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文一对一bg:打江山的军事家:粟裕辞帅后的不公正遭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1:31
打江山的军事家:粟裕辞帅后的不公正遭遇

粟裕

    粟裕辞帅求仁得仁,自然无怨无悔。

    但正如他的两次谦让司令,后来的某些遭遇或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这一谦恭自抑的直接后果,是带来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降低,当年常常“抢占”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头版头条,堂堂华东方面大军的“粟总”,渐渐与同一军衔里的战友们“溶化”,统率华野(三野)全军纵横南北的威名不再。

    粟裕用兵,的确有似韩信,但为人上,两人又有天壤之别。

    韩信用“四面楚歌”之计,垓下一战彻底解决了项羽,却被疑神疑鬼的刘邦一把拿下,从楚王降为淮阴侯。此后,他常常托病不上朝,待在家里闷闷不乐。

    这时候,他觉得最没面子的事,不是曾受过胯下之辱,也不是曾做过项羽的逃兵,而是丢了楚王之位,从此只能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都曾是韩信部下)处于同等地位了。

    有一回,他静极思动,信步到舞阳侯樊哙家坐了一会。宰狗卖肉出身的樊哙虽是粗人,却也十分谦恭,跪拜送迎,依然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寒舍。”

    韩信却一点也不领情,出门后长叹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等人为伍了(生乃与哙等为伍)。”

    他身为“汉初三杰”,给刘邦打下半壁江山,却莫名其妙被刘邦给了个行政降级处分,后来还以谋反被割了脑袋,的确有些冤。但从他如此狂傲看,似乎也不算太冤。

    比照粟裕功高不居的人品,韩信有些望尘莫及。

    不过,好人未必一生平安,粟裕这个好人遇到的坎坷事就不少。

    囿于古老的官本位传统文化,他谦让后的大将级别,使他的传扬受到框定,“好汉”的“当年之勇”逐渐鲜为人知。许多时候,还需要细心的人们去考证、探究。

    1955年9月授衔后,公布的名单里却只有十位元帅与他们的军衔,虽然粟裕是全军第一个授衔的将领(早于元帅授衔),又是十个大将之首,但公布时既没有说明他的军衔,也没有提及大将的人数,只提了周恩来“将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短短一句话。

    元帅们一时更加威名远扬,家喻户晓,而包括粟裕在内的十个大将,直到多年以后,才被世人“新大陆”一般惊奇地“发现”。

    《人民日报版面备要》一书,在新闻版面安排上,也特别对元帅、大将和其他军职做出有区别的规定。

    这种规定或许有其道理,但人们常说“混个脸熟”,就是说要不断“混”才能“脸熟”,新闻版面因军衔而异,粟裕的机会受到“圈禁”,自然也就成了难得一见的“生面孔”。

    这些当然仅是管中一斑,其他依葫芦画瓢的事情还多。

    显然,萨特老先生存在即合理的哲学,在古老的东方也大有市场。这种思维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力气。世人多半懒得劳神去考究当年的军衔或者级别,是否为谦让的结果。

    原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南京军区司令部研究室主任王希先,曾被借调到第一政委粟裕处,潜心研究粟裕与华东战史,帮助粟裕整理回忆录近五年之久。

    人到晚年,耿直的他觉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便回忆了几件往事。

    1991年,某单位撰写军事百科全书将帅条目,派人约请王希先写粟裕的军事思想。

    这家单位是内行与权威,对军史战史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因此起初除提到条目的规格外,还特别规定了字数,说:“元帅的条目不超过八千字,大将的条目不超过五千宇,但粟裕对革命战争贡献大,威望高,可以破例与元帅同等待遇,也可写到八千字。”

    这自然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真能如此,是对历史与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后人负责之举。

    王希先老人听后,很是欣慰。尽管他已离休在家,本可以百事不管,安享“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年,却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不久,他就如期交稿。

    但这家单位讨论时,一位权威人士突然介入,说粟裕不能例外,也只能享受大将级待遇,不得超过五千字。

    他最后算是“法外开恩”,要求王希先重新改写,压缩成五千五百字。

    胳膊自然拗不过大腿,王希先老人只好照办。但一丝不苟按要求改好后,不想还是通不过,说内容对粟裕的评价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元帅。

    王希先老人很反感这一说法,他认为应该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也不赞成去与元帅比。

    因此,他据理力争,不愿意让步。

    他说,比要看怎么个比法,比资格还是比贡献?一定要比的话,应该是贡献大小为先,军事人物尤其应该首先比军事方面的贡献。“从军事方面比,我认为不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军事实践,粟裕的贡献是中国革命战争史早已证明了的。”

    他的话很委婉,也很中肯。

    在粟裕蒙冤尚未公开平反的当时,王希先老人能如此肯定粟裕,并坚持自己的论断,可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与古代贤人有得一比。

    他的凛然正气,振聋发聩,是极需要胆识的,非神闲气定、无欲无求者不能做到如此刚烈。

    尽管如此,他还是本着与人为善的“和谐”原则,不想彻底弄僵,最后答应对方,再推敲一下文字,尽力写得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与事实的检验。

    但费尽心力完稿后,仍然不符合人家的口味。在这个“倔老头”不肯让步的情况下,他们还“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动手修改了文章,并以王希先的署名,收录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卷,1997年5月付梓出版。

    粟裕当年以古名将之风,谦恭自抑,辞让司令与帅位的时候,自然不会想到会有这等遭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