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鲜一:巴顿:不喜欢政治的军事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5:52:44
巴顿:不喜欢政治的军事家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07-04-25 10:14:54] 作者:红色牧师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177467294628729
 

巴顿:不喜欢政治的军事家

——向军队学管理系列之九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巴顿是一位伟大的传奇式人物。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枪不离身,笃信宗教而又亵渎神灵。由于他首先是一个战士,因而容易冲动发火,由于他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动而流泪。他是一个奇妙的火与冰的混合体,他在战斗中炽烈勇猛而又残酷无情,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他绝不是一个只知拼命的坦克指挥官,而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不是一位和平人物,也许他宁愿在他所热爱的部下都在忠诚地跟随着他的时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着他

——《纽约时报》社论

 

我在上课时告诉学员,一个懂政治的领导者需要有左顾右盼的本事。权衡、妥协、周旋是政治这个行当中最常用的词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政治家最常见的把戏。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政,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政治。然而,政治又不是你喜欢它就来,你不喜欢它就走的事情。它像一个幽灵环绕着我们的周围,时而让人高兴,时而让人沮丧。巴顿将军就是一个不喜欢政治的军事家,他不管人们怎样看他,也不在乎人们怎样对待他。他的生命,就像一艘骄傲的军舰,在挺拔的桅杆上,始终有一面迎风猎猎的旗帜,指向他生命的下一个目标。他的生命如此辉煌,如此丰富,也如此简单,他的人生有如他的性格,仅仅两个字便可以全部概括,那就是——“前进”。

(一)巴顿并不是不懂政治,只是不喜欢政治罢了。

巴顿在早期生涯中就对政治有所了解。他出身于大户人家,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阅读过大量的历史书籍,推崇过许多伟大的人物,而人类有记录的历史往往就是政治家的人物传记。巴顿除了阅读家中大量收藏的书籍和在自家的农场演绎战斗情景之外,他本身就沐浴着文韬武略的家庭传统。他的曾祖父曾经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陆军准将,屡建奇功,被英国人射杀身亡。祖父是南北战争中联邦军队的一位上校,他使用的马鞍一直作为传家宝。不过,拿政治活动与军事活动相比,巴顿更喜欢后者。

——不喜欢政治,使得巴顿可以按照军人的标准塑造自己。巴顿良好的军人素养在西点军校的同学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西点军校读书时,巴顿就以端庄的举止、合体的军装和整洁的内务,让同学们感到他从外表到内涵,都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巴顿的衣食住行全是军事化的,有同学甚至说,连他的爱情都是军事化的。巴顿认为,军人的职业是一个人能够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其它任何职业都不能与之相比。巴顿有很大一笔遗产,而且他结婚夫人家也有一笔非常大的陪嫁。要是一般的人早就离开艰苦的军事生涯去过富裕舒适的生活了,而巴顿从来就没有这样想过。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巴顿的作风,大家公认他是班上最杰出的学员,但未必是人们最喜欢的学员。由于他在执行纪律时铁面无私,一切都按照军事职责去做,自然不可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在对汇报违反军纪和玩忽职守的行为时,一般学员会手下留情,而巴顿则如实上报。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豪猪刺”,意思是说他过分热衷于军阶升迁,甚至不惜以牺牲同学的前途作为向上爬的阶梯。而显而易见,巴顿对自己是否受人喜欢毫不介意。他所关心的是如何履行职责并作一名标准的军人。那些被巴顿打过报告的人,每当他们外出散步,或是在室内静思时,是不会不记恨他的。由此,同学们普遍认为,巴顿是不可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

——不喜欢政治,并不意味着巴顿不会按照政治的套路去行事。从军和从政有一个共同的套路,那就是都要有得到上级认可的本事,要有寻找资源的本事,要有寻求保护的本事。虽说巴顿不喜欢政治,但是他却会把政治当成一种工具,甚至是儿戏。巴顿懂得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巴顿走上成功之路,比其他任何军官都要快些。从西点军校毕业不久,他就成为伍德将军的随从副官,而伍德将军时任陆军参谋长。更为重要的是巴顿后来又成为陆军部长史汀生的随从副官。史汀生和巴顿都爱好户外运动和喜欢骑马,都具有一流军人和绅士的品质,都有为国捐躯和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他们成了忘年交。巴顿正是通过自己这段经历获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和交往,这对巴顿日后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至于巴顿主动要求成为潘兴将军的副官到墨西哥平叛的故事更为经典。巴顿等了潘兴将军近四十多个小时,终于让这个不喜欢接见人的将军注意到了他。潘兴将军问他想做什么,巴顿说想给您做副官,潘兴说,我已经有了两个副官,巴顿说:“您可以再选一位,长官,我保证您选我是不会后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潘兴将军作为美国远征军司令,第一个想带到身边的人就是巴顿。可见,巴顿有所有“后起之秀”最重要的品质:要么不跟人,所跟的这个“首长”,在日后必定会成为“大人物”,必定会回过头来提携自己。不过,巴顿越往后走,越发现自己不是一个有效应付政治的能手,也愈来愈不能与“同龄人”相处,他没有了崇拜的对象。如此,与其刻意顺着原有的政治套路干,还不如把政治当成游戏来玩耍。比如,他与那些政治高手,如老上级和老朋友艾森豪威尔及布雷得利交往时,就采取了怪招:有利可图时就靠近,甚至不惜嬉皮笑脸;无利可图时就疏远,甚至不惜冷言相嘲。这是让他上司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巴顿最终倒霉的根源。

——不喜欢政治,并不意味着巴顿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巴顿是个高素质的领导者,具有政治家折服追随者的一切品质,他只是没有从政而已。他是个天生的鼓动家,一位熟悉他的将军说:“巴顿讲话就像一个密苏里州的赶骡汉,试图哄编那些顽固的骡子,替他载上重负。”巴顿认为,集团军司令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提高士兵的士气,他把80%的精力用在这方面。第一,巴顿具有极强的语言感召力。在北非、在诺曼底海滩、在易北河畔,他一口一个“婊子养的德国佬”,“用我们坦克的履带压碎他们的肠子”,让多少士兵热血沸腾。第二,他知道怎么样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等待黎明的曙光。他让他的战士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丧失信心,“就是双膝两肘着地爬行,也要去完成任务”。第三,他知道怎样引起追随者的注意,他给同样在西点军校读书的儿子写信时说:“尤其要爱整洁漂亮,不但要做到,而且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巴顿巡视前线时,总是乘坐一辆敞篷吉普车,车上独特的喇叭声一路狂鸣,一是让他部下所有的官兵都能看见他,二是要告诉天下人,“世界上最杰出军队的司令官巴顿将军在此。”第四,采用一切方式关心和关照追随自己的人,而且要让他们感觉到。巴顿领导艺术的基本前提是,受到精心照料的士兵会成为最好的战士。他告诉手下的指挥官不要节省子弹,团为“浪费弹药要比浪费生命好得多。造就一个士兵至少要十八年,而制造弹药只需要几个月时间”。第五,采用一切方式激励追随自己的人,巴顿意识到,让士兵们及时知道自己的出色表现是很重要的。他常对部下的指挥官和参谋们说:“所有士兵希望得到的前进动力是对他们工作的重视和赞赏。”

(二)不喜欢政治,还是要吃亏的。

政治是一门讲求平衡的艺术。巴顿不是不知道这点,而是不愿做,他嫌麻烦。巴顿的信念就是进攻,他常对部下说:“要迅速地、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前进、战斗、不惜任何代价”是他的口头禅,谁要挡住他的进攻,不管是敌人、盟友,还是上级,对不起,统统滚他妈的蛋。巴顿很少走中庸之路,他的生活、言谈、举止都在走极端,好时出类拔萃,坏时则不可救药。

——不喜欢政治,使得巴顿与上司麻烦不断。巴顿是上司又爱又恨的角色,也是能出活但不听话的角色。他一生有过许多上司,但随着自己的事业发展到顶端,他与艾森豪威尔的关系最为微妙。虽然,他们都是美国军界著名的将领,但是他们的出身大不相同,巴顿出身在豪门望族,而艾森豪威尔则是寒门弟子。很难确切地说明他们二人互相不满的原因,这两位伟大战士的关系是随着战争的进程而紧张起来的,直到战争结束人们仍然感到莫名其妙。为了平衡与盟军,特别是与英国人的关系,艾氏的确做过一些从全局看了正确,从局部看了不利于巴顿的事情。巴顿对最高司令部的不满已不时带有怨恨的情绪,时而发脾气时而进行嘲弄,其中有些是针对艾森豪威尔本人的。针对艾氏的“英国情结”,他说艾氏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将军”。客观地说,艾氏天生的耐心和容忍、开朗性格和诚挚的天性,使他具有宽宏大量的气度。但他对巴顿的宽容几乎达到了要迸裂的程度,甚至比对蒙哥马利更为恼火。在艾森豪威尔的情绪中带有一点怨恨,内加上一点报复心理,他就以自己微妙的方式来回敬巴顿对他的敌意。艾森豪维尔对巴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偶尔耍的手腕冷冰冰地不予置理,并且对巴顿随后所取得的巨大胜利明显地不予赞赏,这就使巴顿清楚地感觉出这位最高司令官在细小之处所体现出来的敌意是很尖刻的。最后,在巴顿对俄国人不友好和对德国纳粹关照的言辞下,艾氏终于找到了让他出局的理由,挥起了大斧,砍掉了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巴顿认为艾氏忘恩负义,这使他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们在二十五年前开始的友谊逐渐破裂,巴顿理解了亨利·亚当斯的一句名言:得势朋友丧情义。

——不喜欢政治,使得巴顿与盟军麻烦不断。巴顿是一个彻头彻尾、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既不准备也不愿意放弃美国的尊严。他那种强烈的美国主义是他感情禀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急躁而轻率,在追逐命运的生涯中三番五次地冒犯神明。在战争时期,巴顿把自己的火经常发给英国人;在和平时期,巴顿把自己的火经常发给俄国人。他从来就看不起英国人,从邱吉尔到蒙哥马利。他认为英国人是说大话办小事之辈。巴顿是对战争讲究实效的人,他的主要兴趣是打仗,至于是在什么地方打——在意大利,在法国,还是在太平洋,这在他看来都无关紧要。有军事史家对巴顿和蒙哥马利做了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军事指挥艺术家,但彼此的风格不同。他们是凭着聪明在作战,并且把为他们制定的计划看成是对他们的限制而不予服从。而且,最不能让巴顿容忍的是,在重大战略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总是偏向蒙哥马利。此外,从个性和对手两个层面上看,巴顿都不喜欢布尔什维克,前者反映了他易冲动的天性,后者反映了他对对手敏感性的职业素养。一次,一位俄国将军派了一名翻译到巴顿这里邀请他在阅兵之后去饮酒。“告诉那个俄国狗崽子,”巴顿吼叫着回答:“根据他们在这里的表现,我把他们当成敌人,我宁愿砍掉自己的脑袋也不同我的敌人去喝酒。”那位翻译吓得面无人色,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先生,我不能把这样的话告诉那位将军。”但是巴顿命令他要把他的话一字一句地翻译出,那位翻译勉强照办了。那个俄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并且又说了一些话,翻译告诉巴顿:“将军说他对你的看法恰好同你对他的看法一样,先生。他问道,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同他一起饮酒呢?”最后他们还是一同去喝酒了。

——不喜欢政治,使得巴顿与新闻界麻烦不断。“防火、防盗、防记者”,天下同理。巴顿是一个比较会与记者打交道的人,知道怎么样通过记者的笔为他自己和他所带领的队伍贴金,但也时不时有许多麻烦。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打耳光”事件,巴顿有过两次打士兵耳光的故事,因为他实在看不起贪生怕死、丧魂落魄的军人。他说:“为了使一个婴儿成长,有时要打他一个耳光。”第一次,当事人的父亲晓大义,将此事压了下来,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来到一个缩成一团的士兵面前问他有什么病,他答道:“我的神经有病”并且开始哭泣。将军对他大叫起来:“你说什么?”他回答:“我的神经有病。我再也忍受不了炮击。”巴顿对他大声训斥,“他妈的,你的神经有病,你完全是一个胆小鬼,你这个狗娘养的。”接着,打了他的耳光。在艾森豪威尔严厉批评后,一位记者将此事捅了出去。其他的记者闻讯后都涌进了那所医院。这件事和它的影响使舆论界哗然。他们是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巴顿,强烈反对巴顿的那种不民主作风和他们觉得巴顿暴跳如雷的那种性格。不过,真正要巴顿命的还是在战后,新闻界对这位战时英雄的抛弃,他们夸大了巴顿对俄国人的不满,对德国人的青睐。新闻界是天底下最功利的一个群体,你有用时他会不请自来,你没用时他会落井下石。

——不喜欢政治,使得巴顿最终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194557,巴顿忙碌了一天回到他的司令部,等着他的是一份来自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的绝密电报:“德国的最后投降定于59柏林时间午夜零时一分。”面对这个消息,巴顿丝毫感觉不到高兴,相反他在战争中第一次感到可怕的孤独和疲劳。他不是一个属于和平时代的人,他是一个属于战争时代的人。只有在战争时代,他的优点和缺点才能被人们认可和容忍。在战争快结束前的一个月,巴顿在给他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热爱战争、工作和振奋人心的事。和平对我来说,将是一座地狱。”和平时刻的到来,就意味着巴顿该走了。他多次说:“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落地死去。”

是呀,天下万事皆有自己的时刻:

——生的时刻和死的时刻;

——爱的时刻和恨的时刻;

——杀戮的时刻和医治的时刻;

——破坏的时刻和建设的时刻;

——获得的时刻和失掉的时刻;

——保留的时刻和丢弃的时刻;

——破裂的时刻和弥合的时刻;

——沉默的时刻和讲话的时刻。

 

【人物简介】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George Smith Patton, Jr. 1885-1945),美国陆军上将。1885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加夫列尔。毕业于西点军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早期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参加美军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1917年,在驻法美国远征军中从事美军第一支坦克部队的组建工作,并参加圣米耶勒和马斯-阿贡讷战役。战后仍返回骑兵任职,同时从事坦克作战的研究工作。1940~1942年参加北非作战,先后担任坦克旅长、师长和军长。1943年7月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3集团军转战法国、德国,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后,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 “血胆老将”之称。1945年12月死于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