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笑阑珊txt微盘:“微”与“毫”——大本营发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04:35

“微”与“毫”——大本营发表

 

  4月12日,大震灾发生一个月零一天。一早,人们听到的是日本政府把核事故的级别,从“五”提高到最严重的“七”,与“切尔诺贝利”同级。但人们对此没有多大反应,事故第二天,也就是一个月前的3月12日,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就报出四级;16日,提升到五,相当于“三里岛”。当时就有人指出,应该是七。“切”只爆掉了一个炉子,而“福岛一核”是四个连续出事。

但倒是“京”,这个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单位,让人们“颇感新鲜”。

  “京”作为数字名,中国古代使用过,因概念混乱,现在不用了。在日本是一万兆。“兆”是万亿,“京”就是10,000,000,000,000,000

  人们担心,这是不是政府又在搞“大本营发表”?因为,不但两个政府机构——原子力安全委员会和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对这次事故的放射线总泄漏量估计有巨大差距,(前者为63京贝克勒尔,后者只报37京),而且还一再强调,比起“切”来,泄漏量只有十分之一;没有死人(“切”死了29人);反应堆本身没有爆炸,爆的是建筑物,压力仓和安全壳还保持着原形,云云。

  网上调侃:如果只有“切”的十分之一,那就把“切”改为八或九级吧(实际上国际核事故级别最高就是七)!。据发表, 3月15、16日两天中的泄漏量占了大部分。那么,当时为什么不公布呢?

同时,这次两个机构虽然报的数字不同,但都是放射性碘131和铯137的合计量。而3月底在福岛一核院子里检出的钚呢?前两者的半衰期各为约8天和30年,而钚却是4000年!也没听说“切”泄漏了钚啊。

  “大本营发表”一说,始于二战之中陆军和海军分别发表大本营战况。因每况愈下,就开始编瞎话,用新词。比如把撤退叫作“转进”;把全部被歼称为“玉碎”,不一而足。因此留下话柄,被后世用来讽刺官方睁着眼睛说瞎话。比如历来的核事故,明明是“事故”,却一定要说成“事象”。

  从这次核事故后,政府的发表不但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欺瞒百姓,而且还故意使用晦涩罕见的词汇;打一些不着边际的比方,以己“昭昭”,使人“昏昏”。

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忌讳把福岛一核的事故与原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挂起钩来。不但在事故级别上不愿意上“七”,就连退避范围,也一定要将半径20-30公里定为“屋内退避”、“自主撤出”。因为“切”的迁出半径就是30公里。

核泄漏一开始,用的是“微希(沃特)”,后来不够用了,就用“毫希”。但在第一次说明时,官房长官枝野只是在讲到毫希的“毫”时加重了语气,就是不加一句:“毫”是“微”的一千倍。

对于如何防范飘散在空气里的放射线,政府的专家说,放射线不可怕,就像对付花粉症,出门戴上口罩,不暴露皮肤即可……

有人报告防疫站:看见放射线了——黄的!在地上一堆一堆的。一看,是花粉——现在正是日本杉树花粉的飘散期。这是真事。另有一个政治笑话,请见今天副刊《世界风》。

(刊香港《信报》2011-04-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