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优:中国必须尽快超越中等收入阶段 [徐文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31:37

中国必须尽快超越中等收入阶段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83   版次:SA26   版名:深圳读本 深评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4-18
作者:徐文阁 蔡昉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别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等表彰。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蔡昉认为,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总数达到顶峰。南都记者 徐文阁 摄

    ■嘉宾简介

    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曾在国外多所大学任访问学者。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1998年以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别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等表彰。近年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奖。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

    当我们讲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肯定有争论。我不是站在争议的一方去提供论据,支持我的观点,然后批评另一方。我是求同存异,无论你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在面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即使今天还没有到这个阶段,但是未来还会到这个阶段,而且大部分人都承认,不远的未来会到这种阶段。

    中国“未富先老”压力大

    中国第一个人口问题是“未富先老”。很多人担心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我觉得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如果仅仅是老龄化的话。在发达国家富裕之后,人口也老了。它的社会养老金、养老保障制度也足够支撑赡养老年人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是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开始老龄化了。也就是说在比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上达到了比较高的老龄化程度,这叫做“未富先老”。

    中国的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橄榄形,分布在年龄偏大的这部分人口的比重是比较大的。201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是8 .2%,其他发展中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平均比重是5%,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得多,这就是“未富先老”的表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未富先老”?其实就是人口生育率下降的结果,而且下降得非常快,下降的幅度非常大。生育率有一个指标,叫做“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妇女终生生育的孩子数量。总和生育率应该要达到两个,才能达到人口的平衡。当然,孩子还有损耗,有可能会出现夭折的情况,因此我们把2.1的总和生育率叫做替代水平。平均一对夫妻生了2.1个孩子,从长期看才是不增不减的。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中国内地的总和生育率是非常高的,平均达到6左右。从6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70年代以后,用10年的时间从6降到了3以下,中国内地的生育率下降最快的时期是70年代。到了90年代后期,生育率已经降到了2.1以下,也就是说到了替代水平以下,也就意味着这是比较低的生育水平,这是官方承认的一个事实。

    目前中国内地的生育率到底有多低?去年联合国发布了一个《世界生育报告》,联合国把中国列入到总和生育率1.5以下的低生育国家的行列中。生育水平降到这个程度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也靠了人口政策。

    人口发展必经三阶段(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在最穷的状态下,非常低的发展水平,非常低的医疗营养状况下,人们只有拼命地多生,才可能保持人口的增长,因为死亡率很高,那时候是高出生、高死亡。高出生减高死亡,实际上是低增长,这是人口发展的第一阶段。后来经济开始发展了,社会发展,医疗健康状况改善,营养状况也改善,因此死亡率下降了。但是生育还有一个惯性,还是高出生,高出生率减低死亡率,因此就是高增长率。有些国家(例如我国)搞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一些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倡导计划生育。最后还有一个阶段,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妇女的就业机会多了,她们更多地参加工作,因此她们没有时间来照顾更多的孩子,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谁受教育好,谁的技能高,谁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改善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人们更注重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在更高的阶段上,人们的生育水平就下降了,因此那个阶段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这是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如果经济、社会发展了,也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其实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只要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经历这样的阶段。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搞计划生育,出生率照样下降,而且下降得非常快,这就是人口变化的阶段,也是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这里看到的关系,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变化产生影响。反过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影响,这就体现在人口红利上。

    除此之外,有一个指标叫做“人口抚养比”,也就是说每一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多少个不劳动的人口。人口抚养比越低就意味着劳动人口越丰富,人口负担越轻。因此,当人口抚养比下降的时候,对经济是有好处的,提供了充足的劳动率和高储蓄率,可以进行资本积累。在这时候,经济增长中有一部分贡献是从这儿来的,因此我们把这部分贡献叫做人口红利。计算人口抚养比就可以看到人口红利。也就是说人口抚养比下降,就有人口红利,下降到底,然后上升的时候,就没有人口红利了。

    中国的人口抚养比是什么样的状况?中国的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了人口红利,但是预计在2013年前后就到达最低点,但是它不会维持很久,马上就上升了。和日本比,中国利用人口红利的时间可能会短一些,这是“未富先老”的一种结果。

    人口红利消失,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来说,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总数达到顶峰,略微超过14亿,但是更多的预测是要更高一些。总之,绝对不会超过15亿,在2030年之前,中国人口达到了顶峰。从那之后,在绝对数量上就开始减少。它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劳动力供给发生了变化。(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劳动力也是一样,劳动力现在不再是供大于求了,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就必然要上涨,失业率也就下降了。

    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很危险

    中国经济增长是不是可以一路高歌前进?不一定,大量的长期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到现在还是中等收入国家,最典型的是拉美国家。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的潜在增长分了4个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从2016-2020年,预计中国的潜在增长速度只有7%,为什么它作出这样的预测呢?和人口也有关系。

    什么因素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部分是就业增长,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它的贡献占到1/3.中国1995—2009年这一段,人口因素的贡献很小,显著地降低了,这和劳动力供给减少是一致的,到“十二五”时期它就微不足道了,到了“十三五”时期的时候,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是负数了。

    第二个部分是资本劳动比,通俗地说就是靠重化工业的投资增加资本。这种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是中国所要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是不可持续的。人口老龄化以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也会降低,那时候这部分的贡献还会小一点,因此中国速度往下跌还是有可能的,还可能更低。什么东西是可持续的呢?就是生产力,只有提高生产力,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但是提高生产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的生产力提高的贡献是越来越下降的。从理论上判断,我们也处在比较艰难的时刻,处在面临选择的时刻。

    美国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有足够的竞争力,创意、创新、高科技等都在它那里。中国珠三角地区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过去的比较优势就会逐渐丧失,中国能不能一步就获得新的比较优势,像美国一样?其实还早,双方的科技还有巨大差距。中国丧失了原来的比较优势,还没有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这就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困扰,如果不能突破它,中国就变成了中等收入陷阱里的那个“猎物”。

    中国处在中等收入阶段是不是就很好呢?现在中国农村有2000多万中国标准的贫困人口,城市也有3000万享受低保的贫困人口。今年如果调整了贫困标准,贫困人口会涨到一个亿,如果按照世界的标准,也就是一天1.25美元的这个贫困线,现在中国就可以涨到1亿多人,这能说中等收入很好吗?中等收入国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很糟糕的状态,长期处在中等收入是很糟糕的状态。因为你的收入不再增长了,但是富人还在增长,因此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穷人穷到一定程度了,没有希望以后,他就铤而走险。因此,中国无论如何也要超越中等收入阶段。

    国际版雁阵模型变国内版

    上个月,全国人大刚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明确说,中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做三件事:把过去依靠投入的增长方式转成依靠生产力、技术的进步;把过去过多地依靠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加依靠第二、三产业协调,也就是第三产业要有更快的发展;把过去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主要依靠内需的增长模式。

    首先讲一个概念———“雁阵模式”,这是日本人创造的词,大雁飞的时候像一个阵一样,它们自己利用空气气流,采用最有效率的方式飞。他们为什么发明这么一个概念呢?日本在比较穷的时候,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但是它增长很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资提高,劳动力短缺,因此它认为这个产业在日本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它把产业逐渐地转到亚洲四小龙。这些经济体到了一定阶段,也把这些产业转向东盟国家和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雁阵,不断地产业转移。很多人用这个模型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没有比较优势了,没有竞争力了。因此,资金要转向还有人口红利的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其实我认为中国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跟国家之间的差异一样大。因此,这种雁阵模型过去是国际版,到了中国内地,我们把它改变成国内版。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向印度、越南转,可以转到江西、湖南、安徽,然后再往西部转。

    提高劳动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质量。现在劳动者的质量有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存量中的问题,就是现有的劳动者中,比如说从16-64岁的这批人,教育水平偏低,而且年龄越大,教育水平越低。政府要创造条件,改善现有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这是存量问题。

    还有增量问题,就是未来一代新生的劳动者,人们希望他们受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现在也出现了困难。我们前段时间看到工资上涨,谁的工资上涨最快?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技能工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短缺的。现在,技能型的工人还是需要,需求的紧迫程度跟过去一样。新困难是非熟练工人的短缺,他们的工资涨得更快一些,它的结果是受教育的回报相对来讲下降了。我们做了一个模型,受更高教育者的回报率从2001年-2010年是逐渐下降的。工作好找了,大学生、农民工的工资都差不多,最后导致学生辍学。又使得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未来提高生产率、调整产业的要求,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中国并没有具备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也有人说中国的研究费用在增长,专利数在增长,但是这两个指标和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因此,要看到中国的技术差距,而且用这个技术差距发挥后发优势,也就是说中国并不一定在所有的领域中都搞自主创新,要抓那些有优势的地方。但是在一些已经成熟了,有机会通过购买和其他方式获得的技术领域,还应该利用人家研发产生的结果,才能加快赶超。

    最后讲讲扩大内需的几个思路。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7.5%,已经包括了那1亿多的农民工。但是他还没有户口,没有社会保障,工作不稳定,因此他就不敢像城市居民一样消费,因此,仅仅因为户籍的问题,农民工的消费和城市居民的消费相差了一倍多,而他们的收入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因此,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就可以显著地提高消费。当然,再进一步,人们致富以后,还可以提高消费。因此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把城镇化和户籍非农化结合起来。

    “十二五”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富先老”特征在这个时期更加突出,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不一定是现实,但是是一个挑战。因此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超越这个阶段,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命运。□蔡昉

    (农行金钥匙·南都公众论坛每周日上午9时40分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举行活动,公众假期除外,活动免费,欢迎参加。本版文字嘉宾为4月10日演讲稿,有删节,更多文字、视频请登录论坛官方网站gzlt.oeeee.com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