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升级攻略2016:辽宁省海城籍的著名烈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30:06

常恩多生平 

常恩多,字获三,满族,1895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市东三台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1919年,常恩多怀着 救世爱国之心,参加了奉军。1922年,常恩多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他勤奋好学,精于书法,成绩优异,深得教官郭松龄的赏识。毕业后被破格授予中尉排长,其后历任连长、营长、团副、上校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常恩多目睹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痛心疾首,声泪俱下地对全团官兵说:“我们是东北父老用血和汗武装起来的队伍,我们要用血和生命把鬼子赶出我们的家门,这是我们的天职。”他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在剿共战场上经常给红军提供方便,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逐渐有了认识。1936年秋,常恩多由团长晋升为中将师长,他多次表示要把百十一师带好,用在打鬼子、回老家的正道上。这一时期,常恩多结识了在西安工作的红军总参谋长叶剑英,两人曾畅谈到深夜,常恩多深受教育和启发,萌发了加入共产党的强烈愿望。“西安事变”时,常恩多奉命率部征讨何应钦的“讨逆军”,打得“讨逆军”尸横遍野,溃不成军,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条件。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后,常恩多曾想率部投奔红军,因党的事业需要仍留在东北军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常恩多率部走上华东抗日战场,此后,他率部转战,英勇抗击日军的入侵,屡建奇功。杨州战役中,他临危不惧,率部死守阵地,重创日军;台儿庄会战中,他领兵攻克阜宁,痛歼日军丘山旅团;徐州战役中,在国民党诸军临阵退缩之际,他率部奋勇出击。常恩多和他的百十一师声威大震,被人们誉为“常胜将军”。1938年冬,常恩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央指示,率部开赴鲁南,连续发起3次战役,歼灭日伪军600余人,收复大片失地,进一步扩大了我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并在给养、军火方面大力支援了我鲁南八路军和游击队。1941年元月,常恩多被病魔折磨倒了,是时正值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师内一伙顽固分子蠢蠢欲动,挥起屠刀。病榻上的常恩多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把百十一师官兵带出内战的苦海,投向人民的怀抱。1942年8月3日,经过精心筹划,在党组织和爱国军官的帮助下,生命垂危的常恩多将军,冲破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阻挠,率部举行起义,把百十一师3000多官兵胜利地带到了抗日根据地,而常恩多将军却为之耗尽了最后一点心血,8月9日,常恩多与世长辞,终年47岁。常恩多将军的功绩,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荣史册。


陈景星生平

 

陈景星,1908年10月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市陈家台村一个中农家庭,家人节衣缩食供他读书,他勤奋好学,1926年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奉天省立第三高级中学。陈景星读书期间,与国民党左派接触,加入早期的国民党,拥护北伐战争,在青年中积极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罪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的教训,使陈景星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928年底,陈景星与进步青年石璞一起去南京,考入南京金陵大学。这期间,陈景星广泛结交了进步人士,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革命思想逐渐成熟起来。1929年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景星入党后,在极其危险的条件下,积极为党工作,发展多名学生党员。不久,陈景星担任了中共金陵大学党支部书记,他的出色工作,使这个支部组织严密,斗争坚强有力,成为当地南京一个较强的战斗堡垒。1930年4月5日,中共南京市委组织900多名学生上街游行,支援“和记洋行”工人罢工斗争,陈景星组织全校师生参加游行,很快与工人会合,召开了群众大会,几百人的游行队伍,迅速扩大到上万人的集会,在当局出动军警镇压时,陈景星一边组织游行,一边安排学生队伍安全撤退,表现出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1930年5月25日,中共南京市委决定由陈景星在金大组织一场文艺晚会,以熄灯为号,散发宣传单号召罢课、罢工、罢市,市委宣传部长刘季平和石俊等人相继被捕,最后由陈景星完成了散发传单的任务,由于刘、石等人被捕,市委决定由陈景星代理市委宣传部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陈景星一直住在“和记洋行”工人宿舍里,串连工人兄弟,扩大武装力量。由于一交通员被特务盯梢失密,1930年8月末,陈景星、石璞等人相继被捕。在狱中,陈景星面对酷刑,临危不惧,义正词严地揭露、抨击国民党的反革命罪行,敌人软硬兼施,一无所获,最后以“甘心附共,图乱首都,无法可恕”为由,判处死刑。1930年9月4日,陈景星、石璞等7名同志在雨花台从容就义,陈景星时年仅22岁。

罗长维生平

 

罗长维,又名牛文,1918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前柳村一个小康之家。小学毕业后,12岁的罗长维于193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同泽中学。这是张学良将军为培养桑梓子弟而创办的学校,不仅藏有进步书籍,也不乏思想进步的教员,罗长维结识了许多进步师生,拓宽了政治视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罗长维流亡关内,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此后,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加游行、募捐、警卫、军训和救护等救亡运动,并准备投笔从戎,为抗击日军入侵,复土还乡而战斗,于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开始了奔赴延安的征程,几经碾转,终于在1938年初来到延安。罗长维先被分配到陕北公学,接受短期革命教育,结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做政治工作,同年8月,随军挺进绥远北部,参与开创大青山游击区的斗争,驰骋于绥中、绥西和绥南广大地区,打击日本侵略军。1940年4月,罗长维调到晋西北根据地,先后任晋绥行政公署经济总局、贸易局秘书,商业科长等职,并于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晋绥地区的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战斗在晋西北的东北籍干部被派回东北。10月,罗长维同叶心、杨运等人到盖县开辟工作,在敌伪残余势力十分猖獗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解放了盖县,罗长维任盖县县委书记兼县长。1946年10月19日,罗长维带警卫员到县城东南10公里的暖泉乡,召集群众开会,部署破路、销毁通讯设备等工作,以迟滞国民党军队的进犯。10月20日晨,罗长维正在街上盘查,突遭敌军包围,突围时,被击断右臂,流血过多昏死过去,不幸被敌人俘获。罗长维被捕后,严词拒绝敌人的诱降。敌人对罗长维施以酷刑,打得他皮开肉绽,终无法使他屈服。1946年10月27日,无计可施,恼羞成怒的敌人在海城南沙河杀害了罗长维,年仅28岁的罗长维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马文良生平

 

马文良,原名尹久官,回族,1912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东关。马文良少时家贫,靠父母行医,勉强读书。1933年,马文良满怀读书报国之志,考入东北大学。因学业突出,1936年被校方派赴日本留学。在日本,马文良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日组织的进步“读书会”,从事革命活动,被日本当局视为“要视察人”,加以追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郭沫若等人帮助下,马文良秘密离开日本,绕经东北回到北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文良同部分爱国青年一道投奔延安,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马文良被组织上派到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0年1月,马文良等8人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回民救国协会,被选为常务干事。同年,又被任命为中共特支书记兼陕甘宁边区回民巡视团团长。1941年2月,马文良率回民巡视团深入到宁夏盐池县回民集中地回六庄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不幸被马鸿逵匪帮便衣队抓获,关押进宁夏银川监狱。在狱中,马文良受尽折磨,身体致残,但他始终以共产党人英雄气概同敌人进行斗争,痛斥国民党破坏抗日、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1年4月17日夜,无计可施的敌人把马文良等3人押赴刑场。临刑前,马文良再次严词拒绝了敌人的诱降,振臂高呼革命口号,右臂被砍成4截,仍不停地高呼:“共产党万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年仅有29岁。

 

孟庆印生平

 

孟庆印,1925年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市王石镇英北村小北沟一个雇农家里,自幼家境贫寒,6岁时随祖母沿街乞讨,8岁时给地主放牛,受尽欺凌,16岁时到灵山铁路做苦工。1945年10月,孟庆印满怀深仇大恨参加了解放军,迅速成长起来,他作战机智勇敢,屡立战功。1946年2月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战斗中,荣立2次小功。1947年2月,在三保临江战役中,孟庆印和战友一举攻克八九六高地,荣立大功1次,所在连被授予“攻无不克”锦旗一面。1947年夏季攻势中,孟庆印负伤不下火线,立下战功,荣升为副排长。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在攻打义县战斗中,孟庆印冲锋在前,率全排战士奋勇突破敌城防工事,占领敌山炮阵地,缴获山炮2门,俘敌35人,解除了对后续部队的威胁,其后率队直插敌人心脏大佛寺,胜利地完成了突击任务。孟庆印荣立特等功1次,被师党委授予“尖刀英雄”光荣称号,所带二排被命名为“尖刀英雄排”。1949年10月,孟庆印所在部队参加衡宝战役,向国民党白崇禧部发起攻击。10月10日,敌军占领二八○高地,不仅威胁我军后方及指挥部,也是向东逃窜的一个重要通道,如不迅速夺回,必将影响整个战役的部署。夺回并守住二八○高地这样一个紧急而又艰巨的任务,落在担任预备队的三连二排身上。在副连长和排长孟庆印的带领下,二排利用炮火掩护,仅用20分钟就出其不意地夺下了二八○高地。敌军见大势已去,以百倍的疯狂,投入1个营的兵力向二八○高地发起冲锋,孟庆印率全排战士拼死守住阵地,寸土不让,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打退了敌人2次进攻,使二八○高地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拦住敌人的退路,直至我军发起总攻,全歼敌人。在激战中,孟庆印腹部不幸中弹,壮烈牺牲,长眠在兴隆山二八○高地上,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孟庆印牺牲后,师党委给其追记大功1次,命名二排为“孟庆印排”,记集体大功2次,并授予“攻得勇猛,守得顽强,兴隆山上再放光芒”锦旗一面。同时师党委讣告全师,召开追悼大会,号召全体指战员开展学习尖刀英雄孟庆印的活动。


杨洸生平

,原名杨宗祥,1917年出生于海城市感王镇感王村。中学读书时接触了进步思想。接受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拥护平均地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径,不愿做亡国奴,毅然流亡关内,先后辗转于北平、河南、西安等地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杨于1938年考入国民党武汉军校十二期电训班受训,毕业后被派到皖南屯溪一带沦陷区潜伏电台任报务员,旋即调回重庆军统电讯总台任报务员。在电讯总台,杨与赵力耕、张尉林、冯传庆、王锡珍、陈国柱等进步青年一起,主动与共产党组织联系,1939年10月,杨在延安派往重庆的女共产党员张露萍介绍下,经中共中央南方局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杨与相继入党的赵力耕等人组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战斗在敌人的心脏。7名共产党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民党军事情报,转报南方局,对及时了解敌情,揭露其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2月,地下支部被破获,杨等7人相继被捕,被处以死刑,暂缓执行,监押在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狱中的3年中,杨与战友们互相鼓励,立场坚定,英勇不屈,战胜了各种酷刑的摧残,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5年7月14日,敌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杨、张露萍、赵力耕、张蔚林、冯传庆、王锡珍、陈国柱7位烈士被军统特务秘密杀害于贵州息烽的快活岭,被人们誉为“无名七杰”。是时,杨年仅28岁。

 

姚铁民生平

 

姚铁民,原名姚广凯,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北河沿村。青年时代投身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满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毅然离开了东北军,几经周折,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走上了武装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姚铁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随邓华、宋时轮赴冀东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包森支队参谋长,率队转战长城内外,开展敌后游击斗争,九神庙一战,毙日军70余人,声威大震。姚铁民、包森曾率16名战士,血战东新庄,毙日军10余人,俘获日伪军300余人,开创了冀东游击战以少胜多的先例,被誉为“十八勇士”。1940年3月,姚铁民任迁(西)、遵(化)、兴(隆)、联合县县长,他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县区乡各级武装,组织抗日军民割电线、抓汉奸、拔据点,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41年9月,姚铁民调任长城工作团副团长,他经常率干部冒险深入热南,开辟热南游击根据地,曾组织抗日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敌伪交通活动。1943年2月9日,姚铁民在兴隆县蘑菇峪一带发动群众,遭到敌人包围被捕,被敌人关押在青龙监狱。在狱中,由于汉奸告发,敌人得知姚铁民是抗日县长,立即转押至承德监狱。面对敌人各种诱降,姚铁民严辞拒绝,面对敌人各种酷刑的折磨,姚铁民誓死如归,坚定地表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抗日到底。”1944年4月30日,姚铁民由于屡遭酷刑,不幸被折磨致死于承德监狱。终年46岁。

 

赵力耕生平

 

赵力耕,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西柳村。少年时代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拥护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拥护平均地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力耕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不甘心做亡国奴,离开海城流亡关内,先后辗转于北平、河南、西安等地读书。1938年考入国民党政府武汉军校第12期电训班受训。毕业后,赵力耕调到军统重庆电讯总台任报务员。此间,赵力耕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和特务机关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心中十分不满,经常与进步青年张蔚林、冯传庆、杨洸等人交谈国事,积极寻求与共产党组织联系。1938年10月,党组织派中共党员黎林化名张露萍打入特务系统电讯总台,团结教育有志青年,发展组织,传递情报。在张露萍的团结、帮助和教育下,1939年10月,赵力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其他进步青年也相继入党,组成了以张露萍为首的党支部,在中共南方局军事组织的领导下,战斗在敌人的心脏。赵力耕等7名党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情报,转报给中共中央南方局。这些重要情报,对于了解敌情,揭露敌人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40年2月初,地下党支部被破获,赵力耕、杨洸、张蔚林、冯传庆、王锡珍、陈国柱、张露萍等7人相继被捕。这件事对反动当局震动很大,军统头子戴笠亲自审讯,蒋介石听了亦十分震怒,他们将7人处死刑,暂缓执行,监押在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狱中,赵力耕与难友们互相鼓励,英勇不屈,战胜各种刑讯,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5年7月14日,敌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赵力耕等7人被押赴刑场,一路上他们高唱国际歌,昂首挺胸,带着几十斤重的镣铐,从容不迫,被敌人秘密杀害在息烽的快活岭。是时,赵力耕年仅28岁。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