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教育官方网站:刘可钦为师三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6:04

刘可钦

为师三境界

听说当老师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传授知识。以传道、授业为己任。一切遵循着“书上这样说的”,每天兢兢业业,把前人总结好的东西传给学生。在他眼里,讲得清楚的就是好老师,听得明白的就是好学生。

第二种是启迪智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更聪明、方法更好、策略更多。他不断追求的是教学的技巧和熟练度。在他眼里,教师的教学要有“招”,学生的学习要得“法”。

第三种是点化生命。这样的老师在不断的实践着再熟悉不过的、而又时时被遗忘的一个普通的话语——教书育人。在他的眼里,知识、能力、方法等等都成为学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他能够不断的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他能够温柔而又耐心的等待着孩子的成长,他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在这种积极的期盼下,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愿望得以激发;他能够在学生遇到成长障碍或失去动力时,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对希望的追求!他也许做不到爱每一个学生,但他懂得并做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他珍惜和孩子的每一次和每一刻,精心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使孩子生活得更快乐、率真、明澈。

可见,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如果教师看不见教育现象的蓬勃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仅凭良心满足于做一个传经布道的“经师”,教师这个职业带给自己的欣喜、满足、幸福之感也会随着教学技巧的熟练而逐渐淡化。

 说到这儿,自然又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诗词,凡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成长的第一境界,即教师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成长的第二境界,即为了目标的实现,要执著、要坚定、有抗拒许多诱惑、要耐得住寂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就是成功后的超脱与自如。

一个教师只有经常的学习、积极的实践、自觉地反思与调整,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才能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不平凡的感受,寻找教育的真啼。这不仅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也是我们尽享教育创造之美的源泉所在,更是走向第三境界老师的必由之路。

《刘可钦与主体教育》

我的成长之路
我,默默地行走着
 一、没有假期的老师
 二、初为人师
 三、走进北师大
 四、主体实验,一项跨世纪的研究
 五、别怕她,该我玩了
 六、让智慧亲临学生
 七、努力走入孩子的心灵
 八、我要成为最佳的我
 九、难忘恩师教诲
 十、幸运中的感动
教育教学思想概述
我眼中的学生
 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 一 ) 溢满童心的数学书
  ( 二 ) 看小人书的丁丁
  ( 三 ) 有减法的加法表
  ( 四 ) 爱是什么 ?
 二、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
  ( 一 ) 学生 + 朋友 + 小女
  ( 二 ) “让他打队牌吧”
  ( 三 ) 每天面对这些重要的人
 三、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
  ( 一 ) 举左手的小男孩
  ( 二 ) 积极的等待也是教育
  ( 三 ) 被遗忘的角落
  ( 四 ) 要尊重孩子的无知
 四、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尊重
  ( 一 ) 你是我的财富
  ( 二 ) 少用一些责备的语言
  ( 三 ) 没必要追问是谁
  ( 四 ) 珍视学生的独特
我追求的教学
 一、营造学生喜爱的课堂生活
  ( 一 ) 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注意到了吗 ?
  ( 二 ) 学生的不同水平,我们注意到了吗 ?
  ( 三 ) 简单的数学问题,怎么教复杂了 ?
  ( 四 ) 我们是否教得过细了.
  ( 五 ) 学生的生活经验哪去了
  ( 六 ) 是教学,更是生活
  ( 七 ) 走进开放的课堂生活
  ( 八 ) 学生不是课堂的配角
  ( 九 ) 使学生信服数学是有趣的
  ( 十 ) 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
  ( 十一 ) 做错题了,就要公开吗 ?
  ( 十二 ) 感受发现的欢乐
  ( 十三 ) 追求朴实无华的教学
  ( 十四 ) 共创温馨和谐的班级生活
 二、创设多向交流的学习方式.
  ( 一 ) “为什么”与“你是怎么想的”
  ( 二 ) 积极的情感体验 _
  ( 三 ) 多种方式的数学交流
  ( 四 ) “千米”之教学
  ( 五 ) 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 六 ) 意外的精彩
  ( 七 ) 引导学生学会交流
  ( 八 ) 什么最重要
 三、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
  ( 一 )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 二 ) 体会自主选择的乐趣
  ( 三 ) 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 四 ) 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
  ( 五 ) 家庭作业的背后
  ( 六 ) 合作的学习小组
 四、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 一 ) 课的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 二 ) 开放的教学设计

( 三 ) 鼓励学生思考与创造
  ( 四 ) 组织有“活性”的数学练习
  ( 五 ) 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
  ( 六 ) 数学活动中的再创造
  ( 七 ) 教应着眼于学生的学
  ( 八 ) 知识的活性在哪里
  ( 九 ) 讲清楚?还是想清楚?
 五、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
  ( 一 )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二 ) 尊重学生的差异
  ( 三 ) 用数学眼光看生活
  ( 四 ) 观念比方法更重要
  ( 五 ) 在具体实践中获得认识
  ( 六 ) 用自然语言表达对数学的理解
我心中的教师
 一、真心接纳每一个学生
  ( 一 ) 选择学生,还是选择教法 ?
  ( 二 ) 设法走进孩子的心灵
  ( 三 ) 要精心呵护学生
  ( 四 ) 发展在于克服困难
 二、发自内心的欣赏激励学生
  ( 一 ) 善待学生
  ( 二 ) 传授知识更要传递积极的信念
  ( 三 ) 用学生的眼光看教科书
  ( 四 ) 教师的智谋
 三、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
  ( 一 ) 让孩子体面地坐下
  ( 二 ) 铭记你的宽容
 四、平凡的教学不平凡的感受
  ( 一 ) 试试做学生
  ( 二 ) 纪律是什么
  ( 三 ) 学会做研究
 五、追寻教师的幸福
  ( 一 ) 来自于自己良好的心态
  ( 二 ) 来自于富有童心的视角
  ( 三 ) 来自于对事业的一份追求
  ( 四 ) 来自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
  ( 五 ) 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课堂教学赏析
数学――我们的朋友
 一、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数学
 二、在民主的氛围中讨论数学
 三、在多样的表达中理解数学
 四、带着生活的体验走进数学
我看老师的课
 一、不同的风格 一样的追求
 二、数学课的数学味
  ( 一 ) 有效的教学诞生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 二 ) 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
 三、数学问题中的文化因素
我关注的话题
 话题一:课堂中的“活”与“乱”
 话题二:浓厚的兴趣与扎实的基础
 话题三:遵循教材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话题四:运算技能与培养数感
 话题五:统计观念与统计技能
 话题六: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专家评说
 一、可贵的教师气质
    ――我对刘可钦的印象
 二、我所认识的刘可钦老师
  ( 一 ) 孜孜不倦的进修生
  ( 二 ) 孩子们喜爱的数学老师
  ( 三 ) 勇于探索的“研究型”校长
 三、勤学、善思、创新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范
 五、教师的成长期许与教育的图卷写生
    ――观察刘可钦

 什么是教育?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

  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对话的情境中,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中。

  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包括静静的聆听、扬眉、鼓励的点头、拥抱、转身或深情的凝望,每个动作都包含在内。

  什么是爱学生?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仅仅是不批评?仅仅是给孩子梳头?不是的。爱就是尊重学生,尊重意味着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耐心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和独特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感到他在这个班里同样是重要的,让我们的视野中没有教育的盲区。

  让孩子感到无论何时,无论做了什么事,都能体会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重要性。教育不是用成人的希望去要求孩子,更不是接纳一批人而排斥另一批人,要淡化学生之间的比较。

  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创造的充满智慧和溢满爱意的家园。

  教育应该追求发展而不是追求分数,应该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完美,不应该诱发学生自卑、自弃的心理。

  教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理解、宽容、尊重学生的能力之上。(李曜明)

我们需要这样可贵的教师的气质

没有必要挑剔教师的长相,但是,教师应该有某种职业尊严感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有良好的“精神气质”的人并不见得优秀、卓越,但他至少不至于委琐、琐碎、残忍、狠毒、出卖朋友、当面嘻嘻哈哈而在背后下毒手。

按照林肯的说法,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后,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林肯总统的一位朋友,有次向他推荐某人为阁员。林肯却没用他。推荐的朋友问林肯何以不用他。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幅长相。”他的朋友质问:“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

顾明远先生写过一篇谈论“教师气质”的文章。这篇文章所讨论的主题是重要的,但恰恰为很多教师所忽视: 很难说得清,什么是人的气质,但人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种气质,有的高雅,有的粗俗。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的气质很重要。教师的气质不仅应该是高雅的,而且应该是睿智的,并有亲和感,使学生见到老师,就愿意向老师学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

刘可钦老师就是有这种气质的教师。我认识刘可钦,是在1992年她在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开展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的时候,听了她教的数学课,课讲得很好,这是大家在评课时公认的。但是我更欣赏的是她的气质。她那一种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们则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和教师配合默契,表现出对教师充满着敬爱的感情。教学达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到了较高的教育境界。这不是一名简单的教学能手所能达到的。我们的学校中有许多教学能手。他们能把书本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并非就是最优秀的教师,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特级教师,可能因为教学质量较高,有一种傲慢的神气。局外人尚且有这种感觉,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教师,即使课讲得很好,也算不得是优秀教师。刘可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课讲得好,而且给人一种高雅、亲和的感觉。……刘可钦1990年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使她在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培养了自己优秀的气质。

刘可钦也是在她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研究和实验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刘可钦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在这次实验研究中,刘可钦也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不是被动地接受专家们的实验方案,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亲自在第一线实验。在实验研究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她逐渐成为一个善于思考、重视研究的优秀教师。

刘可钦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即使是一个优秀教师,如果不再学习,也不能永远保持优秀。刘可钦重视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求发展。这也是一个教师可贵的气质。2001年,她参加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年。在这一年中听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讲演,交流了各地各学校的办学经验,读了教育名著,最后撰写了论文。这对刘可钦来说是一次理论学习,也是她的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我有幸在这个研修班上讲过课。我觉得他(她)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小学校长。而刘可钦更具有教师可贵的气质。

这篇文章所提到的“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可以归入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宁静而有激情。

只有那些内心宁静的人,才可能由内而外地显示出“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精神气质。

也只有那些内心宁静的人,他才有可能既显得“高雅、睿智、亲和”,且自信而富有激情。相反,那些内心并不宁静的人,他可能只有“激动”、“躁动”,却没有“激情”、“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