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均衡设备品牌:党国英:读书更需批判精神?可贵的是宽容与尊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0:55
 人之读书,可以有多种目的,但大略说来包括两类。一类是抱有功利性目的读书,一类是把读书看做一种生存方式。学生为了考试读书,公务员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读书,这类读书大多有功利目的。在一个好的知识传播环境里,即使这类读书也会陶冶性情,让人变得智慧与高尚。

  如果一个人无论读书与否,都并不影响物质生活水平,这样还手不释卷,则可以认为,读书于他而言是一种生存方式。多数情况下,从事科学创造的人读书,尽管与职业有关,却更多是一种生存方式,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科学事业作为生存方式,是很难有创造,也很难坚守到底的。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尽管尚不成熟,我却为自己选择经济学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桥梁而深感庆幸。在人文科学领域里,经济学的结论更易被验证,而且它越来越将数学和心理学作为逻辑基础。由于这个特征,经济学已对其他人文学科产生了广泛影响,对现实也有了强大的解释力。

  中学时期,我也喜欢读小说,当时读过好多遍《三国演义》、《创业史》,可惜时至今日,小说却读得少了。再后来插队,对《毛泽东选集》甚有兴趣,特别是《论持久战》,让我如痴如醉。大学读《资本论》也非常认真,但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后来还曾写过一篇将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相调和的论文发表。

  读书要有宽容之心。俗话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在每个专业领域,真正的知识进步很不容易,著书立说者难免有知识和时代局限性,而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多少又有些自负,出些错也是难免,读者不必过于苛求。只要读到他们某些有价值的思想片断,我们就该对之敬重有加。以经济学为例,这个领域真正的集大成者少之又少,那些被奉为“大师”的学者,其实也是因为别人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才获得了集成与综合的机会。

  读书也要有选择。现在出版物汗牛充栋,但值得翻阅的书却有待寻找。判断好书的标准很多,我自己的标准是,看一本书的作者有没有对前人的尊重。如果打开一本书,里面尽是作者一个人的倾吐,丝毫不见对同一话题别人意见的讨论,那么,这本书通常是不值得读的。以大家熟悉的马克思为例,他的《资本论》的文献引用就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经济思想史学习指南。相比之下,加尔布雷斯在这一点上就比之差了不少。后来的凯恩斯父子、马歇尔、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家,都懂得尊重别人,因此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读书更需有批判精神。批判不是不讲宽容,而是在一个知识判断的坐标系里对所读内容进行定位。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老到的读书人总会形成自己的知识坐标系,这就有了批判的武器。至于如何建立这种坐标系,可能需要天生的能力与勤奋。正因如此,我以为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适合于每一个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