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明早期宫廷绘画与官窑瓷器纹饰艺术(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8:38
明早期宫廷绘画与官窑瓷器纹饰艺术(一) (2008-11-12 19:18:02)  

    任何朝代的艺术都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思想倾向、当权者的审美情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决定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在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连年战争几乎处于毁灭边缘的国家经济;但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艺术上则采取严厉的高压政策,推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只许为圣人立言,严禁擅自诠释。文化艺术上,实施严厉的遏制政策,严禁恒舞酣歌;虽然从全国征召了许多的书画家到内廷供奉,但是朱元璋动辄杀人的严酷管制,使得书画家们难有作为,只能迎逢“上意”而为,以免招惹杀身之祸。书画家的创作稍微“不合上意”,就可能遭受严厉的斥责,甚至杀戮,供奉于内庭的画家赵原、盛著、周位均都因为所画作“不称旨”而被处死;王蒙、徐贲、陈汝秩、宁燧、高启、杨基等书画家,也因为各种与“上意”不合的原因而先后惨遭不幸。王蒙在元代至正年间就是四品官,后来辞官隐居;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此公不甘寂寞,又跑出来当官,官拜泰安知府,因为莫名的原因,惹得朱元璋不高兴,拂了“圣意”,被关进大牢,结果惨死在天牢里。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罕见的。

明成祖朱棣以后的明朝各代君主基本上还是遵循太祖朱元璋的定制。但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政治上逐步稳定,对于文化艺术的管制也有所宽松,尤其是在主张“仁政”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的“仁宣之治”之后,文化艺术也有所发展,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绘画艺术呈现出昌盛的局面。成祖朱棣甚至模仿宋代的做法,在内廷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但这位尚武的皇帝似乎对艺术的热情远没有对政治的热情那么高那么有情趣,当然也是宥于当时的环境与机制,这个翰林图画院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到了他的孙子朱瞻基登基的宣德年间,社会稳定,天下太平了;经济复苏,日子也好过了,再加上宣德皇帝本人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酷爱法书绘画艺术,使得宫廷绘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个时候的皇家画院虽然不叫翰林图画院,画家们个个头顶一个锦衣卫都指挥、镇抚等等武官官衔,锦衣卫在那个时候可是个不得了的机构,让这些画家们挂着锦衣卫的官衔儿,可见宣德皇帝对画家们的重视,那位《关羽擒将图》的作者商喜就是锦衣卫都指挥。这些宫廷画家聚集在仁智、武英、文华三大殿,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之作;这种名家荟萃、名家辈出的势头,一直延续到成化、弘治年间,到了玩儿豹子的正德皇帝登基以后,才逐渐式微。

 

宫廷画家的创作在明早期特殊的环境下,离不开为皇家服务的政教色彩,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体现在题材、内容、主题上,都体现着为宫廷服务与皇帝本人的审美情趣。人物画在为皇家政教服务特性体现的最为明显,历史故事多以前朝的明君、名臣、圣贤为主,反映了名早期皇帝们对于选贤任能的政治需
要。有关朱元璋的御容中,赐给各位王侯的有“穆穆之容”的真像与散布民间具有疑民视听作用的“猪龙脸”的疑像,最能反映朱元璋的内心世界与现实需要。
明代宫廷山水花鸟画的兴盛与风格的多样性,既与皇家的需要和皇帝的爱好有关,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与平民审美情趣在宫廷绘画中的体现。山水花鸟鱼虫,都是寓意富贵、吉祥、喜庆、多子多孙等等,这些既是体现皇家的生活意趣,具有“庙堂之美”;同时,也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追求,可以“天下共赏。宣德帝、成化帝、弘治帝都在花鸟画上成绩斐然,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宗室中善写神像及金瓶、金盘、牡丹、兰、菊、梅、竹之类,旧家多有珍藏者。”宫廷画家更是在山水花鸟画上意趣盎然,名家辈出。        朱元璋作为一个出身草根的农民皇帝,文化水平不高,既有着平民化的艺术品位,同时他在政治上恢复宋制的做法,也在艺术上有所体现,强调实用性与技巧性,线条简洁;明成祖朱棣以武功得帝位,性格中硬朗大气,一手书写出“颜体赵面”、“黑大光圆”的馆阁体书法的沈度深得朱棣的赏识,称其为“我朝羲之”;绘画上喜欢繁缛茂密、活泼大气之作,对南宋大画家夏圭、马远,朱棣很是不屑,斥之为“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反映了他以武功坐天下的帝王气概,也透出他喜欢活泼生动、繁密装饰的平民艺术情趣。
明代的宫廷绘画在宣德朝发展到顶峰,宣德朝的绘画艺术承接了永乐朝的皇家大气与平民化的品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成化时期。
宣德帝画的松

宣德帝画的荷

 

宣德帝画的万年松局部

 

宣德帝画的万年松局部

 

宣德帝画的万年松局部

 

(上图为赐给王侯的具有穆穆之容的明太祖朱元璋像,中图为明成祖朱棣像,下图为散发民间的具有疑民作用的“猪龙脸”朱元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