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丰旋耕机安装视频:详细介绍煲汤食材属性大全(十二)9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41:45
马齿苋(瓜子菜)
性味:甘酸、寒滑、无毒。  
归经:入肝、大肠。  
功效:泻热解毒,散血消肿,除湿止痢,利尿润肺,止渴生津。  
主治:痢疾,痈疮肿毒,臁疮,消渴,小便不通,白喉,久咳,蛲虫,妇女赤白带下,子宫出血,痔疮出血,乳疮。  
禁忌:1、脾虚便泄者及孕妇禁食。2、忌与鳖同食。  
说明:马齿苋是一种野生植物,夏季生长于潮湿地方,可作蔬菜食用,食用时可用开水煮熟,连汤饮之。其味清甘酸,有解热消炎止渴生津解署作用,多食亦无副作用。  
验方参考与食谱:
1、鲜马齿苋30克,水煎服或炖猪瘦肉食,治肺结核骨蒸潮热。
2、鲜马齿苋500克,或干品150克,洗净切碎,加红糖100克,入砂锅加水煎沸约半小时,取汁约500克,乘热温服,服完睡觉盖被出汗,每次煎一剂,一日三次,治尿频,尿疼,尿少,尿混浊。
3、鲜马齿苋煮汤或加适量白糖水煎服,治白喉及小儿腹泻。
4、鲜马齿苋大剂量煮汤服食,治传染性肝炎,黄疸,中署,黄水疮。
5、鲜马齿苋小剂量煮汤服食,可预防传染性肝炎。
6、鲜马齿苋,每次用60克至100克,一日三次,煮汤服食,治黄疸,牙龈炎红肿疼痛。
7、鲜马齿苋60克至120克,加车前草七条,水煎服,治尿血。
8、鲜马齿苋煮汤,空腹时服下,或加花椒20克煎汤熏**,可驱蛲虫。
9、鲜马齿苋100克,捣烂滤汁服,亦可加适量蜂蜜同服;或大剂量煮熟当菜食,治赤痢或其它痢疾。
10、鲜马齿苋100克,捣烂敷患处或捣汁饮服,治腮腺炎,尿道炎,毒蛇咬伤,**生疮,天泡疮,黄水疮,多年恶疮,臁疮溃烂久不收口。
11、鲜马齿苋1.5公斤,捣烂,用黄酒1公斤,浸三日,用干净白布过滤后,每日饭前饮10克,治肾结核。
12、鲜马齿苋捣烂取汁半茶杯,加白蜜30克,开水冲服,治久咳,白带;或此汁用鸡蛋清调匀炖熟,温服,治白带。
13、鲜马齿苋、白鸡冠花各3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治白带。
14、马齿苋烧炭研末,外敷,治婴儿脐疮。
15、鲜马齿苋洗净,捣烂绞汁,用等量米醋混和涂患处,治手、足癣。
16、鲜马齿苋30克,白矾60克,雄黄6克共捣烂如泥,敷于**下,干时则换,治**湿疹,瘙痒。
17、马齿苋6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续服食。治尿道炎。
18、马齿苋绿豆汤:鲜马齿苋200克洗净,先将绿豆50-100克煮至烂熟时,再加入马齿苋同煮熟食用。有清热,解毒,止痢作用。适用于痢疾,肠炎,腹痛,脓血大便。
19、马齿苋粥:先将粳米100克,煮成稀饭,煮至快熟时,加入洗净切碎的新鲜马齿苋100克同煮熟。可加适量油盐食用。有清热,利尿,止痢作用。可治急、慢性痢疾或肠炎,腹痛等症。可作早晚餐食用。
注意:马齿苋味酸不宜久煮,煮久后马齿苋味更酸;若慢性脾虚泄泻者忌食。 南瓜(饭瓜、番瓜)
性味:甘、温平、无毒。  
归经:入胃、大肠。  
功效:除湿祛虫,退热止痢,止痛,安胎。  
主治:下肢溃疡,**湿疹,蛲虫,绦虫,蛔虫,骨蒸潮热,痢疾,胎动,胃痛,解鸦片毒。  
说明:南瓜系日常食物,性质属于平和,外用虽可除湿,然而多食则易生湿发黄,令人气壅。  
验方参考:  
1、南瓜瓤捣烂敷伤口,治小面积汤火伤;如痛不止,则加梅片少许。
2、南瓜瓤捣烂敷伤口,或晒干研粉撒患处,治下肢溃疡。
3、南瓜子研末,开水调服,每次一匙,一日两次,连服五六日,可驱蛲虫。
4、南瓜子二百粒(最多可用150克),晒干生食或炒熟食,可驱绦虫,如不排虫,可连食两三口。
南瓜子50克,捣烂与白糖水同服,服后一日勿食油腻食物,可驱绦虫;早晨空腹先吃南瓜子120克,过两小时后,再用槟榔60克水煎温服下,再过一小时服芒硝15克,亦可驱绦虫。
5、生南瓜子30克,带壳一次嚼食,可驱蛔虫。
6、南瓜蒂烧炭存性,研为细末,每次10克,糯米汤送服,治妊娠胎动漏红。
7、南瓜蒂放瓦上烧炭存性研末,自怀孕两个月以后起,每月用开水送服一个,或加炒米粉同服,治习惯性流产。
8、南瓜蒂四个,水煎服,连续三四次,治呃逆。
9、南瓜蒂三至七个,水煎服,一日三次,治小儿呕吐。
10、南瓜蒂煤炭存性研末,每次两个,黄酒60克送服,早晚各一次,治乳癌。
11、南瓜蒂晒干烧炭研末,香油敷患处,治乳头破裂溃烂及乳癌、**湿疹。
12、南瓜花煮猪肝120克,内服,治夜盲。
13、南瓜蔸藤一把,用水煎浓汁一大碗,于胃痛剧烈时顿服,治胃痛。
14、南瓜藤须一把,加食盐少许同捣烂,水煎服,治初产妇乳头不出而疼痛,婴儿不能吮乳。

北瓜
北瓜形如南瓜而较小,称为桃南瓜,皮色红黄似金,故又称金瓜,可供观赏而又称为看瓜,其性甘、平、无毒,入肺经,有润肺止喘功效,民间用来治哮喘。
北瓜一个,切碎,加入等量的麦芽糖,放进陶器锅中加适量水,煮至极烂,捞去渣,将汁再煮,浓缩后再加入生姜汁,一斤瓜汁加生姜汁一两多(按8:1比例加入),稍煮,每次服一匙,一日两三次,开水冲服,治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茄子(茄瓜)
性味:甘、寒利、无毒。  
归经:入肠、胃。  
功效:散血,止痛,去瘀,利尿,消肿宽肠。  
主治:腹痛,腹泻,小便不利,肠风便血,乳头破裂,冻疮,口疮,蛇伤,蜈蚣伤。  
说明:茄子与番茄是同宗兄弟,但身价远不及番茄。茄子中维生素C的含量虽不及番茄,但它所含的胡萝卜素和蛋白质都比番茄高。紫皮茄子中还含有可防治毛细血管脆裂出血的维生素P,是很适宜高血压等患者食用的一种食物。茄子善于吸收肉类的鲜味,因此配上各种肉类,其味道更加鲜美。秋天的茄子皮韧肉少核多,食味欠佳。茄瓜其性质平和无毒,但偏于寒利,尤其是立秋后之茄瓜其味偏苦性寒更甚,体质虚冷之人不宜多食,多食易发痼疾。  
验方参考:  
1、紫茄瓜数斤同煮米饭食用,连食数日,治黄疸肝炎。
2、茄瓜晒干研粉,用开水送服1克,一日三次,具有消肿利尿作用。
3、茄瓜或茄叶,捣烂敷患处,治蜈蚣伤。
4、白茄瓜根四条,水煎冲红糖加酒服,治产后腹痛。
5、秋后老茄瓜(或茄瓜老裂者),煤炭存性研末,用香油、猪油或开水调敷或掺干粉敷溃烂患处,治妇女乳头破裂、溃烂疼痛。
6、茄蒂烧炭存性研末,搽患处,治口疮。
7、清蒸茄子:茄子二个,洗净后切开放在碗内,加油盐少许,隔水蒸熟食用。有清热,消肿,止痛功效。适用于内痔发炎肿痛,内痔便血,高血压,痔疮便秘等症。 芹菜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肾。  
功效:固肾止血,健脾养胃。  
主治:糖尿病,尿血,头风痛,高血压,失眠,妇女白带,产后出血、腹痛,小儿吐泻,百日咳。  
说明:芹菜有水芹、旱芹两种,性能相似;但药用以旱芹为佳,故称“药芹”,其香气较浓,又名“香芹”。芹菜因其性味辛香,具有温热健胃之功,对于偏寒病者疗效较为理想,不且用于温热性病者。家生芹菜无论是旱芹与水芹均营养丰富,并有一下医疗作用。然而野生芹菜却有剧毒,误食则会危及生命。野生芹菜和家生芹菜形态相似,多生于路旁或荒地;水毒芹生长在水边或沼泽阴凉潮湿地方。因此,必须认真区分,不要随便采野生芹菜作野菜食用。  
验方参考:  
1、芹菜(连根叶)一把,洗净捣汁,加食盐少许,隔水蒸热,早晨五时及晚上七时各服一小杯,连续三日,治百日咳。
2、芹菜100克,煎浓汁服,治小儿吐泻。
3、芹菜500克,绞汁煮沸服或水煎服,治糖尿病。
4、芹菜根适量,水一碗煮沸,加适量白糖,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或用芹菜根同茶泡服,治血丝虫病,慢性患者可连服十至二十天。
5、芹菜洗净捣烂取汁,每次服三四汤匙,一日三次,连续七天,治中风。
6、鲜芹菜500克捣烂取汁,开水冲服,每日服一剂,治高血压、头痛眩晕。
7、芹菜根60克,水煎服,治高血压、失眠。
8、芹菜根60克,煮鸡蛋两个,治产后出血。
9、干芹菜(连根茎叶)60克,水煎加糖和米酒,空腹徐徐服下,治产后腹痛。
10、芹菜子30克,水煎分两次冲黄酒服,治白带。
11、芹菜红枣汤:芹菜(连根)250克左右,红枣100克-200克,洗净,同放锅内加适量水共煮汤饮服。有降压利尿,和中养血作用。适用于高血压,急性黄疸肝炎,小便刺痛等症。
12、芹菜粥:粳米100克,煮粥,快熟时加入洗净切碎的芹菜150克同煮,食用时最好不加油盐,而用冰糖(或白糖)调味作晚餐食用。有降血压,清肝热作用。适用于高血压,肝火头痛,头昏目赤。经常食用,有一定的保护血管作用,对中老年人高血压、血管硬化、神经衰弱等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丝瓜(天罗、布瓜)
性味:甘、凉、无毒。  
归经:入心、肺。  
功效:清热利肠,凉血解毒,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崩漏。  
主治:痈疽疮肿,痘疹胎毒,大小便下血,湿热筋骨痛,妇女乳闭,痔漏崩中。  
验方参考:  
1、生丝瓜适量,煮汤服食,可预防麻疹。
2、生丝瓜绞汁和蜜少许服;或用丝瓜藤切断,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炖热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3、生小丝瓜(连蒂)数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服,治哮喘。
4、生丝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5、经霜丝瓜一条,切碎,泡开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哑。
6、丝瓜仁30克,煮鲢鱼食,治乳少。
7、丝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8、鲜丝瓜叶洗净捣烂,涂擦神经皮炎患处,直至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经性皮炎。
9、老丝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黄酒调服10克,治肺痈,疝气疼痛,产后腹痛。
10、丝瓜速溶饮:经霜老丝瓜一条,洗净去子切碎,加水适量煎熬一小时后去渣,液汁继续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匀装瓶。随时用10克,开水冲化食用。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症。
11、丝瓜瘦肉汤:鲜丝瓜250克左右切块,猪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用食盐调味,佐餐食用。有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作用。适用于夏天暑热烦渴,初期内痔大便出血等症。 茼蒿菜(蓬蒿菜)
性味:甘辛、平、无毒。  
归经:入肝、肺。  
功效:润肺消痰,养心清血,养脾胃,利肠胃,降血压。  
主治:咳嗽痰多,头昏烦热,高血压。  
说明:茼蒿菜,花深黄SHAIER,状如小菊花,茎叶肥嫩,微有蒿气,故名茼蒿。性虽平和,少量可治热性头昏咳嗽病,若多量作菜炒食则为热性。  
验方参考:  
1、鲜茼蒿菜100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糖适量溶化后饮服,治咳嗽痰浓。
2、鲜茼蒿菜一把,洗净切碎,捣烂取汁,每次一酒杯,温开水冲服,一日两次,治高血压,头昏脑胀。
3、鲜茼蒿菜,菊花嫩苗各100-150克。水煎服。一日分两次分服。治烦热头晕,睡眠不安。 土豆(马铃薯)
性味:甘、平。  
归经:入胃、大肠。  
功效:健脾和胃,益气调中。  
主治:内服治胃痛,便秘;外用治皮肤湿疹。  
说明:土豆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质,维生素B、C等,此外还含有一种少量的龙葵素,而适量的龙葵素有缓解痉挛的作用,能减少胃液分泌,对胃痛有效;但大量的龙葵素则对人体有害,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中毒现象,严重的还会造成死亡。土豆经阳光曝晒后龙葵素的含量会增加。一般在土豆发芽,皮色变绿、变紫的情况下,龙葵素增多,不能食用。  
验方参考:  
1、未发芽的新鲜土豆,洗净切碎后,加开水捣烂,用纱布包绞汁,每天早晨空腹服下一两匙,酌加蜂蜜同服,连续半月至二十天。服药期间忌用刺激性食物,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和习惯性便秘,疼痛治愈后还须继续服用一个月。
2、土豆洗净,切碎捣烂,敷患处,用纱布包扎,每昼夜换药四至六次,两三天后便能治愈,治皮肤湿疹。
3、土豆蜜膏:鲜土豆一公斤,洗净切细后,加水捣烂,用洁净纱布绞取液汁,再放锅中小火煎熬,浓缩至稠粘时,加入一倍量的蜂蜜,再煎至稠粘浓如蜜时,停火侯冷装瓶。每次服用一汤匙,每日两次,空腹服下,可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 西洋菜(豆瓣菜、水田芥)
性味:甘、微寒、无毒。  
归经:入肺。  
功效:清热,解渴,润肺,利尿。  
主治:烦躁热渴,口干咽痛,肺热咳嗽。  
说明:西洋菜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广泛栽培,民间多用作冬季清热食物。因其性寒,凡脾胃虚寒,肺气虚寒之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均不宜食。  
验方参考:  
1、西洋菜500克,猪骨250克,煮汤食,治口干咽痛,烦躁胸闷。
2、西洋菜500克,猪肺500克,南杏仁15克,煮汤食,治肺热咳嗽,痰少口干。
3、西洋菜蜜枣汤:鲜西洋菜500克,蜜枣6枚,用清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食用。有清热、润肺、止咳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咽干口燥,肠燥便秘。  香花菜(留兰香)
性味:辛、甘温、无毒。  
归经:入肝、脾、胃。  
功效:疏风、理气、止痛。  
主治:伤风,头痛,胃脘胀痛。  
验方参考:  
1、香花菜水煎服,治胃寒痛。
2、香花菜捣烂,煎鸡蛋食之,治神经性头痛。

薤头(薤白、野蒜)
性味:苦辛、温、无毒。  
归经:入肺、大肠。  
功效:温中散结,祛湿止痢。  
主治:胸痹心痛,赤白痢疾。  
说明:薤气味相似大蒜,故名野蒜;根色白,又名薤白,入中药用。民间多用作酸菜食用。  
验方参考:  
1、薤头60克,糯米60克,煮稀饭食,治赤白痢疾。
2、鲜薤头洗净,捣烂如泥,用米粉和蜜糖适量拌和做饼,烤熟食之,治小儿疳痢(包括慢性肠炎)。
3、薤白10克,瓜蒌仁10克,半夏5克,水煎去渣,黄酒冲服,一日两次,治胸痹心痛。
4、薤白粥,薤白10-15克(鲜者30-45克),与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盐调味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之胸闷不舒或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

洋葱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脾。
功效:杀虫除湿,温中消食,化肉消谷,提神健体,降血压,消血脂。  
主治:腹中冷痛,宿食不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说明:洋葱,又名葱头,与大蒜有密切关系,有相近的辛辣味,化学结构也相似。洋葱几乎不含脂肪,而在其精油中含有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含硫化物的混合物。据报道,洋葱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还含有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活性的成分。这些物质均为较强的血管舒张剂,能减少外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对抗人体内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的作用,又能促进钠盐的排泄,从而使血压下降。可以说,洋葱是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人的佳蔬良药。所以洋葱自古倍受重视。 小茴香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入心、脾、膀胱。  
功效:调中下气,行气止痛。  
主治:小肠疝痛,腹胀气胀,膀胱冷痛。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用。  
说明:小茴香、花椒各30克,大茴香、砂姜各50克,桂皮10克,共研细末,即为“五香粉”,是肉类或蔬菜之调味佳品,其性质温热,有健胃行气作用。

芫荽(香菜) 
性味:辛、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心、脾、胃。  
功效:消食通气,透发麻疹。  
主治:宿食不化,麻疹初起、疹点未透,发热无汗,辟鱼肉毒。  
说明:芫荽是一种香菜,可放鱼或肉中调味去毒,亦可加入醋、辣椒、盐作凉拌菜食用,其味芳香,有健胃消食作用。本品伤神损眼,不宜多食。  
验方参考:  
1、芫荽250克,捣汁,分三次冲酒温服,治乳痈初起。
2、芫荽或芫荽子10克,水煎服,可透发麻疹;或用芫荽500克,水煮沸片刻,加酒少许,熏洗躯干手足(勿熏疹面),亦可透发麻疹。
3、芫荽子,水煎服,治蕈类中毒,毒重多服,毒轻少服。

紫苏
性味:甘辛、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脾。  
功效:发汗散寒,温胃和中,止痛下气。  
主治:风寒头痛,肢节疼痛,寒泻。  
禁忌:气虚或汗多者少用之。  
说明:紫苏有两种,其中一种叶背紫色,有芳香清甘之味,常用此种鲜紫苏叶和嫩姜捣烂加盐拌白切猪肉,白切鸭肉食用;或用鲜紫苏叶加大蒜头,食盐捣烂为凉拌菜食用。有行气健胃,帮助消化,发汗祛寒之作用。  
验方参考:  
1、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治寒泻。
2、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可解食鱼、鳖中毒。
3、紫苏叶60克,煎汤熏洗,对子宫下垂有疗效。 生姜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入肺、脾、胃。  
功效:发表散寒,去湿去水,止呕祛痰,健胃进食。  
主治:中寒呕吐,咳逆痰饮,腹中冷气,胃纳不佳;能解南星、半夏毒及杀鱼腥肉类毒。姜皮主治浮肿胀满。  
禁忌:阴虚火盛、汗症、血症、心气耗散及火热腹痛忌食。  
说明:姜是日常食用的一种调味品,又可入药用。嫩姜用作日常调料和做酱菜,入药治病则多用老姜。  
验方参考与药膳:  
1、姜捣汁,加少量开水饮服,治胃寒呕吐。
2、姜水煎冷服,解半夏中毒。
3、姜捣汁去渣,加蜂蜜30克调匀服下,治呃逆。
4、姜、陈细茶各10克,水煎服,连续数次,治淋雨湿衣感冒,腹泻。
5、姜十片,葱白七根,共捣烂,热酒冲服,或敷脐部,治寒症腹疼。
6、姜15克,红糖30克,水煎服,治血虚痛经,风寒感冒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
7、姜一大块,连皮包上黄泥,放火中煨,有香气时取出,去泥切片,开水冲泡当茶饮,治嗳气。
8、姜放热灰中煨热,切开搽患处,冶冻疮。
9、姜捣烂涂患处,治脚膝肿痛,蜈蚣咬伤,蜂蝎螫伤,水火烫伤。
10、姜15克,陈皮10克,水煎服,治恶心呕吐和妊娠恶阻。
11、姜擦患处,每日两次,反复应用,治斑秃。
12、五神汤: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茶叶6克,水煎五分钟后加入红糖30克,随量服用。有发汗解表作用,可治畏寒,身痛、无汗诸证的风寒感冒。
13、姜糖苏叶饮:生姜5克(切丝),苏叶3克装入茶杯内,开水冲泡,浸泡5-10分钟后,加入红糖搅匀趁热服用。有发汗解表、祛寒健胃作用,可治风寒感冒、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
14、姜蜜膏:生姜汁200克,蜂蜜200克,水煎至稠粘如膏时停火,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次服30毫升,以热开水冲服,每日2次。可治肺寒、肺燥型久咳不愈。
15、姜汁糖:白糖250克,水少许煎熬至较浓时,加入生姜汁一汤匙调匀,再继续煎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将糖倒在大盆中(盆中四周及底部涂抹食用油),待稍冷时,用刀分切成50块左右,每日空腹时食用数块。有健脾、和胃、温化寒痰、止嗽作用。适用于胃寒型老年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白痰,食欲不振,以及呕恶等症。
16、砂仁5克,生姜汁一汤匙,清水半碗,蒸半小时,去渣饮汁。有温胃散寒,调中止呕功效,适用于胃寒呕吐,妊娠呕吐等症。
17、姜醋:生姜100克切成细丝,浸泡在250毫升米醋中,密闭贮备存用。每日空腹服用10毫升,有温脾胃、散寒、敛气止痛功效,可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痛、感寒性腹痛、蛔虫症腹痛,以及过量食用水果引起的腹痛等症。
18、生姜粥: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砂姜(三柰)
性味:辛、温燥、无毒。  
归经:入脾、胃。  
功效:温中散热,化湿止痛,芳香辟恶。  
主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气滞胃痛,风虫牙痛。  
禁忌:阴虚内热、胃热口渴、口气臭者忌食。  
验方参考:  
1、砂姜粉,每次3克,用开水冲服,治腹痛。
2、砂姜粉放于普遍膏药上,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贴于任何一手的桡动脉处,每日换一次,连用五至七次,治疟疾。

辣椒
性味:苦辛、大热、无毒。  
归经:入脾、胃、肝、火肠。  
功效:祛寒健胃,消食化滞。  
主治:胃纳欠佳,胃寒饱胀,消化不良。  
禁忌:患有目疾、肝炎、肾炎、胃热、痔疮、鼻衄、咳血、咽痛等热性病者忌食。  
说明:辣椒和制品(辣椒粉、辣椒酱、辣椒油、辣椒干)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之品,有强烈的辛辣味和刺激性。辣椒品种较多,越小者其味愈辣,可食用亦可入药;大者不椒,可作蔬菜食用。辣椒易伤眼、刺激肝脏。  
验方参考:  
1、辣椒粉30克,加水250克煮沸,外搽患处,治冻疮。
2、用辣椒酒(尖头小辣椒6克,切细,用烧酒30克浸泡十天,过滤去渣即成)可防治冻疮,冻疮初期局部红肿发痒时频搽患处;可治秃发,一日搽数次,有促进毛发再生之功。
3、红辣椒十个,萝卜一个,共捣烂,敷于患处,治风湿性关节炎,敷后暂有疼痛感。
4、辣椒叶适量,或用根10克,加盐少许捣烂,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敷于任何一手腕桡动脉处,治疟疾. 花椒(川椒)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脾、胃、肺。  
功效:温中祛寒,祛湿杀虫,健胃止泻。  
主治:风寒湿痹,腹内冷痛,呕逆反胃,腹胀肠鸣,肺寒咳嗽,杀蚘虫;外洗治脚气,湿疮。  
禁忌:肺、胃、大肠积热者忌食。  
主治:花椒与胡椒均是调味之品,又是辛热之物,都具有祛寒健胃之作用,有热性病患者不宜多食,若多食则易损肺,甚则令人咯血。  
验方参考:  
1、花椒(去椒目)10克,研细末,在锅内放入少许花生油(或香油、猪油),待油熟后放入花椒粉,略炒片刻,打入一两个鸡蛋炒熟,一次食完,每日食三四次,能止虚寒腹疼。
2、花椒一撮,水煎服,治白痢。
3、花椒叶晒干研末,调浓茶敷患处,治乳痈初起,秃疮。
4、花椒一粒,放龋齿上,用力咬住,或用花椒末塞入龋洞,治虫牙疼。

胡椒
性味:辛、大热、无毒。  
归经:入肺、胃、大肠。  
功效:助火,散寒、健胃、温中。  
主治:心腹冷痛,宿食不消,胃寒疼痛,寒湿反胃,大肠寒滑,冷痢,虚胀冷积,肺寒咳嗽痰多。  
禁忌:胃热火重呼气臭者,以及患有肝胆疾病者宜戒之。  
说明:胡椒分黑、白两种。黑胡椒是未成熟的、受伤、风吹或自落的果实,未经加工,干燥后外皮皱缩变成黑色;白胡椒是由种仁饱满、成熟的果实经去皮加工而成,所以呈白色。气味和药用,黑胡椒不及白胡椒。因胡椒辛热,最易刺激肝胆,肝炎或胆囊炎患者食用胡椒容易刺激肝胆,加重病情。  
验方参考:  
1、白胡椒10克,放入洗净的猪肚内,用线将猪肚两头扎紧,加水煮熟后,胡椒取出晒干研末另服,趁温吃肉喝汤,治胃寒痛。
2、胡椒十粒,绿豆八十粒,共研细末,开水泡服,治赤白痢疾。
3、胡椒,按年龄每岁用一粒,研成细末,放于脐部,用胶布固定,治小儿痢疾。
4、胡椒粉1克,敷脐部,用胶布固定,隔日换一次,治小儿或**消化不良。
5、胡椒粉2克和饭团或大蒜,打成饼,或将胡椒粉放膏药上,贴于脐部,治寒泻。
6、胡椒粉1克,放于膏药上,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贴于第三脊椎或大椎穴上(最好在穴位上先用针浅刺几下),治疟疾。 红曲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  
功效:健脾消食,活血化瘀。  
主治:赤白痢疾,胃有积滞,胃寒饱胀,妇女血气痛,产后恶露不绝。  
说明:红曲为绝美的天然食品染料和有益无害的防腐剂,是以熟米饭为曲菌生长繁殖的糖源,在严格的卫生条件下,接入绝佳的红酒糟以为菌种,然后给以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酸度分解糖化而成。我国许多名酒皆以红曲为酒曲,也是制作红色腐乳的重要成份。此外,它还被用于制作香肠、食物烹调和菜汤、肉汤的红色着色剂。还可当作药物用于治病。  
验方参考:  
1、红曲15克,水煎服,治食鱼肉积滞。
2、红曲、香附、乳香各10克,研细末,每次服10克,黄酒送服,治心腹作痛。
3、陈红曲10克,炒白术5克,炙甘草3克,共研细末,每次服2克,米汤送服,治小儿吐逆。
4、红曲研细末,外敷患处,治小儿头疮。

桂皮  
性味:辛、热、有小毒。  
归经:入脾、肺。  
功效:除冷、健胃。  
主治:中焦有寒,小腹冷痛,胃寒纳少。  
禁忌:体内有热及胃火重者忌食。  
说明:肉桂品种较多,质量好的企边桂,皮厚味甘香微辣,是一种贵重中药,质量差的皮薄,价格便宜的叫桂皮,一般只供祛寒健胃并作肉类食品调味用。  
验方参考:  
1、桂皮5克,红糖12克,水煎温服,治妇女产后腹痛。
2、桂皮6克,山楂肉10克,红糖30克,于月经来潮前水煎温服,治月经前小腹胀痛。
3、桂皮3克,研细末一日两次分服,用温开水送下,治胃气寒痛。

柑桔皮
性味:辛、微温、无毒。  
归经:入肺、脾。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消痰,行气导滞。  
主治:呕吐、恶心、腹泻,胃中有痰,伤风咳嗽,心腹气痛,食滞吐泻。  
说明:柑桔皮为调味之品,有和胃行气之功。柑皮入药以陈旧者为佳,称为陈皮;鲜皮性燥烈不入药;桔皮入药称为桔红。  
禁忌:燥热实邪者勿食。  
验方参考:  
1、柑皮烤焦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搽患处,治冻疮。
2、桔皮烧炭研末,用香油调搽患处,治天疱疮。 豆豉
性味:苦、寒、无毒。  
归经:入肺、胃。  
功效:解表清热,透疹解毒。  
主治:风热头痛,胸闷烦呕,痰多虚烦。  
说明:豆豉有淡豆鼓、炒香鼓、清豆鼓等,因炮制不同,性质也不同。用青蒿、桑叶同制的则药性偏寒;用藿香、佩兰、苏叶、麻黄同制的则药性偏温;未用其他药物同制者,其透发力很弱,若要发表作用还须依靠麻黄、苏叶。入药治病用淡豆豉。  
验方参考:  
1、豆豉10克,葱白三根,生姜三片,苏叶6克,治伤风、感冒、头痛,水煎乘热服下,即卧床盖被,出汗即愈。
2、淡豆豉、大蒜各等分,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十丸,开水送服,治血痢不止。

大茴香(八角
性味:辛甘、温、无毒。  
归经:入心、脾、膀胱、肾。  
功效:破气健胃,调中止呕,下气宽中。  
主治:膀胱、胃间冷气,疝气,脚气,腹胀嗳气,腰脊冷痛。  
说明:大茴香为调味之品,有行气暖胃作用。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用。  
验方参考:  
1、大茴香10克,加酒煎服,或研末调白糖食,治胃气痛。
2、大茴香15克,炒焦研末,调红糖,用黄酒冲服,治疝气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