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俊山女儿谷艳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00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45:48
(二)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当前,我省物流业既具备加快发展的一系列优势条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1、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我省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雄厚,生产物流发展空间巨大。我省是经济大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未来的制造业大省,经济总量、制造业规模、商贸业规模均居全国第5位,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发展现代物流的产业基础雄厚。我省社会物流总额与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5年1.93倍上升到2008年2.01倍,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和“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步伐加快,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为我省生产物流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二是人口多、市场大,消费品物流发展前景良好。我省是人口大省,经济腹地广阔,近1亿人口本身就可以带来庞大的消费市场,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746亿元。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快速提高,对全省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业态不断创新,消费品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区位优势突出,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分拨物流发展前途广阔。我省地处中部核心区域,承东启西,陆路交通发达,航空运输快速成长,是距离天津、青岛和连云港等港口最近的省份之一,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区位交通优势,有望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全国铁路主通道有“三纵三横”贯穿河南,铁路通车里程近4000公里,郑州至西安、石家庄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建成后,郑州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双十字”铁路中心;现有公路通车总里程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841公里,居全国首位,实现了全部省辖市和90%以上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郑州国际机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客货吞吐量快速增长,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发展公铁海多式联运的天然优势。
    四是物流资源丰富,物流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我省拥有3个一类口岸、9个二类口岸、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物中转站郑州东站、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出口加工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另外,建设中的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国际航空港等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省“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电子口岸、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五是劳动力、仓储等成本低,物流人才可得性高。我省仓库租金水平、在岗职工工资水平都比较低,具有物流成本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全省高校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达12000多人,其中郑州高校占90%以上,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可得性较高。
    2、我省发展物流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发展观念相对落后,外部环境有待优化。发展观念滞后是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我省处于内陆地区,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对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没有将发展现代物流业摆上重要位置。对现代物流业的内涵把握不准,往往简单理解为传统的交通运输模式,推动新兴物流业态发展不力。物流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存在着条块分割和行业垄断,尚未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物流大市场。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健全,已有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部门协调联动不够,未能形成合力。
    二是产业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制约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生产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在我省产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大,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物流以传统低端的大宗生产资料的运输、仓储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信息咨询等物流服务,尤其是为制造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市场规模有限、服务能力不足。我省消费市场广阔,但传统市场比重偏大,商品交易和物流配送方式落后,新兴消费模式发展不足,制约了现代化的分拨、配送、包装、电子商务等消费物流发展。
    三是经济开放度低,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循环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了物流与经济的大融合。我省作为中部省份,虽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识不强,外贸依存度较低,外资规模较小,与境外企业、央企和兄弟省份的合作不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我省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发展。
    四是先发优势不明显,区域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各省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力度,抢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制高点。我省在基础设施、企业规模、政策环境等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部分周边省份都有一定差距。郑州物流业规模低于武汉、重庆和西安,有竞争实力的物流企业不多,湖北省2A级以上物流企业有26家,其中23家集中于武汉,明显多于郑州。随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施,武汉、重庆的铁路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郑州乃至我省发展跨区域物流将面临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
    (三)对我省发展物流业的基本判断
    目前,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布局,预计未来3年内将完成在我国的节点布局,未来5年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完成全国性布局。未来5~10年将是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面临周边重点城市激烈竞争的压力集中期。遵循物流要素向大城市、大企业集聚和先发优势排斥后发优势的规律,我省物流业发展必须在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内形成赶超发展态势,占据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高地,才能有效防止被边缘化和形成周边物流中心喂给市场的危险。
    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我省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把区位、交通、资源等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物流、市场等综合竞争优势,将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紧紧抓住未来5~10年物流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打牢发展基础,取得发展优势;必须坚持集聚发展,中心城市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之间,应避免同构竞争,努力形成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必须着力解决影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加快实施促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多项战略举措,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四、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
    (一)战略定位
    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加快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实现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以郑州为龙头,加快建设连接世界、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内陆型国际物流中心,带动全省发展成为业态先进、结构优化、辐射区域广、竞争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地。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增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服务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以“1+10”为重要抓手,以“三联互动”为主线,全力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十大行业物流发展,加快传统物流改造与业态提升,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逐步提升郑州在全国物流格局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为中原崛起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突出一个中心。把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作为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确保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在未来3~5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抓好十大行业。把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等十大物流行业作为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抓手和建设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的突破口,一业一策,各个突破,争取在未来3~5年内奠定我省在重点物流行业的领先地位。
    ——实现“三联互动”。即物流、产业、市场的联合,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终端的联网,对外集输与对内集配的联动。以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优化企业自营物流系统,创新第三方物流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积极发展食品冷链、纺织、汽车、粮食等行业物流,形成物流业与我省重要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完善城乡各类市场体系的物流服务功能,推进物流、产业和市场的融合。优化全省物流节点服务网络,强力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科学合理布局物流基础设施,推动物流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物流分拨节点的设施共享和功能互补,不断完善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等产品的物流终端配送体系,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形成高效便捷的对外集输和对内集配物流网络,提升我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竞争力。
    ——加快业态提升。坚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提升现有业态两手抓,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和方法,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和行业集中度,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以先进业态推动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优化发展环境。做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强力推进物流领域对外开放,不断完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总量发展目标。2012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至15%以下。
    ——结构优化目标。到2015年,第三方物流比重显着提升,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领先物流企业,形成结构优化、业态先进的企业群体。培育4A级物流企业20家以上,5A级企业3~5家,引进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40家。
    ——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目标。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到2015年,郑州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左右,国际多式联运得到长足发展,将郑州初步建成覆盖中西部的内陆“无水港”、辐射中亚欧洲的“东方陆港”,国际航空货运基地和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物流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物流集聚效应显着增强,到2015年形成8~10个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和互通。公铁海空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超过43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至14%以下。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内陆型国际物流中心,我省现代物流业在中西部地区居领先地位,为加快河南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支撑。
    (四)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原则
    根据物流业发展总体思路,我省物流业发展布局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位、交通、产业和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二是有利于集聚发展。遵循物流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大企业逐步集中的规律,在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强化物流资源整合、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的需要。三是有利于防止同构竞争。在一定辐射半径内的不同城市,注意避免物流功能和重点物流行业布局上同构,以防止资源浪费和同构竞争。四是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和便捷配送。城市自身的配送中心布局要在考虑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配送效率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安排。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对全省层面现代物流业发展,实行“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物流节点城市”的总体布局,即郑州以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为基本定位,着力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内陆“无水港”、连接中亚欧洲的“东方陆港”和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国内集散分拨中心、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公、铁、海、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扩大物流辐射半径和覆盖范围,发展成为连接世界、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其他各省辖市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和区位、市场优势,差异化发展专业物流和区域内物流配送,发展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形成郑州物流中心与各物流节点城市分工合理、配合紧密、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物流节点城市网络。
    各省辖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实行两级布局,即“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布局。城市物流园区主要根据现实物流量大小,考虑未来物流量增长趋势,在最具交通优势的城郊,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的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疏浚物流通道,引导市区内物流企业、物流设施向物流园区集聚,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集聚规模效应。城市配送中心布局主要根据不同城区的物流需求,本着交通便捷、配送高效、成本最低的原则合理规划,形成高效便捷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
    各重点行业的物流布局,主要根据行业特点、产业基础、集聚功能和合理辐射半径等因素,遵循布局集中、服务联动、集聚发展的原则,规划布局物流分拨配送区域、节点城市和配送网络,推动重点行业物流发展,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章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
    近年来,郑州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以连接性和物流量两大条件衡量,郑州有机会、有能力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东西部之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周边物流中心城市竞争力逐步增强,巩固提升郑州物流中心地位已迫在眉睫。
    一、建设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性
    (一)在内陆地区建设物流中心成为趋势
    欧美物流中心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沿海港口城市最先形成物流中心,然后在内陆地区形成物流中心。美国第一代物流中心主要是纽约、洛杉矶等海港城市;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拥有大型国际机场的孟菲斯和路易斯维尔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第二代空港型国际物流中心;随着港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货物吞吐压力,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连接性的达拉斯、堪萨斯等内陆城市发展成为承担货物集拼和分拨的第三代内陆型国际物流中心。欧洲物流中心的发展过程也是从鹿特丹、瓦伦西亚等海港,到法兰克福和巴黎等空港,再到维也纳和纽伦堡等内陆港。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中心
    未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将明显快于东部沿海地区。初步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年均GDP增长率将达到8%~9%,高于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的6%;中西部地区货运量年均增长率将达5%以上,高于东部地区的3%~4%;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将达12%~13%,高于东部地区4%~6%。
    图2-1未来我国经济和物流集中区域
    目前,我国的物流中心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区域经济的统筹推进,我国经济重心将逐步西移,未来国际物流中心也将随着经济发展格局变化向中西部迁徙。根据物流中心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趋势,郑州、武汉、重庆、西安有望成为未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三)郑州成为中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可行性
    郑州区位优势突出,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物流企业集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制造业、商贸业发达,物流量增长较快,物流业发展空间巨大。
    1、经济基础。郑州位于全国地理中心,腹地经济基础雄厚,消费需求巨大,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武汉和西安,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
    图2-2竞争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物流行业发达程度。与武汉、重庆等城市相比,目前郑州进出口总量小,经济对外依存度低,但未来受产业转移、外商投资等因素影响,预计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速有可能保持在17%以上。
    3、货运量。郑州货运量较大,近年来增长较快,预计未来年均增速将达到7%以上。
    4、基础设施。我省等级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高于其他地区,郑州是国家铁路和公路干线网络的重要枢纽,具有发展物流业务的良好条件。
    图2-3竞争城市物流设施指标比较
    图2-4竞争城市物流中心指标评级对比
    5、平均运输成本。郑州虽然没有水运功能,但通过公路、铁路和航空到达全国各地的平均运输成本较低,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与武汉、重庆及西安等中西部主要城市对比,郑州在发展中转型物流指标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有机会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二、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从近期看,郑州在国际物流、区域分拨和本地配送三个层面上均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远期看,随着我国在国际产业体系中地位的逐步提升,郑州有机会成为我国中高端工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进口消费品分拨中心之一。
    1、近期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机遇。郑州可与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沿海港口加强合作,深入推进跨区域通关,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通过沿海港口开展对外贸易的“无水港”;依托新欧亚大陆桥、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铁路一类口岸,通过大力开辟铁路国际集装箱线路,可成为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向中亚、俄罗斯、欧洲进出口的“东方陆港”;依托优越的区位和完善的交通网络,郑州有可能成为钢材、汽车、纺织服装、食品、黑白家电、机械装备等产品的区域分拨中心。
    2、远期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的机遇。2030年,我国经济总量和制造业总产值有望成为全球第一,资源禀赋和产业转移将使中西部地区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并辐射国际市场。同时,我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必然导致大量低端消费品的海外生产,使郑州有机会成为服务于全国中高端工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之一。
    图2-5郑州“无水港”和“东方陆港”辐射范围示意图
    3、远期成为进口消费品分拨中心的机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使我国进口消费品的地域布局更均衡,郑州由于出色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具有发展为中西部地区进口商品分拨中心的机会。
    (二)面临挑战
    1、郑州是地理中心而非经济中心。郑州位于全国地理中心,有效辐射范围内有多个国际港口,但从经济和外贸发展格局看,郑州并不是经济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
    2、郑州区位交通优势有减弱可能。郑州先天缺少港口条件,航空货运基础较弱,距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新一轮国家铁路、公路规划布局的实施,以及我省周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功能的强化,郑州全国铁路枢纽、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枢纽的优势有相对减弱的可能。
    3、郑州现有产业的物流附加值低,经济外向度低。我省第二产业以资源密集型、高能耗产业为主,对增值物流业务的需求偏弱。与竞争城市相比,我省高附加值制造业特别是临空制造业的基础薄弱,近期为航空货运发展提供充足的本地货源难度较大。郑州缺乏具有全国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制约我省商贸流通业走向全国;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局限于传统服务,辐射范围不广,现代化水平较低。
    4、郑州物流软环境建设缺乏前瞻性和突破性。与竞争城市相比,郑州缺少领先的专业物流地产商参与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郑州虽长期以来在中西部扮演重要交通中心的角色,却对自身物流发展缺乏统一而明确的定位,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差异化布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紧迫性
    (一)物流中心发展的先发效应
    国际物流中心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直接、间接经济和综合社会效益,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律显示,物流中心的先发效应非常明显。鹿特丹和达拉斯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后,周边城市基本失去了成为同类型物流中心的机会。
    (二)周边物流中心城市发展加快
    中西部主要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实施物流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培育本土物流企业,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物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图2-6中西部主要竞争城市发展状况
    (三)郑州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时间紧迫
    随着产业向中西部的加速转移和物流业发展的集中化趋势加快,中部地区将出现新兴的国际性物流中心。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中西部城市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必须在今后5年左右的时间内形成赶超发展态势,占据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高地,才能有效防止被边缘化的危险。
    四、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明确定位、优化布局、提升业态、扩大开放、营造环境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企业间、城市间战略合作,强化公、铁、海、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国际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和本地物流配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推动郑州现代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提升郑州在全球物流格局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
    ——明确战略定位。以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统揽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全局,积极选择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先进业态,确保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布局,强力推动郑州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
    ——优化物流布局。科学统筹规划,以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通道网络,合理布局城市配送功能区,推动郑州物流业集聚发展。
    ——发展多式联运。按照“无缝衔接”理念,强化公、铁、海、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构建外联内通、便捷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逐步提高区域内物流效率,以多式联运强化物流业整体竞争优势。
    ——提升物流业态。高起点切入,选择重点突破,加快做大做强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保税物流等重点行业,积极培育先进业态,尽快取得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先优势。
    ——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国际、国内物流巨头加速在内地布局的机遇,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强省内外城市和企业间战略合作,不断扩大物流货源辐射地域,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扎实打造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基础。
    ——营造良好环境。制定实施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支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在土地、税收、价格、财政扶持等方面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助推郑州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
    ——起飞阶段(2010-2015年)。到2015年,郑州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占生产总值的7%。货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始发量140万标箱,航空货运量20万吨,国际货运量占比4%。初步建成覆盖中西部的内陆“无水港”、辐射中亚欧洲的“东方陆港”,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和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分拨中心、辐射中原城市群的本地配送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提升阶段(2016-2020年)。到2020年,郑州市物流增加值达到900亿,占生产总值的8%。货运量约4.5亿吨,集装箱始发量200万标箱,航空货运量50万吨,国际货运量占比7%。把郑州建成中西部领先的综合型内陆港和国内重要的航空货运基地,辐射全国的区域分拨中心,辐射我省及周边部分地区的配送中心。
    ——成型阶段(2021-2030年)。到2030年,郑州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占生产总值的10%。货运量约6亿吨,航空货运量250万吨,国际货运量占比12%,把郑州建成我国中高端工业品的全球分拨中心、进口产品分拨中心和全球航空货运网络的关键枢纽。
    五、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围绕提升国际物流、区域分拨、本地配送三大功能,以国际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区、北部物流服务区、南部物流服务区等五大物流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国际物流园区与航空港物流园区是未来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区。
    图2-7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空间布局
    (二)五大物流功能区定位
    从关键设施、服务市场、依托产业及产品、功能组成等方面对五大物流区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位,形成差异化分工、互补联动发展格局。
    图2-8郑州五大物流功能区定位
    1、国际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园区主要覆盖九龙区域,是郑州物流体系的核心及国际物流功能的主要承载者。沿陇海铁路两侧重点建设集装箱中心站、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
    工区、公路港等关键工程,重点发展冷链、钢铁、汽车、电器、装备制造、医药、家电等行业物流,承担国际运输、保税仓储、物流加工、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等主要功能。
    区内按功能布局,相应规划建设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连接的铁路专用线和园区道路网络,建设连接主城区与物流园区的城市轨道。在关键物流设施和产业集聚区之间,建设专用的货物捷运系统。
    图2-9国际物流园区关键设施布局
    2、航空港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物流设施主要分布在机场南北两侧,是郑州国际物流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国际和国内航空物流的重要枢纽。
    图2-10航空港物流园区设施和交通联系
    重点建设航空货站、综合保税区、公路港等关键设施。重点发展文件包裹、电器、生物医药、服装首饰、鲜活食品等行业物流,承担国际运输、保税仓储、流通加工、物流金融、邮政快递等主要功能。航空港内的铁路设施主要服务于空铁联运,并以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枢纽,形成与全国铁路干线网络和沿海港口的高效对接。
    3、西部物流区。西部物流区的物流设施主要分布在郑州铁路西货站周边,对外交通主要依靠西四环、科学大道和绕城高速。主要建设铁路货站、公路港等设施,重点发展矿产品、纺织、机械零部件等大宗物资物流,承担区域运输、本地配送以及仓储功能。
    图2-11西部物流区设施和交通联系
    4、南部和北部物流服务区
    南部物流服务区位于龙湖镇西北,对外交通主要依靠绕城高速、京广路和龙中路。主要建设铁路货站、公路港等设施,重点服务本地日杂百货、服装鞋帽、家居建材等消费品物流配送和流通加工。
    北部物流服务区的物流设施主要分布在规划建设中的铁路北货站周边,对外交通主要依靠107国道、北四环和连霍高速。建设铁路货站、公路港等设施,重点发展农副食品、汽配物流,承担本地配送以及仓储服务功能。
    图2-12南部物流服务区设施和交通联系
    图2-13北部物流服务区设施和交通联系
    六、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指导
    依据《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参考罗兰贝格、科尔尼两公司的《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战略暨规划布局报告》,2010年上半年完成国际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为全面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供规划保障。尽快出台财政、税收、土地、价格收费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1、建设五大物流功能区。一是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加快完成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出口加工区扩区工程、B型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适时启动第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九龙公路港、集装箱调配枢纽和园区内部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完成铁路一类口岸和集装箱业务由郑州铁路东站向集装箱中心站迁移,开通郑州至广州、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的铁路集装箱专列,打造国际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和本地配送为重点的国际物流园区。二是航空港物流园区。实施航空优先发展战略,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推进航空货运平台一期建设,尽快启动第二跑道、第二航站楼等郑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建设综合航空应急投送保障基地。三是西部物流区和南北两个城市配送服务区。在西部物流区加快大宗商品公铁联运设施建设;在南、北城市配送服务区,加快日用消费品仓储、配送和流通加工设施建设。引导郑花路、二里岗、货栈街、南阳寨等物流企业与设施逐步“退城进区”,促进集聚发展,缓解城区交通压力。
    2、建设完善物流通道网络。一是规划建设郑州铁路枢纽南、北环线,分流铁路货运,减小铁路货运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统筹考虑区域铁路专用线建设,适时启动机场至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铁路专用线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建成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新107国道及机场至310国道快速路;在京珠高速东侧,建设南北向的107国道郑州段扩建工程,成为联系郑州国家干线公路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航空港的重要物流通道,实现与全省公路网全面对接;结合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按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个层次,统一规划园区道路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各功能分区、物流基础设施及企业之间的快速、高效连接。三是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强机场设施和空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中枢航线网络建设,培育发展本土航空公司。四是充分发挥区域内物流资源优势,按照“无缝衔接”理念,加强公铁海航联运,逐步提高区域内物流整体效率,构建外联内通、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多式联运体系。
    (三)着力推动物流业优化升级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制造业企业、商贸企业优化业务流程,专注发展核心业务,实施物流服务外包,扩大社会物流需求,推动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工商企业组建具备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支持豫鑫、长通等本土物流企业跨区域发展。推动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
    2、引导物流业集聚发展。在国际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大型冷链、钢铁、汽车、家电、医药、快递等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功能分工与协调配合。加强对车辆、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平台等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各种物流资源、物流要素向优势物流企业、先进物流园区集中。
    3、促进物流业优化升级。引进推广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和方法,加快业态提升,重点发展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等行业物流,提高高端物流比重,不断优化物流业结构。推动物流企业并购、联合与战略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支持运输、仓储、货代等传统物流企业实行功能整合与服务延伸,实施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战略,逐步拓展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物流金融等业务,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物流技术设备的改造力度,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物流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物流业快速升级。提高经营商户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新型交易方式,推进现有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的改造升级。
    (四)积极发展国际物流、空港物流与保税物流
    1、积极发展国际物流。以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港口为重点,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要依托,加强郑州与港口运营商、铁路运营商的合作,加快发展公铁海多式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吸引中西部地区通过郑州口岸进出口货物,为发展国际物流提供充足货源。支持郑州领先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对出口货物进行集拼后向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分拨,对进口货物进行分拣、拼装、贴标等增值服务后,向中西部地区分拨、配送。
    2、积极发展空港物流。加强与南航、海航、深航等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通过组建本土航空公司、引进基地航空公司,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国内货运航线,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鼓励航空公司增加客运航线、航班,以航空客运带动航空货运。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医药、服装、食品、花卉等产业,通过扩大交易规模吸引中西部地区货物,为发展空港物流提供充足货源。
    3、加快发展保税物流。根据现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现状,科学合理布局,统筹推进郑州出口加工区扩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综合保税区申建,加快郑州航空、铁路一类口岸基本设施配套建设步伐,积极构建“大通关”平台,提高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运行效率,形成与公铁航三港紧密配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五)提升城市物流服务功能
    以商贸、会展、总部经济、金融与现代物流互动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郑州全国性采购中心与交易中心地位,推动现实交易与虚拟交易共同发展,以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提升郑州物流规模,促使物流要素向郑州集中。
    1、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加快推进具有现代零售商业特征的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等销售终端市场有序发展,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零售商业网点体系。加快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河南省粮食物流交易市场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交易规模,增强辐射能力,实现期货和现货市场协调发展,打造面向中亚俄罗斯和美日欧地区的国际贸易平台,建立覆盖中原城市群、辐射中西部的消费分销产业体系。
    2、以会展业促进物流业发展。积极开办有比较优势的汽车、机械、建材、轻工、食品、农产品、纺织品、文化旅游产品等专业展会,引进和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品牌展会,创新会展机制,积极实行场展分离,提升会展业综合竞争力,利用会展业产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效应,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物流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到郑州设立区域总部,全力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汇集人才、资金、品牌、企业等物流要素,打造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地。
    4、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加快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具备相关条件的物流企业积极拓展金融物流业务,搭建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工商客户企业的共同合作平台,联合开发物流金融产品,缓解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防范物流金融风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六)大力实施战略合作
    1、支持物流企业间战略合作。鼓励本土物流企业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中央直属企业进行合资合作,鼓励本土物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逐步完善物流网络,提升物流业态,共同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
    2、加强与港口城市及周边城市的战略合作。利用港口城市积极发展内陆口岸战略合作伙伴的机遇,重点加强与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港口城市的战略合作,逐步提升郑州物流枢纽地位。支持物流园区开发运营商与港口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交叉投资,共建信息平台,实现双赢互动发展。加强与武汉、西安、重庆等城市的合作,共同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加强与省内及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等物流节点城市的合作,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和区域快速干线网络,细化分工,错位发展,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第三章食品冷链物流
    本章中食品冷链物流指的是冷鲜肉、速冻米面、乳制品等易腐食品和鲜活农产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加快发展食品冷链物流,有利于增强我省食品产业竞争力,突破国际市场准入和绿色壁垒,加快由食品工业大省向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跨越;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缓解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反季节、跨区域保鲜销售,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损失。
    图3-1食品冷链物流概念图
    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际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制冷工艺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冷链物流已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冷链流通率(冷链物流各环节实行全程低温控制的商品流通量占需要冷链服务商品总量的比率)达到85%,东欧国家达到50%左右。国际冷链物流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冷链物流向一体化、系统化发展。为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物流服务需求,国外冷链物流企业已经完成由单环节的低温运输、仓储向一体化冷链物流企业的转型,通过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冷链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采购、运输、仓储、管理、信息和流通加工等一体化物流服务。
    2、冷链物流由企业自营向社会第三方转型。从原来供应商或销售商单独建立冷链物流中心,逐步转变为由独立投资者建立社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实施共同配送、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物流费用,提高了社会化程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据国际冷藏库协会公布的数据,美、日两国冷库总量占到世界冷库总量的近40%。美国冷链物流运营前五强企业冷库容量占到美国的63.4%,仅美国冷库公司(AmeriCold)自有的冷库总量就与我国冷库总量相当。
    4、冷链物流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目前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企业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和全程温度监控、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普遍实行(冷)柜车(头)分离,建设新型节能冷库,使冷链物流运行质量与效率实现了大幅提高,产品安全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表3-1美国主要冷链物流企业冷库容量表
    序号冷链物流企业名称冷库容积
    (立方米)占美国冷库总量的比重
    1AmeriColdLogisticsLLC,Canada,USA(美冷)16,752,24521.00%
    2VersaCold,Argentina,Australia,Canada,NewZealand,USA13,183,13616.52%
    3MillardRefrigeratedServices,Canada,USA(米拉德)7,787,1329.76%
    4SwireColdStorage,Australia7,039,2328.82%
    5PreferredFreezerServices,USA,China,Vietnam5,812,0507.29%
    注:国际冷藏库协会(IARW)2009年10月公布数据
    表3-2世界主要国家冷库容量表
    单位:100万立方米
    序号国家2004年2006年2008年2008年冷库容量占全球资源量的比重
    1美国66.7568.9770.7428.55%
    2日本27.4627.6927.6911.18%
    3印度--18.587.50%
    4俄罗斯--166.46%
    5中国--156.05%
    6德国6.58.713.45.41%
    7荷兰1.2912.65.09%
    8法国5.45.48.53.43%
    9西班牙2.52.98.23.31%
    10孟加拉国--7.763.13%
    11其他国家33.339.1949.319.90%
    总容量143.14161.85247.77
    注:国际冷藏库协会(IARW)公布数据
    (二)国内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形势
    1、国内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低温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低温控制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冷链物流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现代物流业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冷库、冷藏汽车等冷链物流资源相对缺乏。我国现有冷库总容量880万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或者农产品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拥有冷藏汽车5万辆,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3%;拥有铁路冷藏车8000多节,仅占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的2%,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铁路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
    (2)冷链流通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综合冷链应用率仅为19%,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产品损腐率较高,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约有1.3亿吨的蔬菜和1200万吨的果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的基本营养需求。
    图3-2主要国家冷链状况比较
    (3)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我国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第三方物流比重不高。大多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节点网络、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还不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工商企业外包冷链物流业务的比例较低,大部分冷链产品的物流配送仍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来完成。
    (4)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大,冷链物流企业快速发展。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双汇、众品、光明乳业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独立核算的冷链物流公司,积极完善冷链网络,逐步成为冷链物流业的主力军。
    2、推动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1)食品工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厂商对上下游控制能力逐步加强,食品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冷链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世界百强食品跨国公司已占全球食品市场的20%。美国猪肉加工前四位企业集中度达到50%,加拿大肉类加工前四位企业集中度达到56%。
    (2)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优化流程,逐步外包冷链物流业务,压缩企业运营成本。
    表3-3我国部分食品行业集中度估测
    食品行业2005年2007年支持信息
    猪肉~3%~5%双汇、雨润、金锣、众品
    鸡肉~8%~12%前十大企业
    冷冻食品~30%~50%三全、思念、龙凤、湾仔码头
    奶类~50%~75%蒙牛、伊利、光明
    冰淇淋~75%~90%蒙牛、伊利、和路雪、雀巢
    注:数据来自对互联网资料的汇总分析
    (3)城乡居民食品需求结构逐步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升级,对冷冻、冷藏食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半成品、成品和冷藏、冷冻食品的需求比重不断增加,为冷链物流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冷藏冷冻食品每年增产约10%,在我国收入较高的城市,冷鲜肉已占到人均年消费肉量的10%~15%。
    (4)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急剧提升。食品安全事件使社会各方及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为冷链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3、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我国冷链物流业起步晚,发展快,区域性强,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冷链物流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国际经验,冷库容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呈现出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美元时,冷链设施建设和冷链物流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罗兰·贝格用购买力评价法测算,预计在2011年左右我国可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8000美元,冷链物流将步入高速发展期。
    图3-3美国冷库增长状况
    (2)冷链物流市场竞争加剧。中外运等传统物流企业从冷链运输服务切入冷链行业,逐步完善冷库网络,拓展冷链物流服务;双汇、众品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成立专业冷链物流公司,积极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并向社会化服务迈进;夏晖等专业冷链服务供应商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冷链物流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3)第三方冷链物流外包比例将逐步提高。涉及冷链物流的行业主要是乳制品、冷饮、肉制品、速冻食品等。乳制品对温度的控制和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非常高,生产企业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考虑,自营冷链物流业务的意愿较强;冷饮、速冻食品、肉制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流通成本,更愿意部分和全部外包物流业务。
    图3-4生产商外包冷藏物流意愿状况
    (三)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模式
    1、以网络化冷库为主导的冷链物流企业。以美国冷库公司为代表,以冷库网络为核心竞争力,以运营产地型、销地型和港口型冷链集散中心形成冷库网络为主要业务,为客户提供低温储藏和分拣、加工、包装等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冷链物流运营商。其特点是前期投入大,进入门槛高,在低温供应链上有较强的话语权。
    2、以冷链物流配送为主导的冷链物流企业。以美国英格兰物流为代表,以庞大冷柜车队为核心竞争力,以运营冷链配送车辆为主,为客户提供门到门配送、温控运输、低温仓储等服务的冷链物流运营商。其特点是进入壁垒不高,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其主打干线上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图3-5标准的冷链物流分拨网络
    表3-4销地、产地型冷链物流中心对比表
    物流中心类型所在地点主要功能
    销地型冷链物流中心冷链产品的主销城市或主销区域短暂存储、快速分拨、城市配送、返程货组织,低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产地型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冷链产品的主要生产区域多供应商集货、仓储、中短途运输、流通加工,通过规模经济和增值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3、以一体化冷链物流为主导的冷链物流企业。以夏晖为代表,以一体化冷链物流为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冷链服务。其特点是跟随客户业务发展来建设定制的物流基础设施、拓展冷链服务网络。目前夏晖面向麦当劳的冷链业务约占其全部业务的90%。
    从整个冷链物流的价值链条来看,运输环节(包括干线运输和配送)约占40%,仓储环节(包括仓储费用和装卸费用等)约占30%,其他环节(包装、分拣、贴标等增值服务)约占30%。从盈利水平来看,以网络化冷库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毛利率超过50%~80%,以冷链配送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毛利率为20%~30%,综合运营模式毛利率约为30%~40%。
    二、我省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省食品工业迅速崛起,我省食品冷链物流得到了较快发展。
    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初步估测,我省现有冷库230万立方米,其中冷藏库约74万立方米,冷冻库约156万立方米;冷藏车辆约2700辆,总承载量约2万吨,果蔬和肉类冷链应用率约为6%和22%,损腐率分别为30%和15%。
    2、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构建与食品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双汇、众品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了独立核算的专业冷链物流公司,积极完善冷链网络,拓展增值服务,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
    3、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目前,我省一些大型肉制品、速冻食品生产企业在分割加工、储藏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一批商业连锁企业自建生鲜产品配送中心,为多个零售店进行生鲜产品的统一配送。
    (二)突出优势
    1、我省是冷链相关产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发展食品冷链物流有着强大的产业支撑。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果蔬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速冻食品、鲜肉及肉制品分别占全国产量的72%和13%,向省外输出量比例约达到60%和50%以上。
    图3-6冷链食品生产与消费集中地分布图
    表3-52008年各省冷链相关产品产值
    单位:亿元
    省/市畜禽屠宰产值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产值水产品
    冷冻加工产值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产值速冻食品制造产值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产值
    北京市98.9336.740.519.151.0036.43
    天津市32.855.613.043.582.9916.41
    河北省88.3483.307.5056.235.31199.02
    山西省19.465.545.490.0232.34
    内蒙古137.4990.6731.871.25284.92
    辽宁省254.56113.73224.9959.409.3564.25
    吉林省201.0625.2736.9414.867.38
    黑龙江省61.7643.3319.152.86219.66
    上海市9.5338.534.9118.899.2466.97
    江苏省90.0287.9746.2255.318.7529.43
    浙江省30.6034.49171.6072.364.2338.85
    安徽省65.2725.414.8048.900.3429.27
    福建省45.3817.51124.3790.388.6414.62
    江西省14.0117.634.8813.063.9018.04
    山东省653.01629.001105.78822.0061.03139.32
    河南省351.29266.932.2868.4589.2036.01
    湖北省63.9828.4126.0419.9625.06
    湖南省55.9346.7214.8525.633.2149.91
    广东省54.3738.24121.5656.5216.8883.51
    广西8.009.5722.9010.930.716.45
    重庆市49.7410.300.297.38
    四川省395.99213.090.6426.226.2726.64
    贵州省3.785.9355.001.762.10
    云南省8.322.150.127.8614.99
    西藏0.630.0411.600.56
    陕西省28.586.559.041.3064.87
    甘肃省3.762.1610.237.07
    青海省3.661.680.731.38
    宁夏2.500.993.090.5013.60
    新疆5.832.7118.92
    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
    2、区位交通优势独特。我省综合交通网络发达,距周边省份交通半径短,各种运输方式市场覆盖效率高,汇集能力强,集散、分拨、配送成本低。另外,郑西、石武、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将释放京广、陇海铁路30%~40%的货运能力,为我省铁路冷藏集装箱跨区域配送奠定了运力基础。
    3、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初步测算,我省易腐食品的总消费量约7730万吨/年,目前已应用冷链的消费量690万吨/年,需要冷链服务的消费量约3480万吨/年,约占全国的7.9%。华英、大用、三全、思念、科迪等食品行业龙头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倾向于外包冷链业务。
    表3-6我省食品冷链物流主要相关产品数据估测表
    品类2008年产量(万吨/年)需要冷链服务占总量的比率(估测)需要冷链服务量
    (万吨/年)当前冷链应用率
    (估测)目前冷链
    服务量
    (万吨/年)
    猪肉367.180%293.722%80.8
    牛肉84.180%67.322%18.5
    羊肉26.570%18.622%5.8
    蔬菜6235.540%2494.26%374.1
    水果714.150%357.06%42.8
    水产品85.770%60.022%18.8
    乳制品61.060%36.615%9.2
    速冻食品156.1100%156.190%140.5
    总计7730.13483.5690.6
    注:2008年各产品产量来自河南统计年鉴,其他数据为估测数据
    (三)存在问题
    我省冷链物流发展与交通区位优势和农业大省、食品强省的地位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运营理念相对落后。现有冷冻冷藏设施陈旧,大约有90%冷库为平堆冷库,立体货架冷库不到10%,冷库能力严重不足。多数冷藏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应从单纯“仓储型”向“加工配送服务型”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目前我省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标准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冷链流通率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各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整合和协调运作,“断链”现象严重,造成冷链物流损耗多、成本高,不能有效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3、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推广相对滞后。由于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和传统物流理念束缚,相关生产和流通企业相对偏重于自营物流,冷链物流需求释放速度较慢。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全程温度监控系统和质量可追溯系统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四)初步判断
    结合冷链物流发展特点、趋势和我省实际情况,对我省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的基本判断如下:
    1、我省食品冷链物流的产业基础雄厚,区位和交通优势显着,发展空间巨大,应作为我省物流业的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2、我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冷库网络为重点,兼顾仓储型冷库建设。
    3、我省农产品资源和速冻食品、畜肉产品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漯河、南阳、商丘、周口等地市,综合考虑区位交通条件和食品生产企业发展聚集情况,在布局上应重点考虑京广、陇海沿线地区。
    表3-72008年各市部分产品产量
    肉类总产奶类总蔬菜产量园林水果液体乳畜肉制速冻米面
    量(万吨)产量(吨)(万吨)产量(吨)(吨)品(吨)食品(吨)
    全省584.526765526394.31714086561025610579911561089
    郑州市21.89421266273.642905586914466871463.3
    开封市33.55212856562.084079091252459436897.2
    洛阳市22.07389570204.436033294984722788
    平顶山市33.28160001228.29755095047025937.1
    安阳市18.7665141500.5351168811718.616378
    鹤壁市21.558009650.14415037788.8
    新乡市31.54234842235.181358281244057161079
    焦作市17.41179569199.88300382117752318810258
    濮阳市18.2356882209.1624352113784
    许昌市34.2255372213.4273000
    漯河市24.77134663194.07108854134713829787318325
    三门峡市7.182912193.36147911313350
    南阳市63.95265802878.31566547402051271
    商丘市48.2214315853.35168840615623820162.1231808
    信阳市51.754955285.57998784581
    周口市60.7991230753.37356353251681095383270
    驻马店市72.155658343.23117719151092
    济源市3.772521329.01407681908911518
    注: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带阴影数据为前三强或前五强省辖市
    4、不同的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资金实力雄厚、生产经营广泛的企业可借鉴美冷、夏晖发展模式,构建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中心网络,积极发展高端一体化冷链物流;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可借鉴英格兰发展模式,积极购置冷藏配送工具,拓展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冷链物流配送。
    三、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围绕消费升级、食品安全、联动发展的总体要求,营造食品冷链物流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冷链物流理念、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强化冷链资源整合,深化内外战略合作,剥离外包冷链业务,完善冷链物流节点网络,拓展增值服务功能,壮大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食品冷链服务体系,为我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世界餐桌”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比较优势,选择重点突破。根据农产品生产、食品工业规模与布局,重点在京广、陇海铁路沿线地区推进肉制品、速冻食品、果蔬和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引导业务外包,扩大市场需求。鼓励食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剥离、外包冷链物流资产和业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主业竞争力。
    ——坚持资源整合,促进集聚发展。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物流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促进冷链物流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集聚、联动发展,巩固食品行业优势地位。
    ——拓展产业链条,完善服务网络。引导骨干冷链物流企业,拓展增值服务业务,加快冷库网络建设,拓展低温加工、包装、贴标等增值服务,强化上下游战略合作,构建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发展多式联运,强化枢纽地位。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大力开辟国际、国内铁路冷藏集装箱线路,构建便捷高效、公铁海多式联运的冷链配送体系,逐步强化郑州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冷链物流中心地位
    ——适应消费升级,确保食品安全。建立全程质量追溯系统,加强冷链各环节的安全检测和监控,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食品冷链物流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跨区域食品冷链物流基地,初步确立郑州在中西部地区的冷链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地位,各类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明显提高,我省果蔬、肉类的冷链利用率分别由6%、22%提高到12%、30%以上,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着增强。
    ——到2015年,全社会新增冷库270万立方米以上,新增冷藏运输车2000辆,省内冷链物流网络完善,果蔬、肉类的冷链利用率分别到20%、40%以上,生鲜产品损腐率下降到16%、7%以下。发展壮大2~3家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领军企业,初步确立郑州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中心地位。
    ——展望到2020年,郑州冷链物流中心的内陆口岸、分拨集散、物流配送、低温加工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国际冷链多式联运基本完善,基本确立郑州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地位。
    (三)发展布局
    1、总体布局。立足国家对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的基本布局,结合各地农产品、畜肉产品产量分布和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整合冷链物流资源,以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和洛阳、漯河、许昌、商丘、鹤壁等冷链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构建南北、东西向延伸的十字型食品冷链物流密集带,带动全省食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图3-7河南省食品冷链物流布局图
    2、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密集、食品制造业发达、区位交通优越等条件,整合分散物流资源,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大型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以速冻食品、生鲜果蔬、肉及肉制品为重点的交易中心、配送中心、低温加工中心和集散分拨中心,成为我省联接京广、陇海两个冷链物流密集带、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国际冷链物流中心。
    3、陇海冷链物流密集带。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以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和洛阳、商丘冷链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以发展果蔬冷链物流为主,以肉类、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为辅,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储存、运输配送、批发零售等一体化的果蔬冷链物流密集带。
    4、京广冷链物流密集带。依托京广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以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和漯河、许昌、鹤壁冷链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以发展肉类、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为主,以果蔬冷链物流为辅,形成集养殖、屠宰、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等一体化的冷链物流密集带。
    5、融入国际、国内冷链物流网络。在完善本省冷链网络的基础上,支持本省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拓展、加密冷链物流网络,增开郑州到重点城市的铁路冷藏集装箱线路,努力开辟至西亚、东欧的国际冷藏集装箱线路,实现与国内、国际冷链物流网络高效对接,逐步强化郑州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地位。
    图3-8郑州冷链物流中心辐射图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结合我省食品工业特点、农产品资源分布、冷链物流网络布局等实际情况,重点构建肉类及速冻食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两个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1、肉类及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以服务“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培育、市场份额扩大和食品安全为目标,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和质量监控系统,确保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始终拥有稳定、适宜的环境。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加快冷库节点网络的拓展和优化布局,完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到2015年,基本建立以物流信息为支撑、适应品种多样、流通渠道丰富、节点和运输环节有效连接的食品冷链物流网络。
    2、果疏及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结合我省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在产地建设低温储藏保鲜设施,推广应季储存和反季销售,促进均衡上市,在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农民销售收入;在大中型城市,加快冷链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拓展检测、包装、加工、分选、配送等业务,打造东菜西运、南菜北上的跨区域配送、换装、加工的物流中心。
    (二)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加快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等冷链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新增冷库270万立方米以上。
    1、支持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冷库建设。逐步淘汰土建冷库,推广立体货架冷库;淘汰顶、墙冷却排管的自然对流降温方式冷库,推广强制空气循环的冷库;淘汰相关食品生产企业的间歇式、慢速搁架式冻结生产车间,推广快速、连续式的冻结车间(隧道式、螺旋式);淘汰使用氟利昂等有害制冷剂的制冷机组,推广使用氨气、二氧化碳等绿色制冷剂的制冷机组。
    2、加快高端专业冷库建设。在搞好普通冷藏、冷冻库的基础上,结合各地产业、产品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快变温库(多用途冷库)、气调库、立体自动化冷库、超低温冷库建设。在三门峡、商丘、洛阳等水果主产地和商丘、南阳、周口等果蔬主产地,加快气调库建设;在郑州、漯河、许昌、鹤壁等速冻食品主产地和交通区位优越的城市,加快立体自动化冷库、变温库和超低温冷库建设。
    3、提升改造现有冷库。支持条件较好的大型冷库,改造建设封闭式站台、电动滑升式冷藏门和防撞柔性密封口等设施,实现全封闭式作业;建设低温加工区,推进单一功能的低温仓储型冷库向冷链加工配送中心转型。
    (三)完善食品冷链物流节点网络
    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物流资源和物流企业集聚,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漯河、许昌、商丘、鹤壁等冷链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构建南北、东西向延伸的十字型冷链物流密集带。
    1、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在郑州铁路集装箱站东南部区域,规划建设大型公铁联运冷链物流园区,逐步完善冷链交易、低温加工、中转分拨、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冷链物流企业集聚发展。加快中铁、双汇、众品等郑州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刘庄、毛庄农产品批发市场、陈砦花卉市场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完善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两级网络。
    2、建设冷链加工配送基地。依托双汇、众品,分别在漯河、许昌建设大型冷鲜肉及肉制品冷链加工配送基地;在洛阳加快肉类和水果冷链加工配送基地建设;依托商丘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思源食品等生产流通企业,在商丘加快果蔬和肉类、速冻食品冷链加工配送基地建设;依托大用、永达等禽肉加工企业,在鹤壁建设禽肉冷链加工配送基地;同时引导南阳、安阳、三门峡加快发展水果和蔬菜冷链物流,焦作、周口发展肉类冷链物流,信阳发展水产品和茶叶、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
    (四)完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以冷藏集装箱运输和共同配送为重点,大力发展公铁海多式联运,构建网络完善、便捷高效、通达国内、联接国际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1、强力推进铁路冷藏集装箱运输发展。充分发挥郑州交通枢纽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作用,深化与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的合作,在开通郑州至昆明、成都、上海5条铁路冷藏集装箱线路基础上,积极增开到重庆、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特别是到青岛、天津、连云港等港口城市的铁路冷链线路。借助铁路东站一类口岸和欧亚大陆桥,努力开辟郑州至西亚、东欧等国家的国际冷藏集装箱线路。力争到2015年,开通郑州到所有省会城市、重要沿海港口以及新欧亚大陆桥沿线国家的铁路冷藏集装箱线路。
    2、加快公路冷链运输发展。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在跨区域分拨环节采用集装箱运输,推进车(头)、(车)柜分离,促进干线运输的大型化、单元化。在城市配送环节采用小型化、多温区的城区冷链配送车辆,积极发展集约化共同配送,满足连锁零售、餐饮等客户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配送需求。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新增冷藏运输车2000辆,基本满足冷链配送需求。
    3、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冷链多式联运体系。加快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和兼容性。加强郑州与主要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合作,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核心,积极发展区域公铁联运和国际公铁海联运。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和“税费网上支付”、“提前报关”等措施,提高通关效率和区域内冷链物流整体效率。到2015年,郑州冷链物流中心的内陆口岸、分拨集散、物流配送、低温加工等物流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形成,郑州在全球冷链物流体系的区域枢纽作用逐步彰显。
    (五)发展壮大冷链物流企业
    通过剥离外包、拓展网络、延伸服务、壮大规模等途径,培育一批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和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领军企业。
    1、扩大社会冷链物流需求。鼓励大用、华英等肉类加工企业,三全、思念、科迪等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丹尼斯、易初莲花、正道思达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将非核心的冷链仓储、配送和简单流通加工业务和资产剥离,专注于扩大产业规模、拓展业务、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全程监控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逐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冷链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力争到2015年,力争所有骨干速冻食品生产企业外包冷链物流业务,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剥离物流资产和业务,成立社会化冷链物流企业或外包冷链物流业务。
    2、壮大冷链物流企业。一是鼓励有条件的生产流通企业,借鉴双汇“冷链配送+连锁零售”、众品“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的商业模式,组建独立运作、单独核算、具有行业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冷链物流企业,在做好企业内部配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地批发市场,在产地和销地建设低温保鲜库,积极拓展农产品低温加工、配送和反季节销售等业务,实现产地到销地冷链物流的无缝对接。二是支持资金实力雄厚、生产经营网络广泛的企业,借鉴美国冷库公司、夏晖发展模式,在山东、四川等省内外冷链产品主产地,布局产地型冷链物流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消费地,布局销地型和港口型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建立完善冷库网络,强化其在低温供应链上的核心主导地位;同时加快与大型连锁零售/餐饮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积极发展高端一体化冷链物流。三是引导豫鑫、长通、冷王等物流配送企业,购置集装箱拖车和中小型城市冷藏配送车辆,建设或租赁冷库设施,借助其已有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配送。
    3、培育冷链物流领军企业集团。支持双汇、众品等冷链物流企业在完善冷链物流网络的基础上,加快拓展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部其他地区的冷链物流节点网络,积极开展一体化高端冷链物流业务,并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控股等多种方式,迅速健全覆盖全国的冷链网络,积极发展国际冷链多式联运业务,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六)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
    加快普及一批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生鲜农产品原料处理、分选加工与包装、冷却保鲜、包装标识、低温储藏、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符合国际规范的GAP、HACCP、ISO等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依托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和十字冷链物流密集带,在大中城市生鲜农产品集散地建立区域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鼓励冷链物流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推广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七)强化食品冷链物流安全
    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运作的要求,选择5~10家从事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等品种的屠宰、加工、运输、批发和零售的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全过程的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监控试点,探索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质量追溯系统的路径。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的冷链物流企业全部实现全程温度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可追溯系统。
    (八)加大冷链技术设备研发力度
    加快节能环保的各种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和消化吸收,支持郑州红宇、商丘冰熊、新乡新飞冷藏车辆生产企业加快节能环保的冷藏运输工具研发,加快各种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和监控追溯系统、温控设施等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第四章医药物流
    医药物流是我国近年来成长最快的专业物流行业之一。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有利于增强医药行业竞争力,推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提高药品流通的安全性和时效性。河南作为药品生产和消费大省,医药物流发展空间巨大。
    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外医药物流行业主要特征
    1、集中度高。美国前三位药品分销企业麦克森、卡地纳健康、美源伯根的市场份额由1995年的31%提升到2008年的90%以上;药品零售市场则由CVS、RiteAid、Walgreen三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占60%以上,分销与零售都构成典型的垄断竞争格局。日本四大医药批发企业占国内市场的80%,而瑞典只有一家医药批发经营企业——国家大药房。
    图4-1部分国家前三大医药物流企业市场集中度
    来源:国药控股招股说明书
    2、以规模保持盈利。以美国为例,美国实行的是完全的医药分离,美国“药品集中采购组织”通过接受多家医疗机构的委托,形成较大的药品采购订单,再与药品生产商或批发商谈判,获得比医疗机构分散采购更低的药品价格;而美国大的制药公司通常依靠专利药形成市场垄断,药品定价能力较高。由于医药物流企业在产业链上两头受压,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美国医药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拓展增值服务,以庞大流通规模来维持毛利率的大致稳定。目前美国的医药物流行业毛利率平均不到4%,平均费用率为3%左右,净利润率为1%左右。
    3、供应链管理广泛运用。由于医药产品包装规范、价值密度高等特点,医药物流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普遍较高。随着供应链管理、高端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医药物流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目前美国药品经销企业平均每天需处理25万份订单、1000万条信息,配送12.5万个分销机构,每个订单条目的配送成本仅有0.3美分。
    4、积极探索增值服务模式。除了通过并购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严格的成本控制,国外医药物流企业还积极探索IT、营销、医药物流咨询等方面的增值服务,开拓多种盈利模式,从简单的“搬运工”角色转化为“供应链咨询专家”。
    (二)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医药流通业务分为分销和零售。目前我国有医药分销企业1.3万家,医药零售企业10多万家。近年来,随着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药物流行业规模逐步扩大,药品分销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
    1、行业规模快速扩大。我国医药分销行业的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1458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3202亿元,年均增速17%。截止到2008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6家,超50亿元11家,超20亿元42家。我国百强药店的销售收入已从2003年的178.1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572.4亿元,年均增速26.3%。
    图4-22003-2008年我国医药分销行业销售收入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4-32003-2008年我国百强药店销售收入(亿元)
    来源:中国药店网
    2、分销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我国前十大医药分销企业销售额由2003年的459亿元快速增长至2008年的1306亿元,市场份额由31%提升至41%;前三大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由16.5%上升至22.8%;而前11至20大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却由10.4%降至8.5%,市场向龙头企业集中趋势明显。通过产业不断集中,我国医药分销龙头企业中,形成了全国性和区域性两类垄断竞争企业。全国性企业包括国药控股、九州通两家,区域性企业有上海医药、广州医药、重庆医药、南京医药、云南省医药、华东医药等。
    3、医药物流中间环节仍然较多。国内大多数医药分销模式仍为多级分销形式。即处于区域核心城市的一级大型医药批发商向其辐射区域内市县二三级医药批发商销售,市县医药批发商向当地医院、诊所和药店进行销售。由于环节多、规模小,药品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药品配送的及时性亟待提高。
    图4-4我国前十大医药分销企业历年销售额与集中度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4、行业费用率不断降低。由于各医药物流企业扩大流通规模,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企业盈利状况得到持续改善。2002年以来,医药物流业费用率持续下降,利润率逐步上升,2007年行业利润率达到了1.21%。
    5、新兴盈利模式开始出现。一直以来我国医药物流业的传统利润来源是进销差价和返利。但目前第三方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等业务快速发展,成为医药物流企业新的盈利点。
    6、医改影响深远。随着医改深入推进,医药招投标实施、药品流通差价率下降、GSP管理等,都将对医药物流行业发展与集中度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三)医药物流业发展动因与趋势
    1、医药工业高速发展。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666.8亿元,同比增长25.7%,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医药工业为医药物流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居民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医药流通规模、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过去10年,我国卫生费用增速一直快于GDP增速,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3.81%上升到2008年的5%,人均卫生费用从2000年的362元快速增长至2007年的854元。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达到一定规模后,医药需求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而我国人均GDP较低,我国药品需求增长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图4-5世界主要国家人均卫生费用支出与GDP关系
    3、基层医疗市场已经起步。2008年底,全国新农合参合率为91.5%,已基本达到“广覆盖”的标准。随着新农合筹资标准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快速增长、城乡基层医疗市场全面启动,将对医药物流行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药品招投标政策、药品管理政策、GSP管理办法、公立医药改革等将对医药物流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招投标管理政策要求对中标药品原则上一次配送,药品价格管理政策要求流通差价率逐步下降,都将促使医药物流企业加快兼并重组,通过规模优势和增值服务挖掘利润空间;GSP管理办法提高了医药物流行业的进入壁垒,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随着公立医院改革,以药养医现象将逐步消失,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利益流动将趋于正常,医药物流企业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四)国内医药物流业典型业态
    为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医药物流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国内企业探索实施了多种医药物流模式。主要有:
    1、以调拨和零售终端为主导的九州通模式。九州通基本脱离了传统的医药商业运作模式,通过准确定位取得市场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大规模药品采购、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等方式,在采购环节有效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以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店为重点,基本上不与医院发生直接业务关系,避免了资金大量沉淀,快捷的资金流转对上下游客户产生较强吸引力。
    2、以药品网络采购、电子商务为主导的海虹模式。我国药品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海虹药网瞄准医疗机构的“集中招标、竞价采购代理”,通过医药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开发网上招标采购系统,实现招标、投标、评标等一系列流程电子化,提高了采购环节透明度,提升了采购配送效率。
    3、以对医院集中配送为主导的郑州国药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网上购销、统一配送”。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医疗机构的物流配送服务商,实现药品统一集中配送,既完善了区域医药供应保障体系,又改变了以往一家医疗单位对上百家药品供应商的局面,保证了药品的可追溯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
    二、我省医药物流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医药物流行业高速发展,全省现有医药批发企业302家,2008年医药物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亿元。国药控股、九州通两家全国性医药物流企业均已进入河南,以爱生医药、省医药为代表的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国药集团郑州物流配送中心、九州通郑州配送中心、爱生医药郑州配送中心入驻郑州经开区,医药物流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表4-12007-2008年我省前15家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汇总
    序
    号企业名称不含税销售额(元)
    2008年2007年
    1河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2,138,718,7601,868,539,398
    2河南省爱生医药有限公司923,420,357548,826,806
    3河南省医药有限公司866,780,110749,976,701
    4河南省康信医药有限公司685,447,536395,999,705
    5商丘市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561,962,197397,000,154
    6商丘市百川药业有限公司508,680,591415,079,661
    7商丘市华杰医药有限公司502,374,588444,687,989
    8安阳恒峰医药有限公司468,043,340399,106,624
    9商丘市康源医药有限公司385,636,816214,587,217
    10安阳玉清医药有限公司378,554,568362,180,906
    11河南省万隆医药有限公司377,555,312268,286,426
    12洛阳鼎信御安药业有限公司358,638,110364,121,465
    13平顶山市普生药业有限公司337,045,019239,343,131
    14河南康鑫医药有限责任公司325,531,123275,763,888
    15国药控股(郑州)九瑞股份有限公司319,706,43062,897,299
    (二)突出优势
    1、市场需求巨大。我省人口近1亿,随着城镇化加快、收入水平提高、老龄化率加大,医药需求快速释放,推动医药物流行业快速发展。我省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2000年的281元增长至2008年的791元,年均增速13.8%;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2000年的64元增长至2008年的215元,年均增速16.4%,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我省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2%提升至2008年的36%,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新增约160万城镇人口,按照目前人均城镇医疗保健支出高于农村580元计,仅此一项每年就新增医疗消费约9亿元。2008年,我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7.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新农合人数7500万人,参合率94.18%,随着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将形成对药品和医药物流的巨大需求。
    2、产业基础雄厚。我省现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370余家,拥有华兰生物、宛西制药、天方药业、辅仁药业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2008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48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位。在抗生素原料药、血液制品、疫苗和诊断试剂等领域居全国前列;血浆的开发品种、综合利用率和生产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检测试剂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片剂、水针剂、大输液、中药贴剂、中药丸剂等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
    3、中转分拨优势突出。我国医药生产分布很不均衡,2007年,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3910亿元,占到全国份额的61.5%。药品生产区域的不均衡与药品消费区域的普遍分布使医药中转分拨物流发展空间巨大。据测算,2008年通过中部地区中转分拨的药品价值总额达1877亿元,占国内药品消费总量的32.8%。我省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药品中转分拨优势突出。
    (三)存在问题
    1、行业区域集中程度较低。2008年,我省前三位企业九州通、爱生、省医药销售收入占全省比例不足20%,而北京前三位企业占53%、上海前三位企业占82%、广东前两位企业占43%。
    图4-6北京、上海、广东医药流通市场竞争格局
    2、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国药控股、九州通等医药物流龙头企业已采用较为先进的物流模式,并在拓展各种增值服务。国药控股目前已与郑州市九家医院实现了集中配送和信息互联,九州通采用先进的自动分拣系统,出库准确率达99.99%。与龙头医药流通企业相比,我省300多家医药物流企业大多处于传统的仓储、运输、批发服务阶段,技术和设备落后,运营成本较高,整体经济效益低下。
    3、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尽管部分医药企业设置了企业条码系统,但缺乏统一规范,药品进货、发药、配药、库存管理等环节标准化程度不高。医药企业间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
    三、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
    (一)发展思路
    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按照“安全、可及、高效”的原则,积极构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为全省各级医药机构、连锁零售企业提供规范、集约、高效、便捷的药品配送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效配送体系。构建“一个中心、五个节点、两大服务圈”的医药物流发展格局,强化省内配送和区域分拨功能。
    ——推广先进发展模式,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医药物流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改造提升传统经营模式,积极拓展增值服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强化行业规划引导,促进规范有序发展。进一步推广“郑州国药模式”,加快医药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完善药品统一配送体系。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吸引国内知名医药物流企业在河南布局,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促使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集聚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医药物流市场快速扩大,医药物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三位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增值服务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一个中心,五个节点”的布局建设全部完成,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医药物流网络。
    ——到2015年,医药物流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医药物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医药物流资源进一步整合,前三位企业集中度达到50%以上;医药物流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运作;郑州辐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的医药物流仓储、分拨中心地位得到强化。
    ——到2020年,我省医药物流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医药物流行业前三位集中度达到80%以上,郑州成为我国重要的医药配送、仓储、分拨中心。
    (三)发展布局
    根据我省医药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交通优势,并结合全省不同地区的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构建“一个中心、五个节点、两大服务圈”的医药物流业发展布局。
    “一个中心”:即郑州区域性医药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充分发挥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的区域分拨和全省范围的物流配送。
    “五个节点”:洛阳、安阳、南阳、信阳和商丘五大省内医药配送物流节点。按照医药物流最佳配送半径200公里的要求,在上述五市建设地区性医药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构建4小时覆盖全省所有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药品物流配送网络,并辐射周边省份邻近地区。
    “两大服务圈”:即“省内分拨配送服务圈”与“分拨周边省份服务圈”。郑州与五个节点城市共同构成“省内分拨配送服务圈”,郑州向五市节点和本地进行分拨配送,五市节点重点向本地配送。强化郑州区域分拨功能,积极发展面向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药品分拨业务,构建“分拨周边省份服务圈”。
    图4-7一个中心、五个节点构成省内分拨配送服务圈
    图4-8分拨周边省份服务圈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医药物流行业集中度
    适应医药物流行业不断集中的趋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药品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力度,鼓励企业通过业务重组逐步过渡到资产重组,盘活存量物流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医药物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培育出3~5家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医药物流企业。积极吸引上海医药、南京医药等国内知名医药物流企业在河南布局,大力发展高端医药物流,提升医药物流服务水平。
    (二)促进省内企业发展先进业态
    支持省医药、爱生等本省医药物流龙头企业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先进业态,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医药物流资源,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强化医药物流企业与医药生产企业、连锁零售药店及其他医药批发企业战略合作,加大医药物流技术设备投入,积极引进、研发、推广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自动化仓库等现代医药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积极发展医药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综合物流服务。支持本土医药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外医药物流网络建设,自建或与其他企业合资建设医药分拨配送中心,进一步完善分拨配送网络,打造全国性医药物流品牌。
    (三)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
    加快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安阳、南阳、信阳和商丘五市为节点,构建“一个中心、五个节点”的省内布局,引导物流资源和物流企业集聚。
    着力建设郑州区域性医药物流中心。重点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医药物流分拨配送中心,逐步完善储存、集散、分拣、加工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强化医药物流企业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发展态势。
    加快建设洛阳、安阳、南阳、信阳和商丘五大医药物流节点。充分发挥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核心作用,鼓励医药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共同建设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四)构建药品统一配送体系
    总结推广郑州集中配送经验,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原则,加快在全省推广药品集中配送模式。遴选确定若干家一级配送商,在同一个物流网络体系内并行运营,在提高集中度的同时形成有序竞争格局。支持医疗机构选择确定一级药品物流配送商,形成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引导一、二级药品物流配送商双向选择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二级配送商只为一家一级配送商分担配送任务,确保药品物流配送体系运转的有效性。
    (五)加快医药物流标准化进程
    促进医药物流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等协同配合,积极推广应用条码及电子标签技术,推进编码系统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优化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实现药品质量可控、可追溯。鼓励新建的医药配送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生产企业,积极应用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推进托盘、货架和医药包装、中转箱等包装和运输容器标准化。
    (六)推动医药物流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建设
    加强医药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建设。积极建设先进适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对医药物流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传递。加强医药物流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医药招投标中介服务,实现医药企业间、企业与医院间的B2B业务,以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B2C业务,进一步优化统一有序、公平竞争的医药物流发展环境。在医药物流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内部,嵌入政府监管模块,建设政府医药监管平台,实现对医药交易和物流配送的实时监控。
    (七)加强医药物流监管
    通过定期举行服务商公开招标遴选和监督考核,加强对药品物流配送服务商的动态管理,提升药品物流服务水平。加强对药品流通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对药品批发企业出租、出借证照、挂靠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努力使零售连锁企业经营药品全部统一配送。以GSP认证为基础,将药品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建立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分级管理相结合,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八)鼓励医药物流业创新发展
    鼓励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金融创新,通过银行承兑解决药品回款难题,通过BOT等方式解决物流中心建设问题。引导药品物流配送服务商树立全新服务理念,加强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为医疗机构实行“零库存”、降低药品采购成本创造条件。
    第五章钢铁物流
    钢铁物流是将钢铁产品运输、仓储、加工、配送和信息、金融服务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钢铁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大力发展以流通加工为核心的钢铁物流,提高钢材加工配送的规模化、现代化程度,实现与汽车、装备制造、建筑业的紧密联动,对我省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际钢铁物流发展特点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统计,全球67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的粗钢产量连续两年超过13亿吨,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以超过5亿吨的总产量雄居世界产钢大国之首。
    表5-12008年全球钢产量前18国家(地区)
    序号国家产量序号国家产量
    1中国大陆50091万吨10意大利3048万吨
    2日本11874万吨11土耳其2641万吨
    3美国9149万吨12中国台湾2021万吨
    4俄罗斯6851万吨13西班牙1905万吨
    5印度5505万吨14法国1787万吨
    6韩国5349万吨15墨西哥1762万吨
    7德国4583万吨16加拿大1513万吨
    8乌克兰3711万吨17英国1354万吨
    9巴西3371万吨18比利时1086万吨
    注:国际钢铁协会(IISI)公布数据
    近年来,钢铁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国际贸易日趋频繁,钢铁物流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国际钢铁物流运输环节以洲际的远洋航运和内陆的公铁联运为主。世界铁矿资源主要分布中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等地,而铁矿石进口主要是中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约占世界铁矿石进口总量的80%。铁矿资源与钢铁生产之间的分布格局促使洲际之间形成以海运为主导的物流运输方式。在欧盟成员国之间,钢材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日本则从大洋洲、中南美洲等地进口铁矿石并向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出口钢材,钢铁货物以海运方式为主。在国内,钢铁运输以公路为主。
    2、钢铁生产企业的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并行发展。日本和韩国的钢铁生产企业倾向于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钢铁物流公司,自身专注于产品研发和扩大生产规模。欧美国家的钢铁生产企业倾向于延伸产业链,自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为下游客户提供物流服务。
    3、流通加工、物流金融等增值服务逐步成为钢铁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达到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钢铁产品的仓单质押、远期合约交易等钢铁物流金融业务已成为钢铁物流企业的主要利润源之一。
    (二)我国钢铁物流发展形势
    1、我国钢铁物流发展现状
    (1)我国钢铁生产、流通规模较大。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4.44亿吨,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钢产量5.01亿吨,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现有钢铁生产企业2691家,前10强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的42.5%。2008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产量+进口-出口)4.53亿吨,约占全球消费量的36%。建筑、机械、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八大行业钢消费量约占全国钢材消费量的70%以上。
    (2)大型钢铁物流园区和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渐显规模。一是钢铁物流园区不断涌现。广东乐从钢铁物流基地、江苏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中心、天津国际金属物流园区等如今已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交易园区和钢铁贸易集散地。二是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迅速发展。我国现有钢材加工配送中心300多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重点为汽车、家电、电子、建筑、轻工等行业提供服务。
    (3)钢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以网络交易、电子结算、远期合约交易等为主要功能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在促进钢铁大市场、大流通和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中心、兰格钢铁电子交易市场和中国钢铁电子交易中心以远期合约交易为主,东方钢铁在线、上海中金钢铁电子交易中心以钢铁现货交易为主。
    2、我国钢铁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钢铁产业快速发展,钢铁物流由多级批发、单纯储运向第三方物流逐步过渡,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钢铁生产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受铁矿石供应紧张和销售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挤压,大型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在产业链条上游,加强海外投资、开发铁矿资源,与航运企业、沿海港口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产业链条下游,创新营销模式,在重点用钢地区设立贸易公司,建设加工配送中心,积极拓展客户定制加工服务。
    (2)第三方钢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由于我国钢铁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的不均衡,钢铁物流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战略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工商关系,积极构建钢材分销、加工、配送的节点网络,并通过兼并、重组或联合,迅速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业态先进、功能健全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
    (3)钢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逐步加强。大型钢铁物流企业针对客户需求,加快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积极拓展增值业务。近两年,宝钢在上海、广州、重庆、杭州等地布局10多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为丰田、通用、长安等大客户提供剪切、激光拼焊等加工配送服务,满足客户生产线“零库存”、“裸包装”等各项需求,实现与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互动发展。
    (4)钢材加工配送服务向高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各钢铁物流中心纷纷购置高精尖加工设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与物流配送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拓展贷款、抵押、贴现、保险等物流金融业务,大幅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加工精度,逐步向一体化、多功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发展。
    (5)钢铁生产集中促进钢铁流通集聚发展。从区域布局看,我国钢铁生产基地逐步向沿海沿江地区集聚,预计到2011年这些地区产能将占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从行业发展看,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钢铁生产企业集中,2008年我国前10家钢铁生产企业产量占全国的42.5%。随着钢铁产业集聚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钢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逐步向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钢铁物流企业发展。
    3、推动钢铁物流发展的主要动因
    (1)钢铁生产集聚与钢铁消费分散的矛盾。钢铁产业在空间上向沿海、沿江集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钢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建筑业在地域上非常分散,制造业的布局又与钢铁生产布局不尽相同,钢铁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差异促使钢铁物流快速发展。
    (2)钢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与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钢铁生产工艺决定了生产企业只能批量、连续、规模化生产,出厂的单个产品量大且不能直接使用。如汽车、家电面板需对钢板卷进行开平、剪裁、冲压,建筑用线材需拉直、剪裁、折弯等加工程序。钢材流通环节成本的降低只有通过社会专业分工形成规模经济来实现,这决定了钢材的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必将快速发展。
    (3)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物流的第三利润源特性。钢铁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等生产领域的管理已经相当成熟,进一步挖掘利润的空间十分有限。随着互联网普及、交通网络完善和运力大幅提升,钢铁价格透明、流通范围扩大,钢铁流通企业面临激烈竞争。这导致生产企业必将走出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流通企业将大力拓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挖掘物流环节利润。
    (三)钢铁物流主要业态模式
    综合分析,发达国家发展钢铁物流均是从钢材的加工配送入手,在重点需求地区建设加工配送中心,唯一不同的是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运营主体不同,主要有两种:一是第三方钢铁物流企业或钢材贸易企业建设加工配送中心。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通过专业贸易或物流企业进行流通加工后再配送到客户,生产企业直供自销比例相对较低,该模式在日本和韩国最为典型。二是由钢铁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自建经营加工配送中心。这种模式在欧美国家比较盛行,欧美绝大部分钢铁生产企业自销或实施加工配送。这两种模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均是将钢铁流通全过程优化为干线运输和加工配送两个层次来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
    二、我省钢铁物流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发展现状
    我省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省。2008年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716万吨、2188万吨和2571万吨,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700万吨、3100万吨、2900万吨,钢材消费量将达到3000万吨。
    我省钢铁物流发展起步晚、速度快,现处在钢材交易市场等传统业态与加工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态共存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传统钢铁交易市场大量存在。初步估测,我省约有2000多家钢材贸易流通企业,几乎每个省辖市周边都有一个或多个钢材交易市场,仅郑州市周边就有10多家。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钢材销售总量399.2万吨。
    2、先进业态的钢铁物流企业迅速发展。目前,中储郑州公司、华丰钢铁、郑州市金属公司等企业迅速向现代钢铁物流企业转型,积极与上游生产企业、下游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郑州、洛阳、新乡、安阳、南阳等重点用钢地建设加工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加工、配送、金融等增值业务。
    3、钢铁生产企业以自营物流为主。直销、代理分销为我省钢铁生产企业的主要销售模式。大部分生产企业还未成立专业的钢铁物流企业或外包钢材加工配送等物流业务。
    (二)发展优势
    1、钢铁产业基础良好。随着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省钢铁产业已初步形成“一区(安阳钢铁产业集聚区)五点(舞钢、济钢、南阳龙成、信钢、永通特钢)”的产业布局。到2015年,我省钢铁产品的省内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80%以上。这为钢铁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汽车、装备制造、建筑等重点用钢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郑州百万辆汽车制造基地建设加快,装备制造业将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促使建筑业迅速发展,机械装备用钢、建筑用钢和汽车板材需求将快速上升,这为钢铁物流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交通网络完善。我省十字型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将释放京广、陇海铁路30%~40%的货运能力,缓解钢材干线运输瓶颈。我省公路网络发达,有利于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为辐射区域内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服务。
    4、城市规划助推。目前,传统的钢材交易市场由于城市规划调整,大多面临退城进区的问题,这为业态升级、资源整合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钢铁物流发展相对落后,不能达到与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化程度不高。钢铁企业仍未完全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束缚,对拓展增值服务、剥离外包物流业务或成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等重视不够。二是钢铁物流业态落后。传统钢材交易市场仍占主导地位,现代化、多功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钢铁物流需求释放速度较慢。三是钢铁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还未得到广泛实施。钢铁生产领域外的销售、运输、加工、配送、仓储等物流环节还没有与上下游企业采购、生产形成有效对接和协调。
    (四)初步判断
    结合钢铁物流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和我省相关产业的实际情况,对我省发展钢铁物流的基本判断如下:
    1、发展钢铁物流是促进汽车、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应作为我省物流业的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2、钢铁物流的发展布局应与汽车、装备制造业布局一致,同时统筹考虑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规模经济、合理配送距离,尽快完善物流节点网络。
    3、在钢铁物流发展模式上应引导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改造提升传统钢铁物流模式,支持专业钢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抢占发展先机。
    4、传统钢材交易市场业态提升和生产企业创新服务势在必行。随着全国钢铁产能迅速扩张,钢铁流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只有依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定制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围绕业态升级、配套服务、细化分工、联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升级钢材交易市场,引导钢铁生产企业创新销售模式、拓展增值业务,打造物流业与制造业、建筑业合作联动平台,为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实现由工业大省向装备制造业强省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城市规划调整,改造升级传统业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传统钢材交易市场退城进区,按照钢铁物流发展理念与模式,建设新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剥离外包物流业务,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引导钢铁生产企业对内优化物流流程,对外延伸产业链条,成立专业物流公司或与社会第三方钢铁物流企业战略合作,建立一体化钢铁供应链。
    ——提升物流中心功能,完善节点网络体系。支持加工配送中心升级冲压、套裁、激光拼焊等流通加工设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抵押、贴现、保险等物流金融业务。
    ——加强企业战略合作,力推两业联动发展。鼓励钢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重点用钢区或客户附近,针对客户需求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为客户提供物流解决方案。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钢铁物流中心,基本形成钢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格局。
    ——到2015年,各配送中心的加工精度、加工规模进一步提升,将郑州发展成为高端板材、型材、钢构件加工配送中心,培育3~5家网络节点完善、功能设施齐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钢铁物流企业。
    (三)发展布局
    充分考虑钢铁产业“一区五点”、装备制造业“两谷(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四基地(郑州、新乡、安阳、南阳)”和郑州百万辆汽车制造中心的布局,强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钢铁物流资源整合与业态提升,重点建设郑州钢铁物流中心和洛阳、新乡、安阳、南阳、许昌钢铁物流基地。
    ——郑州钢铁物流园区。以服务日产、海马、宇通、恒天等汽车制造企业为目标,加快发展以高端板材为重点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逐步提升交易、仓储、加工、配送、分拨、信息服务和物流金融等功能。
    ——五大钢铁物流基地。洛阳基地以服务洛阳动力谷农用机具、工程机械、发电装备等制造企业为目标,新乡基地以服务起重、振动、制冷、石化等设备制造企业为目标,安阳基地以服务数控机床、煤炭机械、锻压等设备制造企业为目标,南阳基地以服务电机、石油、冶金等设备制造企业为目标,许昌基地以服务中原电气谷许继、平高、奔马等装备制造、农用汽车生产企业为目标,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设
    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发展,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新乡、安阳、南阳、许昌5个钢铁物流基地为支撑的钢铁物流节点网络,将多环节、多层次的钢铁流通优化为干线运输和加工配送两个层次,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强化对汽车、装备制造、建筑业的支撑。
    1、郑州钢铁物流园区建设。依托郑州百万辆汽车制造基地和郑汴零部件产业集群,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大型钢铁物流园区,加快标准厂房、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完善钢材交易、仓储、剪切加工、配送运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中转分拨等功能,吸引国内外钢铁物流企业集聚发展。
    2、钢铁物流基地建设。依托中信重机、一拖集团等农用机具、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洛阳建设热轧板、型材为重点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依托起重、振动等设备制造企业,在新乡建设以中厚板为重点的加工配送中心;依托安钢集团和数控机床、煤炭机械等制造企业,在安阳建设板材、棒材为重点的加工配送中心;依托电机、石油、冶金设备等制造企业,在南阳建设以中厚板、管材为重点的加工配送中心;依托许继、森源、奔马等制造企业,在许昌建设以热轧板为重点的加工配送中心;在各中小城市,引导钢材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建设以建筑钢材为重点的加工配送中心。
    (二)推进钢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根据各地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强化对汽车、装备制造、建筑等产业的支撑。
    1、与汽车产业联动发展。依托郑州钢铁物流园区,支持钢铁物流企业与海马、宇通、日产、少林、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合作,根据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需求,大力发展冷卷板、热卷板、镀锌板、不锈钢板等车用板材和特殊钢材的加工配送,变钢铁原材料为汽车结构部件,增强对汽车产业的配套服务能力。
    2、与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重点围绕宇通、洛阳机车等重点工程机械企业,新乡卫华等起重机械企业,许继、洛轴、森源电气等风电装备企业,中信重工、郑煤机、开封空分等成套设备企业的需求,大力发展冷轧板、工字钢、槽钢、角钢等板材、型材的加工配送,提高产品成材率,降低制造企业采购成本,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3、与建筑业联动发展。结合各地传统钢材交易市场改造,重点加快发展线材、型材的流通加工和统一配送。积极发展大型和超大型钢构件的加工配送,满足大型厂房、民居、商务楼等建筑钢构件的需要。
    (三)引导钢铁生产企业拓展产业链条
    引导钢铁生产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原材料”生产供应商向“零部件”生产供应商转变,从以钢材市场为中心向以下游用户为中心转变,最终实现从钢铁生产企业向生产流通集团转变。
    1、支持钢铁生产企业创新销售模式。鼓励产品结构单一、实力较弱的生产企业,加强与专业钢铁物流企业战略合作,将产品销售及加工配送服务外包。鼓励安钢等实力雄厚的钢铁生产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打破部门间条块管理界限,重组优化物流流程,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以加工配送为特色的第三方钢铁物流企业,承担本企业产品销售、加工、配送等物流业务;在重要客户周边自建或合资建设加工配送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加工,以差异化产品、定制化服务开拓市场。
    2、积极构建一体化供应链。在供应链上游,鼓励生产企业走出去,与国内外矿业、航运、港口企业合作,共同开采铁矿,保障生产原材料供应。在供应链下游,重视与终端用户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自建或与专业物流企业合资建设加工配送中心,为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变单个企业的竞争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
    (四)提升改造传统钢材交易市场
    加快推动传统钢材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构建现货市场与虚拟市场互相促进的现代化、规范化、集约化市场。
    1、推动传统钢材交易市场搬迁改造。按照统一科学规划、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推动传统钢材批发交易市场退城入区,对钢材批发市场的位置、规模、功能进行合理化调整。加快推动钢材交易市场向钢铁物流园区转变,提升市场交易功能和物流集散功能。
    2、提高经营商户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支持龙头商户加快成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适时推动传统市场股份制改造,解决好投资者、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租赁形式逐步转变为参股形式,使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利益融为一体,合力将市场发展壮大。
    3、积极引入新型交易方式。引进竞价拍卖、展览贸易、电子商务、远期合约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推动传统钢材批发市场由零散式、非标准交易向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交易转变,实现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过渡。
    (五)支持第三方钢铁物流企业发展
    通过拓展完善网络、延伸服务、壮大规模等途径,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配套服务能力的钢铁物流企业。
    1、支持钢铁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钢铁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提高分销、交易、金融、信息、会展等服务功能,构建配套服务齐全、具有较强拓展性的新型钢铁供应链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网络分布广、竞争能力强的大型钢铁贸易物流集团。
    2、强化与钢铁生产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钢铁物流企业与宝钢、安钢、舞钢、太钢等生产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3、培育大型钢铁物流企业。支持华丰钢铁等龙头物流企业在完善本省物流节点网络的基础上,加快在华东、华北、华南等钢铁主产地或主销地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并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控股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钢铁分销、加工、配送网络,努力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物流企业。
    (六)提升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功能
    支持钢材物流中心由简单的钢材交易、仓储、剪切加工向中转分拨、物流配送、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物流中心发展。
    在交易方面,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远程定购、网上交易和电子支付,促进业态升级,扩大辐射范围。在仓储方面,将传统仓库向现代钢铁物流仓储中心转变,对出入库的钢材进行信息化、条码化管理。在钢材加工方面,购置加工精度高、加工规模大的高精尖加工设备,全面拓展开平、冲压、酸洗、剪切、彩涂、覆膜、镀锌等功能,促进加工配送中心向多功能、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配送运输方面,积极与运输企业结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统筹安排,向客户提供低成本的综合货运方案。在物流金融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发展仓单质押、保兑仓、远期合约交易等物流金融业务,共同提升融资、贴现、保险等物流金融功能,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帮助客户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六章汽车物流
    汽车物流是指零部件、整车等在汽车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流动过程。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对于促进我省汽车产业跨越发展,满足日益旺盛的汽车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际汽车物流发展形势
    1、汽车产业转移带动新兴经济体国家汽车物流业务扩张。随着“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日、美、欧汽车厂商纷纷在海外建立独资、合资生产企业,整车生产及零部件制造和组装环节加速向要素成本较低、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中东欧等地区转移,带动新兴经济体汽车物流业快速发展。
    2、汽车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化推动新兴制造业大国汽车物流快速发展。汽车跨国公司全球采购零部件以降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成为汽车零部件采购集中地,大量零部件出口到跨国公司生产企业所在国,促进了汽车物流发展。我国2008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达到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9%以上,比2002年增长近20倍。据预测,从亚洲到欧洲和美洲的汽车零部件出口物流业务将以年均10.5%左右的速度增长。
    3、汽车第三方物流成为主导,形成了大量专业汽车物流公司。随着国际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知名汽车生产巨头纷纷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欧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汽车制造商将支撑汽车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物流配送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了大众运输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沃尔沃物流公司、天地物流公司等一批专业的汽车物流公司。
    4、汽车物流形式多样化。汽车物流具有汽车进出口整车拆分物流、汽车零部件批量物流、汽车零部件总成物流、新车、二手车整车物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回收逆向物流等多种形式。
    5、废旧汽车拆解、零部件回收利用等逆向物流快速发展。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率已达95%以上。
    (二)国内汽车物流发展形势
    1、汽车物流市场潜力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汽车消费迅速增加,特别是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带动汽车物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934.5万辆,超过美国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09年汽车销售量达到13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快速发展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将为汽车物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2、国内汽车大企业重新布局生产基地带来发展汽车物流的新机遇。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国内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在汽车消费密集区域布局新的生产线。例如,上汽集团在柳州、烟台、青岛布局零部件、微型车生产线,广汽集团在长沙、萧山布局乘用车生产线,海马、奇瑞在河南布局发动机、微型车生产线,为当地带来新的汽车物流发展空间。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汽车物流提供了新的空间。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带来新的汽车耗材及零部件物流种类,如新型燃料、电池、电机、充电机、电源管理系统等,为汽车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汽车物流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蓬勃发展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物流企业进入,商捷富凯、BLG集团等大型跨国汽车物流服务商纷纷抢滩中国,组建合资公司,进军国内整车物流市场。上海安吉天地、重庆长安民生、吉林长久、北京福田等一批龙头专业汽车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中远、中海、中邮、中铁等大型综合物流企业也向汽车物流领域拓展业务。
    5、汽车物流供应链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整车物流为主,同时向零部件供应和售后物流、废旧汽车回收物流等方向延伸的全新格局。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使零部件的供应、客户订购车辆、产品交付客户、售后服务和逆向物流等各环节运行效率显着提高。
    (三)主要汽车物流模式
    1、国外汽车物流模式
    西方汽车工业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以美国、日本和欧洲为代表的三种汽车物流模式。
    ——美国高度协作的汽车物流外包模式。美国通用、福特分别向37家和27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通过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建立密切协作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建立零部件采购联盟。
    ——日本强化自身控制的汽车物流模式。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汽车厂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强化对汽车物流公司的控制管理,服务于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精益生产,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汽车物流模式。
    ——以交易信息平台、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欧洲汽车物流模式。奔驰、大众、宝马等欧洲汽车厂商建立自己的信息公共平台,零部件供应商、第三物流商、汽车经销商和其他相关厂商由该平台获取所需数据与信息,推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物流发展。
    2、国内汽车物流模式
    ——汽车物流外包模式。由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为汽车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包括两类:一类是合同配送,这是使用最广泛的配送模式。如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厂商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方案。另一类是公用配送,主要是一些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面向所有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如上海国际汽车物流(码头)有限公司。
    ——合建汽车物流配送系统模式。即若干汽车企业基于共同的物流需求,利用各企业现有资源,联合创建配送中心的组织模式。如中、美多家公司合资组建的重庆长安民生物流有限公司,为长安、福特、铃木等重点客户提供汽车及零部件物流配送服务。
    ——自建汽车物流配送系统模式。选择自营配送模式的企业一般自身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需求,可独立支撑配送中心的运行。例如,上汽集团、奇瑞自建物流公司为自身提供全方位的汽车物流服务。
    由于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商的规模实力不同,所专注的核心竞争力不同,未来我国汽车物流仍将呈现外包、自建、合建等多种模式。
    二、我省汽车物流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发展现状
    1、汽车生产消费物流快速增长。2008年全省整车、改装车产量为14.3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7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94.53%,占全国的4.7%。我省公路客车、高档皮卡和专用半挂车的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首位。我省汽车保有量和消费量占到全国的5%左右,居中部之首。2008年全省汽车消费量45.7万辆,其中轿车消费量占汽车消费总量的88%。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不断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推动我省汽车物流迅猛发展。
    2、汽车零部件物流蓬勃发展。2008年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71.5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50%。我省转向器总成、减振器总成、传动轴总成等零部件产量居全国前列。郑州是全国五大汽车维修市场之一,2008年汽车维修市场营业收入265亿元,占全国的10%。
    3、二手车物流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二手车交易量为17.3万辆,其中郑州市4.2万辆,占全省的24%;与周边6个省会城市相比,郑州市拥有10个二手车交易市场,数量最多,促进了二手车物流快速发展。
    4、废旧汽车回收逆向物流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我省报废汽车回收数量2.7万辆,其中郑州5314辆,高于周边武汉、太原、济南、合肥等城市。
    5、汽车物流行业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嘉里大通、安吉天地、长安民生等知名汽车物流专营商纷纷进驻我省,新运千山、洛阳二运、许昌万里等本土物流企业的汽车物流业务迅速扩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目前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尤其是整车规模相对较小,仅居全国第20位;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现行汽车销售代理商制度以生产厂家直接到销售门店的“点对点”运输为主,制约了我省区位交通优势的发挥。三是我省汽车物流企业主要以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务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一体化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等业务开展不够。四是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汽车物流园区,汽车销售、二手车市场和汽配市场布局分散、运营管理不规范。
    (三)初步判断
    1、随着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核心区建设的推进,我省汽车整车生产规模将得到快速提升,众多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将在郑汴新区集聚发展,必将推动整车省内外分拨物流和汽车零部件省内外生产供应物流高速发展。
    2、依据国际经验,我省汽车消费将进入一个人均GDP3000美元后年均增速20%、持续15年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汽车维修市场也将保持高速发展,因此将促进汽车4S店、零部件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推动整车、售后维修零部件、汽车装饰品等物流增长。
    3、结合我省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发展趋势,可以判断我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的空间巨大,应作为物流业的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三、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我省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核心区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推动汽车制造和物流的联动发展,促进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物流快速增长;优化布局和升级改造汽车及零部件交易物流设施,促进汽车消费和维修物流市场高速增长;引进和培育专业化汽车物流企业,积极推进汽车逆向物流,大力发展汽车会展业,提升我省汽车物流竞争力;把郑州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贸易、分拨及配送物流中心。
    ——强化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完善零部件物流供应体系和整车物流分销体系,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我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聚发展,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升面向省内外的零部件供应物流能力。
    ——推动汽车4S店、零部件市场、二手车市场优化布局和升级改造,建设郑州汽车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汽车会展业,推动整车、售后维修零部件、汽车装饰品等汽车消费物流高速发展。
    ——引进和培育专业汽车物流企业,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布局全国物流营销网络,实现规模化发展。
    ——倡导环保消费观念,打造许昌汽车回收和再利用基地,推动报废汽车逆向物流良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省整车生产产量达到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万辆,汽车销量达到80万辆,二手车交易量达到40万辆,汽车品牌4S店达到1200家。现有二手车市场、零部件交易市场完成改造升级和布局优化,推动汽车消费物流快速发展。郑州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交易、分拨及配送功能显着提升。
    ——到2015年,全省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5万辆,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二手车交易量达到70万辆,汽车品牌4S店达到1500家。建成郑州汽车综合物流园区,初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全国分拨配送网络。引进培育5~10家现代汽车物流企业,汽车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显着提高。郑州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交易、分拨及配送物流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到2020年,郑州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贸易、分拨及配送物流中心。
    (三)发展布局
    依托交通区位、产业和消费市场优势,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生产物流集聚发展,消费物流网络完善”的汽车物流布局。
    汽车生产物流方面,围绕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引导零部件配套企业和专业汽车物流企业在郑州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外包、自建、合建汽车物流,为海马、奇瑞、宇通、郑州日产、郑飞、金龙铜管等主要企业和大量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提供汽车及零部件省内外分拨配送物流服务;依托我省郑州、焦作、新乡等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面向整车生产厂家、售后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零部件配送网络,发展零部件的生产供应物流。消费物流方面,以郑州为中心、汽车消费大市为节点,建设覆盖全省的消费物流配送网络。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大型汽车综合物流区;在郑州、洛阳等汽车消费大市完善和新建一批4S店,推动零部件市场、二手车市场升级改造,形成完善的整车和零部件维修、交易配送网络;推动许昌建设汽车回收基地。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物流
    一是围绕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核心区建设,支持海马、奇瑞、天汽、宇通、日产等整车生产企业,强化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主导作用,提升零部件采购、进货运输、库存管理和供应管理等功能,完善零部件供应物流体系和整车分销物流体系,建立与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间的战略联盟,逐步构建一体化供应链,实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有机结合。二是支持我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迎合整车生产企业需求变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改善产品结构,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增强面向国内外的零部件供应物流能力。三是支持嘉里大通、安吉天地等物流企业提供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以及售后物流等全方位物流服务,实现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
    (二)培育和引进专业化汽车物流企业
    一是支持河南裕华等龙头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向整车和零部件配送等领域延伸。二是推动我省汽车经销物流企业走出去,在全国主要城市布局,实现网络化经营。三是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重庆嘉川、中信物流、安达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汽车物流企业驻豫发展,通过合资合作、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拓展汽车物流业务。四是支持汽车物流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输车辆、装卸机械等物流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水平;推动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建设数据信息和交易平台,积极参与汽车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
    (三)加快汽车交易物流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郑州汽车综合交易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郑州汽车综合物流园区,吸引4S店、零部件代理商、维修服务商、专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入驻,完善服务功能,提高集聚水平,增强辐射能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交易物流园区。二是推动郑州北环汽配大世界、郑州微配大世界、洛阳林安汽车城、焦作汽配城等传统汽配件市场的改造和升级,完善零部件交易、仓储、配送、展示等功能,吸引国内外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代理商入驻。三是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适应汽车消费需求,加快郑州旧机动车交易中心等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功能,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交易行为,推动二手车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四)推动不同汽车物流方式的有效衔接
    一是依托现有铁路、公路、货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汽车物流多式联运中转场地、完善设施设备,推动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汽车物流运输效率。二是积极发展铁路汽车物流。支持中铁特货公司完善铁路配送网络,建设汽车物流仓储集散地,建立联结物流企业、储运中心、制造厂家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发展高效率的铁路汽车物流。
    (五)积极推进汽车逆向物流
    一是开展报废汽车零部件回收再利用试点。围绕废旧汽车回收拆解、零部件再制造、零部件再利用、废弃处理等四个环节,支持河南省中联再生资源公司、许昌金回物贸集团公司等企业开展废旧汽车回收和再利用,将许昌打造成为区域性废旧汽车回收和再利用基地。二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废旧汽车回收拆解、零部件加工再利用、废钢粉碎处理等技术升级。三是倡导环保消费观念,充分利用舆论、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绿色环保意识,促进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良性发展。
    (六)大力发展汽车会展业
    借助郑州区域会展中心地位,大力发展汽车会展业,搭建汽车展示、交易、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我省汽车产业知名度。积极举办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博览会等高水平的汽车博览交易会,吸引海内外整车及零部件、汽车用品、汽车装饰美容、车贷银行等相关企业参展,推动汽车物流业发展。
    第七章家电物流
    家电行业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无论在制造环节还是在物流环节,与发达国家的市场运行模式都比较接近,家电物流业发展水平处于物流行业前列。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家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河南发展家电物流潜力巨大。
    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内发展形势
    随着家电行业发展和消费升级,未来我国家电物流业呈以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1、家电物流由东南向中西部流动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目前,我国家电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北京、天津,长三角地区的上海、苏州、无锡、宁波,珠三角地区的顺德、珠海、中山、深圳,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安徽合肥等地。这些地区家电产品种类齐全,为综合型家电生产基地。四川绵阳、福建厦门、河南新乡分别以电视机、冰箱等产品为主导,为单一型家电生产基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产品消费普及化程度日益提高。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4.65台、93.63台、132.89台、100.28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49.11台、30.19台、99.22和9.82台。我国家电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家电消费呈全国性分布,由东南向中西部地区产生巨大的家电物流。尽管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家电产业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但短期内家电物流的流向不会改变。
    图7-1我国家电产业分布与物流流向图
    2、农村家电市场快速增长使家电物流配送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家电下乡”,农村市场快速增长,家电销售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场逐渐向三、四级市场扩张。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家电普及程度仅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平均每百户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空调、手机等拥有量分别仅为城市的51.9%、74.7%、32.2%、9.8%和55.9%。我国农村有1.9亿多个家庭,占全国家庭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城市家电市场日益饱和的状态下,三、四线城市和我国农村家用电器市场成长空间仍很广阔。近年来城市家电消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而农村为15%~20%。这就要求家电物流企业重新调整物流布局,建立区域分拨中心,扩大农村辐射范围,满足农村市场需求。
    3、家电物流形式多样化、物流服务复杂化
    近年来,我国家电流通业态发生了快速变化,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零售巨头、原有批发市场、百货商场、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形成了共存局面,使家电物流格局发生相应变化。和传统家电批发零售商相比,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凭借先进的业态,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国美全国门店数为779家、苏宁847家、五星(百思买)170家,占据了国内一、二级市场80%的份额。家电网络销售快速发展,美国家电网上零售规模占整体家电零售规模的6%,日本为5%,德国为10%,韩国高达12%,而中国只有1%,但发展快速。世纪电器网2007年2月开始在网站上卖平板电视,全年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2008年达到1亿元,2009年预计达到3亿元;家电网上商城——“京东商城”,2004-2008年零售额年均保持2倍以上的增长,由1000万元成长到14亿元。多元化的销售业态需要不同的物流服务,导致产品流向、流量的复杂化,家电物流开始向精细、高效、专业化方向发展。
    4、家电第三方物流由传统的销售物流向更高层次的整个供应链物流转变
    我国已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家电行业在制造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较高的流通成本严重影响了家电行业的盈利。在当今原材料挖潜将近枯竭的情况下,众多家电企业都转向另一个利润源泉——物流领域的竞争。随着家电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更多家电企业开始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家电产业供应链,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实施物流运作,破除现有格局,建立集采购、销售、储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物流外包,以降低物流总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
    5、信息技术在家电物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家电产品具有季节性明显、时效性强、对库存管理要求高等特点,为准确预测客户需求、加快存货周转、避免呆滞存货,进而提高市场反应速度,要求家电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反应能力,与客户的供应链系统衔接和整合,实现业务协同。美的、春兰等纷纷实施了SCM管理,长虹实施了新的R3系统,康佳要求物流商提供扫描读卡服务等。截至2006年,我国家电行业库存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达到70%。家电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家电物流企业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采用智能技术、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空间定位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和用户需求响应的及时性,实施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以及各部门的协同性。
    (二)先进业态模式
    目前,国内家电物流业主要形成了以下模式:以海尔、格力为代表的生产企业自营模式,以安德为代表的剥离并组建第三方物流模式,以安泰达为代表的多个家电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共组家电物流平台模式,以长虹为代表的“自营+外包”模式,以伊莱克斯等外资企业为代表的全面外包模式,以国美等连锁零售企业为代表的“外包+区域集中配送”模式。
    表7-1目前我国家电物流的主要业态模式
    物流模式代表
    企业特点及成效
    生产企业自营物流海尔、
    格力1999年,海尔成立了物流推进部,创造了体现现代物流特征的“一流三网”,使海尔物流成为国内自营物流的典范,尤其是在企业内部物流和整合采购资源方面成绩斐然,基本实现了“零库存、零距离、零运营资本”的三零目标。2007年11月,格力高调挺进物流业,将物流业与工业、房地产业一起,并列为集团的三大核心产业,目前格力已经基本完成了包括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和高端VMI和跨境保税物流等在内的区域性完整物流产业链战略布局。
    剥离物流业务,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安德2000年1月,美的集团把物流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安德物流公司,自己专注产品生产和研发主业,由安得或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其生产、制造、销售提供专业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通过安得物流,美的集团运输成本下降了35%,仓储成本下降了30%,整体物流成本下降了30%,每年节省1亿多元。
    与大型物流企业共组家电物流平台安泰达2001年7月,中国远洋物流、科龙电器、小天鹅等五家公司共同投资了安泰达物流。安泰达不同于传统的运输企业,而是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通过管理来创造和体现它的价值。安泰达这种有一家专业的物流公司主导,多家家电公司加入的合作模式,十分有利于各方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通过安泰达物流,小天鹅公司年物流费用从原来的8000多万元降低到5000万元,物流成本降低了38%,而运输可靠率达到99.2%。
    自营+外包长虹2005年2月,长虹成立了整合内部物流管理职能的新物流公司,从仓储、运输、信息化三处着手实施物流改革,并加强与国内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除了将四川省内业务自营外,将四川以外的物流业务均外包给其它物流公司,实施“省内自营,省外外包”的物流策略。
    全面外包伊莱克斯1999年,伊莱克斯为避免将物流业务交给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而受到牵制,公司将其物流业务分别包给了多家物流公司,并让他们之间相互竞争,优胜劣汰,而伊莱克斯只需负责全面统筹。目前,外资家电品牌多采用这种模式。
    外包+区域集中配送国美2002年3月国美物流部成立,调整了国美物流未来发展战略,将各地区的“大库”逐步改造成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信息处理和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统一采购,全面实施“集中配送”的物流模式,即将所有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大件商品和一部分小件商品集中储存在配送中心,所售商品由配送中心集中配送到顾客家中。在每一个地区,国美只设立一个配送中心,由这个地区和所有与之相邻的地区共同使用。
    二、我省家电物流发展的基本判断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我省发展壮大家电物流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家电物流业形成较大规模
    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家电零售和批发企业共销售家电482.96万台(包括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彩电),比2002年增长114.8%。其中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彩电销售量分别为61.33万台、114.81万台、121.74万台和185.08万台,分别比2002年增长21.9%、170.2%、83.1%和182.3%。按照全国家电行业销售量与平均库存比例为1:1.1左右,则2008年我省家电物流业总体规模约为532万台。按照一台家电(空调、洗衣机、冰箱、彩电等大家电)每1000公里平均运输成本约100元,本地仓储、配送和安装成本平均约200元测算,则家电物流总成本约为15.9亿元。
    图7-2我省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家电销售状况(万台)
    2、家电物流网络体系完善、销售业态多元化
    目前,我省家电批发零售物流主要集中在郑州,占全省规模以上批发零售物流量的52.4%。在我省从事家电销售的主要有家电连锁店、品牌专营店、批发市场、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家电连锁企业主要有国美、苏宁、五星,大型超市有沃尔玛、家乐福、丹尼斯等,品牌专营店有海尔、格力、美的、TCL等众多家电知名企业品牌,拥有各类家电批发市场10多家,分别位于郑州、洛阳、商丘、安阳、南阳、三门峡等地。从家电销售量看,家电零售连锁店约占全省家电销售的31.5%,主要面向一二级城市市场;家电品牌专营店约占全省家电销售的41.7%,一二三四级市场全面覆盖,其它业态约占26.8%,主要针对三四级市场。
    图7-3家电零售企业在我省门店数
    图7-4我省各市家电批发零售物流量比重
    3、农村家电物流量快速增长
    自2007年12月我国实行“家电下乡”以来,我省农村市场家电物流量快速上升。2009年1-9月份,我省农村市场共销售各类家电261.0万台,销售额达到45.48亿元,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
    图7-52009年1-9月各省家电下乡销售量前十位(万台)
    表7-2我国主要家电物流企业在河南分布
    企业名称总部所在地全国分公司主要服务家电品牌河南配送网点
    安得物流芜湖济南、合肥、郑州、西安、顺德、北京、天津等美的、TCL、伊莱克斯等郑州分公司
    海尔物流青岛济南、西安、北京、合肥、重庆等海尔无
    宝供物流广州北京、上海、程度、武汉、沈阳、合肥等飞利浦、松下、三星、东芝、LG等郑州分公司
    佳怡物流济南秦皇岛、长春、郑州、东莞、深圳、杭州、南京等松下、海尔、LG电子、TCL、春兰、海信、健力宝、三洋等郑州分公司
    新运千山物流新乡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新飞电器、春兰、TCL等等新乡
    吉泰物流北京济南、徐州、青岛、淄博、哈尔滨等海尔、格力、美的、康佳、长虹、海信、三星等无
    远方物流南京南京、上海北京、合肥、武汉、广州、西安、成都等美的集团、荣事达电器等无
    南方物流集团广州广州、深圳、无锡、新疆、香港等亚马逊、卡斯特、DHL、松下电器、欧迪办公、中兴、TCL、海尔、长虹等设办事处
    格力物流珠海正在全国布局格力、松下、三洋、富士通等格力郑州营销公司
    豫鑫物流郑州河南、陕西、山东、湖北联想、松下、日立、科龙、长虹等,以及苏宁、国美、五星的郑州市域内配送全省
    4、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家电物流企业
    在2008年我国物流100强中,涉及到家电产品的物流企业主要有海尔、安得、宝供、吉泰、南方等10多家,总部位于河南或在郑州建立分公司的有5家,分别是安得、宝供、佳怡、新运、格力。河南豫鑫物流是我国4A级物流企业,布局河南、陕西、山东、湖北等省份,主要为联想、松下、日立、科龙、长虹等生产厂家提供配送服务。
    (二)比较优势
    1、市场规模大、增长快
    我省人口规模近1亿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家电产品消费需求潜力巨大。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为94.75台、87.02台、120.31台、102.96台,分别是2000年的1.08倍、1.21倍、1.11倍和2.99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拥有量分别为73.40台、27.07台、100.05台、11.36台,分别是2000年的2.99倍、3.92台、2.62倍、11.36倍。从人均消费支出看,“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家用电器设备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家庭每百户家电拥有量看,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与城镇差距更大,说明中西部农村地区家电需求还有较大潜力,这将为家电物流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货源。
    图7-6我省人均家用设备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
    图7-72008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每百户家电拥有量(台)
    2、区域分拨优势明显
    随着家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主要家电物流加快向二、三级市场扩展,建设区域分拨中心成为必然。目前在郑州周边500公里内,除新乡(仅冰箱)外,还没有一个大型家电生产基地。如果按照每隔500公里的辐射半径建设一个大型分拨中心,相比武汉、西安而言,郑州是最佳选择。郑州-青岛距离1059公里,郑州-合肥距离550公里,郑州-广州距离1605公里,平均约为1000公里。武汉距离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三大生产基地的平均距离为800公里左右,西安距离三大生产基地平均距离为1400公里左右。在郑州建设区域性家电分拨中心,又能实现与三大生产基地辐射范围的紧密对接,更加接近消费市场,周边500公里内可涵盖近2亿人口。同时郑州到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公路、铁路运输成本相对较小,成本优势更为明显。
    图7-8郑州、西安、武汉到全国各地平均运输成本(元/吨)
    3、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除四川绵阳、河南新乡外,还没有一个知名家电企业集聚地。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新飞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新飞冰箱市场占有率全国第四,冷柜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三。新乡冰箱产业基础较好且全国知名,金龙铜管、科隆“两器”生产配套能力全国第一。随着我国家电呈现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新乡凭借良好的家电产业基础,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的优势较中西部其它城市更为明显。近年来新乡市把家电产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大力引导家电产业转移,全力打造中国“冷谷”,新乡有成为我国第五大家电产业基地的可能性。这为河南成为全国家电的分拨和配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
    图7-92008年主要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
    图7-10我省新乡冷谷家电预计产量
    4、所属城市群综合实力较强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陇海经济发展带上,中原城市群整体实力最强。2008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口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0562.44亿元、4573.75亿元、4811万人、3243.15亿元。中原城市群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向东沿陇海线可辐射到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向北可沿京广线辐射到冀南的邯郸和晋东南的长治,向西可沿陇海—兰新线辐射到陕西、甘肃和青海,集聚辐射能力更强,发展潜力更大。这为我省发展家电物流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家电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省家电生产型物流规模较小,家电物流以消费型为主,易受大型家电生产企业和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战略的影响,自身能够主导的空间较小。二是物流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全国性布局能力弱,辐射范围以省内和周边地区为主,尚不能完成从家电主产地到消费地的整体物流服务。三是我省物流企业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与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对接不够,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我省家电物流终端配送体系还不规范,信息系统不健全,配送中心运营效率低下,家电产品从配送中心到顾客手中的物流时滞较长。
    总体来看,我省及中西部地区家电拥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家电物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具备成为面向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分拨中心的条件,应结合家电物流发展趋势,建立健全服务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的家电物流仓储、分拨、配送体系,满足全省及中西部地区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三、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
    (一)发展定位
    把家电物流业作为全省重要的特色物流来培育,把郑州建设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家电物流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把新乡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家电生产服务物流基地,实现家电产业和家电物流业联动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以建设区域分拨、配送中心为战略首选。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家电零售商、生产商和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家电分拨、配送物流。
    ——逐步引导家电制造随家电物流向我省转移。主动承接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转移,发展壮大家电产业,推动家电产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家电生产物流和出口物流。
    ——引导我省配送和快递物流企业融入家电物流链。培育本地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物流设施和信息化投入,发展公铁联运,加强与家电生产、零售企业对接,增强家电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构建省内城乡一体化的家电物流网络。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推动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家电大流通、大网络、大基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依托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加强家电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家电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郑州家电物流园区和新乡家电物流园区。
    ——到2012年,全省城乡家电配送能力达到640万台左右,出口物流达到70万台,中西部地区分拨物流达到150万台。
    ——到2015年,郑州家电物流园区和新乡家电物流园区基本建成并发挥作用,初步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全省的家电物流分拨配送中心、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家电生产、出口物流中心。全省城乡家电配送能力达到700万台左右,出口物流达到140万台,中西部地区分拨物流达到300万台。
    (四)发展布局
    根据我省家电物流业发展现状、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结合我省家电产业实际,重点培育“一中心、两园区、三辐射圈”家电物流业发展布局。
    “一中心”:区域性家电物流分拨配送中心。以郑州为中心,充分发挥郑州全国性交通枢纽优势以及家电批发零售市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地区家电分拨配送物流。
    “两园区”:郑州家电物流园区和新乡家电物流园区。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郑州家电物流园区,发展家电分拨配送及出口物流。在新乡“冷谷”内规划建设新乡家电物流园区,为家电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及原材料的初级加工、组装、供货商存货管理、半成品仓储、成品库存管理等服务功能。
    “三辐射圈”:以郑州为中心,重点构建三层高效家电物流圈。一是辐射周边省份500公里的15小时分拨物流圈;二是辐射全省300公里的10小时分拨配送物流圈;三是辐射郑州周边100公里的3小时终端配送物流圈。
    辐射我国中西部的家电物流分拨配送中心
    图7-11家电区域分拨物流中西部地区辐射图
    15小时物流圈
    8小时物流圈
    3小时物流圈
    新乡家电物流园区
    郑州家电物流园区
    图7-12两大物流园区及三层物流辐射圈
    四、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目标,我省家电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大力发展家电分拨、配送物流
    以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市场为目标,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集仓储、分拣、配送、集散、增值服务为一体的郑州家电综合物流园区,引导和支持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支持海尔、格力、美的、TCL、长虹、三星等家电生产企业或物流企业集中建设区域仓储、分拨、配送中心,推动物流设施集聚发展,共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区域集中分拨配送。
    根据家电物流的三层物流圈布局,在15小时分拨物流圈内,重点发展郑州-渭南-西安、郑州-长治-太原、郑州-邯郸-石家庄、郑州-徐州等配送线路。在10小时分拨配送物流圈内,重点发展郑州-洛阳-三门峡、郑州-焦作-济源,郑州-商丘、郑州-鹤壁-安阳(濮阳)、郑州-平顶山-南阳、郑州-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等配送线路。在3小时终端配送物流圈内,重点发展面向郑州周边开封、新乡、许昌、新郑、新密、中牟、荥阳城区的配送线路,打造家电物流快速通道。
    (二)推动家电产业与家电物流联动发展
    紧紧抓住家电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新乡家电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配套产业优势,以服务中西部地区市场为目标,采取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格力、海尔、美的、海信、TCL、长虹、格兰仕等一线家电品牌和苏波尔、万和、艾美特、安吉尔、方太、美的、海尔等小家电品牌,在新乡建设家电研发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我省家电产业,为家电生产物流提供货源支撑。根据欧美市场需求,以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积极引导松下、西门子、三洋、三星、LG、三菱等外资知名家电品牌在郑州或新乡建设家电出口基地,为家电出口物流提供货源支撑。
    在新乡“冷谷”内建设新乡家电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为生产企业服务的原料采购物流、初加工和仓储服务。大力推动以新乡为中心的家电生产与以郑州为中心的家电物流业联动发展,共建公共信息平台,共享物流仓储设施,着力形成以新乡为家电生产基地,以郑州为仓储、分拨和配送中心,国内分拨配送物流和家电生产、出口物流共同发展格局。
    (三)发展壮大第三方家电物流企业
    支持豫鑫、长通、新运千山、河南邮政等综合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强化与家电生产企业、连锁零售企业及网络家电商合作,加大物流技术设备投入,加快适用型物流软件、高新物流设备的研发推广,积极采用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现代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力争成为第三方物流配送商,提供家电仓储、分拣、运输等综合物流服务,培育壮大物流服务品牌。
    支持豫鑫、长通、新运千山等物流企业“走出去”,加快在全国重要城市布局,加强与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家电物流中心的战略联合及合作,积极融入国美、苏宁集中采购系统,发展从家电主产区到全国消费区的远程物流服务,打造全国性家电物流企业品牌。
    支持宝供、格力、安德、佳怡等物流企业进一步扩展河南家电物流业务,整体提高全省家电物流水平。引导和鼓励海尔物流、安泰达物流、南方物流、南京远方物流等知名家电物流企业在河南布局,大力发展家电物流。
    (四)完善城乡家电配送体系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道路规划,鼓励家电零售企业、生产企业、大型超市加快构建从仓储物流中心面向市区连锁零售门店、批发市场、城市消费区、居民集中区的城市配送网络,发展城市二次分拨。加强与城市的交通管制制度相结合,科学安排配送线路,与客运高峰错开配送,尽量避免对城市交通、中心城区或居民区的干扰,进入市区配送采用中小型配送车辆,降低对市区环境的影响。同时,积极采取最优线路实施直达运输,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家电城市配送的专业化和精益化水平,在市区范围内实现1小时配送。
    根据我国农村家电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家电下乡”,加快农村物流配送渠道建设,完善市县乡家电配送网络体系。重点支持豫鑫、长通、河南邮政等物流企业实施近中远程多级配送,大力发展郑州到省辖市及县城的家电直达配送,在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区及各县(市)城区的基础上,加快向重点乡(镇)延伸。鼓励河南邮政等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城乡网络节点优势,积极参与“家电下乡”,大力发展从市(县)-乡(镇)-农户的终端配送,直接为农户提供上门购物和送货到家的服务。
    (五)提升家电物流信息化水平
    重点支持家电连锁零售、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大家电物流设施投入,在郑州家电物流园区和新乡家电物流园区内,建设现代化大型立体仓库,完善和提升家电仓储和周转能力,满足家电物流供应链中分销、中转、仓储、配送等多方面服务要求,推动家电物流一体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技术和设施设备改造升级,积极采用无人搬运小车、机器人堆码、无人操作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模块化技术、仿真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分拨转运效率,增强区域分拨和配送能力,逐步实现仓储立体化、搬运机械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网络化。借助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和卫星定位系统,自动跟踪补充各个销售点的货源,加强配送车辆统一管理,提高配送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积极拓展家电物流增值服务
    依托郑州家电物流园区,支持家电物流企业加快与卖场、客户服务、售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动向配送、安装、调试、清洁、保养、维修等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家电物流增值服务水平。鼓励家电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家电细分市场前期、中期和后期调查,建立资料档案,构建用户对家电产品的反馈机制,为生产企业产品设计和零售企业的市场推广提供增值服务。
    依托新乡家电物流园区,支持家电物流企业为家电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方面物流增值服务,包括原材料的初级加工、组装、供应商存货管理、分拨、物料处理等,以及为生产企业产成品提供的订单、重组、打码、客户服务等物流增值服务。
    (七)加快传统家电商业业态转型升级
    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家电批发业务,推广现代商业营销理念,支持郑州、洛阳、商丘、安阳、南阳等地传统家电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积极采用购物中心、大卖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先进业态,优化购物环境,大力发展家电集中配送,推动物流、仓储、售后服务一体化发展,提高自身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传统家电批发市场在三、四级市场的渠道优势,改造和升级城乡配送网络,适时推动向家电第三方物流转变,壮大全省家电物流业规模。
    第八章纺织服装物流
    纺织服装物流是指纺织服装产业链上原料、纺织品以及服装等在各个环节的流动过程。纺织业是我省重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物流对推动纺织产业结构升级、繁荣城乡市场、扩大消费有着重要作用。
    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外纺织服装物流发展现状
    1、纺织服装物流技术先进、时效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国外纺织服装物流管理理念先进,通过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先进信息技术,分拨配送迅捷高效。德国第一大品牌BOSS公司在储存数千种服装的近万平米仓储空间里,仅雇用6名工人就可以完成各种信息化的仓储物流业务。意大利贝纳通集团通过SAP系统优化整个供应链组织,能够全面了解并监控整个供应链,对消费需求做出快速响应。
    2、第三方纺织服装物流快速发展。由于纺织服装的产品生命周期短,对市场反应速度要求高,在具备发达物流体系的国家或地区,许多国际知名服装生产商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来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上市时间,加快产品生命周期循环,同时集中精力发展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3、服装物流以集中分拣配送为主。国外服装物流企业通常在区位优势突出的地区建立配送中心,对服装进行分类和处理,然后配送到各地。NIKE公司在美国孟菲斯拥有三层货架仓库和自动补货体系的225万平方英尺配送中心,设计最高日工作量为75万件,配送美国各地。
    4、挂装运输成为服装物流的常见运输方式。随着服装制造业的国际化和服装需求层次的升级,挂装集装箱运输多应用于高档服装,避免在运输过程中产生褶皱,减少重复熨烫等人工成本和上架时间。
    5、棉花等原料流通体系比较完善。美国在棉花生产、加工、检验、仓储、销售、信息收集和发布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流通市场集中度高,棉花价格通过纽约棉花交易所期货交易形成,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分级检验中心和棉花监管仓库,有效促进了棉花流通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纺织服装物流发展形势
    1、雄厚的纺织服装工业为纺织服装物流业发展奠定基础。2008年,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6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85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
    2、专业性纺织服装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对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趋显着。国内各纺织服装业集聚地区纷纷加快建设纺织服装物流园区,以促进纺织服装工业发展。江苏无锡耗资十五亿元建设红豆连锁物流基地,集加工、仓储、分拨、国际贸易于一体,为以红豆集团为首的众多服装企业服务;福建石狮市的服装仓储物流中心为当地及周边大量服装鞋帽产品提供物流服务;晋江投资数亿元建设的鞋业中央物流区,辐射北京、上海、成都等国内大中城市,乃至美国、日本、东欧等国家和地区。
    3、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要求其物流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纺织服装物流存在对客户需求反应迟钝、库存成本高、配送频率低、补货调剂不及时等问题。雅戈尔未建自身物流体系前,平均周转库存约为4100万元,实际安全库存却高达67800万元。随着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客户需求层次的提升,零售企业倾向于多批次、小批量订货,这就要求纺织服装物流企业提升技术水平,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化,增强物流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
    4、纺织服装物流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纺织服装物流企业整合重组步伐加快。目前,我国80%以上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出于控制成本和获取原材料的需要,纺织服装行业正加快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和22%,远远高于全国4.8%的平均增速,而东部地区同比下降5%。纺织服装物流行业集中度不高,90%以上是小型民营企业,竞争无序,行业重组整合趋势明显。
    5、棉花等纺织原料流通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棉花加工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同时大力淘汰落后企业,棉花流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积极推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棉花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发展棉花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龙头,各区域棉花交易市场为骨干的棉花交易市场体系。
    (三)纺织服装物流的主要模式
    1、大企业外包纺织服装物流。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专业和现代化的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快速的反应机制、更好的单品牌和库存管理,满足服装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从而促使服装生产企业倾向于将物流服务外包,专注于服装的研发和生产。例如,阿迪达斯将其在美国的服装配送业务外包给UPS全球物流公司,运动鞋配送业务外包给CALIBER,将其在日本的服装配送业务外包给日立物流。
    2、大企业自建纺织服装物流体系。部分大型知名品牌服装企业为了满足其巨大的市场和销售网络需要,或为了增加物流的可控性,再或由于现有专业的物流公司不能满足其要求,选择自建物流体系。例如,耐克公司自建了良好的物流分拨配送系统;我国服装龙头雅戈尔自建企业物流体系,实现年配送2000万件成衣;服装B2C代表企业凡客(VANCL)自建物流全资子公司,承担本企业总配送量80%以上的物流配送任务;李宁公司建立了三级分拨配送中心,通过优化自身物流体系,物流分拨时间短于国际知名品牌耐克。
    3、中小企业纺织服装物流外包模式。我国纺织服装集聚区内的大量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覆盖不广、自建物流不经济等原因,往往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更可以促进形成专业的纺织服装物流企业。例如,我国萧山纺织集聚区大量小企业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浙江华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纺织化纤专业物流企业。
    从我国纺织服装及物流业发展现状来看,自建纺织服装物流体系模式对于国内已经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建有覆盖广阔的营销网络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讲,是重要选择之一;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适用于物流外包模式。
    二、我省纺织服装物流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发展现状
    1、纺织服装物流规模快速增长。我省是纺织工业大省,2008年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1147亿元,2001-2008年年均增长32.06%。各产品布局上,2008年,纱产量305万吨,位居全国第3位,主要集中在南阳、许昌、开封等地;布产量23万米,主要集中在许昌、新乡、南阳和郑州等地;化纤产量46.5万吨,位居全国第5位,主要集中在洛阳、新乡等地。纺织品流通上,纱多为订单生产,主要通过第三方物流,运输到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布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印染后作为服装工业原料。
    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共销售各类服装、鞋帽等14809万件。服装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可思、梦舒雅、娅丽达、鼎大、红叶、渡森、五朵云等一批品牌,郑州女裤业规模超过广州居全国首位。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推动我省纺织服装物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2、纺织服装销售渠道多元化。在我省从事纺织服装销售的主要有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品牌专营店、百货商场等。目前,我省纺织服装批发零售物流主要集中在郑州,形成了火车站、元通纺织城、家纺大世界等多个纺织服装商贸圈,占全省规模以上批发物流量的83%。大型纺织服装批发市场有银基、锦荣、关林市场、大相国寺市场等几十家,大型超市有沃尔玛、家乐福、丹尼斯等,品牌专营店有省外的波司登、杉杉、安踏、美特斯邦威以及省内的梦舒雅、娅丽达、黑贝等。
    3、纺织服装工业园物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元通纺织城和曲梁服装城为代表的全省30多个纺织服装集聚区,积极探索物流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建设物流设施、结算中心和信息平台,引进物流企业,通过制造、商贸和物流的联动提高产业竞争力。元通纺织城国际物流中心集仓库管理、运量组织、配送运输、银行结算、信息支持、后勤服务为一体,是目前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物流中心。
    4、郑州成为全省最大、中部领先的纺织服装交易中心。2008年,郑州规模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类销售总额达68.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6.7%,其中批发占全省的83.1%,零售额占全省的37.9%,在全省均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以火车站为代表的郑州纺织服装商圈年成交额达200亿元以上,辐射范围达到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河北等20多个省市,先后举办了中国(郑州)服装博览会、中国郑州国际纺织服装交易会等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会展。总体上看来,郑州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辐射区域,已成为中部领先的纺织服装交易中心。
    5、棉花等原料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棉花需求缺口年均在160万吨以上,对新疆棉和进口棉依赖性增强。近年来,加快棉花加工企业优化布局和重组整合,流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交易活跃;棉花监管交割库已投入使用,对纺织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发展优势
    1、纺织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为发展纺织服装物流提供了良好产业支撑。我省高度重视发展纺织业,将纺织工业列为全省的战略支撑产业,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纺织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我省确定的第一批175个产业聚集区中,以纺织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达30多个。另外,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2008年纺织行业职工平均小时工资比东部地区低1/3,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总资产贡献率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80%。随着我省加快承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纺织服装工业必将快速发展,为纺织服装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纺织服装物流市场需求巨大。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7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时,对服装类支出将快速增长。河南近1亿人口形成的庞大服装消费市场,将成为拉动我省纺织服装物流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
    3、区位中转分拨配送优势突出。我省处于中部,承东启西,公路、铁路的密度优势在中部地区较为突出。郑州到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公路、铁路平均运输成本相对较小,优势明显。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企业在郑州建设区域性分拨配送中心。
    (三)存在问题
    一是棉花产需缺口逐年拉大。2008年从省外调入棉花190万吨左右。预计我省棉花种植面积萎缩趋势仍将持续,对新疆棉和进口棉等外部棉花资源的依赖性将不断增强。二是纺织服装领域的专业市场缺乏,物流网络不完善,专业物流体系欠发达。三是服装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同时我省服装产业以中低端服装为主,品牌不突出,对配送要求低,多数委托小型物流运输公司,少有能力委托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制约了服装物流发展。
    (四)初步判断
    结合纺织服装物流发展趋势、模式和我省实际情况,对我省发展纺织服装物流的基本判断如下:
    1、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雄厚,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优势明显,中转配送优势突出,发展纺织服装物流的空间巨大,应作为我省物流业的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2、鉴于郑州是全省最大、中部领先的纺织服装交易中心,应吸引纺织服装知名企业以及专业纺织服装物流企业在郑州设立区域总部,建设区域分拨中心,推动纺织服装物流发展。
    3、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物流服务模式。结合我省实际,支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采取物流外包模式,同时推动专业纺织服装物流公司发展;引进省外纺织服装知名企业,支持其自建纺织服装物流体系,为企业营销网络提供服务;随着郑州女裤等本地品牌企业的发展,应加快拓展全国营销网络,自建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产业升级。
    三、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省棉花资源优势和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抢抓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推动物流业与纺织服装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纺织服装专业物流园区,逐步形成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高效衔接的纺织服装物流体系,将郑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品展示、交易和分拨配送物流中心。
    ——完善棉花流通体系。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健全棉花质量监管体系,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证。
    ——引进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及专业纺织服装物流企业建设分拨配送中心,实现纺织服装物流业突破。面向国际国内,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保税物流、空港物流、高端物流。
    ——积极推动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升级,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引进印染、辅料等配套企业,完善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企业加大品牌及营销网络建设力度,逐步自建覆盖全国的专业物流配送体系;鼓励纺织服装中小生产企业从主业中剥离物流业务,推动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发展。
    ——加强纺织服装物流交易园区建设,引导纺织服装市场建设完善物流分拨配送体系,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会展业,推动纺织服装制造、商贸、物流联动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省棉花加工企业减少到160家左右,初步形成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棉花流通加工体系;我省纺织服装规模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达到380亿元;引进3~5家知名品牌服装企业在郑州建立纺织服装区域分拨中心,郑州服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郑州纺织服装区域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地位初步确立,纺织服装物流行业物流费用率由6.3%下降至6.1%,物流效率明显提高。
    ——到2015年,棉花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流通市场集中度继续提升;我省纺织服装规模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达到650亿元;郑州服装名企品牌建设趋于成熟,自身物流体系初步建立,引进10家左右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在郑州设立区域分拨中心,郑州在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纺织服装物流行业物流费用率下降至6%以下,物流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到2020年,我省纺织服装规模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达到1300亿元;郑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集生产、仓储、分拣配送、展示、交易为一体的纺织服装物流中心。
    (三)发展布局
    根据我省纺织服装物流业发展现状,结合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分布,形成“一个中心,五个节点”的纺织服装物流发展布局。
    “一个中心”是以郑州为中心,建设辐射国际、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物流配送中心。一是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集质检、仓储、包装、加工、分拣、配送、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等为一体的郑州纺织服装物流园区。二是在郑州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规划建设四个特色纺织服装交易物流集聚区。郑州中部依托火车站银基商贸圈形成综合性的服装批发零售集聚区,郑州东部依托凤凰城等形成装饰用纺织品批发零售和配送园区,郑州西部依托曲梁服装工业园、元通纺织城形成家纺生产和交易园区,郑州北部依托江山家纺城形成家纺品批发交易园区。
    “五个节点”是在洛阳、南阳、安阳、商丘、开封等纺织服装生产集聚地区,规划布局区域特色纺织品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围绕纺织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原料、辅料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物流配送中心,带动地区纺织服装物流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棉花流通体系
    一是在南阳、开封、商丘等地,围绕棉纺织工业比较密集的产业集聚区,按照起点高、功能强、服务好的原则,建设一批规范化棉花监管仓库,服务于当地纺织工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棉花流通方式变革。引导符合布局规划的棉花加工企业和部分优势棉纺织企业进行棉花加工设备更新改造,尽快建成覆盖全省主要棉区的棉花质量检验可追溯体系。三是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组织和引导我省棉花流通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利用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展棉花套期保值;支持华中棉花交易市场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信息化交易管理水平;支持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开展棉花保税物流业务。四是培育一批大型棉花产业龙头企业。支持省豫棉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发展棉花物流业务,鼓励发展棉花定单生产,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
    (二)推动纺织服装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一是引进纺织服装知名品牌及专业纺织服装物流企业在郑州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加强与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和专业大型纺织物流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杉杉、雅戈尔、红豆、庄吉、波司登等国内知名服装品牌,李宁、匹克、安踏、361度等知名体育服装和鞋类品牌,利丰、百世科技、宏运华通等专业服装物流企业在郑州建设现代化、大型化、专业化的区域性分拨配送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服装物流,通过高端服装物流带动高端服装生产。二是充分发挥郑州女裤生产基地优势,支持梦舒雅、娅丽达等女裤品牌在全国重要城市布局,大力发展面向全国的专业物流配送体系,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鼓励纺织服装中小生产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出来,利用物流企业的信息优势和配送网络优势,实现服装的专业化高效配送,优化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四是紧紧抓住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劳动力和纺织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引进优势企业,着力提升纺织服装加工制造能力,扩大纺织品、服装生产规模,提高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水平,通过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推动纺织服装物流发展。五是鼓励发展面向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加强市场准入管理,鼓励并购重组,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引导有序竞争,合理布局,提升物流服务整体水平。
    (三)提升纺织服装物流配送技术水平
    一是加快传统纺织服装市场的改造升级,重点推动银基、锦荣、恒泰、金城、天荣、天隆等批发市场建设规范、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电子商务、集中统一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实现销售和配送的有效结合。二是支持服装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以电子二维码技术为核心的立体仓库,引进自动分拣设备,应用条形码技术、POS系统技术等,改善服装物流库存管理水平。积极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PS等信息网络技术,增强服装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三是依托我省航空、铁路和公路货站等交通运输设施,鼓励纺织服装物流企业发展分级分类配送,推动服装物流公、铁、航等多式联运发展。
    (四)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会展业,打造展示、交易与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
    积极培育、举办国内外各种高水平的服装交易会,继续提升郑州国际纺织服装交易会水平,将其发展成展示、交易和专业物流服务相结合的专业盛会。通过发展纺织服装会展业,加大我省服装产品的宣传、展示力度,提高我省服装产品的知名度,推动郑州发展成为全国纺织服装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