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造句:国民党抗日时期军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9:12

1. 国民党军服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则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它是由蒋介石聘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通过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从1931年前后开始直到1942年一直是国民党中央军主要使用的制服颜色。其后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了黄绿色的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着卡其色军服(例如淞沪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军的87、88师)。

 

 


国民党军队的上衣以中山装为基本标准,但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的变化,上衣的衣领、口袋的式样以及布料的色泽都有所变化。直到1936年1月20日,国民党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之后,才将所有军服的制式明文统一。式样统一以后的标准为中山装上衣,衣领较宽,胸口袋无褶襞,袋盖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缘是平齐的,位于第2颗扣子处。其他方面则和以前的军服相同。
2 .国民党军帽

 


(国军的军帽与纳粹冲锋队的帽子极为相似)

北伐时期的大盖帽,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由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德国军事顾问由中北欧的“滑雪帽”为原型,依据中国人的头型修改而成的,为圆筒式,有帽舌,最大的特点是帽子周边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天气寒冷时可以放下,保护脸部及后颈部,当收叠时使用两颗扣子固定在正面。一般来说,军帽样式较为统一,唯一区别在于正面固定护布的扣子,国军部队在进行改制之初,出现过许多不同样式,如:两颗扣子的、一颗扣子的,甚至还有没有扣子的。但《陆军服制条例》颁布后,军帽即趋于统一了。1934-1935年前后,曾出现有一种硬顶的圆筒帽,正面上有军徽以及一颗扣子。有的硬顶帽还有帽带。通过历史照片观察得知,戴这种帽子的可能是炮兵、后勤等配有骡马的部队。据考证,是受到德国军事顾问的影响,因为这种硬顶帽的外形酷似当时德国纳粹党早期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SA(Sturmabteilung)所佩戴的帽子。另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帽子是东北军所戴的军帽,模仿法国Képi (在法语中为平顶军帽的意思)硬顶帽(如法国外籍军团所佩戴的军帽)。经过比较研究,其前者的可能性比较高,因为法国的军帽上没有扣子。
3.国民党军衔

 



国民党军队的军衔符号,是以立体“三角星”的颗粒数为单位,由一至三颗“三角星”来识别佩戴者的军衔。“三角星”位于一块以军种色为底色的布块或塑料牌上,佩挂于军服领子上。另外准尉军衔在抗战前及初期为十字纹边,后期改为斜纹边型式;参谋则是一边为官阶,一边为竹节(极其富有中国特色);而突击队用红日表示,意味着粉碎日寇的侵略。
4.胸章

 



陆军官兵的胸章(俗称为“符号”,其实就是铭牌)是用布印制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镶有0.5厘米宽的色边,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将官胸章为红边,校官为黄边,尉官为蓝边,士兵为白边,军校学生则为黑边。胸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多为黑色,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士官在三角星后有一黑直线,贯穿三角星。与领章相同军校学生因尚未授衔,所以此栏为空白。准尉领章无三角星,此栏也是空白。军人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某人胸章上的色边判断是否应该向其敬礼。因将级胸章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无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条件反射动作。胸章背面都印有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时期所提出的“不怕死、不要钱、爱国家、爱百姓”口号。在机关和学校,有些部队还在胸前佩戴珐琅微章,其图案由单位自行设计,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备案。
5. 臂章

 



佩戴于左上臂,并标有师级单位符号的方形布,分为蓝或黄底配上黑色文字,并印有阿拉伯数字的部队番号。如88D(88师)等。有的部队采用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大同小异。但是这些做法缺乏保密功能。抗战开始后,便以部队代号取代了实际番号。例如薛岳指挥的第四军以“抗战建国”作为代号,“抗”代表军部及军部直属部队,“战”为第59师,建”为第90师,“国”为第102师。中央军第14师则以“还我山河”为代号。另各战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官兵的臂章则是罗马数字表示,如第六战区是Ⅵ,第一战区则是I,以此类推。
6. 军裤与绑腿

国民革命军的军裤极其简单,一般采用西裤的样式,正面开口处用三颗钮扣固定,有两个口袋,臀部则有一个带袋盖的口袋。早期的军裤曾经有类似马裤的样式,但又不像正规马裤那样上腿部分过于宽松,而在膝盖腿处又过于收紧。
国民革命军士兵穿着军裤时需在下裤管处打绑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后来驻印军,虽然全身上下都换装了英美装备,仍然坚持打绑腿。有人以为这是袭自日本。实则不然绑腿是源自欧洲陆军留传下来的一种习惯。一次大战时美国参战部队也打绑腿(英文称之为 Puttees)。是用一条长布条由膝盖至脚脖处紧密地缠绕。绑腿布一般与所穿的军服同色,但在正式场合着装时,则会打上呢料绑腿。根据外国人的说法,中国军队打绑腿很有特色,总是将绑腿缠绕高至膝盖部位,而国外军队大多只缠绕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部位。绑腿的打法十分讲究,有经验的老兵打出的绑腿既不会因打得太紧而影响血液循环,又不致因太松而松散开来。还有一种极为讲究的打绑腿方法,就是使用两副绑腿,一副先捆扎于小腿较细的部位.再用另一副将小腿整个包实,如此一来可达到整个小腿一样粗细的状态,比较美观。有的人可能会问,以前的军队为何要使用如此麻烦的布绑腿?这是因为绑腿在野战时可以使士兵提高机动性.裤腿不会被地表植物所钩挂,而且在远距离徒步行军时可以避免大量血液在短期间内涌入脚部,造成脚部因充血产生不适。

7. 军鞋
国民革命军早期穿用的军鞋非常混乱。正式场合以皮鞋为主,在一般作战和训练中,普遍穿着黑色布制软胶鞋。除黑布胶鞋外,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还穿过黑布鞋和草鞋。在北方部队中,如张学良带进关内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等部队习赁穿俗称“懒汉鞋”的黑布鞋,但需要凭一根布条将鞋子和脚掌捆紧,以防脱落。草鞋被视为“艰苦朴素”的象征,因为它往往是就地取材,由官兵自己动手编制,虽不美观.却相当实用。国民革命军穿草鞋的情况在抗战初期并不普遍,后期因物资紧缺,才开始编草鞋。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平时穿皮鞋,战时或受阅时则配有皮靴,但大多都是凭个人喜好穿着,并无明文限定。
8.军用武装带

 


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均在腰间系有皮带。士兵系窄皮带,军官系宽面双孔式皮带,并搭配德式斜背武装带。德式武装带最初是用来佩挂军官的佩刀,虽然后被手枪所取代,武装带却因可以展示军人威严而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军官的必然配件和识别标志,但也成为战场上敌人狙击手的绝佳目标(1939年波兰战役之后,德军明令禁止军官佩带武装带)。因此,在抗战开始不久,国民政府军政部也明文规定禁止军官扎系武装带上战场。

9. 一些图例: