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二什么时候播出:一个22岁剑桥博士的家庭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6:20

一个22岁剑桥博士的家庭教育



——杨文教子的经典案例与启示

陶继新

22岁的夏杨大学毕业之后,一手拿着英国剑桥大学顶级实验室直接读博的通知书,一手拿着世界顶级银行年薪百万的录用聘书,开始他年轻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当人们传诵其走向成功的传奇经历时,不少人也将视角投向了培育这个孩子的母亲——杨文。

是的,夏杨并非“生而知之者”,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有了第一声嘹亮的哭声。可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是,他的母亲,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便肩起了培养天才的历史使命。

顺应天性,遵从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培养孩子也要顺其天性,遵从自然。

一、让不合家长行为规则的举动登堂入室

幼儿的夏杨并不是一个讲卫生和守规矩的孩子,这责任不在夏杨,而在杨文。她认为,一个来到世界不久的小生命,更多的是要享受自然的快乐。这个时候施以太多的规范,会约束他心智自由的成长,影响到孩子的好奇心。夏杨好动,不经意便将自己的衣服弄脏,杨文却视而不见;夏杨玩起来花样百出,常常将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杨文也熟视无睹。在杨文看来,将衣服弄脏,把家里搞乱,都是小夏杨在挥洒自己的天性,是在探索新的世界。弄脏衣服、搞乱家里与张扬天性、探究世界相比,简直太小了,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受点小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父母不必大惊小怪。

幼儿探究世界,触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让小夏杨通过触觉感知各种各样的事物,就成了杨文的有意行为。

一天,夏杨好奇地看着红红的西红柿,似乎感到其中有着太多的神秘。于是,杨文就鼓励他用手去抓。结果,西红柿被抓得稀巴烂,可小夏杨的新衣服上却溅满了西红柿的汁水。杨文的祖母看不惯这种“娇惯”孩子的行为,便对自己的孙女批评一番。杨文笑着对祖母说,让孩子触摸形象可感的东西,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其脑神经的发展。

夏杨在小时候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路上走的时候,总是这里踢一踢那里碰一碰,这个小洞挖一挖,那个蚂蚁看一看。也许有的家长觉得这样的孩子太过顽皮。但是,杨文认为,如果站在孩子的视角,就感到这是太正常不过的行为了。因为,孩子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感,由好奇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夏杨的这些顽皮行为,正是其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呈现。家长不但不应当批评和打击,还要给予鼓励与表扬。从小就在妈妈的“怂恿”下顽皮得无所不至的夏杨,就有了常人没有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孩子好动,不动就不是孩子。可动就必然有不合家长规则的举动。比如孩子因为玩不小心打碎了盘碗,摔坏了玩具,这个时候,杨文对孩子不批评不打骂。因为她认为,一个被摔坏的玩具的价值没有多少,可由此毁灭的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创造力却是值得家长珍惜的无价之宝。

夏杨3岁的时候,信笔涂鸭,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说是鞋垫子,并让杨文为其注明日期,写上“鞋垫子”三个字。杨文听命了儿子的指点,且对他大加表扬,称这是儿子的绘画精品。其实,杨文没有送夏杨参加绘画班,她担心那种临摹会限制了孩子海阔天空的想象力。她认为,不在于孩子画得完整与否,钢笔和毛笔字写得端正不端正,也不在乎获得了什么大奖,而于在隐藏于其背后的那份好奇心与想象力。

夏杨小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杨文认为他在言说一个他感兴趣的世界,这个时候,绝对不去打搅。有的家长在孩子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非要强迫其停下来背唐诗弹钢琴,做家长认为有益的事情。杨文认为那是对孩子天性的摧残。

杨文认为,孩子做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沉淀下对孩子未来发展有益的素质。孩子对某种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家长应该顺其自然并为之推波助澜,从而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为孩子购买玩具一掷千金

夏杨小的时候喜欢玩具,有的家长也许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可杨文认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小孩子一玩三四个小时竟然兴趣不减,这无疑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夏杨小的时候,喜欢玩拼插玩具。拼插玩具的部件非常细小,犹如小米粒一样。可他会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非常耐心地用小镊子将一个又一个的小部件粘在一起,最终粘成一只战舰或者一架飞机。如是反复,孩子的专注力就会在快乐的玩耍中不断地拉长,且定格成一种习惯。从而为将来的学习研究积蓄一笔兴趣与专注的精神资本。

同时,孩子玩玩具还是一个“探索”与“发现”未知的过程,其中甚至具有一定的“科研”含量。玩具之所以对孩子构成巨大的诱惑,原因之一就是其中有着很多可供他们探索的东西。孩子为发现未知着魔,更为破解未知高兴。孩子的潜力无穷,大人往往漠视了这种潜力,而潜质又是稍纵即失的,挖之是一个丰富的矿藏,舍之如江河奔海一去不复返。老子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让孩子将来承担大任,家长就应当从小为孩子储存一笔终生受用的探索精神的“存款”。夏杨今天所具有的“格物致知”的科学探究精神,得益于杨文从小对他探究精神的保护和培养。

杨文生活简朴,因个人花钱少之又少,;可是,在为夏杨购买玩具方面,她却可以一掷千金,奢侈得令人吃惊。

1992年在珠海工作的时候,杨文月薪五千多元。当时,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可是,她很少为自己买高档的衣服,也没有置办较好的家具,而是拿出一半多的工资给小夏杨购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在杨文看来,孩子该玩的时候,一定让他玩个尽兴,玩出花样,玩出想象力,玩出专注力,玩出成功感。她认为,孩子美丽的童年是不可复制的,孩子的某些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再生的。钱花了还可以再挣,孩子错过感受幸福与培养能力的时机,犹如江河奔流入大海一样一去不复返。

今天采访夏杨,他仍对童年时期妈妈所买的玩具留恋不已,他说,妈妈给了他最美好的童年,也培养了他永久性的探索精神。

三、对夏杨爱慕女孩听之任之

上初中的时候,夏杨对一个女孩子特别爱慕,于是,便在纸上反复地写这个女孩子的名字,那种“惚兮恍兮”的样子,与失恋的小青年特别的相似。但杨文一点儿也不担心,认为对于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这是太普通不过了。如果一个中学生从来没有对异性产生过一点儿好感,那才是真的有些不正常。这是一种自然法则,自古如是。但这个时段的孩子还没有到收获爱情的时候,这种异样的感觉不会长久滞留心中,它会随着各种事情的变化而转移。如果家长对此如临大敌,以致对孩子大加干涉,反而会越搞越糟。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杨文采取了默默关注,让其自然化解的态度,并且艺术地提供让他转移注意力的各种机会。果然,不久,夏杨的兴趣又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了。而且这一感情转折,由于没有外力的粗暴干涉,,全部来自自身内在的自然力量,所以,具有更大稳固性。

宇宙浩渺无涯,生命个体在其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但人又是万物之灵,可以探索宇宙之奥妙。所以,哲人言:“宇宙生我,我即小宇宙。”现在夏杨在剑桥大学顶尖级生物实验室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便显示了他作为“小宇宙”的巨大潜质与能量。

让每一个时空都具教育意义

杨文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时空都不应当留下空白,个体生命都有探索世界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使生命更具价值更富活力。

一、夏杨的知识是在一般孩子流失的时间获得的

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潜能,开发得越早,效果就越明显。杨文深知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就在人们认为没有教育意义的时空里,为孩子设置了教育的内容。

有的家长虽在孩子身边,却让其在那里呆呆地一坐几个个小时,并美其名曰“老实”与“听话”。可在杨文看来,这片教育的空白,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作为家长,无异于犯下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

在夏杨幼儿期,虽然躺在床上,杨文却是不断地给其以感观与大脑的刺激。她在天花板上挂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小东西,激发其幼小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杨文认为,好奇与想象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后天的抑制或开发,使得孩子出现两极分化。如果适当的时候不进行开发,犹如错过播种的季节一样。

杨文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孩子一天呆坐三个小时的话,十年就是一万多个小时。人的幼儿、童年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段,一万多个小时的利用与浪费,将使原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孩子走进天地之别的两个天地里。

在夏杨呀呀学话的时候,杨文就教其整体识读,开始教学的内容是《我的第一本书》。杨文一边给他看着画讲故事,一边让他也看与画面迥然不同的文字符号。杨文认为,这种无意识的学习,既不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又可以使这些文字如同图像一样,在快乐的状态中收藏在他的大脑里。即使走到大街上,杨文也是见字就指给小夏杨看,读给他听。杨文说,不要认为这时候孩子一无所知,其实,这些字已经作为生命符号,开始走进他的大脑之中。此后一有机会,这种记忆就会再现出来。

一天,杨文腰疼,她不想让自己治病的时空让小夏杨的时间成为空白,就带上一本书,趴在床上理疗时,就给小夏杨讲故事。看到一种新鲜的事物,夏杨会叩问究竟,杨文会非常认真地为他解答,直到他满意为止;杨文看到认为夏杨应当了解的东西,也会让他看和讲给他听。她说,这是社会自然给孩子提供的教科书,作为第一任教师的妈妈,就应当为孩子不失时机地为孩子解读好这本大教科书。

有一次,坐在长途车上,母子二人无事可做,杨文就唱英语歌给夏杨听:“Ten green bottles hanging on the wall。”意思是10个绿瓶子悬在墙上,1个掉下来还剩9个,9个掉下来还剩8个。如是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后来,杨文将bottles(瓶子)换成了bottoms(屁股)。夏杨立即睁大了眼睛,很快又捧腹大笑起来。他想像的十个绿屁股悬挂在墙上,该是何等的荒唐与可笑。

二 、设置有利于孩子交往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场景

品德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素质,杨文也是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教育夏杨的。与小朋友吵架的时候,随机教育他要学会沟通谦让,慢慢地就有了与人交往的原则,夏杨也成了人人喜欢的男孩。这些理念不是说教给他的,而是在生活中物化形成的。

大人谈事情的时候,便招呼夏杨来听一听,让其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受被尊重,让他有一种对生活的参与激情,而正是在这种参与中,让他不知不觉地学会的书本没有学到的东西。

小孩子喜欢聚众玩耍,杨文就鼓励夏杨将小朋友带回家里玩。可以打扑克,也可以脱了鞋上沙发,然后大呼小叫地喝饮料。杨文往往成了他们的后勤部长,一会儿送上饮料,一会儿递上香茶,一会儿去买水果。在孩子们大吃大喝的时候,杨文还一个劲地奉迎着他们。吃了,喝了,玩了,又被表扬着,谁不愿意到夏杨的家里来呢?其实,杨文的大方慷慨中,也有一点儿私心,就是让夏杨尽早地融入集体之中,结交更多的朋友,从而锻炼他的社会适应能力。正是在这种玩的交往中,夏杨形象化地知道了什么叫集体,什么叫社会,什么叫友谊。

四、对孩子自我学习状态听之任之

为孩子提供学习的优质时空,并不等于孩子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由家长预先设定。只要孩子有效地利用了这段时间,家长就可以听之任之。小夏杨有时画画和玩玩具,兴味盎然,全神贯注,杨文便不去打扰,让其投入其中,自己只作壁上观。夏杨上小学的时候,母子二人等车,他会自然地拿一本书看,或者用掌上宝学说英语。杨文便故作不知,在一旁也拿出自己的书翻看着。任何时候不让时光留白,是他们母子共同的时间观念。

杨文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看画书的时候,夏杨对汉字自然地习得了,课堂教学中的识字就不学自会了。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英语教材,却是在不断的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会了,才有了当年全省剑桥少儿英语考级唯一的满分。

时间是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更没有想到这些时间对孩子一生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而杨文则抓住了每一刻“逝者如斯夫”的时光,让其成为孩子生命力成长的保障。

已经22岁的夏杨,现在已经对生活有了自己的原则,经常给父母工作与生活提建议,甚至提出一定的批评意见。她说,他虽然是一个男孩,可是他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也成了朋友圈里不可少的一个分子。

杨文认为,每一个时空对孩子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只不过人们大多忽视了它的有效价值。不过,这种教育不同于学校的课堂,而是处于生活常态之中,随机而设,不为孩子所觉察。所以,无论夏杨是否在杨文身边,只要她确认在这段时空里面,孩子是在做着对他的成长有意义的事情,就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从而使一般人认为平平常常的时空,一变而跃入优质的层面。

课外是一个更大的学习课堂

杨文认为,课内学业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与唯一。课外学习同样是学习,而且多是课内学习不能替代的。夏杨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多地得益于课外。

一、拒绝课业学习辅导班

现在不少家长望子成龙,为孩子选择了各种各样的课业辅导班。可杨文认为,课外补习课文知识,会向孩子注入一种潜在的信息,那就是课上学不好没有什么关系,辅导班上还可以亡羊补牢。如此长期的心理暗示,会使学生淡化课堂学习的有效注意力。况且辅导知识不少还是已经学会的内容,甚至是课堂所学内容的重复,这又自然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课外辅导就成了一种精神依赖。其实,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课内知识就可以当堂消化。所以,杨文为夏杨所选的都是课业辅导以外的小记者、航模、游泳班等。

有一次夏杨因为粗心,被罚抄100遍英语单词,尽管夏杨已经掌握了,但师命难违,杨文只好为儿子捉笔代刀,让夏杨腾出时间去学习感兴趣且有益的东西。她认为,这种“弄虚作假”纯系无奈之举,甚至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因为,有些作业孩子已经会了,如果再做,既浪费了时间,又抑制了探索的兴趣。

1991年,夏杨8岁的时候,杨文为他报了电脑班。这个班内唯一的小孩子,从那个时候起,便如痴如醉地走进了信息时代。在一些家长闻“网”色变的时候,杨文却鼓励夏杨上网。她说,上网可以为孩子推开一扇瞭望世界的窗户。担心孩子上网误入歧途,无异于因噎废食。同时,她还为夏杨买了CD和VCD,让他从中尽情地享受现代生活的美丽。生命个体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必须让其体验现代生活的林林总总;不能将其培养成一个高分低能书呆子,而应当塑造成一个德商、智商和情商俱佳的现代人。

夏杨课余爱好特别广泛:绘画、武术、音乐、电脑、播音、写作、旅游等。这种课外活动与业余爱好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其实正业一点儿也没有误。这个既没有参加过学习辅导班,也没有请过家教的孩子,学习成绩班里却一直名列前茅。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就读高中期间,他还获得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辩论、演讲两个一等奖,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化学、物理和生物,都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他的电脑编程也颇有名气。而且在高中阶段,他还对自身的身体结构和生命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由此爱上了生物,临近毕业时,他对生物学的求知欲已经远远超过课本所学的内容,他立志报考在生物学方面独树一帜的剑桥大学,而且一举成功。22岁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之后,成为以最高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剑桥大学最好的实验室的博士生。

二、享受以书为伴的快乐

书刊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一个爱上读书的孩子,一定会终生受益。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还在夏杨很小的时候,杨文就为他订阅了很多杂志,且陪伴他共同阅读。

从小耳濡目染,夏杨爱上了读书。于是,杨文就根据他的兴趣,不断地为他提供读物,且不断地更新内容,让他感受与书为伴的幸福。书成了他的最好朋友,看书甚至成了他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必需。

当年,尚不会文字笔划的夏杨,年仅6岁,还未入学,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等报纸,更不用说小儿故事书。进入小学,不但感到学习语文轻松自如,而且跳了一级,成绩依然非常优秀。

夏杨上小学的时候,看着做大学老师的爸爸在编书,也来了兴致,说要编书,且当主编。杨文大加赞赏,而且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图片和资料。于是,作为“主编”的夏杨就编了一本本的连环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所编之书由画变文,就又有了一本又一本“出版”的文字之“书”。

夏杨在高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对价值剩余发生了兴趣。于是,从图书馆里借来《资本论》,一页一页地“啃”起来。没想到,后来他在《时事》杂志撰文就剩余价值发表评论,令一些专业人士惊叹他的理解力。夏杨大学毕业成功竞聘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职位,或许与他当年学习《资本论》有一定的关系。

三、走出去见世面和放飞心灵

当今多数学生行走于“两点一线”之间,并无去世面的机会;可杨文夫妇二人,则为夏杨见多识广提供了契机。

1992,杨文从英国留学回来,被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吸引,就跟丈夫商量,带上夏杨一同前往。时值期末,孩子即将参加考试。这种有悖常规的行为,被孩子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一番。可杨文认为,让孩子见识一下特区,开阔的不只是视野,还有观念与意识,这比考试高几分价值要大得多。

当年,杨文带着孩子转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春的田野,夏的海洋,秋的山峦,冬的高原,杨文和先生都带着孩子去体验。自然的广博,还有亲情的快乐,使夏杨的心灵得到了放飞,也使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杨文认为,放松心灵是人之为人的感情需求,对于孩子来说,与之相伴的,还有精神的自由与智慧的开启。

四、在社会课堂上寻师觅友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小的夏杨在父母带领下,在各种人群中行走,他不仅能听大人的谈话,也可以与他们聊天,这种老师,是在课堂上寻觅不到的。夏杨的父母还特意为他安排了与优秀人士交流的机会,让他在“友直,友谅,友多闻”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与见识,提升心理素养与人格修养。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寻师觅友的过程中,夏杨学到了一般学生难以学到的各种各样的本事。他还在剑桥上大学的时候,成功地获取了1997年诺贝尔获得者助理的机会。他两年连任剑桥大学学生生物社团主席,邀请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社团活动,收到了几十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笔信。他还创办了剑桥大学中国医学协会,并担任首任主席。他用他的真诚、自信与智慧与国际上的人交往,更从与这些国际大师的交往中,他学到了令其高山仰止的品格与才识。

推出的爱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的内涵与外延又各有不同。杨文对孩子的爱之“三昧”——无私、科学与推出,则有着大爱无形、真爱无我的况味。但由于篇幅受限,记者的视角,更多地投向了推出的爱。

一、故意偷懒,让小夏杨代母行事

杨文培养孩子的理念是放养,而不是圈养;不是放在温室里,而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走向社会。夏杨很小的时候,杨文就有意将孩子推出去,从而培养他的各种能力。

她往往故意偷懒,让小夏杨代母行事。夏杨刚会说话的时候去看病,她就让他自己向医生说明病情,并且让他去挂号、买药,完成整个看病的过程;买车票的时候,也让小夏杨挤在大人堆里去买。

有的时候,杨文还有意与先生带夏杨去饭店吃饭。一入坐,她就一动不动了,然后指使夏杨找服务员去点菜,去要餐巾纸。不是让他坐享其成,而是让他作为一个联络者和安排者。就是通过一件一件小的事情,让他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别人沟通,从而提高他的交际能力。

十几岁的时候,夏杨便可以应付各种社会问题。

二、夏令营让他找回了自信

初三的时候,由于杨文担心夏杨太胖而限制了他的饮食,特别是对这种胖继续下去表示出担忧,甚至当面批评夏杨,使之没有了自信,以致走路的时候,都是弓着腰。杨文为此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决定推出去,让他参加了一个暑期英语夏令营,让另一个环境找回他的自信。这一尝试的效果特别好,超出了她的预期。在闭营式上,他作为唯一的男主持,在包括高中学生在内的大哥哥大姐姐面前,用流利的英语主持这台闭幕式,并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一个个向他投来的羡慕的目光。

他回来以后异常兴奋地对杨文说:“妈妈,你猜一猜,我这次在夏令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然后,他很郑重地告诉妈妈:“我找回了自信!”

三、推出之爱的巨大代价

将孩子推出需要勇气,也需要付出代价。夏杨高三下学期的时候,为了让他考取剑桥大学,杨文决定让他一人去英国攻读高中。

夏杨第一次出国,母子难舍之情在所难免,儿子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人生的另一个舞台。福兮?祸兮?将由这个只有17岁的男子汉一人承担。

杨文轻信了中介的游说,认为夏杨要去的是一所专门为剑桥输送学子的优质学校。可是,当夏杨一人来到这所学校之后,才发现这所学校差到了极点,没有食堂,没宿舍,学生来源全是考不上大学的三流学生。夏杨只好租下一个小得可怜、设施异常简陋的房子,独自开始了异乡苦读的生活。

杨文赶到英国去看夏杨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一个月前还精神饱满的儿子,怎么可能变得如此孤独憔悴?一下子没了朋友,更没了亲情的光照,夏杨一个月瘦了20公斤。

离开夏杨回国的飞机上,杨文一直哭了11个小时。她开始审视推出的爱是否有点太过残忍?爱子之心虽然浓烈,可是,一个瞩目未来的母亲,还是为儿子的这份特殊经历而自豪。她说,夏杨从此变得坚忍不拔,可以面对任何困难。夏杨也说:“这一次的磨难,成了我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不管给我多少钱,也换不来这笔苦难经历!”

四、夏杨走遍天下母无忧

母亲毕竟是母亲,就在今年10月6日夏杨再一次离家远行的时候,杨文还是有点难以割舍。夏杨的爸爸说,儿子将去世界最著名大学的最顶级的三一学院,在生物研究最前沿的实验室,拿着最高额的奖学金,开始他人生的另一种起跑,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求之不得啊!杨文说,先生的话令她豁然开朗,不是儿子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吗?儿子开始的是幸福之旅,何不为之高兴呢?

杨文说,现在,夏杨走遍天下母无忧。不管是在多元文化的认同方面,还是在与各种国家各种肤色的人的交往中,他都可以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是的,他不仅融入了社会,而且能够自立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某种意义上说,夏杨拥有了人生之行的通行证。

杨文简介

杨文,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曾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任教于山东工业大学。她独创的“全息全感儿童英语教学法”被列为“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十大流派”之一,出版《杨文幼儿英语》、《杨文教子》等书。被授予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首届十大优秀母亲、济南市“春蕾计划”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她的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现担任山东省妇联执委、山东省女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济南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兼职。

                                                 ( 来源:蕃阳知善苑     转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