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n9怎样换屏:陈刚,愤世嫉俗≠生命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0:38


      2011
323日,合肥工业大学。一个年仅34岁的青年才俊从该校的逸夫楼上作“自由落体”状,怆然离开了这个转型期的社会。 
    陈刚生前任该校团委副书记。从校园里传出的信息看,他的自杀诱因似乎是3月上旬参加竞选校团委书记一职——尽管成绩优秀,但没能如愿以偿。然而,从网上“公布”出来的遗书看,更多的则是他在这个混浊的官场上活得太累——他被那些拍马溜须、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人包围得喘不过气来,看不到前行的出路,他不愿像大多数人那样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于是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回报给合工大,回报给这个追官逐利的社会。

   陈刚去了,但他留给生者的是自己的透明与清白。然而,无论是茶余饭后,还是网络上,褒贬不一的议论仍然难免的,有讥讽他官瘾大的,也有骂他神经病的,但更多的还是认为他用年轻的生命去表明自己的清高太不值了。

   “逝者长已矣,他人亦已歌”。陈刚究竟为何而死,活着的人无法知道,但遗书应该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他生前还希望自己的死能成为一种“榜样”。因为自古以来,榜样及其所具有的力量一直被高歌,但他没有想到,榜样在不同的时代则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就是以“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而标榜古今的。

   陈刚当然不能与屈原相提并论,但生命的价值是一样的。同样都是自杀,屈原流芳千古。在我看来,这其实也就是一个“政治道德评价标准”问题。去年616日,我写了篇文章叫《屈原,抑郁而死》。我在文中说,“屈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这是史书上的“正解”。其实,在当时那样“奴性”十足的国度里,屈原无疑是想当个忠诚的“奴隶”,为楚家的天下卖力和拼命;但他绝没有想到,王者的周围都是些 “奴才”。而屈原想以“奴隶”的忠心与卖力来挤压“奴才”的寄生,自然免不了被孤立和谗害。与其说他是爱国者,不如说他也想在楚怀王面前争得宠爱而已。我以为真正的爱国者是不为一个楚怀王着想的,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能为民众做点什么,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企图得到楚怀王的支持、宠爱而溺水死亡,不应该被视为殉国的典范。然而,即使在“文革”那个极左的年代,屈原也没有被戴上“为效忠封建王朝不得志而死”的高帽子。原因何在?就在于他那些“伟大的遗作”!

   从尊重生命这个角度看,同样身处污浊的官场中,陶渊明就能一摔官帽子——大爷不伺候你了!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实,陈刚也可以效仿陶渊明的,在年轻人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丢下一句“炒老板的鱿鱼”,然后潇洒地走人。若是因为“愤世嫉俗”而亡,中国能有多少人堪与鲁迅比?鲁迅不但没去自杀,而且面对反动势力的围剿与追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挤进官场凑热闹,都想通过做官来实现“衣锦还乡”的体面。他们也知道,一个如果将自己一生的意义评判交付给他人,无疑意味着自身主体意识的沦陷,但“官利”的诱惑迫使很多人就是无法“摆脱”这种所谓“成功人生”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

   鲁迅从不提倡作无畏的牺牲,主张作“韧的战斗”。近来网上热议的江苏省盐城市副科级干部张翕飞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通过抓住“沽名钓誉”的机会高调宣扬自己的“退贿”举动,给那些贪官污吏以无形的压力,促成更多的公务员效仿他。面对张翕飞这样的“愤世嫉俗”方式,不知九泉之下的陈刚会否为自己丢失年轻的生命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