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飞剑升星:教育改革亦可“软着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9:29
  中国经济改革有“软着陆”之说,其实,教育改革亦可“软着陆”。我说“软着陆”,是觉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我说的这个办法,虽然简单易行,但确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提出来供大家讨论。8 Z$ X1 g8 m# J: m
都说中国的教育出了大问题,都说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否则,不仅会毁掉经济改革的成果,而且会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性后果。然而教育改革已经成了天下第一难事。改来改去反使“应试教育”更加猖獗。当今的“应试教育”已成了众矢之的。有人说,“应试教育”是个怪,越改越害。的确如此,改来改去,令人十分厌恶的那条黑线,越来越粗。有人甚至说:“‘应试教育’是青少年犯罪的源泉。”今天的“应试教育”已和清朝末年的“科举制”似的,遭到举国人的谴责。但谴责归谴责,“应试教育”依然如故。人们似乎以为“应试教育”一旦被废除,中国的教育就会脱胎换骨,一夜之间就可以变好。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偏激的,并没有找上中国教育的病根。清朝科举制废了之后,就把中国的教育变好了吗?科举制废了曾几何时,中国的教育怎么就又成了这个样子呢?原来,清朝的科举制也好,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好,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那就是教不养正,学非所用。古人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学以致用,真学也”。蒙不养正就邪,学不致用就废。% x- P/ l6 V' G; T  {
奇怪了,学校是专门教书育人的地方,怎么教着教着就邪了呢?原来,学校把养正、致用抛到九霄云外了。清朝末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名义上给学生教《四书五经》,实际上在时文上下功夫。所谓时文,就是把各种科考下来的所谓好文章汇集成册,让学生读。学生舍经典不读,注疏不读,史书不读,就读时文,还有五言八句试帖,最多者收集有三万首。学生背时文、背试帖,就为考试,直背的头昏脑胀。现在的“应试教育”也一样,学校教育只管分数,不管有用没用,更不管做人,只要能考高分,只要能多考几个大学生,尤其是能考上清华北大,就是意味着成功。是真的成功吗?谁都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成功。可人们都以为那就是成功。五谷养身体,五德养精神,现在的人只知积谷养身,不知积德养心,使我们民族的好些人患上了精神营养不良症。精神营养不良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不知如何做人,现在不知道做人,竟然发展到杀父杀母的程度。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还有社会上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精神营养不良的某种症状。有钱人也一样,神木人因地下资源的开发,有许多人富了起来,可他们还发出“满了钱袋,空了脑袋,毁了后代”的叹息。
) u) A* K3 p7 i3 |( N7 k中国的精神文化不是博大精深吗?怎么就个个患上精神文化营养不良症呢?原来,中国人把那个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营养库封了,宁可让我们后代一代一代饿着肚子,过瓜菜半年粮的生活,也不愿意把那个极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库打开。到现在,由于封的年代久了,想打开也很难打开了。如果现在还不下决心打开它,恐怕就永远也打不开了。如果那样,中国文化就永远告别了博大精深,永远也别再想博大精深。; m8 F* r- H$ b# a
那么,那个极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库在哪里呢?在浩如烟海的文言文里。文言文既是我们老先人用几千年的心血积蓄起来的文化宝库,也是我们的老先人用他们超人的智慧为后人铸造的一把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国人继续储积文化之海的源头活水。
: B" D& \' z" O中国人到现在才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了,有形的,无形的,只要是历史文化遗产,都在保护之列。在众多历史文化遗产里,最珍贵者莫过于文言文。中国的文言文,不仅是中国人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是,这个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被一百多年前兴起的白话文运动狂澜所淹没。从此,中国的文化教育就以肤浅代替了深奥。于是,一些毫无文化内涵的所谓启蒙教材就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诸如:“人有脚,又有手,马有足没有手”,“羊吃草,牛吃草,驴也吃草”,“羊,大羊大,小羊小,跳的跳,跑的跑”等等。直到现在,看看幼儿园、小学的课本,依然是小猫小狗,小花小草之类的东西。而古代的启蒙教材,一出口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 Z. c0 h# P3 g) s: {8 @6 Q" J9 j文言文本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有了这个创举,才使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了这个创举,才使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世代传承。如果没有文言文,博大精深的桂冠怎就可能戴在中国人的头上呢?  M9 ?0 l0 H$ b7 D
人类为相互之间的交流,各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先有口头语,然后过渡到书面语,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使各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书面语——白话文。然而白话文是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的文字,全世界各个民族的白话文无一例不在变化之中,变的结果,就使后人读不懂前人的文字了,这个地域也读不懂另一个地域的文字了,不要说三千年前的文字,就是三二百年、三二十年前的文字,也令后人费解。这就给人类精神文化的积累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如印度的梵文,欧洲的拉丁文,古希腊文,今天世界上就没有几个人可以读懂。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于是,世界各族人的智者,无不在想创造出一种永恒的文字,但哪个民族都没有创造出来,惟有中国创造出来了,那就是文言文。由白话文过渡到了文言文,由时段性、地域性很强的文字过渡到永恒性、广泛性的文字,这又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使人类的精神文化积累博大精深,使人类的精神文化万代相传,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啊!一个三尺童子,只要进行两三年的文言文训练,就可以读懂几千年前人写的文章,就可以遨游在一个文化的瀚海里,就可以汲取前人的精神文化营养,这个创造,不比四大发明伟大吗?不比万里长城,不比兵马俑伟大吗?然而文言文至今没有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
! `1 z% a0 L9 d, j8 ^( X/ j. f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去全力引导学生打开那个宝库,不去全力让学生拿到打开那个宝库的钥匙,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l6 j; Z' g9 h4 n
诚然,“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那一批文化精英,也创造了一些好的文化,写了一些好的白话文,可是他们的文化积淀,和文言文那个浩瀚的大海相比,毕竟是非常非常肤浅的啊!
+ U$ ^- }' H  v/ S5 ~  d1 e* d浅薄的教育,不仅荒疏了一代一代年轻人的大好时光,也荒疏了一批一批教师,使他们个个成了浅水鸭子。
& r$ D& E1 [" d$ Y! }/ t. e在教改中,中学课本里是增加了不少文言文,甚至小学的语文课本也有了《论语》六则。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0-3岁是人一生中学语言的最佳年龄,3-13岁是人一生中养正最关键的年龄段,在这个时段养不正,不给丰富的精神营养,长大了要想使他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达到养正、养贤的目的,必须使每一个孩子在十三岁之前,把国学十三经全部拿下来。何谓国学十三经?《易经》、《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心经》、《金刚经》、《坛经》、《离骚》、《孙子》是也。5 \! U1 {9 n$ o$ t& O; q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把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请出来。鲁迅和胡适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最激烈的两位。可是从鲁迅的著作里不难看出,鲁迅儿时不仅熟读了《四书五经》,而且熟读了道家、佛家经典,二十四史,诸子百家,野史,外史,家训族谱,笔记短简,真乃三教九流的文言文,恨不能全装入他的脑海,才造就了一个鲁迅。才使他的文章微辞冷讽,语语刺心,伐毛洗髓,字字见血。是文言文成就了鲁迅。鲁迅的白话文,在鲁迅的时代是最好的白话文,然而,曾几何时,现代人怎么就不喜欢读鲁迅呢?怎么就觉得拗口,难懂呢?因为语言在变。以此类推,今天最好的白话文,不要说再过二三十年,就是再过两三年,也就称不上最好了,再过二三百年呢?再过两三千年呢?有谁还能看得懂鲁迅呢?我们岂不是又遇到了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问题吗?中国的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凭什么?就凭文言文。如果中国人一直写的是白话文,还能博大精深吗?! m& _. v% v1 d8 U, E$ I* z# k
再说胡适,胡适四岁就能读他父亲的古体诗,九岁就熟读了《四书五经》,十一岁就可以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不到而立之年就在中国文坛走红,凭什么?凭他深厚的文言文底功。可是胡适过河拆桥,激烈反对年轻人读文言文,仿佛中国若不推行白话文就没救了。胡适的做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有一个叫黄侃的先生,遇见胡适说,你那个胡适的名字,叫成白话文就是“不知往哪里去”,还说,假如你老婆病危,家里给你拍个电报,“妻病速归”四个字的电报费就够了,若用白话文,就是“你老婆病得很厉害,你赶快回来”十几个字的电报费。说的胡适无言以对。
& l/ D# s5 H2 [& g( Z! b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历史的烟尘落地之后人们才看的比较清楚了,鲁迅也好,胡适也好,他们倡导的白话文,并不是一个创造。白话文,我们的老先人本来就会,为了文化的传承,才经过千辛万苦创造出了文言文。文言文不仅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灿烂文明,而且使我们这么一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书面语言得到了统一,成了众多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宝库。白话文完全彻底取代了文言文不是历史的进步,它使中国人远离了祖先所创造的博大精深,使中国人永远不再会有博大精深。我这样说,并不是全盘否定白话文,白话文运动,有其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那就是使世界上文盲最多的一个国家普及了初级文化。我这样说,也不是主张复古,都来写文言文。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现在,能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就很不错了。这个工程也是非常巨大的。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肃然起敬。由白话文,创造了文言文,再把文言文推广到全国各民族,那是一个多么艰巨的文化工程啊!可我们的老先人却把那么一个伟大的工程完成了。构建一个文化工程是多么的难,可破坏起来却是多么的容易。$ v, C4 x0 O% Z6 I! w
白话文发展到现在这么精美,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同样应该十分的爱护它。白话如月,文言如阳,阴阳互补,日月同光。这才是中国文化教育应走的路子。
, s  D. o; }! L- ?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有蒙以养正、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到孔子时代概括成四个字:道德仁艺。道德仁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人文文化的教育,就是养正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艺,就是技艺、技术的教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教育。艺,在当时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现在科技已发展到火箭、宇宙飞船的时代,依然没有离开孔子立教的范畴。火箭是射的继续,飞船是御的延伸。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犹如一部车子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不可厚此薄彼,也不可厚彼薄此。可是历史之舆总是在偏颇中行进着,使我们的民族吃尽了苦头。不重视科技文化有外患之忧,不重视人文文化有内戕之患,这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是偏在这头,就是偏在了那头。偏在一头的教育,再不好,还保住一头,更可怕的教育是一头都不保的教育。清朝末年的科举制,现在的“应试教育”,就是一头都不保的教育。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思想家顾炎武批评当时的教育教的“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那时的民风还是好的,如果民风也坏了,到“民不成民”的时候,那样的社会已经不是人生存的社会了。
+ w/ m) @) E: d& y3 |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教育绝不能以考上多少个大学生论成败,绝不能以考试的成绩好坏论成败,而应以民风民俗的好坏论成败,应以社会是否和谐论成败,应以家庭是否和睦论成败。现在,我们的教育已经成了这么个样子,这与远离文言文的教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谁也怨不得谁。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提高整体民族人文素质上做文章。从孩子抓起,从幼儿园、小学抓起。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是和谐社会的极好教材。文言文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只要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就等于把这种文化进入了每一个家庭。一旦那样做了,文言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会使人心变好,会使教育变好,会使我们的社会慢慢变好。
! n- R" G. \: V2 P有人一定会问,一个十三岁的小孩让他把国学十三经拿下来,不是太难了吗?不难,一点都不难,我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不难。一天只要给孩子三十分钟的时间,从幼儿园抓起,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轻轻松松就可以拿下。一个小学生果真把这十三经全拿下了,上中学,上大学,学文科,学理科,随他去,学什么学不好呢?巴金老人说,他真正的启蒙老师是《古文观止》,李政道、杨振宁都说,他们受了《孟子》的巨大影响。6 E, p' B+ h7 y( G6 V: c% e" h
多好的事,多容易的事。我把这称作是中国教育改革“软着陆”,如果这次“软着陆”能取得成功,那将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中国人不仅可以拥有博大精深的过去,而且可以创造博大精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