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汉姆和齐达内:同济大学精品课程行政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1:46

行政决策与听证会

           2002年1月12日,国家计委在北京举办了关于铁路春运价格听证会。此听证会的举行是依据199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上述法规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公民可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旁听申请,经批准后参加旁听。在听证会上,与会专家和消费者就铁路春运是否提高票价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他们根据自己对有关价格法规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这对于政府部门作出与此相关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思考:分析以上案例并回答两个问题:
         (1)举行听证会体现我国行政决策改革和发展的哪些趋势?
         (2)听证会也属于行政决策的外部监控内容,请说明行政监控系统对行政决策的作用。

 

长江抗洪中的行政决策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洪灾,荆江水位大大超过分洪点而没有炸坝分洪,人们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科学的决策终将滔滔的洪水挡在堤内。多年从事长江分洪工程研究的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专家赵民政说,长江分洪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分洪水位是通过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如果不分洪造成长江大堤溃决,无疑是千古罪人。如果能顶住而贸然分洪同样是千古罪。以这次洪水过沙市为例,当水位超过分洪点45米后,预测最高水位在45.20米至45.30米之间,水量比荆江大堤的正常抗御能力约多4亿立方米。荆江分洪工蓄洪量为54亿立方米,为多出的4亿立方米洪水去动用分洪区未免可惜。水利专家组用“有限单元法”,对大堤的体积渗透计算,确定的安全系数为1.5,照这一系数推定,沙市水位就是涨到45.30米,也可以坚持对大堤严防死守,不用分洪。
         准备充分的二线预案为决策提供了保障。下游洪湖、监利等要害地带虽然也形势紧张,但没有大的险情。加之荆江大堤沿线尚有许多大的民垸没有动用,二线预案若大堤发生险情,可先使用这些大民垸蓄洪,这也要比使用荆江分洪区有利。
40万抗洪大军高昂的斗志为决策增添了胆识,即使大堤出现险情,这支大军将是有效的保卫力量。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信息室主任王世新介绍说,他们从1996年开始进行的全国洪涝灾害监测系统的大量监测数据也为这次保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8月15日的监测数据表明洞庭湖的水淹面积在减少,这就意味着下游的蓄洪能力留有余地,江水下泄将会更通畅一些。

         思考:请结合本案例,分析行政决策的程序。

秦晋之战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列国兼并。鲁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企图联合攻郑。郑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游说秦穆公,离间了秦晋联盟,使秦与郑另订盟约。秦穆公指派杞子等三人留郑国驻防。此后的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二十三年(前627年),秦晋在今河南洛宁县发生战争,秦军大败。这就是史称的“秦晋之战”。
         战争起因于杞子的密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郑国)可得也。”此时,正值晋国国丧。秦穆公得到杞子所提供的情报后,认为是偷袭郑国的大好时机,于是迫不及待地“访诸蹇叔”。实际上秦穆公早已拿定主意,访蹇叔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主观决策找依据和支持者而已。岂料老谋深算的老臣蹇叔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蹇叔从战略上作了深谋远虑的分析,指出了秦穆公“劳师袭远”的错误决策,他认为“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潜师偷袭之举不仅不会成功,杞子的内应条件亦会丧失。但是,秦穆公这时已完全听不进不同意见了,甚至对蹇叔在秦兵将出师前的哭师也无动于衷,还把蹇叔臭骂一顿。秦穆公一意孤行,未考虑到“师劳力竭”,“且行千里,有谁不知”等因素,致使密切注视秦军的晋国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战机,大败秦军。

         思考: (1)案例中所体现的行政决策体制是哪种类型?这一体制有何特点?
                      (2)结合秦穆公决策失败的教训谈谈参谋子系统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艾森豪威尔决策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4日,盟军集中45个师,1万多架飞机,各型舰船几千艘,即将开始规模宏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大西洋上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却发来令人困扰的消息:今后两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之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面对气候恶劣的英吉利海峡一筹莫展。盟军司令部的司令官们都知道,登陆战役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文、潮汐这三种自然因素条件也有要求。就在大家几乎束手无策时,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一份预报,有一个冷锋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在冷锋过后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转好的天气。当时,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能满足登陆的起码条件。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果断作出最后决定:“好,我们行动吧!”后来虽因天气不好,使盟军空降兵损失60%的装备,汹涌的海浪使一些登陆舰船沉没,轰炸投弹效果差,但诺曼底登陆作战一举成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思考:(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来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哪种类型?这一决策有何特点?
                    (2)你如何评价艾森豪威尔的决策?

 

科技协会的作用

    
         据报道,T市政府注重发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智囊团”作用,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党和政府对重大科技、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论证,开展各种形式的献计献策活动,使各项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例如,鉴于材料工业发展对T市这样的加工型工业城市具有重大影响,T市政府依靠科协组织专题研讨,获得有价值的决策建议65条,市政府采纳其中关于能源开发、节约、管理等方面的14条建议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市一年就节约标准煤20万吨,节电884万千瓦,又如,T市政府为寻求工业技术进步的决策依据,依靠科协组织16个学科的专家论证全市科技发展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采纳了专家建议67条,占所提建议的80%以上,T市科协还先后组织了“城郊农业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区开发建设”、“控制T市地面沉降”等项对策研究,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思考:从行政决策的系统构成来看,T市科学技术协会属于何种子系统?这一子系统有何特点?

 

行政领导如何进行决策

         A局B公司近年来工作效率低下,缺乏生气,原任经理年龄又较大,即将离休。局党委决定对该公司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任命一位新经理,因B公司内部推荐不出适当人选,于是经过局组织人事部门的考察,把C公司副经理王平调任为B公司经理。
         王平是一个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中年干部。他上任后,感到要当好B公司的经理,打开工作新局面,首先必须熟悉B公司的方方面面,因此,他不急于发号施令,在上任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除了应付公司的例行公事外,其余时间都花在了解公司的各方面情况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B公司机关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公司机关过分臃肿,部门林立,职能不清,造成在工作中相互扯皮,互相推诿,有的科室还存在官多兵少的现象;二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纪律松懈;三是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年龄偏大或文化专业素质较低。由于存在这些问题,造成公司机关行政效率低下,缺乏生机活力。为此,王经理感到,要扭转公司机关的不良形象,打开工作新局面,必须对公司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改革,同时,他又感到改革牵涉的面较大,自己又是新来B公司工作的,有关改革的重大事宜,还是先与其他几位公司领导“通通气”为妥,于是他找了几位副经理和党委成员,简要谈了一下自己的改革打算,他们听了以后欣然表示支持.王经理倍受鼓舞,对公司机关的改革充满了信心。经过一段时间深思熟虑后,他想出了一小改革方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事为中心,按照机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原则,精简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能,同时在精简机构过程中,各科室实行优化组合,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双向选择,组成新的科室领导班子和成员。
         第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各科室必须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用硬性管理方法整治公司机关的秩序,加强工作人员的纪律性,以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王经理召开了公司经理扩大会议,他先概括地总结了B公司机关的情况,特别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改革方案,请与会者畅所欲言,对改革方案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原以为,自己的改革设想事先已征求过其他几位领导的意见,提出的改革方案适应当前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又比较全面,现在提交大家讨论无非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没想到,讨论会上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主管局要求上下部门之间垂直对口,目前在主管局机构改革未进行的情况下,公司精简机构条件不成熟,有的同志认为在公司相当一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和素质较低的状况下,实行优化组合阻力较大,不利于干部队伍的稳定,而且落聘人员难以安排,因此主张目前应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专业素质;有的同志认为光靠规章制度,采用硬性管理方法整治公司机关的秩序,会导致工作人员与领导者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主张在制订规章制度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软硬结合的管理方法来激励他们提高工作责任感和加强工作纪律性。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会议整整开了一个下午,意见始终无法统一。究竟应该怎样改革呢?王经理感到很为难,他难以作出最后的决断,因为,大家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会议因而未决而散。

         思考:1、王经理的改革方案是否正确,为什么未能在会上取得一致意见?
                     2、假如你是新上任的B公司经理,在公司机关改革问题上,将取何决策?

 

哪次决策好?

         某街道办事处在闹市中心有100M2街面空房一间,经济管理组建议商店经营百货、小商品,收入归里委会用以贴补里弄工作人员的低收入,街道领导随即拍板同意。经济管理组认为此店地处闹市中心,客流量大,收入一定很好,八五年四月正式开业,但开业后没多久,经办人员认为做小本生意只是蝇头小利,就通过各种渠道,调整经营中、高档商品,谁知生意越来越清,顾客越来越少,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商品积压资金无法调转,只好削价处理,勉强维持一段时间。
         到年底,经济管理组同志又建议改为经营其他商品,这次街道领导决定深入调查研究,派了几位同志走访有关单位,调查了市场状况,同时听取了百货类公司、旅游公司的建议,尔后分析情况,决定在这五金一条街上开办小五金商店,使这五金一条街的商品种类更齐全了。八六年初正式经营小五金商店,并根据顾客的意见,经常调剂商品品种,如今,顾客盈门,利润不断上升。

         思考:1、两次决策中,哪一次比较好?为什么?
                     2、从上述案例可知,决策必须要遵循哪些原则?
                     3、行政决策一般方法有哪几种?
                     4、在正常的情况下,行政决策的程序该是如何的?

 

中华鲟之争

         中华鲟是极珍贵的鱼类,习性特别,它产卵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长到四、五寸长就顺江而下,出吴淞口、到东海、南海深水里生活。七、八年后,体重已有二百来公斤。性成熟了,返回吴淞口,贴着沙床溯江而上,到金沙江产卵、受精,产后再游入大海如此往复,直到老死。
         葛洲坝工程要横断长江,中华鲟过不了大坝,无法回到金沙江了情况会怎样?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四川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这不会影响中华鲟的生存。然而,社会上一些好心人(大都不是研究鱼类的)却议论纷纷,断言中华鲟会绝种,从而破坏长江的生态平衡,还有什么:“中华鲟不到金沙江不回头,宁可在大坝的墙上碰得头破血流,也不会在葛洲坝以下产卵”。“人工繁殖中华鲟非常艰难,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实现的事情”。为了“拯救中华鲟”,许多人主张在大坝上开一个12米宽的口子,作为中华鲸鱼道。少数人甚至反对葛洲坝大江截流。这些同志写文章、发表演说,上书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几个学会〈大都不是研究鱼类的学会〉的同志还在报纸上呼吁。.
         党中央国务院指定当时国家农委领导主持论证这个问题,论证会上争论十分激烈。主张不修鱼道的居少数,他们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伍献文、副所长倪书达、四川水产研究所所长柯熏陶……。他们认为,葛洲坝工程不会使中华鲟绝种,修建鱼道是没有必要的。主要理由是:一、是根据国际经验,修建鱼道不能解决鱼过坝问题。二、生物都具有适应新环境能力,只要不超过临界点就能生存,葛洲坝距吴淞口一千多公里,其间没有拦沙坝阻隔,足够中华鲟回游。中华鲟产卵季节,中华鲟到不了金沙江就会在葛洲坝以下水温与金沙江差不多之地产卵,不致于绝种。三、人工繁殖中华鲟不会有困难。开发中华鲟资源应该依靠人工繁殖放流,鲟鱼主产国苏联就是用人工繁殖放流的方法。
         领导同志听了各方面意见后说:“伍献文同志是我国最有名的鱼类专家,难道他不爱鱼?他们认为不必修建鱼道的意见值得重视。”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不同意,继续议论纷纷,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毅然采纳了鱼类专家们的意见,葛洲坝工程按原计划修建,不在坝上开鱼道〈为了防备万一,坝上保留了建鱼道的位置〉。这个决定为国家节省了三千五百万元。
         葛洲坝长江截流多年了,事情的发展完全如伍献文等鱼类专家所料。1982年开始进行人工繁殖中华鲟的研究,1983年便成功了。由于鱼池里没有专吃中华鲟鱼卵的天敌蜗鱼,鱼卵孵化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三,而在天然沙道里的孵化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一。
         生活在长江里的中华鲟也没有在坝壁上碰得“头破血流”而在葛洲坝以下宜昌一带的沙滩上找到了它们产卵的地方。1982年人们在坝下发现了中华鲟产卵场,以后这样的鱼场逐年增加。

         思考:联系“中华鲟之争”的内容说明决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