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拆珠子:古代卖官者是怎样打折促销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22:15:52
古代卖官者是怎样打折促销的

 

秦朝开创纳粟授爵的先河之后,历代诸多皇帝以“赀选”、“纳赀”、“捐纳”等各种雅称,从事官场乌纱交易活动。既然是交易,就有卖买双方,就会有供求关系,虽然中国古代无人传授政治经济学,但历代的皇帝及权臣都无师自通,深谙此道,把供求关系这玩意儿使唤得得心应手,把官场腐败演绎得淋漓尽致。


卖官就是为了捞钱。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皇帝权臣们是不会轻易打折、挥泪甩卖的,在乌纱交易市场上也一样存在着供求关系的潜规则,当某个官位出现肥缺而供不应求时,其价格自然就上涨;而当皇帝手头较紧、急于捞钱时,就会大量批发,供过于求,这时,乌纱市场的促销打折活动便会应运而生。各种跳楼价让人目瞪口呆,奇怪的促销方法令人心动疯狂。


在古代,越是出现天灾人祸,乌纱交易就越活跃,打折幅度也就越大。宋朝时,遇到天灾,打折贱卖的乌纱价格很是低廉,地主们只要有欲望,愿意把仓库的粮食拿出来一点,就有官可当,六千贯的就可以拿下予簿、尉官,一万贯可以搞个殿官,这一促销活动使宋代官员数量超过以前任何一代。明代宗的时候,因马草不足,纳草一千五百束,就可选用做官。看来,如果当时勤劳一些,割草孩子也能闹个一官半职。


很多时候,皇帝把卖官作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国库紧张的重要渠道。清光绪二十四年,安徽省发生大水灾,清政府拨款救灾后,仍然杯水车薪,难济难民,朝廷再投入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安徽巡抚兼提督王之春向皇帝奏请开办捐纳,按不同官员级别给予不同的打折优惠,然后公开拍卖。有一个湖南长沙人叫萧策璠,他瞅准时机,享受了三折的优惠价,花32两4钱现银就混了一个监生。


两年后,安徽库款更加空虚,工资支付困难,奏请皇帝恩准后,实行了官帽挥泪大甩卖,四品以上实职官员捐纳按四折交现银,五品以下捐纳按三折交现银,一手交钱,一手给帽。然而,感到实在的是,官府打折卖官收来的钱是开发票的,收据称为正实收,也有人称之为实收的。卖官开发票,看来是为了规避中饱私囊者,而手握发票的买官者,他们是省油的灯?有朝一日开堂后,不把老本捞回来,算他是青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就是最好史证。


古代有的皇帝当婊子还想立牌坊,既想收钱,还想要才,遇到想用的人时,也会在价格上打些主意,实行打折优惠措施,借以吸引人才。东汉灵帝实行的是交易公开制度,公开贴榜,标价出售,公开透明,童叟无欺。价钱是一万钱一石官秩。《资治通鉴》载:钜鹿太守司马直是个清官,灵帝因“以有清名”而打折减价,让他出三百万钱升官。这在当时很划算,太守俸禄每年两千石时,价二千万,皇帝是在充分考虑司马直个人素质的同时,才决定开出最优惠价格的,300万相当于太守19年的工资总和,不打折则是太守128年的工资总和。不言而喻,这是个物美价廉的交易。可惜,司马直实在太穷了,打折后的钱仍然拿不出,他忿慨地说:“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后请辞,上不准,吞药自杀。


西汉初期,官帽卖买的行情是,交钱十算(十万钱)就可以搞个官做。但有市籍的商人,不得为官,这就造成了“贾人有钱不得为吏,廉士无赀又不得为官”的局面。景帝认真分析行情后,鉴于廉士寡欲易足,果断调整卖官价格,赀算四得为官,也就是说,卖官是打了四折的,算是优待廉士。当时,有名的司马相如就是“以赀为郎”,他到底享受了几折的优惠,史记无载,但最少享受了四折优惠是无疑的。


有时为了享受打折优惠价,卖买双方也都出了不少的笑料,找个中介人暗中摆平交易也是常有的事儿。《文献通考.选举八》记载:当时,有个名叫崔烈的,素有清名,官至九卿。他看见别人都在买官,觉得自己不买实在太对不起自己。这时,皇帝的保姆程夫人闪亮登场,说她能深入内部,可以搞到优惠价,崔烈就交了一半的钱给这个女人,皇帝马上拜崔烈为司徒。崔烈出钱五百万买了个司徒,灵帝却在官帽出手后后悔了,说,太便宜了这小子。程夫人一听言语有误,马上纠正,说崔烈的官不是买的,是我亲自帮他弄到。此言一出,公卿哗然。


要说历史上的卖官第一高手,非清朝奕劻莫属,他的卖官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忽悠人的本领也令人瞠目。特别是出售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一事,真是显示了他囤积聚奇、借机提价的经营本领。当时,奕劻不急卖、先放风,说此缺当售银三十万两,然后不急不慢地看下面的反映。有个叫盛宣怀的提出想买,奕劻知道他做官时撸了不少银子,便想榨他一把,说“别人三十万可以,你就非六十万两不可。”后来盛宣怀托人说情侃价,才在打五折后拿下这顶乌纱。奕劻先抬价,再打折,不仅保住了底价不变,而且做了一桩为人的差事儿,真是一举二得,高,实在是高。

有些官职虽然还是这个官职,但根据行情也会随行就市,该打折时就打折。如道员一缺,就是价格一路看跌的,乾隆三十九年时售价为16400两;咸丰二年降为9446.6两;光绪二十七年又降为4732.1两,成了三折。清末有八折的知县、四折的州知等奇怪的名目。咸丰以后,在卖官方式上,各种花色品种齐全。其中捐虚衔就打折,可以按捐实官价格减半或六成则可得同职虚衔,花上一二百两银子即可捐个从九品的虚衔。

卖官买官,历来是政治上的最大腐败,大凡一个王朝一旦出现这一现象,那它离消亡就为期不远了,如果出现打折卖官现象,这个王朝就到了病入膏肓、岌岌可危、大厦将倾的时候了。由此看,打折卖官阴暗无比,不堪回首,如果不真正走出历史的这一车辙,摆脱恶性循环,任何政权都是危险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