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 宠物技能:诵《三字经》是对中国儿童的“犯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01:19

两千年崇拜一个“废物”—孔丘         

   黎 鸣

作者按:近见新闻,有数十儒学团体联名寄信《孔子》剧组,要求“敬畏圣人孔子”云云。天下竟有如此蠢人,连起码的语文常识都没有。“敬畏”是什么?“敬”而且至于“畏”,只能是无限的崇敬和信仰,以至稍有懈怠而产生畏惧感。能够享有如此形容者,在宗教方面只有神、上帝;而在非宗教方面,则只有完全抽象、无限而永恒的自然、规律、真理。孔丘算个什么东西?他值得中国人去“敬畏”?他只是帝王封立的“圣人”(狗、奴才),他更是一个完全有限而短暂的具象,以及大量无知者的“废物偶像”。要求“敬畏”这么一个“废物偶像”,这是纯粹让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的文明人类面前丢人现眼。作为对比,“摩西十诫”中有专门的一诫,要求人们禁止对一切(死人、活人)偶像的崇拜。

 

号称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却在近一半的时间里集体崇拜了一个“废物”,这个“废物”即是被中国人诚惶诚恐地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文宣王”、“万世师表”、“教育家”,等等等等的孔丘。

真正客观地评价孔丘,他也绝对只能是一个极其“平庸”的古人,他一无著述,二无思想,他所教导的学生(号称“化三千,七十四”)实际上也并没有任何真正有成就者。完全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包括中国文明做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如果真要彻底清算的话,他对于中国历史所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则反而要远为巨大并且深刻。历代统治者之所以要选择这么一个极其平庸的人来作为中国老百姓崇拜的“偶像”,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种“平庸”的“偶像”,其实就是类似某种做糕点的“模子”,好把中国的老百姓全都放进这个“模子”,以便做成可以让他们放心开“吃”的“糕点”。

平心而论,自汉代以来的中国所有的统治者们在这方面,的确是成功了,这不是一般的成功,而简直是开天辟地、举世无双的至伟巨功。令人痛苦的是,与这种“至伟巨功”绝对相反的是,这也是两千多年来所有中国老百姓的“滔天巨劫”,因为这么一个“偶像”——“模子”,中国的老百姓全都毫无知觉地成了白来世上走一场的仅供大人先生们放心开“吃”的毫无自身价值的“糕点”,换言之,即成了全人类“食物链”之中的最底层。说白了,即是全都做了对人类自身毫无任何价值的“废物”。事实上,这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滔天巨劫”。天底下,凡是崇拜“废物”的人们,都将难以逃脱最终成为废物的命运。正是这样,孔丘,成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都在崇拜,今后还要继续崇拜,甚至永远都要崇拜的“废物”,而崇拜“废物”的中国人自己,也就只能继续接受最终成为废物的命运,也即接受永远被人“吃”的命运。普通中国人的这种命运,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可以提供雄辩的证明。

说孔丘是个“废物”,这是完全真实而且符合理性的判断,虽然在中国还会有很多人从习惯性的情感上难以接受,但如果他们真正具有了洞察中国历史的理性精神和能力之后,我深信,他们一定会首肯这种结论,而且还将肯定会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油然产生某种无比欣慰的新的情感。其实,这就像是孙悟空摘除了头上的“紧箍咒”,孔丘及其儒家实质上即是中国人头上漫长历史之中的“紧箍咒”。两千多年来,他和他的儒家形成了中国人从语言、行为、思想,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几乎一切方面的永远难以变革的习惯性体制——精神的“紧箍咒”。中国人体制的难以变革,其实就是中国人精神之中的孔丘及其儒家的“紧箍咒”的难以变革,也即难以摘除。

我很遗憾,在中国人之中真正能够理解我的人的总数,现在还是太少了。我诚恳地为这极少的人们祝福,尤其如果他们还年轻的话,他们将一定是中华民族未来智慧的种子。未来中国人中的天才,将一定会首先产生在他们之中。我坚信这一点。因为显然,凡是继续在自己头上乐于戴着孔丘及其儒家的“紧箍咒”的人们,都将只能会永远都难以产生真正对我的理解。对于这些人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些人连摆在自己面前的中国苦难的历史都缺乏理解的勇气,更不要说有理解的能力,他们又怎么能够理解我的对于孔儒的批判呢?在他们的眼里,孔儒就是中国文明的一切,而他和他的子孙,只要能继续坐在这个“文明”之上有饭吃,他们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所以最关键的还是,他们从根本上就缺乏最起码的关于理解的逻辑,因此,他们索性就拒绝理解,实际上更是拒绝讲理。这是因为,孔丘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彻底地摧毁了在中国产生这种理解的逻辑的一切的可能,也正是因此,中国人会拥有如此不堪回首的苦难的历史,也即把世世代代永远相似的惨痛“吃人”的灾难全都重重复复地继续发生下去的历史。

孔丘究竟为中华民族带来过什么样“伟大的教诲”呢?有真理的信仰么?绝对没有;有真实的知识么?同样是绝对没有;有真诚的道德么?有吗?依然是绝对没有。更可悲的是,他把“真诚”当作了最能哄人的假面具,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假面具,他用假道德、假仁义、假情感蛊惑了所有的中国人。他惟独真正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第一,对人人不平等的“礼”(也即“周礼”)的永远的膜拜;第二,对“亲亲尊尊长长”的“天命的血缘的宗法的人治的专制主义”的人治政治体制的永远不变的坚守;第三,对一切规律、真理、逻辑,尤其对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的永远的无知并从而永远的拒绝。上述的三项,正是导致产生中国人之中大量“废物”的最重要的三剂文化“毒药”。孔丘也正是因为他巧妙地拥有这三剂文化“毒药”,从而奠定了他的作为中国人永远的“废物偶像”的严重的“资格”。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崇拜这么一具“废物偶像”,得到的即是两千多年来历代的中国人几乎全都无可奈何地变成了“废物”,变成了永远被人“吃”的“人肉”,并更世代相传地变成了永远都缺乏对真理的理解能力,更不要说具有追求真理的意志能力,所以中国人就只能成为一个一味崇拜孔丘、痴迷孔丘、紧抱孔丘僵尸的毫无任何文明发展希望的“民族”。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出了两千多年来的第一个伟大的希望之声:“打倒孔家店”。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借助了这个伟大的“希望之声”,所以才可能打败始终坚持孔儒传统的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并从而建立了史无前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折腾,由于历史惯性的原因,历史的沉渣汹涌泛起,眼看着“孔家店”又将在21世纪的今天“借尸还魂”,这就是当今明摆着的社会态势,这种态势符合了“权力”、“金钱”、“名望”的需要,但绝对不是广大中国人文明的需要。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请同胞们警惕,千万不要再让这具“废物偶像”继续又在中国未来新的历史之中“兴风作浪”,乃至重蹈“吃人”历史的覆辙。我们不要做“废物”,更不要做被人“吃”的“人肉”,我们要做堂堂正正智慧的“人”,而这一切,就是要继续高喊“五四”的“希望之声”:“打倒孔家店”,发起中华民族真正的思想革命,而不是从来的暴力革命。

关于孔丘的上述三剂文化“毒药”,我在今后的博客文章之中还要继续不断地揭露批判下去,直到它们在中国人之中永远地消失为止。为此,我希望获得广大青年网友们的支持。谢谢。(2009,4,4.)

 

诵《三字经》是对中国儿童的“犯罪”

                       ——兼谈“人之初,性本真”             黎鸣

因为一位复旦大学的姓钱的教授在电视上讲解了《三字经》,于是中国的街头巷尾就全都在说,《三字经》好哇,应该让娃儿好好背背《三字经》。

我们当局的电视在宣扬什么?这究竟是在做什么?这是在对中华民族的儿童进行“犯罪”!!!都已经进入21世纪了,居然还运用11世纪以前的陈旧、腐朽、荒谬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原封不动地教导我们今天的儿童,这不是“犯罪”是什么?

宋代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是完整地反映了孔孟之“道”和“三纲五常”的儿童“发蒙”读物。与其说它是在“发蒙”儿童,毋宁更应该说它是在彻底地“蒙蔽”儿童,是在从小即扼杀儿童智慧的天赋。事实上,中国的历史早就以它的严重的后果证明了,读了一千多年《三字经》的中国人,整整就做了一千多年供人“吃”的“人肉”,而在这整整一千多年之中,中国人的智慧也同时失去了任何真正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毫无智慧进步的停滞的历史在中国即是明明白白的证据,请问倡导孔儒传统的衮衮诸公,你们将拿什么来跟我辩论?你们能够辩论过我吗?

《三字经》是陈旧、腐朽、荒谬的,是完全错误的,孔孟之道是陈旧、腐朽、荒谬的,是完全错误的,它们到底错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它们错在:一反历史,二反逻辑。关于它们的反历史,我们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之中获得了雄辩的证明,这是任何谁永远都不可能妄图推托掉的孔儒传统罪恶的证明。今天,我就专门来谈谈关于它们的反逻辑的问题。

《三字经》一开头就错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前面两句是孟子的主张,后面两句是孔子《论语》中的原话,这四句话恰恰即是全部《三字经》的总纲。它们错了,也即是全部《三字经》都错了。它们为什么错了?因为它们反“逻辑”。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关于人类语言、行为和思维的规律,以后我还将会进一步谈到,不仅如此,而且逻辑的实质还更是客观地反映了物质、生命和人类智慧运动的基本规律,实际上也同样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反逻辑,或者说违背了逻辑,实质上即是违背了上述所有一切的规律。而违背了规律,就不能不付出代价,就不能不受到惩罚,中国人在历史上所遭到的恶果,所受到的一切恶罪,即是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受到的惩罚。如果不彻底地唾弃孔儒传统对于中国人意识形态的垄断,中国人就将在今后的历史之中继续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更受到死亡和灭绝的惩罚。我希望我亲爱的同胞能够认真听取我的言说,我虽不必是什么预言家,但我的确是一个关于历史和逻辑的认真的思辨者。我的思辨虽然不敢说完全正确,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绝对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人能够在公开的辩论之中胜过我,那么它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应该是受到全体中国人重视的和真正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前景有益的。

为什么说上述的四句话违背了逻辑,或反逻辑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什么是“性”?什么是“本”?什么是“善”?

“性”是指事物的自然性,或中国人所言的“天性”,所以“人之初”的“性”,指的即是人刚从母亲的子宫之中降生于人世间的那一刹那间以及后来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里所拥有的“自然性”或“天性”。

“本”是指“原本”,“根本”,即是说它所指示的存在是绝对的、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者换言之,“本”是指自然“本体”所拥有的存在。

“善”是什么?关于“善”,在人类的早期曾有三种不同的表达。在希伯来人早期的表达之中,“善”指的是对上帝的信仰,或者换言之,谁真正信仰上帝,谁即是“善”的。在希腊人早期的表达之中,以及在近现代西方人的表达之中,“善”是知识,相反,“恶”便是无知,而在现在一般的表达中,也基本上继承了这种希腊的传统,认为“善”即是“good”,是好,是有利,是有效益,是正确的意思,可见实际上还是指正确的理性知识,或者与此相近的意义。在中国人早期的表达之中,“善”是对人的善待,按照孟子的原意,即是对待他人拥有“四心”——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和是非之心(智),总之,全都指的是对待他人的“善”意。

现在仔细分析起来,希伯来人的“善”其实指的是信仰的“真”,希腊人的“善”才指的是本来意义的理性的“善”,而中国人的“善”却实际上指的是人对待他人的“情感”的“美”,例如孟子的“四心”,除了“是非之心”与“善”相近之外,其余“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全都指的是“美”的“情感”,根本就不涉及真正“善”的理性的本意。

通过上面的对于有关词汇的考查,我们现在便立即可以看到,“人之初,性本善”的错误究竟是出在什么地方。

上面已经指出,所谓“本”指的是自然“本体”所有的属性,而“性”也应该是指“自然的”属性或“天性”,所以无论对于“性”还是“本”,都应该指的是关于事物对象的或真或假的(存在性)本体的判断,而不可能是关于事物对象的或善或恶的(此在性)行为的判断,更不可能是关于事物对象的或美或丑的(他在性)情感的判断。所以正确的表达只能是:“人之初,性本真”,而不应该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而且还必须指出,当孟子把情感的“美”直指为“善”之时,他更是患了双重的错误。一方面“性本善”本身即是错的,另一方面,他的“善”还不是指的真正理性的“善”,而是指的情感的“美”。所以孟子的“性本善”更有“情本善”的曲解。这种双重错误的命题,一直错误地引导了中国人两千多年,不仅混淆了概念,更是误导了中国人的思维,促使中国人误以“情感”为“本体”,造成中国人思维的次序完全颠倒,也即完全违背了思维逻辑的规律。正是因此,传播这个命题的危害也是双重的:既阻碍了中国人思维发展的可能,更造成了中国人从小以来即丧失了对自身主体的认识。而且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之中也显然可以看到这种有害的历史倾向:中国人擅长“表情”,却非常不擅长“说理”,更甚至根本就不讲理,乃至当权者索性就不允许中国人讲理。直至今天的言论、出版、新闻等等的不自由,其实就是这种历史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孔子从“礼”的具体实践上摧毁了中国人对真理追求和对主体认识的可能性,那么孟子则从思维理论的意义上进一步更加颠覆了中国人对真理追求和对主体认识的可能性。这几乎就等于中国人从小即在孔孟错误命题的引导之下,早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废除”了自己大脑追求真理和认识自己主体的功能。

关于“人之初,性本真”命题的正确性,以及“性本善”命题的错误性,我们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也很容易获得理解的证明,例如,我们通常也只称儿童“天真”,而决不会称儿童“天善”或“天美”;又例如,儿童能够发现“皇帝的新衣”,这是因为儿童尚不懂得说假话,所以必然是“人之初,性本真。”很显然,说假话,包括做假事、表假心,都只会是成人的“专利”,而不太可能出自儿童。所以,“人之初,性本真”才是正确的命题,而“性本善”以及“情本善”则都只能是错误的和伪造的。

再从逻辑学的意义上来说,也是只能有“真蕴涵善”,而不是相反,“善蕴涵真”。换言之,事物的“真”是事物的“善”的必要条件,也即先决条件;或者从因果关系上说,“真”是“善”的因,“善”是“真”的果。如果“真”,那么“善”(或“恶”)是可判定的;如果非“真”,则“善”(或“恶”)是不可判定的,或者也可以说,非“真”之“善”,无可为据。关于这一点,有人可能会用善意的“假话”为例来说明相反的情况,但是别忘了,用善意说“假话”的人的“心”,实质上仍是“真”诚的,所以“善”果的因依然是“真”。再说“真蕴涵善”,实际上也并不排除非“真”条件之下仍具有“善”存在的偶然性,只不过偶然性是不可能作为真理的依据的。

“人之初,性本善。”是错误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同样是错误的。这里的“性”和“习”如果按照上一句的“善”指称的是“美”的“情感”的话,说“相近”和“相远”就是继续的误导,因为“情感”的“相近”和“习惯”(行为)的“相远”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关系。所以如果上一句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人之初,性本真”的话,那么这一句即应该改成“性相平,格相偏”,也即是说,一切人的人性是平等的,而人格则因为各人社会际遇的不同而有所偏差。在这里运用“习惯”的“习”字来表述,显然意义不清,因为前面是“人性”,后面是“人习”,“人习”并不能准确地表达“人格”的含义,也缺乏其他确切的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确地看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话所表达的内容是错误的,不是一般的错误,而是极端严重的逻辑错误。如果让儿童们牢牢地背诵这些经文,把这些错误的命题就像是在岩石上刻字那样永远地铭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以至让他们错误地视它们为正确的依据,甚至真理的依据,那么对于孩子们大脑的未来成长来说,就将形成巨大而无形的思维理解的障碍。这将是对于孩子们大脑成长的极大的伤害,且几乎就是等于摧毁他们的天赋的智慧。

为此,我严正地宣告:必须立即制止让当今中国的儿童背诵《三字经》,这将对孩子们大脑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也即是对广大中国儿童的严重的社会犯罪。中国政府以及中央电视和媒体,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来制止这种犯罪,更不应该助纣为虐,反而还宣传、支持并推广这种犯罪。(20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