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子大战伽椰子网盘:生命的“长度”与“质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7:55
        最近在人物传记杂志上看到百岁学者周有光先生的访谈,如同开启了人生一扇明亮的窗户。住在北京一条安静胡同中的周有光先生,在105岁的年龄依然孜孜不倦地在学海中耕耘,依然思维敏捷、侃侃而谈地接受媒体专访,不久前还出版了新著《朝闻道集》。周有光先生的长寿之道,除了终生做学问之外,也得益于心胸开扩、生活简单而规律。

  我想,度过漫漫的生命长流还能保持着勃勃活力,是个巨大的成功。

  以前中国人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北京70多岁的老先生还在公园精神十足地跳交谊舞,90多岁的老太太还天天在胡同里遛狗。

  人类寿命正在向更高冲击。日本112岁的田锅友曾为吉尼斯纪录认可最高寿,俄罗斯一名118岁的男子立即改写了这纪录,而1997年过世的法国妇女让娜.卡尔曼,因活了122岁被加载《吉尼斯世界纪录年鉴》;接着是哈萨克斯坦妇女瑞萨汉.多索娃,她活了130岁。在上年印度尼西亚进行的人口统计中,竟发现一名自称已157岁的妇女,她的养女也已经108岁。在世界长寿之乡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物质条件贫困卫生条件差,但很多村民健健康康地活过百岁,甚至活到120~140岁。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0版《世界卫生统计》显示,人均寿命为83岁的日本,成为世卫组织193个成员国中与欧洲的圣马力诺并列第一的最长寿之国。1963年,日本仅有157位百岁老人,而现在这个数字已刷新为6.3万人。日本正以相当法国4.8倍的速度向老年社会进军。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将占总人口的22%。在环境与生态危机的今天,不知给人类增寿的,是科技进步,是文明,还是太平?

  然而,生命的长度却并不一定与质量成正比。如果以人的自由度来衡量,在医疗条件、家庭物质条件都较高的北京,常能看到长寿却生活质量极低的老人。

  有位朋友不久前刚给她母亲过了百岁生日。她的母亲患老年痴呆等病已在床上躺了30多年,全部生活就是吃与睡,能活得如此之长,全靠子女付出几十年的悉心护理。有位年过90岁的离休老人,虽然享受着很高的退休金,与儿女居住在一个宽敞的大房子里,且有专职保姆照顾,但耳目失聪、腿脚不便的她,十几年来每天的日子就是默默坐在沙发上,等着一天三顿饭,有时几天都说不了一句话。越难沟通,越无人愿与她交流,老人越封闭,最终家人干脆放弃了精神赡养。以前常去探望的一位无儿无女的离休干部,守着一架子旧书,靠保姆过了30年,终于丧失了所有机能,怕光怕声怕一切,终日缩在昏暗的卧室中,隔绝了与社会的一切联系。每当在那些高楼大厦宽敞的居室中,见到那些槁木般的孤寂老人,总是心情沉重,觉得他们富余的家,竟更像是一个囚禁身心的牢笼。这样的老年,即使活到100岁,又有什么质量而言?

  有人说,归根到底,精神赡养是件自我救赎的事,此话不无道理。如果不把晚年幸福压迫在子女身上,如何做到有质量的长寿呢?

  生活有目标

  观察发现,幸福与心态关系重大。那些有生活目标的人,才能拥有高的生命质量;而心态消极、无所事事者,生理与心理会迅速地衰老退化。

  日本东北大学的医学家经过长达7年对4.3万名年龄在40—79岁之间的公民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发现,其中5%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患病及自杀的几率要比其它人高得多。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的几率比常人高出一倍。科学家发现,人类发病的原因当中,心理因素占了30%-40%,如果生活没有目标,隐藏在你潜意识中的自毁机制便悄然启动,身体就会每况愈下。

  追求与目标,可以小到求生意志的细枝末节,也可以大到为社会做贡献的事业心。

  激发求生意志是最好的保健药。观察一下,发现越是条件优越顾得起保姆照顾的老人,越衰老得迅速;而那些不得不坚持生活自理的老人,却活得更硬朗。一位退休金微薄、儿女不在身边的街坊老太太,80多岁了生活依然完全自理,小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每天按时上街溜弯,不时打几圈麻将,过得很自在。成都蓬溪县有位112岁的老太太,一生从未进过医院,健康长寿秘诀就是性格乐观、坚持做家务,洗衣服、扫地、照顾小孩样样都干;中国长寿之乡巴马的老人罗美珍,都110岁了还能上山砍柴。墨西哥一位被医生“判死刑”的患癌症老人,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后,他的癌症竟突然好了,是抚养孙子的强烈责任感,激发出了他自身免役系统的巨大能量。

  追求也可以是爱好。102岁的日本老人下川原孝,从99岁开始参加体育比赛。2009年掷铅球达到5.11米,创下百岁以上老人的世界新纪录。日本东京老人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发现,日本老人的运动能力、步行速度及握力都比十几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中国老年大学很时尚,很多中国老人退休后开始学画、学文、学唱歌跳舞、体育,活得兴致勃勃,越活越年轻。

  终生工作

  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很多当代老人的追求。终生工作,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无数事实证明,人体机能不用则废,越用越有活力。

  90岁的英国著名钢琴家范尼.沃特曼前段时间来中国担任国际钢琴赛事评委。她不但场场参加从评委打分直到竹筏漂流的所有活动,且每天一套考究漂亮的衣装,散发着成功成熟女性的魅力。她说,只要她还能行走,就没有退休的理由。

  意大利女细胞学家丽塔.莱维—蒙塔尔,在年满百岁时依然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欧洲脑研究所,除科学家身份外,她还是意大利参议院资深议员,利用议员身份推动意大利的科研发展。她说,自己现在的思维比20岁时更清晰。

  日本妇女黑田九子105岁了,还在少管所担任倾听志愿者,她曾在少管所做了半个世纪的教管员。澳大利亚的罗宾斯夫人已有107岁,可还在医院做义工。每个周二,人们都会见到穿着漂漂亮亮的她在医院收发室里收发邮件。她健康长寿的秘诀,除了善良、慷慨、快乐之外,还有每月要读15本书。

  在中国,退而不休者也渐成为时尚,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已从谋生变为生命的必须,在工作中感到为人需要。北京、上海甚至有专门针对老年专业人的招聘会,争夺这些白发人才的激烈程度超过了海归MBA。很多到达退休法定年龄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找机会继续工作,以便不与社会脱节。

  乐观进取

  乐观,能让老人生活更有质量。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说,“美国老人越老越快乐”。理由包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去旅游、做志愿者。参加调查的75岁老人中,只有35%承认自己老了。

  意大利老龄化程度仅居日本之后,每5个人中间就有一人年龄超过65岁,预计到2050年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意大利人口的45%。然而与此相应的是,意大利老人的生理与心理年龄都比上代人更年轻。在意大利,从61岁-76岁的人被称为“新老年”,他们中很多人依然活跃在职场及社会各领域。意大利五分之一的就业者都是从50岁~64岁的公民,调查显示,他们中98%的人认为自己并未进入老年。意大利“新老年”积极进取,也更注重享受,喜爱名牌,其消费额占意大利全国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二,老年消费品成为一个勃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生命的质量,比长度更加重要。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陈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