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妹子下载:文章憎命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42:24
文章憎命达 编辑:  日期:2011-3-2 10:59:00  点击: 141

        有人曾说,粥是贫穷的象征,是吃不上饭的代名词。古之文人最能安贫乐道,要生存下去,粥是最好的选择。不多的米,加上几碗水,虽不能垫饥,但可以暂时填满饥饿的肠胃,聊以度日。古代先贤们确实有不少这么做的。
        范仲淹自幼家贫,在学院发奋读书时,天天煮些米做一大锅粥,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就着一些腌菜吃。有人送他一些美味佳肴,他直到变质了也不尝一口,还说:“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曹雪芹祖父曹寅对粥很有研究,曾编有《粥品》一书。然而造化弄人,到了曹雪芹在北京西山荒村里埋头写作《红楼梦》的时候,生活已处于十分贫困的境地,穷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红楼梦》里的姑娘、小姐、奶奶们整天大小宴席不断,天天像过年,可怜现实中作者全家只能咝溜咝溜喝稀粥,怎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蒲松龄的一生,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有四个孩子,还要赡养老母。他为了解决温饱想过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喝粥。喝的什么粥呢?是“粟米汲水炊白粥”,也就是不添什么作料的小米粥,就这样还有“午时无米煮麦粥”的时候。他的诗作《日中饭》记述了孩子们饥饿争粥的情况:“大男挥勺鸣鼎铛”,中儿“携盘觅箸相叫争”,小儿“翻盆倒盏如饿鹰”。只有女儿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令蒲松龄既心疼又无奈。
        “文章憎命达”,写文章是清贫寂寞的。而这些文学巨匠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存境遇里,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无锡日报》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