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咏麟我的生命我的爱:火柴盒上的北京胡同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6:46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进入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可能并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因此,有人称北京的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
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
民国时有
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
至今北京有街巷名称的约
4000多个。然而让人不快的是,这些蕴藏着丰富文化的胡同正在悄然逝去。
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北京的胡同在以每年约
50条的速度消失着。
从解放初的
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余年间,又失掉了800多条。
“一年消失
50多条,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 北京的胡同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北京有名的胡同,像丰盛胡同、前后泥洼,最有名的是十八半截胡同,其因有九组对称的小胡同组成而得名,非常有意思。年代最久远的就算三庙街胡同了,三庙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叫“檀州街”,北京城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可三庙街胡同始终保持着900年前的姿态。 





















  

北京作为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除了巍峨雄伟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哪怕是一条条曲里拐弯的小胡同,也都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一、胡同名称传承着历史的文脉

关于胡同二字最早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始于元代。元大都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大街24步,约合36.96米;小街宽10步,约合15.4米;胡同宽6步,约合9.24米。居民区划分为50坊,胡同街巷413条,坊各有门,门上署有坊名。但胡同的名称大多是人们约定俗成、并历经岁月的沉淀流传下来的。比如元代已经出现的砖塔胡同,即是缘于胡同东口有一座万松老人塔。砖塔胡同的名称到现在已叫了700多年。

老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大致可分几类:

以地标性建筑命名。老北京过去“庙宇甲天下”,从辽金以前,到元、明、清三代,留下的古庙名刹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寺、庙、观、宫、殿、庵、阁等,不仅成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标性建筑,而且大多都成了地名,观音寺胡同、法源寺街、白云观街、城隍庙街、玉皇阁夹道、三庙街……一提名称即可知道昔日的庙宇。据1949年时的统计,其时将庙宇作为胡同名称的多达605条,占胡同总数的20%。此外,像桥梁、仓库、碑、楼、塔、门、牌楼等也有不少成了胡同名称。如银锭桥胡同、米粮库胡同、禄米仓胡同、石碑胡同、栖凤楼胡同、塔院胡同、陟山门街……

以官衙官爵命名。以官署衙门和官爵来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比如天安门前西侧、人民大会堂旧址上的大府、中府、小府和左府、右府、前府胡同,明代时是前后左右中军这五军的都督府所在地;现在的大兴胡同缘于明代时设有大兴署;察院胡同因为明代这里是都察院的所在地。与“官衙”胡同相比,“官爵”胡同的数量要相对少一些,但像定阜街、广宁伯街、武定侯胡同、遂安伯胡同等,都是从明代开始并流传至今的著名街巷。明朝沿袭了历代爵位的五等分位法,即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爵位最高,原名定府大街的定阜街的得名,即是缘于明代街中建有定国公徐增寿的府邸。徐增寿是明初大将徐达的次子,因在“靖难”之变中战功卓著,朱棣建都北京后,便封其为定国公。后来,他的爵号也就成了这条街的名称。

以人名和姓氏命名。因人名和姓氏得名的胡同,也是老北京地名的一个特色。将人名作为胡同名儿,大多缘于其人物名声赫赫,以姓氏为胡同命名,一般都是由于相应姓氏的显赫人家在那里居住过。刘兰塑胡同、三不老胡同等,都是以人物命名的,其中最有故事的当属因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得名的三不老胡同。这条胡同名儿表面上看似乎与郑和无关,其实“三保”就是郑和的“小名儿”。三不老胡同最初曾叫三保老爹胡同,老爹是对郑和的尊称,后来“三保”谐音叫成了“三不”,“老爹”也被渐渐省去了爹字,这便是如今的三不老胡同的演变过程。与“人名”胡同相比,“姓氏”胡同的数量要多很多。像蒋家胡同、方家胡同、朱家胡同、魏家胡同、赵家楼胡同、毛家湾胡同、祖家街……百家姓里有不少都成了老北京的胡同名儿。

以市场工厂作坊命名。胡同为百姓栖息之地,但一些市场、工厂、作坊等,最早也都建在胡同中。老北京很多叫厂、坊、作、市的胡同街巷名称,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被认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厂” 兴“市”旺,打磨厂街、王恭厂胡同、盔甲厂胡同、大石作胡同、糖坊胡同、烧酒胡同、油漆作胡同、粮食店街、米市胡同、灯市口……透过这些胡同名称,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它们当年的热闹与喧器。

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花草树木命名。过去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开门的七件事以及花草树木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胡同名儿中自然会有所反映。柴棒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叶胡同、棠花胡同、草园胡同等,既温馨亲切又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以树木命名的胡同最多,共计200多条。北京人自古就有植树的传统,几乎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植有树木。树木给人们提供木材、带来果实,同时也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枣树寓意早富、石榴寓意多子多孙、桃树代表长寿、桂花树代表富贵荣华……不过,这些树大多种在院子里,在胡同或者大街上种植最多的是国槐。作为北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国槐曾与侧柏一起,于1987年被确定为北京的市树。槐柏树街、双槐树胡同、四根柏胡同、枣林斜街、五棵松路……北京的树与胡同相依相伴,将胡同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以井和胡同形状命名。水是生命之源,水井则是人们居住的胡同中最重要的生活设施,老北京有很多胡同遂以井来命名。如甘井胡同、琉璃井胡同、王府井大街、三眼井胡同……有学者认为,“胡同”一词最早就是来源于蒙语“水井”,不过也有人质疑,认为“胡同”二字在元代以前就出现了。但不管怎么说,井与胡同是密切相关的。明清时期,几乎每条胡同都有井,叫“井”的胡同更是比比皆是,直接称“井儿胡同”的竟多达19条,现在的景尔胡同、警尔胡同、景阳胡同、景丰胡同、沙井胡同等,都是为避免重名从井儿胡同改成的。

探寻老北京的胡同名儿,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水井,索性就称井儿胡同。另一种情况是胡同“长”啥模样,干脆就叫啥名,比如大拐棒胡同、小口袋胡同、北月芽胡同、南半截胡同、八道湾胡同、三转桥胡同……这些胡同名儿既形象又生动,直接叫出了自己的“长相”。

二、胡同名称是历史沿革的“活化石”

元代在修建大都时,首先傍水划定一条城市中轴线,然后将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当时大都的皇宫即是傍中南海、北海和后海而建的。元、明时期的北京城,大河小溪众多,水源丰沛,因此留下很多河、湖、湾、池、沟、淀、滩、海、潭等与“水”有关的地名,如北河胡同、西湖营胡同、毛家湾胡同、北池子大街、南深沟胡同、大川淀胡同、沙滩北街、海滨胡同、龙潭路、兵部洼胡同、南河槽胡同等,尽管如今这些胡同早已滴水难觅,但它们的名字已成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镜像,映照出胡同的历史沿革及其变迁。

北京的地势大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龙须沟、水道子、泡子河、河泊厂、金鱼池、龙潭湖等地几乎都是以古河道或河流命名的,其中三里河大街即是因明朝正统年间开凿的一条河而得名。三里河北起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即现在的前门东大街,然后沿南深沟胡同向南,再向东拐至草厂九条,沿薛家湾胡同折向西南,再经北桥湾、南桥湾,一直流至元末的金口旧渠,这条河的终端距当时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恰好为三里,河的长度也正好三里,故名。

三、胡同名称折射着岁月变迁

老北京的胡同名称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

宽阔的太平桥大街如今是一条南北通衢,它是因当年曾建有“太平桥”而得名的。元时,这条街曾为河道,称金水河,河水从玉泉山南下至大都义和门入城,流至今西单甘石桥附近注入皇城。明代,这条河改称大明濠,亦称河槽,后来水流渐稀,变成了排水渠。清乾隆年间,这条排水渠改称沟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改明沟为暗河,其上铺路。但今天人们仍能从“太平桥”的名称和大街自北向南倾斜的形状,看到岁月流淌的痕迹。

当然,也有不少胡同名称由于变化较大,很难一下子追寻到其历史的源头。比如现在的东、西总布胡同,是从清代的总部胡同演化来的。可“总部”属于哪类官衙?如果追溯到明代,问题就简单明了了。明代沈榜在其所著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城内地方以坊为纲,坊下分牌,牌下分铺。“城内各坊,随居民多少,分为若干铺,每铺立铺头、火夫三五人,而统立以总甲。”总铺,即总甲理事之所。

胡同名称的嬗变折射着城市的更迭,同时也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在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中,不少地名或“讹音”或“雅化”,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迁。比如现在的五道营胡同,明代时是武德卫营驻军的所在地,后来讹音叫成了现名;机织卫胡同是明代守卫京师的官衙济州卫署所在地,讹音叫成了机织卫。胡同名称被雅化的同样不胜枚举,像驴市胡同变成礼士胡同,猴尾巴胡同变成侯位胡同,小羊圈胡同变成小杨家胡同,牛血胡同变成留学路,屎克郎胡同变成时刻亮胡同……

四、胡同名称保护亟待关注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据统计,1949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总数为3250条,1965年为2380条,1980年为2290条,1990年为2257条,2003年为1571条,现在已不足1000条。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

如今,北京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力度,按照“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征求意见中的内容,北京将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世界文化名城。其实,保护历史和文化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对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

说起北京的标志,自然是数之不尽,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与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城市风景线,是北京无与伦比的风尚。然而,每每说起北京的历史标志,那么胡同,绝对是不可不提的景致。昔时古旧的民风与居民的朴实之情,都凝固在这一条条窄窄错综的小巷内,静静盘亘在都市中,成为北京一条条隽永的血脉。温暖可以走街串巷,去探访北京最著名的十条胡同,唤醒北京前世的记忆。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东起地安门大街,西邻什刹海前海,全长近300米,被列为2007年重点建设的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毗邻后海,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此街东西南北走向,约有三百米长。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鱼厅东街”。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一书中称之为“鼓楼斜街”。

但后来为何取名烟袋斜街了呢?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烟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烟叶行业因此而发展起来。抽烟讲究用烟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户地开起了烟袋铺。

日子久了,“打鱼厅斜街”和“鼓楼斜街”渐渐听不到了,“烟袋斜街”却是越叫越响。

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45号院原为清代提督衙门。

在帽儿胡同的开头,还和有名的南锣鼓巷相交,过去一点还有著名的菊儿胡同,当年的军机首辅,大学士荣禄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边有出名的烟袋胡同,所以要是想来此游览,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种气息,帽儿胡同是不错的选择。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东西向,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时,国子监街无称,只叫“国子监孔庙”。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虽然街两端的牌楼额坊题曰“成贤街”,却始终不能作为正式地名传播,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成贤街就是国子监。国子监街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如今,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和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

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

琉璃厂

琉璃厂位于宣武区。距天安门广场1公里。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处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清朝,汉族的官员大多居住在琉璃厂以西的宣武门外,各地赶考举子居住的会馆也都在附近。他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厂也就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大的书市。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各地书贾更是纷纷在此设摊、建店,出售大量藏书,促进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到光绪二年(1876)时,书店发展到270多家。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

琉璃厂与新华街交界处为“厂甸”,是二百年来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清人马炯章的《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据有关资料记载,1963年的春节,厂甸的游客就达400万人次。文革后厂甸中断。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又恢复了“厂甸民俗文化庙会”。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温百姓乐事,展现时代风采,再现古都神韵。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以开放式的“赶大集”为特色,由文艺演出、花会游行、工艺展示、餐饮服务、观光购物、娱乐游艺等形式组成,成为京城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火爆的去处。

琉璃厂街上的许多店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也对中国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设于咸丰年间的来薰阁是古书善本经营的老店。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忠义水浒传》(100卷28册,施耐庵撰,罗本篡修,李贽评阅,明万历刻,清康熙五年石渠阁重修本),就是此店捐赠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厢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刻本,也是此店搜购到的。 

 

金鱼胡同

金鱼胡同位于灯市口大街南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与校尉胡同相通,北邻西堂子胡同。

金鱼胡同,明朝属澄清坊。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九条,后恢复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热闹繁华,东安市场在胡同里也开有北大门。著名的吉祥戏院和东来顺饭庄都设在这里。胡同内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俗称那家花园。1988年,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扩建,将半条金鱼胡同拆去,那家花园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贤良寺,为清北京内八刹之一。贤良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为怡亲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将寺移建于此。山门开在帅府胡同,约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的东面。因该寺离皇城较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清末,李鸿章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现寺原建筑多不存。今日金鱼胡同,道路宽敞,街道两旁是高大的台湾饭庄、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

金鱼胡同北边最大的宅院是“那家花园”,今和平宾馆址,原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这位“爷”,姓叶赫那拉氏字琴轩,满洲镶黄旗人,据说与慈禧沾亲。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西交民巷

西交民巷位于西城区南部。东起天安门广场,西至北新华街,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会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明代时称西江米巷,街北分布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中央机构。清代时取其谐音改称西交民巷。清末民初,西交民巷有银行街之称。民国时期,北邻北平地方法院、司法部(后迁南京)、高等审判厅。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秘密杀害于街内的京师看守所。街内有张廷阁宅(双合盛酒厂老板宅院)、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以及大陆银行旧址、北洋保商银行旧址(二者于2002年改建为中国钱币博物馆新馆)等文物保护单位。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

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7号院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据传,庙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八大”是虚指,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红灯区”。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意识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两个概念,从隘义上说,所谓八大胡同,并非某一条胡同的名称,而是由八条胡同组成的。因为中国人爱将同类事物归类然后说个大概数,如天桥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其实,“八”字在这里是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这八条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附近,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独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因为当年,这里曾是烟叶花柳巷的代名词。“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老北京城的妓院分若干等级。最早的妓院分布在内城,多是官妓。现东四南大街路东有几条胡同,曾是明朝官妓的所在地,如演乐胡同,是官妓乐队演习奏乐之所。

    内务部街在明清时叫勾栏胡同,是由妓女和艺人扶着栏杆卖唱演绎而来的。以后“勾栏”成为妓院的别称。明清时期,当官的和有钱的饮宴时要妓女陪酒、奏乐、演唱,叫做“叫条子”,在妓女一方,则叫“出条子”。 

    

    百顺胡同    

    到了清末民初,妓院主要集中在前门外大街,一是因为这里离内城较近,官员们出城享乐比较方便;二是这里有火车站,南来北往的旅客多;三是前门外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业街,相当繁华;四是这一带是戏园子、茶馆、酒楼的集中地,吃喝玩乐,可自成一体。

    据30年代末的一份统计资料,当时“八大胡同”入册登记准予营业的妓院达117家,妓女有750多人,这只是正式“挂牌”的,还不算“野妓”和“暗娼”。

    老北京的妓女分为“南班”与“北班”两种,一般来说,“南班”的妓女主要是江南一带的女子,档次高一些,不但有色,而且有才。这样的妓女陪的多是达官显贵,如京城名妓赛金花、小凤仙等。“北班”的妓女以黄河以北地区的女子为主,相貌好,但文化素养差一些。“八大胡同”的妓女以“南班”居多,故多为一、二等妓院。而其它地区的妓院,大多数是“北班”。当时在京城做官和经商的人多是南方人,因此,“八大胡同”成为这些达官贵人经常出入的地界。


    西壁营胡同

    流传的八大胡同的说法里一种有这个胡同,那时候叫皮条营。而另一种说法里这条胡同并不算在“八大胡同”的范围内,代替它的是东北方向的“朱家胡同”。

    “八大胡同”的档次也不尽相同,百顺胡同、陕西巷、胭脂胡同、韩家潭多为一等。一等妓院,也叫“清吟小班”,顾名思义,“清吟”以饮茶、谈棋说戏为主,并非只有皮肉生意。出入“清吟小班”的嫖客多为有权势的人,当然也有文人墨客。

    石头胡同的妓院多为二等,二等妓院也叫“茶室”。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以三等妓院居多。一、二等妓院的名字以“院”、“馆”、“阁”为主,三、四等妓院多以“室”、“班”、“楼”、“店”、“下处”命名。

    走进现在的“八大胡同”,从一些老屋老楼的建筑,你仍能体会到当年的风貌。

    百顺胡同最初曾设有太平会馆、晋太会馆。会馆后来改为民居,据说李文藻进京朝见乾隆皇帝时,曾在这条胡同住过。如今这条胡同的老房保存得相对完好,当年从胡同西口依次排列的妓院有潇湘馆、美锦院、新凤院、凤鸣院、鑫雅阁、莳花馆、兰香班、松竹馆、泉香班、群芳院、美凤院等。 


    



      韩家胡同

    韩家潭,现今叫韩家胡同,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著名戏剧家李渔(字笠翁)曾在此居住。“四大徽班”进京后,三庆班曾设在韩家潭,老北京的梨园公会就设在36号院。这条胡同多为“南班”妓院,有名的有环采阁、金美楼、满春院、金凤楼、燕春楼、美仙院、庆元春等20多家。

    陕西巷当年的一等妓院有16家,其中清末名妓赛金花入主的怡香院最有名,现在这所妓院的房屋建筑和布局保存较好。“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曾设在这条胡同里。  



      胭脂胡同

    


    过去叫胭脂巷,北连百顺胡同、南通珠市口西大街。胭脂胡同的一等妓院有10多家,其中莳花馆是一家三进带跨院的大四合院,几乎占了半条胡同。据李金龙先生考证,明朝时,这个大院叫苏家大院,有名的妓女苏三(玉堂春)曾在此居住。其正门几经变故,现在已是百顺胡同居委会。

    陕西胡同

    石头胡同,南口在西珠市口大街,北口在铁树斜街,清末曾设有望江会馆和龙岩会馆,是二等妓院的聚集区。这条胡同比较长,有24家二等妓院,有名的有茶华楼、三福班、四海班、贵喜院、桂音班、云良阁、金美客栈等。如今,几乎都成了民居。

    王广福斜街,现在叫棕树斜街,东连大、小李纱帽胡同,西接石头胡同,这条胡同的房屋较为破旧。

    从前,这里集中了三等妓院,有名的有久香茶室、聚千院、贵香院、双金下处、全乐下处、月来店下处等。李纱帽胡同,原来分为大李纱帽、小李纱帽两条胡同,现在已改为大力胡同和小力胡同。小李纱帽是“八大胡同”之一。这条胡同不大,总共有21个门牌号,但是在老北京,妓院就占了近20个院子。这里的妓院主要是三等,有名的有双凤楼、鑫美楼、永全院、天顺楼、泉生楼、连升店下处等。因这条胡同离一些戏园子和饭庄较近,所以也有几所二等妓院。 


    这就是赛金花当年所在的怡香院



    朱家胡同

      在早曾分为留守卫胡同和羊毛胡同,这条胡同有三等妓院20多家,有名的有怡春楼、陆生院、洪顺下处等。与朱家胡同相

    连的清风巷、清风夹道、朱茅胡同、燕家胡同、西羊茅胡同等,在老北京也是三等、四等妓院和土窑子的聚集地,不过没有“八大胡同”名气大。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红粉飘香的烟花柳巷早已成为历史遗迹,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八大胡同”老房太多,改造起来很困难,所以京城危房改造还没有涉足这里,所以在满街大兴土木的时候,它才能得以保留。    

    斑斑点点的角落仍在老老实实泄露它的秘密,在这个晴朗的秋末的上午,阳光穿过那几百年仍挥之不去的烟尘,照亮了这些老房子。老屋不语,知道道不尽的,是沧桑。

    而如今,八大胡同已经成为北京市的一个重要景点,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青楼的历史是一段深刻的历史,但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老北京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