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山:秦始皇是暴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59:31
1、  秦始皇一统六国,善待功臣,善始善终!
秦始皇没有杀过任何一个自己的功臣。
王琯,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一直到秦始皇统一才退位,担任丞相20年。“焚书坑儒”的导火索是儒家学官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制而不要郡县制。而这个观点尽然被当朝丞相力挺,王琯是支持分封制的领头人。要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王朝的覆灭就是分封诸侯,导致诸侯割据,战乱连绵。汉代刘邦无奈封王的后果是“七王之乱”。秦一天下的目的,就是根绝分封带来的弊病。而作为一国丞相,尽然带头支持分封,实在是对秦始皇的一大打击。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暴君,那王琯敢于直言吗?做了20年丞相,是不可能不了解秦始皇性格的,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很容得下多方建议的人。事实也证明了,当有人提出分封制后,秦始皇不是立即否决,而是全体商议,共同讨论,先让所有人发表意见,最后再做决策。这是一个暴君所为吗?再来对比汉武帝时期,丞相窦婴因一言不合,就被满门操斩;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得力臣子,可是汉武帝基于自己的目的,也把主父偃灭族。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因反对曹操称王,而被曹操丨逼死。如此一对比,立马就能看出秦始皇的伟大胸襟,敢于接受反对意见,和宽容的去理解对方。303162569 04-12 11:09

王翦,秦始皇最依赖的大将之一,灭国大战几乎由王翦父子包办,而在灭楚大战前,秦始皇因不听王翦意见而大败,于是卑躬屈膝求王翦出山,王翦却提出了很多要求,且大有讥讽,悔不听我言,才有今日之败的意思。王翦索要全国兵力,这对于君王来说,是多么大的压力?王翦要是领兵夺位怎么办?王翦打楚国,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那里叫士兵养精蓄锐,该怎么玩这么玩,这样过去几个月都没有一点动静,秦始皇尽然能坐得住?他完全没有干涉过王翦。这是脾气暴虐之人所能做到的?王翦大胜而归,秦国一统,秦始皇大加重赏,仍然重用王翦父子。我们来看看刘邦是怎么做的?一得江山,立马翻旧账,嫉恨韩信当初要挟他封王,逼死韩信。其他功臣也多有以前得罪过刘邦之处,纷纷被刘邦翻旧账。春秋的越王勾践,一旦得势,立马杀掉自己的患难重臣文种,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就出于此。历朝历代的“有为”君主都是如此在做,其原因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对比秦始皇的作为,秦始皇是暴君吗?这比那些“有为”“仁义”君主好千百倍。

李信,秦始皇极其看好的一位将军,李信扬言攻楚一战20万秦军足可拿下,王翦说要60万,秦始皇还笑说王翦老矣,结果被项燕打得大败,使秦始皇脸面扫地,还得卑躬屈膝去给王翦道歉。按常理说,任何君王都要把怒气宣泄在李信头上,李信必然是替死鬼。但难以想象的是,秦始皇承担所有责任,第二次攻楚,仍然用李信为副将。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暴君能做到如此地步吗?

303162569 04-12 11:12

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明?到底是谁在愚民?
儒家这个帽子扣得可真大啊!我们慢慢来分析:
起因是六国刚刚覆灭,复辟势力涌动,六国旧贵族仇恨秦始皇,所以暗地里联络一些腐儒,背地搞思想分裂,鼓吹秦国的恶处。出于当时的环境,六国刚灭,六国人肯定不会适应的。就好比今天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民丨主制度是优越于中国的,但是要是美国灭了中国,那我想很多人打心里是很不是滋味的,当时也是这样,六国人民肯定内心有着抵触心理。这时候这些儒家又到处鼓吹,作为秦始皇的立场来看,肯定是危害国家利益的,这种人放在历朝历代都要被杀。再加上,当时正是全国议论行郡县制还是行分封制的时期,这些儒生的反动言论,必然影响国民的判断。儒家是最倡导复古礼的,所以肯定大肆宣扬分封制。朝廷中也有很多儒家学官支持分封制。(很可笑吧?秦始皇尽然用儒家的人?这恰恰证明了秦始皇心胸之宽广,虽然他极其反对儒家那一套治国思想,但是他很公正,他也看得到儒家的优点在于教育,儒家并不是一无是处,所以他大胆任用儒家人做学官,主要负责一些文字教育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ducai专横的暴君所有的胸襟吗?)再加上方术士横行,很多方术士到处招摇撞骗,以牟取钱财。秦始皇才有了坑杀这些参与了与六国残余贵族勾结的儒生和招摇撞骗的方术士。(秦始皇寻长生药?那些腐儒真的以为是秦始皇怕死?其实那不过是秦始皇的一个幌子,他派徐福出海有两个目的。秦始皇是非常具有远虑的君主,他的志向不仅仅是要一统中华,还要逐步向未知领域开发,所以他的目的是叫徐福出海,去探索未知地域;而第二个目的是六国逃亡的抵抗贵族无处容身,只有具有齐国东海的一个小岛,所以徐福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探明岛上动静。秦始皇要是真那么天真的相信不死药,为什么他要设定自己的后代是二世、三世,千秋万世?如果他都认为自己不会死,还要制定那些干嘛?)
试想想:一群想造反的人,加上一群骗了皇帝钱财的人,放在历朝历代都是要被处决的,而儒家帽子扣得大,自诩为文化人,杀了他们成了看不起文化人了。诸子百家的人为什么没被秦始皇杀?而这个“文化人”的帽子实在是太大了,极其了所有读书人的同情,因为他们都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归为了儒家编造的“文化人”当中,所以后来的文人也是主观意识的就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毁灭文明

303162569 04-12 11:13

我们再来谈颇受争议的儒家。为什么叫争议?因为对它是褒贬不一,而且评价的每一个人也是左右倾摆的。

首先我们要把孔子与儒家分开来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但实际上,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后来的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

孔子是圣人吗?我的观点是孔子是一位“好心办坏事”的凡人,救世的用心令人钦佩,而方法却不敢苟同。
孔子因其出身并不富贵,他从小也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因为他自身的刻苦和好学,所以
他懂得很多的生活技能,也有着对当时社会不公一面的愤慨。怀着“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态,他创办了儒家,开始教学,希望发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去救世。
    但又因为孔子毕竟是没落贵族,所以他的思想里,存有深刻的周公礼乐制度,他主观的认同和认为这个社会之所以混乱是因为“君不君,臣不臣”,所以他极力倡导恢复礼乐制度,强调君臣关系,等级尊卑等等。他认为如果能还原到西周,那么太平盛世将会出现。
    以我们现代人的出发点去分析,孔子的这种构想已经是脱离了事物的客观发展在看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礼坏乐崩的状态?那是因为人的创造力和经济生产力在提高,物质需求在不断提高,原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有能力有真才实干的新兴阶级,势必要对原有不劳而获的旧阶级发起挑战。诸侯的才能已经大于天子,所以他不会屈服于天子之下,大臣的能力又大于诸侯,势必他要去驾驭诸侯。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志的原因,他的治世思想不符合人类的客观发展历程。
    不过不能因为这样就去批判孔子本人,站在他个人的立场而言,他是一片“好心”,他的时代局限性限制了他的分析能力而已。
    孔子的品格在某些方面是很值得继承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比如对救世怀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后人所需要学习的品格。
    孔子既然是凡人,所以他也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在里面,他反对郑国子产“铸刑书”以昭示天下的举动,认为法律公布给民众,民众就更容易依靠这些条文来与原贵族,统治者相抗衡。

303162569 04-12 11:14

所以孔子是一位及维护贵族特权统治,又希望人民生活幸福的一位思想家。

不过孔子的倡导思想,也必然导致儒学的必然变味。我们先来看后世的儒学思想。

孔子的仁政治国
    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国君不听命于天子,大夫不听命于国君,大夫的家臣又不听命于自家主公,在家庭子女与父母意志相违背的局面在于礼坏乐崩,破坏了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要想天下纷争平息,必须寻回周礼。

    孔子的药方是,以仁德治国,以礼治国,这里的“礼”是一种制度,是“周礼”。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不能横征暴敛,不能用残酷的手段对待臣民,要多关爱百姓。而相对应的,作为臣子,作为百姓不能没有规矩,不能以下犯上。作为子女要对父母孝顺,不得反对父母,还要爱自己的父母。

    然后就是教育每个人必须讲道德,讲仁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正视孔子的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爱,强调尊卑有序。孔子只强调君王要自觉爱子民,而没有如果君王不爱子民会怎么办的思想理论。在孟子的思想里得到了升华,孟子强调对等,也就是说如果国君不爱子民,父母不爱子女。那么子民,子女是可以反抗的。所谓:“你不仁,我不义”就是如此。而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愚忠愚孝”。

被误读的思想之一“读死书”
    当今中国的教育就是在读死书,而且从秦王朝以后就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因为后世儒生的盲目崇拜孔子,而没去体会孔子的真正精神。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听什么就是什么。而会思考的人不能因为自己聪明就不学习,长此以往也会变成笨蛋。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孔子的教育都是作答的方式,都是学生提问,孔子解答,其中就引入了一个人自身的思考过程。孔子希望弟子们是自己领悟到的,而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孔子众多的弟子里,也只有颜回明白了“举一反三”的道理。

303162569 04-12 11:14

孔子的直接传人曾子,孔子对曾子的评价是“参也鲁”,还不是一般的"鲁",种地误除瓜苗,父亲暴怒之下要打他,他也不躲避,被一棍打晕过去,醒来后和没事一样,还去向父亲道歉,说让父亲打他受累了.孔子知道后狠狠的批评了他.
      但被孔子看重的可能就是这个"鲁",曾子鲁钝厚道,所谓发之不足,守之有余.孔子将自己的思想核心,也就是孔门心法,传给了曾子一人。
    曾子很明确自己的定位,始终孜孜不倦,立场坚定地维护着孔子核心思想的地位。
    由此可以得出从曾子开始就有了盲目崇拜的源头,因其自身资质原因,不能责怪曾子,而后世儒生往往更是偏差至极。真正能领悟孔子真髓的少之又少,除了孟子和荀子二人,在孔子的基础上发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这是非常好的。
    但是大部分儒生们都跳入了,遵从孔子的思想的盲目中,无法跳出其中,反而用学先人之礼,先人之学为荣,这就已经在划入偏差。

如今我们的教育就是父母长辈,老师的教育肯定是对的,小孩的任何奇思妙想必须在父母长辈、老师的理解范围之类,如果大人们觉得是不正确的,那么就必须纠正。

303162569 04-12 11:15

被误读的思想之二“官本位”
    “学而优则仕”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孔子的思想,这里必须解释清楚。孔子作为先秦儒家和汉儒、宋儒等后世儒家是有重大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这个思想,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是一位有伟大抱负的人,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去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达官显贵之路。而如何才能做贡献呢?当时来说,他认为只有做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才提出,有了学问就要去做官,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这个社会。所以他批评自己的弟子樊于,去学农。有了学问,不去做官,而去做那些普通人干的事,就是没志向。
    这一点是非常可怕的,出于孔子自己他会这样去理解,不代表后人,所有人都这样去理解,而且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很容易给人形成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好比革命者都还有叛变的,在利益面前,很多有志向的人,屈服于物质利益之下。所以是后世很多利欲熏心的人,很多想当官发财的人借用孔子的这句话谋私利,也有部分读死书,认死理的以自己狭隘的偏见去学习儒家。这就造成了,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不劳动的,而且先天的鄙视那些劳动人,认为这些都是没文化的“下等人”做的,他们做的,就应该是当官,治理天下,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其实已经是污蔑了孔子的真实意图。

303162569 04-12 11:16

儒家思想是非常崇拜先人的,都以先人为楷模,在同等时代,长辈永远是智者形象,而年幼者是不能有反对意见的。这种思想很是根深蒂固,直至今日也是如此,很多人总是第一眼先看对方的年纪,如果对方年纪比自己小,就一个帽子扣下去,小孩懂什么的自大思想出来了,而如果对方是年纪比他大,那么他在心里上就输了一层,害怕别人用“吃的盐比他吃的米多”的类似言论来压制他。其实每个人的阅历经历各不相同,年轻人的阅历也许高于长者也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在于智慧,而不是年龄。受儒家影响的中国人喜欢去用年龄来判定一个人的才能。

孔子的亲亲相爱,亲亲相隐
前面已经说了,孔子的仁爱是尊卑有序的,有差别的,在孔子的仁爱理论是:爱本民族大于爱其他民族,爱本国人大于爱他国人,爱自己家族大于爱国人,爱自己家大于爱家族的人,而唯一的悖论是,爱父母要大于爱自己。对于前面来说,这是人的自然特点,肯定是优先爱自己亲近和利益相符合的人。但是这个爱父母,也就是“孝”被孔子给扩大化了。
“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其实是完全不正确的,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这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对立问题。

303162569 04-12 11:16

孔子及儒家的错误,就在于把任何事太理想化,从局部利益出发去看问题。儒家的理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推没什么不对的。但是逆推呢?如果是要让人选择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时,怎么办呢?

楚国有一人举报自己的父亲偷东西,反而被官员杀了,原因是不孝,孔子对此事打架赞扬,鲁国一士兵打仗总当逃兵,问他原因,他说家里有老父亲,国君与孔子尽然赞扬他,孔子还推荐做官!
所以孔子及儒家的用人标准是,一定要有道德,有道德的人就是好官。反之,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爱其他人呢?这就是儒家的逻辑。但事实恰恰相反,所谓大公无私者,必寡然无情。包青天不是被赞颂成六亲不认吗?所以儒家的理论是华而不实。

孔子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道德,都是用道德去约束人,不过道德这东西是说不清楚的,怎么做才能算是有道德?如果某一件事,没做到是不是就没有道德?

303162569 04-12 11:17

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而儒家大肆鄙视墨家言“利”,认为帮助别人是“义”,是不需要回报的,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我会去帮他,那是义的体现,是君子的道德。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比如一个人的母亲和一个陌生人掉水里。这位君子救谁?不救自己的母亲是不孝,不救陌生人就是不义。所有世界的很多这些矛盾,儒家是没办法自圆其说的,所以儒家规定了这些道德后,反而使人变成了没有道德的人。

儒家喜欢搞祭祀,认为这样是尊重先人,只有懂得尊重先人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导致今天很多人都是大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工程。比如葬礼,墨家认为人死了,简单料理就行了,生前该尽到做子女的义务做到了,就行了。而儒家就是要大搞特搞,唯恐天下不知道他是孝子。当今很多人也是如此,父母在世,根本就不关心父母的生活,父母死后,请什么丧葬公司大办丧事。这又有什么意义?说直白点就是装13。现在这个病态社会尽然发展到死人来跟活人抢地的地步,说白了。这都是一切利欲熏心的人,利用儒家的这一套理论来谋取私利。而儒家的思想成了他们合理的保护伞。

303162569 04-12 11:17

孔子是我先秦文化杰出人物之一,我们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去看待他的思想,才能得出真正的儒家思想,与升华儒家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都因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有着自身的缺陷,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理解狭隘的一面,及时是孔子本人也从来没承认过自己是圣人,而是在不断学习,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完人,没有完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我们在学习这些思想的同时,也要怀着辩证的态度去读他们。盲目崇拜任何一家都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儒家被后世曲解与改造了很多很多,很多不好的思想,我们是一定要批判的,比如“官本位”“读死书”“愚忠愚孝”“亲亲相隐”等守旧思想予以清除。
而儒家的“仁”“礼”“信”“孝”等等,我们要用现代的思维观去继承。怎样去体现“仁”?仁其实是一种道德体现,而道德是每个人基于社会性而必然存在的,每个人的道德底线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圣人”一样的品德,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管好自己,自己想去帮助就去,而不要去干涉别人,给别人扣没道德的帽子。
春秋时期的“礼”,其实也是一种制度,不过由于不断演化形成了今天的人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礼貌”“礼仪”“礼物”这些都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必备。我们现代人用“礼”,应该是要表现对别人的人格尊重,而不是对人的奉承,当今的“礼文化,钱规则”是在是泛滥成灾。

“信”就是对别人的承诺。而如何才是“信”?我认为应该是做到承诺,而不是口头敷衍。用实际行动去做出自己的诺言,才能称得上“信”。而现在呢,都是大谈信用,私底下才不管你呢。
“孝”刚才我也说过了,生前多做点实际意义的事大过父母死后的排场。对长辈父母的“孝”也是要讲原则的,而不是盲目遵从,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你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这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盲从。孝也是相对的,如果父母不顾子女的感受,那么子女也没必要一定要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