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宸老公再娶:陕 南 瞭 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8:31
2011-04-13
90年记忆:谁写下《放下你的鞭子》?

左 明

资料图片   一   这里长眠着一位戏剧艺术家,上个世纪,在抗日烽火初起,民族 存亡的紧急关头,是他用手中如椽巨笔,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街头剧《 放下你的鞭子》,唤起过千万民众共同抗日。他和田汉、郑君里等编 导演出了中国最早的有声和无声电影。他还曾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 院戏剧系主任,他虽过早被病魔夺取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的精神却 与天地永存。   左明安息!   这段镌于大理石墓碑上的铭文简短地概括了左明的事迹,却无论 如何难以涵盖包容一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丰富充实的多彩人生;一位 革命先驱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曲折历程;以及一方水土,一个时代养 育出来的一个大写的人。   左明,原名廖宗岱、廖新、廖作民,系陕西汉中南郑县法慈院镇 马家岭村人。追溯起来,廖氏家族系明末清初战乱时节由江西辗转迁 徙至此的移民,左明为第十三代。廖氏家族西迁不仅逃避动乱年月的 种种灾难,也带来豫章之地江南水乡耕读传家的门风传统,凭藉租借 的一湾水田起家,几代人艰苦奋斗,至左明爷爷时已成法镇一带的名 门望族。爷爷廖汉章是取得前清功名的岁贡生,虽未入仕,却被尊为 社会贤达,毕生执教乡里,亦算惠及一方。父亲廖明晋屡试不第,亦 做了教书先生。左明从小机灵,读书上进,于是寄托了祖、父两代读 书入仕的全部希望。尽管这时,辛亥革命爆发,科举制度废除,但各 地新学校开办,也不失为一条新的科举入仕之路。1920年,左明考入 汉中联立中学。这是当时汉中十二府县以前清汉南书院为基础创办的 一所新校,学校建筑典雅,设备完善且师资雄厚,是培养各类人才的 摇篮,也是新思想、新文化在古城传播的策源地。左明进入联中时, 正当“五四”运动爆发后,要科学、要民主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之时。 连偏僻的汉中也有了在外地求学的学生寄回的《努力周报》、《改造》 等进步刊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倡导的白话文、文学革命及 反封建礼教在左明年青的心中掀起风暴,他与同窗好友何挺颖发起成 立了读书会,读新书新报,试写白话文章,还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 纪念“五四”运动大会,青年学生第一次走出校门、走上街头,发出 了古城第一声春雷般的怒吼。    二   事实证明,这正是左明、何挺颖等人走向觉醒、走向革命的先声。 左明先后去北京、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而他的好友何挺颖 则从上海大学投身黄埔,参加红军,成为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挥 者。两位好友,一文一武,殊途同归。细究起来,左明投身革命文艺 绝非偶然,应归功生养他的这片热土。汉中盆地南北有秦巴拱围,其 间有汉水滋润,高大的秦岭挡住北国风沙,在地理上就划归了南方, 划归了长江流域,风柔雨嫩,物产丰饶,每有动乱,各地流民争相迁 徙,比如左明所出廖家便由江西迁至。五方杂居,带来多种文化、多 种流俗,再是汉中地跨川陕、秦蜀交融,早年汉江航运畅通,荆襄物 流不断,汉调桄桄、二黄、秦腔、京戏、豫剧都曾风靡。汉水浩荡, 亘古无桥,来往不便,南岸广阔的平原与大巴山下的丘陵,稍显封闭, 也相对平静,多出名门望族。左明、何挺颖及同时代的留法学者安汉 便皆出于汉水之南的名门大户。相对稳定的社会,物产丰饶的环境, 使得流传久远的民间文艺得以广泛传承:锣鼓草、端公戏、踩高跷、 彩莲船,还有那每年腊尽正来的春官闹春和无处不有随时可唱的茅山 歌,从小就让左明着迷。法慈院一带民间文艺最为繁盛,汉中城区的 二黄剧团最初便由法慈院民间班底组建。左明从小就爱在戏台下玩耍, 模仿台上人物的动作唱腔,常引得小伙伴们哈哈大笑。不可低估丰富 多彩的民间文化对左明的影响和薰陶,这种自幼“先入为主”的兴趣 其实正是左明投身革命文艺最为可靠的诠释。   但左明对民间演唱的喜好,喜欢与民间艺人、戏子厮混,在书香 门第的爷爷和父亲眼中却是大逆不道。为及早让他收心,在他19岁时 便让他与相邻乡镇的一位名门闺秀黄亦新成亲,但这并未阻拦住左明 外出求学,寻求真理的决心。1924年,左明辞别亲友,先到北京进入 艺专戏剧系学习,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受迫害,转入由地 下党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同时参加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人组 织的演出活动,由此正式开始他的革命文艺生涯。他先后参加“南国 剧社”、“摩登剧社”组织的各类演出活动,1929年,左翼戏剧家联 盟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组建,左明已成为其中坚和骨干。他先后自编、 自导、自演戏剧20余部,其中王先生系列短剧曾拍摄成为中国最早的 有声和无声电影。1937年,抗战爆发,左明以压抑不住的爱国激情, 自编、自导、自演那出震撼人心的街头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在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唤起千万民众奋起抗战的决心。 左明率领抗日救亡演出队几经辗转长途跋涉数千里到达延安,受到毛 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并让他担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这在 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左明当时已积劳成疾。毛泽东亲自批准他喝牛奶、 吃鸡蛋,与中央领导享受同等津贴:每月5元,并许诺革命成功后, 让他去苏联进修戏剧。后因革命需要,左明回到告别16年之久的故乡 汉中为鲁艺招生,受到国民党特务追踪,又辗转去了重庆,寻找到田 汉、安娥等友人,满含一腔热情,为革命为抗日奔波尽力,不料病情 加重。鉴于当时各种条件限制,田汉、赵清阁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 资助了路费,安排左明回乡养病。可惜不到一年时间,左明便于1941 年9月病故,年仅39岁。左明身后曾留一儿一女,男曰抗生,女曰木 兰,不幸都染上肺病,这在当时属不治之症,先后在3岁和5岁时去世, 而与左明分离达16年之久的夫人黄亦新也于此后抑郁过度病故,黑暗 的社会现实吞没了这原本幸福的一家。对此惨景,左明生前亦有预料, 故曾遗言将其兄廖佐民之子廖仁林易左明承嗣。   三   左明离世,正值抗战时节。之后,解放战争,建国后牵连不断的 运动,批所谓“三十年代文艺黑线”,便很少有人提及左明。直到“ 十年动乱”结束,国泰民安,盛世修史,陕西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和南 郑县人民政府追认左明为革命烈士。一批当年与左明共同战斗工作过 的老革命、老作家如戏剧家莫耶、赵清阁、严肃、赵铭彝、宋立平、 武志新等人纷纷在报刊撰写回忆录,追忆左明的成就与贡献,才华和 精神。尤其左明家乡南郑党史办的冯忠骅先生,建国初便参加革命, 同时期伙伴早就县长、专员当上去,他却热爱党史工作,为搜集左明 事迹和相关资料,骑着自行车多方奔波,付出大量心血,编著出《左 明》一书,系统介绍了左明的生平和业绩,于1994年由南郑县委党史 研究室出版,这对先烈英灵是极大的告慰。   我过去读《青春之歌》等长篇小说,不止一处提及《放下你的鞭 子》,却不知道是汉中的前辈所作。在读了冯忠骅先生编著的《左明》 后,对家乡的这位革命前辈深感敬仰,与文联同仁郝昭庆、张尚忠诸 位谈起,大家亦有同感,于是相约探访左明故里。在法镇,我们顺利 找到左明嗣子,已64岁的廖仁林老人,和见过左明,年过70的廖仁寿 老人。在他们带领下,探访了左明故居,廖氏家族由赣迁来最初起家 的生基湾,在丛林中的左明夫人黄亦新墓地,以及左明烈士陵墓。看 见的情景是年久失修,与附近坟墓无异,不熟悉很难辨认,这与左明 生前影响和功绩很不相称。我们产生了为左明修陵也给汉中文艺界开 辟一处凭吊先烈、承继薪火场地的想法。这些想法得到市上领导田杰、 郭加水、王明祥、郑宗林等的支持和肯定。最初,文联筹集到五千元, 因为已故业绩卓著的汉中籍书画家方济众故居立碑同时进行,再修陵 显然不够。我们找到南郑县委书记刘晓彦,他一口答应,此事应该, 不足资金由他解决。甲申年初,文联同仁与刘晓彦书记率领的南郑民 政、党史、文化等部门领导,会同法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左明陵前现 场研究决定:经费由南郑县民政局补足;碑由南郑县委、县政府和市 文联共立;占地和修路由法镇镇政府解决;修陵由左明嗣子廖仁林牵 头;陵园规划由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许姬负责。之后,各方共同努力, 法镇党委政府领导现场协调,解决征地事宜,仅用几天就修好长达1 公里能运送砖料的简易道路;文联则与左明亲属协商专门迁左明夫人 黄亦新遗骨合葬,让这对生前聚短别长的夫妻永久地相聚。甲申清明, 一座占地170平方米,简朴、美观、大方的左明新陵耸立于幽静的山 湾,四周起伏的山峦上,麦苗青绿滴翠,菜花争相怒放,恰像为陵地 镶嵌上硕大无比的花圈,为法镇增添一处具有人文内涵的风景,也为 后来者凭吊先辈,传递薪火提供了基地。清明前夕,立碑祭奠仪式隆 重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加水、市委副书记王明祥、南郑县委书 记刘晓彦、县长赵全义、副县长刘颖、市县相关部门和法镇党政领导, 文艺界人士,左明亲属,法镇小学学生两百余人聚集左明新落成陵园, 鼓乐庄严肃穆,仪式隆重简朴,祭辞慷慨,足以告慰先烈;场面庄重, 能够启迪后人。特摘取《祭辞》一节,作为本记结语: 家乡人民,为您骄傲, 精神财富,垂范后人; 未竟事业,我侪继承, 效公学公,我侪祭品; 故园黄土,安埋忠骨, 杜鹃啼血,青山作证; 左明同志,瞑目安息, 茶山流韵,永伴忠魂。    (特约撰稿人 王 蓬)
回到上一页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1 邮发代号:51-1 国外代号:D461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邮编:710054  广告业务联系电话:2231527 [最新报价]
E-mail:sxdaily@tom.com
陕西日报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s ©1998-2000 陕ICP备 01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