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委托单位:关于《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名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25:18

关于《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名堂(上)》

今天讲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明堂。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明堂。这一讲打算讲四个问题: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源起;

二、河图洛书的数字排列与五行相对应;

三、河图洛书所表示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四、河图洛书与明堂。第一个问题,阴阳五行学说的源起阴阳五行学说的源起。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起源很早,春秋时期关于五行的思想已经形成并且相当流行了。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尚书·洪范》篇中“九畴”之一的一段话,就是从“初一曰五行”这句开始的那一段话,以下对五行的解释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是《尚书》的原话。后世儒家学者对《尚书》这段文字进行各种解释,形成了关于五行的一整套系统观点。“第一言其名次,第二言其体性,第三言其气味。”—— 唐·孔颖达《尚书注疏》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注疏》中解释说这段话包括三层意思:“第一言其名次,第二言其体性,第三言其气味。”所谓名次,是指把世间物质的形态分为水、火、木、金、土五种。所谓体性,是指这五种形态的物质

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水向土中及地下浸润渗透,故曰“润下”;火燃烧时升腾向上,故曰“炎上”;木质可以人力加工,可用人力加工,使它或曲或直所以称为“曲直”;金属可以使它发生各种变化,故曰“曲直”,革就是变的意思;土中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故曰“土爰稼穑”,这个爰就是“于是”的意思,这是虚词。所谓气味,是指五种形态的物质给人的生理感觉不同,气味有别这个气味是指两方面的,一个是气一种嗅觉,鼻子闻了有不同的味,不同的气,这个感觉。味是用舌头尝,它有不同的味道,所以这个气味有别,一般的说法是木味酸火味苦 土味甜金味辛(辣) 水味咸木味酸,火味苦,土味甜,金味辛,辛就是辣,水味咸,因而各有不同的用途。

水与火供给人类饮食需要,金与木供给人们制造用具和住所的设施的需要,土中生长出万物,百谷与草木都是人类所必需的。因此水、火、木、金、土五行所指的就是五种材质,或称为“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这一部分当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这么一句话,这里的“五材”就是说的是五行。先秦时期,除孔子之外,其他许多名家也都论及五行。

《墨子·经说下》中说:“五行毋常胜。”—— 《墨子·经说下》“五行毋常胜。”《孙子兵法·虚实》篇中也说:“五行无常胜。”——春秋·孙武 《孙子兵法·虚实》“五行无常胜。”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当中发现了帛书,其中有一部分,被当代学者定名为《五行》,并被认定是子思、孟子学派的著作。

春秋以后成书的《管子》书中有《五行》这一篇。《管子》就是传说是管子的著作,实际上是汉代或者秦汉之际,有人假托管子的著作。《礼记·月令》一章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一节当中,都详细地记述了关于五行和一年中的时令,与祭祀活动的对应关系。

汉代学者对五行的理论进一步发挥,形成了更完整的体系。综合各书的记述,五行和古代文化范畴其他方面的对应关系可以列如下表:这个表呢是在其他一些书当中也有,就当代关于研究古代文化的一些著作当中这个列的有这个对应表。当然不同书当中这个对应表,它包含的内容有些差别,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从这表中可以看出,有这样一些项目,五行,上述的排列顺序是,水、火、木、金、土。当然这个顺序呢它也不是随便排的,这就正好和后来,这个按数字排列那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就这一二三四五这个顺序。所以在这个表当中,五行列为是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数就是水对应一,火对应二,木对应三,金对应四,土对应五。

这个数字对应关系,下面还要具体说到。现在我们只看其他一些项目。对应四季就是木是春,火是夏,金是秋,水是冬。但是在《吕氏春秋》和《礼记》当中它中间还列了一个季夏,季夏就是说在夏和秋之间,还划出一个时间段称为季夏。

这个季夏对应五行当中的土。和四方的对应那就是东是木,南是火,中央是土,西是金,北是水。天干地支的对应,那天干比较明确就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所谓中央戊己土,就是戊己对应土,庚辛金,壬癸水。这我们在其他书当中

常见这种说法,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和地支的对应就是寅卯为木,巳午为火,辰戌丑未为土,申酉为金,子亥为水。关于五帝、五神、五虫,不一一说了。再下面看一看就是五音五音当中,一般的说法就是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其中这个角是对应木,徵对应火,宫对应土,商对应金,羽对应水。常说的或者大家熟悉的五味和五色、五脏怎样对应呢?

从这表上可以看出来,所谓五味,就是酸对应木,苦对应火,甘就是甜对应土,辛就是辣对应金,咸对应水。五味的对应,和刚才上述的解释,那是一致的。这就是根据上述列出来的。和这个五脏的对应

就是这个脾,人内脏中间的脾对应木,肺对应火,心对应土,肝对应金,肾对应水。我们看心,中央,中央就土。这可以理解五行和五种要素的对应它也不是随便定的,就是它有一定道理,有一定内在联系在里头。

和五色的对应,那就是青是木,那就是树木那个木一类的应该是,这个叫春天,木对应春天,春天就是万物争荣,就是青色这比较好理解,赤就是红色对应火,火是红的,黄是对应土,土是黄的,这比较好理解,白是对应金金是白颜色,发光的那种颜色,黑是水。这是五色的对应。下面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对应木,理对应火,信对应土,义对应金,智对应水。其中信,则是居中的位置,人无信不立,信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对应土。还有五牲那都不一一说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要素,所以这个表中所列的不是全部。只是从这可以看出来,五行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下面看第二个问题,河图洛书的数字排列与五行相对应河图洛书的数字排列与五行相对应。把河图洛书同五行学说勾挂起来的说法,起于汉代。

西汉武帝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阴阳五行学说更加盛行。东汉时班固撰《汉书》,专列《五行志》,就是《汉书》中间那个《五行志》,这个是《汉书》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尚书》中关于阴阳五行的经典论述予以阐发,对历代灾异祸福的记述

比较全面,比较多。其中在引述《洪范》篇中“初一曰五行”一段文字之后“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第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洪范》说:“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第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这段话是《汉书·五行志》引述《洪范》篇当中这样引述的。后来颜师古、张晏注《汉书》,也对五行的内容,及相互关系作了注解。《后汉书》当中也列有《五行志》,当然这是仿造《汉书》的体例。以后各代正史中也大都列有《五行志》其主旨大体是沿袭《汉书·五行志》的思路。汉代的其他文人著作,也大谈阴阳五行。比较典型的就是扬雄的《太玄经》卷八这一节题目叫作玄数第十一:“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甲乙,辰寅卯;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庚辛,辰申酉……”“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丙丁,辰巳午;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壬癸,辰子亥;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戊己,辰辰戌丑未 ”——西汉·扬雄《太玄经》“玄数第十一”,中间记述道: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甲乙,辰寅卯”这个辰就是时辰的辰,“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庚辛,辰申酉……”当然这个省略号,就是还有其他一些,列了很多了,他列了很多项目;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丙丁,辰巳午”;“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壬癸,辰子亥”;“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戊己,辰辰戌丑未”扬雄列的项目,和《礼记·月令》这一篇,和《吕氏春秋·十二纪》这一章相比增加了天干、地支等新的内容,而且关于五行与数字的对应关系,扬雄以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二七为火、一六为水、五五为土,这和后来关于河图的数字表述,完全一致。宋代出现的

河图与洛书的图形,正是非常典型地表示了阴阳五行的数字关系。河图中一至十的排列,其奇数皆为白圈,表示阳,其偶数也就是地数皆为黑点,表示阴。如果用数字表示,其数字关系就是像这个图所显示的河图当中可以看得很明显,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单数,就是五个奇数是用白圈表示,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也就是五个双数,用那个黑点表示。它的对应关系,就是按照《易经》的说法,和后来也研究《易经》的著作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分天数、地数、生数、成数。这样的划分,它是从《易经》产生的。《易经·系辞上》有一句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经·系辞上》叫作:“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是《易经》的原话。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注疏》中,作了详细地解释后来的学者都信从孔颖达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发挥。这个看法大体上是一致的一、三、五、七、九(奇数)——天数二、四、六、八、十 (偶数)——地数一、二、三、四、五——生数六、七、八、九、十——成数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是天数,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是地数,偶数是地数,奇数为天数。一、二、三、四、五这前五个数,就是从一到十的前五个数

叫作生数,六、七、八、九、十这后五个数叫成数,那前五个数,生数和五行的对应关系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六为水,七为火,八为木,九为金,十为土那就是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成数,也同样对应着五行,它对应关系就是六为水,七为火,八为木,九为金,十为土。

这样的划分,那就是在河图和洛书当中就表示这么一种规律了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那就是根据河图和洛书这样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如果把它转化为数字关系,就是翻过来我这样两幅图。先看这个河图,河图,一、六在北方,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与一是生数,六是成数。它是这么一种关系。南方就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东方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西方是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央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洛书当中的这种对应关系,和河图是一致的,我们看如果相比较就看得很清楚了。在河图中是一、六在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在洛书当中,一在北方,六呢它稍微偏一点,它也在和一紧紧挨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图上这样表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和河图这是完全一致的。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和八也连在一起,在南方是地二生火,在河图这是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但是在洛书当中

这是方位在西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在河图当中,四九在西方,在洛书当中它在南方。这一点不同,关系对调了一下。虽说这个位置不同,但是二和七在一起,四和九在一起,这是不变的。这在河图和洛书当中,这种生数和成数的关系,它是不变的。

二必和七在一起,四必和九在一起,就像六必和一在一起,八必和三在一起,中间那就是十和五必在一起。就是它生数和成数就这么一个关系。所以在河图和洛书当中它都是奇偶相对,阴阳配合,这么一种关系。生数和成数,一阴一阳,组成一组位置是紧密相连不变,在河图和洛书当中是不变的。关于生数与成数的关系,朱熹《易学启蒙》当中有一个确切地表述。南宋胡一桂为《周易启蒙翼传》他作了这个《周易启蒙翼传》,对朱熹的《周易启蒙》,可以说是作一种阐释和解说。

他对朱熹的原话,有具体地解释。这段话是这样写的,非常重要,“然天一生水必待地六而后成,以至天五生土,必待地十而后成者,以五行之生皆不能离乎中五之土,以成形质。”——南宋·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然天一生水必待地六而后成,以至天五生土,必待地十而后成者,以五行之生皆不能离乎中五之土,以成形质。”他就是说这个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天一生水,为什么地六成之呢?六和一相比,就是加了一个五,而五就是中央是土,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就是加上一个阴数,土,所以他这话就是这样表述的。

就是“以五行之生皆不能离乎中五之土,以成形质。”“天一生水矣,水非土则源泉从何出,故一得五则成六,是地六成之也。地二生火矣,火非土则归宿于何所?故二得五则成七,是天七成之也。天三生木矣,木非土亦无所培植,故三得五则成八,是地八成之也。地四生金矣,金固土之所滋长,故四得五则成九,是天九成之也。天五生土矣,生而必成则积之深厚,故五得五则成十,是地十成之也。”——南宋·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具体来讲:“天一生水矣,水非土则源泉从何出,故一得五则成六,是地六成之也。地二生火矣,火非土则归宿于何所?故二得五则成七是天七成之也。天三生木矣,木非土亦无所培植,故三得五则成八,是地八成之也。地四生金矣,金固土之所滋长,故四得五则成九,是天九成之也。天五生土矣,生而必成则积之深厚,故五得五则成十,是地十成之也。”这段话当然非常重要了,后来研究《易》学,研究河图洛书的著作经常引用这段话,这段话是非常深刻而精辟的。胡一桂宣布了他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每一个生数加上五就是它所对应的成数,而所差的这个五呢,就是表示中央五行的这个土。胡一桂认为,土在五行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水的源泉所在,火的归宿之处,木的生存基础,金的蕴藏之地,也是土自身得以厚积的原因。

因此这个土在五行的方位分布中居于中央,它在生数、成数构成中的数字关系,反映了土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在五行生成过程中始终参与,不可缺少。所以胡一桂那段话总结说,“然天一生水必待地六而后成,以至天五生土必待地十而后成者,以五行之生皆不能离乎中五之土,以成形质。”就是他就指出在五行当中,土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在五行生成过程中,它是始终参与,不可缺少,这一节暂时讲到这里。

关于[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名堂(下)]

 

今天讲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明堂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明堂。刚才说到,在河图当中五行和数字的对应关系,现在我们看在洛书当中,在洛书当中,是从一到九的排列,奇数为天数,就是一三五七九,四边加中央,中央是五,是个奇数,一三五七在四边,这个是用白圈表示,偶数是黑点,二四六八,在四个角,就是在四隅。在洛书当中,天数、地数、生数、成数的关系,就是这个图所表示的,北方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和这一在一起,在东方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和八在一起。

在南方是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西方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就是说二和七,就是七和二,九和四必在一起。就是一个生数一个成数,在洛书中间的分布,是和河图当中是一样的。

就是生数和成数一组当中是不分开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洛书和河图当中这个数字排列,它有区别。就是在河图当中,一六它就在一方了,三八在一方,二七在一方,四九在一方。在这个洛书当中,它就是在一方当中有主有次,在北方一居于正位,六这个成数在旁边偏于一边。在东方三居于正位,八偏于一边。在南方九居于正位,四偏于一边。在西方七居于正位,二偏于一边。有这么一点不同。另外一个不同就是,在河图当中四九是西方,为金,在洛书当中,四九就在南方,南方为火。在河图(当中),二七是南方,火,在洛书当中,二七就在西方,为西方,在西方了。就是这两组,正好对调了一下位置,而北方和东方,河图和洛书当中位置是不变的,有这么一点不同。还有一个特点,在洛书当中没有十,因为河图,是从一到十的排列,洛书是从一到九的排列。前代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呢,就又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见解。有的书中说,在洛书当中以五为中心,它的上下、左右、两个数加起来都是十。就是在洛书当中,五居中央,上下,九和一加起来为十,左右,三和七加起来是十。对角,在二和八加起来是十,这个对角,四和六加起来是十。所以这个现象,有的书中就总结为,洛书含天地之数而虚其尾说“洛书含天地之数而虚其尾”就是它也包括天数、地数只是少了一个十,所以称为“虚其尾”,就是说这个十是没有,是虚,虚了,“虚其尾”,虽然说没有十,但是刚才说了,上下左右围绕那个五的两端的两个数和是十,所以就说成是形无十而实有十“形无十而实有十”,所以也是非常奥妙的,所以这就是洛书它的数字对应,和五行的数字对应,与河图的数字对应,有这样一些不同。下面谈第三个问题,河图洛书所表示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河图洛书所表示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就是从刚才所谈到的洛书和河图的对比上,表示五行的方位有所不同。其中火与金的方位对调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前人研究河图洛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河图所表示的是五行相生关系,洛书所表示的是五行相克关系。

这就是河图所表示的是五行相生关系,洛书所表示的是五行相克关系。关于五行的相生相克,在先秦的时候,已经有明确的说法。战国时期就在这个问题上,就有“常胜派”和“非常胜派”的不同观点的讨论。像《墨子·经说》中说:“五行毋常胜”。《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五行无常胜“五行无常胜” 。这就是非常胜派的一种认识。那意思就是说,在五行当中任何一种,就是水火木金土这五行当中,任何一种都不是永远居于常胜地位的,都必然有另一种物质来胜过它。就是有和它相克的另一种物质。战国时期和秦汉之际,有一些方士,就是那些道家的,就是阴阳五行,信阴阳五行的那些方士,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附会、解释历代王朝兴亡变化的命运。到汉代时候,邹衍他把这种解说加以系统化,提出了一种观点叫“五德”。五德所谓“五德”,就是用五行来表示,来表示的。就是认为在帝王更替的过程中,后来的帝王对于前一代的帝王是相克关系。比如说黄帝前人认为是说是土德,在五行当中属于土,后来大禹建立夏朝,说夏朝就是木德,木克土,所以夏朝就应该代替前代,成为君临天下的主宰。到后来商汤灭夏,说商汤是金德,金克木,所以商朝代替夏朝。后来到周灭殷,就说周是火德,火克金,所以这个周,就代替了商,殷商。后来到秦朝,秦灭周,说秦朝是水德,水克火,秦朝就代替周朝了。所以说朝代的更替用阴阳五行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朝代的更替用阴阳五行的观点解释为:后代克前代后代克前代。克的对应,与五行对应,就是五行的其中一种克前一种。可以看出就是在汉代的时候,就把五行学说应用于政治学领域。使五行学说的内涵更加丰富,成为汉代的比较流行的说法,但这种流行的说法,后代一直是信同的。《史记·郊祀志》当中,谈到历代王朝兴替的五行运转,就采用了邹衍所说的相生相克的观点。相生相克的这种关系,有这样一个图可以说明问题。我们看这样一个图,这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五行。

五行这样排列按照周围这个环形,是相生关系,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么这个环形表示,这个关系是相生关系,按照箭头指示的方向,用现代话说就是按顺时针,转动的方向,是相生关系。中间的这个五星形,就是隔一个用箭头表示方向,是相克关系。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也比较好理解,金克木。金属,金属的东西,可以砍或者切割木质的东西,金属克木,金克木。木克土。

土很松软,硬度不如木,所以木克土。土克水。土掩水,土阻挡水,所以土克水。水克火,那是很明显,水克火。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属。是这么一种关系。所以从这个图比较形象的表示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河图洛书的图像,就是表示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这个发现也就是在宋代。朱熹的《周易启蒙》当中有论述,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这个卷上论河图洛书的时候也有概括,就是指出河图是表示是五行相生关系,洛书表示五行相克关系。他这个解释是非常奇妙的,胡一桂概括为:河图主左旋相生,洛书主右转相克。“河图主左旋相生,洛书主右转相克。”这个到明朝章潢《图书编》卷一“河图洛书总论”、“图书一致”、“生克合论”等章节当中,也有更简明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可以从这样的图可以看出来,这是河图,按照胡一桂的说法“左旋相生”,就是往左转,北方是一六水,一六是水,往左转,东方,三八木,就是水生木。从东方再转到南方,就是木生火,南方是二七火,木生火。从火转到中央去,火生土,土再转到西方去,就是土生金,金再转一圈,又转到北方,就是金生水。这么一个转了一圈,表示相生关系,所以胡一桂说,河图表示左旋相生,这么一个关系。

洛书右转相克,方向正好往右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逆时针旋转。北方的一六水,克西方的二七火,二七火克南方四九金,南方四九金,克东方三八木,金克木。木转到中央去,东方三八木克中央五土,中央五土再转到北方,土克水,克北方一六水。这么一个圈子,往右转,转一圈。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两个图当中,左转,河图是左转,洛书右转,左转、右转都不是完整的环形,不是正好是一个圆圈。而是在运转的过程当中,中间转了个弯,经过了中央的土,转了个弯,这就很奇妙,就是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当中,五是土,五表示的中央土,是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所以河图和洛书,它表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是前人给予这样的总结。这个总结是非常奇妙的。下面谈第四个问题,河图洛书与明堂河图洛书与明堂洛书的九个方位称为九宫。历代论及河图洛书的著作,常常要论及明堂。汉代以后把九宫和洛书联系起来,据说也是从明堂引起。明堂 —— 古代帝王施政的场所。凡是朝会、祭祀、庆赏、任命等重大事务,都在这里举行。是一座宫廷式会堂式的建筑物。明堂是古代帝王施政的场所。从内容上来说,凡是朝会、祭祀、庆赏、任命等重大事务,都在这里举行。从形式上来说,它是一座宫廷式会堂式的建筑物。

说它与洛书有密切关系,是从其形式而言的,但是明堂所反映的秩序等级观念和法天象地的意识,也与洛书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清代胡渭《易图明辨》卷二“九宫”这一节当中“后世以九宫为河图,实造端于明堂。”——清·胡渭《易图明辨》说:“后世以九宫为河图,实造端于明堂。”

这里所谓的“河图”,应该是“洛书”。这可能是笔误或者是印刷中间造成这个差错。胡渭绘了一幅“明堂九室图”,把《礼记·月令》当中关于明堂的规制用一幅图来表示,就是这样一幅图,这就是胡渭那本书当中所绘制的“明堂九室图”。在这个图当中,这个数字表示就是洛书的九宫的位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个位置。这个图上所表示的文字,表示的文字,是根据《礼记·月令》这一章当中的叙述所表(示)出来的。《礼记·月令》这一节当中说,“孟春”,就是一年当中这个“孟春”,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礼记》又分孟、仲、季三段。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从春天开始因为东方是春,青阳左个,这就是八这个位置。仲春居青阳太庙,季春居青阳右个,然后孟夏居明堂左个,仲夏居明堂太庙,季夏是明堂右个。这个秋,孟秋,中间在夏秋之间,要在这个位置,在这个五,五的位置,就是太室太庙,孟秋就在总章左个,二的位置,仲秋就是总章太庙,七的位置,季秋是总章右个,六这个位置,然后孟冬,是这里叫作玄堂左个,仲冬是玄堂太庙,季冬是玄堂右个。这把一年四季当中,在玄堂这么四个方位,转了一圈。因为一年当中四季,每一季分孟、仲、季三个时段。这样四季,一共是十二个时段,十二个时段在九宫当中,除了中央之外,四周是八个空间。于是乎,在《礼记》里面的分布就是,每四角,四角的四个空间,它就有两个时段共用,它共用,共用的。所以像这个八这个就是玄堂右个,青阳左个,共用这一个空间,其它四条都是一样,根据刚才说这个顺序是一样的。这样就是,四方正中都是太庙,四角为“个”,这个“个”字,不是那个一个、两个那个“个”字的简化字,古代就有这个字,就这样写,人字下面一竖道。现代简化字的时候,是把这个字代替一个、两个那个“个”字的繁体字了。但是这个字本身它在古代有这个字。读音读ge,它的意思就是,一个房子布局的一个空间。《大戴礼》当中,“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说“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明确地指出明堂建筑和洛书的数字关系。这是指四季当中各个时间段所对应的数字。北周卢辩注《大戴礼》,在这句话后面解释说:“记用九室,法龟文,取其数以明其制也。”

“记用九室,法龟文,取其数以明其制也。”所谓“法龟文”,就是取法于洛书之文。关于明堂的规制及含义,前代有不少学者考证。主要的有《考工记·匠人》、《淮南子》卷八、蔡邕《明堂月令论》等。实际上从汉至唐,历代都按古代的规制建造明堂,这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隋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文学作品像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间有这样几句话叫:“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这中间有一句“天子坐明堂”,那就是说可汗接见从前线归来的将帅,论功行赏,这个时候,就在明堂举行,这样的重要的活动。唐太宗贞观末年,曾经建造一座明堂当时认为是要按照古代的这种规制来建造,建造一个明堂。到唐高宗永徽三年,就是公元652年,在这里祭祀唐太宗。武则天当政时,于垂拱四年,就是公元688年拆毁洛阳的乾元殿,在这个地基上,建造了一座明堂,并且于天授二年,692年 在这里举行祭祀大典,又在明堂后面建造一座佛殿。证圣元年,695年正月,这座明堂被大火烧毁,又重新建造,于天册万岁二年就是公元696年三月建成,改名为通天宫,并因此改元为万岁通天元年。

后来到了开元五年,就是唐玄宗开元五年,李隆基巡幸东都洛阳,认为武则天建造的明堂有违旧制,下令拆毁,在原处重新建起乾元殿。从此以后,皇帝处理重大朝政事务的正殿就不再称为明堂。就是明堂这个建筑可以说到唐代就结束了,一直到武则天之后,建了明堂,后来就到唐玄宗时期就不再建明堂了。所以到明清的时候,北京皇宫中正殿,叫作太和殿,其功用相当于古代的明堂,但其规制已和古代的明堂大不相同了。唐代以后,明堂已成为历史的概念,成为后人追思和研究的一种历史陈迹。

宋代范仲淹有《明堂赋》,“臣闻有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在国之阳,于巳之方,广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观,揭三宫之中央。昭壮丽于神州,宣英茂于皇猷。颁金玉之宏度,集神人之丕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诸侯者也。”——宋·范仲淹《明堂赋》中间说:“臣闻有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在国之阳,于巳之方,广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观,揭三宫之中央。昭壮丽于神州,宣英茂于皇猷。颁金玉之宏度,集神人之丕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诸侯者也。”这里所描写的,就是古代明堂的建筑特点和以及功用。清代阮元著有《明堂论》一篇,是关于古代明堂的研究文章。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明堂的样式和功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古代明堂,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而且明堂的建造,和河图洛书是有非常密切关系的。行,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于《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名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足反射疗法 中医学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关于阴阳五行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入周易) 中国传统医药——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真帝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yy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1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 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y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0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11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00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 《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