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术妖姬大招怎么用:中国国产大飞机真相曝光 仍使用进口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2:28

坐在只剩下躯壳的“运十”驾驶舱里,曾经的“运十”副总设计师时年77岁的程不时难掩落寞的神情。

从1985年项目停飞至2007年,这个“让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又经过了22年的漫长等待。

回溯上世纪70年代初,当空客公司第一款客机A300还在襁褓之中,中国“运十”项目上马。1980年试飞成功后,仅仅是片刻的欢愉,由于经济社会环境、体制、资金的重重障碍,这个最初的胜利并没有坚持走下去,“运十”被无限期地搁置了。

十余年过去了,昔日年轻的空客、波音早已成为几乎垄断世界航空工业的两大巨人,而反观中国的航空工业体系、尤其是民用飞机领域几乎还停留在“为别人做嫁衣”提供零部件生产的产业链低端环节。

这之后,又是一个十年的等待。

2007年2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中国大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商飞”)。

建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这个曾经尘封多年的梦再次起航——这一次,它的名字是C919。

这一次,国产大飞机可否如愿起飞?

翻开C919的进度表:2010年11月珠海航展样机首次亮相,2010年完成初步设计……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之后的步骤将是:2012年完成详细设计,2014年实现首飞,2016年完成适航取证并投放市场……

这次人们也许可以放心,和早早退出历史舞台的“运十”不同,此次的国产大飞机项目,自诞生起,就已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和期望。

然而时隔多年之后,国际航空市场早已风起云涌,国产大飞机这个概念在国内也早已超出了一款产品或是一架飞机的含义,这个国家意志、民族希望以及促进产业升级等种种期许交织的大项目,是否能被商业市场接受?这个后起之秀,如何冲破已经成熟的国外航空体系的束缚再建自己的体系?资金束缚、体制约束等等当年使“运十”下马的问题,是否已不再是困扰C919的难题?

与此同时,和同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速铁路相比,高额投资是否可以收回成本、达到盈利?还有前所未有的技术攻关、发动机研制、人才培养等重重难题……

剥去加载在大飞机身上的情感与梦想,中国大飞机的起飞,还有多少现实的挑战?

“我没有说大话也没有放空炮,即使把我们每年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速减半,10年后我们的销售收入仍将超过波音和空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科技委主任张洪飚说。

这是这位原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发言。

据他介绍,从2000年到2010年,中航工业10年间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37%的速度递增,保守预测,即使将增速减半,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只要保持18.5%递增速度,“我们的销售收入仍将要超过波音公司和欧洲宇航防务集团(空客的母公司),实现550亿美元到600亿美元这样一个销售规模。”

不仅是过去10年,在未来的20年,中国都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航空市场之一。

中航工业2009年发布的对民用飞机中国市场的预测报告表明,未来20年,中国航空客运周转量(体现旅客运输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指在一定时期内输送旅客数量与平均距离的乘积,计量单位是“人公里”)年均增长率为8.2%,远高于5.2%的全球航空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到2028年客运周转量接近1.38万亿人公里;同期,中国航空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率为10.2%,高于航空客运的增长速度,到2028年达到827.5亿吨公里。

据中国商飞公司2010年-2029年市场预测年报显示,到2029年,全球共需要30230架干线和支线飞机,其中双通道飞机6916架,单通道飞机19921架,涡扇支线飞机3396架,总价值近3.4万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中国市场需要3750多架大型客机。

其中,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对民用飞机的需求最为强劲,共需补充各型民用飞机4439架,其中150座级单通道客机2950架、双通道喷气客机802架,涡扇喷气支线客机687架,总价值超过4500亿美元。

报告写得清楚:未来20年我国单通道喷气客机需求最劲。而C919正是这种类型的客机。

除了这些新增飞机带来的市场份额,航空工业对其所在制造业领域的拉动作用极高,可以称得上是制造业中“含金量”最高的产业之一。

据日本通产省发布的资料,如果船舶单位重量的价格为1,则轿车为9,彩电为50,电脑为300,喷气式飞机为800,喷气式发动机为1400。以战斗机为例,美国F-16战斗机单位重量的价格是白银的20倍;F-117A隐形战斗机与同重量的黄金等价;B-2隐形轰炸机大约是同重量黄金的两倍,是名副其实的“机比金贵”。

作为“含金量”极高的产业,其中的民用飞机行业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可小视。

据波音公司的研究指出,民机销售额每增长1%,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为0.714%;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研究也指出,航空高科技企业及其核心技术衍射到相关产业,可以达到1:15的带动效应。

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在中国上空飞行的民用飞机都来自世界两大飞机巨头空客和波音之手。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空客A350之后,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推出A360和A370,而是直接一下子跳到A380,有人问原因,空客说“8”这个数字中国人比较喜欢,而他们就是瞄准了中国市场而来的。

虽说只是一个笑谈,但是国际巨头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在市场上已取得的霸主地位,足以令本土航空制造公司打心眼儿里嫉妒。

时不我待。

别再让大飞机“差钱”

万众瞩目的大飞机有多少资金来源?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据公开资料整理,注册资本190亿元的中国商飞的最大股东为国务院国资委,出资60亿元;上海市政府投资成立的国盛集团出资50亿元;其余股东为中航集团、宝钢、中铝、中化等大型国企。

此前有报道称,国外研制民用大型客机的研发周期至少10年。依照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时间表,2007年立项,2014年首飞,2016年开始交付使用,周期也是10年。那么目前中国商飞的融资状况如何?

据公开资料,中国商飞于成立当年即2008年年底首次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这之后2009年4月中国商飞与交通银行[6.01 0.33%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交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上海分别签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租赁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并获得总额为30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随后工商银行[4.61 0.44% 股吧]也向中国商飞发放了200亿元的授信额度。

2009年8月中国商飞与中国农业银行[2.84 -1.05%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没有公布具体的融资金额。进入2010年,1月份中国商用飞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样双方没有公布具体的合作金额。

同年9月份中国商飞公司又获得了来自中国建设银行[5.12 -0.19%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总额为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金融支持,并配置专业化服务团队,提供在供应链融资、外汇管理、现金管理、金融业务咨询(课题调研)等方面的金融服务。

除了投资和贷款,政府有没有给予大飞机补贴?

成立于2008年3月的中国商飞在体制上顺应了国际民用飞机的发展模式,对于国家和政府对其的支持,中国商飞一再表示目前所有的研发生产都严格按照市场规则来做。公司高层告诉记者,国际市场的竞争已趋白热化,稍有不慎就会落入WTO的诉讼之中,为中国民机事业的发展平添烦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韩立岩认为,大飞机项目属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是各家大银行的重点支持对象。但作为一个历时10年的重大项目,仅靠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发行多种期限的公司债[128.74 0.03%]券、承销债券将成为各商业银行的机会。

中国商飞是否有上市募集资金的准备也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从内部获悉中国商飞有择机赴海外上市的打算,但由于上市需要业绩支撑,所以上市时间要取决于目前商飞的主要销售任务——ARJ21的销售情况等因素。

对此问题,《中国经济周刊》从中国商飞副总经理、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处获得的答案是“没有上市计划”。

那么,大飞机项目是否考虑过股权出让和民营资本进入的问题?纵观首批9家为C919提供零件的供货商,其中7 家为中航工业集团旗下公司,另2家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只有一家是民营企业浙江西子联合控股公司且其提供的产品是相对技术含量简单的舱门研发。

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飞机制造业,吴光辉坦言“很难”,因为民营资本一般要求回报周期比较短,而航空业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民营可以参与,但是要搞整体航空很难,做局部的可以,整体的不行。”吴光辉说。

和同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铁相比,需要更加精密技术的大飞机项目并没有表现得如高铁一般的“财大气粗”,相反在一些飞机研制的关键环节,如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上,显得有些“财短”。

一批业内人士甚至是科研人员,正在为“要钱”奔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张洪飚召集了将近50位左右人大代表在其“关于把航空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议案上签名。该议案中的重要一点即是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要钱”。

张洪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航空发动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他认为,目前航空发动机已成为了我国军民机发展的瓶颈,建议国家实施发动机重大专项,“像当年搞‘两弹一星’工程一样,不断完善技术”。

张洪飚建议,在综合现有各项规划的基础上,每年增加投入15亿元,持续20年,共投入300亿元,按潜在需求研制出成型谱系列的验证机,形成准货架产品。同时,在航空发动机原材料、元器件、制造与试验装备再增加投入600亿元,总投资约1000亿元,20年平均每年投入50亿元。

中国航空动力[34.15 0.44% 股吧]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研制验证机“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未来20年研制航空发动机需要投入1000亿。这个看似天文数字与另一个数字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们的高铁1年就要投7000亿!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运十”的落马,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感慨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差钱,差3000万”。当年,“运十”已经生产出两架飞机试飞成功,并进入地形气候最复杂的西藏执行救灾任务六次,第三架飞机已经装配60%,但“没要来钱”的运十最终被卡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

无可否认,与“运十”相比,C919有着天生的优势,但在没有上市计划、民间资本较难进入、政府投资不能过多干预、在依靠银行贷款同时仍需面对提高研发经费的呼声的道路上行走并不容易,更何况比研发更具挑战的是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