家即经济学家凯因斯,每天早上平均花三十分钟预测行情。他说:“对于完全没有赌性的人来讲,要吃投资这行饭实在是太费神无趣了,但是相对地拥有赌性的人在他投资时,则必须为赌性付出相当的代价。
钱先生本性好赌,也确实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只不过当局者迷。如果投资的惟一目的只是为了赚钱,那么要成功的确不太容易,如果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要享受赌博本身的快感,那么要成功更是难上加难了。如同以后还会讨论到的,成功的投资需要努力才能得到,先要设立目标,依目标拟订计划,再以有系统、有架构的方法把计划付诸行动,而非轻松地扔下骰子,然后兴奋地等待揭晓。
赌博本来就很具吸引力,所以我们在投资时要特别当心,不要被赌性牵着鼻子走。
心理陷阱28 完美主义者
 
或许在你们的熟人当中就有人像老许一样。老许的座右铭是:“只要值得做,就值得全力以赴。”不论是工作、修理家具,甚至割草坪,他都遵守这项原则。他一直觉得管理这种工作很不好应付。他对职员的要求很高,连细节都要过问,不知道如何授权、分派责任。他的职员主常批评他像个管家婆似的。
和老许共事的人并不讨厌他,相反地,他们尊敬他,因为他是个诚实、言行一致的人,而且又不偏心。他事事有原则,做事也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可说是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尽管他嘴上不肯承认,自己内心却也这么认为。
老许要求自己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必须是“对”的,这种完美主义的性格,让他在投资时丧失了许多赚钱的机会。举例来说,当初开始投资时,老许就花了一大堆时间研究各种共同基金经过比较,只剩下两种基金做最后的考虑,由于这两种基金实在差不多,所以老许举棋不定。正当他拿着两家基金的说明书大伤脑筋的时候,股市行情猛升100点,照理说,他应该马上买下任何一支基金实,或两支各买一些才对,相反,他整整犹豫了几个星期,于是错失了在任何一支基金上大幅增值的机会。
老许的完美主义性格使他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怕犯错——选到“错”的基金。怕“犯小错”使他犯下了“没有及时投资”的大错;着眼点只在避免犯错,而非成功。在运动比赛中,怕输的人往往会败给一心想赢的人。
老被挑错的小孩
老许的完美主义性格带给他不少麻烦。究竟他是怎么形成这种性格的?显而易见,他无论对别人或对自己要求都非常高。我们发现,他父母对别人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达不到标准,就会被他们毫不留情地公开批评。老许小时候,父母总是爱挑他的错误,但当时他做对了,却很少得到称赞。因为怕被责骂,所以老许凡事变得小心翼翼、裹足不前。
我们已经知道,老许投资的方式正像他生活中的一贯作风,他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引起了种种问题。完美主义的个性迫使他要求自己要在“正确”的时机买下“正确”的股票,害怕做“错”事的心理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老许是左右为难的:一方面基于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能获取高报酬;但另一方面,这种不愿尝试冒险的个性又阻挠了他的成功。
完美主义”会使我们无法对生活以及股票市场有远见。完美主义者常被小枝小节所困扰,以致忽略了全貌。就像老许,他坚持要以“正确”的价格来买股票,以致错失了在大多数市场赢得满堂彩的机会。
心理陷阱29 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费欧是位内行的工程师,他虽然不是什么世界顶尖的工程师,但技术也不至于太差。他为人正直,工作努力(有时太过拚命),却没有人愿意和他共事。他这个人其实还蛮不错的,邀他一道出去喝喝小酒总是很愉快,可是在一起工作就是另一回事了。
和他一道工作实在很恼人,因为他从来就不肯承认自己犯的错——他认为每个错误都是别人害的。不是别人把消息传错了,就是解释得不够清楚,再不然就是给他的时间紧近,有时还会推说,如果大家更有效率些,进度就不会这么落后了。
一切都是你的错
投资者,犯错的还是别人,反正总不是他自己。
费欧如果投资亏了钱,那一定不是他造成的——买错,都要怪经纪人出的馊主意;卖错,那是因为太太对股市太过神经质了,否则压根儿也不会把股票卖掉。费欧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一点责任,而这个性格植根于他的孩提时期。
他的父母很挑剔、爱怪人,只要费欧稍微犯了小小的错误都会被小题大做的严厉惩处。久而久之,甚至把父母本身的问题当做是自己不对,而怀有罪恶感。父母只要有任何不满,一定会怪他。
这就不难想见何以费欧会有推卸责任的习惯。遗憾的是,这种不愿负责的态度使他无法从中学习。只有面对错误,找出是哪儿出错,才能有所得。不次再发生同样的情况,我们就有办法避免。但是,如果根本不愿承认,那就丧失了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注定还会一错再错。
心理陷阱30 一旦下决定绝不更改
 
美丽是位电脑程序设计师,头脑聪敏,又喜欢独立作业,所以她很喜欢目前的工作。不过她和有权威的人(如老师、管理者)相处总会有问题,因为她十分厌恶别人向她发号施令。只要别人稍微对她好一点,她都十分敏感。几个上司全都注意到她这一点,所以对她总是保持距离。
千山独行的美丽
就投资的角度而言,美丽对于股票市场怀有某些成见。例如,她相信股市主要是被少数局内人操纵的,所以其他小投资人,必须随时对这些局内人可能施展的诡计提高警觉。经纪公司提供的建议她大都不采纳,原因是她笃信那些建议一定是先给大户后,才会给一般投资人的,所以买进时机早已过去。
对于经济学以及股市运作,美丽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使她采取和一般投资人相反的立场。为了巩固原有看法,她只去注意那些和自己相同观点的资讯,也就是说,和她的看法有所抵触的就一概忽略,而且也不信任经济学者和股市专家的意见。举例来说,信息一再显示利多市场将会持续,可是她偏不理会,反而只注意支持相反论调的消息。当然她也有看法正确、赚钱的时候,但总是看错赔钱的时候居多。
多疑的单身母亲
美丽这种人生观经由和母亲的相处建立起来的。她的母亲很早就和父亲离婚,之后独立把她抚养长大。美丽的母亲个性多疑,如果美丽不听话,就会大吃苦头。
这种经历对美丽影响很深。现在她对别人的态度,正是以前她对母亲态度的翻版。她多疑,由于保护自己,因而不太相信别人。她觉得人都很虚假、不坦白,别人的反话才是真的。

虽然美丽自己不觉得,但是她的确对自己所持的股市意见非常自以为是。观点和她有异的、便予以排除。她完全没有深思:为何同样的资料,由那些聪明、思虑周详的人来分析,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那些结论都很有道理)。别人的看法可能不妥,但完全忽略他们却是不对的。一旦轻视别人的意见,那就犯了自大的毛病。
其实,相反意见就像是思考的粮食,需要加以考虑和消化。一个事事和你意见相同的人,是无法让你学到很多东西的。听一听不同的意见才能让我们保持敏锐、掌握全局。我有个朋友就说:“你必须容纳各种意见,但不可轻信,免得没了主意。”这话算得上是金科玉律,值得牢记。
心理陷阱31 生性抑郁
抑郁”是对失败处境的一种反应。这种感觉每个人偶尔都会有,但对某些人来讲,抑郁不仅只是暂时的心情而已,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可能是因为先天基因的遗传、家庭的习惯方式、悲惨的生活遭遇,或以上三者的综合。这种老是抑郁的人,生活虽然不见得不快乐,但也不会感到特别快乐,他们“不过是虚应故事”、“无所谓快不快乐”、“老是钻牛角尖”。他们没有活力,没有生活乐趣,因为大部分事情都无法让他们快乐起来。
灰蒙蒙的人生观
不幸的是,这种人对生活的看法通常都是负面的。他们对未来的期望明显的趋于悲观。“一切会好转吗?”“大概不会。”“世界局势如何?”“一塌糊涂。”他们看事情,总看到有问题的那一面,较少去注意正面积极的一面。“经济会好转吗?”“一大堆问题还没解决呢!外国的竞争、无能的政客,还有华盛顿的混乱。”(他的回答都不会受到反驳,因为这些问题永远存在。)
抑郁的个性扭曲了这些人对事情的认识,也降低了他们的能力。要不要进场呢?“还是不要吧!已经太迟了。就像我一生已经错过太多机会一样,我这次也错过了进场的好时机。”甲公司发展潜力蛮大的,而且股票看起来不贵。“如果甲公司真的不错,别人早就知道了。股价那么便宜,一定有问题。”
抑郁妨碍成功
这种思考方式会阻碍成功的投资。我们分三方面来讲:
1、 用这种思考方法,顶多只能达到不亏本的程度。个性抑郁的人总是觉得很难成功,如果他们手中所持的股票上涨,他们就设法赶紧在价格跌落之前卖出。所以这种人永远都只是小赚,不会获得那种股票在几年之中增值一两倍或更多倍的机会。
2、 这种思考方式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股票市场是个焦躁不安的地方,因此要想做个成功的投资人就必须有自信,如果信心不足,很容易在惊慌之下,低价杀出。
3、 这种思考方式总是让他们被看空的观点所吸引。虽然看空的人能在市场上小有所获,但是从股市历史来看,一般趋势是上扬而非滑落的。股市看空的风潮可能来势甚猛,让风向诡异的急转直下,但它们平均寿命不长(平均只会维持一年半),比较之下,多头市场的寿命可就长多了。因此,习惯于预期股票下跌的人等于是逆势而行,无疑终究会是输家。
和本栏目其他地方提到的弱点有一点不同的是,长期抑郁可能含有基因和生物化学上的因素,因此必须由专家来评量。要克服这种弱点,甚至可能需药物治疗。
心理陷阱32 妄自菲薄
保罗今年三十三岁,未婚,常和异性约会。吸引他的都是“冰山美人”型的女性,他殷勤的款待女伴,带她们到最高级的餐厅以及昂贵的休闲胜地去娱乐消费。在交往过程中,他总是觉得不安、自卑,这种焦虑使得他不断想办法要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然而,如果有位女性真的对他有意思,事情就起了变化:先前他想全力去赢取对方的接纳与情爱,但现在却变得什么也不在乎。由于对方的吸引力已经消失,这种关系自然很快就结束了。
要我的,我都不要
马可斯曾说:“只要是要我去参加的俱乐部,我都不会加入。”保罗对自己的态度就是这样。只要有女孩子喜欢他,他就不会对她感兴趣。为什么他有这种心理?谜底是他缺乏自信心。既然他看轻自己,自然就会认为对他产生兴趣的女性一定有什么不对。
保罗这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也妨碍了他的投资事业。多年来他一直在预测股市,只要一问到他为什么投资,他就会说“为了赚钱,为了要有更高的投资报酬率。”整体来说,他已经在股市赔了不少钱,但他仍未更改他的赚钱计划。为什么呢?答案是,他只想在投资时做些惊人之举,好让别人以为他有多聪明,至于股市是否上扬,他反倒不在意。
只想证明慧眼别具
保罗希望别人都认为他聪明、有才干。他常常天真的幻想,在他告诉朋友自己的成就时,朋友眼中会散发赞赏尊敬的目光。他要的不只是钱,他更希望他的能力获得肯定。
大家都知道他曾多次放弃投资良机,只因这样的举动当时“看起来”不高明。他何必在股市扬帆期间买进?只有普通人才会这么做,他干嘛要买那些铁定会赚钱的股票呢?这种投资根本不用脑袋,所以这两种事他都不做。他买的股票只有两种:一种是可能会直线上升的新上市股,这种股票通常风险较高。“我希望在这家将成为下一个黑马的公司里捷足先登。”一种是老早就不受投资者青睐、不断贬值的股票――“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出击”。这两种股票都可能大捞一笔,相对,赔钱的风险也高很多。
即使投资的目标只是赚钱,要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如果还有其他目的,像是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能力,成功的机会更小。读者不妨想想自己是否有非财务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投资决定。
或许你喜欢告诉别人你投资时运气如何如何,喜欢告诉别人你做了什么决定,并希望获得对方注目的焦点,光是这点或许就会让你无法明智的选择。
心理陷阱33 害怕成功
玛莎是一家大公司的电脑分析师。她对工作很尽责也完全投入,在选股方面,她的态度也是如此。她一定要彻底考虑清楚才做决定,但不知怎的,这些费心做出的决定似乎都不灵验。举例来说,几年前她买下了一家废料处理公司的股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是不错的投资。(因为经过多方考虑之后,她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工业废料处理将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值得大家关心和注意。)
小赚也好,只要不赔
玛莎买下后,这支股票在她买进的价格附近波动了一阵子,就开始随着行情逆转。玛莎并不像别的投资人一样因赔钱而心烦――反而任由它赔。就这样,行情低迷了数月之后,股价终于再度开始攀升,甚至超过了买价。正当行情继续看涨之际,玛莎却开始担心股票或许会再次贬值,让她赔本。所以她马上卖出股票,解除了失败的心理负担,小赚一点也让她很高兴。她卖出的股票后来一直持续走高,之后陆续有飙升的风声传出,直到后来真的飙升了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其他持股者都大获其利。
接下来,玛莎买了一家妇女服饰公司的股票,她之所以买下的原因是因为她喜欢那家公司的衣服,同时注意到有很多妇女选购。另外的原因是:一些研究显示这家公司组织相当健全。玛莎买进股票几个星期内,股票开始上涨,三个月内,她就赚了近三成。就在那时,她决定在状况改变、利润丧失前赶快抛出。刚好这时消费者对衣物的喜好起了大变化,公司的获利特别高,因此股价几年内又增值两倍多。
投资成功时,玛莎的反应就是预期失败将临,这使得她无法真正成功。这股一有涨势她便感到不安,所以很快卖出。她从未想到更多买一些已经证明看好的股票,甚至也不会想到继续保有正在升值中的股票。她一生中有多次在胜利来临的当头,却投身倒戈失败。
永远不想赢的玛莎
玛莎从小就学会了在母亲面前保护自己。她的母亲是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别人一点点批评或稍微过火的言行,都令她十分敏感。即使和孩子玩游戏,她也会很认真的要胜过小孩,如果输了,就开始找藉口或变得容易发怒,不一会儿,玛莎就一定会因为不乖(像是没有把房间打扫干净或是做事不够小心一样),而被母亲处罚。
从小玛莎就学到了:胜利更本不值得追求。经验告诉她,她的成功会伤害别人,使别人对她发怒,所以成就无法带给她任何快乐,因为生活经验让她对成功产生了不舒服的情绪。如果成功真的来到,她就马上预期会有事情遭到破坏(像批评、生气或其他新问题)。所以,她随时随地都在避免成功,免得受人注目。
同样的心理也发生在玛莎的投资行为上。没赚钱时,她不会难过;赚钱却使她焦躁不安,因为在她的心里有种不祥的预兆。这就是为什么她不在乎持股跌价,却在增值时马上卖出的原因。投资的常规是设定停损,让利润继续增值。玛莎却害怕成功,让自己完全逆向而行。她心里种种的揣测使得她视野狭窄,没办法想到一些适当的策略(例如多买进一些增值的股票),这又再次限制了她的表现。
玛莎这个例子有点极端,却值得作为殷鉴。您不妨检查审视自己对成功及失败的感觉。如果成功会让你不安、困窘或感到罪恶,那么这些情绪迟早会阻碍你成功。
心理陷阱34 盲目的乐观
杰克是个天之骄子。他天赋异常,非常人所能及,从小到大几乎都一帆风顺。双亲对他宠爱有加,认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最了不起的。
杰克对人生的看法是想当然的极度乐观。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认为一定能迎刃而解――他的确是这么顺利。无论被分配的工作多么困难,他总有办法完成。一般人完成计划总需要时间和精力,还要担心做不好,但是天底下似乎都碰不到他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用三思的温室花朵
杰克并非样样都行,有些方面他实在不甚高明(譬如给别人提建议)。他下判断很快,这对他这么有能力的人来讲当然不会有问题(他总是无往不胜)。但如果别人照着他给的建议去做,就会惹来一堆麻烦,因为别人不像他那么有能力。
杰克从来不去学习如何在决断时深思熟虑、仔细分析,所以他在股市的成功机会被限制了。乐观的个性以及缺乏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使得他一听到好消息或内幕消息,就立即下单,所以买进时股价都很高。如果这些股票的股价开始滑落,他也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一切都会“没问题”,股价一定会再扬升――杰克忽略了一点,他买的那家公司并不是他经营的,所以没有办法使一切“没问题”。
正如杰克这个例子所显示的,有时候我们会对股市过于乐观。事实上,股价总是上下波动的,而且原因错综复杂。不论或涨或跌,都要有套处理方法。过度乐观的人往往把不好的、但很重要(非知道不可)的消息给忽略掉了。股市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不能鲁莽或随便。要参加这场竞争就必须付出时间和努力。我们必须了解这点。
克服性格上的缺点
前面提到的几个实例说明了个性和生活经验确实会影响我们的投资方法,也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的绊脚石。在心理学上,这些模式往往在幼年时形成。如果要为这些行为找出原因,不妨先想想父母亲处理事情的态度,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你有个吹毛求疵、完美主义的爸爸或妈妈,你的生活、投资的态度,很可能就会是那个样子。找出模式之前,先想想你的父母属于哪一类人,他们的教育方法、处理金钱的态度,以及对你的投资是否造成负面影响,然后把这几点大略记下。
父亲的个性(例如:完美主义者)
母亲的个性(例如:悲观)
父母对你的期望(例如:期望很高)
对成功的反应(例如:无所谓、称赞、理所当然)
对犯错的反应(例如:严厉的批评)
对金钱的态度(例如:重视金钱、把金钱的损失看得十分严重)
其他相关的态度(例如:期望你完全自立,让你独自做决定)
这个测验能激发你去想一想你对冒险、损失、成功、犯错,以及其他一切可能有碍成功的因素的反应。下一章,我们将看看其他有碍投资成功的态度,并且谈一谈克服方法。
在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把你容易犯的毛病全部记下来,即便这种事令人厌烦。不过,只要是真心想克服投资的弱点,就必须切实做到。
假设你在一幢大厦里搭电梯要到顶楼,电梯很挤,你面对着电梯门口站在最外边。电梯缓缓上升时,你心里正在思索一些事。忽然身后有人用伞戳你的腿,你移动身子,略微往前站了一点。不一会儿,身后的人又用伞戳,这时你有些生气了,心想:他如果再碰一次,我就要不客气了。果然,他又戳了你一下。火冒三丈的你握紧拳头,正想给这个王八蛋一点教训,一转身却发现那人原来是个盲人,戳到你的并不是伞,而是手杖。
因了解而释怀
你还生气吗?当然不。你的腿仍然隐隐作痛,但是,为什么气消了?因为在你看到他是盲人的一刹那,对整个事情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因此气也没了。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感情、行为及决定有多么大的影响。
不过,一般人有时很难了解,为什么“态度”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感觉及所作所为。我们总认为,事情本身决定了行为。我们常听到有人说“茱蒂实在很让我生气”、“工作快把我整死了”、“孩子简直快把我逼疯了”、“股市快让我得胃病了”等等。这类话暗示的都是:人之所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完全是事件本身造成的。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不见得会有同样的反应。有人认为及其严重的事,也许在他的邻居看来根本是小事情;有时候股市状况对某人而言可能是世界末日,对另外一个人却可能是大好良机。所以对事情的反应,不只受到事件本身的影响,我们所持的态度也很重要。
态度决定感受,影响行为
态度之所以影响行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用语言来思考。语言就是这么奇怪,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它会引起我们情绪上的反应。
比方说,我告诉你,你的一位好友刚刚发生车祸,正在动紧急手术。听了这些话,你的情绪一定会有极大的变化:心跳开始加快、血压上升、脸色变白,也许还会觉得虚弱、焦躁不安。你看到朋友进医院了吗?(没有。)你目睹了惨不忍睹的车祸现场吗?(没有。)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你情绪上的反应呢?完全是我的话引起的。
我们用语言与意像来思考,而这些语言与意像经由大脑产生反应。态度,就这样培养出来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一直抱着这种态度应付事情。我们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存在,自以为是“事实”造成你的反应。实际上,是“态度”决定了你的感受。
有些态度并不能反映事实,但人们却会被它误导。笔者常发现有些病患者一直避免开诚布公说真话。比如说,他们告诉我受不了和别人争吵,所以他们永远不坚持己见,理由是:吵架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可是经过我进一步询问,才发现他认为永远不该惹别人生气。
这种态度通常是童年时期因为父母发脾气而失去安全感所养成的。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成人该有的态度,但由于这位患者一直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态度,所以从来不思考自己的态度是不是正确――他只是一味避免让别人不高兴。只有找出这种态度并加以质疑,他们才会想办法改进。我的一位朋友就这点指出他的看法:“真正会伤害我们的,并不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事,而是那些我们知道,但却“似是而非”的事”。
接下来,就让我们对一些常见的态度,看看投资者如何受其误导。
心理陷阱35 不在乎损失
乔治和比尔是多年好友,他们有共同的兴趣,而且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彼此竞争,进入社会后,依然暗中较劲看看谁比较有成就。
现在乔治拿出过去几年的积蓄,准备投资股票。他之所以对股市感到兴趣,是因为比尔几年前继承了一笔遗产,之后便一直在股市投资,而且成绩相当不错,乔治认为自己绝对不比好友逊色,所以决定投入这场新的比赛,至少要做得和比尔一样成功。实际上,他是想赢比尔。乔治认为比尔目前已经领先,所以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跃马股市盼成功
乔治联络上比尔的投资经纪人,他觉得自己应该一鸣惊人,所以告诉经纪人他可不想买孤儿寡母股(股利、股息稳定的股票,可让孤儿寡母安家只用)。他要的是走势强势、马上能赚钱的那种股票。野心勃勃的乔治不仅买了经纪人推荐的股票,还根据报章杂志看来的消息,买了一些投机性极高的股票。
很不幸,乔治在股票市场每买必跌。几个月下来,他手上的股票已经跌了四分之一。现在他不想打败比尔,只想保住老本。不久之后,股市回升,乔治手上的股票价格上扬,但仍然没有达到当初买进的价格。他开始后悔从事股票投资,只想等股价涨到够本,赶快脱手。但股市不从人愿,股市大跌,乔治完全被套牢,无计可施,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将手中的股票低价抛出,整整赔掉一半积蓄。他发誓再也不踏入股市一步,并且好几个月不敢见比尔,他十分沮丧,觉得没面子。
乔治的损失和他的态度有什么关系呢?从基本上讲,乔治进入股市时的三种态度,深深影响了他的投资行为:
第一种态度:“我必须做得比比尔好。”
第二种态度:“我必须尽快成功”。
第三种态度:“我必须以原价售出持股(不能有所损失)。”
可以看出的是,乔治的三种态度中都包含了两个字“必须”,它的同义词也可以说是“一定要”。前面说过,语言或文字可以引起极大的情绪反应,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
让我们来看看“必须”这个词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必须要有食物、空气、水,否则会死。因此,当我们告诉自己“必须”要怎么样时,表示事情的状况已经十分紧急了――可说是生死攸关。
凡事看开,放轻松
实际上,人生中只有很少事情是真的如生死存亡那般紧急,我们只是习惯给自己压力,不断告诉自己“必须”怎么样。打个比方,你的上司交代你:“三点半以前,必须把这件事做好。”听了这话,你一定觉得有压力。但是,如果他换个方式说:“我希望你三点半以前完成”,感觉就不一样了,而他的意思可能是一样的。
上司只是希望到时候事情能做好,就算到了三点半工作仍未完成,也不会有人死掉。许多上班族就是这样赶时间得胃溃疡的,结果他们却看到这些好不容易完成的大作,放在某人桌上好几天都没动过。老板要你三天半以前必须做完,他的意思其实只是“希望”这件事赶快做完,但是一用“必须”这个字眼就让人觉得事态严重。

笔者过去也曾犯过同样的毛病。早上起床,觉得既轻松又清醒,可是在开车上班途中,总会想一大堆“必须”做的事:必须写封信、必须回个电话、必须去医院探望朋友、回家时顺便买牛奶……等等。一路上这么想着,到了办公室,就觉得全身紧张,肩上好像多了一副重担。那些事真的“必须”做吗?假设我当天生病了,留到第二天做行不行?一样可以啊!我实在没有必要用太多的“必须”,来营造身心压力。
乔治也是被自己设定的三个“必须”限制住了。他一心一意想着“必须”赢过比尔、“必须”快速成功、“必须”不亏本,他根本不会注意到其他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他所采取的行动是可以理解的。
人之所见非所想
态度就像我们眼睛前所架的镜片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天生色盲的人,认为世界是黑、白、灰的组合,这就是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天生近视的人认为世界是模糊一片,直到戴了眼镜才会发现我们的观感原来是错的。
他们的态度就像滤光镜一样影响我们看待现实的方式。乔治对现实的看法使得他没有别的选择,就像紫色对色盲的人没有意义一样。

我们在投资或处理其他生活问题时,应该如何改变那些错误的态度呢?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拿出纸笔来,仔细的分析整个情势。下面几个步骤可供参考:
1、 确认事件。例如:“比尔投资股票赚了不少钱”。
2、 确认自己的态度。例如:“我必须做得比比尔好”、“我必须不亏本才能卖出手中的股票。”
3、 确认自己的认知与情绪。例如“我觉得有压迫感”、“我被套牢了!完了,我无路可走了。”
4、 确认经由情绪所引发的行动。例如:“我必须尽快买更多的股票”、“我至少得等股价上扬到原先得买价后才脱手。”
5、 确认现实状况(列出事实,而不是个人意见,就像法庭上使用的那种语句)。例如:“我有闲钱可以投资”、“我的股票价格目前是……”。
6、 评估自己的态度是否合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必须赢比尔?”“为什么这时紧急状况?”“我在赶什么?”“为什么我必须不亏本才出售股票?”然后想想一个理性的人会怎样评估。
7、 重新评估自己的态度,并设法找出实际可行的结论。例如:“仓促进场,然后一下子买进许多股票,实在不合理”、“我没必要一定要赢过比尔”、“第一次开始投资的人通常会发生什么状况?通常新手都会吃些苦头”、“很少有人第一次尝试新事务就成功”、“我应该想到我可能会犯错,所以承担一些损失也是合理的。”
8、 指定自己的计划。例如:“什么才是合理的行动过程?”“我应该慢慢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全身投入之前,应先研究研究投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心理陷阱36 拼命保老本的代价
在乔治所持的几个态度中,有一个是所有投资者都容易掉入,而且赔起来很惨的心理陷阱:赔本的股票绝不脱手。投资者总会想:“我不能赔本售股”,这“不能”两字暗示着“别无选择。”不错,你必须把受伤的孩童赶紧送医院。但是,谁说我们“必须”一直拥有一只股票呢?你实在没有必要年复一年、死心眼的抱紧赔钱的股票不放,痴痴的等它上涨。
一定要”、“绝不能”的这种态度,会让我们无法坚持股市操作的重要原则:减少损失、增加利润。我们都希望自己买进的股票能够上涨,但这和“必须”拥有股票是两码事。你必须铭记在心的是:“我希望我的股票上扬,但是,如果它跌到某个价位,我就要脱手。”能够这样想,就不会掉入“必须”的心理陷阱当中了。
想以理性的态度做进一步规划,就必须有周密的个人投资计划、个人策略,及采取行动依据的原则。另一种避免大量损失的规划方式是保持以下态度:“一旦我认为股价下跌的机率大于上扬的机率,就不再等,马上脱手!”这回,你用的就是“我就不”的态度来避免常范的心理陷阱。
谁说“必须”一定要
必须”的态度,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能引起麻烦。笔者就看到许多人面临所谓的压力问题。这些人就像你我一般正常,没有什么心理疾病,但是他们却给了自己极大的压力,常常作出完全不理性的事情。比方说,他们开车时,疯狂的超速、横冲直撞,并不是有什么紧急时间,而是觉得“必须”准时。我们很多人会因为迟到而超速,那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只因为我们认为“必须”准时,而把这种状况当成紧急事件处理。送一个伤重的孩子去医院才是攸关生死,开这么快的车才合理;只因预约看病、约会迟到就大开快车,实在没有道理。然而,“紧急”蒙蔽了我们的理性,使我们做起事来就像在送重商的孩子就医一般。
大家都知道,人在极端压力下会做出不明智的决定,只有情绪平稳时才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由于股票市场变幻莫测,难免会成为焦虑的来源。因此,聪明的投资人不应该给自己添加任何不必要的压力。
心理陷阱37 “该做而未做”的罪恶感
马文投资股票有一段时间了,他一直很仔细的研究股市:每天看《华尔街日报》,读一些谈论股市的书籍,并且收看关于投资的电视节目。虽然他也赚了一点,但总觉得不满意。股价下跌时,马文不愿意买进,因为他觉得还可能继续下跌。股市上扬时,他也不买,因为他认为应该低价买进才划算,等到股价一路攀升,行情大好时,他又很懊悔为什么不早一点进场。
永远在等待的马文
马文通常的投资行动,是观察到股价下跌一阵子以后,开始想买、却又小心翼翼的等它跌到谷底。当股价的确跌深反弹,马文又相信进场已经太晚――因为他应该在低价时买进(反正买低卖高是最高准则)。结果股价飙涨35%到50%,甚至更多,于是他懊恼不已,后悔没有在股价最低时冲入。
马文偶尔会一时冲动,在股价不很低或卖压不大时进场,结果股价居然上扬。这时他又有了新难题:到底什么时候该卖?就算股价涨了一倍,他也舍不得卖,总觉得还会上涨。
举例而言,他在20美元时买进,结果股票一路挺升到40元,正是脱手的好价钱。可是,旋即之间该股票又跌到35元,他觉得很生气:自己早该在40元就脱手的,于是他发誓等股价涨回40元一定卖出。不幸后来股价虽然再上涨,但只涨到38元,不久就反跌到33元,而且盘旋了好一阵子。这回马文更懊恼,他气自己为什么不在35元到38元之间卖出。现在他又发誓一旦股价涨到35元,一定卖。就这样翻来覆去折腾了许久,马文始终没拿定主意,最后行情疲软,他买的股票跌到20元以下。在低于本钱的情况下,马文更不愿意脱手,就这么被这支股票套牢好几年。
你“应该”……
马文之所以失败,有两个要不得的态度:
一、 我应该再最低价时买进。
二、 我应该在最高价时卖出。
应该”这两个字,就像前述的“必须”一样,会给人惹来不少麻烦。圣经的十戒就爱用这两个字眼:“你不应该杀人”、“你不应该偷窃”。“应该”这两个字所暗示的意思,似乎是我们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让我们有些罪恶感。如果我对你说:“你应该多和你的另一半沟通……你应该多运动……”通常,如果有人对我们这么说,大部分人就会在良心上感到阵阵的刺痛。
马文在股市的一举一动,都深受“应该”所影响。让我们看看几个能帮助马文改变克服此种态度的步骤:
1、 事件:股票上涨。
2、 态度:我早该买进那支股票。
3、 认知与情绪:这时候不该买了、沮丧、懊恼。
4、 行动:没有行动。股价开始上涨,现在买太迟了。
5、 现实状况:只要股市开盘,任何时候买卖都可以。
6、 理性的评估自己的态度:怎么可能有人知道股票是否已经到了最高点或最低点?只有事实发生了,我们才知道。所以,如果老抱着这种态度做事当然时时感到罪恶,等于是给自己设下了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标准。
7、 结论:我以后投资股票,永远都会在“稍高于”最低点时买进,“稍低于”最高点时卖出。股价升至低点之上是买进的信号,但股价和其高点之间的关系,绝不会成为脱手的最基本原因。
8未来的新计划:股价的最高价及最低价将不是决定买卖的唯一因素;要使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决定买进卖出的时机。
必须”及“应该”两个心理陷阱,皆因于语言对投资人情绪与行动的影响。接下来要谈的,则是另一套因不正确态度所导致的心理陷阱。
心理陷阱38 单向的考虑
吉莉投身股市已达15年之久,她对于自己多年来的斩获相当满意。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她也因为求胜心切,得到了不少痛苦的教训,损失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金钱。现在他投资股票只根据一个原则:永远只在本益比(股价与盈余之比)低的时候买进。由于遵守这项原则,吉莉在股市的表现一直比从事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商业本票、定存单等)来得好。
永远”只买低本益比股票的吉莉
也许你会奇怪,吉莉的态度怎么会是个心理陷阱,因为她一直做得很好啊!此陷阱之所以为陷阱,就在“永远”那两个字上。她“永远”只买本益比低的股票,在这个前提下,她也就“永远”不知道其他一些不错的股票。既然这类股票对她而言不存在,她就不可能去买,从而失去了获利的机会。
让我们再分析一下吉莉的投资模式:
1、 事件:有人推荐成长股。
2、 态度:“永远”只买本益比低的股票。
3、 认知与情绪:对他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表示,对自己的态度颇感得意(我知道该怎么投资)。
4、 行动:只买本益比低的股票。
5、 现实状况: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评估股票是否具有升值潜力。
6、 理性的评估自己的态度:我只根据一个原则来选择股票,对自己有什么其他特别的好处吗?这永远是最好的方式吗?
7、 结论:以后只要是有效的方式,任何时间我都会试试看。
8新的计划:我将依情况的不同,采用最适当的投资策略。
人很奇怪,我们都知道做事的方法应该灵活,不要太过僵化、绝对,可是一旦某种行为模式让我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们就会一直采用这种方式,积习难改。
在股票市场上要随时保持警觉及对股价的敏感,才会成功。昨日的明星股,也许明天就成为流星了。在这个变动不断的世界上,充分接受资讯并保持高度警觉,是绝对必要的。

心理陷阱39 食古不化
在“雅痞”这个名词出现以前,约翰就是个雅痞。他是所谓“婴儿潮”的那一代,不过他和同一时代生活得多彩多姿、到处参加政治活动的人一开始就背道而驰。生活中的他,谨慎保守,不仅平日如此,个人理财方面也是如此。
一开始他投资债券,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对债券的知识如数家珍,最后,他开始买卖债券期货。约翰保守的个性,反而使他干得有声有色,他在利率方面预测极准,使他赚了不少钱。
不信利率会涨
70年代,利率开始走高的时候,约翰顺应趋势,卖出债券,赚了一笔(债券价值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接着,利率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而且居高不下好一阵子。约翰判断这时债券价格不会再走低了。而利率如果再往上走,过高的利率将会使民众及企业无法负担新的抵押贷款,将影响大宗采购,这么一来,整个经济必然大受影响。
基于这个假设,约翰买进了不少债券,利率果然小跌了一下,让约翰尝了一点甜头。但时间不长,利率再次发动涨势,固执的约翰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偏离现象,又买进了更多债券。但是利率持续上升,债券价码直线坠落,由于不相信利率会继续升高,他又再度进场加码。最后约翰终于得到代价高昂的教训,他了解利率就像了解许多事一样,它的上升或下降,与个人假设无关,它们要涨就是要涨。
约翰所掉入的心理陷阱就是:认为自己知道什么事会发生,什么事不会发生,未曾目睹的事,他就认为不可能。然而,事实是:其他国家早有超乎约翰想像之外的高利率出现,为什么美国不可能有?约翰这种坚信事情的“必然性”,而排除“可能”的态度,使他有了大麻烦。
让我们进一步分析约翰的例子:
1、 事件:利率上升。
2、 态度:我认为利率不可能再升高。
3、 认知与情绪:利率不可能继续上升,我对自己的看法极具信心。
4、 现实状况:利率走势依市场力量而定。
5、 理性的评估自己的态度:我怎能知道利率什么时候会升到最高点?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什么事会发生或不发生。
6、 结论:我会考虑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同时保留自己的意见及观察。
7、 新的计划: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我将接受事物发生变化的任何可能性,封闭的心灵是危险的。
在过去好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么认为地球是平的,因此,日常生活的许多行为都受到这个观念影响(例如船不敢走得太远)。想要不受经验与认知所限,实在极其困难。如果我们能敞开心胸,接受新思想和新变化,我们的收益将更丰富。
心理陷阱40 低估股票的变数
茱迪是另外一位想在短期内投资致富的股市新手。刚开始进场的时候她玩的是期权,并根据某支股票前一年的最高价与最低价,决定何时买进卖出。
比方说,假定通用汽车去年的最高价是75美元,最低价是60元,目前以67.5元卖出。据此,茱迪认为半年内通用至少会再次涨到75元。所以她买了期权,想在5个月内以70元买进通用汽车的股票,虽然现在先付1元,但她确信那时通用汽车股一定会涨并超过71元,那她就有赚头啦!
太有把握的茱迪
茱迪犯的毛病和前述的约翰一样,两个人对未来都太有把握、太不切实际了。他们所预期的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他们都没想到,很可能有意外状况出现,破坏了原本确信的结论。有名的墨菲定律(注:凡事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说的就是这种“意外”的错事如何会颠覆的投资策略。试分析茱迪的例子如下:
1、 事件:通用汽车股票去年的行情在60到75元之间波动,目前则为67.5元。
2、 态度:通用汽车一定会涨过75元。
3、 认知与情绪:这支股票一定会上涨并超过去年的最高价。这是个赚钱的买卖。
4、 现实状况:股价的走势及涨跌幅依赖市场运作,什么股价都可能出现。
5、 理性的评估自己的态度:我怎么知道通用一定会再涨呢?没有人能预知什么事会发生。
6、 结论:我不排除通用会上涨的可能性,但我会记住卖期权给我的人,他的想法可跟我完全相反。我必须承认通用公司可能根本不会涨到75元,更别说超过它了。
7、 新的计划:先列出通用股票可能涨过75元的理由,也写下它不可能涨到这个价钱的理由,再来判断该股票上涨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仍然决定买进,也要时刻保持警觉,注意各种与判断相反的迹象。
投资者最容易陷入太相信自己对行情的判断无误的心理陷阱。想要对抗这种心态其实很简单,只要记住“这次交易中,有一个人的看法和你完全相反”,再想想为什么就行了。
心理陷阱41 受制于股价的波动
唐恩是个成功的商人,最近也开始投资股票。他在读高中时就有两份兼差,毕业后,成绩平平的他找了一份全职的工作,并保留了一份兼差。几年后,唐恩开始做小生意,苦心经营的成果,使他有了一家规模不大但十分成功的公司。他对于这样的成就感到满意,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强,因为他从未上过大学。
唐恩开始投资股市时,把所有的钱买了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不幸的是,他选错股,让他赔了钱 。偏偏他认为这和他的智力有关,因此自信心大受打击。但唐恩也不是个消极失败主义者,于是他决心尽快将赔出去的钱赚回来。这回他拿出更多钱,进场后加倍投资,因为他认为,只要股价小涨,就可以把上次赔的钱赚回来。结果,这次的选择和上次一样失败,因此带给他数目更可观的损失。还好唐恩够聪明,他知道:如果每回有损失他就加倍下注,这和赌21点没有分别。因此,他改变策略分散投资,这才慢慢有了合理的报偿。
智力与押对宝无关
在遭受了第一次损失后,唐恩之所以决定加倍投资,与他所持的两个态度有关。
第一个心态是:他自认为是个失败者,投资股票赔了钱,表示他不够聪明。他甚至想,如果多受点教育,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他甚至认为生意做得顺利,其实全部都是靠运气。换句话说,唐恩认为一个人的股票做得成不成功,反映了这个人的才智与能力。有了损失,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如果又赚回来,他又会觉得自己蛮不赖的。这种心态很多人都有,但也是完全不合逻辑的想法。不管唐恩买的股票是涨或跌,他的聪明才智仍然一样。他的智商不会因股票的上涨而增加,也不会因股票的下跌而减少。可惜唐恩只知道股票赔了就代表自己“无能”,因此才会作出不理性的抉择,以致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二个不正确的态度是:他以为只要加倍买进就可以收回第一次的损失。他第二次投资所做的选择,并不是根据股票本身的好坏而决定,纯粹是为了不甘心赔钱。让我们分析一下唐恩的态度:
1.事件:买某一支股票赔了钱。
2.态度:这表示我真笨、真是失败。下次交易,我一定要把赔的钱赚回来。
3.认知与情绪:觉得自己无能、无用、可笑。一定要找机会“拯救”自己,而且动作要快。
4.现实状况:做了一个失败的抉择。
5.理性评估自己的态度:为什么犯了一次错,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在股票市场中,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论投资成功与否,智力与能力都没有变,智力不会因为做得对就增长,也不会因为做错了就下降。
6.结论:一次买卖的股市抉择,不论正确与否,就不足以论断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投资,只有在一连串决定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是否是个好的投资人才。就算最后证明我不是个成功的投资人,也不表示我笨,只是才智与能力无法在股市交易上发挥。我做生意很成功,就表示在其他方面有特长,没有人在各方面都是高手,我不应该想要救赎自己的愿望,影响了判断,看错了良机。
7.新的计划:在未来决定买卖股票时,要根据个股的状况而定。做决定时,不要受过去的成功或失败所影响。
常见的错误心态
以下是投资人常有的各种错误心态。它不只是针对某些人,看看有几项适用于你?如果有,不妨记下来,再依前述的七个步骤,设法改变自己的态度。
· 我必须不亏本才能卖出手中股票,我不能赔。
· 我投资的钱一定要有相当比例的回报。
· 我一定要做得比某人(或某共同基金)好。
· 我必须在股价降到谷底时买进。
· 我必须在股价攀升到最高点时卖出。
· 我应该在更低价时买进。
· 我应该在价格还不错的时候就脱手。
· 我只买本益比低的股票。
· 我只买成长股。
· 我只买股息高的股票。
· 股市都由内线或专家操纵,一般人根本没有机会获利。
· 所谓的投资专家根本什么也不懂,常常判断错误(这是很极端的看法)。
· 绝对不要买经纪人推荐的股票。
· 经纪人花了很多心血研究股市,他们永远懂得比我多。
· 我比这些投资专家要聪明很多。
· 我这回买股票一定要把上次的损失弥补过来。
· XXXXXX不可能会发生。
· 一定会……
· 我不能犯错,我必须做正确的抉择。
· 如果我赔了钱,别人会怎么想?
· 赔钱实在是太可怕了!
· 我犯了错,我受不了别人的批评。
· 我打算在股市中迅速获利。
· 我喜欢股市的新鲜刺激。
· 我越有钱,就越是个有价值的人。
· 我购买的股票在股市的表现,反映了我个人的能力。
· 如果我对股票做得太成功,会遭人嫉妒。
· 我的股票不能涨得太高,否则一定没好结果。
如果你持以上任何一种态度,或是还有其他的心态,可以根据下列项目一一分析自己的投资行为,试图找出解决方法。
1、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知与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实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性的评估自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新的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陷阱42 过于坚持己见
许多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就根深蒂固,也因此带给我们不少麻烦,尤其是很难改变这些观念所导致的行为模式。我们不愿承认错误,不愿承认自己改变了心意,也不愿承认自己对同一件事有了不同的看法。
相信真理,朝令夕可改
不过在这些方面,印度圣雄甘地是个例外。甘地在为印度脱离英国而独立奋斗时,使用了一个手段,就是召集成千上万的人进行抗议游行。有一天,一场游行正要开始,甘地突然宣布取消。一位随从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所有的人都放下工作,由很远的地方前来参加,取消游行不知对这些人该如何交代。)甘地的回答是:“我相信的只是真理,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场,我们之中会有多少人有勇气告诉那些民众说:我们改变了主意,不要游行了?事实上,很多政治领袖都怯于承认自己改变了注意,以致让构想拙劣的政策毁了自己的前途。
当然,身为投资人,我们所做的决定不会影响到上千人的生活,但是,却也关乎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幸的是,很多人在做投资决定时看不到事实,只是一味的固守原则,因此,在股票市场上一定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与智慧。
固执的成见V.S.自由的想像
有一个方法可以改变做事时一成不变,那就是运用想象力。通常我们采取某种立场时,即使看法改变,也不愿转换立场。有个好法子可以应付这种状况,就是想像自己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时,会怎么想、怎么做。
例如:某投资人只做短线买卖,因为他相信股市不稳,股价随时会下跌。结果事实并未如此,他开始对自己的判断心存疑虑,但是他没有改变作法,因为他坚信股价会下跌。这位投资人想跳出这个心理陷阱,于是想像自己以长期投资的方式做股票,看看感觉如何。结果他觉得做长线比较有信心,事实上他还想买进更多呢!两相比较之下,他宁愿充满信心也不要对自己心存疑虑。很自然,他改变了短线的操作方式。
有一点要记住,投资人在股市中绝对有不同的选择,困难在于许多人被固执的成见限制住了,而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一旦自己被某种立场所限制,就很难改变成见。这时要尽量发挥想像,假想自己在不同的立场、持不同的观念,再选择一种让自己感觉很好的——通常这个立场能使你下最佳判断。投资人应该坚守真相及利润,而不是死守着原则或只看到自己的损失。
不可“立场”用事
人的个性及态度,常常会阻碍我们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态度也影响我们处理资讯的方法及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往往对事情先有情绪上的反应,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立场,找出一些理由(甚至是错误)来让行为合理化。
譬如说,对于有争议的股票,我们常常会很情绪化的与别人争论,只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这种态度应用到股市上,只会让自己赔钱。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先把自己放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决定。当你买进一种股票时,卖出的对方当然也有充分的理由来卖出。不妨比较这两种立场,看看哪种比较合理再行动。你所定的投资计划,应能反映个人对股市现状的最佳判断,并且是在平衡各种事实及观点后而定的。
目标和计划
--克服情绪和心理的障碍
专业投资这种游戏,对于一点赌性都没有的人而言,真是既无聊又繁琐。对于有赌性而对投资又有兴趣的人,想要以此为业,则必须付出适当的代价。”
凯因斯说这番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纯就自己的个人投资经验有感而发。他每天花半个小时研究股市(听说是在床上),就让他在股市中大有收获,也让自己学校的基金收益颇丰。
虽然我们先前曾用这段引述说明了“赌性”的心理陷阱,但这段话对“投资”所作的论点,却正好可以做为我们这章讨论克服情绪和心理陷阱的结论。让我们把重点放在“专业投资极端无聊繁琐”这段叙述上面。
爱它,才能了解它
这番话让我们了解,要在股市中有所成就,就得把它视为该做的工作(而非只是冒险投机)。你从事这个事业有一段时间了,也很熟悉门路,久而久之就觉得它既无聊又繁琐。就跟大多数工作一样,这件工作不仅让人感到枯燥无趣,而且包括了许多纸上作业及研究工作,得付出相当的时间、心力与金钱。
从许多方面来看,投资与婚姻十分类似。我们听过一大堆陈词滥调,可是婚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选择进入婚姻的人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己父母的婚姻,预先存有一些看法与期望来要求自己的婚姻及伴侣。由于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看到的是不同风格和模式的互动,对配偶自然各有不同的期望 和观点,这往往也是夫妻口角的原因。想要有成功的婚姻,双方就必须修正自己固有的观念,去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事――这点并不容易,容易的话离婚的人就少多了。投资也是一样,在投资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自己根深蒂固的成见及期望,才不会发生惨不忍睹的严重后果。成功的投资者常要临危应变,要做到这个地步,就必须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投资当作一件工作来看的原因。你在衔命以赴的过程中,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想想你是如何安排任务的,就同样组合你的投资组合吧。根据自己的目标、投资计划及能力,为这项任务设下一定的时间(凯因斯每天都要花半小时研究股市,何况一般人?)除了花时间,更需要根据个人设定的投资期望,评定自己在股市的表现,定时回顾股票过去的走势及表现。
一、 目标
一开始,先确立自己的投资目标。一般而言,“想要致富”是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大目标,但还应该再细分出不同的小目标。比方说,“我想在一年内增加一倍积蓄”、“我投资股票要有15%的回报”等,小目标订得愈具体愈好。很多人订目标都不够具体,因为他们认为达不到目标,就表示自己是个失败者。其实,目标不过是旅途中的目的地,真要是达不到,又有何妨呢?更何况目标是自己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外在环境有所变化时,自己绝对有权改变目标。股票市场变化多端,更应该情况调整。
目标订得愈具体,对于你制定投资决策及安排时间愈有帮助。比方说,订了目标后,就可把注意力和时间放在与“达到目标”有关得事务上,排除其他无关的投资。想在一年内增加一倍积蓄,就得选择投机性质高的工具。谨慎保守的投资人,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期货交易等玩意儿。
现在,不妨把你的投资目标写下来。
目标:
二、 行动步骤
目标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要知道如何达到。首先你必须收集资料和情报,并计划好每一个步骤。就好比要到某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样:搭飞机、乘车、开车,甚至徒步……不论采取什么方式,最后都会到达目的地。投资也一样,如果你的目标是想在一年内赚取15%的利润,需要采取的步骤可能是下列几项:
1、 查清楚不同投资工具的正常获利率。如:共同基金、债券、股票、养老金等;
2、 了解可能的风险。
3、 比较不同的投资工具。
4、 订一套计划。
5、 开始投资行动
开始投资,就要一步步列出详细的步骤和该做的事,这样会让你更容易做到。比方说,和经纪人交换意见、阅读财经刊物、向你想要投资的公司主管打听公司概况、利用电脑整理交易资讯等。方法不一而足,反正就是订出你个人行动所需的步骤。
现在,不妨把自己的行动步骤一一列出。
行动步骤:
三、 投资策略
投资股票,最重要的是明确订出一套买进卖出的策略。大多数人的投资计划都过于模糊,所以最好是把自己的计划写下来,以便随时按步骤进行。每个人的投资策略都有所不同,很难说哪一种最适用,重要的是一开始制定出一套很理性的计划,然后又恒心的遵照执行。
要在进入股市之前就订好策略,是因为这时还没有受到贪心、恐惧等情绪的影响。既然这是你为了达到利润目标所能订出的最理性计划,执行时就可以不受个人因素羁绊。
其实,这类投资策略不见得要很复杂,甚至可以简单到完全听从经纪人或投资顾问的建议。如果是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为工作多费点心力。
如果你想要有自己的一套策略,那就得花不少时间研究买进卖出的窍门及时机。请记住,投资目标及方法是随时可以更动的。事实上,笔者希望前面几章所谈过的方法,已经帮助你改变了投资策略,更希望下面几章的内容,也能对你的投资观念及决定有所帮助。那时候,别忘了再看看投资策略是否又该修改了。
现在,先把你的股票投资计划写下来。
计划:
在拟定目标及计划的同时,必须估计达到目标、完成行动所需的时间。笔者的看法是:将个人的估计乘上三倍,就是真正所需的时间,因为刚进入股市的投资人都会低估投资步骤的困难及复杂性。最好把确切的时日标示在月历上,以提醒自己什么时候该进行什么工作,免得延误了整个计划。
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按照计划采取初步的行动后无效,那么就有必要检讨原计划及步骤,马上做适度的修正,以免浪费时间,损失金钱。订了计划,就要花时间去执行。每天都得拨出时间来,长短则依个人目标与计划而定。
四、 培养投资习惯
订了时间表就要持之以恒的按“计划”行事。不过,多数投资人在做了一个月之后往往半途而废,甚至撑不到一个礼拜。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是个被习惯牵着鼻子走的动物。戒掉旧习已非易事,养成一个新习惯更是困难。但是笔者可以保证(股票投资所能保证的东西实在很少):如果你能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而且持之以恒,一定会是个十分成功的投资人。至于如何培养新的投资习惯,不妨参考下列建议。
先找出每天固定做的几件事,强迫自己在做这些事之前,先研究股市动态。例如,你每天早上本来就有看报纸的习惯,现在更要试着规定自己,在没有研究前一日的股市行情前,不可以看报。多年来,我听到无数的抱怨,因为人们实在不喜欢用研究股市的习惯来减少读报的乐趣。他们问我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我的回答是“当然有”,只不过很少有习惯会像读报那么有效。
养成习惯的另一个好方法是:从小处入手。比方说,你计划要每天花一个小时研究如何投资,那么不妨先从十五分钟(甚至五分钟)开始做起,再逐渐增长至三十分钟、四十五分钟,直到你能撑到一小时为止。
一旦订好了计划,养成习惯以后,还要常常检查评估自己的绩效(用监督手下员工表现的标准来评量),定时察看自己是否照着计划中的指令行动。如果你有所落后,也许是原来的计划太复杂或太耗时了,从而需要修正;如果事情总是进行得不顺,也许要找找计划中是否有些瑕疵。
你可以每周、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评估自己在股票市场的表现,再和目标比较看看(或是再加上其他标准,如大盘指数或者市场的平均绩效)。如果你想在一年内让你的钱增长15%,而一年后却离此甚远,这就表示你该重新评估你的目标和行动步骤了。这一年内,你一定学了不少,所以对订新计划不但很重要,也可能比较成功。
你必须严格的执行自己订下的计划。一个个的心理陷阱,如:恐惧、贪婪、完美主义等当然会设法阻拦你,但这时你要冷静下来,把它们指出来,然后试着用前面讨论过的方法来克服。下一期将讨论在认知过程中,常会影响所有投资人处理资讯、做决定的“四海皆通”的心理陷阱。
资讯处理
--电脑时代的原始人
让我们再回到公元前一万年:我们的祖先身披兽皮、手持武器,在森林中猎食。他们细心地寻找猎物的踪迹,在地上看到一根被踩断的树枝及一个泥地里的足印,倾听树叶窸窣的声音……在饥饿中耐心的等待之后,终于将猎物手到擒来。
股市猎鹿人出击
想想上述这些事件有助于我们了解投资人获取股市利润时,所会面对的潜在心理陷讲。原始人靠着逐渐出现的迹象(资训)——折断的树枝、地上的足印、树林中发出的声音——才能正确无误地得到猎物。相同的,现代投资人在进出股市时,也会碰到各式各样陆续出现的资讯,供自己判断抉择。
例如,当我们驾车上班(为要赚取今日的晚餐)之时,你看见绿灯,于是睬了油门,前车的刹车灯却跟着亮起,所以你又煞车减速。接下来,你车道上的车辆停滞不前,于是你方向盘一转顺手就换了车道……。接下来一整天,新信息诸如此类的冒出,你当然是先评估,再据以调整。
自古以来,人类就依这种方式来接收各种资讯,人们对于以逻辑方式思考处理资讯早已熟能生巧。我们通常都能有条不紊地面对难题,一步的推理解决,就像数学、科学、商业、工程等专业领域人员处理它们高难度的问题一样。一个人即使完全不懂建筑,但是在他人一步步的指示下,仍然可以盖出一幢极尽巧恩的房子,时间长一些的话,造出埃及的金字塔或印度的泰姬陵也不足为奇。
按部就班V.S.全方位思考
不过,面对不同形态的问题又要怎么办?比方说,你不想盖新房子,而是想找新房子住。这时的你就无法以一步步的逻辑思维来解决了,太多的因素和变数要“同时”考虑,如居家附近的请况、离工作地点的远近、房价、房贷利率、小区好坏、房子的风格、房间数目等等,这些往往让人觉得很繁琐,而且偏重的方向也各有不同。弄到最后,一个头两个大——你很可能摊摊手决定不搬家了,觉得旧居似乎还不错,勉强凑和着住算了。投资股市,其实就像选择新居一样令人头疼,有很多因素要考虑,还需要求得各因素间的平衡。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很少有人能指出所有影响个人做决定的因素,更别提描述决定是怎么做成的。但是,藉着资讯与了解个中问题,我们仍能在股市中做出最佳的选择。
心埋陷讲43 恃才傲物
查理对于自已的聪明才智十分自负,且常常被人称为“金头脑”。他从事股票投资多年,一直认为:只要读遍关于股市的报道及刊物,就能消化所有资讯、客观地分析走势,而得到丝毫不差的操作方法,在股市中有所收获。
贪心不足蛇吞象
查理这种想法行得通吗?让我们先看看一般投资专家是如何分析股票,并预测行情的。经纪人在预测股价未来的走势时,通常会考虑11项因素(注),然后再找出几项他认为特别重要、有影响力的,而不像查理一样,杂乱无章地想要将所有的资料收罗殆尽。
理论上,经纪人知道11项因素都很重要,但对他们而言,只有六、七项可能才是特别重要的。实际上,在做判断时这些因素很难同时考虑。换句话说,投资人应该像投资专家一样,就现有的资讯加以过滤、选择,列出其重要性及实用性,做为选股的依据。
学者专家研究指出,过多的资讯并不能增进人的判断力,只不过是增加人的信心而已。投资人都有个错误的想法——只要有关股市的所有消息都读了,对于自己在股市的发展就很有信心,这个想法让不少投资人损失惨重。
注:这11项因素指利率、近期趋势、盈余趋势、以及过去年度的表现、边际利润趋势、每股盈余年度趋势、市盈率、流通在外股数、阻力趋势、支撑趋势以及交易量趋势。
心埋陷讲44 照单全收
有关投资的资讯多得不胜枚举,想要一一读遍、消化、分析,儿乎不太可能。
以美国为例,每天报纸上都会刊登前一天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及其他。如金价、债券价格、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汇率、通货膨胀率等等相关的经济指标、房地产开发数量,以及一些产业期刊等等。

经济、股市、公司的消息实在是多得找都找不完,光是研究像《华尔街日报报》、《福布斯》杂志、《商业周刊》、《财富》杂志等这些刊物就会占据整天的工作时间。因此投资人一定要在五花八门的消息和资讯中,撷取最有用的做为参考,才不会浪费时间。
在衡量选股因素时,也要加以选择。凡是经过判断认为是不重要的因素,以后就不必费神留心。例如你认为接管(意即买进一家公司多数股票以便控制该公司)的资讯对你没多大意义,那么就可以把这类资料搁在一旁。
有利的因素:
心埋陷讲45 理论的盲点
个人对股市所持的理论,往往视投资人如何将自认为重要的因素与市场变化结合而定。一旦认定了自己的那部分理论,就容易掉人一些心理陷讲。
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则新闻稿:
MBI电脑这项让大家期待已久的产品,不仅能让该公司维持其原有的市场占有率,更能进一步拓展新的市场领域。一些热心的分析师表示,这项新产品符合大家这次引颈已久的期望。
看了这则虚构的新闻后,我们假定两位同样有经验而且投资知识同样丰富的投资人,马上打了电话给他们的经纪商:甲买进100股MBI票,乙则将原本持有的100股脱手。
为什么两位投资人对同一则消息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对股市所持的理论完全不同。甲投资人对新闻稿深信不疑:该电脑公司极具成长潜力,而且新产品的推出将增加获利率,因此值得买进。乙投资人买卖的原则是:“听到谣言时买进,看到新闻发布时卖出。”他认为投资人的预期心理,往往会将股票推高至不合理的高价位,一旦原先预期的事件真的发生时,高涨的股价马上会滑落。因此,有利于MBI电脑利多的新闻一发布,反而是卖出的时机。
所有的投资理论谈的都是事件发生前后的关系,再用这种关系去预测未来。当然,我们自己的理论不必像牛顿的物理定律那般规范得有板有眼、条理分明,但仍应尽可能根据自已的意见(随性展现)定出范围。一旦认同了一种理论,这理论就会影响到我们对眼前状况的认知和处理手头资讯的方式及对未来结果的预测。扫描资讯时,就会非常在意我们所认为重要的资讯,而忽观了那些与自已无关的。
过与不及的迷信
记得在前面提到的吉莉吗?她就是受理沦认知所影响的典型例子。她的投资理论是:只买本益比低的股票。由于这套理论在股市曾风光一时,因此她对此深信不移。
扫瞄股市消息时,她永远只注意本益比低的股票,看到埋论一一再被肯定的吉莉于是对别人未能了解这个理论的好处,继续延用旧法而感到惊讶。
吉莉对股市这种狭隘的认知背后,潜藏着几个问题。第一,她永远只看到自己认定的股票有多成功,不知道还有其他投资理论可导致成功(甚至比她自己的更有用)。第二,她极可能变得过度自信,而无法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评断股市。
另一个太过迷信理论的例子,是投资人完全以货币因素来预测通货膨胀,而无法认识到能源价格快速下跌的影响,这种单向的货币思考方式,很可能倾问于预测通货膨胀将会持续增高,可是,实情却往往相反。这并不是说货币因素没什么用,而是“太单纯的理论”限制性往往太大,同时也只能片面说明真相。
总而言之,理论会扭曲你对事情的看法,让你用偏见看世界。一旦你坚持这种 “理论认知”理论,就会愈来愈顽固不化,再也不能接受其他有用的资汛。
我们必须记住:理论不是 “绝对”的真理,只是帮助我们了解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有许多限制:在某些方面有用,和其他方面毫无用武之地。
心理陷讲46 彼得原埋卷上重来
理论和工具一样,都是试图以简洁方式找出事物之间关系的人类发明(我们自己深信这种关系行在),它们能使我们更简易地预测与控制未来的发展。
理论并非信仰
就算是牛顿、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也不是神谕或福音,只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简练描述(通常是用数学)。没有什么理论可以百分之百正确地预测未来,因为我们的世界太复杂了,它充满了末知数。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例外、为什么有许多互相矛盾的理论出现。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埋论,及我们所信奉的大部分理论都是。理论既然有其限制,就容易产生两种心理陷阱。
第一种陷阱:期望理论能单纯、完全无误、永远适用(当这种理论被应用在股市时,那就是:稳赚不赔)。掉人这个陷拼的人,不但不能接受理论的限制,反而企图使理论涵盖的层面愈来愈大,于是,使本来很好用的理论变得一无是处,因为它被用在不适用的范围内。
当理论被用来解释每一件事时,再有用的理论也会失去预测未来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彼得原理) ——当理论被过度引用后就无效了。
第二种陷阱:是放弃任何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理论。一个理论有用与否,与使用的地点、时间及方法有关。很多人不明白这点,只要见到理论与事情的结果一有出人,马上就舍弃旧理论,寻求新理论。这种人天真地认为,股市里有一套能适用于各种状况的标准存在。如果我们能不强调理论是否百分之百有效,可能会让我们获益更多。
情人眼里出西施
迷信一种投资理论的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他自认为重要的资讯,所以无法对股市有整体的认识。用不同的理论来分忻股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多头市场中总有一些空头,而空头市场也有不少多头,另外一点要谨记在心:任何理论都有其通用范围及限制(倡导者往往对此略而不提,但这些限制及推论都要被纳入衡量的)。例如,适用于多头股市的热门理论,可能对空头股市或是黄金、债券市场就不适用了。
为了要弄清你的投资理论究竟是什么,你可以试着回答下列问题:根据你的理论,哪些特殊事件最能预测股价的变化?你的理论又预测出哪些变化?它们什么时候最能发挥作用?
理论:

对股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可能的变化:

限制:

前面所谈的都是资讯的如何选用,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如何处理资料,以及因而产生的心理陷阱。
心理陷阱47 高估个人的分析能力
还记得前面提过的查理吗?他现在终于了解:想在股市中致富,并不是靠广泛阅读资讯就行的。长期研究股市的结果,使他确立了好几个影响股价起伏的因素。比方说,成交量、预期收益、股利发放率、利率走势、经济景气与否、来自国外的竞争、美元价位、产业未来,及上市公司在产业的地位等等。不过,查理也知道不能将这些因素个别看待,而必须做整体的衡量,因为它们之间是彼此影响的。这种考虑过程就是选择股票的艺术。
专家也元法面面俱到
做股票投资时,具有整体观固然重要,但却没有多少人能完全做到。研究指出,像医生、心理学家、投资顾问这类专家,他们做职业判断时候,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换句话说,他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因素才做结论,而是挑几个重点做为判断依据。他们简化了整理资汛的工作。
由此可见,投资专家尚且无法消化所有的资讯、考虑所有的层面,一般投资人更不应该高估自已分析资讯的能力。看总体固然重要,但是如想顾及所有的影响股市的因素,只能是给自己徒增闲扰。在分析股市之前前,不妨拿张纸将所有相关的资讯列下来,再尽量挑出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以简化评估流程。
下列几个步骤,可帮助投资人重点地分忻股市:
1、列出个人认为会影响未来走势的因素。
2、估汁每一项因素个股或整个大势时所占的分量。
3、回顾过去曾做过的投资决定,找出其中牵涉到的因素。
这几个步骤做完,投资人会得到几个重点,也会理出一套处理资讯的方法。下一章将讨论如何运用这些重点来预测股市的走势。
预 测
--投资的核心
眼看又是一天的开始。你起床之后匆匆地梳洗穿衣,吃了一点东西,随即准备出门上班。一出门,你看到天空阴沉沉的,本想回身拿把伞,继而一想,每年这个时节都很少下雨,所以没必要带伞。于是你坐迸车内,打开收音机,收听最新的路况报道,结果高速公路严重塞车,所以你决定选择经由市区街道到办公室,也许那条路线会让你快些到达。
你终于到了公司(但还是迟到了),桌上有一堆工作等着处理,也有好几个电话要回。你很快决定了各项工作的优先次序,并且着手进行。你一边忙着手边的事,一边盘算着如何和老板谈加薪。就在此时,你注意到老板今天心情不好,心想时机不对,还是少开口。想着想着,突然一个好朋友跑过来,问你周末准备和谁狂欢,搞定之后,你又开始工作。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一天当中,你做了多少预测,你曾注意思考其中的过程吗?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在每日行程中,自己是如何做各种预测的,更别说是找出其中可能犯的错误了,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股市上。
看清目标,决定下一步
"预测"是投资决策的核心,但是,又有多少投资人会注意自己预测的方式呢?大部分的预测都是在模棱两可、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比方说:"我想股市马上会大涨,我现在应该买进一些股票。今天报上登了几家上市公司的利多消息,也许我可以买这几支。"很显然,做出这种“预测”的投资人,绝不会在股市中成功,想要改进你的投资预测技术,首先必须学习做预测的过程,并了解其中潜藏的心理陷阱。
当我们做一般预测时,通常依赖两种资讯来源:
一、现有的资讯。以本章一开始的例子而言,天空的乌云、路况报道、老板生气的表情等,都是帮助我们做预测的资讯。
二、记忆中相关的资讯。例如,在你的印象中,年中的这个时节很少下雨;你也记得高速公路塞车时是什么状况;你更忘不了有一位同事在老板心情不佳时要求加薪,落得什么下场。
当我们做投资预测时,我们同样受到这两类资讯的影响:
1、现有的资讯。例如:投资专家的建议、利率变化的消息、上市公司公布的盈余报告、其他技术性指标的变化等。
2、记忆中相关的资讯。比方说,过去股市如何对应利率的变化;投资专家的建议是否一向很准;个人对上市公司的印象;上市公司在过去是否一向都能达到盈余目标等等。
化被动为主动
对大部分人而言,将现在的事件与过去的记忆相结合,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通常我们心里想到什么,就会拿来做为预测的依据。譬如经纪人打电话来,推荐某一支个股行情看涨,然后我们就想:上回他推荐的股票真的涨了。好罢,试试看,买它100股。这样的预测方式太被动、太危险。我们在做预测或决定时,应当主动、有目的、有系统,才能完整地评估各种事实所代表的意义。
要做到这点,不妨拿张纸来,列出一系列有关处理新资讯的问题,试着回答:
· 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变化?
· 这个事件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定要今天买,而不是昨天买或者下星期、下个月买?
· 这件事有什么影响?
· 其他的事情。如:上市公司、经济状况、大盘、投资人心理会因这件事有什么样的变化?(尽量找出可能的改变)
· 过去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
· 那些事件有什么样的结果?
· 哪里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这个事件的资讯?
· 哪些股票会受到影响?我手上的投资组合有没有必要做变动?
· 了解了做预测的过程之后,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要格外小心的心理陷讲。 心理陷讲48 风马牛不相及的预测
做预测时,最重要的是 "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要预测什么"。
一般股市的投资人,往往不见得会选择最好的上市公司、最聪明的管理阶层或者最赚钱的要件。投资人最关心的是哪一支股票会涨到最高点(而非股利或相关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做这类预测时,必须考虑到其他投资人对同一支股票会有怎样的评估。甚至不少投资顾问都会忘记这点,而常常抱怨为什么某一支被看好的股票,在股市中却表现不良。其实,股票就像任何东西一样,有人愿意出多少,它就值多少。
心理陷讲49 凡事都在预料中
如果将人生比做开车,那么大部分的人都走在慢车道上——我们期望碰到的是一个步调不快、而相当稳定的世界。
这个假定还算合理,基本上世界还算稳定。就以天气预测为例,你想预测明天的天气,今天的天气就是最好的指标。虽说天有不测风云,但是季节的变化仍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天之中,就从冷飕飕的冬天变了火辣辣的夏天。至于我们的健康、财富、人际关系,也和季节一样,今天和明天之间,不太可能会有太突然的变化。可惜的是(或许是我们够辛运),同样悬而未决的问题还在那里等着你去解决。面对股市这个不稳定且变化快速的环境,我们还是习惯于原有的步调,以为自己还在应付原先那个步调缓慢的世界。
7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五十年的时间内,汽车设计的变化虽然缓慢却并没有什么影响,一旦油价高涨,消费者的需求也增多了,汽车业者却没有做出相对的对策,仍然制造相当耗油的大车子,就令消费者不愿再买这种车子。投资股市时,环境时常发生剧变,惟有能立即应变的人,才不会被淘汰。
李菲瑞在1923年出版的《股市操作员回忆录》中指出,成功的股市投资人在做预测时,不会把重点放在不合理的或出人意外的状况上,他所重视的是事情发生的机率——也就是预测它们。多年的操作经验、不断的阅读研究,使他在遇到意外状况时,也能和处理预料中的事情一样顺手。

心理陷讲50 对新闻消息反应过度
假设你已为人父母,你那十几岁的女儿晚上出去约会,说好了十二点以前回家,可是已经半夜了,她仍然迟迟末归,本来你还不担心,但是时间愈来愈晚,你也愈来愈感觉焦急不安。思前想后的结果,你断定女儿八成出事了。就在你准备报警之际,她踏着轻快的舞步走进家门,对于自己"晚一点"回家,早已准备好了理由,觉得你实在没必要反应过度。
自己的孩子出了事,的确是件恐怖的事,担心这种状况发生的机率,会引起我们极大的情绪反应,也会影响我们所做的判断,可是如果事不关己,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存在。就以刚才举的例子而言,和那个女孩无关的人碰到这种情形,多半会认为她晚回家是因为约会玩得太高兴了,但是身为父母的可不会这么想——他们会往坏的方向想。
事情关己,呼天抢地
股票市场就像迟归的青少年一样,也十分容易让投资人反应过度,一点点风吹草动,一点点有关上市公司的消息(如有可能被接管、新产品问市、新技术产生),甚至国家元首健康的谣言,都会让投资人阵脚大乱。股票市场向来十分敏感,很容易对 "事件"反应过度。有份报告便曾针对这点研究。作者提出了两个假设:
一、股价的变动往往呈两极化,换言之,狂枫之后必定重跌,跌到谷底之后必然大幅度反弹。
二、股价的变动愈极端,事后的调整幅度愈大。
这项研究也指出,本益比低的股票比本益比高的更具有应变调整能力。前者的股票通常被投资人低估了,尤其在大盘走低不被看好的时候。一旦投资人知道该股带来的利润会比预期好得多,股价马上就会做调整。同样的,本益比过高的公司股票往往都被高估了,一且股市受挫,价格一路下跌。
当我们对"事件"反应过度时,很容易忽略整体的状况,只看重最近的一个因素或事件而做出不合理的行动一一就像迟归的女儿让父母忧心忡忡一样,或股市投资人同时依市场风向集体行动,却因为报酬不如预期而全面出清一样。
心理陷讲51 记忆力作祟
投资人在做预测之前,都会回忆以往在类似情况(相关的事件、前一个案例、其他点点滴滴的消息)下,自己是怎么做预测的,但有时记忆本身就是个陷肿。人都会忘记事情,但我们常会假设我们的记忆都是正确无误的。一般人都以为(虽然这是错的),我们会忠实无误地记住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到了该记起来的时候,就会原原本本地记起来。所以,记得住的就是真的,但人的记忆力可不是这样。
人的记忆都是由片段组成的。当我们回忆时,往往会选择几个片段自行重组,或是做额外的延伸,因此,记忆中的事件与当时的真实状况绝对有出入。以这种记错的事实做为预测股市的基础,是件既危险又可能造成损失的事。
把你记得的事写下来,然后查证一下,谦虚一点,再加上勤快的求证,会让你省下一大笔钱。
心理陷讲52 机率计算器
我们都知道::预测就是对于未来事件发生机会的猜测。我们常听到以下预测,如“约翰很可能会加薪”、“我们的球队星期天很可能会赢球”、“史密斯显然会当选”等等。
这些不够精密的预测,都没能把资讯表达得非常清楚。“显然会赢”是多么“显然”,是90%的机会,还是75%?要使预测显得有意义,就必须靠数字。数字可以把一件事发生的机率表达得非常清楚 ――81%比80%更可能发生。
大部分投资人在预测股票时,都只是大概猜测。比方说:"股市行情不太看好"、"这支股票上涨的机会颇大",这样的预测实际上都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想要做明智的抉择,最好将各种预测数字化,这样可以让我们比较各种情况发生的机率——上涨的可能性有85%的股票,显然比75%的值得考虑。
那么该如何将预测数字化呢?比方说,从道琼斯股价指数来看,股价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可能会上扬10%。既然我们身处科技时代,不妨就靠 "机器"来算机率了。我们制造了一个 "机率计算器",想像这架机器里,装满了黑色和白色的橡皮球,机器每摇一次,就会随机跑出一个球来。我们可以将总数100个的黑白球数量任意调整,求出机率。比方说,如果我们想让机率为50%,就各放50个黑球和白球在机器里;如果希望出现60%的机率,就放人60个黑球、40个白球;如果希望出现99%的机率,则放人99个黑球和一个由球,其余依此类推。
估得准就是好球
知道怎样设定机器以后,困难就来了。你必须想像可能发生的悲惨后果:譬如损失一幢房子或一大笔钱。
预测的结果如何,将取决于 "股市是会上扬"还是"黑球会从机器里掉出",你作了选择之后,这个选择就会决定你的命运。
作决定前你当然想知道机器的设定值是多少。如果机器掉出黑球的比率是99%,你当然选择机器(不买);如果黑球掉出的机率只有1%,当然我们会选择股市(买进)(要记住,你的立场是认为股价可能上扬)。
你的责任是要推演出一个比率,使你觉得选机器或选股市都一样。既然你相信股价会上扬,那么只要黑球掉出的机率低于50%,你当然就会选择股市,如果黑球的比率是60%,你还会选择股市吗?如果会,就表示你认为大盘上扬的比率会高于60%。如果黑球掉出的比率是90%,你还会选择股市吗?如果不会,就表示你认为大盘上扬的机率介于60%至90%之间。
如此这般,你继续使两者之间差距缩小,直到你无法取舍为止,比方说,75%的比率使你觉得选股市或选机器都不分轩轾。那么,这就是你主观上认为两个月内股价会上扬10%的机率。即使你不能很精确的找出一个数字,只要能定出一个大概不超过5%的数字范围(譬如70%至75%之间),还是比你所认为的 "股价会上扬"来得好。
现在不妨用黑白球机器,来估计下面的可能:
1、 股市在(1)三个月内,(2)半年内,(3)一年内,会上涨10%
2、 股市在(1)三个月内,(2)半年内,(3)一年内,会上涨25%
3、 股市在(1)三个月内,(2)半年内,(3)一年内,会上涨15%
心理陷讲53 误解 "不确定"的意义
我们不能确定股市到底会有什么变化,并不是因为股市是无法预测的,而是因为我们永远缺乏足够的资讯做精准的预测。任何事情的发生我们都找得出理由来解释,但我们之所以无法确知究竟什么会发生,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所有的理由。只要让资讯齐全,做预测便不是件难事。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要你预测参加考试会得多少分,你可能会哑口无言。基本上,你知道自己的实力或程度,但是你仍然很难预测自己的成绩,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出些什么题目;如果你知道题目,预测大概就八九不离十了。同样的,如果要你预测明天股价指数会上升或下降,你的答案可能是升降各半。然而,如果你事先知道明天政府会宣布调低利率,那么你很可能会说股价指数有90%上涨的可能。
知道愈多,预测愈准
当我们说某件事尚不确定时,并不表示事情会 “毫无理由”的随机发生。很多人不了解这点,才会把预测不灵归因于自已运气不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他的资讯本身就残缺不全。
资讯的多寡决定了预测的正确与否。资讯愈充足,愈能做出正确的预测。这也就是大家都愿做内线交易(或者上市公司干部炒作自己公司股票)的情形。因为大家都认为业内人士知道的消息多,所以这些人的买卖情形会是很好的预测指标(其实它们也常不准)。
总而言之,听到股市预测的风吹草动,任何消息都要加以判断。
心理陷讲54 任何消息都可靠
你的一位朋友告诉你说,他的公司明年的盈余会比预估的超出很多(通常这代表股价会节节高升)。刚好你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因此你听了他的话,竭尽所能的又买进不少。这种作法合理吗?
对于任何资讯,我们都应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这项资讯是否具有预测的性质?第二,它是否可靠?这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资讯愈不可靠,也愈无法准确地预测结果。这个道理看来浅显,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将资讯的可靠性和预测性划分清楚。
对不少投资人而言,所谓的内幕消息向来十分诱人,但又有多少人分析过它的可信度呢?有多少人质疑提供资讯的人是如何知道这个消息的?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吗?但是大部分人听到这种消息,感谢都来不及了,哪里会去想可不可信!
凭什么要相信?
做任何投资抉择时,都会面临可信度的问题。一位股市分析家曾指出,股市会因投资人情绪态度的改变而变化——这也算是具有预测性质,但是它的可信度有多高?
投资人会掉入的另一种陷阱,便是认为每一项资讯多少都有些可信度,我们经常会相信自己读到或常听到的事,所以希特勒的宣传人员就发明了"大谎言"这种方法:只要人听多了某件事就会相信它。
要试验所听的事是不是可靠,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是真的?"、"提供我消息的人怎么知道?"、"为什么这件事可能是假的?"、如果是假的,提供消息的人是否因散布谣言,得到一些好处?"等等。搞清了资讯的正确性,会让你的投资行动更有把握。
心理陷讲55 异想天开
通常我们预估某家上市公司的未来盈余时,都会以该公司当年的盈余数字为根据。如果今年的盈余高,我们对明年盈余的预估也会高(同样的话,一幢房子的开价本来就比较高,卖价可能也会比较好)。
假如有份股市刊物与其他投资专家持不同的看法,它认为某家上市公司明年的利润将从每股1.5元增加到3元,也就是增加一倍。这个报道如果没错,日前每股15元的股票,到明年股价加加倍当然是易如反掌的事。看到这个报道,你忍不住想买该公司股票,等待明年丰收——即使每股只赚2元,在一年内股价也涨了33%。
先别高兴,别忘了一件事:如果这份报道根本不可信,你所买的股票一毛钱也不值。
心理陷讲56 带偏见的预测
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巴鲁克在六十岁那年,写下一份备忘录提醒自己分析大盘时要注意什么,他这么告诫自己:“做判断时要考虑所有的事实,且一一细想,不要让自已的期望影响判断。”他的看法可说是股市预测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是遵守起来相当困难:你必须将自己的期望与预测工作划分清楚。
大部分人在做预测时都会认为,事情的结果接近自已期望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有些法子可以避免这种偏见。股市投资人在预测自己持有的股票是否上涨时,不妨假设自己并不拥有这支股票,然后再做预测,看看结果会不会和原来有出人。在预测自己中意的某支股票值不值买进时,也不妨假设自己如果套牢了,会有什么样的预测?这种方法,有助于投资人不以个人喜好来影响对股市的预测。
心理陷讲57 相信专家的话
在我们的社会中,专家的共识向来举足轻重,尤其是鼎鼎大名的众多专家独立分析各种情况后,对某件事都持同样的意见时,更具权威。不过这可有个前提,这些专家的意见必须不是这么回事。他们的想法常常互相影响,所以他们对股市走向的预测,就不是那么值得参考了。(甚至于有时股市专家的预测,反而是与实际结果相反的警兆。)
另一种情形是,当所有的股市分析专家所得到的资讯,都是来自通一来源而且都不可靠时,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是一致的而且都是错误的。当某上市公司故意提供不正确的营运资料,又使投资专家信以为真时,这些专家多半会推荐该公司投票,但等到事实真相揭露后,
该股绝对会一蹶不振。投资专家的意见不过是可能误导投资人的一种意见。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投资人自己的需求,如何造成不同的投资错误。
心理陷讲58 铁达尼号不会沉
当我们处于不太确定的状况时,就非常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有份心理研究报告甚至指出,人的视觉都会受他人影响: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内,有一道静止不动的光束,然后找一组人一个个单独地进房间待一会儿,过不久,每一个受测者出来之后,郡觉得灯光是游移不定的,有人说它动了几寸,有人认为动了好几码,每一个人都自行订出了自己判断灯光移动的范围。有趣的是,当受测者独自一人做判断时,他订出的是一种范围,等到他和一组人一起 "讨论"判断时,他订出的又是另一种范围。
同样的,当我们在预测股市时,也会不自觉地以周遭人们的意见为判断的依据——因为在股市中没有绝对的标准,多数人认同的股票价格,会直接影响股票的实际价值。
但是,并非多数人的判断就是对的。只可惜,一般投资人对于众人的看法都信心十足,而且也觉得有安全感,这样的结果就是损失不赀。
总而言之,预测是每一种投资决定的重心。在做预测之前,要好好的研究判断手上现有的资讯,不要让自己的期望成为做决定的盲点,也不要轻易相信投资专家一致的见解,或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之前,先确定它的可靠性,如果不确信这一点,宁愿不要采用。
你已经期盼了整个星期,想在周六晚上出去玩一玩,看场好电影,但你翻遍报纸,想看的电影早就看过了,剩下的你又没兴趣。不过,有部你没什么印象的新片子,是你最喜爱的一个明星主演的,你实在很喜欢他的上一部电影,就决定看这部算了。
进了电影院忍耐了无聊的两个小时后,你摇着头离开影院,发誓再不浪费时间看一部没听说过的电影。
经验法则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按心理经验法则推论,你认为自己会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我们常把演员阵容和影片好坏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我们自然会假定一部新片一一譬如说是艾迪墨菲主演的,会像他前部电影般精采,因为两者间有我们所欣赏的相同处(如同样的演员阵容)。然而,经验法则时对时错。譬如前 "迪士尼电影"的招牌一打出来,内容和我们期望的通常八九不离十,由于迪士尼严格控制影片的制作,产品当然有一定的水准,值得观众信赖。如果你爱看其中一部,大概也会爱看其他部。但自从老迪士尼过世后,制片水准每况愈下,经验法则也就失灵了。
有条广为运用的经验法则认为“品牌即代表品质"。制造业者深诸此理,竭力开拓和维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论是家电、汽车,或汉堡,这招全都管用。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就要消费者相信:雪弗兰、别克或凯迪拉克的响亮车名,就是品质和信誉的保证。几年前一些通用的顾客,发现他们那昂贵的通用名车引擎和较便宜车种的引擎出自同一个部门所制造时,大为光火。
偷懒的代价
会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做决定"很难,决定前必须先评估各种可能,衡量不同结果、承担选择的焦虑。为了比较省事,我们要运用一些经验法则。举例而言,两样看来相似、价格不同的产品,我们可能会想:"一分钱一分货"而挑贵的买;但也可能证好相反,心想“何必为了品牌多花冤枉钱"而选了便宜的。
依据经验法则有时会选到最好的,有时则否。我们多半是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经验法则做决定,但也有许多情况是潜意识运用了而不自知,像是选择结婚对象、早餐吃什么,甚至一项投资。经验法则通常是有用的,但偶尔也会造成悲惨的结果:像是一顿倒胃口的早餐、破裂的婚姻,或是投资失败。
心理学家柯尼曼和特夫斯基曾研究出若干存在潜意识中的经验法则,其中将在本章提及的,他们称之为“以貌取人”:如果两件事(不管是股票、电影或汉堡)间有重要的共同点,就预期它们类似。下面我们探讨这些不自觉的经验法则会造成什么样的陷讲,如何避免掉入其中。
心理陷讲59 以貌取人的潜意识
让我们先来玩玩另一种预测游戏--猜猜下面的人从事什么职业。先从简单的开始:如果有个人身高六尺八寸、运动员体格、黑人、收入又高,他最可能是(1)医生;(2)小提琴家;(3)职业篮球运动员。
如果你选(1),答对的机率最高。因为就或然率推算,全美有成千上百个医生,但只有几百名职业篮球运动员或小提琴家。既然医生人数这么多,他们高于六尺八寸、喜爱运动、身为黑人的机率当然比篮球运动员更高。
如果你选(3),这是因为你在心理上,认定了身为职业球员的长相就应如此,结果你猜错了。其实你的心理印象并没错,职业篮球选手的确又高又爱动,而且多半是黑人,但你却忽略了 "比例"问题——这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个心理陷饼,在于错误的联结印象的结果。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再看看我们容易掉进的“以貌取人”的心理陷饼。想想以下情境:在100位男士之中,有70位律师、30位工程师。以下是随机抽样的叙述:“杰克,45岁,生性保守、谨慎、有事业心。对政治、社会事件并不关心。闲暇时多消磨在木工、航海及数学游戏等嗜好上。"
杰克是工程师的机率多高?如果名单上有70%的人是工程师、30%是律师,你是否会改变自己的预测?如果你和参与柯、特二氏在1973年研究的对象相似,那么这两者间的真正比例并不会影响你的决定,因为杰克符合人们对工程师的刻板印象。不论真正的比例改变与否,参与研究的人猜测杰克是工程师的比例仍然没什么大改变。我的看法是:即使你见过一位又高又壮的黑人心理医师,大部分人仍旧会认定杰克是工程师。
这就是重点所在——我们往往忽略比例上的资讯,而光凭外表下判断,因此"人不可貌相"的劝诫时有所闻。这种结果通常不会造成大害,但若涉及投资上的决定,或许就所费不赀了。以下我们讨论,投资股票时,“以貌取人”的心理陷阱会惹出什么麻烦及在技术分析领域里的潜藏问题。
心理陷讲60 骤下断语
股票投资人必须常做预测。投资甲公司股票好吗?还是投资会翻身的乙公司股票?丙公司评价不错,要不要卖了丁家买丙家?在难以取舍的情况下,用经验法则判断就容易多了。让我们仔细看看以下推荐,瞧瞧它们会如何误导我们?
甲公司是现今众多高科技热门产业的一员,生产系统程序和电脑设备等。直至去年股票暴跌前,它一直快速成长,但目前的每股盈余正在反弹:本季是0.26美元(上一季仅为0.02美元),营业收入是76%(前季仅为33%)。甲公司的本益比相当高,但符合预期中的营业收入。
现在,甲公司掌握了电脑界60%的利基(指企业赖以生存且与众不同的优势),当它涉足新领城时,它凌厉的行销策略应能让它保住原有的市场占有率。管理阶层过去一向都很能辨识出新契机,并成功地跨人新领域。一旦股票行情破了最近的新高,就会一飞冲天,看来它将来势必要加入JBM或其他电脑巨人之列,目前显然是进场买进的好时机。想想看!
50年前以一万美元买进的IBM股票,现在的价值会是多少?
比较同业见真章
该不该买甲公司股票?在我们知道基数比和样本大小的概念前,看好甲公司前景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评价的角度不同了。首先,我们要考虑拿甲公司和IBM相比较是否恰当,公司和多年前的IBM相似并不表示它未来必定能同样成功。其次,我们必须以基数的观点做预测——亦即和其他高科技公司相比较,甲公司的表现如何?评估这家公司的时候,你预估该股股价会升值多少?是这类公司的倒数五分之一,还是跻身前五分之一,或置身中间的五分之三?当你开始这么思考时,问题便不再是甲公司是否听起来不错,而是它在同业中表现是否出色。你当然要选排名在前的公司。)
每家公司的年度报告差不多看来都很 "漂亮"——未来的财务状况深具获利潜力。但该注意的是:股票市场中,多少公司的报表有类似的描述?如果每家公司都说的和甲公司一样,它明年的表现必然和别人并无二致"表面文章并不重要,该产业里有多少家公司这么说才是重点。
心理陷讲61 盲目的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是一种藉着每日(每周)股价的涨跌趋势来说明、了解股市的方法。我们可以按照道琼斯工业指数、史坦普五百指数或其他平均指数,来了解整个股市的活动情形。从小额投资人到法人大户,这种分析个股或大盘的方法均被广泛运用。技术分析师就是运用这类技巧做预测的专业人士。
看图说话的线型
技术分析师从这种股价波动所形成的图形中做出预测。这些不同图形的名称有 "头肩型"、"头肩底型"、"三角型"等。附图的线各有其专有名词像"支撑水准"、"阻力水准"(用在分析物价、汇率或股价时,用以提示固有市场抗拒高于或低于某一水准的价格)、"趋势线"、"顶部"、"二重顶"、"三重顶"以及 "颈线"。
这个方法其实很有趣,因为它们常用“似貌取人"的经验法则来做预测。如果某支股票走势头似已知图形,我们自然会依该图形来推论它未来的表现。
技术分析师解释图中 "头肩型"的 "左肩"代表:因为买的人比卖的人多,所以价格爬升至新高点;高点过后紧接着是 "正常调整期",此期间价格下跌,但马上又会回升,因为投资人在低价时大量买进。股价继续攀升至新的 "头部顶点",再接着下跌;投资人又一次趁低价买进,造成另一波的价格回升,但需求量不如上次大,所以右肩的规模比不上头点。连接两次低潮期最低点的直线为 "颈线"。股价明显滑落。价格低于颈线,表示投资人不再买进,抛出的时机到了。
这套方法似乎既灵敏又很有用,但它既然运用“以貌取人"的经验法则来预测走势,这个法则是否适用,就值得好好评估了。
预测和事实之间的距离
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走势间的基数比是多少,也就是说有多少次真正的结果和趋势图的预测一致,百分比有多少?例如,一旦跌破颈线,百分之几的股票真的会暴跌?我从未见过任何书上有这方面确切数字的相关资讯。趋势图多半只记录过去那些图形和结果吻合的例子,但是关于股价跌至颈线以下,旋即反弹的资料则付之阙如。
"头肩型"的趋势图也许能暗示某支个股的价格即将滑落,但它并非是绝对正确的指标。谨慎的投资人要问一问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有多高(80%?70%?或60%)以及引起跌落的因素何在,而不是一味关心目前情况是否符合"头肩型"的走势。
你该记录它们预测成功的机率,只要选择的例子没有偏差,累积三十个图形之后,应该可以作出好的判断。别忘了你要一面累积更多的实例,一面继续注意更新它们预测成功的百分比。
心理陷讲62 视专门术语为金科玉律
我们之所以会对股价走势是否符合 "头肩型"感到兴趣,惟一理由是:我们想知道这种走势代表的意义是否是 “需求减少,因而价格滑落”。所有的技术指标(就像头肩图指出的是 “需求降低”一样),都只是试着指出一些重要的基本因素所代表的意义何在而已。
有时候,我们学会了这点,开始研究座标和各种图形,并视它们为实际的情况。事实上它们仅是反映指标罢了。这种思考方式导致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行情走势是否符合头肩型上,而非买气是否衰退的事实上。
买气是否衰退
"支撑水准"的概念,是个很好的例子。"支撑水准"指的是买方先前进场买进股票的价格。"支撑"这个字眼听起来很令人安心,像是在遇到难关时,就可以有指望似的——如同一位当你需要时就会出现在你身旁的好朋友。"实际上,支撑水准只是图表上画的几条线罢了,并不代表现实。它也许能指出过去买方感兴趣的价格,但并不保证他们今天对那支股票仍感兴趣。世上的情况一有了改变,这些水准线也会跟着改变。
例如,某支股票也许在投资人争相抢进之前已经掉到100元了,而在18个月前,强劲的买气可能使它在80元时止跌。这是不是说它在100元时买主会进场,就算价格下跌,它会掉到先前的支撑水准80元停住?当然不对!6个月前或18个月前,这支股票价格引诱人的现实环境,已经不存在了。目前对投资人而言,95元、87.5元,甚至80元,才对投资人具有吸引力。但那些奉图形为圭皋的人可能会解释(就像技术分析师说的):既然下个支撑水准是在80元,那么这支股票就很可能会继续掉到那个水准。
"支撑水准"或"阻力水准"常用来说明大盘,但运用它们做预测总有如上限制,因为,过去投资人进场买进或卖出的水准点未必会再现,全看今天是否和当初类似。如果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中央银行体系)的政策大幅改变,同时利率急剧上升,这些情况造成的反应和之前维持 "支撑点"的环境便大不相同。
生活不断在改变,"昨是"今日也许就为 "非",但下星期也许又为"真"了。我们必须向凯因斯学习,“一旦事实有变,我立刻跟着变。”
心埋陷讲63 重视分析图,忽略事实
除了记住分析图表只能反映过去,而不一定能预测目前之外,还要记住另一点:所有的"指标"都只是"表示"投资的兴趣,并不等于“投资本身”。它们的作用只在于指出(或衡量)一些经济或心理的现状,如投资人的需求强度或乐观、悲观心理。
例如,股市分析师很想知道散户对市场的看法,因为无法只好使用一种假定能代表散户心理的股市指标。于是,他们追踪零股(低于100股者,在台湾为低于1000股)的买进卖出的纪录,因为他们认定投资人做的就是零股买卖。而股市行情的预测总是众说纷纭,这些技术分析师假定散户的判断多半错误,如果散户的心理很悲观(从零股买空对总交易量的比例增加可以得知),反而可以当做股市将要上扬的指标。
指标就是指标
和所有的指标一样,前述比例并不能反映真正的实况,它们只代表对实际情形的假想,除了投资人心理因素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零股交易。例如,小额投资人可以透过买选择权表示他们看空。因此,我们也许要说零股的交易比例可能不再反映这些小额投资人的心理了(毕竟它们不再像十五年前一样,那么管用了)。
不论用来衡量什么,所有的指标都不会全然准确,有的可能较其它的正确,但多少都有某种程度的误差。任何使用指标的人都该切记:使用指标前,要评估这个指标是否真能衡量出它所要预测的因素,而不是这个因素是否值得重视。
心埋陷讲64 凭 "知名度"决定
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很关心形象塑造。他们认为 "形象"代表一般顾客不太知道的专业知识。不管是律师、会计师或财务顾问,他们通常都愿意花费心思好好地装演他们的会客室,因为美仑美奂的外观才代表"成功"。
豪华不等于实力
如果你初次造访财务顾问,发现自己踏进一一间座椅破落、地毯处处破洞的办公室,你会做何感想?是不是很可能就降低了你对这位财务顾问的信心。但你若冷静思索,便能明白接待室的装演如何,只能代表他决定投下多少银子赢得顾客信任。因为豪华的装演可以迎合顾客对一位成功财务顾问的期望,但与他提供的咨询成功与否,事实上毫无关系。
然而,在“以貌取人”的经验法则驱使下,我们很容易就相信这样一位拥有豪华办公室、也帮助过其他人的专家,必然能够提出很好的建议。固然,“以貌取人”是很有用的经验法则,但你必须同时考虑其他重要因素。例如,比起其他顾问来,他的建议如何?如果他的首次建议为你获取了16%的报酬率,听起来很棒,但你可能事后发现,其实不管办公室外观如何,与其他顾问获取的报酬率比他还要高出甚多,你会怎样想?
美名的迷思
¨名气"和"声誉"也可能造成误导。如果我们听过某某人某某公司行号,就会假设他们很成功或很声誉卓著。这其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陷阱。
首先,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的顾问或公司,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其他领域也能成功。一个能提供良好建议的股票投资顾问公司,无法保证它在房地产买卖方面也同样出色。其次,我们会误以为前一次成功、下一次也会成功,即使环境已经改变。例如,在一位经理操作下获利曾经十分丰硕的共同基金,即使那位经理走人我们也不会知道,因为基金的名宇和纪录都不会有所改变。
心理陷讲65 以偏概全
一只燕子飞来,并不表示夏日巳至。”这则谚语警告我们另一个潜在心理的经验法则陷阱——仅以少数实例即下断言。
这类陷饼有许多实例。例如,最近一篇全国性的新闻报道指出,有家商店卖出了不少中奖的乐透彩券,这家店旋即人满为患。同样的道理,若有某些 "预言家"做了几次正确的预测,传播媒介就会广为报道他们以后所作的预言。
小样本,大预测
大众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因为我们很容易就相信小样本群可以代表事情的全貌。传统上,如果一个家庭里全生男或生女,就容易被归因于做老公的是否有"男性气概",而不会想到"机率"才是主因(即使今天还是有些人不能接受,生男生女全属偶然)。
基本上,既然生男孩的机率是二分之一,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应该是一男一女,而有六个小孩的家庭应是三男三女,或接近这个比例。倘若结果并非如此,我们便会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实际上,这只是纯属偶然罢了。谁知道就是这么凑巧,有些家庭连生六个壮丁,有些则是六千金。
有的预言家会做出一连串正确的预测,接下来几年完全失灵。重点是当我们碰到这些实例时,往往会低估了这是 "偶然"产生的结果,反而认为是其他因素(像是能力)在左右。
即使专家也很难排除“以貌取人”的陷拼,以及下结论时注意用统汁学上的大样本(基数)做基础。这和一般股市投资人的心理相近。如果某个理论或某位顾问,一开始时做了几次成功的预测,我们就一股脑儿的假定他以后必然不会失败。把长期结论建立在少数例外上的这种思考方式,未免把预测股市行情看得太简单。
股市分析师和实验心理学家一样,总有理由解释为什么出错,好比:“最近突然冒出一些事件,市场太疲软反应不过来,如果没有出那些事,我的预测就会很准。"他们的这种说法是自欺欺人。事实上,股市分析师往往太过高估计自己选股或预测行情的能力,一旦不灵,只好拼命找藉口。其实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出错,但出错并不表示差劲,只是再一次说明了长期收集大样本资讯和多方比较的重要性。

心埋陷阱66 不信任基数比
对众多投资人而言,购买选择权非常有吸引力,但80%的选择权交易人都产生了损失。
按机率推算,我们明知选择权并不是项顶好的投资,为什么许多人仍然乐此不疲?原因之一是,我们易于忽视那些有用的基数资讯。例如:瘾君子常将不利于抽烟者的统计数字合理化,加上自我安慰:“我做运动……我有好的遗传因子……我若戒烟会变得很紧张,结果引起更多问题。”
碰到一些也许有好结果的事,我们也会考虑基数比。好比说:如果你花一美元买张彩券,等于有1200万分之一的机会赢得1000万美元大奖。你可能会这么想:"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赢过一次,这回总该我中奖了吧……总会有人赢啊……我觉得运气好像要到了……"虽然这么想丝毫不会增加中奖机率。这不是很有趣吗? 同一个人,他不担心自己会在1200万分之一机率的空难中丧生,却相信自己会在同样的机率下满赢。
我和别人不同”……
那么,既然选择权对投资人不利,选择权的投资人该怎么办呢?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在很困惑一一一方面承认成功的机率只有20%,一方面还要继续投资。其实,这和日常生活的其他层面相似。我们往往不能接受适用于一般人的数字、资讯,却硬要找理由证明它们对自己并不合用。
我们认定自己不会受制于数字,因为我们更聪明、更勤于研究、更有渠道得到内线消息、特别幸运,或是天赋异禀——这些因素让我们的表现更是不同凡响。这个心理陷阱常在任何投资情境中出现,导致我们易于高估自已、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造成金钱损失。
评估基数比的资讯,能给投资人一个较可靠的前景。它提出一个适用于投资人和顾问对于共同基金和股票的比较方法,得知股市的平均表现如何和不同的企业集团在股市的平均表现,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状况,从而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比较实在的预测。忽略这点的投资人,态度难免轻慢,认为自己和当前的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和别人或过去比较毫无意义。只是经验证明:在股票市场上,轻慢者无法长存。
先见之明”
最易使人误入歧途

下班回家的途中,你看到隔壁巷口的房子着火了,前面停了消防车和救护车,浓烟从楼上窗户窜出,左邻右舍正在一旁围观,救火员接上水管,扑灭了火舌。你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立刻检查测烟器,或立刻想办法装一个。
眼不见,,心不慌
为什么你会这么做?你家发生火灾的机会不会因为你在路上目睹一场火灾就因而大增呀!这就是所谓的 "接近性"法则——另一个心理经验法则发生作用的结果,改变了你原先对家里是否可能发生火灾的看法,转而积极防范。
在"接近程度"这种心理经验法则的作用下,有许多预测是基于消息有多么"唾手可得"之上的,它通常也非常好用,因为最容易涌上心头的事情往往也最可能发生。然而,就像下面要谈的心理陷讲一样,最快、最接近的消息可能导致种种错误的判断,而让投资人付出昂贵的代价。
心理陷讲67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如果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时候,已过了青少年阶段年纪的美国人,大概都还能清楚的记得当时乍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情景。那一刻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已深深地烙进他们心灵里,永难磨灭。既然强烈的情感经验最易引发我们的回忆,自然也能左右我们对某事是否会发生的判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经历过经济大恐慌时期的投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影响了他们的投资习惯——在饱受生意失败、失业及贫穷的煎熬后,他们倾向于储蓄(存放在十分稳当的银行帐户中)以及其他不带半点风险的安全投资方式。四十多年来,他们高估了发生另一次经济大恐慌的可能,错失了投资良机。这正是因为他们对当初股市崩盘、银行倒闭、毕生积蓄荡然无存的惨状历历在目所致。
就像那些余悸未消的人一样,你每次的金钱损失都会镌刻在记忆里,日后随时跳出来左右你的决定,结果让你很难实在地去评估某支曾赔钱的股票的未来潜力。你可能会想:“以前买过吃了大亏……这是赔钱货……我再也不要碰它了。”满脑子“它是赔钱货”的回忆,怎么不会让你高估失败的可能,低估了成功的潜力。
缘尽情未了
过去一项成功的投资,也可能是潜在的心理陷讲。例如甲公司数年前让你赚了一笔,现在又出现在推荐名单上,它就可能会再次被中选。你大概听别人这么说过:“我认为甲公司会是好投资,它和我就是特别有缘”。说这种话的人,大都依靠这种不用花脑筋、立刻浮上心头的想法做决定,而非运用适合的相关资讯。
这种心理再加上"增强作用"和"过度反应",使得投资人往往高估以前成功过的股票而再次投人,对以前失败过的股票则避之如蛇蝎。结果,那些先前不起眼的股票因为没有人要,价值被低估了,那些成功过的股票则因太抢手而被炒得太热,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低本益比的股票,反而比高本益比的股票风险更大的原因。
这种皆因于个人经验所造成的 "过与不及"必须加以调整。有一招很管用:间间你自己,如果你个人从来没有在某支股票上有得有失,但从别人经验中对这支股票知之甚详,那么你会做什么决定?
承认这点吧!你固然可能拥有较不偏差较不扭曲的好眼光,但你必须特别努力才能挣脱这种心理陷阱,不根据那些立刻浮上心头的想法来下决断。
心理陷讲68 喜 “旧”厌“新”
腐败的政客常对记者说:“我不在乎你报道什么,只要把我的名字写对就行了。”因为他们知道,一般大众通常不会记得挂有他们大名的文章,却能在选票上因此而马上认出他的名字并投票给他。同样的,很多令人讨厌的广告,明明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就是能增加销售量。只因为消费者到了店里,认得它的品牌,就顺手买了。这类心理让我们做出糟糕决定的例子还真不少。
强迫洗脑的推捎法
研究显示:我们如果对一个主题、事实或名宇,建立了某种程度的熟悉感",它便能很快地在我们心头浮现,就可能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结论。譬如说,人们常常高估死亡率中 "强盗杀人"所占的比例,而低估了较不"戏剧化"的死因(像糖尿病),就是因为我们常在报章杂志见到“强盗杀人"这个名词,它已经建立了相当的 "熟悉度"。
投资人也常面临类似情境,如要从推荐名单中挑选出最有利的股票时,哪个名字让你觉得熟悉(名牌公司就在你家附近,或正巧是你冰箱的制造商,你便很可能就选了那支股票。但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做出较佳选择的机会。
总之,如果你在选择保险公司共同基金或股票时,自己心里没个谱,就很可能选择那个最早跳出来的名字。因此,在做决定时,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是最佳选择。除此之外也要留心:即使这个最早、最亲切的名字和你最接近,也不见得是最佳的。
心理陷讲69 有关系表示有 “因果关系”
很多情况下,对两件相关联的事物,我们通常会认为两者之间必有因果关系:“哪儿冒烟,哪儿就着了火。”这种推理很正常——互有关联的两件事物,"通常"有因果关系,但并非 "必然"。例如一家公司在新总裁接管之后,盈余大幅度增加,我们很可能就会认为是这位新总裁使公司反败为胜。同理,如果某种大盘指标或经济指标连着三次预测股市回档成功,我们也会对它另眼相看,下回继续运用(但这些推理大有可议之处)。
有个 "裙摆理论",就是将短裙和牛市联想在一起、长裙和熊市联想在一起。"裙摆理论"认为迷你裙再度流行时,你该冲进股市大买一票;一旦迷你裙蔚为风尚就该脱手。但事实是,这些事件即使在统计上有关联,也绝不表示互为因果。又如,每个药物瘾君子的童年时代,都有喝牛奶、嚼口香糖的习惯,但并不表示喝牛奶、嚼口香糖是日后形成药物上瘾的先期征候。
饺尽脑汁拉关系
既然我们知道裙子的长短和股市行情并无因果关系,就该对这些理论一笑置之。事实却又不然。例如,我们还是会认为因为新上任的总裁让盈余大增,尽管事实上他只是沾了光(在进入董事会前,改革就开始发动了)或是纯属侥幸(例如油价有所变动)。
要衡量事件的关联性,首先得找出任何明显的关系是否存在。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说"85%相关",它很可能只是统计上毫无意义的偏差。其次,就算两个事件高度相关,它们也很可能只是第三作用力的结果,而无法由其一预测其二。例如,由于1920年及1960年的经济非常景气,带动了股市上扬及更开放的审美观一一迷你款式因而大为风行。所以说,股市预测专家预测市场时,要密切注意的该是经济是否繁荣,而非女士腿上的风光如何。
心理陷阱 70 眼见未必为信
非洲的饥饿是场可怕的大灾难,虽然报上不断报道大量非洲人民正处于这种状态,但这条新闻仍长久被社会大众所忽略。直到几个嗷嗷待哺的非洲孩童出现在屏幕上,大众方才深受震撼,开始展开大规模的救济行动——许多团体努力参与募款活动,像办音乐会、灌唱片义卖等。这个例子说明,仅仅“阅读”事实,通常并不足以引起注意。然而,“看”到某些景象,却能将同样的信息生动化,引发参与感。
请听我说……
这是因为“诉诸个人经验”的信息要比“抽象的事实描述”更能影响我们做决定。举例来说,你打算买部新车,再仔细阅读了汽车杂志、《消费者报道》及一大堆维修率、里程数刹车距离的统计报告后,决定了购买车型。结果你晚上参加宴会,和另一个朋友聊到这个选择,他告诉你他才摆脱一辆同型的车,因为这种车子糟糕透了。接着他数落出一大堆缺点,最后的结论是:就算有人免费奉上,他也敬谢不敏。
听完这家伙的话,你还会维持同样的决定吗?通常不会 ,虽然比起《消费者报道》杂志上成千上百个案例,他的经验只是个个例罢了。实际上,亲耳听到别人的经验谈,在你心中的分量却还超过那些集“数千个案例”之大成而相当精确的统计资料。
麦迪逊大道(纽约市内美国大广告公司汇集的著名街道)的广告人就深悟这个中三昧,这也是为什么“证言式”广告触目皆是的原因。
扬善隐恶的证词
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上面写着“来自德州的孙先生“,再加上一堆宣传文字,描述孙先生多么轻易的在房地产上赚进百万、减轻六十磅,或成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所有证言式的广告,实际上都只是描述一个成功例子罢了(可能有好几千人并没有达到上述效果)。然而,这些诉诸个人经验的故事,就是能让消费者晕头转向——不会考虑到还有多少人仍然如同以前一样损失金钱、增加体重、不快乐。事实上,这种诉求方式的威力如此大,即使把和它同时相冲突的精确数字提出来,他仍然会稳占上风。
下回你再碰到“证言式” 广告时,记住,你并不知道大多数消费者的反应如何。一项计划成功与否,其实要看所有参与者“经过一段时期后”的情形而定,而非那些“有位顾客听了我们的建议以后,八天内赚了两倍,另一个则在六周内赚了1400%”的话。就算你得知某位顾问或者某种共同基金的成功率,也要进一步和其他人做比较。《华尔街日报》经常提供大量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虽然无味却有用,只不过它们却老是比不过那些滔滔不绝的个人宣传家。
心理陷阱71 认定自己独具慧眼
你应该还记得在书上或电视上看到某些消息,感觉起来似乎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因而似乎唾手可得。由于你正独处于斗室阅读或者在客厅里一个人看电视,你还很可能觉得这些消息是特定传讯给你的,甚至自以为是得到内幕消息的“特权人士”,实际上,你读的那本书早就销售百万册了。
因此,股票一出现在全国性的电视节目或证券公司的推荐名单上,行情立刻看俏并不稀奇——显然很多人都是根据这种“内幕消息”做决定的。这么说并不表示这些情报没有用,或是曾导致赔钱,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不要假设自己是唯一知悉内线消息的人而草率行动。
心理陷阱72 早起的鸟儿未必有虫吃
如前所述,情感上的经验及个人的亲身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也很容易从记忆中跳出来,左右我们的判断。而新奇与否、特别与否、先后顺序等诉求也有同样的影响。毕竟那些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新鲜的食物总是较容易记住。
因此,演艺人员需有与众不同的艺名,才能惹人注目并便于记忆。研究记忆的专家也曾告诉我们,要在人们心中形成特别的印象,人名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我们日后回想。有些投资顾问和经济学家的演说十分生动或别具个人特色,我们便容易记住他们以及他们所作的预测,但这些人的实质表现可能并不特别出色,名气大并不代表内涵扎实。
引人注目的出场退场
最早或最晚得到的资讯,也最易高估其价值(所以在应征面谈或做简报时,第一个及最后一个人最占优势),这种偏见也会影响投资行为。当经纪人打电话来时,你是会买几分钟前才看过的那家前景看好的股票,还是会参考上星期读过的报道?同样的,如果你今天决定进场,你会选择刚被推荐的公司,还是选择上周看好的名单?
新近推荐的东西不一定就比前一个出色,所以比较保险的作法,还是自己建立一套汰旧换新的系统。得到新名单时,先评估其价格上涨潜力如何,然后再和你全部的名单比较,以全面的、长期的观点来评估。这样在你选择股票时,就会根据成功的可能性选股出线,而非以出现的先后来做决定。
心理陷阱73 看近不看远
观察股市走势时,请记住:最近的行情变化,通常是你预测未来行情时最可能运用的资讯,却也是陷阱之一。举例来说,某支个股如果昨天攀升34点,你预估它未来获利的市场潜力和它下跌一点时,是否不同?
因此,即使股市的长期走势不变,它最近的高波段却会令你印象深刻而乐观的估计他会持续成长,反之亦然。
为什么有时候市场看来似乎没什么道理,他就是一路挺进,愈走愈高,也让你心里愈乐观?也许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支持目前的走势,形成假象而不自知。
心理陷阱74 瞎子摸象
除了前面提及的陷阱之外,过度依赖个人经验也会造成判断错误。
例如,你因为甲公司最近推出一项新产品考虑购买它的股票,但你还是打算先评估一下这项新产品的前景如何再说,于是你向四周的朋友打听,结果发现几乎认识的每个人都在使用这项新产品,它“显然”十分受欢迎,因此你判断它会成为摇钱树,结果就下手买进。
在这里,我要问的是:凭什么你和你的朋友可以证明新产品必然广受欢迎?最近,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女士建议超市经理应该多多储备宠物健康食品,只因为她自己买,而又确定她认识的大部分人也会买,因此认定必然畅销。我虽不敢断言宠物健康食品有多大的市场,但我知道,“个人”和人口总数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
别让个人的好恶影响你的投资判断。喜欢麦当劳的股票,并不表示你就非爱上麦香堡不可。请牢记在心——你该感兴趣的是股票未来的盈余和价格上扬的潜力。 心理陷阱 75 自恃过去成功
个人经验还会误导我们做出其他“有趣”但“错误”的判断。例如,有飞行恐惧症的人会认为 ,要是让他们来担任驾驶 ,飞机会安全得多,自己也不会那么忧心忡忡、忐忑不安。事实上,果真如此,其他乘客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
命运操在自己手中
驾驶员都是严格筛选出来的,并且接受过各种训练,是累积多年飞行经验的专家,各方面均比毫无经验的乘客强。但有些人仍然忍不住做如是想。为什么?原来人们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既然日常生活安稳无差错,便推论一切由自己控制便安全无虑。我们多少都有这个毛病。不信,你问问周遭的朋友,看看他们是不是自以为自己的驾车技术在标准之上,他们大概都会回答“是”。因为他们想,自己有多年的驾驶经验,开过好长的里数都没有出过什么大意外,技术自然不凡。但如果他们拿自己的驾驶纪录和人口总数的平均纪录相比较,可能会有较客观的评估。
同理,一个过去纪录辉煌的投资人也容易高估自己,结果由于坚持全盘操控,不愿委托他人处理,反而做出赔钱的判断。因此投资人不应该耽于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而应多方比较,考虑各种投资渠道,例如:共同基金、信托帐户或委托专业人士(如财务顾问)代为经营,看看这些投资方式的成功比率分别如何。
心理陷阱76 杰出的行销技巧蒙蔽了缜密的分析
你听了一场介绍某家公司产品独特有趣、股民聪明睿智、年轻的经理充满干劲的报告。报告者是位成功的行销人才,他必然尽其所能提出许多乐观的因素及发展潜力,让投资人怦然心动,在心中描绘出美好的远景,立刻进场买进。反之,要是他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你,你只是冷冷的想着其中可能有的陷阱,对这家公司不表乐观,自然不会动心。
口说无凭
柯曼妮和特夫斯基1973年的研究显示:“我们心里对某件事能否描摹出宛然成真、历历在目的景象,是这件事是否成真的指标之一,若心中推想不出任何合理的情景,大概就不可能发生;反之,如果胸中已有许多情节,或某个形象特别强烈,这件事情就很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所具备的这种能力——描绘出许多乐观的经济计划、市场策划或财务远景、也最可能误导我们。
例如:每场美式足球都被假定会出现“达阵”的精彩场面,但有些队伍就是从未得分。每场比赛都计划得毫无缺点,而实际战况不是一面倒,就是四分卫冲断了腿或天公不作美。同理,所有推荐名单上的公司都是前景被看好的公司,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动荡的能源价格、预料之外的竞争对手、不安的政治、美元价格的起伏……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能轻易动摇我们对某支股票的预期表现。
要高估预测很容易,但谨慎总是没错,因为,总会有许多想不到的经济变化、法令延搁、制造瓶颈、供应商出问题和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来插手其中。固然有人投注了时间精力来找出这些潜在的问题,投资人却常常听不进去而迷惑于“潜力无穷”的说法。
心理陷阱77 底部潜在的问题
一旦我们低估完成计划所需要的时间,便很容易像上述的陷阱一样——“太过笃定”。
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心中计划蓝图时,太过于简化了实行的步骤,于是顺畅无碍的一步接一步进行。真实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
只要一切顺利,没有意外
以下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实例:你的时间表很紧凑,下班后急忙回家,又想到要买四分之一加仑的牛奶,于是决定经过超级市场时停一下,反正只花一分钟。
你在心中盘算着——在门口停下、走出车子、拿了牛奶、快步通过收银台。实际状况是:唯一仅剩的停车位远在超市后面,牛奶则放在超市货架的最里面,走过去拿牛奶时,你顺便抓了几样需要的东西。当然,“快速”的收银台前大排长龙,结果你总共花了三倍的时间,整个晚上的作息都得后延,因此带来更多的问题和压力。
学着用较实际的眼光衡量对问题的看法,是处理压力的重要技巧。我常对客户强调这点:面对一个新计划时,不妨给自己最宽裕的时间再乘以圆周率(等于3.1416),如果时间仍然来不及,也用不着太惊讶。
心理陷阱78 以自我为中心
1979年,一项以球员为对象的研究显示,如果球队赢了,球员多半认为是自己表现超水准、练习卖力或作战计划奏效的缘故。如果球队输了,则必然是他们心理有障碍、不够专心、没有发挥实力,而绝非只是对手较强。输赢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影响比赛结果的唯一因素——输了是他们的错,赢了则归功于他们的努力。牵扯到人际上的麻烦,也老爱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都怪我……我应该多注意些……我不该这么过分……”
过度自视、太过自夸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强调自己的分量,而忽略别人的贡献或他们应该分担的责任?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经验、行为和思维模式最熟悉,自然会据以评估、预测, 结果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高估自己,却看不清别人的影响和贡献。因为我们清楚自己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历经多少困厄,对自己的贡献自然常记在心,而忽略别人的努力。结果我们经常抱怨工作多辛苦、任务多困难,而别人的工作又多么容易。这种误解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冲突,这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义务性的自愿服务机构,甚至婚姻内都不难看到。惟有靠良好的沟通、开放的心胸及设身处地的去了解他人,才有助于建立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
总之,重要的是我们对实情及对未来的预测常有偏见。情绪上的波动、事件的关联、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是否诉诸个人经验,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否精确的描绘出蓝图,虽然可能无法影响事件的发生与否,却可能决定了我们的预测。
我们太容易高估自己的经验而过度自视、太多自夸。我们必须多注意“真正”的事实、 多对自己的看法存疑、多接受相对的观点。要克服这些偏见有个好办法:凡事从“反面”来看,从未来的展望来评估目前。
衡量风险和报酬
假定你的叔公最近过世,留给你10万元,这时候你想谨慎的找个顾问,讨论怎么投资才是明智。顾问确认你的需要和目标后解释:投资永远是在风险和报酬之间做一个适当的取舍。他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每年拿8000元的定期存款利息;另一种是投资每年可以赚1万元的共同基金,但要承担一些风险。
你的顾问相信投资共同基金有15%的可能一毛钱都赚不到,因为利率如果提高,共同基金所投资的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尽管如此,利率有85%的可能保持现状,让你赚到1万元。这时你就面临抉择:选择1稳赚8000元,或者2选择85%的机会赚1万元——但也有15的机会什么都赚不到。
你该怎么办?
大部人面对稳当获利和赌博式的高风险高报酬时,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有把握的一边。即使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偏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赌博的预期收益是8500元(85%*10000=8500元),远比稳当的8000元还多。
人类这种重视确定而讨厌风险的倾向为“嫌恶风险”。
机会可一也可再
你大概会争辩:只有在赌博重复无数次的情况下,“嫌恶风险”才是不合逻辑的;但如果只试一次,选择比较稳当的方式,还是有它的道理。
不过,让我再来说另一个投资方案。如果你听了顾问的建议,拿10万元买了1000股股票,每股价值100元,一个月之后,股价坐上92元的价位,让你当场损失8000元。你想一想,就去找顾问讨论这个情况,他的看法是:股价回升到100元的机率只有15%,但有85%的可能跌到每股90元。你要承受现有的损失赶快脱手,还是继续等候,想办法捞本?
碰到这类情况,大多数人会选择一赌,而不是承受确定的损失。人们会说这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做还有机会把输掉的钱赢回来。而且,你也不能忍受股票真的跌到90元以后,还坐视损失扩大。这种说法当然言之有理,但是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两种情况。
在第二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1)一定会损失8000元,与(2)85%的机会损失1万元和15%的机会扳回损失。请注意第一和第二种情况,其实都是一样的,除了第二种情况讨论的是赔钱而非赚钱。在这两种情况下,你不是要结结实实的面对或赚或赔8000元的机会,就是要面对可能赚赔8500元的高风险。
然而,很讽刺的是,人们往往会很典型的作出对他们不利的选择。面对损失时,我们成为“追求风险”的赌徒,不顾长期下来损失更多。但是在赚钱方面,我们却变得很小心、讨厌风险,宁取稳稳当当的那一份,即使明知道冒风险所能赚的钱比较多——宁赚8000元,不取预期的收益会有8500元。
输家”敏感症
为什么人们在第二种情况下追求风险,却在第一种情况下厌恶风险呢? 有一种解释是人么都想避免成为“输家”。在股票市场上人们总有这种态度:“卖价绝不能低于买价”。更恰当的解释是人们对损失特别敏感,所以在面对赚钱机会时就变得小心翼翼,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输家”。当处在相反的情况中,人们很可能太急切的要避免成为输家,甘冒大量风险,结果反而输得更惨。当人们想避免损失时,可能会“把王牌亮得太早,却又死抱着烂牌不放。”
总而言之,由于“嫌恶风险”的心态,人们总觉得保守的投资远比冒险赚大钱来得好。然而害怕损失的心态,却又使得人们倾向于有风险性的选择,因为他们要避免赔钱,避免被冠上可怕的“输家”标记。不过,一般人都很难做到,所以后面我还要提出机率计算器的方法,利用数字来计算风险和报酬。
心理陷阱79 孤注一掷
假设,有个抽奖活动的头奖是一辆全新的跑车,而你透过某些秘密的方式,已经取得了九成的抽奖券,花出去的代价远低于跑车的价值。假如你再花500元就可以买到剩下的一成,你会不会去买?再假设你现在只拥有四成奖券,你会愿意花同样的500元,把中奖机率从四成提高到五成(就像从九成提高到百分之百中奖一样)吗?如果你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那么你绝不会这样做。
钱要花得值得
为什么呢?既然两种情况下,你所做的都只是花钱增加一成的中奖率。(只不过九成的中奖率表示你非常非常可能把跑车开回家,而提高到五成的中奖率则表示你输赢的机率其实一样。)这种前后不连贯的答案,说明了我们都渴望确定,不愿面对风险,所以才愿意为它花额外的代价。
人们渴望“确定”的心态,使得某些“看起来很确定”的选择方案比它真实地价值更具吸引力。柯尼曼和特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一般人买保险喜欢买火险而非水险,因为,火险通常是全额赔偿,而水险则是部分赔偿。
由于人们过分重视确定性,所以他们在投资时会低谷胜算的机率,而错失较多的报酬。举例来说,最确定、最可靠的投资是美国的政府公债,所以人们宁可接受超低利息投资在这上面,不去投资其他利息较高但也十分健全的其他种债券。当我写这章文字的时候,华盛顿州发行的债券可赚到8%的免税利息(比扣税的10%债券利息还多),而美国扣税的政府公债只付7.1%利息。
投资者必须认清,甘冒风险去投资,到底是因为诱人的报酬,抑或只是别人的裹足不前,使你更想大展身手?
你认为华盛顿州政府会倒账的机率比较大还是联邦政府倒账的机会比较大?如果你的答案是:这两种可能都微乎其微(假设前者的机会是十万分之一,后者的机会是百万分之一),那么你会为了那百万分之九的可靠性,去投资联邦债券平白损失3%的利息吗?
这种算法也可以应用到“垃圾债券”共同基金(一种评比低、利息高的公司债)。它们看起来比实际风险高,因此保守的投资人通常不愿意购买,即使是报酬比政府公债高两倍。(即使无法付出全数利息,但是投资人所拿回的净利仍然较多。)
捡便宜,碰运气
人们除了会过分低估很好的赚钱机率外,也常错估一些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有人会把所有的机会都看成是好机会,高估一些不太可能成功的机率。譬如奖券就是很成功的赚钱行业,因为人们总是乐观的高估他们中奖的机会,而持续不断的购买。
最近很多人看好艾滋病疫苗和疗法,认为它一定会带来巨额的利润,因此投资人把一些公司的股票炒得老高,其实,这些公司有的只和艾滋病沾上一点边,有的根本就不可能生产出成功的药剂。
便宜的股票也很吸引人,因为人们会高估赢的机会。他们总想:“只要花100元就能买1000股,只要每股涨1元,我就赚大钱了!万一价格不动呢,反正也才损失100元。”他们完全没有计算机率,譬如说每股从1毛涨到1元的机会,可能只有一百万分之一。一般而言,人们会高估很小的机会,因为他们很难理解极小的机率到底有多小。像百万分之一,人们就会视为一个好机会,也搞不清楚百万分之一和千分之一有什么差别。
简言之,我们的认知没有办法反映真正的成功机率。我们厌恶风险,而且愿意为很可能成功的机会付出超额的代价。但在很多极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我们却又会高估成功的机会,结果是不断投资、不断赔钱。
风险衡量
投资人很少有意识的去考虑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取舍关系,相反,他们常采取一种模糊的解决之道:“这看起来是蛮安全的投资,前景看好。”机率计算器的计算法,却可以较精确的估算风险和报酬。
诚如前面所说,人们厌恶风险,因而宁愿多付点代价来避开。通常人们是不会去计算这笔额外代价的,他们只是潜意识的这么取舍。例如,如果给他们两种选择:一个是保证给你一笔钱;一个是胜负机会都有的百元赌注(不是赢得100元,就是1毛钱也没有)。根据研究,人们会认为只要给他们35元,他们就不愿赌博。
我们可以这样计算:赌博的预期收益是50元(0.5*100=50元),但人们愿意选择保证收入35元(少了15元的预期收益),也就是付出赌博预期收益的30%(15/0.5=30%)去避开风险。在股票市场中,没有保证稳当的选择,但是投资人可以用更客观的方法,来分析想要投资的项目。
想清楚你要从投资决策中得到什么报酬,要衡量风险和报酬的第一步骤。假如你想从股票中每年赚取25%的报酬,然后计算这项投资(股票、公债或共同基金)明年可能增值25%的机率。举例而言,如果你考虑购买一股10元的股票,那它明年变成12.5元的机率如何呢?这有几种考虑因素,像每股盈余的成长、本益比增长倍数、利率下降或经济景气等。)
假定现在你要用机率计算器来决定一个数字,找出一个机率,让你在面对两种可能时,取舍的心情有无不同。一种可能是股票涨到12.5元,另一种可能是导致可怕后果的机率(例如倾家荡产)。如果机器显示的结果是90%(90个白球和10个黑球),劝你保住家产时,你会听机器的劝告不投资;当它指出80%和70%时,情况也一样;机率落在60%的时候,你就会比较想选股票涨价的这边了。因此,你的最佳抉择是介于60%和70%的机率之间。
接下来你可以把数字缩小到65%。如果在这一点上,两种可能(保住家产或股票上涨)对你而言都是一样,那么65% 就是你估算股票涨到12.5元的机率,预期收益则是1.625元(0.65*2.5=1.625元)。
设定停损,紧急煞车
估计各种报酬出现的机率,只是完成任务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是算算股票下跌的可能。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数值来计算,不过我们就以损失10%做例子吧!这是股票市场经常用的数字,很多人赔了这么多之后,都会赶快刹车,把股票卖掉。同样的,如果人们面对可能的损失时,为了避免风险,都会情愿要实质的报酬。譬如一项投资若有50%的机会赔100元,你通常不会接受,除非另外50%的机会是赚双倍的200元,或更多。
现在我们以每股损失10%为例——同时可能的报酬是它的两倍半(25%),预期损失将是0.25元[(—10%*10)*25%=0.25]。
很明显,你会对这种股票的潜力感到乐观,觉得应该去买,因为你认为报酬远大于风险。(赚赔的比例是1.625元比0.25元。)当然,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保守且能规避风险的投资。可是,主要的问题不再于你应不应该买这种股票,而在于你能不能经常碰到这种好机会。不能的话,你会选择定存的可靠报酬还是投入货币市场?或是找个风险更大的投资?
譬如一支有四成可能上涨四分之一的股票,但它也有35%的可能下跌十分之一。如果每股赚2.5元(有四成可能),预期收益是1元(0.4*2.5=1);而35%机率每股下跌1元,预期损失则是0.35(0.35 *1=0.35)。对某些人而言,这是可以接受的,其他人却可能不以为然。
再假设每股上涨2%的机率变成了20%,下跌1元的机率变成35%(预期收益5毛,但预期损失3.5毛),你还会那么想投资吗?答案当然会视你预期风险和报酬的高低而定(不但在这项投资时如此,当你考虑其他投资时也一样)。
我们所有的人都喜欢上涨潜力大,而且没有风险的股票,然而这样的股票可遇不可求,所以必须有其他的投资选择。以上所说的风险估计法,只是帮助投资人分析形势,并不意味着就是完整的答案。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和提供给投资人的一种方法,做为衡量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以便使投资人做出较合理周详的决定。
心理陷阱80 前后矛盾
一个国会议员谈到预算删减,他的看法是:“在这儿删个10亿,那儿删个10亿,好像很容易,可是过不久,当预算付诸实施后,你才知道你谈的都是实在的金钱,而非只是一堆数字。”
这则小故事,显示了人们对钱的绝对价值很容易变得没有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经验,都可以证明这个事实。譬如我们花10元买到价值20元的东西一定会觉得很高兴,而不会想去买从100元减价到90元的东西。同样薪水从1万元调到2万元,远比从4万元调到5万元,来得令人兴奋。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得与失之间的对比,会让人们对钱的看法产生很大的差异。这种看法的转变,使得人们做出不合逻辑、前后不一的决策。
在一个研究实验中,一组人想像自己到商店里去买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件价值125元的夹克,一样是一个15元的计算机。如果这时店员告诉你,你想要的计算机今天大拍卖,只要10元,但你必须到分店去买,大概二十分钟的车程可到。你愿意跑一趟吗?大多数的人都会表示他们愿意。
另一组人也碰到类似的问题,只是这次夹克的价格是15元,而计算机是125元。一样的,计算机也在另一个分店减价,价格是120元,你愿意多跑一趟吗?这次大多数人都回答不愿意。
绝对“价格”与相对“价格”
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一样的,两样东西的总价都是140元,而促使购物者决定要不要开二十分钟车子的,也一样是5元。然而就相对价值而言,在15元里节省5元,远大于125元中节省5元。很明显,在这两个情境中,人们对等值的钱有不等值的看法,结果产生不同的结论和行动。
当我们从事投资时,也一样容易跌入相同的心理陷阱。譬如说,你拥有甲公司和乙公司的股票各100股,甲股从100元涨到110元,乙股从10元涨到20元,你对这两种股票的看法和评价相同吗?首先,你可能会因为乙股票涨了一倍而高兴——就算是甲股会让你比较富有。其次,由于乙股上涨的幅度较大,一般人容易有较高的评价。相对地,甲股的涨幅没这么多,你就可能不会重视它所赚到的10元。(尽管你投资甲股的钱五倍于乙股,基本上它的发展应该更值得你注意,但是实际上,你可能不会像关心乙股那样关心甲股,注意它未来的成长。)
如果碰到股票大幅跌落(比如每股5元),你的看法和随后采取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甲股跌了5元,你可能会变得不愿冒险,也比较困扰,只因你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赚来的蝇头小利缩水了。但若是乙股跌5元,你的看法变成:“去死吧!反正我已经赚很多了。”虽然你对这两种股票的看法和反应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一种股票跌1元,你都损失100元。因此,我们评估时必须考虑的是绝对价值,而非相对价值。
因损失而改变做法
当我们已经蒙受损失的时候,也会改变对价值的看法,但代价很高。举例而言,假设你已经在赌马场里泡了一天,输掉了3000元,只剩下500元,还有最后一场比赛。大多数人输掉3000元以后,对于500元的看法,一定和整天顺顺当当时不一样。
这时候一匹你看好的马,即将起跑,赌注六比一,真是诱人得令人想把所有的钱孤注一掷,这也是你一整天中最大的一笔赌注。你心里想:“如果赢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如果输了,了不起也只是500元罢了。”人们在赌输时,会变得更想追求风险,因为那时金钱在他们眼中不再那么值钱,而且他们希望避免再一次成为“失败者”。
相同的心理陷阱也常在股市出现。当你的股票从15元惨跌到5元时,想想看,如果有更多不利于这家公司的消息传开,使得股价又往下掉到3元,这时比较一下你后来在股价5元时买进的感觉,和原先在股价为15元时买进的感觉,就会发现,从5元买进时似乎不会像15元买进时感觉那么糟。
同样,太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也抱着“随他去!”的态度,情愿比平常多冒点风险,忍受股价的滑落,而不是赶紧脱手,尽可能拿回一点。这种对重大损失的态度,是人们死抱着赚钱股票久久不放的另一个原因。他们情愿如此也不愿意承认损失(把剩下的钱赶紧投资到更有潜力的公司去)。
损失会使人变得更加追求风险,而成为一个不计一切后果的赌马迷或股票投资人。当我们在马场或股市输钱时,会低估金钱的价值,因此,人们因为输钱而愿意承受更多风险的结果,更可能造成更多损失。就像滚雪球一样,损失愈来愈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述这种心理陷阱会在赌博时出现,也会在我们买风险较大的股票、进行保证金交易、投资风险非常高的选择权或期货契约时,一再出现。
心理陷阱81 锦上添花
过日复一日地寻觅,你终于找到梦想已久的房子了,可是它的价格远超过你所期望的。在敲定价码的过程中,你的心里一直处于天人交战的状态——对你而言,那个价钱实在高得有点难以接受,但你却又爱极了那栋房子,最后还是买下来了。
接着你发现房子有些地方需要整修改装,所以找来工匠和营造商估价。他们的报价似乎很合理,你便立刻要他们着手做了。然后还觉得自己需要为新房子添购一些家具,所以又订了想要的家具,完全没有在意价钱。想想过去花三个月到处比价、挑选最合算的音响,甚至在杂货店里买桃子罐头也要精打细算的你,现在花起钱来,好像认为那样做是没品味似的。
小气财神一反常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你以超出预算的钱买了一栋房子以后,正应该开始省俭的进候,反而出手这么大方?有趣的是,经过很短的时间之后,你又会回到平常花钱的方式——修理东西时货比三家,购买时到处比价。
会产生上述这种不寻常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对于价值的看法,受相对得失的多寡而影响(不是绝对的)。进一步而言,当你或赚或赔一大笔钱之后,随后多出来的每一元,好像都不值钱了。譬如你从完全没有奖金,到获得100元奖金时,那种快乐的感觉会远胜于奖金从1000元增加到1100元的感觉。然而,后者的增加,却又比从10000元增加到10100元值得高兴。
你对装修房子的钱这么舍得,是因为房子本身已经花下好大一笔钱了,这时随便再加1元,似乎都无关痛痒。同样的,当消费者购买一件高价商品时,总会愿意购买额外的东西。因此当汽车推销员说“再多加一点钱,你就可以享受用这些豪华的东西”时,你很容易听信,结果买了一套昂贵的音响、一个遮阳板,或者加做防锈处理。买房子时也一样,你会多买一些多余的东西,也许是修个天井庭院,装个浴缸,或用房子的抵押款买寿险等。
钱就玩大的
人们投资股票时,也有相同的倾向。譬如你刚在股市中狠捞了一笔,坐收牛市开场的暴利。现在的你不但但聪明潇洒,人又荷包满满,正考虑要再买进新股。你很可能就买了大家都看好、但又可能有暴利的股票。或选择有风险的店头股——这种股票的价码很容易狂飙。就你现在的情况而言,高风险的股票可能更具吸引力。你的态度大概是“我何必为了几个小钱而费神?花了时间和金钱,要玩就玩大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心态,是因为你把额外增加的钱,看得愈来愈薄,所以你如果还想再享受没有“发财”以前的满足感,就必须赚更多钱。
从另一方面来看,你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意损失了,因为你已经赚到了一笔。这时你的态度大概是这样“赔点钱算什么?反正我已赚到了一大票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你会想买更投机的股票,因为你想要利润真的很“令人满意”(还好你对损失不会感到太苦恼,这倒是治疗赔钱的良方)。
人们低估额外利润价值的这件事实,也可以解释华尔街内线交易丑闻的嫌疑犯何以利欲熏心。这些内部人员从内线交易所取得的利润非常高,远超出正常交易,这使他们对正常的利润几乎看不在眼里。尽管已经累积了巨额财富,他们仍然难以遏止。为了要继续从投资中获得“满足”,他们必须持续内线交易,这是得到可观利益的惟一方法。
白手起家V.S.生于安乐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有钱人的吝啬故事,譬如石油大亨盖弟就在家里装设投币电话机,让客人使用。为什么这么有钱的人,会这么在乎一点小钱呢?我们会把这种行为看做“不必要的吝啬”,因为这样节省起来的钱和这些人全部的财富比起来,只能算是九牛一毛罢了。
这些节俭的富翁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答案可能也和他们为什么有钱是一样的。他们一直对钱一视同仁,而不是相对贬低金钱的价值。对他们而言,一块钱,都是辛苦赚来的(和没发迹时一样),应该加以珍惜。有趣的是,继承大笔财富的人,通常比攒积财富的人来得挥霍无度,因此他们也比较浪费,包括愚蠢的投资。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都变成小气鬼,但是如果能够从整体着眼,会比较有帮助——珍惜增加的每一块钱,把它们的价值看做和最初辛苦赚来的同等重要,这会使我们在投资时,能集中判断力,更小心,更不会乱花钱和冒过大的风险。
虽然这种方法一开始可能有效,但是它也可能令人目光短浅。为了要达到某些平衡(特别是谈到损失的时候),一个人应该用全部的财产来衡量某项投资,而不是用每次股市交易的得失来衡量。譬如说,当我们想到一种股票虽然下跌25%,但这损失只占我们全部财产的千分之一时,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总之,我们就应该重视钱,但也要谨记于心——“钱也不过就是钱”罢了!
心理陷阱82 心理账目——把钱分类
有人送给你一张礼券,可以用来在城里最好的餐厅享受两顿晚餐,不过并不包括酒。
你以前曾在这家餐厅吃过饭,知道它的食物非常美味。这时,如果让你来点酒和付小费,你会比自己付晚餐钱时更慷慨吗?你会点比较贵的酒,多付一点小费吗(很可能)?但如果这顿饭是因为你收到一笔意外的退税,或是和晚餐等值的年度加薪呢?你会不会这么浪费(大概不会)?
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所持的看法,对于他所采取的行动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家沙勒的理论,人人心里都有一本“心理账目”。他们根据这本账目把钱分门别类,譬如把免费的餐厅礼券当做是“意外之财”,所以他们的想法,就会和自己花钱吃饭的意思不同。因为他们使用礼券时,只要付酒钱和小费就够了。在“心理账目”中,相当于只用这点钱就能享受大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变得比较大方,可是他们不会因为收到这张礼券,就拿出超乎平常的慈善捐款。
像这样把钱分门别类,并不会造成什么危险(还可以帮帮谋生不易的餐厅服务生)。听听下面大力吹捧期货和选择权的例子:“如果你身边有几千元闲钱,就是掉了也不觉得可惜的话,赶快下单子买一张九月的期货吧,这份合约会让你在一星期内赚两倍。”在这个例子里,钱被归类为“闲置的”、“用不上的”东西,会使人们对这些钱的价值失去概念,甘冒一些原来不愿意冒的风险。毕竟,如果有什么东西是闲置不用的,当然该拿来好好利用,更何况既然不需要,失去了也没什么好可惜。
一块钱还是一块钱
人们根据分类方法及心理账目,把钱或资金分成不同的种类。这种把钱归为不同类别的情况,会使一些决定不合逻辑。举例而言,钟先生和钱太太多年来一直梦想在湖边拥有一栋度假小屋,他们已经存了两万美元。这些钱就存在银行里,利息7%,希望能在五年内置到那栋房子。很不巧,老爷车报废了。所以,他们向银行借了15000元买车,融资三年,利息15%。
依照常理,一块钱就是一块钱,没有什么差别,除了在缴税时可能有所不同,否则所有的钱都是一样的,价值也应该完全一致。钟家把钱借给银行用,结果还被银行反赚850元利息,对银行而言,这笔生意还不赖。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是因为钟家有两本心理账目:一本是“度假小屋”,另一本是“车子”。他们对这两本账的看法不同,因为他们心里想:“贷款买车,然后到别处去筹钱,才不会因为买房子的钱都花掉了。”(钟家可能也考虑到自我控制问题,知道钱终究还要还给银行。他们也害怕,万一自己用现金买车子,那么他们可能会轻易地把钱浪费掉,而不是回存。)
贴上标签骗自己
把钱分类贴上标签,会造成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钱有不同的看法,还造成用起来不合逻辑,也缺乏一致性的后果,甚至会在不当理财之后,还为自己的错误做出合理的解释。譬如说,人们赌博输了钱,可能就把这笔钱归类为“娱乐项目”。把输钱视为娱乐,会让人们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
把钱分门别类,也可能会导致投资人冒不必要的风险。譬如有的人把一部分钱归类为“利润”,另一部分归为“资金”。如此,他们把所谓的“利润”投资在风险较高的股票上,对所谓的“资金”则做保守的运用,结果总是特别容易买下风险大的股票。
其实把钱归在不同的心理账目上而冒不必要的风险,是不合逻辑的。我再重复一次:一块钱就是一块钱,每一项投资都应该全力以赴,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应该有哪一“类”钱是可以随便乱花的。
心理陷阱83 长痛不如短痛
前面一再提及,人们对于相等的得或失,会有不等的评价。他们把损失看得较重,也想尽办法去避免。最近的得利和损失评估起来,也往往轻于以前的得失。
对相同的得到和损失却不同的反应”这种心态使人们在某些情况下会被情绪所捉弄。换句话说,人们怎么“分类”会明显地影响到心情是快乐还是沮丧。
譬如说,随便问一问小孩(或问问你自己),看看他觉得收到一个大礼物比较好,还是收到许多价值加起来等于那个大礼物的小礼物比较好,大部分的小孩或成人都宁愿收到许多小礼物(因为如果礼物分别送,获得的快乐比较多)。另一方面,人们比较希望损失是一次的,宁愿承受一次重击,也不愿意痛苦分批而至。沙勒为此归纳出一个原则:人们为了获得最多的快乐,而分散所得,集中损失,希望长痛不如短痛。
一次付清,快乐多多
推销员利用这个伎俩来鼓励消费者买东西。你可能记得电视广告这么说:“现在订购,就可以免费得到所有附赠的礼物,还有这组完美的刀子。所有的东西,只需付这么低的价钱……”这种广告词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相信,只要花很低的代价,这么多、这么有用的东西就都是你的了。“以前我们买过好几千件这种产品,价格是……但是现在你只要立刻打电话订购,就可以用不到一半的价格,买到整套产品。”
还有更多更复杂的行销方法,都是想引诱你买一些东西。他们的方法不外是:用“低廉”的价格,一次提供所有的服务和赏心乐事。当然,身为消费者,我们自己也要清楚,到底这个价格是不是真的很低廉,并且考虑这些东西买了以后,多久才会用一次?
能欣赏自己得到的每一件物品会比较快乐。相同的,如果能够一次忍受全部损失,也不会觉得太难过。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请比较下面两种情况,哪一种让你觉得比较难受?第一种情况是收到国税局的通知,告诉你因为算错了一笔账,所以还欠国税局100元,同时又收到地方税捐处欠缴50元的通知。第二种情况是你只收到国税局的通知,且欠缴150元。大多数碰到大笔支出时要特别小心——比方说,一笔巨额的账单,或是巨大的财务损失。因为我们在一次收到一笔巨额账单时,所感受的难过程度,不如收到许多金额虽小、但加起来可观的账单。也因此,有人想欺骗消费者时,都会拿出一张只有总值而不是开列细目的账单。
一个所得很多、损失很少的人,会把得失加起来,因为这是痛苦最少的组合。政府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来预扣所得税的。如此我们就不会感受到缴税的痛苦,因为税款已经合并到我们的所得(薪水)之中了,使得我们比较愿意纳税。如果每回都要签一张支票缴税,我们一定不会那么情愿。
如果你在某些股票上输掉一点钱,但在其他股票上大赚一票,那么为了让自己好过些,你总是计算全年的总利润。如果你今年财运亨通,每张股票都赚钱,你也会想分开计算各赚了多少。又假如,你今年财运很差,你会想到要把今年所赔的合并到前几年的盈利上面,或是把损失加起来,合并到你的年薪中。
对你自己而言,这样的作法是有益的。但是你得提防别人也对你使出相同的伎俩,他们也可能要用这套办法,让你不注意会令你破财的举动,或是听取败事有余的坏建议。
大赌额贪小惠
最后一个值得警惕的情况是:损失很大时,有人会略施小惠。赌场经常会对大赌额提供免费食宿,让他们觉得牌桌上输的,可以用免费的小恩惠来弥补。这种技巧,也被用来推销大件产品。他们总会提供一些额外的赠品,譬如说买新车时获得“免费”的椅套。这样的额外赠品,使购买者比较愿意多掏腰包。不消说,消费者必须对所谓“免费”的东西提高警觉。诚如在上经济学时我们常听到一个观念:“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得利和损失的情绪化反应,使我们在赚钱时厌恶风险,但在面对损失时又变成追求风险。当我们把得利或损失累积起来时,想法会转变。我们对愈后来的钱愈不在乎,这使得我们在投资时,会益发冒险。另一方面,我们的想法无法反映真正的成功机率:我们低估了中度(或高度)成功率的可能,却又高估固定(或极低)的可能。我们愿意为确定性付出额外代价,而且当投资情况不太确定时,又会错失较高的报酬。成见也会影响情绪的反应!
我们总是分别计算所得以增加快乐,合并计算损失以减少痛苦。
后见之明”与过度自信
人们刚开始在股市投资时,通常都自以为胜算在握,许多受欢迎的顾问及畅销指南,也再三强调这种信念。
我们很容易幻想自己财源滚滚而来,短短几年内,就能富甲一方,在家安享奢华。从许多股市行家的成绩看来,在股市中赚钱绝非易事,我们又如何确信自己会成功?答案是:只要回头,我们就可以毫无困难地得知如何致富。
你我应该早在数年前就能预见能源危机,并趁石油股票大涨两三倍前投资;早在通货膨胀来临之前,就应该懂得投资房地产;当1982年夏天史无前例的股市狂飙来临之际,早该进场大赚一票……对于个股我们当然也应该同样敏锐。
例如,我们都曾说过或想过:“你知道的,我该在克莱斯勒汽车一股3元时就买下,我就晓得它会反弹回升。那个艾科卡老兄真是要得!不是吗?”正因为一回头,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一目了然,我们当然会很正常地反问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这么做。显然是因为当时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并不如现在来得清晰。
早知道,我就……”
知道”克莱斯勒股票会再度弹升,说明了“后见之明”是个心理陷阱,这个陷阱可比你第一眼看到过程更复杂、更诡异。
我们都知道克莱斯勒从3元涨到90元的事实,而“后见之明”却使我们忘记当初在3元时所存在的强烈不确定感。那时你若买下克莱斯勒的股票,你很可能会蚀掉老本——公司已经没钱了、日本进口车鲸吞了大部分的美国汽车市场、景气一片低迷。在这么不利的条件之下,你如果还敢冒险投资,赚这些钱当然不为过。
注意下面这句话中“后见之明”有多么诡诈:“我应在3元时就买下克莱斯勒”,这个价钱当然绝对是最低价。那为什么我们不说是4元、5元、8元、12元、15元,甚至30元呢?以上任何一个价格买进,都会有可观的利润呀。
想想你每天在股票市场所经历的,就能感觉到“后见之明”如何骗人。假设有一天,道琼斯指数一次涨了50点,人们当然会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早知道就买下。”真是肺腑之言。
天马行空的妄想
我们确实相信自己“知道”这个涨势,因为人的心理动作很快就会在知道结果之后,把它和先前一些事实联结,将“结果”合理化。你也许会把股市行为和某专家“行情大涨”的预测连起来,或归诸当时某个政治事件,或市场卖超。在心里,你把这个“无可避免”的股价上涨和一个“明显”的事实联想在一起,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可以导出相反结论的事实,则从你的意识中消失。假如隔天行情递转,跌了45点,我们也会调整心理,想办法让这种上上下下的形势看来顺理成章。这个让股市上扬的明显原因,连同其他从未实现的可能原因,都被贬得一文不值。这种“明显”的预言当然能够预测变幻莫测的股市。
要知道“后见之明”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认知,只要读读《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就知道。行情大逆转之后,和你先前看到的预测比较一下,再看看是哪份新出炉的“事实”影响了先前的判断,你会发现许多因素如何因“真相”而时有更改。
后见之明”不只发生在我们评估股市表现的时候,人们在许多状况中,也常常表露出此种倾向。证据显示:人们的认知也会因为这些事后分析而更改。
心理陷阱84 “后见之明”简化了复杂的世界
后见之明”往往扭曲了事实。
我们往回看的时候,都以为这个世界只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既然我们可以确认过去的明显模式。回头看时,我们都能准确的知道“何时该买进,何时该卖出”(当然是买低卖高)。
股市新手老想不通,为什么华尔街那些笨蛋还不能悟出这个道理,他们确信自己可以预测市场的未来趋势,并且很快地赚到大笔钞票。这种毫无由来的自信,正是新手投资时,损失大把银子的原因。虽然他们知道:即使有经验的投资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后见之明”影响。
这点可以从一段采访中看出来。一位非常成功的股票经纪人被问及成功之道时,他说:其实我并不很懂得债券市场,不过我听高夫曼说,利率会走到15%或16%,当时债券价格在90元左右成交,线图走势也符合这种说法,所以我在90元时,卖空了一些债券,部位相当不小。我一面注意线图走势,一面听了高夫曼的话,然后一路看着债券期货跌到65元。真该谢谢高夫曼!
这是个成功的证券经纪商掉进“后见之明”陷阱的例子。回顾当时,一切看来都如此易如反掌,任何人都可以如些轻松致富,而且还有不少闲暇追逐其他利益。但是,接下来这位经纪人在回答退休问题时,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更准确的概念。“在我四十岁生日时,”他说:“我退休了,虽然我只有四十岁,但内心却觉得像个96岁的老头。”假如做股票和债券交易这么轻松容易,你怎么会觉得自己像是96岁。
后见之明”使我们对世界的运作产生误解。下面我还要告诉你,它也夸大了我们对自己的预测能力,低估别人。
心理陷阱85 过度自信
后见之明”常使我们错误的低估对手的实力。一旦知道结果,我们立刻明白什么才是该做的,就像星期天看球赛的橄榄球迷一样,他们一到周一就知道昨天四分卫哪里做错了。
一些只在电视机前看球赛的球迷,往往认为自己懂得比教练多,可是别忘了,教练转战多年,而且常常一天就耗上18个小时在这个运动上。
这就是为什么政治领袖或公司老板很难在别人的眼中有好表现的原因。假如决策施行无效,那么他们就犯了任何人都可预见的愚蠢错误;假如有效,它就只不过是一件明显该做的事。
后见之明”也使得下面这些事变得显而易见:我们早应该加强珍珠港的戒备,早应该听取那些送挑战者号上太空的警告。正因为过去的错误看来如此的明显,我们很容易就相信自己比那些必须面对不可测知未来的人能力更强。由于“后见之明”的缘故,我们常对做出前瞻性决策的人嗤之以鼻,对他们的判断、智慧和能力大打折扣。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低估别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会让刚起步的投资者愈来愈过渡自信。除非真正遇到两难的困境,否则人们很难了解面对极难预知的未来时,决策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有一项研究,要求受试者假装不知道结果,用“后见之明”来预测,结果没有人做得到。他们没法子把自己想成是个正在面临不确定未来、不知如何决定的人。他们相信不论事前或者事后他们都会有相同的看法,这使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我知道该怎么做,但别人不会。”尽管我们知道“后见之明”相当危险,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在预测未来时,免于认知上的扭曲。
错误的认知,不仅会让我们产生过度的信心,也容易使人变成自大狂。股市新手并不看重其他投资者的能力,因为股市原本就是一场竞争的游戏。由于新手缺乏面对不稳定股市的决策经验,所以常会低估事情的困难程度及老手的成就。
是的,市场行情目前正在大跌,但是它会继续下跌吗?你还要继续在股市投资呢还是见风转舵?你的股票正在涨吗?要卖吗?还是等它涨得更高?如果卖了,下一步要投向哪儿?做这些前瞻性的决定其实是很难的,但由于“后见之明”,我们会认为自己能做得比实际好。有位经纪人给“过度自信”者提供了绝佳的警告:“交易……是相当困难的……医生或律师往往在学校七、八年学习专业知识,才赚了一些,想要立刻进场大捞一票,记住,玩股票是世上最棘手的游戏,因为你正和世界上最敏锐的心灵竞争。”
心理陷阱86 想法过于单纯
我们前面说过:“后见之明”往往让我们贬低了别人的能力,让我们认为预测未来是件简单的事(虽然事实不然)。同时,“后见之明”也造成错误的过度自信,让人在回想时误以为记忆中的自己更聪明、更灵敏。
有个实验要求受试者预测重大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发生后,这批人被问到他们以前预测是什么,由于后见之明作祟,这些人的答案总比自己原先做的预测更准确。
一个人往往因为过于自负而付出不少代价。太高估自己的能力、轻视别人,并且相信世界是以单纯、明显及容易理解的方式运作的。你在投资的时候,如果真以为自己和一只可爱的小猫玩简单的游戏,结果可能会被老谋深算的大老虎生吞活剥——要知道,这种游戏的规则向来残酷无情。
心理陷阱87 投资其实不难
后见之明”使我们常觉得不需太费力气就能成为大富翁(这几乎是所有广告商的宣传词),虽然我们能理解这个愿望,但它很不切实际。
许多教你赚钱技巧的书、投资宣传及一些财务顾问,却都提出了似乎可迅速致富的方案。这些方法都源于我们容易被“后见之明”的运作所蒙蔽——它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说明过去的事实,“证明”他们所言不虚:“当初如果你听我们的话,在五月份时买进1000股,现在就可坐拥10000元了。”当然罗!如果你真在五月买进,上个月卖出,现在你的口袋里只会剩下12元。如果你留到下个月再卖,不仅没赚,可能还倒贴1000元!
这种惯用的伎俩总是让赚钱看起来很容易——只需完全照着书上说的或者顾问专家的指示去做就可以。但是当你真要尝试时会怎样呢?首先,真相尚未大白之前,绝不会出现书本上说的明显、清晰的迹象——它只会在事后出现。再者,纵然你已辨明必要的“信息”,完全照着指示做了,你仍可能出错赔钱。在这类“如何动手做”的书中,作者不会去提那些失败的情况。他们总会使得“理论”听起来会完全奏效(尽管往往事与愿违)。无疑,他们的方法有时候会成功,但真正的问题是:成功的机率有多少?25%还是75%?
心理陷阱88 自信——危险的讯号
一位投资者在他非常信任的分析师大力推荐下,买了一支股票。这支股票从36元的高位跌到17.5元,然后在17.5元到19元间盘旋了一阵子,又跌回到17.5元。这位投资者相信股价不可能跌到17.5元以下,因此,他把手上仅剩的一笔为数可观的钱全数投入。他对自己的判断力很有信心,不幸的是,这支股票现在只剩11.25元。(这位投资者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所以也很清楚它的价值。)这种例子,并非绝无仅有。什么原因使投资人甘冒这样的风险,最后还失去了所有的钱?
信心满溢不畏虎
直觉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好比股市),往往都很谨慎保守,不会像这位投资者一样,过分高估了判断正确的可能性。然而,心理研究指出:“过度自信”在人们做困难的重大决定时,却是最典型的表现。当人们和这位投资者一样确信答案正确时,他们其实有20%的几率都是错的。甚至当他们自己说他们不完全正确时,仍然倾向于过分自信。例如,他们认为自己有七成五的把握时,其实只有六成可能正确。更有甚者,即使是用钱来赌他们的判断力,也不能稍减这种过度自信。
选择未来会增值的股票是件很难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经纪人和股市分析师的薪水会高达六位数字的缘故。我们或许认为,人们在处理困难工作时,会注意到这个事实而稍有警觉,但研究指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并不会因任务困难而稍减。
面对重要的决定,会抑制这种过度自信吗?当肩负起更重要的任务时,期望人们更小心而且不要太自信,似乎是很合理的,但是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工作对人们的意义愈重要,他们的过度自信也会更为增长。(就像那位投资者投下所有积蓄一样,因为他相信股票会涨!)

假如赔钱还不足以使你的过度自信收敛,那么多多注意趋势或许有助于抑制它。过度自信使得决策无法尽善尽美,因为下决定看来如此容易,所以随机的判断总是较易产生,而不是多方查证并审慎各项选择方案。事实上,“非常有信心”对股市新手而言是个很危险的讯号。在投资时必须攀登“忧虑之墙”的重要性,已经在前面讨论过。假若无墙可爬,你就要小心了,这个警告意味着你应该多方搜集资料,评估行动,千万不要一头撞进看似美好又安全的机会当中。
跳出“后见之明”的心理陷阱
要跳出“后见之明”的心理陷阱,首先必须转移你对过去的注意力,开始预测未来。正如以前建议过的,写下一张你认为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清单,并将它们纳入你的“系统”中。假如你还没做,现在就请你花几分钟时间列出清单吧!
在你确认了目前影响股市的原因后,再检视过去,看看可以从中记取什么教训,这样做比较有意义。知道“后见之明”会产生曲解并非意味着你不该去检视过去,而是希望研究时要非常当心——回顾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及培养预测未来的洞察力。如果你认为利率下降和总统选举对股票价格有重大的影响,就从这方面搜集资料(如果认为这资料的确有影响,就好好利用)。
前面提过与“后见之明”特别有关的一点是:有必要把你的预测写下来。因为你对于各项投资可能每天都有不同看法。例如:“奇异公司股票不赖,也许可以买”、“IBM一股163元,似乎很划算——也许我应该买下来”、“股市可能要走下坡了,也许我该卖掉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等等。三周之后,如果其中一个预测实现了,你会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天才,但却忘了其他四个没有实现的预测——假如你完全照着预测去做,可能已经损失惨重。
人性似乎总是让我们记得正面的事物,而忘掉不好的负面。“美好的往昔”里,也往往包藏着跋涉那段岁月的艰辛。股市里也看得出这种人性倾向:人们易于记住正确的预测,忘记那些未曾实现的。所以投资之前,先记录你的想法及预测,会对你很有帮助(别担心,市场永远的运作,你不必急于凑热闹)。保存这些记录,就能不必损失一毛钱而得知自己有多大能耐。
追踪自己的思考
藉着业绩追踪自己的思考及预测,可以评量并增长自我的能力;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太倾向于高估或低估股票走势,或许发现自己太急于得知结果(相当典型的倾向),然后太急着脱手。同时也会发现自己擅长某种投资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则相当差劲。记住,你可以决定要专精哪一种形态,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是万事通。不只在生活上,在股票市场上也学着去认清并接受自己的优点是很必要的。
这样做能帮你发现易于忽略的错误——尤其是判断有误,但结果仍是不错的时候。
例如,你原先认为新的经营方法会使航空公司运营好转,所以买了航空公司的股票。如果证明新的经营策略并不管用,但是石油价格暴跌,再加上一些你完全没想到的因素,你的股票居然炙手可热。
虽然判断错误,还是赚了大钱,在这种情形下,仍然值得你再回头检讨为什么会犯错。为了学习并培养预测能力,有人建议:“要不断的分析你和别人的错误。我从不在意自己做得多漂亮,但永远不忘记分析自己的错误。”有句股市格言说:“不要被发烧的股市冲昏了头。”另一句格言是:“水涨船高。”在分析以前的纪录时,务必认清确实有效的因素,因为下一次你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研究显示:让人们针对“猪不肥,肥到狗”试着找出原因,是克服“后见之明”的好法子。经由这种方法,你可以分析并评估以“后见之明”为基础的任何技巧,只要确认基本前提,就可以找出问题的所在。
问自己下列问题,诸如:“为何事情会这样?……什么意外会改变结果?……为什么今天不像1929年、1974年或1982年一样?什么因素会使市场无序?为什么黄金不暴涨?”这些问题不花你多少时间,却能为你省下可观的钱。
虚心的人有福了
概括来说,对自己的能力、见识持过度的信心,就会使我们把工作看得比实际还简单,而且一旦确信选择正确的时候,其实已经高估了真正的正确性。人类很矛盾,工作愈是困难、愈是重要,往往愈对自己有信心。
后见之明”使一个复杂多面的世界,看起来像是个简单、因果关系明显的世界,也让预测结果看起来比实际上来得容易得多,使我们相信自己比实际上来得更能干。使别人看起来比实际更无能——“后见之明”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产生过度的信心。
身经百战的成功投资人,绝不期望自己永远都是对的。事实上,他们会保证自己免于明知故犯的错误。例如,拟定减少损失的计划,只要股票一跌到先前设定的价位,就立刻卖出(价钱通常低于买入价格或当时价格的某个百分比)。经验老到的投资人,除了共同基金、银行股以及大公司股票外,还会多方下注(如买卖期货),以保证不出大差错。
股市行家都知道他们的预测不见得完全正确,那么一般的投资大众,不是更该知道“为人谦逊、行事谨慎”之道吗?
结论:宰制敌人
——有效掌握投资心理
诚如我们开篇所提及的:“我们的敌人就是自己”。
我们已从探讨过的88个陷阱中,看到自己是个多么可怕的敌人。人类天生就在情绪、态度及认知上装备不全,却要在市场上打乱仗。对所有投资人而言,要遏制这个头号敌人,真可说是个真正的挑战。
虽然我们告诉了投资人在心理及市场方面的知识,但是从多年来的现实情况来看,并非有了知识就能克服情绪、态度和行动等棘手问题。改变原来的习惯和认知方法,通常要用不同的心理学技巧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希望每一位投资者先回答曾经提到的所有问题——这只是个起步,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眼前的工作包括了投资目标、投资计划和个人投资系统。不管你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若能针对市场,制定出一套系统化、组织化及习惯性的研究方案,将会使你受益匪浅。你看到了“后见之明”与“过度自信”如何使投资人自以为比实际更能干聪敏,以致于他们只会运用消极、草率、含混的投资系统及预测方法。你应该充分运用你的思考能力,得到能令你自己信服的想法才最重要。
拟出作战策略
拟妥一份衡量各种重要因素的表格,找出它们的意义和影响力,以便一旦事情发生就能立即评估并于回应。依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为标准,找出最重要的因素并衡量其重要性;再看看这些因素彼此是否相关,计算这些相关性有多大;最后再把这些结果都纳入你的投资系统中。如此一来,每当事情发生,你就不需要从头开始。
最好的方法是: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准备下一个行动,藉以避开瞬息万变的市场压力。事情一有变化,立刻输入你的系统中。人们都擅于解析事情,但不擅于系统化的把各种资料搜集起来,因此我们也推荐你采用自动化方式(感谢上帝,还好有电脑及其他机器帮助我们克服先天不足)。
有了个人系统、几率计算器就可以帮助你检视自己对于股市各方面的判断是对是错。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在股市中,把你预料到的结果用精确的数字表现出来,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灵活运用。
人类的记忆力和印象,实在太容易出纰漏了,因此建立自己系统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能“妥善保存记录”。因为这些记录能让你很实在的了解自己的实力、得知下决定后的结果,并能让你从错误中学习,同时磨练技巧。
运用想象力
人的情绪像波涛汹涌的动物——说来奇怪,还真和股市没什么两样。所以说,重要的是,学着不让一时的冲动控制自己的反应。当然你也知道,要做到这点相当困难,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是先模拟实际状况的运作,想象各种可能的问题,然后想象自己如何应付。
最杰出的运动家听说就是这样自我训练的。最近心理学家也开始用这种方法训练奥林匹克选手及职业运动明星,以使他们在全世界最艰辛、最紧张的竞赛中,连创佳绩。如果这方法真能击败世界一流好手,那么也必能帮助你打败市场。
尽可能把市场的各种情绪记录下来,如:在市场上如何进行买卖、你如何反应,以及你在与市场缠斗之际如何下决定。把这幅情景想象得愈逼真、愈仔细愈好。通常的作法是这样的:先放松心情,在脑海中慢慢描绘情景,最后假象自己正在克服问题。本栏目最早提过的“一分钟轻松术”是个能快速放松的好方法,再不然你可以参考一些讨论如何松弛的书籍。
举例来说,为了要练习克服恐惧,你可以想象市场行情正在滑落,而且未来恐怕更是凶多吉少。此时假设你正想买股票,但有害怕在转瞬间便得一文不名,好好“感受”一下这种恐惧,想象自己正面对着忧虑之墙,想象所有那些令人惶恐不安的理由。然后再想象自己利用以下四个步骤来控制扰人的情绪:
1、 描述当时状况;
2、 确认状况中的各项事实,将它们分为有利的与有害的;
3、 写出你对状况的看法;
4、 运用目前派得上用场的资讯,找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或未来发展的蓝本。
我们一定要了解,对形势的态度及认知,常常会发生偏见。没有人能看清真相。我们看到的所谓真相,不过是自己的管窥之见。无论如何,自己的见解绝不能与市场真相相去太远。投资大众必须了解,他们自己从未曾公正的判断资讯真实,对未来的预测也不够客观。
一个很普遍的心理毛病是,我们都要求一致性,它使我们偏执的相持有目前的市场和态度,一旦走上某一个方向,以后想要改变立场就不容易。试想一下和现在完全相反的立场,留意自己是如何感觉、思考及预测的。同样的,当你认为许多线索已不足采用时,就试着改变立场。接受正确的资讯,但对相反的事实仍要怀疑,最好能保持随时接纳坏消息的雅量,这得花一番功夫修养才行。(例如,想象股价正在暴跌,你正为持有的股票担忧、伤神,这时候你不光是浏览,还要仔细研究报纸对这家公司所做的负面报道。)
股市预测“未来”,而非“现在”
正如我们在前几章所讨论过的,股市是百分之百可预测的,只是我们从未意识到影响市场的所有因素。常令股市新手感到困惑的因素是,股市是预测未来的,而我们人类却只会专注眼前。这意味着股市的反应往往领先经济动向六到九个月,所以当我们眼见当前经济蓬勃时,股市却已预警崩盘;当经济恶兆传来时,股市则预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点如果不记在心,我们就永远会茫然失措,跟不上市场的脚步。想把焦点对准最重要的指标,完全掌握市场动态,经验和练习是不可或缺的。
每天固定抽出一定的时间看看投资计划非常重要,但要养成这个必要的习惯却困难重重。首先你得把外在环境尽量弄得舒适愉快。
先由小习惯开始,并用既有的习惯协助建立新习惯。对于凡事有条有理而且意志坚定的投资人来说,好的投资习惯是不需要再重新养成的。恐怕大部分读者还有更多的习惯有待建立。所以,一旦决定何时何地进行你的投资计划,不仅要强迫自己脚踏实地去作,也别忘了给自己一些奖励。
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既然不易,给自己一些奖励也是合理的。但我们早先说过,每人的喜好不同,所以给自己的奖励要对自己有吸引力。
对某些人来说,完成工作就是一种满足了。有些人则会做些令自己愉快的事(看看报纸,或者观赏球赛),还有人喜欢给自己来点特别的——点心、零嘴,或者花花钱小小的消费一番。有些人则幻想自己赚了一大票或是凑了一笔资金来进行更大的投资。另一个相似的办法是,给自己的每项成就记分,分数累积够了,就给自己送一份特别的大奖。
想想你如果养成了好的投资习惯会怎样奖励自己。也许这些主意看来都很简单,但你真想建立不错的投资习惯,你会发现及早设定“自我奖励制度”会让你在建立时容易些。
永不止息的锻炼
不断重复”是培养新习惯的不二法则。以下是一则老故事:纽约市有个小男孩上完提琴课后,正准备到卡内基中心(美国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附近等父亲接他回家。他迷路了,就问一个路人:“对不起!先生,请问到卡内基中心怎么走?”路人看着紧抱着提琴盒的男孩,耐心的回答:“练习!孩子,就是练习!”这几个字正是克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及“心理陷阱”两大障碍的金钥。因此,要想在股市致胜,我们仍强调的是“练习!朋友,不断地练习!”
最后,我们建议你别把这些看得太严肃,放轻松些。记住,我们谈论的不过是钱这玩意,而股市则永远是个大挑战,既然你没法子完全主宰它,何不一路尽兴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