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台24路:什么是口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08:27
口语交际是什么?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就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要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口语交际,必须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口语交际不同于听话、说话,它是由说、听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近期,我对口语交际的教与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下面就来谈谈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一、现状分析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各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参照有关测评标准及方法,以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3-6年级81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口语交际教与学的调查。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看:

学生学习方面:

65.8%的学生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68.5%学生平时说话能使用礼貌语言。62.5%的学生喜欢与他人对话,有56%的学生跟陌生人说话不害怕,48.2%的学生与他人交流时敢发表自己的见解,40.2%的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60%的学生喜欢上口语交际课。82.6%的学生能认真听别人说话。92.6%的学生听后能理解别人说的话。89.2%学生听后能记住别人说的话。

教师教学方面:

46%的教师重视口语交际教学,49.8%的口语交际课上有情境表演,52.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口语交际课上的精彩,60.2%的教师对口语课不满意。65.8%学生认为教师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不多。

评价方面:

46%的学生认为自己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强。80%的学生认为口语交际题目简单。

以上调查表明,学生的口语交际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说话时不太注意使用礼貌语言。

2、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少学生只考虑自己说,不注意听别人说。听后理解、记忆效果不是很好。

3、学生不敢大胆与他人交流,有紧张心理。部分学生当众说话神情紧张,说话时羞涩,不敢正视对方,声音颤抖,手足不自然,心理有话说不出来。

4、交流时表达不是很清楚,口语不够规范、流畅。

5、交际时参与的学生较少,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在撑门面。

6、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兴趣不是很浓。

7、评价方法不科学。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是:

1、课堂没有很好地创设情境。

学生只有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才会带着情感,带着兴趣去进一步体验。没有真实的说话情境,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没有说话意愿,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犹如无米之炊,即使说了,也是勉强的,空洞的,乏味的。

2、内容没有贴近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偏离了学生生活,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比如有的教师喜欢以动物为支撑点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可是,学生对这一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某些珍稀动物,学生连见也没见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无话可说。

3、缺泛示范和规范语言的训练、评议。

当学生口语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说,缺少必要的示范,学生很迷茫。在交际过程中,缺少了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交际水平就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不会倾听,语言不规范,不礼貌,意思表达不清。

4、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交互性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人说一句,那人说一句等,学生处于被动回答问题上,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

5、教师缺乏引导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6、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出现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是因为(1)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很多学生说话不规范,或根本就不会说话。(2)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不敢说。(3)教师的调控技巧不够,让部分学生牵着走,有些学生一连发言好几次,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训练途径不多。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不太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一方面是考试评价简单,不易看出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考试中很容易应对,另一方面教学中急功近利,由于口语交际训练难度大,见效慢,不愿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二、教学策略

(一)情境策略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学生只有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才会带着情感,带着兴趣去进一步体验。

1、话题贴近生活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交际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这就要求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如“有趣的动物”,“我是怎么过生日的”等。

为保证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必须活用教材。口语交际的教材与阅读教材不同,后者是学习的范本,而前者只是提供一个话题。总体上,教材安排的话题,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学生生活阅历或环境不同,知识经验也不同,教材中的某些话题可能贴近了部分学生,却难免远离了另一部分学生。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活用手中的教材。提倡活用教材,不全是鼓励教师对教材另起炉灶,而是对有些教材进行适当改造,成为一个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2、动机来自生活

活动的动因来自于动机,动机又来自于需要。交际活动,就是要使学生交际动机的产生不仅是为了满足得高分的需要,不仅是为了获得老师表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本身的需要。激起学生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呈现生活情境。

(1)是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即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引发交际的需要和动机,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样的交际活动,同时就是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生活与教学完全融为一体。 “打电话”就属于这种情形。

(2)是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即根据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或者自己、社会生活的需要,比照现实生活的场景,设置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投入交际活动,比如,扮演记者、售货员、推销员、导游。如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对多数学生而言,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为全体学生所共知。同学之间没有介绍的需要。如果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这样会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如果创设适当的虚拟的生活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上课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有位外国游客来到我们家乡,对我们家乡的景物很感兴趣,很想有个全面的了解,请你做小导游,帮他介绍介绍怎么样?这样一来,虚拟的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动机。

3、交际再现生活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或陈述事实,或抒发情感,或议论评析,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摒弃以往只单纯的进行听说训练,而忽略“交际”这个核心的错误做法。要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分角色进行表演,再现生活,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在生活情境的交际中,学生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

(二)训练策略

1、交际活动多元化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多层次、多形式地营造交际环境。多层次是指在二人、小组、班级等各个层次上开展交际活动。二人交际可以是同桌、好友、师生,小组交际可以是课内学习小组、课外学习小组、社区活动小组等。

多形式是指口语交际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如“课前一分钟新闻”、“学校一日生活谈”、“身边的人和事”、“一句名言警句”、“演讲比赛”、“作文评析”、“介绍小制作”等,还可以辅之以“跳蚤市场”、“逛超市”等活动。

多渠道是指口语交际的渠道要多,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三者有机结合,互通信息,形成交际网络,构成信息影响的全方位状态。除了口语交际课,除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以外,口语交际在课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可创设了许多课外训练的机会,如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种校园活动和社区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校外实践活动,以拓展交际的空间。

互动多样化。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其中较为基本的有:(1)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2)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转换角色,开展平等交流。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做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3)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社会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问题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4)人景互动。指学生和环境、情境、事件等之间的互动。

生生、师生、群体、人景互动的同时,还要进行多个回合的交流,拓宽了学生的交际对象,使学生学会与不同对象的沟通,提高交际质量和效率。

2、学会倾听

“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因此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的质量。

首先引导学生能够听懂别人简短的说话。最初,课堂上老师提问或同学讲话后,可以问问他们,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你的同桌说了什么或要求把刚才两个同学说的答案再连起来说说等,让学生就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以此引导学生去努力听懂别人讲话的内容并有意记忆,为进一步进行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如在教学《小兔远南瓜》时,由于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想的办法而忽略了听别人的内容,以致生生互动较少。先让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另一部分学生听。然后请听的一方汇报:“我听懂了……”紧接着,汇报者还要征询原说话者的意见:“请问我说得对不对?”促使原讲话的一方也认真倾听,根据汇报者的表述,做出相应的对答。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有了目标,交际的双方不断地发出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又随着交流的需要不断转换,成为真正互动的口语交际。

其次,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听出一些要点,加进自己的思考,尝试对对方的话作出自己的判断。如,请学生听出优点。课堂上,我常会问学生哪儿说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表扬等,提高他们听优点的能力。在你来我往中,听者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说者备受鼓舞,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之间“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听出缺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常思考:别人说的话,还有哪些不妥。如果让我来说,我会怎么安排。这样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培养规范的听说习惯;说者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培养勇于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听出异同。让他们听差别不大的话语或内容相似的两段话等,比较异同。能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度,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规范的听说习惯。

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要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

3、重视引导

与阅读、写作不同,口语交际具有现场性、流动性的特点,交际的对象、情境往往处于变化不定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口语交际教学的难度大、不易把握。如果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听说、交际的要领和方法,学生很难把这些方法灵活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中。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特性,紧紧抓住“交际至上”这一原则,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风趣的口语交际实例。要把口语交际的过程和步骤详尽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会有所依傍,而不至于无所适从,随心所欲。当然,这些实例应是多样性的,即可以教师亲自示范,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表演,也可给学生放一些电视和录像上的访谈、辩论等节目,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感性认识。对实例中为达到特定效果所运用的交际语言、动作,乃至手势表情等,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悟出口语交际的真谛。需明确的是,示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照抄照搬、盲目的模仿,而是有效的指导学生熟练运用母语把话说得更好,更恰当,更有效,更能鲜明体现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口语交际课不能只管内容、只管说得热闹,而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口语交际课要发展口头语言,但无需讲授口语交际的知识,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参与,也要进行评议、引导。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插话;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美;要针对不同对象,以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热情的态度投入其中,文明地进行交际。从而达到规范和发展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的重要目标。
(三)评价策略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学生经过口语交际训练之后,交际能力达到何种程度最终还需一定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排个高低上下,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以利于下一阶段的进行。

反馈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考察学生的语言是否连贯,思维是否有逻辑,手势、姿态是否恰到好处,听众的反映如何。反馈的信息要有针对性,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自己在交际过程中到底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应该怎样改善提高。反馈的信息需要及时的传递给学生。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而是把评价放在学期末,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当然,这种总结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从效果来看,形成性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有效。

教师要不断地以积极、宽容的态度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的语言要谨慎,多鼓励,少批评,旨在让学生养成交际的意识和行为。有的教师,往往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以为直言缺点,对学生改进不足更有好处,实际恰恰相反,这些批评性的话语,对学生不但没有促进,反而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当主要采用口头考查的形式,这是毋庸质疑的。也可适当地采用书面测试的形式。口语交际能力的书面测试题应包括测试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三个方面。内容应当多种多样,形式也应多种多样。

课外的口语实践活动更应加强评价与反馈。因为这是学生经过口语交际训练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际。当然,反馈评价的形式可以更灵活,如结合交际活动,可以由家长、伙伴、访问对象等提出反馈评价建议,目的旨在提高交际的真实水平,使学生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本领。

总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采取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