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大全什么人没有头:瓦屑坝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6:42
 瓦屑坝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瓦屑坝,她该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奇的地方吧?那古老的渡口,那茫茫的湖水,那拥挤的人潮,至今还在吗?在上饶市城区,一位老人常常这样陷入对故乡的遐想之中,也许是出于寻根问祖、缅怀祖先这种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吧,瓦屑坝,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的地名不知有多少回闯入他的梦中,让他油然升起一种近乎崇拜的情怀。因为鄱阳县的瓦屑坝是他张家人的祖地,当年他的祖先就是从这里乘船,在茫茫的湖水中漂泊,举家迁移到安徽桐城去的。从此张家人生生不息,在异土他乡建造新家园,并成为名门望族,显赫一方。

  瓦屑坝,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等不同的写法,肯定在鄱阳(今作波阳)县。但岁月流逝,瓦屑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的波阳县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地名了。

   我们把目光注视到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瓦燮"的村庄,果然在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而"的本意是小土沟的底,与"坝"的含义正好相反。"瓦燮"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波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阳县城已逼近鄱阳湖,而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正经历一个扩展期,到清代才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有所缩小。所以可以断定,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瓦屑坝的"坝"应该是鄱阳湖边的一条坝,真正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聚落因坝而得名。时过境迁,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瓦屑坝,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聚落名称也被改称为瓦屑(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濒湖县中已找不到带"坝"字的地名,说明防止陆地陷湖和湖水的漫溢冲蚀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波阳县中带"坝"的地名不止一个,还有口镇、口曹家、南湖等,所以瓦屑坝之改称为瓦家坝,也不是偶然的。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迁入安庆府的20万饶州移民多数是从瓦屑坝出发的,加上迁往安徽其他地区和湖广的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这位老人名叫张彬,今年76岁,是原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分行总稽核、高级经济师。老人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县,青年时期参军,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银行部门工作。退休后他的生活比较清闲,他平时约朋友打打门球,或读书看报下棋。也许是人到暮年涌起的叶落归根的传统情结吧,2005年他特意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安徽桐城省亲,并一头扎进自家的张氏宗族家谱堆里潜心研究。通过翻阅家谱,他惊讶地发现,他这一脉张氏家族能人辈出,其祖地就是鄱阳瓦屑坝,在明清两朝出过15个进士,大家都知道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两宰相,殊不知,在此之前,张家就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明代清官六世祖张淳,外号“张一包”,另一位是八世祖张秉文,他是和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而他们的老祖宗是张贵四,张贵四在明朝初年为避战乱和弟弟张贵七举家从鄱阳瓦屑坝移民迁居到安徽,张贵四在桐城定居,张贵七在潜山定居。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战争蹂躏以及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引发人口不断迁徙,元末明初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也由此造成华夏姓氏的广泛播迁,江西鄱阳瓦屑坝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南京杨柳巷、福建宁化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集散地。明初饶州(今鄱阳)移民的去向主要是安徽和湖北,张家的一世祖张贵四只是千千万万饶州移民中的一员,有人统计了安徽桐城县的63种族谱,其中20%的家族始祖来自鄱阳瓦屑坝。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在《安庆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对安庆各县36种宗谱作了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他推算元末明初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迁往安徽和湖北,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但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记忆的只是出生地瓦屑坝,于是他们的后裔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瓦屑坝成为故乡的全部概念了。鄱阳瓦屑坝由此成为安徽和湖北一带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张彬说,据康熙年间的《潜山县志》记载,清朝宰相张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张贵四举家迁移到安徽桐城县务农,在此繁衍生息,张贵七后代也是名人辈出,现代著名文学家张恨水就出自张贵七这一脉家族。张贵四家族从四世、五世开始亦农亦商,致富后不忘救济穷人。据说张家四世祖母张老太为人忠厚,大年三十,遇一梁上君子入室盗窃,张老太备下好酒好菜招待,并送其川资,资其上正道发家。其人发达后又资助他人致富,几番拼搏后,买得一块宝地回赠张家。张老太百年之后,葬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此后,张家子孙代代兴旺发达,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家历史上最大的转机来自于六世祖张木的儿子张淳,张淳外号“张一包”,是个进士出身,历任永康知县、建宁知府、陕西布政使等职,他为官刚正,有“包公再世”之称,自张淳起,张氏一门开始发迹,张淳的儿子张士维官至抚州府知府,张士维的长子张秉文(八世)年仅25岁就中了进士,由知县做起,官至广东按察史、山东布政使,在济南保卫战中,他一介书生带领济南军民,英勇抗敌,以身殉国,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张秉文的弟弟张秉彝在满清定鼎之后,归顺了大清王朝,其子张英中了进士,张英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干,官场一路升迁,成为康熙王朝的一代名相,张英儿子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雍正皇帝遗诏身后配享太庙的顾命老臣,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仅张廷玉一人。张廷玉弟弟张廷璐、张廷璩,以及儿子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淳均在朝中为官,仅张氏一门登仕者就有19人,就连张氏的姻亲姚氏家庭也因张廷玉的关系,有子弟10人在朝为官。

  张彬说,张氏家族从第一代世祖张贵四算起,到他这一代,历时500多年,已经是第19代了,张彬从桐城探亲回到上饶后,曾多次到鄱阳打听瓦屑坝,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鄱阳人并不知道瓦屑坝和瓦屑岭是同一个地名,后来他又遇到在鄱阳工商银行工作的莲湖乡友人,莲湖友人告诉他,不知道鄱阳瓦屑坝在何处,但莲湖乡有个叫瓦屑岭村的地方。难道是自家的宗族家谱记载有误?张彬老人为此显得很无奈,而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念头是越来越强烈了。

  今年农历正月,原上饶广播电视报总编辑孔良海应邀参加了鄱阳县委、县政府举行的乡友团拜会,他偶然听乡友谈起桐城张彬老人寻根问祖的曲折故事,很受感动。

  回到上饶后,孔良海专门拜访了张彬老人,告诉他有关瓦屑坝的一些近况,老人非常激动,多年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之梦终于可以变成现实了,老人立即做好去鄱阳寻根的准备,这一次他终于可以代表桐城张家的世代子孙完成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