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 炼器 9:中考修辞精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9:57

中考修辞精讲(二)

【基础知识】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喻是喻体、本体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用喻体比方本体的修辞格,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直接描写本体,重点在“拟”。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明喻、暗喻)或不出现(借喻),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修辞格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即直接用“拟体”的特征描写本体,本体必须出现,而拟体不出现。

    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例句①是比喻,把荷叶喻为“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摆张开呈圆形且舒展与荷叶相似。例句②是比拟,把青菜直接当人来描写,是拟人。

    再如:我的心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这个句子中,“心像小鸟”是比喻;“心”“展翅飞”“停落”在故乡的大榕树上是比拟,把人当物(鸟)来写,属拟物。此句综合运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思绪跨跃时空,飘逸悠远的特点,抒发了对故乡真挚眷恋的感情。

    [练习] 辨识下列句子各使用哪种修辞格。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E.姜女庙,一篇永垂不朽的诗篇。

       F.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G.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1.使用比喻的有_______________。

           2.使用比拟的有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把握比喻和比拟的本质区别,分析句子,如果是对主体的直接描述,就是比拟句;如果出现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喻体,则是比喻句。

    答案:1.C E F 2.A B D G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1.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其作用是“称代”,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分为①用事物特征代该事物;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用形象代本体;⑤部分代整体;⑥结果代原因;⑦质料代本体。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特点是本体不出现,直接叙述喻体,虽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其本质仍是打比方。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如上文所述的①~⑦);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说出本体并用上比喻词可把借喻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①孩子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②(老栓)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例句①是借喻,“园丁”比喻老师,两者在“辛勤培育”上有相似之处,可改成暗喻“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例句②③是借代,“硬硬的”代洋钱,是用事物的特征代事物;“枪杆子”代武装斗争,属用具体代抽象。其他还有用部分代整体,如:锦鳞游泳;用专名代泛称,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的雷锋;用形象代本体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用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代“笑”,是“笑”的结果);用质料代本体,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练习] 区分借喻和借代

       A.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上去撵玉石眼去了。

       B.看书一定要有所选择,万不能误把毒草当成香花。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E.现在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F.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

       G.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

       H.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解题思路: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本体均不出现,识别判定有一定难度。区分时首先要读懂原句,并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找出句子的本体,然后拿本体和句中所言事物作比较。如果两者是不同类事物,有相似之处,就是借喻;如果两者是同类事物,有某种联系,则是借代。

    答案:借喻:B E F H;借代:A C D G

三、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1.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不重复用字,表意十分凝炼,抒情酣畅淋漓。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有节奏感,富音乐美。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例如:①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例句①是由3个语言单位(复句)构成的排比,3个复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用同一的词语“×年的今日”作排比的揭示语,使3句互相衔接,十分紧凑,加重了情感的抒发。排比还可由3个以上单句、分句、短语构成。例句②是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思相近,属对偶中的正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属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上下句意思上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属串对(流水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练习1]以“梨花院落溶溶日”为上句,下面四句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解题思路:本题测试的是对偶知识的运用。作答时,先弄清对偶知识的要点。“偶”即成双成对,句与句、词与词都要成对,在内容上密切相关。提供的4个选项,字数均与上句相等,不能作为选择的依据。从内容上看,上句写了3个意象,“梨花”、“院落”、“溶溶日”;从结构上看,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A句的3个意象“柳絮”、“池塘”、“淡淡风”也是名词性的并列。描写的时序又与上句相同,所以答案为A 。B句的“临窗”,C句的“带水”,D句的“初绽”都是动词性短语,与上句对不上。

   [练习2]句子形式整齐对称,多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的,叫整句。句子形式字数不拘,参差错落的,叫散句。请将下面的文字中划线的句子改为整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

        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

        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那天安门广场上一望无际的花。

        解题思路:把划线句改为整句就是改为用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组成的句子。仔细阅读这样的文字,可以看出它是由4个并列分句构成的排比句,第1句写花开的时间,第2句写花开的地点,第3句写出生的环境,第4句写成长的条件。还可以看出,每一分句都是由一否定句一肯定句构成的对举并列,其中部分短语对偶。第三可以看出第1、3分句相对比较整齐,为全句的改写提示了方向。基于这样的分析,以1、3句为仿写的基础,给2、4句调整语序就可以完成。

        答案: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在暖房里开放,而是在冰天雪地里怒放;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

四、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1.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的修辞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对立”,而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注重结构形式,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注重内容,它要求意义相反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中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例如: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例句①是对偶。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形式十分整齐。“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句中处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上下两句共同描绘出“田家”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例句②是对比。前后两句形式不甚整齐,结构也不对称,而内容造成的强烈反差给人以极大震撼。写出两种不同世界观、不同追求的人的不同生活态度,也写出人民对他们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他们在人民心目的中不同地位,对比十分鲜明。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形式上是对偶,内容上是对比。诗人王维借卫青、李广两人的成败,寄写内心的不得志的感慨,兼具两种修辞方法。

    [练习] 区分对偶和对比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D.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自己第一。

       E.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F.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G.说的是马列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H.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解题思路:从形式入手进行分析。如果结构相称,词性相同,字数相等,就是对偶。如结构形式欠整齐,或形式较整齐,但词性不同或句中出现重复用字,而在内容上是相反、对立的,那么这样的句子就是对比。

 

五、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

        例如:①我对于我国献身科学家的青年们的希望是什么呢?首先,要循序渐进。……

            ②这样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例句①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起引人关注的作用,是设问。例句②是疑问句,在疑问中包含着答案,用否定方式“不”表达肯定的意思,是反问句。由于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句子的力度。“这样的表现,能说明你有上进心吗?”这个句子,是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反问句使“否定”的意思很强烈。

    [练习1] 区别下列句子是设问还是反问

       A.当年毛委员长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

       B.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C.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的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E.地球如果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

       F.鸟儿能无拘束地离开大气钻到真空飞翔吗?鸟儿是离不开空气的。

       G.试想,如果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到处横冲直撞,岂不要造成车祸?那还有什么行车走路的自由?倘若人们不受法律约束,任意行凶抢劫,那还有什么人身自由?

    解题思路:

       1.分析句子内容。

       2.看标点符号。

    答案:设问C D F;反问A B E G

    [练习2] 按要求改写句子

      A.据估计,新来的足球教练不会改变他们的技战术,要知道改变是很难的。

            把画线部分改写成设问句。

       B.我们心疼,因为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议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

            改为反问句。

    解题思路:

       A.句中画线部分是否定判断,而设问句是需要回答的,因此把“不会”改变“会不会”就提出了问题,然后作答,即成设问句。B句是因果复句,改前句后句都能成反问句,比较起来,还是改前句,并改变果因顺序为好。

    答案:A新来的足球教练会不会改变他们的技战术?估计不会,要知道改变是很难的。

       B.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我们能不心疼吗?

六.其他比较

(一)怎样区别带“像”字的比喻句和非比喻句

不少同学经常把带“像(好像)”的句子误认为比喻句。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辨析。

比喻中的明喻常常用“像(好像)”做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如: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以下两种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2、甲乙间必须有恰似点。上句中的“春天”和“小姑娘”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一个属大自然的季节,一个是人“花枝招展”般的美丽是二者的相似点。所以,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如不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就不是比喻句。例如下面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浪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

(二) 怎样区别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法

区别方法:

1、 比喻是打比方重点在“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拟人是把物当人来写,重点在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

2、 比喻的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拟人中用作比拟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动态性短语。

3、 比喻中的明喻一般用“像”字,拟人中不出现“像”字。

4、 拟人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③女人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根据以上的区别方法可判断:例①为比喻句,例②例③为拟人句。

(三) 怎样区别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方法

a) 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b) 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c) 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四) 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

a) 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必须二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法;而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只须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

b) 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意义;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义自然是一样的。

c) 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五) 怎样区别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a)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b)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