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美丽善良的反义词:姑苏城里弄书人——作家王稼句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7:08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7:20 舜网-济南日报
苏州,人杰地灵,历代文人骚客数之不尽,而目前在读书、著书、编书、藏书圈里就有一位闻名全国的吴地才子,其文、其人让很多人交口称赞,这就是王稼句先生。
王先生就是苏州人。1976年参加工作,当过工人,文联干部,市作协副秘书长,杂志编辑。现为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随笔集《笔桨集》、《枕书集》、《补读集》、《砚尘集》、《谈书小笺》、《煎药小品》、《栎下居书话》、
《苏州山水》等,,这些书在很多读书人眼里都是赏心之作。
 
笔者在见到王先生前,与其相交并不深,但到苏州一通电话,那头王先生就说今天晚上我请你吃个饭吧,豪爽之情扑面而来。吃完饭,一同来到王先生家,进到2楼书房,看到其藏书之多,笔者有些咋舌。书房共有4个房间,中间是客厅性质的一大间,中间放着一长桌,如同小型会议室一般,其实这是爱书好友来到后一起看书喝茶用的,两面主墙是顶天立地的9个书柜,内摆放的都是些大部头,如《四部备要》、《佩文韵府》、《二十四史》等。迎着房门是两个小书房,左手边的有9个书柜、右手边的有8个书柜,王先生说,左手边的是没事时用用笔写作的,右边的是用电脑写作的书房,其中放的都是常用的工具书。另外在书房门边还有一个小书房,有6个书柜,内插放的都是主人喜爱的有关书的著作和一些线装书,王先生说,这里是自己休闲放松的地方,工作累了,就到这个小房间来喝点茶,看看喜欢的书。
参观完,于大书房长桌前做坐下,笔者感叹,您的书真多啊。王先生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买书,大学毕业后开始正规买,一直到现在,越积越多,大约已经有两万多册了吧,现在全国各地不少朋友还在不断地寄书来,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加上自己还在买,所以数量还是在增加。对于藏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用,我不认为我是藏书家,藏书家要有规模,要有好的版本,还要有特色,而我的书杂八杂八,什么都有,我是想看什么书,就去买什么书。
近年来,王先生编著了不少民俗方面的书,而这部分也是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谈到这个话题,王先生兴致较高,他说,我现在感兴趣的就是有关民俗、妇女、儿童的选题,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古代的儿童从出生、入学直到科考这么个选题的书,研究揭示一下那时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这应该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国民性。还有就是苏州文化,这一块我是比较热心的,编著的书也比较多。
其实像《三生花草梦苏州》、《消逝的苏州风景》等书就是王先生多年积累下来的对苏州的印象、从古城名园到民风民俗,从地方人物到市井生活,他笔下的苏州,可以让人看到江南的轻柔水灵、也可以看到生活的沉重。而书中那些发黄的老照片,配以作者凝重的文字,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王先生对老苏州的眷恋。
谈到出书,其实最早王先生写的大都是关于现代文学方面的东西,尤其是对建国前新文学一些作家的研究更是有独到见解。王先生说,现在我们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了解还是不够的,还要求我们下力气去研究。我们应该对那时的作家有一个全面的关照,然后重新梳理文学史,这样才能留下更多的东西。
在笔者参观书房时,他就找出了几册自己的著作,谈话时,王先生手里也没有闲着,挨本在扉页上仔细地签上名,并盖上印章,动作慢而有序,显示出浓浓的爱书人气质。王先生接着说,现在很多所谓的研究,多数都没有真正地沉进去,对作家、作品了解的还不够深,就匆忙进入,而真正的研究必须要对相关的东西有深入的了解,这是第一位的。
翻看着王先生已经签好名的书,笔者问,现在读书还是比较热的,书话集也出了不少,您也出过,那您对当前的书话文章是怎么看的。王先生这时谈的有点兴奋,喝了口茶,说,现在很多作者写的都是人情文章,这也是现代出版的书话的一个误区,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文章里缺乏批评态度,都是好话、捧场话,这样的作者要为自己留点余地,不能把话说的很死,远的、近的作者都要用一个尺度和标准,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意思就不大了。要从读者客观的角度来看、来说,要保持一点距离看要评论的书,这样写出来东西传达给读者才会有意思,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算上是好的书话。
拉拉杂杂谈了很久,手中握着王先生的著作、看着满书房的书、听着王先生带着苏州口音的普通话,谈有关书的话题,笔者感觉这是一位真正的姑苏弄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