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教诲的意思:明朝稍晚的〈坤舆万国全图〉清晰的绘出了南美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5:58

    1922年,北京琉璃厂悦古斋从地摊上购得一套《坤舆万国全图》。据专家考证,该图为清宫旧物,因溥仪退位前后的动荡而流出宫外。当时有位外国人愿出资购买并运往国外,商务印书馆经理孙伯恒得知后即告知了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时任馆长的裘善元紧急派人与悦古斋磋商,最终以重金购入。经历了文物南迁,全国解放后,这幅地图最终留在南京博物院。

    《坤舆万国全图》长3.8米,宽1.9米,南北美洲呈粉红色,亚洲呈淡土黄,欧洲和非洲近似白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海洋用深绿色绘出密密波纹。在各大洋中,绘有16世纪不同类型的帆船9艘;在各个海域中,绘有鲸、鲨、海狮等15种动物;南极大陆上则绘有大象、犀牛、狮子、鸵鸟、恶龙等8种动物。地图上没有大洋洲,因为当时还未发现,而中国在图上被标作“大明一统”。

    万历三十年(1602),传教士利玛窦在官员李之藻的帮助下,制成并刻版印刷黑白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那么这幅手绘彩色地图是从何而来?有人从利玛窦的回忆录中找到了线索:《坤舆万国全图》印成后,曾赠送给多位太监,不知哪位太监在地图上添绘不同色彩后进呈万历皇帝。万历帝见后大喜,希望能在宫中多布置几件。然而刻版已被李之藻带回南方老家,因此有人推论,当时是采用摹绘的方式复制了一批地图,其中就包括南博的这一张。不过也有人对地图的来历存疑:16世纪欧洲出版的地图上,经常绘有奇鱼怪兽船只,南博藏本上的这些图像一定来自传教士带入中国的欧洲地图,但太平洋上一艘大船桅顶的旗帜上本应是十字架,却被画成了佛教的“卍”字图案,这说明摹绘者很可能是个与传教士相熟的中国人,但对基督教缺乏了解。作者不可能是利玛窦,因为满怀宗教热情的来华传教士绝不会在旗帜上画上“卍”字图案。

    《坤舆万国全图》对后来中国地图影响深远:它一改世界地图将欧洲置于中心的传统,而将中国放在地图中央,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大量地名的汉译如欧罗巴、亚细亚、大西洋、地中海、罗马、古巴和加拿大等沿用至今;一些名词如地球、经线、纬线、南北极和赤道以及五大气候带等,成为中国地理学的基础概念。更重要的是,《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等一批世界地图,第一次将世界展现在国人面前,人们才猛然发现,原来中国不过是世界诸国之一,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更不是一国独尊,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到了面对“世界观”的时刻。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历次刻印了12次之多,然而当世界展现在眼前时,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选择了闭目塞听,甚至是排斥和嘲笑。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朝文武竟然不知道与自己开战的英吉利究竟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林则徐甚至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曲,用竹竿将其扑倒便无法自行站起。

    公元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中国却选择了闭关锁国。在南博藏摹绘本《坤舆万国全图》问世之际,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从菲律宾到印度尼西亚,中国的大门外活跃着欧洲人的身影,但即使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仍然不能惊醒天朝上国的迷梦。

    在《坤舆万国全图》诞生的时代,世界的天平正在悄悄地发生倾斜。16世纪前,中国的发明创造水平远超欧洲,但是随后却发生了180度大逆转。这正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原本发达的中国率先发生,而是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答案五花八门,包括文化基因、科举制度、保守主义、学术传统等等,却没有令多数人信服的答案。

    4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坤舆万国全图》时不禁感慨万千,因为当年与世界失之交臂,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历枪炮与热血的淬炼,才得以浴火重生。即使今天,在这幅堪称艺术精品的地图上,那鼓起的风帆仍能让人感受到一个新时代扑面而来的气息。400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把它看作带着密码的文化启蒙呢? (记者 王宏伟)

   --------     从1582年来华到1610年在北京去世,利玛窦在中国共绘制了6种世界地图,现在国内保存的利玛窦世界地图只有2幅,其中就包括南博收藏的摹绘彩色《坤舆万国全图》。在利玛窦来华前,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大地的中央,文化昌明,中国之外皆是蛮荒之地,其他国家不过是四夷;而欧洲人则认为中国不是真实存在的国家,不过是马可·波罗笔下的神话传说。利玛窦在中西方架起了一座互相认识的桥梁,而这份400年前的《坤舆万国全图》,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和欧洲相互了解的一件标志性文物。 (龚良南京博物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