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村新司几时去世的:如何把握下一世的投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48:48

如何把握下一世的投生 [复制链接]

淡然居士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淡然居士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10 
积分
208 
注册时间
2011-1-3 
最后登录
2011-4-17 
经验
208 点 
在线时间
51小时 
UID
91536 

中级佛客

中级佛客, 积分 2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2 积分 升级    28.73%
精华
主题
125 
帖子
139 
1楼 发表于 昨天 20: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pcb{margin-right:0} 问:我学习佛法后,认为临终的境界很重要,大约成或者不成各占一半的可能,那么我们临终时如何提起正念呢?或者我们如何帮助禅修者保持正念?

答: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极重的业、又没有惯行的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人可能是善恶参半,或者他没有很强的善业、也没有很强的恶业,在临终时候的忆念,或者临终时候所造的业将会决定他的投生。如果我们平时都习惯了保持正念、正知,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很有可能由于这种习惯的业,我们就能够保持正念、正知。

但是,如果平时你很爱胡思乱想、喜爱幻想,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肯定也喜欢胡思乱想。由于在临终的时候,我们的意念不是很好控制,那个时候许多业力争着想要成熟,我们就会很迷糊、很慌乱。即使有一些修行的人、有些虔诚的佛教徒,在临终之前也都已经感到很慌乱。如果是对旁边有其他的人知道如何去帮他度过临终难关,或者知道如何去对他做临终关怀的话,应该会透过语言安慰他、去劝导他,去教导他,可以叫他看佛像、忆念三宝,用这样的话使他的心能够提起正念。

如果他是一位禅修者、修行人,例如:他经常专注呼吸,那么在这个时,你提醒他:你应该让你的心平静下来,不要胡思乱想,让心去专注你的呼吸,只是专注你的呼吸就可以了。或者,如果他经常修慈心、修十遍、修三十二身分、修观禅的话,你可以提醒他:你现在应该培养慈爱;你现在应该专注遍相;你现在应该专注身体三十二部分的某一处;你现在应观五蕴的无常、苦、无我这三实相等等这些方法。

问:一个人临终时处于昏迷状态,应如何帮助他不堕入恶道呢?
答:如果一个人处于昏迷状态,有时候他还是能够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别人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在他的耳边,说一些提醒他过去造善业的这样的事情,或者你可以在他的耳边,赞叹佛陀的功德等等,可以这样去帮助他。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可以听到,或者是不是对他真的有帮助,要看他当时的精神状态来决定。


问:弟子们有机会为临终者或已死者助念,弟子想把这样的机会当作修“死随念”的因缘,不知道具体应如何修?以不同的尸体来修,行吗?
答:可以,修死随念我们可以借助临终者或借助死者来修是可以的。当我们看到临终的人或已经死去的人的时候,我们想起这个身体或者一切的生命,都是很脆弱的、都是很无常的,这个时候我们生起了对诸行无常、生命微脆、生命短暂的这种危机感和悚惧感,这个也是属于死随念。


问:假如一个人在北方死亡心灭去的,结生心可能南方或国外更远的地方结生,怎么会那么快就到遥远的地方结生了呢?
答:不要说南方、北方、国外,你在这里死,你很快就可以到梵天界。这个问题在《弥琳达问经》里就讲到了,弥林达王是希腊的国王,当时他占领了北印度,他问龙军尊者说:“心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快?”尊者回答他说:“你现在回想你远在希腊的家乡,你能够回想起吗?”他说:“可以啊!”尊者说:“那是不是说,你的心已跑到那个家乡去了?”

其实,心是最快的。它就是这里一灭去,马上能在别处生起。如果是在死亡后结生的时候,那么在另外一个地方,结生心马上就升起了,这是因为业的关系是由于心的力量,所以它不需要空间的距离。还有速度,你要算出心在一秒钟内有多少的时速,没有必要这样算,因为无法计算。

问:有很多人说,在禅修时回忆起以前的一些好或者不好的事情,能把这些业给消除了?
答:这是不可能的事!你回忆起好和不好的业,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你会回想起以前不好的事情,这时你很可能生起的是掉悔的心,那怎么可能把这些不好的业消除呢?这些业不仅仅不能被消除,而且这些业犹如你重新再造作一番。所以,我们在讲到追悔的时候就是不要去想。


而且对于禅修来说,无论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念头,你都不应该去想。例如:有一些人他喜欢思维佛法教理,很喜欢思维教理的人,这是属于善的还是不善的心?是属于善的心。当你在培育定力的时候,你如果经常去思维教理,你的定力能够培育起来吗?不能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在培育定力的时候应该一心专注,在修观的时候我们应依照教理去观照,而不应总是去思维佛法义理、名词名相,这个名相的定义是什么?这个名相是错了,用那个名相会更好?这样还是属于妄念、妄想。

问:修习慈心,业处在哪里?要向很多人散播慈爱,如何缘念这么多目标?
答:修行慈心的业处是有情、也就是众生,在刚开始修习慈心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定力很弱,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对很多的众生散播慈爱,也就是我们的心量没那么快、没有那么广大。如果我们一下子对太散的有情散播慈爱的话,我们的心由于很散,将不可能培养很强的一境性、心一境性。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通常是对固定的众生、固定的人散播慈爱。等一位禅修者,已经熟练地、熟悉地对不同的人散播慈爱之后,他就可以取一群、甚至一切的众生散播慈。所以真正达到慈心的解脱,是要对一切众生。


我们修慈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获得禅那、获得定力的话,他就必须得要先依照一位众生,持续地散播慈爱一直到证得禅那,之后他才有可能对一切的众生散播散播慈。因为一位众生容易使他的心定在一个目标上,而有利于心一境性的培养和加强。而一切的众生,十方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上方、下方都有众生,他的心太散了。所以不可能在没有定力的情况下,透过专注一切的众生证得定力,除非他是在过去生有很强的巴拉密,这个是另当别论。

要不然一般的人,是很难透过一下子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获得慈心定。这个是培育定力达到慈心禅那的方法,但是如果是调心的方法,就是有时候你的心感觉到很狭窄,你的心感觉到很郁闷,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对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让你的心打开、让你的心放开,这种方法即使是没有定力的时候。为了调心还是可以的,就用这种方法。

问:在修三十二分身时,观想肉、筋腱、骨、骨髓等这些遍布身上较广的部位,必须顺序由上往下去感觉,还是直接观想全身即可?
答: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如果你一下子不能遍得全身的肌肉、筋腱等,你可以取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你全部都可以取,那是最好的,就是依一个人的定力而定。例如观想骨相,有很多的禅修者并不能够一下子就见到全身的骨。他可以透过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透过扫描的方法去取到骨相,有的定力强的一照见,他就会见到整幅骨相;但又有些禅修者由于定力不足,他可以专注在某一部分的骨相,他的骨相清晰也是可以的。

问:这次禅修营弟子感到有很多的障碍,这是什么原因?是以前曾经干扰过别人修道吗?
答:也许吧,或者那是由于你自己的习惯、你自己的性格,或者你的心还没有完全放下,所以你来这边就感觉到困难重重,但更多、更重要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心,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心杂染,所以你会感觉到很多障碍。

问:二因结生的人和三因结生的人,在修入出息念时哪里会有障碍分别出来?
答:一般没有障碍,很难说具体的有那种分别。因为二因结生和三因结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尽其一生都不可能证得禅那,他只是有可能为二因结生心。如果你在修到缘起的时候,见到自己在过去生是造的是什么业,那一种业造成你的投生。你才可以肯定自己是二因结生还是三因结生,要不然的话,我们不应随便给自己判无期徒刑。

问:二因结生的人修慈心,可以证得慈心禅那吗?
答:不能。

问:在帕奥禅林真正完成十六道观智后就是初果圣者吗?
答:是的。

问:三因结生的前世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都有可能。三因结生的人,前一世有可能是人、有可能是天人、有可能是梵天人、也有可能是动物、也有可能是饿鬼,这都有可能。因为即使是动物或者鬼类,他都有可能生起三因的善心。或者说,也许那些动物和鬼类、甚至地狱的众生,由于他们过去生所造的三因善业,在他那一世临终的时候成熟,而使他在今世投生为人,这个也是有可能的。

问:我们做了善业功德后,回向给现世的亲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回向给不信佛教的人有意义吗?
答:如果回向给现世的亲人,假如他们知道你所做的功德而对此感到欢喜,他们说:“萨度!萨度!”那么,他们将能够获得你所做的功德,这种善业功德,其实还是由于他自己随喜而得来的功德。


如果他根本就反对做善业,例如:你为他去做布施善业、去供僧,而他知道你去供僧了就骂你:“你怎么那么浪费钱?你怎么那么愚蠢。”这样的话,他不仅仅不能得到你的功德,即使以他的名义做善业功德,他还可能会造下恶业。所以,真正得到利益的还是你自己。

如果你以他的名义去造善业功德,他知道了他很高兴、他很欢喜,那么他就能获得你所作的功德。但是,他所获得的功德真正还是我们拥有这种“思”、造业的思而造下的善业,真正造功德大的还是你自己。而对方知道了之后,他非常高兴,特别是当他知道,你是用他的名义的时候,他会有更强的喜悦和随喜的心,那他所造下随喜的善业,是他自己所得的功德,应该是这样的。

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如果他知道你乐善好施,你为他去做善事,他感到很欢喜,他也随喜,那么他也会有功德。如果他感到恼怒,他甚至批评你、会骂你、诽谤你,那这个是他造的不善业。

问:如果一个人在他出生时及以后,都会有很多人照顾他,给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自他出生后,包括把他推向正道的亲人和身边的人都不顺意,这是什么原因?

答:由于这个人的过去世不妒忌他人,他经常去照顾他人,所以他自然能得到他人的照顾。他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的亲人也许并没有造这样的善业,所以他身边的人和亲人们还是很不顺意的。这个还是由于业力,因为虽然说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但是由于每个人过去所造的业不同,由于某一样相近或者相同的业,使我们今生今世能够在一起。

但我们造的更多的是不同的业,就像我们大家一起在吃饭,你想吃什么喝我想吃什么都不同。也许你很贪吃,也许别人只是在观饭食的无常、苦、无我,那么,大家同样都在一桌吃饭,都在吃同样的一个东西,但是大家修的不同。以后,他们的结果也会自然的不同。所以由于某一样共同的业,我们大家能够在一起,而又由于我们所造的业不同,所以大家呈现出不同的果报来。
摘自《玛欣德尊者答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