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炸鸡块呢: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7:25

 

 

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中国公证员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通过)



序 言

  为规范公证员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公证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维护公证员的职业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制定本准则。
  一、忠于事实忠于法律
  第一条公证员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按照真实合法的原则和法定的程序办理公证事务。
  第二条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非客观事实和法律之外因素的影响。
  第三条公证员应当忠实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切实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公众权利的平等实现。
  第四条公证员应当自觉履行保密的法定义务。不得利用知悉的秘密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第五条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对发现的违法、违规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制止。
  二、爱岗敬业规范服务
  第六条公证员应当珍爱公证事业,努力做到勤勉敬业、恪尽职守,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第七条公证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办理公证事务。
  第八条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代理人和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就权利和义务的真实意思做出明确解释,避免形式上的简单告知。
  第九条公证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平等、热情地对待当事人、代理人和参加人,并要充分注意到其民族、种族、国籍、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职业的差别,避免言行不慎使对方产生歧义。
  第十条公证员应当按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办理公证事务,及时受理、审查、出证,不得因个人原因和其他主观因素拖延推诿。
  第十一条公证员应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杜绝疏忽大意、敷衍塞责和其它贻误工作的行为。
  第十二条公证员应当注重礼仪,做到着装规范、举止文明,维护公证员的职业形象。
  现场宣读公证词时,应当语言规范、吐字清晰,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他人反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十三条如果发现其他公证员有违法行为或已生效的公证文书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机关或部门反映。
  第十四条公证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三、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第十五条公证员应当道德高尚、诚实信用、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品行。
  第十六条公证员应当具有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理念和维护平等、弘扬正义的良知,自觉维护社会正义和社会秩序。
  第十七条公证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保证自己的执业品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满足正确履行职责的需要。
  第十八条公证员有权利并有义务接受教育培训,应当勤勉进取,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执业素质和执业水平。
  第十九条公证员应当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有研究和探索前沿性学科、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十条公证员不得通过非正常程序或不恰当场合,对其他公证员正在办理的公证事项或处理结果发表不同意见。
  第二十一条公证员不得在公众场合或新闻媒体上,发表泄私愤、不负责任的有损公证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言论。
  第二十二条公证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严格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倡导良好社会风尚的楷模。
  四、清正廉洁同业互助
  第二十三条公证员不得经商和从事与公证员职务、身份不相符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公证员应当妥善处理个人事务,不得利用公证员的身份和职务为自己、家属或他人谋取私人利益。
  第二十五条公证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利害关系人的答谢款待、馈赠财物和其它利益。
  第二十六条公证员应当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尊重同行,公平竞争,同业互助,共谋发展。
  公证员应当相互尊重,不得在任何场合损害其它同事的威信和名誉。
  第二十七条公证员不得从事以下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不得利用新闻媒体或其他手段炫耀自己,贬损他人,排斥同行,为自己招揽业务;
  (二)不得利用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的特殊关系进行业务垄断;
  (三)其它不正当手段的竞争。
  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组织监督公证员遵守本准则。
  第二十九条公证员助理和公证机构其他从业人员,参照执行本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本准则由中国公证员协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公证投诉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公证投诉制度,切实加强社会对公证工作的监督,提高公证质量,维护公证机构的声誉和公证投诉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投诉人是指就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范围提出投诉的任何人。被投诉人是指投诉人投诉的公证处、公证人员。
    第三条  受诉机关是指所在公证处、直接主管被投诉人的司法行政机关或其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员协会。
    第四条  受诉机关接受投诉案件后,应当认真调查研究,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部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条  本办法所适用的投诉范围包括:
    (一)刁难当事人,服务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无故推诿,应当受理的公证事项而不予受理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贪污、索贿、受贿的;
    (四)故意出具虚假公证书或因工作失职造成错证,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或当事人隐私的;
    (六)未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公证费或巧立名目滥收公证费的;
    (七)其他侵害或防碍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的行为。
    第六条  投诉人提出投诉,应以信函、电话或来访的方式进行,并据实署名,对于匿名投诉也应进行调查处理。
    第七条  投诉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投诉内容应尽可能具体、明确,并附上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八条  受诉机关应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设专人负责受理投诉工作,并认真做好接待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投诉人姓名、性别、年龄、联系地址(住址或单位名称)、联系电话、接待时间、投诉事由、涉及人员。
    受诉机关对投诉人来访或以口头方式进行投诉的,应当热情接待,认真做好谈话笔录,笔录应交投诉人核对并签名。
    第九条  受诉机关对群众投诉的问题,应及时调查处理。自接到或收到投诉的次日起60日内对投诉事项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信函方式答复投诉人。如因投诉事项复杂,在规定日期内不能处理完毕的,应向投诉人说明情况,延长答复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受诉机关对于上级机关委托调查的投诉事项,应在1个月内上报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一时无法查清的,应在规定限期内报告调查进展情况。
    第十条  受诉机关处理投诉案件时,必须听取被投诉人的申辩。
    第十一条  受诉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开。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公证机构办理抵押登记办法

 

 

《公证机构办理抵押登记办法》已经2002年2月20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   2002年2月20日



第一条为规范公证机构的抵押登记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公证部门为依法设立的公证机构。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其他财产”包括下列内容: 
  (一)个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非企业组织所有的机械设备、牲畜等生产资料; 
  (二)位于农村的个人私有房产; 
  (三)个人所有的家具、家用电器、金银珠宝及其制品等生活资料; 
  (四)其他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之外的财产。 
  当事人以前款规定的财产抵押的,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机构为登记部门,公证机构办理登记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四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的财产抵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由公证机构登记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抵押合同自公证机构办理登记之日起生效的,公证机构办理登记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五条以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抵押权人自公证机构出具《抵押登记证书》之日起获得对抗第三人的权利。 
  以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抵押合同自公证机构出具《抵押登记证书》之日起生效。 
第六条申办抵押登记,由抵押合同双方当事人共同提出申请,并填写《抵押登记申请表》。 
  《抵押登记申请表》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为个人的,应载明其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明号码、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等;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载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和代理人的姓名、性别、职务、联系方式; 
  (二)主合同和抵押合同的名称; 
  (三)被担保的主债权的种类、数额; 
  (四)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权属; 
  (五)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六)抵押担保的范围; 
  (七)抵押物属再次抵押的,应载明再次抵押的情况; 
  (八)申请抵押登记的日期;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申请人应当在申请表上签名或盖章。 
第七条申请人应向公证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资格证明; 
  (二)主合同、抵押合同及其他相关合同; 
  (三)以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提交抵押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以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提交抵押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或其他证明材料; 
  (四)抵押物清单; 
  (五)与抵押登记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公证机构应予以受理: 
  (一)申请抵押登记的财产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 
  (二)抵押登记事项属于本公证机构管辖; 
  (三)本办法第七条所列各项材料齐全。 
  公证机构不予受理的,应记录在案,并及时告知申请人。 
第九条公证机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并决定是否予以登记。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不予办理抵押登记: 
  (一)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无效; 
  (二)申请人对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权属存在争议; 
  (三)以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得抵押的财产设定抵押的。 
  对不予登记的,公证机构应记录在案,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公证机构决定予以登记的,应向当事人出具《抵押登记证书》。 
  《抵押登记证书》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抵押人、抵押权人的姓名、身份证明号码或名称、单位代码、地址; 
  (二)抵押担保的主债权的种类、数额; 
  (三)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权属; 
  (四)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五)抵押担保的范围; 
  (六)再次抵押情况; 
  (七)抵押登记的日期; 
  (八)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公证机构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的,应在出具《抵押登记证书》后告知房地产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办理抵押登记的公证机构应配备计算机,录入抵押登记信息,并设立书面登录簿,登录本公证机构办理抵押登记的资料。 
  办理抵押登记的公证机构应及时与其他公证机构交换抵押登记信息,信息的交换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制定。 
第十四条当事人变更抵押合同向公证机构申请变更登记,经审查符合抵押登记规定的,公证机构应予以办理变更抵押登记。 
  当事人变更抵押合同未办理变更抵押登记的,自行变更后的抵押不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

遗嘱公证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遗嘱公证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其个人财产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
    第三条  遗嘱公证是公证处按照法定程序证明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经公证证明的遗嘱为公证遗嘱。
    第四条  遗嘱公证由遗嘱人住所地或者遗嘱行为发生地公证处管辖。
    第五条  遗嘱人申办遗嘱公证应当亲自到公证处提出申请。
    遗嘱人亲自到公证处有困难的,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请求有管辖权的公证处指派公证人员到其住所或者临时处所办理。
    第六条  遗嘱公证应当由两名公证人员共同办理,由其中一名公证员在公证书上署名。因特殊情况由一名公证员办理时,应当有一名见证人在场,见证人应当在遗嘱和笔录上签名。
    见证人、遗嘱代书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八条的规定。
    第七条  申办遗嘱公证,遗嘱人应当填写公证申请表,并提交下列证件和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身份证件;
    (二)遗嘱涉及的不动产、交通工具或者其他有产权凭证的财产的产权证明;
    (三)公证人员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遗嘱人填写申请表确有困难的,可由公证人员代为填写,遗嘱人应当在申请表上签名。
    第八条  对于属于本公证处管辖,并符合前条规定的申请,公证处应当受理。
    对于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申请,公证处应当在三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九条  公证人员具有《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第十条规定情形的,应当自行回避,遗嘱人有权申请公证人员回避。
    第十条  公证人员应当向遗嘱人讲解我国《民法通则》、《继承法》中有关遗嘱和公民财产处分权利的规定,以及公证遗嘱的意义和法律后果。
    第十一条  公证处应当按照《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着重审查遗嘱人的身份及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有无受胁迫或者受欺骗等情况。
    第十二条  公证人员询问遗嘱人,除见证人、翻译人员外,其他人员一般不得在场。公证人员应当按照《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制作谈话笔录。谈话笔录应当着重记录下列内容:
    (一)遗嘱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遗嘱人系老年人、间歇性精神病人、危重伤病人的,还应当记录其对事物的识别、反应能力;
    (二)遗嘱人家庭成员情况,包括其配偶、子女、父母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遗嘱所处分财产的情况,是否属于遗嘱人个人所有,以前是否曾以遗嘱或者遗赠扶养协议等方式进行过处分,有无已设立担保、已被查封、扣押等限制所有权的情况;
    (四)遗嘱人所提供的遗嘱或者遗嘱草稿的形成时间、地点和过程,是自书还是代书,是否本人的真实意愿,有无修改、补充,对遗产的处分是否附有条件;代书人的情况,遗嘱或者遗嘱草稿上的签名、盖章或者手印是否其本人所为;
    (五)遗嘱人未提供遗嘱或者遗嘱草稿的,应当详细记录其处分遗产的意思表示;
    (六)是否指定遗嘱执行人及遗嘱执行人的基本情况;
    (七)公证人员认为应当询问的其他内容。
    谈话笔录应当当场向遗嘱人宣读或者由遗嘱人阅读,遗嘱人无异议后,遗嘱人、公证人员、见证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第十三条  遗嘱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遗嘱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
    (二)遗嘱处分的财产状况(名称、数量、所在地点以及是否共有、抵押等);
    (三)对财产和其他事务的具体处理意见;
    (四)有遗嘱执行人的,应当写明执行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五)遗嘱制作的日期以及遗嘱人的签名。
    遗嘱中一般不得包括与处分财产及处理死亡后事宜无关的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  遗嘱人提供的遗嘱,无修改、补充的,遗嘱人应当在公证人员面前确认遗嘱内容、签名及签署日期属实。
    遗嘱人提供的遗嘱或者遗嘱草稿,有修改、补充的,经整理、誊清后,应当交遗嘱人核对,并由其签名。
    遗嘱人未提供遗嘱或者遗嘱草稿的,公证人员可以根据遗嘱人的意思表示代为起草遗嘱。公证人员代拟的遗嘱,应当交遗嘱人核对,并由其签名。
    以上情况应当记入谈话笔录。
    第十五条  两个以上的遗嘱人申请办理共同遗嘱公证的,公证处应当引导他们分别设立遗嘱。
    遗嘱人坚持申请办理共同遗嘱公证的,共同遗嘱中应当明确遗嘱变更、撤销及生效的条件。
    第十六条  公证人员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人员在与遗嘱人谈话时应当录音或者录像:
    (一)遗嘱人年老体弱;
    (二)遗嘱人为危重伤病人;
    (三)遗嘱人为聋、哑、盲人;
    (四)遗嘱人为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弱智者。
    第十七条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公证处应当出具公证书:
    (一)遗嘱人身份属实,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遗嘱人意思表示真实;
    (三)遗嘱人证明或者保证所处分的财产是其个人财产;
    (四)遗嘱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内容完备,文字表述准确,签名、制作日期齐全;
    (五)办证程序符合规定。
    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拒绝公证。
    第十八条  公证遗嘱采用打印形式。遗嘱人根据遗嘱原稿核对后,应当在打印的公证遗嘱上签名。
    遗嘱人不会签名或者签名有困难的,可以盖章方式代替在申请表、笔录和遗嘱上的签名;遗嘱人既不能签字又无印章的,应当以按手印方式代替签名或者盖章。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公证人员应当在笔录中注明。以按手印代替签名或者盖章的,公证人员应当提取遗嘱人全部的指纹存档。
    第十九条  公证处审批人批准遗嘱公证书之前,遗嘱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公证处应当终止办理遗嘱公证。
    遗嘱人提供或者公证人员代书、录制的遗嘱,符合代书遗嘱条件或者经承办公证人员见证符合自书、录音、口头遗嘱条件的,公证处可以将该遗嘱发给遗嘱受益人,并将其复印件存入终止公证的档案。
    公证处审批人批准之后,遗嘱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公证处应当完成公证遗嘱的制作。遗嘱人无法在打印的公证遗嘱上签名的,可依符合第十七条规定的遗嘱原稿的复印件制作公证遗嘱,遗嘱原稿留公证处存档。
    第二十条  公证处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规定保管公证遗嘱或者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也可根据国际惯例保管密封遗嘱。
    第二十一条  遗嘱公证卷应当列为密卷保存。遗嘱人死亡后,转为普通卷保存。
    公证遗嘱生效前,遗嘱卷宗不得对外借阅,公证人员亦不得对外透露遗嘱内容。
    第二十二条  公证遗嘱生效前,非经遗嘱人申请并履行公证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变更公证遗嘱。
    遗嘱人申请撤销或者变更公证遗嘱的程序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三条  公证遗嘱生效后,与继承权益相关的人员有确凿证据证明公证遗嘱部分违法的,公证处应当予以调查核实;经调查核实,公证遗嘱部分内容确属违法的,公证处应当撤销对公证遗嘱中违法部分的公证证明。
    第二十四条  因公证人员过错造成错证的,公证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有关公证赔偿的规定,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由司法部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